CN218790571U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90571U
CN218790571U CN202222468933.6U CN202222468933U CN218790571U CN 218790571 U CN218790571 U CN 218790571U CN 202222468933 U CN202222468933 U CN 202222468933U CN 218790571 U CN218790571 U CN 2187905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electrode
aerosol
heating film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6893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峰
郭玉
杜贤武
李欢喜
刘小力
冼小毅
邓原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6893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905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905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905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该加热组件包括收容结构、多个加热膜以及供电组件;收容结构具有近端开口,用于通过近端开口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并在被加热时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多个加热膜沿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收容结构上,用于在通电时加热收容结构;每一加热膜呈线状分布;供电组件包括至少三个电极;至少三个电极分别用以与电源组件藕接,且设置于收容结构的第一端和/或第二端;且每两个电极为一组与一个加热膜电连接,以向对应的加热膜供电。该加热组件可以实现分段加热,保证了气溶胶的持续释放及抽吸口感,并避免出现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同时,降低了加热组件的能耗。

Description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传统气溶胶生成制品,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而加热不燃烧气溶胶生成装置,只需将特制的加热组件加热到350℃左右就可雾化气溶胶生成制品以产生气溶胶,且有害物质大幅度减少;相比其它电子雾化装置,加热不燃烧气溶胶生成装置通过控制加热组件的温度,来控制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烘烤温度,以形成气溶胶,更受消费者欢迎。
加热组件的形态可分为插入气溶胶生成制品内的中心式加热组件,以及包裹在气溶胶生成制品外的周圈式加热组件两类。目前,不管是中心加热还是周圈加热通常采用加热元件整体升高至一定温度的方式同时沿气溶胶生成制品轴高长度方向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如此带来的问题是无法根据对发热体的实际温度场需求而控制发热体对气溶胶生成制品沿轴向分别控制,例如分成两段控制,尤其对于长度较长的气溶胶生成制品如果采用非分段控制的一体加热,则容易出现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影响气溶胶的口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提供的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旨在解决现有加热组件无法根据对发热体的实际温度场需求而控制发热体对气溶胶生成制品沿轴向分别控制,例如分成两段控制,尤其对于长度较长的气溶胶生成制品如果采用非分段控制的一体加热,则容易出现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影响气溶胶的口感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加热组件。该加热组件包括收容结构、多个加热膜以及供电组件;其中,收容结构具有近端开口,用于通过所述近端开口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并在被加热时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多个加热膜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上,用于在通电时加热所述收容结构;其中,每一所述加热膜呈线状分布;供电组件包括至少三个电极;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分别用以与电源组件藕接,且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一端和/或第二端;且每两个所述电极为一组与一个所述加热膜电连接,以向对应的所述加热膜供电。
其中,每一所述加热膜包括至少一条加热线。
其中,每一所述加热膜包括并联的至少两条加热线。
其中,所述至少两条加热线中的至少部分所述加热线为曲线。
其中,所述曲线为U型曲线或S型曲线。
其中,所述多个加热膜包括第一加热膜和第二加热膜;
所述供电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以及第四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一端,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加热膜电连接;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二端,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加热膜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加热膜的多条加热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收容结构的靠近第一端的位置,以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二加热膜的多条加热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收容结构的靠近第二端的位置,以分别与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以及所述第四电极中的每一电极均包括藕接部和连接部;
所述藕接部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端部,用于与电源组件藕接,以向对应的所述加热膜供电;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藕接部电连接,并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朝向背离所述藕接部的方向延伸,以与相邻的所述加热膜中的每一所述加热线的一个端部电连接。
其中,所述藕接部被构造成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延伸的弧形结构。
其中,每一所述加热膜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加热线和第二加热线;所述第一加热线为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延伸的曲线;所述第二加热线包围所述第一加热线的外围轮廓。
其中,所述第二加热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第三部分;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加热线的一侧,所述第三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加热线的另一侧;所述第一部分为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延伸的曲线;所述第三部分为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直线;
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加热线靠近所述收容结构的中心区域的一侧,且所述第二部分为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延伸的直线。
其中,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加热线均为U型曲线,且每一U型结构的尺寸大小相同。
其中,所述多个加热膜包括第一加热膜和第二加热膜;
所述供电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所述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一端,并与所述第一加热膜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二端,并与所述第二加热膜电连接;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位于所述收容结构的同一端,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加热膜和所述第二加热膜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为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延伸的弧形结构;
所述第三电极包括公共藕接部和公共连接部;所述公共藕接部与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位于所述收容结构的同一端,用于与电源组件藕接;所述公共连接部与所述公共藕接部电连接,并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朝向背离所述公共藕接部的方向延伸,以分别与所述第一加热膜和所述第二加热膜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加热膜的多条加热线和所述第二加热膜的多条加热线分别为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曲线。
其中,所述第一加热膜还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加热膜中的每条加热线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部分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加热膜中的每条加热线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部分与所述第三电极电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加热膜还包括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二加热膜中的每条加热线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三连接部的部分与所述第三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加热膜中的每条加热线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连接部连接,以通过所述第四连接部的部分与所述第四电极电连接。
其中,所述收容结构包括:
基体,呈中空管状,用于收容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
辐射层,设置于所述基体的侧壁的内表面,用于在被加热时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其中,所述加热膜设置于所述基体背离所述辐射层的一侧。
其中,所述收容结构包括:
基体,呈中空管状,用于收容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
辐射层,设置于所述基体的侧壁的外表面,用于在被加热时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其中,所述加热膜设置于所述辐射层背离所述基体的一侧。
其中,所述收容结构包括:
基体,呈中空管状;且所述基体包括主体和分散于所述主体中的红外辐射材料;所述基体用于收容气溶胶生成基质,并在被加热时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其中,所述加热膜设置于所述基体的侧壁的外表面。
其中,所述基体为透明基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该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加热组件及电源组件;其中,加热组件为上述所涉及的加热组件;电源组件与所述加热组件电连接,用于向所述加热组件供电。
本公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公开提供的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该加热组件通过设置收容结构和多个加热膜,使多个加热膜沿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收容结构上,并使每一加热膜呈线状分布,以通过该多个加热膜在通电时加热收容结构,从而使收容结构被加热而辐射红外线,以利用该红外线对收容于收容结构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进行加热并雾化。其中,通过红外线加热的方式,由于红外线具有一定的穿透性,不需要介质,加热效率较高,能够有效提高气溶胶生成制品的预热效率,且能够有效降低气溶胶生成制品内外的温度差,从而对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烘烤更加均匀,避免出现局部高温导致气溶胶生成制品被烧焦的问题。另外,通过设置供电组件,使供电组件包括至少三个电极,且每两个电极为一组与一个加热膜电连接,以通过该电极组向对应的加热膜供电,从而使间隔设置的多个加热膜可以通过对应的电极组独立接收电源组件的电功率,以在收容结构上沿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构成多个加热区域,实现加热组件沿其长度方向的分段加热,进而使该加热组件可根据实际温度场需求控制不同加热区域的加热温度,以保证气溶胶的持续释放以及用户抽吸前后口感的一致性,避免出现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此外,通过将用于与电源组件藕接的至少三个电极设置于收容结构的第一端和/或第二端,不仅能够向多个加热膜分别供电,实现加热组件的分段加热功能,且无需在收容结构沿其长度方向的中间区域另设与电源藕接的的电极,有效避免了位于收容结构的中间区域的电极因与其它金属接触而向外部传导热量的问题发生,进而不仅降低了加热组件的能耗,且保证了收容结构的中间区域与附近其它区域的温度的一致性,提升了与收容结构的中间区域对应的气溶胶生成制品的雾化效果,增强了用户抽吸口感及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横向截面图;
图4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立体图;
图5a为图4所示加热组件在第一视觉下的拆解示意图;
图5b为图4所示加热组件在第二视觉下的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横向截面图;
图7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收容于收容结构内的结构简图;
图8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收容于收容结构内的结构简图;
图9a为图4所示多个加热膜及供电组件沿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展开的示意图;
图9b为图9a中第一加热膜和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多个加热膜和供电组件展开后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立体图;
图12为图11所示加热组件的拆解示意图;
图13为图11所示多个加热膜及供电组件沿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展开的示意图;
图14为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多个加热膜和供电组件展开后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公开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横向截面图;
图16为本公开另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横向截面图;
图17为本公开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横向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气溶胶生成装置1;气溶胶生成制品2;加热组件10;电源组件20;收容结构11;基体111;收容腔110;第一端a;第二端b;辐射层112;第一绝缘层113;第二绝缘层114;加热膜12;第一加热膜12a;第二加热膜12b;第一加热线121;第二加热线122;第一连接部123;第二连接部124;第三连接部125;第四连接部126;供电组件13;第一电极131/136;第二电极132/137;第三电极133/138;第四电极134;藕接部135a;连接部135b;公共藕接部139a;公共连接部139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本公开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公开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系统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生成系统,该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气溶胶生成装置1和收容于气溶胶生成装置1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其中,气溶胶生成装置1用于加热并雾化该气溶胶生成制品2,以形成气溶胶,供用户抽吸。该气溶胶生成装置1具体可用于医疗、美容、保健、电子雾化等技术领域;其具体结构与功能可参见以下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的描述。该气溶胶生成制品2可采用固体基质,可以包括烟草、香草叶、茶叶、薄荷叶等植物叶类一种或多种的粉末、颗粒、碎片细条、条带或薄片中的一种或多种;或者,固体基质可以包含附加的挥发性香味化合物,以在基质受热时被释放。当然,气溶胶生成制品2也可为液体基质或膏状基质,比如添加香气成分的油类、药液等。
请参阅图2,图2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1,该气溶胶生成装置1包括加热组件10和电源组件20。其中,加热组件10用于收容并在通电时雾化气溶胶生成制品2以产生气溶胶;加热组件10的具体结构与功能可参见以下任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加热组件10。电源组件20与加热组件10电连接,用于向加热组件10供电。电源组件20具体可为锂离子电池。
请参阅图3和图4,图3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横向截面图;图4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立体图;在第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加热组件10。该加热组件10包括收容结构11、多个加热膜12和供电组件13。
如图3所示,收容结构11包括基体111和辐射层112。基体111为中空管状,且基体111具有收容腔110和与收容腔110连通的近端开口和远端开口,近端开口和远端开口沿基体111的长度方向C相对设置;以下定义近端开口位于收容结构11的第一端a,远端开口位于收容结构11的第二端b。收容腔110用于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2;气溶胶生成制品2具体通过近端开口沿收容腔110的长度方向C收容于收容腔110内或从收容腔110内移出。其中,近端开口为加热组件10靠近吸嘴的一端。具体的,基体111可为中空管状结构,该中空管状结构围设形成收容腔110。具体的,基体111的外径沿其长度方向C均一;基体111具体可为中空圆柱形。
具体的,基体111可采用绝缘材料制备,比如,基体111可以是石英管、陶瓷管或云母管等等。优选地,基体111可为透明石英管,以便于红外线穿过。当然,基体111也可以采用非绝缘材料制备,例如采用不锈钢、铝等金属制备。
辐射层112设置于基体111侧壁的内表面,用于在被加热时辐射红外线,以利用红外线加热并雾化收容于收容腔110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上述利用红外线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2,由于红外线具有一定的穿透性,不需要介质,加热效率较高,能够有效提高气溶胶生成制品2的预热效率,降低气溶胶生成制品2内外的温度差,从而使气溶胶生成制品2的烘烤更加均匀,避免出现局部高温导致气溶胶生成制品2被烧焦的问题。同时,通过将辐射层112设置于基体111的内表面,辐射层112辐射的红外线无需穿过基体111可直接辐射至气溶胶生成制品2,红外线的利用率较高。
其中,辐射层112具体可采用丝印、溅射、涂敷、印刷等方式形成于基体111侧壁的整个内表面。辐射层112具体可为红外层,红外层的材料包括钙钛矿体系、尖晶石体系、碳化物、硅化物、氮化物、氧化物以及稀土系材料等高红外发射率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结合图3至图5b,图5a为图4所示加热组件在第一视觉下的拆解示意图;图5b为图4所示加热组件在第二视觉下的拆解示意图;多个加热膜12设置于基体111背离辐射层112的一侧,并沿收容结构11的长度方向C间隔设置于收容结构11上,用于在通电时产生热量,以加热辐射层112,使辐射层112被加热而辐射红外线。具体的,加热膜12使用通电释放焦耳热的电阻材料,如厚膜印刷电阻层、薄膜印刷电阻层或纳米电阻层等。
其中,如图3所示,在基体111为绝缘基体111时,多个加热膜12具体设置于基体111背离辐射层112的一侧表面,加热膜12产生的热量经基体111热传导至辐射层112以加热辐射层112。可以理解,在该实施例中,加热膜12直接设置于收容结构11的表面,即加热膜12与收容结构11的表面直接接触。在基体111为非绝缘基体111时,优选地,基体111为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采用不锈钢制成,如图6所示,图6为本公开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10的横向截面图;基体111背离辐射层112的一侧表面还形成有耐高温的第一绝缘层113,加热膜12具体设置于第一绝缘层113背离基体111的一侧表面,以防止加热膜12与基体111之间短路;此时,加热膜12产生的热量依次经第一绝缘层113、基体111热传导至辐射层112以加热辐射层112。可以理解,在该实施例中,加热膜12通过第一绝缘层113设置于收容结构11上,即加热膜12与收容结构11的表面间接接触。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层113可以采用釉层。
在该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加热组件10的热量利用率,以进一步提高气溶胶生成制品2的加热效率;参阅图7,图7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收容于收容结构11内的结构简图;在气溶胶生成制品2收容于收容腔110内时,气溶胶生成制品2与收容结构11的侧壁的内表面(如辐射层112表面)直接接触。如此,在利用红外线辐射至气溶胶生成制品2的内部,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2的同时,可同时通过收容结构11(如辐射层112)将加热膜12的热量传导至气溶胶生成制品2,以利用该热量进一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2,提高了热量利用率,加快的雾化效率及气溶胶的生成速度。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图8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收容于收容结构11内的结构简图;在气溶胶生成制品2收容于收容腔110内时,气溶胶生成制品2也可与收容结构11的侧壁的内表面(如,辐射层112)间隔设置,以防止气溶胶生成制品2刮伤或蹭坏辐射层112的问题发生。可以理解,在该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2主要通过红外线辐射加热。进一步的,加热膜12或/和辐射层112表面可以进一步涂覆保护层,保护层具体可以采用釉层。其中,辐射层112的厚度可以为10-100微米。优选地,辐射层112的厚度为20-40微米。在该实施方式中,辐射层112可采用厚膜印刷方式制作。辐射层112的材质可以包括黑硅、堇青石、过渡金属氧化物系列尖晶石、稀土氧化物、离子共掺杂钙钛矿、碳化硅、锆英石以及氮化硼中的一种或多种。当然,辐射层112的厚度还可以为1-10微米;优选地,辐射层112的厚度为1-5微米。在该实施方式中,辐射层112具体为薄膜镀膜。辐射层112材料可以为CrC、TiCN、类金刚石薄膜(DLC)。
结合图9a,图9a为图4所示多个加热膜及供电组件沿收容结构11的周向方向展开的示意图;每一加热膜12包括至少一条加热线。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每一加热膜12包括并联的至少两条加热线121、122,每一加热线121/122呈线条状沿收容结构11的长度方向C(见下图13)或周向方向(如图9a)延伸。可以理解,线条状的加热线121其长度尺寸远远大于宽度尺寸。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a所示,至少两条加热线121、122中的至少一条加热线121/122为曲线。具体的,每一加热膜12中的至少两条加热线121、122均为曲线。该曲线可以是U型曲线,或者S型曲线。当然,在其它具体实施例中,每一加热线121、122还可以是其它任意不规律弯曲的线条,比如,S型和U型组合的曲线;本公开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结合图4和图9a所示,供电组件13包括至少三个电极;至少三个电极分别用以与电源组件20藕接,且每两个电极为一组形成一个独立的供电组,并与多个加热膜12中的一个加热膜12电连接,以通过该供电组向对应的加热膜12供电,从而通过气溶胶生成装置1的电控板分别控制各个供电组的功率与加热时间,使间隔设置的多个加热膜12可以通过对应的供电组独立接收电源组件20的电功率,以在收容结构11上沿收容结构11的长度方向C构成多个加热区域,实现加热组件10沿其长度方向C的分段加热,进而使该加热组件10可根据实际温度场需求控制不同加热区域的加热温度,以保证气溶胶的持续释放以及用户抽吸前后口感的一致性,避免出现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其中,每一加热膜12对应连接两个电极。每一电极具体可采用银、金、铜以及含有金、银、和铜的合金等高导电率的金属材料。
具体的,如图4所示,至少三个电极设置于收容结构11的第一端a和/或第二端b;通过将用于与电源组件20藕接的至少三个电极设置于收容结构11的第一端a和/或第二端b,不仅能够向多个加热膜12分别供电,实现加热组件10的分段加热功能,且无需在收容结构11沿其长度方向C的中间区域另设与电源藕接的的电极,有效避免了位于收容结构11的中间区域的电极因与其它金属接触而向外部传导热量的问题发生,进而不仅降低了加热组件10的能耗,且保证了收容结构11的中间区域与附近其它区域的温度的一致性,提升了与收容结构11的中间区域对应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的雾化效果,增强了用户抽吸口感及体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4至图9a,多个加热膜12的数量为二,两个加热膜12分别为第一加热膜12a和第二加热膜12b;第一加热膜12a和第二加热膜12b沿收容结构11的长度方向C间隔设置,且第一加热膜12a设置于收容结构11靠近第一端a的位置。第二加热膜12b设置于收容结构11靠近第二端b的位置。具体的,第一加热膜12a和第二加热膜12b设置于收容结构11的中心截面的两侧,且沿中心截面对称分布。其中,收容结构11的中心截面指收容结构11的一横向截面,该截面经过收容结构11沿其长度方向C的中点。
具体的,如图9a所示,第一加热膜12a和/或第二加热膜12b包括间隔设置的两条加热线。以下以第一加热膜12a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加热线121和第二加热线122这两条加热线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加热线121为沿收容结构11的周向方向延伸的U型曲线,该U型曲线的每一U型结构开口朝向与收容结构11的长度方向C平行。第二加热线122呈门字结构包围第一加热线121的外围轮廓。
具体的,参见图9b,图9b为图9a中第一加热膜和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结构示意图;第二加热线122包括第一部分122a、第二部分122b以及第三部分122c。第一部分122a的一端与第一电极131电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部分122b连接;第三部分122c的一端与第二电极132电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部分122b电连接。
在具体实施例中,沿收容结构11的周向方向,第二加热线122的第一部分122a设置于第一加热线121的一侧,第二加热线122的第三部分122c设置于第一加热线121的另一侧,且第二加热线122的第三部分122c沿收容结构11的长度方向C朝向靠近收容结构11的第一端a的方向延伸,并呈直线型。
第二加热线122的第一部分122a为沿收容结构11的周向方向延伸的U型曲线。具体的,该第一部分122a与第一加热线121位于收容结构11沿其长度方向的同一高度位置;且第一部分122a与所述第一加热线121均为U型曲线,每一U型结构的尺寸大小相同。
第二加热线122的第二部分122b位于所述第一加热线121靠近所述收容结构11的中心区域的一侧,且第二部分122b沿收容结构11的周向方向呈直线型延伸,并被构造成弧形结构。
第二加热膜12b包括间隔设置的两条加热线的具体结构与第一加热膜12a类似。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二加热膜12b中的第二加热线122的第三部分122c朝向靠近收容结构11的第二端b的方向延伸。
结合图9a,供电组件13包括四个电极,分别为第一电极131、第二电极132、第三电极133以及第四电极134。其中,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设置于收容结构11的第一端a,并分别与第一加热膜12a电连接。第三电极133和第四电极134设置于收容结构11的第二端b,并分别与第二加热膜12b电连接。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加热膜12a的第一加热线121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收容结构11的靠近第一端a的位置,以分别与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电连接。第一加热膜12a的第二加热线122的两端也分别延伸至收容结构11的靠近第一端a的位置,以分别与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电连接,从而实现第一加热膜12a的多条加热线分别与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的电连接。
第二加热膜12b的第一加热线121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收容结构11的靠近第二端b的位置,以分别与第三电极133和第四电极134电连接。第二加热膜12b的第二加热线122的两端也分别延伸至收容结构11的靠近第二端b的位置,以分别与第三电极133和第四电极134电连接,从而实现第二加热膜12b的多条加热线分别与第三电极133和第四电极134电连接。
在具体实施例中,结合图9a,第一电极131、第二电极132、第三电极133以及第四电极134中的每一电极均包括藕接部135a和连接部135b。藕接部135a设置于收容结构11的端部,用于与电源组件20藕接,以向对应的加热膜12供电。具体的,藕接部135a被构造成沿收容结构11的周向方向延伸的弧形结构。位于收容结构11同一端的两个电极的藕接部135a间隔设置。
其中,由于与电源组件20藕接的藕接部135a设置于收容结构11的端部,收容结构11沿其长度方向C的中间区域没有设置要与电源组件20藕接的藕接部,有效避免了位于收容结构11的中间区域的藕接部与其它金属接触而向外部传导热量的问题发生,进而不仅降低了加热组件10的能耗,且保证了收容结构11的中间区域与附近其它区域的温度的一致性,提升了与收容结构11的中间区域对应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的雾化效果。
连接部135b与藕接部135a电连接,并沿收容结构11的长度方向C朝向背离与之连接的藕接部135a的方向凸起,以与相邻的加热膜12的每一加热线的一个端部电连接。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参见图10,图10为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多个加热膜和供电组件展开后的示意图;第一电极131的藕接部135a、第二电极132的藕接部135a、第三电极133的藕接部135a和第四电极134的藕接部135a也可位于收容结构11的同一端。例如,第一电极131的藕接部135a、第二电极132的藕接部135a、第三电极133的藕接部135a和第四电极134的藕接部135a均位于收容结构11的第二端b。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31的连接部135b和第二电极132的连接部135b可朝向收容结构11的第一端a延伸,并与第一加热膜12a的多条加热线的每一加热线的一个端部电连接。当然,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加热膜12a的每一加热线的两端沿收容结构11的周向方向延伸,本公开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11至图13,图11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立体图;图12为图11所示加热组件的拆解示意图;
图13为图11所示多个加热膜及供电组件沿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展开的示意图。提供另一种加热组件10,该加热组件10与上述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10不同的是:供电组件13包括第一电极136、第二电极137以及第三电极138。
如图11所示,第一电极136设置于收容结构11的第一端a,并与第一加热膜12a电连接。第一电极136具体为沿收容结构11的周向方向延伸的弧形结构。第二电极137设置于收容结构11的第二端b,并与第二加热膜12b电连接;第二电极137具体为沿收容结构11的周向方向延伸的弧形结构。
第三电极138与第一电极136或第二电极137位于收容结构11的同一端,并分别与第一加热膜12a和第二加热膜12b电连接。可以理解,第一电极136和第三电极138中的一个与电源的正极电连接,另一个与电源的负极电连接;第一电极136和第二电极137均与电源的正极或负极电连接。
结合图13,第三电极138具体包括公共藕接部139a和公共连接部139b;公共藕接部139a与第一电极136或第二电极137位于收容结构11的同一端,用于与电源组件20藕接。具体的,公共藕接部139a可位于收容结构11的第二端b。公共连接部139b与公共藕接部139a电连接,且公共连接部139b沿收容结构11的长度方向C朝向背离公共藕接部139a的方向延伸,以分别与第一加热膜12a和第二加热膜12b电连接。具体的,公共连接部139b延伸至第一加热膜12a和第二加热膜12b之间的位置。
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一加热膜12a的多条加热线和第二加热膜12b的多条加热线分别为沿收容结构11的长度方向C延伸的曲线。例如,第一加热膜12a中的第一加热线121和第二加热线122以及第二加热膜12b中的第一加热线121和第二加热线122分别为沿收容结构1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U型曲线,该U型曲线的每一U型结构的开口朝向与收容结构11的长度方向C垂直。
具体的,第一加热膜12a中的第一加热线121和第二加热线122沿第一加热膜12a的宽度方向的中轴线M对称分布;和/或第二加热膜12b中的第一加热线121和第二加热线122沿第二加热膜12b的宽度方向的中轴线N对称分布。
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一加热膜12a中的多条加热线,每条加热线的的第一端连接在一起,然后与第一电极136电连接。每条加热线的第二端连接在一起,然后与公共连接部139b背离公共藕接部139a的一端电连接。例如,第一加热膜12a中的第一加热线121的第一端和第一加热膜12a中的第二加热线122的第一端连接在一起。第一加热膜12a中的第一加热线121的第二端和第一加热膜12a中的第二加热线122的第二端连接在一起。
具体的,第一加热膜12a还可以包括第一连接部123,第一连接部123沿收容结构11的周向方向延伸,第一加热膜12a的第一加热线121的第一端和第二加热线122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连接部123连接,以通过第一连接部123朝向第一电极136凸起的部分电连接至第一电极136。
具体的,第一加热膜12a还可以包括第二连接部124,第二连接部124沿收容结构11的周向方向延伸,第一加热膜12a的第一加热线121的第二端和第二加热线12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连接部124连接,以通过第二连接部124的部分电连接至公共连接部139b背离公共藕接部139a的一端。
同理,第二加热膜12b还可以包括第三连接部125,第三连接部125沿收容结构11的周向方向延伸,第二加热膜12b的第一加热线121的第一端和第二加热线122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三连接部125连接,以通过第三连接部125朝向第二电极137凸起的部分与第二电极137电连接。
具体的,第二加热膜12b还可以包括第四连接部126,第四连接部126沿收容结构11的周向方向延伸,第二加热膜12b的第一加热线121的第二端和第二加热线12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四连接部126连接,以通过第四连接部126的部分电连接至公共连接部139b背离公共藕接部139a的一端。其中,第四连接部126和第二连接部124沿收容结构11的长度方向C相邻设置。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参见图14,图14为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多个加热膜和供电组件展开后的示意图;第一电极136或第二电极137也可包括藕接部和连接部,第一电极136的藕接部、第二电极137的藕接部和第三电极138的公共藕接部139a也可位于收容结构11的同一端。例如,第一电极136的藕接部、第二电极137和第三电极138的公共藕接部139a均位于收容结构11的第二端b。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36的连接部可朝向收容结构11的第一端a延伸,并与第一加热膜12a的第一连接部123电连接。
上述两个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10,通过设置收容结构11和多个加热膜12,使多个加热膜12沿收容结构11的长度方向C间隔设置于收容结构11上,并使每一加热膜12呈线状分布,以通过该多个加热膜12在通电时加热收容结构11,从而使收容结构11被加热而辐射红外线,以利用该红外线对收容于收容结构11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进行加热并雾化。其中,通过红外线加热的方式,由于红外线具有一定的穿透性,不需要介质,加热效率较高,能够有效提高气溶胶生成制品2的预热效率,且能够有效降低气溶胶生成制品2内外的温度差,从而对气溶胶生成制品2的烘烤更加均匀,避免出现局部高温导致气溶胶生成制品2被烧焦的问题。另外,通过设置供电组件13,使供电组件13包括至少三个电极,且每两个电极为一组与多个加热膜12中的一个加热膜12电连接,以通过该电极组向对应的加热膜12供电,从而使间隔设置的多个加热膜12可以通过对应的电极组独立接收电源组件20的电功率,以在收容结构11上沿收容结构11的长度方向C构成多个加热区域,实现加热组件10的分段加热,进而使该加热组件10可根据实际温度场需求控制不同加热区域的加热温度,以保证气溶胶的持续释放以及用户抽吸前后口感的一致性,并避免出现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此外,通过将用于与电源组件20藕接的至少三个电极设置于收容结构11的第一端a和/或第二端b,不仅能够向多个加热膜12分别供电,实现加热组件10的分段加热功能,且无需在收容结构11沿其长度方向的中间区域另设与电源藕接的的电极,有效避免了位于收容结构11的中间区域的电极因与其它金属接触而向外部传导热量的问题发生,进而不仅降低了加热组件10的能耗,且保证了收容结构11的中间区域与附近其它区域的温度的一致性,提升了与收容结构11的中间区域对应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的雾化效果,增强了用户抽吸口感及体验。
在第二实施例中,参见图15,图15为本公开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10的横向截面图;提供第二种加热组件10,与上述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10不同的是:辐射层112设置于基体111的侧壁的外表面。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在辐射层112为绝缘辐射层112时,加热膜12具体设置于辐射层112背离基体111的一侧表面。加热膜12通电后产生的热量直接热传导至辐射层112,辐射层112被加热产生红外线,红外线穿透透明的基体111进入至收容腔110,以加热收容于收容腔110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在该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2也可直接于透明基体111接触,以将基体111的热量直接传导至气溶胶生成制品2进行加热;或者,气溶胶生成制品2与基体111间隔设置。
在辐射层112为非绝缘材质时,如图16所示,图16为本公开另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横向截面图;为了避免加热膜12短路;辐射层112背离基体111的表面还设置有第二绝缘层114,第二绝缘层114位于辐射层112和加热膜12之间。
在第三实施例中,参见图17,图17为本公开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横向截面图;提供又一种加热组件10,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10不同的是:收容结构11包括基体111;加热膜12具体设置于基体111的侧壁的外表面。
基体111呈中空管状,且基体111包括主体和分散于主体中的红外辐射材料。主体形成收容腔110和与收容腔110连通的近端开口,以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2。基体111被加热时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2。可以理解,该实施例是基体111本身受热辐射红外线,基体111表面没有增设红外层。基体111具体可为石英管。
当然,为提高辐射红外线的量,以提高加热速度,也可在基体111的表面进一步设置辐射红外层;具体可参加上文,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公开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公开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公开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1)

1.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容结构,具有近端开口,用于通过所述近端开口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并在被加热时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
多个加热膜,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上,用于在通电时加热所述收容结构;其中,每一所述加热膜呈线状分布;
供电组件,包括至少三个电极;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分别用以与电源组件藕接,且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一端和/或第二端;且每两个所述电极为一组与一个所述加热膜电连接,以向对应的所述加热膜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每一所述加热膜包括至少一条加热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加热膜包括并联的至少两条加热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两条加热线中的至少部分所述加热线为曲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曲线为U型曲线或S型曲线。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加热膜包括第一加热膜和第二加热膜;
所述供电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以及第四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一端,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加热膜电连接;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二端,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加热膜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热膜的多条加热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收容结构的靠近第一端的位置,以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二加热膜的多条加热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收容结构的靠近第二端的位置,以分别与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以及所述第四电极中的每一电极均包括藕接部和连接部;
所述藕接部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端部,用于与电源组件藕接,以向对应的所述加热膜供电;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藕接部电连接,并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朝向背离所述藕接部的方向延伸,以与相邻的所述加热膜中的每一所述加热线的一个端部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藕接部被构造成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延伸的弧形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每一所述加热膜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加热线和第二加热线;所述第一加热线为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延伸的曲线;所述第二加热线包围所述第一加热线的外围轮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加热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第三部分;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加热线的一侧,所述第三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加热线的另一侧;所述第一部分为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延伸的曲线;所述第三部分为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直线;
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加热线靠近所述收容结构的中心区域的一侧,且所述第二部分为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延伸的直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加热线均为U型曲线,且每一U型结构的尺寸大小相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加热膜包括第一加热膜和第二加热膜;
所述供电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所述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一端,并与所述第一加热膜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二端,并与所述第二加热膜电连接;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位于所述收容结构的同一端,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加热膜和所述第二加热膜电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为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延伸的弧形结构;
所述第三电极包括公共藕接部和公共连接部;所述公共藕接部与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位于所述收容结构的同一端,用于与电源组件藕接;所述公共连接部与所述公共藕接部电连接,并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朝向背离所述公共藕接部的方向延伸,以分别与所述第一加热膜和所述第二加热膜电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热膜的多条加热线和所述第二加热膜的多条加热线分别为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曲线。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热膜还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加热膜中的每条加热线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部分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加热膜中的每条加热线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部分与所述第三电极电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加热膜还包括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二加热膜中的每条加热线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三连接部的部分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加热膜中的每条加热线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连接部连接,以通过所述第四连接部的部分与所述第三电极电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结构包括:
基体,呈中空管状,用于收容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
辐射层,设置于所述基体的侧壁的内表面,用于在被加热时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其中,所述加热膜设置于所述基体背离所述辐射层的一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结构包括:
基体,呈中空管状,用于收容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
辐射层,设置于所述基体的侧壁的外表面,用于在被加热时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其中,所述加热膜设置于所述辐射层背离所述基体的一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结构包括:
基体,呈中空管状;且所述基体包括主体和分散于所述主体中的红外辐射材料;所述基体用于收容气溶胶生成基质,并在被加热时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其中,所述加热膜设置于所述基体的侧壁的外表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7-19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为透明基体。
21.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组件,为如权利要求1-20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
电源组件,与所述加热组件电连接,用于向所述加热组件供电。
CN202222468933.6U 2022-09-16 2022-09-16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Active CN2187905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68933.6U CN218790571U (zh) 2022-09-16 2022-09-16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68933.6U CN218790571U (zh) 2022-09-16 2022-09-16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90571U true CN218790571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043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68933.6U Active CN218790571U (zh) 2022-09-16 2022-09-16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9057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55720A1 (zh) * 2022-09-16 2024-03-21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55720A1 (zh) * 2022-09-16 2024-03-21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606866A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5606867A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08096015U (zh) 一种发热体及电子烟
CN108095203A (zh) 一种电加热不燃烧卷烟用辐射式加热装置
CN218790571U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4788585A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6931913U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WO2023093484A1 (zh) 气溶胶形成装置
WO2021104472A1 (zh)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CN211910527U (zh)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WO2023093535A1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9182820U (zh) 加热组件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WO2024055720A1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7509906U (zh) 气溶胶生成基质带、气溶胶生成基质盒及雾化装置
CN218790573U (zh) 加热组件、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CN112369713A (zh) 一种加热组件及具有该加热组件的气溶胶产生装置
WO2024055732A1 (zh) 加热组件、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CN215775577U (zh) 一种电加热组件及电加热装置
WO2024017059A1 (zh) 加热组件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WO2024027386A1 (zh) 加热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790572U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9353089U (zh) 加热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7218203U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9182821U (zh) 加热组件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7509910U (zh) 发热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