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3093535A1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3093535A1
WO2023093535A1 PCT/CN2022/130969 CN2022130969W WO2023093535A1 WO 2023093535 A1 WO2023093535 A1 WO 2023093535A1 CN 2022130969 W CN2022130969 W CN 2022130969W WO 2023093535 A1 WO2023093535 A1 WO 2023093535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heating
heating assembly
infrared
assembly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2/13096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杜贤武
李欢喜
胡耀斌
李日红
周宏明
Original Assignee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WO2023093535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3093535A1/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6Shape or structure of electric heating means
    • A24F40/465Shape or structure of electric heat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duction hea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50Control or monitoring
    • A24F40/51Arrangement of sens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7/00Smokers' requisit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加热组件(30/30a/30b)及气溶胶生成装置。该加热组件(30/30a/30b)包括基体(31)、红外发热层(32)和测温层(33);基体(31)用于插入气溶胶生成制品(A);红外发热层(32)围绕于基体(31)外,用于在通电时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A)。该加热组件(30/30a/30b)有效提高了加热效率,且加热均匀性较好,避免了气溶胶生成制品(A)局部高温,导致被烧焦的问题。

Description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2021年11月26日提交的中国专利申请2021114232682主张其优先权,此处通过参照引入其全部的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雾化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加热不燃烧(Heat Not Burning,HNB)气溶胶生成装置因其具有使用安全、方便、健康、环保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现有的加热不燃烧气溶胶生成装置,其一般包括加热组件和电源组件;其中,加热组件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制品,电源组件与加热组件连接,用于向加热组件供电。现有的加热组件一般采用电阻丝发热元件或导电陶瓷发热元件,加热组件通电时通过热传导方式加热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制品。
然而,通过热传导加热方式会导致加热组件与气溶胶生成制品接触部分容易产生局部高温,气溶胶生成制品易被烧焦,且现有的加热组件表面结构使得加热组件表面易粘接气溶胶生成制品等污垢,不易清洁;此外,由于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热传导效率较低,导致气溶胶生成制品内外的温度差较大,加热均匀性较差,从而不仅影响口感,且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利用率较低,预热时间较长。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旨在解决现有加热组件通过热传导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易发生气溶胶生成制品被烧焦,以及 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加热均匀性较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加热组件。该加热组件包括基体、红外发热层和测温层;其中,基体用于插入气溶胶生成制品;红外发热层围绕于所述基体外,用于在通电时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
其中,还包括测温层,围绕于所述基体外,且所述测温层具有电阻温度系数(temperature coefficient of resistance,TCR)特性。
其中,还包括测温层,围绕于所述基体外,且所述测温层具有电阻温度系数特性。
其中,所述测温层设置于所述基体的外表面;所述红外发热层设置于所述测温层背离所述基体的一侧表面。
其中,所述红外发热层的厚度为5-40微米,且所述红外发热层背离所述基体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微纳结构。
其中,所述红外发热层绝缘设置于所述基体的外表面,所述测温层设置于所述红外发热层背离所述测温层的一侧表面。
其中,还包括:保护层,设置于所述测温层背离所述红外发热层的一侧表面且能使红外线穿过,用于保护所述测温层。
其中,所述保护层的厚度为20-200微米;且所述保护层背离所述基体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微纳结构。
其中,还包括过渡层,设置于所述测温层和所述红外发热层之间。
其中,所述过渡层的材质为二氧化硅或硅酸盐玻璃;且所述过渡层的厚度为5-10微米。
其中,所述测温层呈U型分布。
其中,所述基体呈片状、针状或棒状,所述针状或棒状基体的径向尺寸为1.8-2.5毫米。
其中,所述基体为绝缘材质。
其中,所述绝缘材质为陶瓷。
其中,所述基体包括导电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导电本体的外表面的绝缘层。
其中,所述导电本体呈片状、针状或棒状,且所述导电本体的材质为金属。
其中,所述红外发热层由导电相、红外陶瓷粉和玻璃结合相组成。
其中,所述导电相包括银、银钯合金、不锈钢合金、TiC、ZrC、SiC、TiB 2、ZrB 2以及MoSi 2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红外陶瓷粉包括黑硅、堇青石、过渡金属氧化物及其合成系列尖晶石、稀土氧化物、离子共掺杂钙钛矿、碳化硅、锆英石、氮化硼中的一种或多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该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加热组件和电源组件;其中,加热组件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制品;电源组件与加热组件连接,用于向加热组件供电。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该加热组件通过提供基体,以通过基体插入气溶胶生成制品;同时,通过在基体外围绕基体设置红外发热层,以在红外发热层通电时辐射红外线,从而通过辐射的红外线加热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制品;其中,由于红外线的辐射能力较强,不仅能够提高气溶胶生成制品的预热效率,且能够有效降低气溶胶生成制品内外的温度差,从而提高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加热均匀性,避免出现局部高温导致气溶胶生成制品被烧焦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针状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a为图2所示加热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横向剖视图;
图3b是图2所示加热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竖向剖面图;
图4a是图2所示加热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横向剖面图;
图4b是图2所示加热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竖向剖面图;
图5是片状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加热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竖向剖面图;
图7是图5所示加热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竖向剖面图。
附图说明标记
气溶胶生成制品A;电源组件10;电路20;加热组件30/30a/30b;基体31;导电本体311;绝缘层312;红外发热层32;测温层33;保护层34;过渡层3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该气溶胶生成装置其构造包括:腔室、电源组件10、电路20以及加热组件30。
其中,气溶胶生成制品A可移除地接收在腔室内。气溶胶生成制品A优选采用加热时从基质中释放的挥发化合物的含烟草的材料;或者也可以是能够加热之后适合于电加热发烟的非烟草材料。气溶胶生成制品A优选采用固体基质,可以包括香草叶、烟叶、均质烟草、膨胀烟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粉末、颗粒、碎片细条、条带或薄片中的一种或多种;或者,固体基质可以包含附加的烟草或非烟草的挥发性香味化合物,以在基质受热时被释放。
加热组件30的至少部分延伸至腔室内,且当气溶胶生成制品A接收在腔室内时,加热组件30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A内进行加热,从而使气溶胶生成制品A释放多种挥发性化合物,且这些挥发性化合物仅通过加热处理来形成。电源组件10用于供电;电路20用于在电源组件10和加热组件30之间引导电流。该加热组件30可为以下实施例所涉及的加热组件30a/30b。
其中,现有加热组件一般通过热传导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但该方式容易使气溶胶生成制品A与加热组件接触的部分出现局部高温,导致该部分气溶胶生成制品A被烧焦的问题。同时,由于气溶胶生成制品A的热传导效率较低,不仅预热时间较长,且气溶胶生成制品A与加热组件接触的部分和背离加热组件的部分的温度差较大,进而使得气溶胶生成制品A的加热均匀性较差,这样不仅影响抽吸口感,且气溶胶生成制品A的利用率较低。此外,由于加热组件长时间与气溶胶生成制品A接 触,容易粘接气溶胶生成制品A等污垢,不易清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组件30a/30b,该加热组件30a/30b通过在通电时辐射红外线,以通过红外线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A;其中,由于红外线具有一定的穿透性,不需要介质,加热效率较高,能够有效提高气溶胶生成制品A的预热效率,且能够有效降低气溶胶生成制品A内外的温度差,从而对气溶胶生成制品A的烘烤更加均匀,避免出现局部高温导致气溶胶生成制品A被烧焦的问题。
请参阅图2至图3b,其中,图2为针状加热组件30a的结构示意图;图3a为图2所示加热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横向剖视图;图3b为图2所示加热组件30a的第一实施例的竖向剖视图;在第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加热组件30a,该加热组件30a呈棒状或针状,可用于不同的领域,比如电子烟、医疗、美容等领域。该加热组件30a包括基体31、红外发热层32以及测温层33。其中,本申请所涉及的竖向指加热组件30a/30b的长度方向,横向指垂直于加热组件30a/30b的长度方向的方向。
其中,基体31用于插入气溶胶生成制品A。气溶胶生成制品A可为植物草叶类基质或膏状基质等。如图2所示,基体31具体呈实心棒状或针状,以增强基体31强度。针状或棒状的基体31的径向尺寸可为1.8-2.5毫米。基体31的材质具体可为陶瓷、石英玻璃、云母等耐高温的绝缘材料,以防止两个电极短路,该第一实施例以此为例。优选地,基体31可为透明石英。具体的,基板31可包括轴向连接的主体部和插入部。其中,插入部沿背离主体部的方向逐渐减小,在基体31插入气溶胶生成制品A的过程中,基体31的插入部先插入气溶胶生成制品A,以减小插入阻力。
测温层33设置于基体31的外表面,且测温层33具有电阻温度系数(TCR)特性。即测温层33的电阻值与其本身的温度值具有单调的一一对应关系。比如,测温层33的电阻值随其温度值的升高而升高;或,测温层33的电阻值随其温度值的升高而降低。这样使得该加热组件30a可通过检测测温层33的电阻值以监测加热组件30a的温度值,进而调控加热组件30a的温度场,以达到抽吸口感的最佳效果。需要说明的是, 基体31的外表面指基体31的侧面,不包括上端面和下端面,本申请实施例均以此为例。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基体31的外表面也可指基体31的侧面以及上下端面。
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需要另设测温传感器等测温元件的方案,由于测温层33呈层状,其可直接沉积于基体31或红外发热层32的表面,无需在基体31或红外发热层32表面设置安装槽或利用螺钉或螺丝等固定件对其进行安装固定,从而使得该测温层33不仅便于设置,且占用的空间较小。此外,由于该测温层33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覆盖基体31或红外发热层32的某些特定位置以及选择覆盖较大范围面积的基体31或红外发热层32表面,从而能够对基体31或红外发热层32表面的特定的区域进行测温,测温精确度较高,并能够对基体31和/或红外发热层32的大部分区域进行测温,有效扩大了加热组件30a的测温范围。
具体的,该测温层33也可采用丝印、溅射、涂敷、印刷等方式形成于基体31和/或红外发热层32的表面。测温层33可至少覆盖加热组件30的最高温度区域,以避免局部温度过高而影响气溶胶产生基质的加热口感的问题发生。可以理解的是,在具体实施例中,若加热组件30的最高温度区域对应于基体31的某一区域,则测温层33至少覆盖基体31的该位置;若加热组件30的最高温度区域对应于红外发热层32的某一位置,则测温层33至少覆盖红外发热层32的该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测温层33的方阻为1Ω/□~5Ω/□,测温层33的电阻温度系数为300ppm/℃~3500ppm/℃。进一步地,测温层33的方阻为2Ω/□~4Ω/□,测温层33的电阻温度系数为700ppm/℃~2000ppm/℃。
具体地,制备测温层33的电阻浆料包括有机载体、无机粘结剂和导电剂,以质量份数计,有机载体的份数为10份~20份,无机粘结剂的份数为30份~45份,导电剂的份数为30份~50份,无机粘结剂包括玻璃粉,导电剂选自银和钯中的至少一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有机载体选自松油醇、乙基纤维素、丁基卡必醇、聚乙烯醇缩丁醛、柠檬酸三丁酯和聚酰胺蜡中的至少一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无机粘结剂包括 熔点为700℃~780℃的玻璃粉。
测温层33可沿基体31的周向方向一圈设置。在该实施例中,可在测温层33的两个预设位置设置两个电极,两个电极分别用于连接正极引线和负极引线,以对该测温层33的电阻值进行检测。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该测温层33也可沿基体31的周向方向呈具有缺口的弧形状,测温层33的缺口所在的两端可形成为两个电极,以与正极引线和负极引线连接,本申请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具体的,测温层33可沿基体31的周向方向呈波浪型分布,以尽可能地覆盖加热组件30的不同区域,进而感测加热组件30的不同位置的温度,以对加热组件30的不同区域的温度进行监测。例如,当基体31为管状时,测温层33设置于基体31的中部并沿着基体31长度方向波动,从而覆盖基体31长度方向的不同区域。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测温层33也可沿基体31的周向方向呈直线型、连接的“Z”型、U型、弯折型、点状等方式分布。
具体的,测温层33与红外发热层32的材质可相同。其中,测温层33的功率大于红外发热层32的功率。
红外发热层32设置于测温层33背离基体31的表面,并围绕于基体31的整个外表面设置,用于在通电时自发热,同时辐射红外线,从而通过辐射的红外线加热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制品A,进而有效提高了加热效率,且加热均匀性较好,避免了气溶胶生成制品A局部高温,导致被烧焦的问题。该红外发热层32由于能够自身发热,且同时辐射红外线,即将发热与辐射红外线功能集成在一个结构上,这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该加热组件30a的结构。
其中,通过将红外发热层32围绕于基体31的整个外表面设置,能够保证红外发热层32通电后,该加热组件30a能够沿基体31的周向方向均匀辐射红外线,以在插入气溶胶生成制品A后,能够沿基体31的周向方向对气溶胶生成制品A进行均匀加热,避免局部高温,导致烧焦,影响抽吸口感。
具体的,红外发热层32可采用丝印、溅射、涂敷、印刷等方式形 成于测温层33背离基体31的表面并包围基体31的整个外表面。红外发热层32的厚度为5-40微米之间,其具体可制成线路发热,也可制成膜状面发热并联电路。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红外发热层32还可通过流延成型方式制备,生带再与基体31一体烧制成一体,生产可操作性较强。在该实施方式中,红外发热层32背离基体31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微纳结构,以减少气溶胶生成制品A的粘接,便于后续加热组件30a的清洁,提升用户体验感。具体的,该微纳结构可在流延成型烘干后生带使用激光镭刻图案形成,且微纳结构可以为圆形、菱形、六边形等多种图案。其中,图案的边长尺寸大小可为0.1-1毫米。
在具体实施例中,红外发热层32可由导电相、红外陶瓷粉以及玻璃结合组成。其中,导电相的材料包括银、银钯合金、不锈钢合金、TiC、ZrC、SiC、TiB 2、ZrB 2以及MoSi 2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红外陶瓷粉的材料包括黑硅、堇青石、过渡金属氧化物及其合成系列尖晶石、稀土氧化物、离子共掺杂钙钛矿、碳化硅、锆英石以及氮化硼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具体的,该红外发热层32具体可选用红外陶瓷涂层。红外发热层32可为红外发热膜,红外发热膜的厚度和面积不限,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红外发热层32可以为金属层、导电陶瓷层或导电碳层。红外发热层32的形状可以为连续的膜状,多孔的网状或条状。其中,红外发热层32的材料、形状和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在具体实施例中,红外发热层32通电时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A。红外加热波长2.5um~20um,针对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的特点,通常加热温度需要350℃以上,能量辐射极值主要在3~5um波段。
进一步地,如图3a和图3b所示,该加热组件30a还包括过渡层35,该过渡层35设置于测温层33和红外发热层32之间,且能使红外线穿过。在具体实施例中,过渡层35可为透红外玻璃,其具体可围绕基体31的周向方向一圈设置,用于缓冲测温层33与红外发热层32之间的膨胀系数,提高加热组件30a的整体平整性。同时,过渡层35还可以有效隔离测温层33与红外发热层32,使得测温层33与红外发热层32互不 干扰其工作。具体的,过渡层35的厚度可为5-10微米,其材质具体可为SiO 2或硅酸盐玻璃。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30a,通过提供基体31,以通过基体31插入气溶胶生成制品A;同时,通过在基体31的表面设置具有电阻温度系数(TCR)特性的测温层33,以使该加热组件30a可通过检测测温层33的电阻值以监测加热组件30a的温度值,进而调控加热组件30a的温度场,以达到抽吸口感的最佳效果。同时,通过在测温层33背离基体31的一侧表面设置红外发热层32,以在红外发热层32通电时辐射红外线,从而通过辐射的红外线加热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制品A,有效提高了加热效率,且加热均匀性较好,避免了气溶胶生成制品A局部高温,导致被烧焦的问题;且通过将红外发热层32设置于测温层33背离基体31的表面,能够避免测温层33对辐射的红外线造成阻挡,提高了加热效率。另外,通过在红外发热层32和测温层33之间设置过渡层35,有利于红外发热层32与测温层33之间的粘合,提高了加热组件30a的整体平整性。
在第二实施例中,参见图4a和图4b,图4a是图2所示加热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横向剖面图;图4b为图2所示加热组件30a的第二实施例的竖向剖视图;提供另一种加热组件30a,与上述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30a不同的是,红外发热层32设置于基体31的外表面,测温层33设置于红外发热层32背离基体31的一侧表面。
进一步地,如图4b所示,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加热组件30a还包括保护层34,保护层34设置于测温层33背离红外发热层32的一侧表面且能使红外线穿过,用于保护和封闭测温层33,以避免在插入气溶胶生成制品A的过程中,测温层33被刮坏的问题发生。在该实施例中,微纳结构具体形成于该保护层34背离基体31的一侧表面。微纳结构的具体形成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中微纳结构的形成方式类似。具体的,该保护层34可为保护玻璃层。保护层34的材质具体可为透红外玻璃。该保护层34的厚度可为20-200微米。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测温层33的电阻较大,且测温层33只实现测 温功能,因此,在具体实施例中,测温层33的面积可小于红外发热层32的面积,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能耗,并且不影响红外发热层32的发热效果;同时,红外发热层32的整体温场可以达到一致。具体的,测温层33的面积与红外发热层32的面积比例范围可为1:5至1:10。
本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30a,通过进一步设置保护层34,能够对加测温层33进行保护,防止发生被气溶胶生成制品A刮伤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红外发热层32、测温层33、保护层34以及过渡层35具体可环绕基体31的主体部设置,基体31的插入部外表面可设置一层保护层,以保护插入部。当然,红外发热层32和/或测温层33、保护层34以及过渡层35也可环绕基体31的整个外表面设置,本申请对此并不加以限制。进一步地,测温层33可为对应基体31的主体部的局部设置,以节省成本。
在第三实施例中,参见图5和图6,图5为片状加热组件30b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加热组件30b的第一实施例的竖向剖视图;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30a不同的是:基体31呈片状,即板状;且基体31包括导电本体311和设置于导电本体311的外表面的绝缘层312。
其中,导电本体311用于插入气溶胶生成制品A。该导电本体311呈片状,且为金属材质,具体的,导电本体311的材质可为SUS430、SUS444等型号的不锈钢,以提高导电本体311的整体强度,避免导电本体311在插入气溶胶生成制品A的过程中出现弯折或断裂的问题。绝缘层312可为玻璃绝缘层312,绝缘层312的厚度可为5-20微米;优选地,绝缘层312的厚度可为5-10微米。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测温层33具体可采用沉镀或丝网印刷的方式形成于绝缘层312背离基体31的一侧表面;过渡层35形成于测温层33背离绝缘层312的一侧表面;红外发热层32形成于过渡层35背离测温层33的一侧表面,并覆盖于加热组件30b的最外层。
在该实施方式中,红外发热层32可通过流延成型方式制备,生带 再与基体31一体烧制成一体,该种方式生产可操作性较强。同时,在该实施方式中,红外发热层32背离基体31b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微纳结构。微纳结构的具体形成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微纳结构的形成方式类似。
在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见图7,图7为图5所示加热组件30b的第二实施例的竖向剖视图。红外发热层32形成于绝缘层312背离导电本体311的一侧表面,过渡层35形成于红外发热层32背离绝缘层312的一侧表面;测温层33形成于过渡层35背离红外发热层32的一侧表面。在该实施例中,加热组件30b还包括保护层34,保护层34设置于测温层33背离红外发热层32的一侧表面,以保护测温层33。该保护层34具体可为透红外玻璃,其具体结构和功能与上述实施例中的保护层34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类似,具体可参见上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应的红外发热层32、测温层33、保护层34以及过渡层35具体可形成于基体31的一侧表面,这样能够节省成本;当然,基体31相背的两个表面也可均形成有红外发热层32和/或测温层33、保护层34、过渡层35,以提供加热均匀性以及测温结果的准确性。其中,基体31的表面具体指板状基体31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并非厚度所对应的侧面。
本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30b,通过使导电本体311的材质为不锈钢,能够有效提高导电本体311的整体强度,避免导电本体311在插入气溶胶生成制品A的过程中出现弯折或断裂的问题。同时,通过使导电本体311呈片状,相比于棒状或针状基体31,大大提高了基体31的表面积,有利于提高气溶胶生成制品A的温度场的均匀性,进而提升雾化形成的气溶胶的抽吸口感。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8)

  1. 一种加热组件,其中,包括:
    基体,用于插入气溶胶生成制品;
    红外发热层,围绕于所述基体外,用于在通电时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中,还包括测温层,围绕于所述基体外,且所述测温层具有电阻温度系数特性。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中,所述测温层设置于所述基体的外表面;所述红外发热层设置于所述测温层背离所述基体的一侧表面。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组件,其中,所述红外发热层的厚度为5-40微米,且所述红外发热层背离所述基体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微纳结构。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中,所述红外发热层绝缘设置于所述基体的外表面,所述测温层设置于所述红外发热层背离所述测温层的一侧表面。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组件,其中,还包括:
    保护层,设置于所述测温层背离所述红外发热层的一侧表面且能使红外线穿过,用于保护所述测温层。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组件,其中,所述保护层的厚度为20-200微米;且所述保护层背离所述基体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微纳结构。
  8.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中,还包括过渡层,设置于所述测温层和所述红外发热层之间。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组件,其中,所述过渡层的材质为二氧化硅或硅酸盐玻璃;且所述过渡层的厚度为5-10微米。
  10.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中,所述测温层呈U型分布。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中,所述基体呈片状、针 状或棒状,所述针状或棒状基体的径向尺寸为1.8-2.5毫米。
  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中,所述基体为绝缘材质。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中,所述绝缘材质为陶瓷。
  1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中,所述基体包括导电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导电本体的外表面的绝缘层。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加热组件,其中,所述导电本体呈片状、针状或棒状,且所述导电本体的材质为金属。
  1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中,所述红外发热层由导电相、红外陶瓷粉和玻璃结合相组成。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加热组件,其中,所述导电相包括银、银钯合金、不锈钢合金、TiC、ZrC、SiC、TiB 2、ZrB 2以及MoSi 2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红外陶瓷粉包括黑硅、堇青石、过渡金属氧化物及其合成系列尖晶石、稀土氧化物、离子共掺杂钙钛矿、碳化硅、锆英石、氮化硼中的一种或多种。
  18.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中,包括:
    加热组件,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组件为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
    电源组件,与所述加热组件连接,用于向所述加热组件供电。
PCT/CN2022/130969 2021-11-26 2022-11-09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WO2023093535A1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23268.2 2021-11-26
CN202111423268.2A CN114158785A (zh) 2021-11-26 2021-11-26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93535A1 true WO2023093535A1 (zh) 2023-06-01

Family

ID=804811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2/130969 WO2023093535A1 (zh) 2021-11-26 2022-11-09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58785A (zh)
WO (1) WO202309353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58785A (zh) * 2021-11-26 2022-03-11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5363270A (zh) * 2022-07-29 2022-11-22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发热体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5278953A (zh) * 2022-08-26 2022-11-01 海南摩尔兄弟科技有限公司 加热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69710A (zh) * 2020-04-28 2021-02-19 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加热不燃烧装置
CN112369713A (zh) * 2020-05-27 2021-02-19 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加热组件及具有该加热组件的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3604396U (zh) * 2020-05-06 2021-07-06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发热体以及包含该发热体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3604404U (zh) * 2020-07-03 2021-07-06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气雾生成装置及红外发射器
WO2021143874A1 (zh) * 2020-01-17 2021-07-22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加热装置
WO2021208883A1 (zh) * 2020-04-13 2021-10-21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加热器以及包含该加热器的烟具
CN214431820U (zh) * 2020-09-09 2021-10-22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气溶胶生成装置以及红外加热器
CN114158785A (zh) * 2021-11-26 2022-03-11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7218203U (zh) * 2021-11-26 2022-08-19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43874A1 (zh) * 2020-01-17 2021-07-22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加热装置
WO2021208883A1 (zh) * 2020-04-13 2021-10-21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加热器以及包含该加热器的烟具
CN112369710A (zh) * 2020-04-28 2021-02-19 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加热不燃烧装置
CN213604396U (zh) * 2020-05-06 2021-07-06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发热体以及包含该发热体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2369713A (zh) * 2020-05-27 2021-02-19 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加热组件及具有该加热组件的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3604404U (zh) * 2020-07-03 2021-07-06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气雾生成装置及红外发射器
CN214431820U (zh) * 2020-09-09 2021-10-22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气溶胶生成装置以及红外加热器
CN114158785A (zh) * 2021-11-26 2022-03-11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7218203U (zh) * 2021-11-26 2022-08-19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58785A (zh) 2022-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3093535A1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WO2023093484A1 (zh) 气溶胶形成装置
JP2020000243A5 (zh)
WO2021129679A1 (zh)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WO2021104472A1 (zh)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CN109587840A (zh) 一种电子烟加热元件的加热方法及电子烟加热元件
WO2023179108A1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WO2024055719A1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04146307U (zh) 一种电子烟草蒸发器
CN211910527U (zh)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WO2022002267A1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红外发射器
WO2023093450A1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US20230284699A1 (en) Heater and cigarette device with the heater
CN114304749A (zh) 加热不燃烧气溶胶形成装置及其加热件
WO2024055731A1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6931913U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3519907A (zh) 加热器以及包含该加热器的烟具
US20220408814A1 (en) Heater and cigarette device having same
CN113712277A (zh) 烘烤烟具及其加热组件
WO2021129675A1 (zh) 加热器以及包含该加热器的烟具
CN205812414U (zh) 一种电加热器及电子烟
CN217218203U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WO2024055732A1 (zh) 加热组件、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WO2024055720A1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0183225A (zh) 一种电子烟陶瓷发热片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2289761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