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69879U - 摩托车风挡结构及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风挡结构及摩托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69879U
CN219969879U CN202320463053.1U CN202320463053U CN219969879U CN 219969879 U CN219969879 U CN 219969879U CN 202320463053 U CN202320463053 U CN 202320463053U CN 219969879 U CN219969879 U CN 2199698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shield
motorcycle
wind
front windshield
deep b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6305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邹汪轩
李怡俊
赵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nci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nci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nci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ncin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6305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698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698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698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摩托车风挡结构及摩托车,包括前风挡,所述前风挡的上部开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至少为两个,两个所述通风口分别对应的设置于前风挡的左右两侧;通过在前风挡开设通风口,使得气流受到风挡的阻滞程度降低,进而使得气流在风挡尾部的分离区域尺寸以及分离区内部的湍流强度也相应降低;可以有效地降低由于风挡过于宽大造成的风噪声水平,在保证整车美观度的同时,较大得提高了驾乘人员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摩托车风挡结构及摩托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摩托车风挡结构及摩托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摩托车风挡,为了更好的视觉效果,前风挡造型往往设计得较为宽大。这种结构的最大缺点是在车辆高速行驶时,前风挡在整车中是与空气相互作用最为剧烈的部件之一,气流在撞击在整车前部后,不断流过风挡,最终在风挡后缘形成气流分离。当前风挡设计得更加宽大时,气流在风挡末端分离后,形成的分离区尺寸随着风挡尺寸的增加而增加,另一方面,分离区内携带的湍动能也明显增强,这表明风挡变大以后,在风挡分离的气流变得更为紊乱,紊乱的前风挡尾流将导致头盔表面产生压力脉动,并结合尾流自身的湍流能量,使得人耳处感受到或者听到风挡尾流噪声,最终降低驾驶人员的舒适性。虽然前风挡设计得宽大,可以提高整车的美观度,但是当风挡过于宽大时,气流在风挡后缘分离将会更加剧烈,导致更为强烈的湍流脉动,从而进一步形成可以听到的风噪或者低频压力脉动,最终使得驾驶人员的乘坐舒适性降低。
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摩托车风挡,摩托车安装后可以降低由于风挡变大而造成的风噪提升程度,最终同时提高整车的美观度与乘坐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摩托车风挡结构及摩托车,通过在前风挡上开设通风口,降低气流受到风挡的阻滞程度,从而使得气流在风挡尾部的分离区域尺寸以及分离区内部的湍流强度也相应降低,有效地降低由于风挡过于宽大造成的风噪声水平,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风挡组件的摩托车在保证整车美观度的同时,较大的提高了驾乘人员的舒适性。
一种摩托车风挡结构,包括前风挡,前风挡的上部开设有通风口,通风口至少为两个,两个通风口分别对应的设置于前风挡的左右两侧。通过在风挡的上部开设通风口,可以降低人耳处的压力脉动,也可以改变气流剪切层位置,从而在保证美观的同时实现降噪功能;通风口也可以为多个,但优选为两个或偶数个,若为奇数个,则无法均匀的排布于前风挡的左右两侧,进而影响车辆的安全行驶。
进一步,还包括挡风板Ⅰ,挡风板Ⅰ设置于前风挡的下方用于阻挡气流进入前风挡的后部。挡风板Ⅰ的设置,可以减少气流通过车头下部流入风挡后部的气流量,并进一步改变风挡分离区剪切层的高度,使湍流强度过大的区域远离人耳,提高了降噪效果。
进一步,还包括设置于挡风板Ⅰ的后侧的挡风板Ⅱ。挡风板Ⅱ设置于挡风板Ⅰ的后侧是用于对挡风板Ⅰ的后部空间进行拦阻,可以进一步减少气流通过车头下部流入风挡后部,也就进一步提高了降噪效果;挡风板Ⅰ和挡风板Ⅱ同时设置,可以有效对车头下部进行封堵,结合前风挡设置的通风口,有效地降低由于风挡过于宽大造成的风噪声水平,在保证整车美观度的同时,较大得提高了驾乘人员的舒适性。
进一步,前风挡为中部向前凸起的曲面结构,前风挡的顶部的左右两端向外延伸形成支耳,两个通风口分别对应的设置于左右两端的支耳。曲面结构有助于对风进行导流,而支耳的设置使得通风口尽可能远离前风挡的中心位置,对改变气流剪切层位置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进一步,挡风板Ⅰ与前风挡成角度设置,挡风板Ⅰ的前端超过前风挡的前端。挡风板Ⅰ与前风挡成角度设置才可以保证挡风板Ⅰ可以有效阻拦气流进入前风挡的后侧,成角度是指挡风板的安装位置所在平面与前风挡的安装位置所在平面成角度;挡风板Ⅰ的前端超过前风挡的前端也是为了保证挡风板Ⅰ可以有效阻拦气流进入前风挡的后侧,如此设置可以避免气流由挡风板Ⅰ与前风挡之间的间隙流出至前风挡的后侧;此处的前为摩托车前进方向,前风挡的前端则是指在摩托车前进方向上,前风挡在水平面内的投影中最靠前的位置,挡风板Ⅰ的前端与前风挡的前端是相同方式得出的,在此则不再赘述。
进一步,挡风板Ⅱ的前端向挡风板Ⅰ的方向延伸至超过挡风板Ⅰ的后端,挡风板Ⅱ的左右侧向外并向后延伸形成翼板。挡风板Ⅱ的前端超过挡风板Ⅰ的后端时,挡风板Ⅱ才可以对挡风板Ⅰ的后部空间形成拦阻,避免气流从挡风板Ⅰ的后侧进入前风挡的后侧,翼板的设置可以增大挡风板Ⅱ的有效挡风面积。
进一步,挡风板Ⅰ的前部向下弯折形成折弯,挡风板Ⅰ的左右侧周缘向下延伸形成下翻边,挡风板Ⅰ的后侧周缘向上延伸形成上翻边。左右两侧的下翻边和挡风板Ⅰ前部的折弯在挡风板Ⅰ的下部形成半包围的结构,使得吹向挡风板Ⅰ的气流只能沿挡风板Ⅰ流向挡风板Ⅰ的后端,而不会从挡风板Ⅰ的前端或左右两侧溢散,使得挡风板Ⅰ也具备导流的作用,挡风板Ⅰ前部的折弯、上翻边和下翻边的设置还为挡风板Ⅰ的安装提供便利,使得挡风板Ⅰ安装后与安装位置更为贴合。
进一步,挡风板Ⅰ设置有“Y”型的导风槽,导风槽的入口为“Y”型结构的底部,导风槽的出口为“Y”型结构的顶部,即导风槽的入口只有一个,出口分流为两个;导风槽的入口与挡风板Ⅰ前部的弯折平滑过渡,导风槽的出口设置于挡风板Ⅰ的后侧周缘,如此设置气流则会在导风槽的引导下由挡风板Ⅰ的前部流向挡风板Ⅰ的后部,流动更为有序,进而使得行驶过程中挡风板Ⅰ的振动也会变小。
一种摩托车,该摩托车安装有前述的摩托车风挡结构,安装有前述风挡组件的摩托车在保证整车美观度的同时,较大的提高了驾乘人员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摩托车风挡结构,通过在前风挡开设通风口,使得气流受到风挡的阻滞程度降低,进而使得气流在风挡尾部的分离区域尺寸以及分离区内部的湍流强度也相应降低;同时,气流通过该通风口向分离区内部注入能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分离内部的湍流强度,从而使得人耳处的压力脉动降低;通过设置挡风板Ⅰ和挡风板Ⅱ对车头下部进行封堵,可以减少气流通过车头下部流入风挡后部的气流量,并进一步改变风挡分离区剪切层的高度,使湍流强度过大的区域远离人耳;通风口的扰流作用也有一定改变气流剪切层位置的作用;通过将两种结构结合来控制人耳处的湍动能强度,可以有效地降低由于风挡过于宽大造成的风噪声水平,在保证整车美观度的同时,较大得提高了驾乘人员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前风挡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前风挡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挡板Ⅰ的轴测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挡板Ⅰ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挡板Ⅱ的轴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挡板Ⅱ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前风挡主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前风挡侧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挡板Ⅰ的轴测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挡板Ⅰ的俯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挡板Ⅱ的轴侧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挡板Ⅱ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上”、“下”、“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所示,一种摩托车风挡结构,包括前风挡1、挡风板Ⅰ2和挡风板Ⅱ3,如图1所示,前风挡1安装于摩托车车头并位于车头的上方,风挡Ⅰ安装于车头并位于车头的下方,挡风板Ⅱ3则是安装于摩托车的转向柱座上并位于挡风板Ⅰ2的后侧;前风挡1的上部开设有通风口101,通风口101设置有两个,两个通风口101分别对应的设置于前风挡1的左右两侧,即上部的左侧设置一个通风口101,右侧设置一个通风口101。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前风挡1为中部向前凸起的曲面结构,前风挡1的顶部的左右两端向外延伸形成支耳,两个通风口101分别对应的设置于左右两端的支耳,前风挡1通过四颗螺钉安装于车头的前风挡安装支架上,安装时,前风挡1向后倾斜;曲面结构有助于对风进行导流,而支耳的设置使得通风口101尽可能远离前风挡1的中心位置,对改变气流剪切层位置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在风挡的上部开设通风口101,可以降低人耳处的压力脉动,也可以改变气流剪切层位置,从而在保证美观的同时实现降噪功能;通风口101也可以为多个,但优选为两个或偶数个,若为奇数个,则无法均匀的排布于前风挡1的左右两侧,进而影响车辆的稳定运行。
本实施例中,挡风板Ⅰ2设置于前风挡1的下方用于阻挡气流进入前风挡1的后部,如图1所示,挡风板Ⅰ2与前风挡1成角度设置,挡风板Ⅰ2的前端超过前风挡1的前端。挡风板Ⅰ2与前风挡1成角度设置才可以保证挡风板Ⅰ2可以有效阻拦气流进入前风挡1的后侧,成角度是指挡风板的安装位置所在平面与前风挡1的安装位置所在平面成角度,也可以看做挡风板Ⅰ2的中心轴向与前风挡1的中心轴线成角度;挡风板Ⅰ2的前端超过前风挡1的前端也是为了保证挡风板Ⅰ2可以有效阻拦气流进入前风挡1的后侧,如此设置可以避免气流由挡风板Ⅰ2与前风挡1之间的间隙流出至前风挡1的后侧;此处的前为摩托车前进方向,前风挡1的前端则是指在摩托车前进方向上,前风挡1在水平面内的投影中最靠前的位置,挡风板Ⅰ2的前端与前风挡1的前端是相同方式得出的,在此则不再赘述。挡风板Ⅰ2的设置,可以减少气流通过车头下部流入风挡后部的气流量,并进一步改变风挡分离区剪切层的高度,使湍流强度过大的区域远离人耳,提高了降噪效果。
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挡风板Ⅰ2的前部向下弯折形成折弯201,挡风板Ⅰ2的左右侧周缘向下延伸形成下翻边202,挡风板Ⅰ2的后侧周缘向上延伸形成上翻边203。左右两侧的下翻边202和挡风板Ⅰ2前部的折弯201在挡风板Ⅰ2的下部形成半包围的结构,使得吹向挡风板Ⅰ2的气流只能沿挡风板Ⅰ2流向挡风板Ⅰ2的后端,而不会从挡风板Ⅰ2的前端或左右两侧溢散,使得挡风板Ⅰ2也具备导流的作用,挡风板Ⅰ2前部的折弯201、上翻边203和下翻边202的设置还为挡风板Ⅰ2的安装提供便利,本实施例中挡风板Ⅰ2的前部、后部以及下翻边202均设置有安装螺孔,挡风板Ⅰ2前部的折弯201区域还设置有两个安装卡槽,使得挡风板Ⅰ2通过螺钉以及卡槽卡接的方式便可以快速、便捷并牢固的安装于车头,且挡板Ⅰ的周缘都与车头紧紧贴合,不会漏风。
本实施例中的挡风板Ⅰ2还设置有“Y”型的导风槽204,导风槽204的入口为“Y”型结构的底部,导风槽204的出口为“Y”型结构的顶部,即导风槽204的入口只有一个,出口分流为两个;导风槽204的入口与挡风板Ⅰ2前部的折弯201平滑过渡,导风槽204的出口设置于挡风板Ⅰ2的后侧周缘,如此设置气流则会在导风槽204的引导下由挡风板Ⅰ2的前部流向挡风板Ⅰ2的后部,流动更为有序,进而使得行驶过程中挡风板Ⅰ2的振动也会变小。
本实施例中,挡风板Ⅱ3的前端向挡风板Ⅰ2的方向延伸至超过挡风板Ⅰ2的后端,挡风板Ⅱ3设置于挡风板Ⅰ2的后侧是用于对挡风板Ⅰ2的后部空间进行拦阻,可以进一步减少气流通过车头下部流入风挡后部,也就进一步提高了降噪效果;挡风板Ⅱ3的前端超过挡风板Ⅰ2的后端时,挡风板Ⅱ3才可以对挡风板Ⅰ2的后部空间形成拦阻,避免气流从挡风板Ⅰ2的后侧进入前风挡1的后侧;挡风板Ⅱ3的左右侧向外并向后延伸形成翼板301,翼板301的设置可以增大挡风板Ⅱ3的有效挡风面积;考虑到挡风板Ⅱ3的安装位置为摩托车的转向柱座,为了不影响摩托车的转向,又保证能够有效阻挡气流,故设置翼板301,使得挡风板Ⅱ3整体呈扇形结构。挡风板Ⅱ3的后部向下凹陷形成了用于安装挡风板Ⅱ3的安装螺孔,本实施例中的挡风板Ⅱ3的中部还向上突起形成加强结构,以避免车辆在高速行驶过程中,收到气流冲击而使得挡风板Ⅱ3断裂。
挡风板Ⅰ2和挡风板Ⅱ3同时设置,可以有效对车头下部进行封堵,结合前风挡1设置的通风口101,有效地降低由于风挡过于宽大造成的风噪声水平,在保证整车美观度的同时,较大得提高了驾乘人员的舒适性。
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摩托车,该摩托车安装有前述的摩托车风挡结构,安装有前述风挡组件的摩托车在保证整车美观度的同时,较大的提高了驾乘人员的舒适性。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7)

1.一种摩托车风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风挡,所述前风挡的上部开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至少为两个,两个所述通风口分别对应的设置于前风挡的左右两侧;还包括挡风板Ⅰ,所述挡风板Ⅰ设置于所述前风挡的下方用于阻挡气流进入所述前风挡的后部;还包括设置于挡风板Ⅰ的后侧的挡风板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风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风挡为中部向前凸起的曲面结构,所述前风挡的顶部的左右两端向外延伸形成支耳,两个所述通风口分别对应的设置于左右两端的支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风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Ⅰ与所述前风挡成角度设置,所述挡风板Ⅰ的前端超过所述前风挡的前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风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Ⅱ的前端向挡风板Ⅰ的方向延伸至超过所述挡风板Ⅰ的后端,挡风板Ⅱ的左右侧向外并向后延伸形成翼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风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Ⅰ的前部向下弯折,所述挡风板Ⅰ的左右侧周缘向下延伸形成下翻边,所述挡风板Ⅰ的后侧周缘向上延伸形成上翻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风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Ⅰ设置有“Y”型的导风槽,所述导风槽的入口为“Y”型结构的底部,所述导风槽的出口为“Y”型结构的顶部,所述导风槽的入口与挡风板Ⅰ前部的弯折平滑过渡,所述导风槽的出口设置于挡风板Ⅰ的后侧周缘。
7.一种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托车包括权利要求1-6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摩托车风挡结构。
CN202320463053.1U 2023-03-10 2023-03-10 摩托车风挡结构及摩托车 Active CN2199698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63053.1U CN219969879U (zh) 2023-03-10 2023-03-10 摩托车风挡结构及摩托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63053.1U CN219969879U (zh) 2023-03-10 2023-03-10 摩托车风挡结构及摩托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69879U true CN219969879U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842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63053.1U Active CN219969879U (zh) 2023-03-10 2023-03-10 摩托车风挡结构及摩托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698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97943B (zh) 二轮摩托车的导风结构
JPH0597082A (ja) 自動2輪車用フエアリング
KR101319056B1 (ko) 차량 경계층 공기 흐름 제어 구조물
KR101379532B1 (ko) 차량 경계층 공기 흐름 제어 구조물
CN219969879U (zh) 摩托车风挡结构及摩托车
CN206797494U (zh) 汽车轮罩及包括其的汽车
CN210126568U (zh) 前保险杠导风结构及汽车
JP5263376B2 (ja) 車両のサイドミラー周辺空気流制御装置
JP2019177848A (ja) 整流フィン
EP0044746A1 (en) Nose fairing assembly
CN209912491U (zh) 一种流线型穿流式排障器
JP2002308154A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下部構造
CN216301250U (zh) 一种引擎盖组件
CN218616161U (zh) 具有弱气流的通风口装置
JP2017065427A (ja) 車両の風切音低減構造
CN210011575U (zh) 一种汽车空调出风系统
CN220349822U (zh) 一种前保险杠侧气帘导流结构及车辆
CN212738322U (zh) 车身下护板和车辆
CN219077155U (zh) 一种前保险杠蒙皮结构
CN217672860U (zh) 汽车前机盖及汽车
CN218929616U (zh) 尾翼和车辆
JP3082598B2 (ja) 車両用整流装置
CN209159640U (zh) 一种能导风的前保下护板
CN219154608U (zh) 一种车辆前保险杠的气帘结构及车辆
CN220199427U (zh) 一种车辆机罩总成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