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27394U - 后纵臂安装支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纵臂安装支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27394U
CN219927394U CN202321257722.6U CN202321257722U CN219927394U CN 219927394 U CN219927394 U CN 219927394U CN 202321257722 U CN202321257722 U CN 202321257722U CN 219927394 U CN219927394 U CN 2199273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mounting
bracket
side plate
trailing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5772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艾明昱
陈亮
向利湘
张松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5772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273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273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273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后纵臂安装支架及车辆,包括连接支架以及支撑支架,连接支架用于连接后纵臂,支撑支架与连接支架连接,连接支架、支撑支架均用于与后纵梁连接,在连接支架与支撑支架均连接后纵梁的情况下,支撑支架支撑连接支架。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支撑支架对连接支架进行支撑,提高连接支架的刚度,以避免通过增加连接支架的厚度的方式提高其刚度,可以实现重量及成本优化。

Description

后纵臂安装支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后纵臂安装支架及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后纵臂是底盘悬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通过衬套与悬架和车身连接,从而可以减缓汽车行驶过程中来自路面带来的冲击力,有效缓解振动和噪声问题。具体的,汽车后纵臂是通过安装支架与车身连接的,安装支架的中部通过衬套与后纵臂连接,安装支架的底部通过螺栓与车身连接,为了使得后纵臂与车身的连接较为稳固,需要提高安装支架的刚度。
现有技术中,安装支架通常为整体式,为了提升安装支架的刚度,需要增大安装支架的厚度,这种方式使得安装支架的重量和成本代价较大,并且对刚度提升效果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后纵臂安装支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安装支架的刚度的提高使得安装支架的重量及成本代价较大,且对刚度的提升效果有限的问题;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后纵臂安装支架,所述后纵臂安装支架包括连接支架以及支撑支架,所述连接支架用于连接后纵臂,所述支撑支架与所述连接支架连接,所述连接支架、所述支撑支架均用于与后纵梁连接,在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支撑支架均连接所述后纵梁的情况下,所述支撑支架支撑所述连接支架。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后纵臂安装支架包括连接支架与支撑支架,支撑支架与连接支架连接,可以通过支撑支架、连接支架二者连接后纵梁,将后纵臂安装支架连接在车身上,可以通过连接支架连接后纵臂,从而可以实现后纵臂安装支架将后纵臂安装在车身的功能。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支撑支架对连接支架进行支撑,提高连接支架的刚度,同时还可以避免增加连接支架的厚度,实现重量及成本优化。
进一步,所述连接支架包括第一安装板以及侧板组件,所述侧板组件包括设置于第一安装板相对两端的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安装板之间具有第一角度,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安装板之间具有第二角度,所述支撑支架包括第二安装板以及连接板,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连接板连接,且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具有第三角度,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用于与所述后纵梁连接,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均用于与所述后纵臂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可以通过连接板与第二侧板的连接对后纵臂安装支架的刚度进行提高,后纵臂安装支架可以通过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实现与后纵梁的连接,可以通过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实现与后纵臂的连接,以实现后纵臂安装支架连接后纵梁与后纵臂的功能。
进一步,在所述第一侧板至所述第二侧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连接板的位置相对,所述连接板具有相对的两端,且所述连接板的一端至另一端的方向与所述第一侧板至所述第二侧板的方向垂直,所述连接板的两端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中部向背离所述第二侧板的方向弯曲,所述第二侧板向背离所述连接板的中部的方向弯曲。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在连接板与第二侧板处会具有一个空腔,可以使得支撑支架对连接支架的支撑效果较好,对后纵臂安装支架安装点的提高效果较好。
进一步,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用于设置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连接所述后纵梁。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连接支架上设置有用于与后纵梁连接的第一安装孔,可以在第一安装孔中设置第一连接件,以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后纵梁。
进一步,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用于设置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用于连接所述后纵梁。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支撑支架上设置有用于与后纵梁连接的第二安装孔,可以在第二安装孔中设置第二连接件,以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后纵梁。
进一步,所述后纵臂上设置有衬套,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还设置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用于套设于所述衬套,以使所述衬套位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用于与所述衬套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衬套可以通过第三安装孔从第一安装板中穿出,使得衬套可以位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之间,从而可以通过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实现后纵臂与后纵臂安装支架的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上均设置有衬套安装孔,所述第一侧板上的衬套安装孔与所述第二侧板上的衬套安装孔位置相对,所述衬套安装孔用于设置安装件,所述安装件用于连接所述衬套,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避让槽,在所述第一侧板所在的平面上,所述避让槽的投影覆盖所述衬套安装孔的投影。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衬套可以通过安装件与第一侧板上的安装孔、第二侧板上的安装孔连接,以实现后纵臂与后纵臂安装支架的连接。并且,在连接衬套、设置安装件时,避让槽还可以避免连接板干涉安装件的设置的问题。
进一步,所述第一安装板还连接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用于设置定位件,所述定位件用于在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后纵梁时,对所述第一安装板定位。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可以在后纵臂安装支架与后纵梁连接时对后纵臂安装支架进行定位,方便后纵臂安装支架与车身的连接。
进一步,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支撑支架焊接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可以使得连接支架与支撑支架的连接较为简单方便。
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后纵臂、后纵梁以及上述后纵臂安装支架,所述连接支架以及所述支撑支架均与所述后纵梁连接,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后纵臂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后纵臂安装支架包括连接支架与支撑支架,支撑支架与连接支架连接,可以通过支撑支架对连接支架进行支撑,可以提高连接支架的刚度,同时还可以避免增加连接支架的厚度,实现重量及成本优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纵臂安装支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后纵臂安装支架与后纵梁连接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支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撑支架的示意图。
其中,100:后纵臂安装支架;1:连接支架;2:支撑支架;3:后纵梁;4:定位板;41:定位孔;11:第一安装板;12:第一侧板;13:第二侧板;14:第一安装孔;15:衬套安装孔;16:第三安装孔;21:第二安装板;22:连接板;23:第二安装孔;24:避让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中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后纵臂安装支架100,如图1至图4所示,后纵臂安装支架100包括连接支架1以及支撑支架2,连接支架1用于连接后纵臂,支撑支架2与连接支架1连接,连接支架1、支撑支架2均用于与后纵梁3连接,在连接支架1与支撑支架2均连接后纵梁3的情况下,支撑支架2支撑连接支架1。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后纵臂安装支架100包括连接支架1与支撑支架2,支撑支架2与连接支架1连接,可以通过支撑支架2、连接支架1二者连接后纵梁3,将后纵臂安装支架100连接在车身上,可以通过连接支架1连接后纵臂,从而可以实现后纵臂安装支架100将后纵臂安装在车身的功能。另外,可以通过支撑支架2对连接支架1进行支撑,可以提高连接支架1的刚度,同时还可以避免增加连接支架1的厚度,实现重量及成本优化。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支撑支架2、连接支架1二者均连接后纵梁,也即是,后纵臂安装支架通过支撑支架2、连接支架1二者与车身连接,还可以提高后纵臂安装支架100与车身的连接稳定性。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连接支架1可以包括第一安装板11以及侧板组件,侧板组件包括设置于第一安装板11相对两端的第一侧板12以及第二侧板13,第一侧板12与第一安装板11之间具有第一角度,第二侧板13与第一安装板11之间具有第二角度,支撑支架2包括第二安装板21以及连接板22,第二安装板21与连接板22连接,且连接板22与第二安装板21之间具有第三角度,连接板22与第二侧板13连接,第一安装板11、第二安装板21用于与后纵梁3连接,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均用于与后纵臂连接。
连接支架1包括第一安装板11以及侧板组件,侧板组件包括设置于第一安装板11相对两端的第一侧板12以及第二侧板13,由于第一侧板12与第一安装板11之间具有第一角度,第二侧板13与第一安装板11之间具有第二角度,因此,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均凸出于第一安装板11,且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的位置相对,可以通过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连接后纵臂,以将后纵臂连接在后纵臂安装支架100上。支撑支架2包括第二安装板21以及连接板22,第二安装板21与连接板22连接,由于连接板22与第二安装板21之间具有第三角度,因此,连接板22也会凸出于第二安装板21,可以通过连接板22与第二侧板13连接,以使支撑支架2与连接支架1连接。第一安装板11、第二安装板21均可以与后纵梁3连接,从而可以通过后纵臂安装支架100将后纵臂连接在车身上。
连接板22与第二侧板13连接,可以通过连接板22在第一侧板12至第二侧板13的方向上对第二侧板13进行刚度的加强,第二安装板21还与后纵梁3连接,从而可以通过第二安装板21对连接支架1进行支撑,在第二安装板21的厚度方向对连接支架1的支撑强度进行提高,进而提高连接支架1的刚度,使得后纵臂安装支架100对后纵臂的支撑效果较好。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安装板11、第二安装板21均用于与后纵梁3连接,在连接第一安装板11、第二安装板21时,第一安装板11、第二安装板21可以均与后纵梁3的表面抵接,为了使得第一安装板11、第二安装板21与后纵梁3的连接较为稳固,第一安装板11、第二安装板21可以均与后纵梁3的表面平行,以使抵接面积较多,从而第一安装板11、第二安装板21在同一平面内。第一角度、第二角度、第三角度可以使得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连接板22与第一安装板11或第二安装板21不在同一平面内,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可以为后纵臂的安装提供空间,连接板22则可以使得支撑支架2与连接支架1的连接部分较多,提高连接强度,进而可以使得对后纵臂安装支架100的刚度提高效果较好。第一角度、第二角度可以根据后纵臂进行设置,使得后纵臂可以与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抵接,为了使得连接板22与第二侧板13的连接面积较大,第二角度与第三角度可以相同,例如,第一角度、第二角度、第三角度可以均为90°;或者,第一角度可以为80°,第二角度、第三角度可以为90°;再或者,第一角度可以为80°,第二角度、第三角度可以为85°,当然,第一角度、第二角度、第三角度也可以为其他数值,对于第一角度、第二角度、第三角度的具体数值,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另外,第二角度与第三角度相同可以使得连接板22与第二侧板13的连接面积较大,在连接板22与第二侧板13的连接能够满足对连接支架1的支撑需求时,第二角度与第三角度也可以不同。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4所示,在第一侧板12至第二侧板13的方向上,第二侧板13与连接板22的位置相对,连接板22具有相对的两端,且连接板22的一端至另一端的方向与第一侧板12至第二侧板13的方向垂直,连接板22的两端与第二侧板13连接,连接板22的中部可以向背离第二侧板13的方向弯曲,第二侧板13可以向背离连接板22的中部的方向弯曲。
在第一侧板12至第二侧板13的方向上,第二侧板13与连接板22的位置相对,连接板22具有相对的两端,连接板22可以通过其两端与第二侧板13连接,连接板22与第二侧板13在连接板22的一端、连接板22的另一端具有两处连接位置。由于连接板22的一端至另一端的方向与第一侧板12至第二侧板13的方向垂直,因此,连接板22与第二侧板13的连接位置会沿着第二侧板13至第一安装板11的方向延伸。由于连接板22的中部向背离第二侧板13的方向弯曲,第二侧板13向背离连接板22的中部的方向弯曲,即连接板22与第二侧板13相向弯曲,因此,连接板22与第二侧板13可以相互支撑,使得连接板22对第二侧板13的强度的加强效果较好。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得第一安装板11与后纵梁3的抵接面积较大,连接点相对分散,使得第一安装板11与后纵梁3的连接关系较为稳固,第一安装板11的通常较大,且通常会大于后纵臂在第一安装板11的投影,第二侧板13的弯曲可以使得第二侧板13靠近第一侧板12,可以使得后纵臂能够较好的与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连接,使得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可以对后纵臂起到支撑作用。具体的,第二侧板13的弯曲程度可以根据后纵臂的外形设置。
还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板22的中部向背离第二侧板13的方向弯曲,这可以使得连接板22与第二侧板13之间可以形成一个空腔,相比连接板22的中部与第二侧板13的弯曲一致的情况,即连接板22与第二侧板13贴合设置的情况,可以简化连接板22与第二侧板13的连接,并且连接板22对连接支架1的刚度加强效果也较好。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安装板11上可以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4,第一安装孔14用于设置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用于连接后纵梁3。
第一安装板1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4,在第一安装板11与后纵梁3抵接的情况下,可以使得第一安装孔14与后纵梁3上的孔位正对,从而可以在第一安装孔14中设置第一连接件,并使得第一连接件也穿设于后纵梁3上的孔位,以实现连接支架1与后纵梁3的连接。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安装板21上可以设置有第二安装孔23,第二安装孔23用于设置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用于连接后纵梁3。
第二安装板21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23,在第二安装板21与后纵梁3抵接的情况下,可以使得第二安装孔23与后纵梁3上的孔位正对,从而可以在第二安装孔23中设置第二连接件,并使得第二连接件也穿设于后纵梁3上的孔位,以实现支撑支架2与后纵梁3的连接。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后纵臂上设置有衬套,第一安装板11上还可以设置有第三安装孔16,如图3所示,第三安装孔16用于套设于衬套,以使衬套位于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之间,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用于与衬套连接。
第一安装板11上设置有第三安装孔16,第三安装孔16可以用于设置后纵臂,具体的,后纵臂上连接有衬套,可以操作后纵臂使得衬套穿过第三安装孔16,并从第一侧板12的一侧穿出,以使衬套可以位于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之间,从而可以通过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实现对衬套的连接,以使后纵臂安装支架100可以连接后纵臂。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上均可以设置有衬套安装孔15,第一侧板12上的衬套安装孔15与第二侧板13上的衬套安装孔15位置相对,衬套安装孔15用于设置安装件,安装件用于连接衬套,连接板22上设置有避让槽24,在第一侧板12所在的平面上,避让槽24的投影覆盖衬套安装孔15的投影。
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上均设置有衬套安装孔15,由于第一侧板12上的衬套安装孔15与第二侧板13上的衬套安装孔15位置相对,因此,在衬套位于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之间时,可以在衬套安装孔15中设置安装件,使得安装件穿过第一侧板12上的衬套安装孔15、衬套、第二侧板13上的衬套安装孔15,实现连接支架1与衬套的连接。
另外,连接板22上设置有避让槽24,由于在第一侧板12所在的平面上,避让槽24的投影覆盖衬套安装孔15的投影,而第二侧板13上的衬套安装孔15与第一侧板12上的衬套安装孔15位置相对,因此,在第一侧板12所在的平面上,第二侧板13上的衬套安装孔15位于避让槽24内部,即避让槽24可以避开第二侧板13上开设有衬套安装孔15的位置,在设置安装件时,可以避免连接板22的存在干涉对安装件的设置的问题出现,用户可以通过避让槽24在第二侧板13的一次进行安装件的设置或固定。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第一安装板11还可以连接有定位板4,定位板4上设置有定位孔41,定位孔41用于设置定位件,定位件用于在连接第一安装板11与后纵梁3时,对第一安装板11定位。其中,定位板4所在的平面可以与第一安装板11所在的平面平行。
第一安装板11还连接有定位板4,定位板4上设置有定位孔41,在第一安装板11与后纵梁3抵接,安装后纵臂安装支架100的情况下,定位板4也可以与后纵梁3抵接,并使得定位孔41与后纵梁3上的孔正对,从而可以在定位孔41中设置定位件,并使得定位件也穿设于后纵梁3上的孔,对后纵臂安装支架100进行定位,以便后续的安装。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支架1与支撑支架2可以焊接连接。
连接支架1与支撑支架2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具体的,连接板22与第二侧板13可以以焊接的方式连接,可以使得连接支架1与支撑支架2的连接较为方便,可以简化后纵臂安装支架100的制作。
具体的,连接支架1与支撑支架2可以以焊缝连接的方式连接,如图1所示,图1中A、B即为连接支架1与支撑支架2连接的两条焊缝。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后纵臂安装支架100包括连接支架1与支撑支架2,支撑支架2与连接支架1连接,可以通过支撑支架2、连接支架1二者连接后纵梁3,将后纵臂安装支架100连接在车身上,可以通过连接支架1连接后纵臂,从而可以实现后纵臂安装支架100将后纵臂安装在车身的功能。另外,可以通过支撑支架2对连接支架1进行支撑,可以提高连接支架1的刚度,同时还可以避免增加连接支架1的厚度,实现重量及成本优化。
本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后纵臂、后纵梁3以及上述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中的后纵臂安装支架100,连接支架1以及支撑支架2均与后纵梁3连接,连接支架1与后纵臂连接,如图2所示。
在本申请提出的车辆中,后纵臂可以通过后纵臂安装支架100与后纵梁3连接,实现后纵臂的安装,从而减缓汽车行驶过程中来自路面带来的冲击力,缓解振动和噪声问题。而后纵臂安装支架100包括连接支架1与支撑支架2,可以通过支撑支架2对连接支架1进行支撑,从而提高安装支架的刚度,同时还可以避免增加连接支架1的厚度,实现重量及成本优化。
以上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后纵臂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臂安装支架包括连接支架以及支撑支架,所述连接支架用于连接后纵臂,所述支撑支架与所述连接支架连接,所述连接支架、所述支撑支架均用于与后纵梁连接,在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支撑支架均连接所述后纵梁的情况下,所述支撑支架支撑所述连接支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纵臂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包括第一安装板以及侧板组件,所述侧板组件包括设置于第一安装板相对两端的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安装板之间具有第一角度,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安装板之间具有第二角度,所述支撑支架包括第二安装板以及连接板,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连接板连接,且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具有第三角度,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用于与所述后纵梁连接,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均用于与所述后纵臂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纵臂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侧板至所述第二侧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连接板的位置相对,所述连接板具有相对的两端,且所述连接板的一端至另一端的方向与所述第一侧板至所述第二侧板的方向垂直,所述连接板的两端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中部向背离所述第二侧板的方向弯曲,所述第二侧板向背离所述连接板的中部的方向弯曲。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纵臂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用于设置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连接所述后纵梁。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纵臂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用于设置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用于连接所述后纵梁。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纵臂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臂上设置有衬套,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还设置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用于套设于所述衬套,以使所述衬套位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用于与所述衬套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纵臂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上均设置有衬套安装孔,所述第一侧板上的衬套安装孔与所述第二侧板上的衬套安装孔位置相对,所述衬套安装孔用于设置安装件,所述安装件用于连接所述衬套,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避让槽,在所述第一侧板所在的平面上,所述避让槽的投影覆盖所述衬套安装孔的投影。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纵臂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还连接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用于设置定位件,所述定位件用于在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后纵梁时,对所述第一安装板定位。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后纵臂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支撑支架焊接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后纵臂、后纵梁以及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后纵臂安装支架,所述连接支架以及所述支撑支架均与所述后纵梁连接,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后纵臂连接。
CN202321257722.6U 2023-05-23 2023-05-23 后纵臂安装支架及车辆 Active CN2199273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57722.6U CN219927394U (zh) 2023-05-23 2023-05-23 后纵臂安装支架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57722.6U CN219927394U (zh) 2023-05-23 2023-05-23 后纵臂安装支架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27394U true CN219927394U (zh) 2023-10-31

Family

ID=884935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57722.6U Active CN219927394U (zh) 2023-05-23 2023-05-23 后纵臂安装支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273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49524B (zh) 车体前部结构
CN110949523A (zh) 车体前部结构
CN215284981U (zh) 一种前副车架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JP2017081446A (ja) 車両用サブフレーム
JP2019107925A (ja) 車両用サブフレーム
CN219927394U (zh) 后纵臂安装支架及车辆
KR100344336B1 (ko) 차량의 서브 프레임 구조
JP3092617B1 (ja) 自動車のサスペンション取付け部構造
CN212332770U (zh) 一种前副车架及汽车
CN101648510B (zh) 一种发动机左安装支架
CN210852638U (zh) 一种高形态多用模块化后副车架
CN211107698U (zh) 用于增程汽车的后副车架及车辆
CN113492912A (zh) 一种前副车架及汽车
CN114013509A (zh) 一种非对称上、下横梁的铸造式后副车架
JP3941446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15158466B (zh) 一种副车架以及车辆
CN212827739U (zh) 一种悬架摆臂组件、汽车后悬架装置及汽车
CN220430284U (zh) 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KR101211418B1 (ko) 자동차용 로워암
CN214057154U (zh) 一种后减震器安装板及汽车纵梁连接组件
CN215205073U (zh) 一种悬置安装总成、地板总成及汽车
CN212195052U (zh) 一种副车架总成
CN216034651U (zh) 副车架和车辆
CN216034688U (zh) 一种汽车翼子板支架及汽车
CN219948129U (zh) 一种前保险杠连接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