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84981U - 一种前副车架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前副车架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284981U CN215284981U CN202120707591.1U CN202120707591U CN215284981U CN 215284981 U CN215284981 U CN 215284981U CN 202120707591 U CN202120707591 U CN 202120707591U CN 215284981 U CN215284981 U CN 21528498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ngitudinal
- cross beam
- swing arm
- mounting bracket
-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副车架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该前副车架总成包括:前横梁、后横梁和两个纵梁,前横梁和后横梁沿车体的横向平行设置,两个纵梁沿车体的纵向平行设置,前横梁和后横梁与两个纵梁相连;前安装支架分别与前横梁和纵梁连接,前安装支架用于与前摆臂连接;后安装支架设置于纵梁上,且后安装支架靠近后横梁,后安装支架用于与后摆臂连接。本申请提供的前副车架总成中,前摆臂和后摆臂的受力通过纵梁和横梁传递至车体上,极大提高了车架强度和车架的疲劳耐久能力,提升了车架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副车架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电动车前副车架设计要考虑的内容有很多,既要很好的NVH(英文名为:Noise、Vibration、Harshness,中文名为: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还要很好的弯曲模态、扭转模态,各安装点的动静刚度,所以结构设计和材料分布需要不断优化。
现有的车辆中摆臂设置在前副车架的纵梁上,受力通过纵梁传递至车身,造成车架强度低、车架疲劳耐久能力低和车架可靠性低。
因此,现有技术中,车辆中摆臂设置位置会造成车架强度低、车架疲劳耐久能力低和车架可靠性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中摆臂设置位置会造成车架强度低、车架疲劳耐久能力低和车架可靠性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副车架总成,其中,包括:
前副车架,所述前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后横梁和两个纵梁,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沿车体的横向平行设置,两个所述纵梁沿车体的纵向平行设置,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与两个所述纵梁相连;
前安装支架,所述前安装支架分别与所述前横梁和所述纵梁连接,所述前安装支架用于与前摆臂连接;及
后安装支架,所述后安装支架设置于所述纵梁上,且所述后安装支架靠近所述后横梁,所述后安装支架用于与后摆臂连接。
可选的,所述后安装支架包括后底板和两个后侧板,两个所述后侧板分别设置于所述后底板的两侧边缘;所述后底板与所述纵梁连接,两个所述后侧板用于与所述后摆臂连接。
可选的,两个所述后侧板上分别对称设有腰型孔,所述腰型孔沿所述车体的横向开设。
可选的,所述前安装支架包括前底板和两个前侧板,两个所述前侧板分别设置于所述前底板的两侧边缘;其中一个所述前侧板与所述前横梁连接,其中另一个所述前侧板与所述纵梁连接,所述前底板用于与所述前摆臂连接。
可选的,与所述前横梁连接的所述前侧板上设置有翻边,所述翻边向所述前横梁方向延伸,所述翻边用于与所述前横梁连接。
可选的,所述前副车架总成还包括稳定杆支撑件,所述稳定杆支撑件设置于所述纵梁上,且所述稳定杆支撑件向靠近所述车体的方向延伸,所述稳定杆支撑件用于与稳定杆连接。
可选的,所述后横梁上沿所述车体的横向设置有两个减重孔,使所述后横梁的横截面呈H形。
可选的,所述后横梁上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向远离所述车体的方向凹陷,所述凹陷部用于避让稳定杆。
可选的,所述前副车架总成还包括安装件,所述安装件与所述前横梁一体成型,所述安装件用于与吸能盒连接。
可选的,所述纵梁包括前纵梁段和后纵梁段,所述前纵梁段与所述前横梁连接,所述后纵梁段与所述后横梁连接,所述前纵梁段与所述后纵梁段呈角度连接,所述前纵梁段与所述后纵梁段的连接处设置有弯折诱导槽。
可选的,所述纵梁上靠近所述后横梁的边缘上设置有避让段,所述避让段与所述后横梁过渡连接,两个所述避让段和所述后横梁之间形成避让槽,所述避让槽用于避让电池包。
可选的,所述纵向梁上设置有加强件,所述加强件的一端与所述纵向梁连接,所述加强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前横梁连接,所述加强件的宽度从所述纵梁至所述前横梁的方向逐渐增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其中,包括如上所述的前副车架总成。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副车架总成中,所述前安装支架的一侧与所述前横梁连接,所述前安装支架的另一侧与所述纵梁连接,所述后安装支架设置于靠近所述后横梁的所述纵梁上,通过前安装支架和后安装支架可以将前摆臂和后摆臂设置在横梁与纵梁连接处,前摆臂和后摆臂的受力通过纵梁和横梁传递至车体上,极大提高了车架强度和车架的疲劳耐久能力,提升了车架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前副车架总成和悬架总成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前副车架总成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前副车架总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前副车架总成中后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前副车架总成中前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前副车架总成中后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前副车架总成中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前副车架,2、前摆臂,3、后摆臂,4、转向机,5、稳定杆,
11、前横梁,12、前安装支架,13、车体支架,14、后安装支架,15、纵梁,16、后横梁,17、保护横梁,
111、安装件,121、前侧板,122、翻边,141、后侧板,142、腰型孔,151、弯折诱导槽,152、加强件、153、避让段,154、避让槽,161、凸台,162、减重孔,163、凹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中,车架是跨接在汽车前后车桥上的框架式结构,俗称大梁,是汽车的基体。一般由两根纵梁和几根横梁组成,经由悬挂装置、前桥、后桥支承在车轮上。车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汽车的载荷和从车轮传来的冲击。
以上是对本申请中前副车架总成的各个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各种部件进行解释说明,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需要说明的是,上面所列出的部件并不是本申请中的前副车架总成所必须包括的部件。
参考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前副车架总成,包括:前副车架1,前安装支架12,及后安装支架14;前副车架1包括:前横梁11、后横梁16和两个纵梁15,前横梁11和后横梁16沿车体的横向平行设置,两个纵梁15沿车体的纵向平行设置,前横梁11和后横梁16与两个纵梁15相连;前安装支架12分别与前横梁11和纵梁15连接,前安装支架12用于与前摆臂2连接;后安装支架14设置于纵梁15上,且后安装支架14靠近后横梁16,后安装支架14用于与后摆臂3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纵向梁的端部与前横梁11连接,后横梁16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纵梁15相连。前横梁11和后横梁16与两个纵梁15相连形成框式结构。前安装支架12的一侧与前横梁11连接,前安装支架12的另一侧与纵梁15连接。
具体地,通过前安装支架12和后安装支架14可以将前摆臂2和后摆臂3设置在横梁与纵梁15连接处,前摆臂2和后摆臂3的受力通过纵梁15和横梁传递至车体上,相比现有的摆臂,只能通过纵梁15传递,摆臂受力时的传递路径更直接传到到横梁上,这样能更有效的提高对前摆臂2和后摆臂3安装部分的动静刚度和强度,更好的满足了NVH性能要求和底盘强度耐久要求。
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后安装支架14包括后底板和两个后侧板141,两个后侧板141分别设置于后底板的两侧边缘;后底板与纵梁15连接,两个后侧板141用于与后摆臂3连接。
具体地,后安装支架14为底板和两个后侧板141围合形成的半包围结构,该结构很好的提高了后安装支架14的强度与耐久,这样不需要通过补强支架就能满足要求,能够减少零件数量和焊接数量。
进一步地,两个后侧板141上分别对称设有腰型孔142,腰型孔142沿车体的横向开设。
具体地,设置腰型孔142能够便于调整后摆臂3的位置,在安装过程中需要根据需求沿图1左右方向调整后摆臂3的位置,现有的结构需要单独拆卸下后安装座调整好位置再安装后摆臂3,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腰型孔142调整后摆臂3相对于纵梁15的位置,便于调节。整车装车过程有利于条件整车四轮定位参数,特别是前束的调节,使其更容易得到控制。
如图5所示,进一步地,前安装支架12包括前底板和两个前侧板121,两个前侧板121分别设置于前底板的两侧边缘;其中一个前侧板121与前横梁11连接,其中另一个前侧板121与纵梁15连接,前底板用于与前摆臂2连接。
具体地,两个前侧板121分别与前横梁11和纵梁15焊接,前安装支架12为底板和两个前侧板121围合形成的半包围结构。即图5中沿纵向的截面为U形。
进一步地,与前横梁11连接的前侧板121上设置有翻边122,翻边122向前横梁11方向延伸,翻边122用于与前横梁11连接。
具体地,通过翻边122与前横梁11连接,大大的提高了安装点的强度和刚度,使前安装支架12更容易满足整车性能要求。
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前副车架总成还包括稳定杆支撑件,稳定杆支撑件设置于纵梁15上,且稳定杆支撑件向靠近车体的方向延伸,稳定杆支撑件用于与稳定杆5连接。
具体地,稳定杆支撑件包括凸台161,凸台16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凸台161沿车体的横向分别设置于两个纵梁15上,即每个纵梁15上设置有一个凸台161,凸台161用于与稳定杆5连接。设置稳定杆支撑件能够更好的将稳定杆5受力时,将力传递到横梁上,能够提高前副车架总成的动静刚度和强度。
如图6所示,进一步地,后横梁16上沿车体的横向设置有两个减重孔162,使后横梁16的横截面呈H形。
具体地,后横梁16设计成H形结构,更好的提高了副车架后部分强度,并且很好的提高了副车架动静刚度性能,使后横梁16可以选择材料性能相对低和板厚相对薄的材料,很好的达到轻量化和降低成本的要求。
进一步地,后横梁16上设置有凹陷部163,凹陷部163向远离车体的方向凹陷,凹陷部163用于避让稳定杆5。
具体地,凹陷部163不仅能够对稳定杆5避让,还能够根据需求设置为对转向电机进行避让。转向电机用于给转向机4提供动力。
进一步地,前副车架总成还包括安装件111,安装件111与前横梁11一体成型,安装件111用于与吸能盒连接。
具体地,安装件111与前横梁11一体成型,相比于现在的安装件111安装在前横梁11上的分体机构,吸能盒安装点设计在前横梁11上,大幅提高前横梁11的强度和刚度,同时安装吸能盒的结构集成设计在前横梁11上,很好的减少了零件数量,同时为改善碰撞性能提供了很好的可拓展性。
需要说明的是,吸能盒的安装位的轴线与纵梁15的轴线重合,该设计方式能够在整车碰撞过程中,吸能盒溃缩后能量能很好的直接传到副车架的纵梁15上。
如图7所示进一步地,纵梁15包括前纵梁15段和后纵梁15段,前纵梁15段与前横梁11连接,后纵梁15段与后横梁16连接,前纵梁15段与后纵梁15段呈角度连接,前纵梁15段与后纵梁15段的连接处设置有弯折诱导槽151。
具体地,在整车碰撞过程中,吸能盒先吸能,再通过纵梁15设计的弯折诱导槽151,让副车架按照设计好的承载折弯要求进行变形,更好的发挥副车架在碰撞的溃缩吸能作用。
进一步地,纵梁15上靠近后横梁16的边缘上设置有避让段153,避让段153与后横梁16过渡连接,两个避让段153和后横梁16之间形成避让槽154,避让槽154用于避让电池包。
具体地,设置避让槽154,为电池包提供尽可能大的布置空间,同时也得在副车架上做一些保护电池包的结构,如保护横梁17,能够确保后横梁16的安全可靠。
进一步地,纵向梁上设置有加强件152,加强件152的一端与纵向梁连接,加强件152的另一端与前横梁11连接,加强件152的宽度从纵梁15至前横梁11的方向逐渐增大。
具体地,加强件152为喇叭口结构,能够更好的提高纵梁15与前横梁11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其中,包括如上的前副车架总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副车架总成使用时,具有以下优点:
1、前安装支架12和后安装支架14焊接在纵梁15与横梁交叉位置处,实现三者联动有利于改善车架纵梁15、横梁及摆臂的受力情况。保持位于纵梁15中间的车体支架13,便于前副车架1与车体连接。
2、提高前安装支架12与后安装支架14与纵梁15连接处的动刚度,同时后摆臂3位置设计成可调节的结构,后安装支架14上设计成腰形孔结构,便于调节后摆臂3的位置。前摆臂2与后摆臂3的安装支架都是采用单个半包围结构设计,很好的提高其强度与耐久,这样不需要通过补强支架就能满足要求,减少零件数量和焊接数量。
3、后横梁16设计成H形结构,更好的提高了副车架的后部分强度,并且很好的提高了副车架动静刚度性能,使其可以选择材料性能相对低和板厚相对薄的材料,很好的达到轻量化和降低成本的要求,同时在后横梁16上设计凹陷部163,在保证副车架动静刚度前提下,很好的对稳定杆5进行避让。
4、安装件111与前横梁11一体成型,安装点设计在前横梁11上,大幅提高前点的强度和刚度,同时安装吸能盒的结构集成设计在前横梁11上,很好的减少了零件数量,同时为改善碰撞性能提供了很好的可拓展空间,吸能盒安装位置和纵梁15对中,这样在整车碰撞过程中,吸能盒溃缩后能量能很好的直接传到副车架的纵梁15上,再通过纵梁15上设计的弯折诱导槽,让副车架按照设计好的承载折弯要求进行变形,更好的发挥副车架在碰撞的溃缩吸能作用。
5、两个纵向的与车身连接的点两侧向外设计,如图7所示,两个纵梁15的底端呈现八字结构,最大程度的给电池包让出空间,使电池包设计做到最大化,增大电池包容量,为提高整车续航里程提供了最大支持。为了更好的保护电池包,确保整车安全,同时又不能牺牲副车架性能要求,在副车架后底部设计一个U形的保护横梁17,保护横梁17焊接在副车架本体上,该保护横梁17可以选用材料性能相对低,板厚相对薄的材料。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副车架总成中,前安装支架12的一侧与前横梁11连接,前安装支架12的另一侧与纵梁15连接,后安装支架14设置于靠近后横梁16的纵梁15上,通过前安装支架12和后安装支架14可以将前摆臂2和后摆臂3设置在横梁与纵梁15连接处,前摆臂2和后摆臂3的受力通过纵梁15和横梁传递至车体上,极大提高了车架强度和车架的疲劳耐久能力,提升了车架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前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副车架,所述前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后横梁和两个纵梁,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沿车体的横向平行设置,两个所述纵梁沿车体的纵向平行设置,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与两个所述纵梁相连;
前安装支架,所述前安装支架分别与所述前横梁和所述纵梁连接,所述前安装支架用于与前摆臂连接;及
后安装支架,所述后安装支架设置于所述纵梁上,且所述后安装支架靠近所述后横梁,所述后安装支架用于与后摆臂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安装支架包括后底板和两个后侧板,两个所述后侧板分别设置于所述后底板的两侧边缘;所述后底板与所述纵梁连接,两个所述后侧板用于与所述后摆臂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后侧板上分别对称设有腰型孔,所述腰型孔沿所述车体的横向开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安装支架包括前底板和两个前侧板,两个所述前侧板分别设置于所述前底板的两侧边缘;其中一个所述前侧板与所述前横梁连接,其中另一个所述前侧板与所述纵梁连接,所述前底板用于与所述前摆臂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前横梁连接的所述前侧板上设置有翻边,所述翻边向所述前横梁方向延伸,所述翻边用于与所述前横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副车架总成还包括稳定杆支撑件,所述稳定杆支撑件设置于所述纵梁上,且所述稳定杆支撑件向靠近所述车体的方向延伸,所述稳定杆支撑件用于与稳定杆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上沿所述车体的横向设置有两个减重孔,使所述后横梁的横截面呈H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前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上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向远离所述车体的方向凹陷,所述凹陷部用于避让稳定杆。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前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包括前纵梁段和后纵梁段,所述前纵梁段与所述前横梁连接,所述后纵梁段与所述后横梁连接,所述前纵梁段与所述后纵梁段呈角度连接,所述前纵梁段与所述后纵梁段的连接处设置有弯折诱导槽。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前副车架总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707591.1U CN215284981U (zh) | 2021-04-07 | 2021-04-07 | 一种前副车架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707591.1U CN215284981U (zh) | 2021-04-07 | 2021-04-07 | 一种前副车架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284981U true CN215284981U (zh) | 2021-12-24 |
Family
ID=79535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707591.1U Active CN215284981U (zh) | 2021-04-07 | 2021-04-07 | 一种前副车架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284981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80021A (zh) * | 2021-04-07 | 2022-10-14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前副车架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
CN115352527A (zh) * | 2022-09-16 | 2022-11-18 |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后副车架及其车辆 |
CN115432065A (zh) * | 2022-09-30 | 2022-12-06 | 上海苇渡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前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
-
2021
- 2021-04-07 CN CN202120707591.1U patent/CN21528498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80021A (zh) * | 2021-04-07 | 2022-10-14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前副车架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
CN115352527A (zh) * | 2022-09-16 | 2022-11-18 |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后副车架及其车辆 |
CN115432065A (zh) * | 2022-09-30 | 2022-12-06 | 上海苇渡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前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
CN115432065B (zh) * | 2022-09-30 | 2023-06-16 | 上海苇渡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前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5284981U (zh) | 一种前副车架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 |
US11161549B2 (en) |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 |
US11097679B2 (en) |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 |
CN108349537B (zh) | 前副车架结构 | |
US9085329B2 (en) | Automotive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US8714635B2 (en) | Front body of vehicle | |
US8870224B2 (en) | Engine cradle with deflector device | |
US20050082879A1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US20220032758A1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CN110304151B (zh) |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 |
JP2013129221A (ja) |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 |
JP2018118673A (ja) | 車両のバッテリ支持構造 | |
US11807306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KR20220077634A (ko) | 전기차의 차체 | |
CN221138326U (zh) | 车身前围结构及车辆 | |
KR20200139057A (ko) | 차체구조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 | |
CN115180021A (zh) | 一种前副车架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2637074U (zh) | 后减震器安装板及后减震器安装总成 | |
CN211167091U (zh) | 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 |
KR100643961B1 (ko) | 차량의 쇽업소버 장착브라켓의 보강구조 | |
CN112739607B (zh) | 副车架构造 | |
KR20140039664A (ko) | 차량용 범퍼빔 유닛 | |
JP2014012421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2022098088A (ja) | 車両用フロア構造 | |
CN115214784B (zh) | 一种车身后侧围总成及汽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