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53321U - 一种分体式管路折弯轮模夹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分体式管路折弯轮模夹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53321U
CN219853321U CN202320937539.4U CN202320937539U CN219853321U CN 219853321 U CN219853321 U CN 219853321U CN 202320937539 U CN202320937539 U CN 202320937539U CN 219853321 U CN219853321 U CN 2198533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main body
bending
wheel die
cla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3753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文华
吴国良
薛成
姜洪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hai Bangde Cool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hai Bangde Cool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hai Bangde Cool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hai Bangde Cool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3753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533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533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533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4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the processing of minerals
    • Y02P40/50Glass production, e.g. reusing waste heat during processing or shaping
    • Y02P40/57Improving the yield, e-g- reduction of reject rates

Landscapes

  • Bending Of Plates, Rods, And Pip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体式管路折弯轮模夹具,涉及汽车散热器管路加工技术领域,轮模夹具包括相配合设置的一号轮模主体与二号轮模主体,二号轮模主体通过插接件与一号轮模主体组合形成轮模夹具;轮模夹具的中部设置有折弯槽,轮模夹具的下部设置有定位台阶;本实用新型的分体式管路折弯轮模夹具通过分体设置的一号轮模主体与二号轮模主体组合形成轮模夹具,解决了现有的一体式轮模夹具外购成本较高、用现有设备无法实现自制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轮模夹具分体设置的方式降低了轮模夹具的生产加工难度,实现管路折弯轮模夹具可使用现有车床、线切割等设备自制,不需要在加工设备上投入较大成本并且降低了外购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分体式管路折弯轮模夹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散热器管路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分体式管路折弯轮模夹具。
背景技术
汽车作为现在一种较为常见的交通工具,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而汽车空调冷凝器、油冷器作为汽车散热系统中最为重要的部件之一,对汽车散热系统中的介质起到了冷却作用。管路为汽车冷凝器、油冷器等散热器的重要部件,集液管与进口压板、出口压板等通过管路连通,经钎焊炉焊接形成散热介质的流道。
目前市面上现有的自动弯管机轮模为一体式结构,外购一体式轮模采购成本较高,自制一体式轮模需使用四轴加工中心,加工设备投入成本过高,使用现有车床、线切割等设备加工无法实现结构复杂的一体式轮模的加工成型。因此,需要发明一种分体式管路折弯轮模夹具,以降低轮模的生产加工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分体式管路折弯轮模夹具,包括相配合设置的一号轮模主体与二号轮模主体,二号轮模主体通过插接件与一号轮模主体组合形成轮模夹具;轮模夹具的中部设置有折弯槽,轮模夹具的下部设置有定位台阶。
进一步的,插接件包括插接凸起、插接凹槽,插接凹槽、插接凸起沿竖向分别设置于一号轮模主体、二号轮模主体相对的侧壁上。
进一步的,一号轮模主体的中部向内凹陷形成折弯R弧凹槽;二号轮模主体的中部向内凹陷形成让位槽;让位槽的位置与折弯R弧凹槽的位置相对应,让位槽与折弯R弧凹槽相配合形成折弯槽。
进一步的,一号轮模主体的下部设置有一号定位部;二号轮模主体的下部设置有与一号定位部位置相对应的二号定位部,二号定位部与一号定位部相配合形成定位台阶。
进一步的,一号轮模主体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定位板。
进一步的,插接凸起的横截面的形状呈等腰梯形;插接凹槽的横截面的形状呈等腰梯形。
进一步的,插接凸起为两条,两条插接凸起沿水平方向相间隔地设置于二号轮模主体的侧壁上;插接凹槽为两条,两条插接凹槽沿水平方向相间隔地设置于一号轮模主体的侧壁上,且两条插接凹槽的位置与两条插接凸起的位置相对应。
本实用新型的分体式管路折弯轮模夹具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分体式管路折弯轮模夹具通过分体设置的一号轮模主体与二号轮模主体组合形成轮模夹具,解决了现有的一体式轮模夹具外购成本较高、用现有设备无法实现自制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轮模夹具分体设置的方式降低了轮模夹具的生产加工难度,实现管路折弯轮模夹具可使用现有车床、线切割等设备自制,不需要在加工设备(如四轴加工中心)上投入较大成本并且降低了外购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体式管路折弯轮模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组装状态示意图。
图3为一号轮模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主视图。
图5为二号轮模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号轮模主体的加工方法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分体式管路折弯轮模夹具在自动折弯机上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中符号说明:
1、一号轮模主体;2、二号轮模主体;3、插接凸起;4、插接凹槽;5、定位板;6、折弯R弧凹槽;7、让位槽;8、一号定位部;9、二号定位部;10、键槽;11、束管夹;12、导模;13、夹模;14、轮模夹具;15、导槽;16、夹模凹槽;17、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5所示,一种分体式管路折弯轮模夹具,包括分体设置的相配合的一号轮模主体1与二号轮模主体2,二号轮模主体2通过插接件与一号轮模主体1组合形成轮模夹具14。
轮模夹具14的中部设置有折弯槽,折弯槽用于实现管路17的折弯成型;轮模夹具14的下部设置有定位台阶,定位台阶用于对自动折弯机上的夹模13移动位置进行定位,夹模13移动后与轮模夹具14相配合同步旋转实现管路17的折弯。
一号轮模主体1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定位板5,定位板5在二号轮模主体2与一号轮模主体1插接的过程中起到了限位作用。
插接件包括插接凸起3、插接凹槽4,插接凹槽4、插接凸起3沿竖向分别设置于一号轮模主体1、二号轮模主体2相对的侧壁上。插接凸起3的横截面的形状呈等腰梯形;插接凹槽4的横截面的形状呈等腰梯形。插接凸起3、插接凹槽4的横截面形状均呈等腰梯形,有利于提高一号轮模主体1与二号轮模主体2插接后连接的稳固性。
插接凸起3为两条,两条插接凸起沿水平方向相间隔地设置于二号轮模主体2的侧壁上;插接凹槽4为两条,两条插接凹槽沿水平方向相间隔地设置于一号轮模主体1的侧壁上,且两条插接凹槽的位置与两条插接凸起的位置相对应。
插接时,二号轮模主体2的插接凸起3从一号轮模主体1的下方插入到插接凹槽4内,向上移动二号轮模主体2直至二号轮模主体2的顶部与定位板5相接触,完成一号轮模主体1与二号轮模主体2的插接得到轮模夹具14。
一号轮模主体1的中部向内凹陷形成折弯R弧凹槽6,折弯R弧凹槽6用于管路17加工时的折弯成型。二号轮模主体2的中部向内凹陷形成让位槽7,让位槽7的位置与折弯R弧凹槽6的位置相对应,让位槽7用于管路17折弯时避让管路17,防止干涉;让位槽7与折弯R弧凹槽6相配合形成折弯槽。
一号轮模主体1的下部设置有一号定位部8;二号轮模主体2的下部设置有与一号定位部8位置相对应的二号定位部9,二号定位部9与一号定位部8相配合形成定位台阶。
本实用新型的分体式管路折弯轮模夹具的生产加工方法为: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分体式管路折弯轮模夹具采用先分体加工后组装成型的方式实现加工。轮模夹具14由一号轮模主体1与二号轮模主体2两部分组成,一号轮模主体1用于管路17折弯成型,需先使用车床加工如图6中左侧所示的结构的整体轮廓,然后通过线切割将整体轮廓等分加工为两个如图6中右侧所示的相同的结构,即得到两个一号轮模主体1;二号轮模主体2使用线切割加工制成,二号轮模主体2与一号轮模主体1组装成型后实现轮模夹具14自制。
本实用新型的分体式管路折弯轮模夹具的工作方法为:如图7所示,选用两个本实用新型的轮模夹具上下排列设置于自动折弯机上;两个轮模夹具上下安装时,位于下方的轮模夹具14顶部的定位板5插入到其上方的轮模夹具14底部的凹槽中,通过定位板5完成上、下两个轮模夹具的安装定位,然后在轮模夹具14上的键槽10内插入键,实现对上下两个轮模夹具的固定。上下两个轮模夹具具有不同的折弯R弧,用于管路17折弯后得到不同的折弯半径。
本实用新型的轮模夹具14设置于旋转机构上,同一旋转机构上还设置有可以前后移动的夹模13。用自动折弯机上的束管夹11夹紧管路17的一端,管路17待折弯的一端位于轮模夹具14的折弯槽内;导模12向靠近管路17的方向移动使其导槽15卡住管路17的中部,夹模13向靠近管路17的方向移动使其夹模13凹槽与折弯槽相配合形成管路17的折弯通道,然后旋转机构启动带动夹模13、轮模夹具14同步转动对管路17进行折弯;导模12在管路17折弯过程中起到了固定管路17位置的作用;
该段管路17折弯后,导模12、夹模13均向远离管路17的方向移动离开管路17,旋转机构带动轮模夹具14及夹模13反向转动回到原位,然后束管夹11根据管路17坐标点向轮模夹具14方向移动管路17,将下一段待折弯的管路17段移动至轮模夹具14的折弯槽内,重复上述操作实现对下一段管路17的折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分体式管路折弯轮模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相配合设置的一号轮模主体与二号轮模主体,二号轮模主体通过插接件与一号轮模主体组合形成轮模夹具;所述轮模夹具的中部设置有折弯槽,轮模夹具的下部设置有定位台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管路折弯轮模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件包括插接凸起、插接凹槽,插接凹槽、插接凸起沿竖向分别设置于一号轮模主体、二号轮模主体相对的侧壁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管路折弯轮模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轮模主体的中部向内凹陷形成折弯R弧凹槽;所述二号轮模主体的中部向内凹陷形成让位槽;所述让位槽的位置与折弯R弧凹槽的位置相对应,让位槽与折弯R弧凹槽相配合形成所述折弯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体式管路折弯轮模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轮模主体的下部设置有一号定位部;所述二号轮模主体的下部设置有与一号定位部位置相对应的二号定位部,二号定位部与一号定位部相配合形成所述定位台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管路折弯轮模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轮模主体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定位板。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管路折弯轮模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凸起的横截面的形状呈等腰梯形;所述插接凹槽的横截面的形状呈等腰梯形。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管路折弯轮模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凸起为两条,两条插接凸起沿水平方向相间隔地设置于二号轮模主体的侧壁上;所述插接凹槽为两条,两条插接凹槽沿水平方向相间隔地设置于一号轮模主体的侧壁上,且两条插接凹槽的位置与两条插接凸起的位置相对应。
CN202320937539.4U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分体式管路折弯轮模夹具 Active CN2198533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37539.4U CN219853321U (zh)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分体式管路折弯轮模夹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37539.4U CN219853321U (zh)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分体式管路折弯轮模夹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53321U true CN219853321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39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37539.4U Active CN219853321U (zh)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分体式管路折弯轮模夹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533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040010294A (ko) 연결부를 구비한 배관 제조 방법
CN219853321U (zh) 一种分体式管路折弯轮模夹具
JP2007010199A (ja) 多孔管及び多孔管の製造方法
CN110560524B (zh) 多半径弯管机
CN201177473Y (zh) 热交换器及其集液管
CN213984133U (zh) 一种蒸发器芯体总成组装工装
CN209792389U (zh) 一种三通管件自动冲孔翻边平口一体机
CN210995941U (zh) 一种多半径弯管机
KR100598048B1 (ko) 광픽업 장치의 요크 제조용 복합 프레스금형
CN110814115B (zh) 一种汽车天窗导轨压弯模具的模芯定位机构
CN214601420U (zh) 金属嵌件整形装置
CN112846727A (zh) 一种汽车弯管与球头的压装机
CN210387250U (zh) 一种异型弯管模具及带有该弯管模具的弯管机
CN218946132U (zh) 一种汽车零部件制造用侧边折弯模具
CN217492170U (zh) 一种随动定位拉拔机构
CN219503482U (zh) 一种j型管的夹压装置
CN211660914U (zh) 一种压合直连接头生产模具机构
CN217529823U (zh) 焊接工装
CN2666582Y (zh) 小弯曲半径薄壁u形管接头成形模具
CN217550913U (zh) 自动折弯压扁一体成型设备中的模具及其成型设备
CN210387063U (zh) 用于汽车天窗导轨加工的折弯装置
CN215967043U (zh) 一种液压管路系统中复杂硬管拼焊工装
CN219093344U (zh) 一种j型管打孔装置
CN219425341U (zh) 一种一体化节省工序的管路折弯装置
CN219683682U (zh) 一种具有定位结构的冲压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