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38661U - 一种自行车用前叉立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行车用前叉立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38661U
CN219838661U CN202320348752.1U CN202320348752U CN219838661U CN 219838661 U CN219838661 U CN 219838661U CN 202320348752 U CN202320348752 U CN 202320348752U CN 219838661 U CN219838661 U CN 2198386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ont fork
transmission shaft
bicycle
fixedly connected
slid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4875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华丽
刘凯
李洪松
王洪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Fujita Bicycle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Fujita Bicycl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Fujita Bicycl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Fujita Bicycl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4875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386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386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386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用前叉立管,具体的说是一种自行车用前叉立管,包括套杆和传动轴,所述套杆通过凹槽与传动轴固定套结,所述传动轴的下端通过连接头固定连接有减震结构,所述减震结构的下端螺纹套接有两个减震结构,两个所述减震结构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前叉立管主体;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减震结构,在遇到颠簸时,传动轴向下迅速移动,此时支撑块和连接螺杆以及前轮带动前叉立管主体向上运动,此时滑杆挤压压簧向上移动,滑杆的顶部带动活塞向上移动,此时内管内部的气压迅速变大,滑杆向下移动的速度不管变小,在移动到最低端时,此时前叉立管主体向上移动,带动此时内管内部的气压迅速变小,滑杆向下移动的速度不管变小,起到了减震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自行车用前叉立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用前叉立管,具体为一种自行车用前叉立管,属于自行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自行车的车把和前叉通常通过把立结构进行连接,以控制自行车转向。现有自行车最常见的把立结构形式中,前叉立管穿过自行车架的头管,车把立管插入到前叉立管内部,车把立管设置有插入前叉立管内部的螺杆以及楔形螺母,通过扳手转动螺杆以使楔形螺母的侧面卡紧前叉立管的管壁,通过摩擦力的方式进行紧固连接。
例如申请号CN201821551506.1中,包括前叉,所述前叉的上表面与前叉立管的底端固定连接,首先拧松两个螺栓使得两个螺栓分别脱离两个螺纹孔a,然后根据使用者的需要来扶着把手立柱向上或向下移动,从而带动把手上下移动,调节好高度以后拧紧两个螺栓,使得两个螺栓分别穿过螺纹孔a与卡板的两侧面接触,从而对固定板和卡板进行固定,进而对把手进行固定,从而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要对把手的高度进行调节,满足了不同身高人群的使用,给人们的使用带来方便,但是该装置没有减震装置,导致客户体验感不佳。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自行车前叉立管的减震结构而提供一种自行车用前叉立管。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自行车用前叉立管,包括套杆和传动轴,所述套杆通过凹槽与传动轴固定套结,所述传动轴的下端通过连接头固定连接有减震结构,所述减震结构的下端螺纹套接有两个减震结构,两个所述减震结构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前叉立管主体,两个所述前叉立管主体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块,两个所述支撑块之间通过连接螺杆螺纹套结。
进一步的,所述减震结构包括第一螺栓和固定管,所述第一螺栓与固定管之间螺纹套结,所述固定管的下端与前叉立管主体固定连接,所述前叉立管主体的内部设有内管,所述内管贯穿第一螺栓且与连接头卡接,所述内管的下测固定套接有固定圆盘,所述固定圆盘与前叉立管主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内管的下端与前叉立管主体之间固定连接有压簧,所述内管的下端与前叉立管主体之间滑动套结有滑杆,所述滑杆的上侧通过限位环固定连接有活塞,所述活塞与内管滑动套结。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头开设有第二安装孔和两个第一安装孔,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孔内壁均设有内螺纹,两个所述内螺纹均螺纹套接有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推板,所述第二安装孔与传动轴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套杆的两端分别卡接有凸快,所述凸快的内壁转动套接有轴承,所述轴承通过限位垫和挡块与传动轴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减震结构,在遇到颠簸时,传动轴向下迅速移动,在移动到最低端时,磕碰到地面,此时支撑块和连接螺杆以及前轮带动前叉立管主体向上运动,此时滑杆挤压压簧向上移动,滑杆的顶部带动活塞向上移动,由于内管内部的凹槽为密封,此时内管内部的气压迅速变大,滑杆向下移动的速度不管变小,在移动到最低端时,此时前叉立管主体向上移动,带动此时内管内部的气压迅速变小,滑杆向下移动的速度不管变小,直到停止,起到了减震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自行车用前叉立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头和减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B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套杆;2、传动轴;3、连接头;301、第一安装孔;302、第二安装孔;303、内螺纹;4、减震结构;401、第一螺栓;402、固定管;403、固定圆盘;404、压簧;405、内管;406、限位环;407、活塞;408、滑杆;5、前叉立管主体;6、支撑块;7、连接螺杆;8、挡块;9、限位垫;10、轴承;11、凸快;12、推板;13、第二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一种自行车用前叉立管,包括套杆1和传动轴2,套杆1通过凹槽与传动轴2固定套结,传动轴2的下端通过连接头3固定连接有减震结构4,减震结构4的下端螺纹套接有两个减震结构4,两个减震结构4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前叉立管主体5,两个前叉立管主体5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块6,两个支撑块6之间通过连接螺杆7螺纹套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行车用前叉立管技术优化方案,减震结构4包括第一螺栓401和固定管402,第一螺栓401与固定管402之间螺纹套结,固定管402的下端与前叉立管主体5固定连接,前叉立管主体5的内部设有内管405,内管405贯穿第一螺栓401且与连接头3卡接,内管405的下测固定套接有固定圆盘403,固定圆盘403与前叉立管主体5固定连接,在遇到颠簸时,传动轴2向下迅速移动,在移动到最低端时,磕碰到地面,此时支撑块6和连接螺杆7以及前轮带动前叉立管主体5主体向上运动,此时滑杆408挤压压簧404向上移动,滑杆408的顶部带动活塞407向上移动,由于内管405内部的凹槽为密封,此时内管405内部的气压迅速变大,滑杆408向下移动的速度不管变小,在移动到最低端时,此时前叉立管主体5向上移动,带动此时内管405内部的气压迅速变小,滑杆408向下移动的速度不管变小,直到停止,起到了减震的目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行车用前叉立管技术优化方案,内管405的下端与前叉立管主体5之间固定连接有压簧404,内管405的下端与前叉立管主体5之间滑动套结有滑杆408,滑杆408的上侧通过限位环406固定连接有活塞407,活塞407与内管405滑动套结,此时滑杆408挤压压簧404向上移动,滑杆408的顶部带动活塞407向上移动,由于内管405内部的凹槽为密封,此时内管405内部的气压迅速变大,滑杆408向下移动的速度不管变小,在移动到最低端时,此时前叉立管主体5向上移动,带动此时内管405内部的气压迅速变小,滑杆408向下移动的速度不管变小,直到停止,起到了减震的目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行车用前叉立管技术优化方案,连接头3开设有第二安装孔302和两个第一安装孔301,两个第一安装孔301内壁均设有内螺纹303,两个内螺纹303均螺纹套接有第二螺栓13,第二螺栓1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推板12,第二安装孔302与传动轴2固定连接,传动轴2通过第二安装孔302与连接头3固定连接,第二螺栓13和推板12通过螺纹与连接头3固定连接,起到了方便连接传动轴2与前叉立管主体5的目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行车用前叉立管技术优化方案,套杆1的两端分别卡接有凸快11,凸快11的内壁转动套接有轴承10,轴承10通过限位垫9和挡块8与传动轴2转动连接,通过转动传动轴2,此时套杆1与自行车前杠项链,在转动传动轴2的过程中,传动轴2通过轴承10与套杆1转动连接,在通过凸快11、限位垫9和挡块8将轴承10固定在套杆1的内部,起到了方便转动传动轴2带动前轮转弯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在安装完成后,在遇到颠簸时,传动轴2向下迅速移动,在移动到最低端时,磕碰到地面,此时支撑块6和连接螺杆7以及前轮带动前叉立管主体5主体向上运动,此时滑杆408挤压压簧404向上移动,滑杆408的顶部带动活塞407向上移动,由于内管405内部的凹槽为密封,此时内管405内部的气压迅速变大,滑杆408向下移动的速度不管变小,在移动到最低端时,此时前叉立管主体5向上移动,带动此时内管405内部的气压迅速变小,滑杆408向下移动的速度不管变小,直到停止,起到了减震的目的,传动轴2通过第二安装孔302与连接头3固定连接,第二螺栓13和推板12通过螺纹与连接头3固定连接,起到了方便连接传动轴2与前叉立管主体5的目的,在通过转动传动轴2,此时套杆1与自行车前杠项链,在转动传动轴2的过程中,传动轴2通过轴承10与套杆1转动连接,在通过凸快11、限位垫9和挡块8将轴承10固定在套杆1的内部,起到了方便转动传动轴2带动前轮转弯的目的。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5)

1.一种自行车用前叉立管,包括套杆(1)和传动轴(2),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杆(1)通过凹槽与传动轴(2)固定套结,所述传动轴(2)的下端通过连接头(3)固定连接有减震结构(4),所述减震结构(4)的下端螺纹套接有两个减震结构(4),两个所述减震结构(4)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前叉立管主体(5),两个所述前叉立管主体(5)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块(6),两个所述支撑块(6)之间通过连接螺杆(7)螺纹套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行车用前叉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结构(4)包括第一螺栓(401)和固定管(402),所述第一螺栓(401)与固定管(402)之间螺纹套结,所述固定管(402)的下端与前叉立管主体(5)固定连接,所述前叉立管主体(5)的内部设有内管(405),所述内管(405)贯穿第一螺栓(401)且与连接头(3)卡接,所述内管(405)的下测固定套接有固定圆盘(403),所述固定圆盘(403)与前叉立管主体(5)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行车用前叉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405)的下端与前叉立管主体(5)之间固定连接有压簧(404),所述内管(405)的下端与前叉立管主体(5)之间滑动套结有滑杆(408),所述滑杆(408)的上侧通过限位环(406)固定连接有活塞(407),所述活塞(407)与内管(405)滑动套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行车用前叉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头(3)开设有第二安装孔(302)和两个第一安装孔(301),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孔(301)内壁均设有内螺纹(303),两个所述内螺纹(303)均螺纹套接有第二螺栓(13),所述第二螺栓(1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推板(12),所述第二安装孔(302)与传动轴(2)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行车用前叉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杆(1)的两端分别卡接有凸快(11),所述凸快(11)的内壁转动套接有轴承(10),所述轴承(10)通过限位垫(9)和挡块(8)与传动轴(2)转动连接。
CN202320348752.1U 2023-02-27 2023-02-27 一种自行车用前叉立管 Active CN2198386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48752.1U CN219838661U (zh) 2023-02-27 2023-02-27 一种自行车用前叉立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48752.1U CN219838661U (zh) 2023-02-27 2023-02-27 一种自行车用前叉立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38661U true CN219838661U (zh) 2023-10-17

Family

ID=88303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48752.1U Active CN219838661U (zh) 2023-02-27 2023-02-27 一种自行车用前叉立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386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14019A1 (en) Vehicle terrain-tracking systems
CN210060341U (zh) 一种高强度翻边减震器衬套用压装机
CN219838661U (zh) 一种自行车用前叉立管
CN201102615Y (zh) 转向管避震器的滑移引导装置
CN218948874U (zh) 一种前悬置减震器固定支架
CN219707223U (zh) 一种自行车用避震前叉结构
CN215155245U (zh) 一种摩托车脚踏连杆撑开结构
CN213566316U (zh) 一种便于维护的避震前叉
CN214524245U (zh) 一种内置弹簧减震前叉
CN215883957U (zh) 一种减震滑板车
CN219969910U (zh) 一种新型可伸缩自行车架叉
CN220147502U (zh) 一种电动车方向器
CN220518494U (zh) 一种自行车减震前叉结构
CN218152130U (zh) 一种单弹簧一体式基座避震器
CN105836030A (zh) 一种双摆杆驱动式省力自行车
CN221024026U (zh) 童车前叉减震结构及其儿童滑板车
CN201261530Y (zh) 单避震前叉轴结构
CN221188858U (zh) 一种加装式便携举升鞍座
CN207433724U (zh) 一种自行车车把
CN206623945U (zh) 复合材料自行车隐藏式避震装置
CN213262813U (zh) 一种避震组件及使用该避震组件的辅助轮总成
CN219312957U (zh) 一种加固型的电动自行车前叉避震器
CN221188927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前叉减震结构
CN218967106U (zh) 一种滑板车的车架结构
CN220974453U (zh) 一种滑板车用悬臂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