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90310U - 一种后围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围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90310U
CN219790310U CN202320800900.9U CN202320800900U CN219790310U CN 219790310 U CN219790310 U CN 219790310U CN 202320800900 U CN202320800900 U CN 202320800900U CN 219790310 U CN219790310 U CN 2197903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bracket
wall assembly
connecting plate
bracke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0090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学健
范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0090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903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903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903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后围总成及车辆;其中,后围总成包括后围外板、后保险杠支架组件和后背门缓冲块。所述后围外板包括主体和连接在所述主体上侧的下止口边,所述下止口边的两端形成有与所述主体连接的弧形过渡部;所述后保险杠支架组件包括两个第一上支架,两个所述第一上支架分别连接在所述主体上,并邻近所述弧形过渡部的下侧设置;所述后背门缓冲块通过连接件与所述第一上支架相连。通过本申请能够解决车辆后背门门洞的下止口边高度较低时,后保险杠易发生松动、掉落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后围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围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提高后备箱的装载性能以及满足后背门造型设计等需要,往往将车辆后背门门洞的下止口边设计的较低。
由于下止口边高度较低时,安装后保险杠支架和后背门缓冲块的空间受限,现有后保险杠支架和后背门缓冲块无法同时安装到位,难以保证后保险杠的连接强度和稳定度,因此,容易导致后保险杠在车辆行驶在颠簸、涉水等路段时,发生松动、掉落。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后围总成及车辆,能够解决车辆后背门门洞的下止口边高度较低时,后保险杠易发生松动、掉落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后围总成,包括:
后围外板,所述后围外板包括主体和连接在所述主体上侧的下止口边,所述下止口边的两端形成有与所述主体连接的弧形过渡部;
后保险杠支架组件,所述后保险杠支架组件包括两个第一上支架,两个所述第一上支架分别连接在所述主体上,并邻近所述弧形过渡部下侧设置;
后背门缓冲块,所述后背门缓冲块通过连接件与所述第一上支架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下止口边两端弧形过渡部的下侧设置包括第一上支架的后保险杠支架组件,并且在第一上支架上通过连接件连接后背门缓冲块,可以在下止口边高度较低时,将后保险杠支架组件和后背门缓冲块同时安装到位,同时为后保险杠提供安装点以及向后背门提供支撑点,因此,可以保证后保险杠的连接强度和稳定度。可见,通过本方案可以解决车辆后背门门洞的下止口边高度较低时,后保险杠易发生松动、掉落的问题。
结合第一方面,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上支架包括支架本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支架本体靠近所述下止口边的一侧且自上而下依次设置;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支架本体相连,另一端朝向所述下止口边延伸并且与所述主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支架本体相连,另一端背向所述下止口边延伸并且与所述主体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与支架本体相连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以实现第一上支架与主体的稳固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上支架还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
所述第一加强筋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延伸至所述支架本体;所述第二加强筋从所述第二连接部延伸至所述支架本体。
上述技术方案中,设置从第一连接部延伸至支架本体的第一加强筋以及从第二连接部延伸至支架本体的第二加强筋,可以有效提高第一上支架的结构强度。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后保险杠支架组件还包括两个第一下支架;两个所述第一下支架间隔设置在所述主体下侧的中部;
所述第一下支架包括第一连接板以及呈阶梯状且依次相连的第一折弯部、第二折弯部和第三折弯部;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主体面接触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下端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第一下支架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可以保证后保险杠支架组件在颠簸、涉水等路段稳定可靠工作,避免后保险杠支架组件出现变形或开裂等情况发生。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折弯部和所述第二折弯部的过渡连接处设有多个第三加强筋。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的过渡连接处设置多个第三加强筋,可以提高第一下支架的结构强度。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后保险杠支架组件还包括两个第二下支架;两个所述第二下支架位于两个所述第一下支架的两侧;
所述第二下支架包括第二连接板和第四折弯部;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主体面接触且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折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下端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两个第一下支架的两侧分别设置连接主体和后保险杠的第二下支架,可以进一步提高后保险杠的安装强度。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均与所述主体焊接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板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面积。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与主体焊接连接的第一连接板的面积设置为大于第二连接板的面积,可以进一步提高后保险杠的安装强度,提高车辆的轻量化程度。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后保险杠支架组件还包括两个第二上支架;两个所述第二上支架间隔设置所述主体上侧的中部且靠近所述下止口边;
所述第二上支架包括第三连接板和第五折弯部;所述第三连接板与所述主体面接触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折弯部与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上端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主体上侧的中部且靠近下止口边设置连接主体和后保险杠的第二上支架,可以进一步提高后保险杠的安装强度。并且,横截面呈L形的第二上支架可以为后防撞梁的安装预留足够的安装空间。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下侧中部设有朝向所述第五折弯部延伸的缺口。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三连接板上开设缺口,可以减轻后保险杠支架组件的质量,提高车辆的轻量化程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任一所述的后围总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围总成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后围总成中第一上支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后围总成中第一下支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后围总成中第二下支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后围总成中第二上支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的说明如下:
1—后围外板;10—主体;11—下止口边;111—弧形过渡部;
21—第一上支架;211—支架本体;2111—连接孔;212—第一连接部;213—第二连接部;214—第一加强筋;215—第二加强筋;
22—第一下支架;221—第一连接板;222—第一折弯部;2221—第三加强筋;223—第二折弯部;224—第三折弯部;
23—第二下支架;231—第二连接板;232—第四折弯部;
24—第二上支架;241—第三连接板;2411—缺口;242—第五折弯部;
3—后背门缓冲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详尽地描述。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文本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暗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
在相关技术的中,由于下止口边高度较低时,安装后保险杠支架和后背门缓冲块的空间受限,现有后保险杠支架和后背门缓冲块无法同时安装到位,难以保证后保险杠的连接强度和稳定度,因此,容易导致后保险杠在车辆行驶在颠簸、涉水等路段时,发生松动、掉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后围总成及车辆。下面参照说明书附图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围总成进行详细介绍。
请参照图1,图1是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后围总成的三维结构示意图。首先,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后围总成,该后围总成包括后围外板1和后保险杠支架组件。
后围外板1包括主体10和连接在主体10上侧的下止口边11,下止口边11的两端形成有与主体10连接的弧形过渡部111。
后保险杠支架组件包括两个第一上支架21,两个第一上支架21分别连接主体10上,并邻近弧形过渡部111下侧设置。
后背门缓冲块3,后背门缓冲块3通过连接件与第一上支架21相连。
其中,后围外板1的下止口边11、弧形过渡部111和主体10可以采用冲压等工艺一体成型。后背门缓冲块3可以对后背门提供缓冲,以防止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因路面颠簸产生抖动而导致后背门与车身发生刮擦或磕碰。连接件可以采用螺栓、铆钉等。缓冲块3可以直接通过铆钉与第一上支架21相连,也可以在第一上支架21开设连接孔2111,缓冲块3通过螺栓穿过该连接孔2111与第一上支架21相连。后保险杠可以夹设于第一上支架21和缓冲块3之间,通过连接件可以实现后保险杠的定位及固定。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下止口边11两端弧形过渡部111的下侧设置包括第一上支架21的后保险杠支架组件,并且在第一上支架21上通过连接件连接后背门缓冲块3,可以在下止口边11高度较低时,将后保险杠支架组件和后背门缓冲块3同时安装到位,同时为后保险杠提供安装点以及向后背门提供支撑点,因此,可以保证后保险杠的连接强度和稳定度。可见,通过本方案可以解决车辆后背门门洞的下止口边11高度较低时,后保险杠易发生松动、掉落的问题。
参见图2,图2是图1后围总成中第一上支架21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上支架21包括支架本体211、第一连接部212和第二连接部213;第一连接部212和第二连接部213位于支架本体211靠近下止口边11的一侧且自上而下依次设置。
第一连接部212的一端与支架本体211相连,另一端朝向下止口边11延伸并且与主体10固定连接;第二连接部213的一端与支架本体211相连,另一端背向下止口边11延伸并且与主体10固定连接。
其中,支架本体211的中部可以开设连接孔2111,用于通过螺栓连接后背门缓冲块3。第一连接部212和第二连接部213分别朝向和背向下止口边11延伸并可以采用焊接等方式与主体10固定连接,即第一连接部212和第二连接部213一上一下分别与主体10相连,可以实现第一上支架21与主体10的稳固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与支架本体211相连的第一连接部212和第二连接部213,可以实现第一上支架21与主体10的稳固连接。
参见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上支架21还包括第一加强筋214和第二加强筋215。
第一加强筋214从第一连接部212延伸至支架本体211;第二加强筋215从第二连接部213延伸至支架本体211。
其中,第一上支架21采用钣金件时,第一加强筋214和第二加强筋215可以采用冲压的方式加工而成。此时,第一加强筋214和第二加强筋215外凸的方向可以相同;如图2所示,第一加强筋214和第二加强筋215外凸的方向也可以相反,以进一步提高第一上支架21的结构强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设置从第一连接部212延伸至支架本体211的第一加强筋214以及从第二连接部213延伸至支架本体211的第二加强筋215,可以有效提高第一上支架21的结构强度。
参见图3,图3是图1后围总成中第一下支架22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后保险杠支架组件还包括两个第一下支架22;两个第一下支架22间隔设置在主体10下侧的中部。
第一下支架22包括第一连接板221以及呈阶梯状且依次相连的第一折弯部222、第二折弯部223和第三折弯部224;第一连接板221与主体10面接触且固定连接,第一折弯部222与第一连接板221的下端相连。
其中,第一连接板221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与主体10固定连接。第一下支架22为钣金件时,呈阶梯状的第一折弯部222、第二折弯部223和第三折弯部224可以通过多次折弯工艺加工而成,通过多次折弯可以有效提高第一下支架22的结构强度。第三折弯部224的上表面可以焊接螺母,以方便与后保险杠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第一下支架22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可以保证后保险杠支架组件在颠簸、涉水等路段稳定可靠工作,避免后保险杠支架组件出现变形或开裂等情况发生。
参见图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折弯部222和第二折弯部223的过渡连接处设有多个第三加强筋2221。
其中,第一下支架22为钣金件时,第三加强筋2221可以通过冲压工艺加工而成。如图3所示,第三加强筋2221可以为三角形加强筋。第三加强筋222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当然也可以为三个等。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折弯部222和第二折弯部223的过渡连接处设置多个第三加强筋2221,可以提高第一下支架22的结构强度。
参见图4,图4是图1后围总成中第二下支架23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后保险杠支架组件还包括两个第二下支架23;两个第二下支架23位于两个第一下支架22的两侧。
第二下支架23包括第二连接板231和第四折弯部232;第二连接板231与主体10面接触且固定连接,第四折弯部232与第二连接板231的下端相连。
其中,第二下支架23采用焊接件时,第四折弯部232可以通过冲压工艺加工而成。第四折弯部232的上表面可以焊接螺母,以方便与后保险杠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两个第一下支架22的两侧分别设置连接主体10和后保险杠的第二下支架23,可以进一步提高后保险杠的安装强度。
参见图3和图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221和第二连接板231均与主体10焊接连接。
第二连接板231的面积小于第一连接板221的面积。
其中,位于主体10下侧中部的第一连接板221受力较大,位于第一连接板221两侧的第二连接板231受力较小,因此将受力较大的第一连接板221的面积设置为大于受力较小的第二连接板231的面积,并且第一连接板221与主体10焊接连接,可以为后保险杠提供足够的支撑力。此外,减小受力较小的第二连接板231的面积,也有利于车辆的轻量化。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与主体10焊接连接的第一连接板221的面积设置为大于第二连接板231的面积,可以进一步提高后保险杠的安装强度,提高车辆的轻量化程度。
参见图5,图5是图1后围总成中第二上支架24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后保险杠支架组件还包括两个第二上支架24;两个第二上支架24间隔设置主体10上侧的中部且靠近下止口边11。
第二上支架24包括第三连接板241和第五折弯部242;第三连接板241与主体10面接触且固定连接,第五折弯部242与第三连接板241的上端相连。
其中,第三连接板241和第五折弯部242使第二上支架24的横截面呈L形,可以节省主体10竖直方向的安装空间,利于第二上支架24下方后防撞梁的安装。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主体10上侧的中部且靠近下止口边11设置连接主体10和后保险杠的第二上支架24,可以进一步提高后保险杠的安装强度。并且,横截面呈L形的第二上支架24可以为后防撞梁的安装预留足够的安装空间。
参见图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板241的下侧中部设有朝向第五折弯部242延伸的缺口2411。
其中,缺口2411的两边可以向第三连接板241中部倾斜,以形成类似八字形的结构。缺口2411两侧的第三连接板241可以通过螺栓与主体10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三连接板241上开设缺口2411,可以减轻后保险杠支架组件的质量,提高车辆的轻量化程度。
其次,本申请的第二方面还提出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任一所述的后围总成。
本申请提供的车辆,由于具有上述实施例的后围总成,因此具有上述后围总成所具有的所有有益效果。后围总成在上文中已进行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内容,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围外板(1),包括主体和连接在所述主体(10)上侧的下止口边(11),所述下止口边的两端形成有与所述主体(10)连接的弧形过渡部(111);
后保险杠支架组件,所述后保险杠支架组件包括两个第一上支架(21),两个所述第一上支架(21)分别连接在所述主体(10)上,并邻近所述弧形过渡部(111)的下侧设置;
后背门缓冲块(3),所述后背门缓冲块(3)通过连接件与所述第一上支架(21)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支架(21)包括支架本体(211)、第一连接部(212)和第二连接部(213);所述第一连接部(212)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13)位于所述支架本体(211)靠近所述下止口边(11)的一侧且自上而下依次设置;
所述第一连接部(212)的一端与所述支架本体(211)相连,另一端朝向所述下止口边(11)延伸并且与所述主体(1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213)的一端与所述支架本体(211)相连,另一端背向所述下止口边(11)延伸并且与所述主体(10)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支架(21)还包括第一加强筋(214)和第二加强筋(215);
所述第一加强筋(214)从所述第一连接部(212)延伸至所述支架本体(211);所述第二加强筋(215)从所述第二连接部(213)延伸至所述支架本体(21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保险杠支架组件还包括两个第一下支架(22);两个所述第一下支架(22)间隔设置在所述主体(10)的下侧的中部;
所述第一下支架(22)包括第一连接板(221)以及呈阶梯状且依次相连的第一折弯部(222)、第二折弯部(223)和第三折弯部(224);所述第一连接板(221)与所述主体(10)面接触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折弯部(222)与所述第一连接板(221)的下端相连。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弯部(222)和所述第二折弯部(223)的过渡连接处设有多个第三加强筋(2221)。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保险杠支架组件还包括两个第二下支架(23);两个所述第二下支架(23)位于两个所述第一下支架(22)的两侧;
所述第二下支架(23)包括第二连接板(231)和第四折弯部(232);所述第二连接板(231)与所述主体(10)面接触且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折弯部(232)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31)的下端相连。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22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231)均与所述主体(10)焊接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板(231)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连接板(221)的面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保险杠支架组件还包括两个第二上支架(24);两个所述第二上支架(24)间隔设置所述主体(10)上侧的中部且靠近所述下止口边(11);
所述第二上支架(24)包括第三连接板(241)和第五折弯部(242);所述第三连接板(241)与所述主体(10)面接触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折弯部(242)与所述第三连接板(241)的上端相连。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板(241)的下侧中部设有朝向所述第五折弯部(242)延伸的缺口(2411)。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后围总成。
CN202320800900.9U 2023-04-12 2023-04-12 一种后围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97903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00900.9U CN219790310U (zh) 2023-04-12 2023-04-12 一种后围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00900.9U CN219790310U (zh) 2023-04-12 2023-04-12 一种后围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90310U true CN219790310U (zh) 2023-10-03

Family

ID=88180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00900.9U Active CN219790310U (zh) 2023-04-12 2023-04-12 一种后围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903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26103A2 (en) Fender panel structure
JP5070010B2 (ja) 車両用のシャシフレーム構造
CN219790310U (zh) 一种后围总成及车辆
CN212313682U (zh) 纵梁后悬置安装结构及车辆
CN110588557B (zh) 一种雷达支架及车辆
CN110171481B (zh) 车架以及车辆
US20050082140A1 (en)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for front end module carrier
CN216994496U (zh) 车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3502288U (zh) 车体底架、车体及轨道车辆
CN219948369U (zh) 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和车辆
CN217553685U (zh) 一种电子水泵安装支架及车辆
CN213768733U (zh) 机舱上层支架总成的安装架、车辆机舱前围和车辆
CN218907371U (zh) 后段车架和电动客车
CN220332788U (zh) 悬置安装支架、悬置总成及汽车
CN220905124U (zh) 翼子板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19192050U (zh) 汽车外后视镜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11252285U (zh) 一种汽车后排座椅的前安装横梁总成
CN217170795U (zh) 汽车前副车架
CN217233671U (zh) 复合支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9687269U (zh) 用于车辆的雨刮支架及车辆
CN217260280U (zh) 尾横梁、车架和客车
CN217439760U (zh) 发动机罩锁的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9769682U (zh) 具有快换连接器安装支架的电动汽车
CN218505986U (zh) 发动机罩铰链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8198208U (zh) 雨刮臂安装总成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