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96556U - 箱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箱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96556U
CN219696556U CN202321478597.1U CN202321478597U CN219696556U CN 219696556 U CN219696556 U CN 219696556U CN 202321478597 U CN202321478597 U CN 202321478597U CN 219696556 U CN219696556 U CN 2196965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panel
case
end plate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7859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凯
陈选
石卫刚
王志
王增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7859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965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965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965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箱体、电池及用电设备,涉及电池领域。箱体包括端板、面板和介质流道,面板连接于端板的一端。介质流道用于容纳换热介质。介质流道至少部分位于端板。介质流道具有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介质入口和/或介质出口设置于面板。该箱体设置有介质流道,介质流道用于通入换热介质,以对箱体内的设备进行热管理。介质流道至少部分位于端板,介质流道的介质入口和/或介质出口设置于面板,通过面板上的介质入口和/或介质出口可直接使换热介质进入和/或流出介质流道,可减少或不使用管路连接端板和面板,从而降低管路对箱体的内部空间的占用,有利于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Description

箱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箱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电池在新能源领域应用甚广,例如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已经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新趋势。电池技术的发展要同时考虑多方面的设计因素,例如,电池寿命、放电容量、充放电倍率等性能参数。另外,还需要考虑电池的能量密度。然而,目前的电池的能量密度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箱体、电池及用电设备,其旨在改善相关技术中电池的能量密度较低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箱体,所述箱体包括端板、面板和介质流道,所述面板连接于所述端板的一端;所述介质流道用于容纳换热介质,所述介质流道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端板,所述介质流道具有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所述介质入口和/或所述介质出口设置于所述面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该箱体设置有介质流道,介质流道用于通入换热介质,以对箱体内的设备进行热管理。介质流道至少部分位于端板,介质流道的介质入口和/或介质出口设置于面板,通过面板上的介质入口和/或介质出口可直接使换热介质进入和/或流出介质流道,可减少或不使用管路连接端板和面板,从而降低管路对箱体的内部空间的占用,有利于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介质流道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设置于所述端板,所述第二流道设置于所述面板,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二流道在所述面板上形成有所述介质入口或所述介质出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端板上设置有第一流道,面板上设置有第二流道,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连通,这样,可以通过面板上的第二流道向端板上的第一流道供给换热介质,或者可以通过第二流道使第一流道内的换热介质流出,可减少或不使用管路连接端板和面板,从而降低管路对箱体的内部空间的占用,有利于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端板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流道在所述第一表面形成第一开口,所述面板包括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流道在所述第二表面形成第二开口,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贴合,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至少部分相对,以使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贴合,使得第一流道的第一开口与第二流道的第二开口至少部分相对,从而将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直接连通。这样,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之间无需使用管路相连,降低管路对箱体的内部空间的占用,有利于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流道在所述面板背离所述端板的表面形成所述介质入口或所述介质出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面板背离端板的表面面积较大,设置介质入口或介质出口较为方便。并且,介质入口在与介质供给管路相连时具有较大的避让空间,或介质出口在与介质流出管路相连时具有较大的避让空间,使得介质供给管路或介质流出管路不易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有利于简化安装,提升生产效率。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沿第一方向,所述面板连接于所述端板的一端,所述第二流道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面板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使第二流道沿第一方向贯穿面板的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一方面,便于加工制造。另一方面,第二流道的长度较短,换热介质能够更快地进入到第一流道内与箱体内部的设备进行热交换,对箱体内的设备进行热管理的灵敏性更高,或者换热介质能够更快地离开介质流道。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流道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连通,所述第一段的背离所述第二段的一端形成所述介质入口或所述介质出口,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一段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二段和所述第一流道的横截面均为方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段在面板上形成介质入口或介质出口,第一段用于与介质供给管路或介质流出管道连通,因此,将第一段的横截面设置为圆形,以便于与介质供给管路或介质流出管道相连。第二段用于与第一流道连通,将第二段和第一流道的横截面设置为方形,有利于降低换热介质的流速,使得换热介质能够更充分的与箱体内的设备进行热交换。另外,在制造时,第一流道的横截设置为方形,以降低制造难度和成本,提升制造效率。第二段的横截面与第一流道的横截面相适应。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介质流道包括两个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连通两个所述第二流道,一个所述第二流道在所述面板上形成有所述介质入口,另一个所述第二流道在所述面板上形成有所述介质出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端板上设置有第一流道,面板上设置有两个独立的第二流道,第一流道连通两个第二流道,这样,可以通过面板上的一个第二流道向端板上的第一流道供给换热介质,通过另一个第二流道使第一流道内的换热介质流出,可进一步减少或不使用管路连接端板和面板,从而降低管路对箱体的内部空间的占用,有利于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沿第一方向,所述面板连接于所述端板的一端,所述面板包括板体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凸出于所述板体,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端板和所述板体,所述介质流道部分形成于所述连接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使连接部沿第一方向凸出于板体,以便于通过连接部将面板连接于端板,例如,便于将连接部与端板焊接。板体是围成箱体的容纳空间的一个壁,介质流道部分形成于连接部,在连接部与端板连接后,介质流道位于容纳空间的外侧,介质流道内的换热介质不易对容纳空间内的设备造成损害。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部设置有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用于安装内部设备,所述内部设备容纳于所述箱体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连接部上设置安装结构,也即将安装结构集成于面板,便于将内部设备安装固定于连接部上。这样,可以减少设备安装梁的个数,使得箱体零部件更加简化。另外,设备安装梁的个数减少,需要焊接的位置也相应减少,有利于简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安装结构包括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设置有内螺纹。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安装结构为设置于连接部上的安装孔,有利于简化箱体的结构和减轻箱体的重量。安装孔设置有内螺纹,则内部设备可以与安装孔螺纹配合,从而实现箱本体与内部设备连接,连接方式简单方便,稳定性较好。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安装孔为盲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安装孔为盲孔,意味着安装孔不会贯穿连接部,降低安装孔的设置对连接部的结构强度的影响,还可以不需要在安装孔处进行密封处理,降低箱体的制造难度。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部设置有多个所述安装结构,多个所述安装结构间隔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连接部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安装结构,连接部和内部设备之间可以形成有多个安装位置,不仅能够使得箱体和内部设备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还能减小每个安装位置承受的载荷。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部设置有挂载结构,所述挂载结构用于将所述箱体与外部设备连接,所述外部设备位于所述箱体外。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连接部上设置挂载结构,也即将安装结构和挂载结构均集成于面板,便于将外部设备安装固定于连接部上。这样,可以减少挂载安装梁的个数,使得箱体零部件更加简化。另外,挂载安装梁的个数减少,需要焊接的位置也相应减少,有利于简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挂载结构包括挂载孔,所述挂载孔设置有内螺纹。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挂载结构为设置于连接部上的挂载孔,有利于简化箱体的结构和减轻箱体的重量。挂载孔设置有内螺纹,则外部设备可以与挂载孔螺纹配合,从而实现箱本体与外部设备连接,连接方式简单方便,稳定性较好。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挂载孔为盲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挂载孔为盲孔,意味着挂载孔不会贯穿连接部,降低挂载孔的设置对连接部的结构强度的影响,还可以不需要在挂载孔处进行密封处理,降低箱体的制造难度。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箱体包括设置于连接部的挂载件,所述挂载结构设置于所述挂载件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挂载结构设置于挂载件,可以通过挂载件实现箱体和外部设备连接,使得箱体和外部设备连接更加方便。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挂载件与所述连接部焊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挂载件与连接部焊接,不仅连接方式方便,还能使得挂载件和连接部之间的连接强度较好,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挂载件为套筒,所述套筒具有内螺纹。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挂载件为套筒并在套筒内设有内螺纹,挂载件与外部设备螺纹配合以实现将箱体挂载于外部设备,挂载方式简单、方便且稳定性好。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部设置有多个所述挂载结构,多个所述挂载结构间隔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箱体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挂载结构,箱体和外部设备之间可以形成有多个挂载位置,不仅能够使得箱体和外部设备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还能减小每个挂载位置承受的载荷。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板体和所述连接部一体成型。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板体和连接部一体成型,整体性较好,面板的强度较高。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箱体包括侧板,所述侧板与所述面板相对设置,所述侧板连接于所述端板的另一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端壁上设置面板和与面板相对的侧板,一方面,能够提高箱体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能够限定出内部设备的容纳空间,使得内部设备稳定地装配于箱体内,再一方面,面板和侧板凸出于端板的表面,当内部设备通过胶水粘接于端板时,能够有效地控制溢胶空间,降低因胶水溢出造成浪费和污染环境的风险。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箱体包括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所述第一箱体和所述第二箱体分体设置并连接;其中,所述第二箱体包括所述端板、所述面板和所述侧板,所述第一箱体、所述端板、所述面板和所述侧板共同限定出容纳空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便于分别制造并拼合形成箱体。端板、面板和侧板均位于第二箱体。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电池单体和上述的箱体,所述电池单体容纳于所述箱体内。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设备,所述用电设备包括上述的电池,所述电池用于为所述用电设备提供电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箱体的爆炸图;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箱体的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箱体的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箱体的剖视图;
图1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箱体的俯视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A-A位置的剖视图;
图1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箱体的仰视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B-B位置的剖视图;
图14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箱体的仰视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C-C位置的剖视图;
图16为图15中D位置的放大图。
图标:10-箱体;11-第一箱体;12-第二箱体;121-端板;1211-第一表面;122-面板;1221-板体;1222-连接部;12221-第二表面;1231-第二流道;12311-第一段;12312-第二段;1232-第一流道;1234-介质入口;1235-介质出口;124-安装结构;125-挂载结构;126-挂载件;127-侧板;13-密封件;100-电池;200-控制器;300-马达;1000-车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申请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附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申请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并且为了简洁,在不同实施例中,省略对相同部件的详细说明。应理解,附图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种部件的厚度、长宽等尺寸,以及集成装置的整体厚度、长宽等尺寸仅为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
本申请中出现的“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
本申请的实施例所提到的电池是指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以提供更高的电压和容量的单一的物理模块。例如,本申请中所提到的电池可以包括电池模块或电池包等。电池一般包括用于封装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的箱体。箱体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液体或其他异物影响电池单体的充电或放电。电池单体可以包括锂离子二次电池单体、锂离子一次电池单体、锂硫电池单体、钠锂离子电池单体、钠离子电池单体或镁离子电池单体等。
目前,从市场形势的发展来看,电池的应用越加广泛。电池不仅被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系统,而且还被广泛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等电动交通工具,以及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随着电池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市场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扩增。
电池技术的发展要同时考虑多方面的设计因素,例如,电池寿命、放电容量、充放电倍率等性能参数。另外,还需要考虑电池的能量密度。然而,目前的电池的能量密度较低。
电池单体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导致电池单体的温度升高。电池单体的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电池单体的性能。若电池单体的温度继续升高,则容易发生热失控,造成电池单体起火,甚至爆炸。相关技术中采用水冷板对电池单体进行散热,然而,将水冷板设置于箱体内,会占用箱体的内部空间,降低电池的能量密度。
为了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相关技术中将水冷流道设置于底板内,通过在底板的上表面开设两个第一通孔,分别形成水冷入口和水冷出口。为了将水引入和引出水冷流道,设置有分别连接水冷入口和水冷出口的两根管路,并在连接于底板的一端的面板上开设供管路穿出箱体的第二通孔。这样,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然而,管路还是会占用一部分箱体的内部空间,导致电池的能量密度较低。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箱体,箱体包括端板、面板和介质流道,面板连接于端板的一端。介质流道用于容纳换热介质。介质流道至少部分位于端板。介质流道具有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介质入口和/或介质出口设置于面板。
该箱体设置有介质流道,介质流道用于通入换热介质,以对箱体内的设备进行热管理。介质流道至少部分位于端板,介质流道的介质入口和/或介质出口设置于面板,通过面板上的介质入口和/或介质出口可直接使换热介质进入和/或流出介质流道,可减少或不使用管路连接端板和面板,从而降低管路对箱体的内部空间的占用,有利于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技术方案适用于电池以及使用电池的用电设备。
用电设备可以是车辆、手机、便携式设备、笔记本电脑、轮船、航天器、电动玩具和电动工具等等。航天器包括飞机、火箭、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等等;电动玩具包括固定式或移动式的电动玩具,例如,游戏机、电动汽车玩具、电动轮船玩具和电动飞机玩具等等;电动工具包括金属切削电动工具、研磨电动工具、装配电动工具和铁道用电动工具,例如,电钻、电动砂轮机、电动扳手、电动螺丝刀、电锤、冲击电钻、混凝土振动器和电刨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用电设备不做特殊限制。
以下实施例为了方便说明,以用电设备为车辆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辆1000的结构示意图。车辆1000可以为燃油汽车、燃气汽车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等。车辆1000的内部设置有电池100,电池100可以设置在车辆1000的底部或头部或尾部。电池100可以用于车辆1000的供电,例如,电池100可以作为车辆1000的操作电源。车辆1000还可以包括控制器200和马达300,控制器200用来控制电池100为马达300供电,例如,用于车辆1000的启动、导航和行驶时的工作用电需求。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池100不仅可以作为车辆1000的操作电源,还可以作为车辆1000的驱动电源,代替或部分地代替燃油或天然气为车辆1000提供驱动动力。
请参照图2和图3,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箱体10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箱体10的爆炸图。电池100包括箱体10和电池单体,电池单体容纳于箱体10内。其中,箱体10用于为电池单体提供容纳空间,箱体10可以采用多种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0可以包括第一箱体11和第二箱体12,第一箱体11与第二箱体12相互盖合,第一箱体11和第二箱体12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电池单体的容纳空间。第二箱体12可以为一端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一箱体11可以为板状结构,第一箱体11盖合于第二箱体12的开口侧,以使第一箱体11与第二箱体12共同限定出容纳空间;第一箱体11和第二箱体12也可以是均为一侧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一箱体11的开口侧盖合于第二箱体12的开口侧。请参照图2和图3,在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箱体11和第二箱体12均为U形结构。第一箱体11的开口端盖合于第二箱体12的开口端。当然,第一箱体11和第二箱体12形成的箱体10可以是多种形状,比如,圆柱体、长方体等。
在电池100中,电池单体可以是多个,多个电池单体之间可串联或并联或混联,混联是指多个电池单体中既有串联又有并联。多个电池单体之间可直接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在一起,再将多个电池单体构成的整体容纳于箱体10内;当然,电池100也可以是多个电池单体先串联或并联或混联组成电池模块形式,多个电池模块再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形成一个整体,并容纳于箱体10内。电池100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例如,该电池100还可以包括汇流部件,用于实现多个电池单体之间的电连接。
其中,每个电池单体可以为二次电池单体或一次电池单体;还可以是锂硫电池单体、钠离子电池单体或镁离子电池单体,但不局限于此。电池单体可呈圆柱体、扁平体、长方体或其它形状等。
请参照图2、图3、图4和图5,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箱体12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箱体12的剖视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箱体10,箱体10包括端板121、面板122和介质流道,面板122连接于端板121的一端。介质流道用于容纳换热介质,介质流道至少部分位于端板121。介质流道具有介质入口1234和介质出口1235,介质入口1234和/或介质出口1235设置于面板122。
端板121可以是组成箱体10的任意一个壁。为了提升介质流道内换热介质与箱体10内的设备的换热效果,端板121可以为箱体10中面积最大的壁。可选地,端板121为箱体10的底板。这样,端板121可以与箱体10内的设备贴合,从而提升换热效果。
面板122是连接于端板121的一端的壁。当端板121为箱体10的底板时,面板122可以为设置高压输出、低压输出的壁。
介质流道是用于供换热介质流动的通道。通过换热介质与箱体10内的设备进行热交换,从而管理箱体10内的设备的温度。换热介质可以为液体介质,例如,水、油等。换热介质也可以为气体介质,例如,空气。
介质流道可以一部分设置于端板121,另一部分设置于面板122。介质流道也可以均位于端板121内,此时,可以通过管路与介质流道相连,从而向介质流道内供给换热介质或者使得介质流道内的换热介质流出。
介质入口1234是用于供换热介质流入介质流道的开口。介质出口1235是用于供换热介质流出介质流道的开口。一般来说,介质流道设置有一个介质入口1234和一个介质出口1235,介质入口1234和介质出口1235分别位于介质流道的两端。当然,也可以设置多个介质入口1234和/或多个介质出口1235。
在本申请中,面板122上可以只设置有介质入口1234,也可以只设置有介质出口1235,还可以既设置介质入口1234,也设置介质出口1235,并且介质入口1234和介质出口1235的个数不限。
该箱体10设置有介质流道,介质流道用于通入换热介质,以对箱体10内的设备进行热管理。介质流道至少部分位于端板121,介质流道的介质入口1234和/或介质出口1235设置于面板122,通过面板122上的介质入口1234和/或介质出口1235可直接使换热介质进入和/或流出介质流道,可减少或不使用管路连接端板121和面板122,从而降低管路对箱体10的内部空间的占用,有利于提升电池100的能量密度。
请参照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介质流道包括第一流道1232和第二流道1231,第一流道1232设置于端板121,第二流道1231设置于面板122。第二流道1231与第一流道1232连通。第二流道1231在面板122上形成有介质入口1234或介质出口1235。
第一流道1232是介质流道设置于端板121的一部分。第二流道1231是介质流道设置于面板122的一部分。其中,第二流道1231的一端在面板122上形成介质入口1234或介质出口1235,第二流道1231的另一端与第一流道1232连通。
“第二流道1231与第一流道1232连通”可以是第二流道1231直接与第一流道1232连通,也可以是第二流道1231间接与第一流道1232连通,例如,第二流道1231通过管路间接与第一流道1232连通。
请参照图4和图5,在图4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流道1231直接与第一流道1232连通,第二流道1231与第一流道1232之间无需设置管路,从而降低管路对箱体10的内部空间的占用,有利于提升电池100的能量密度。
端板121上设置有第一流道1232,面板122上设置有第二流道1231,第一流道1232和第二流道1231连通,这样,可以通过面板122上的第二流道1231向端板121上的第一流道1232供给换热介质,或者可以通过第二流道1231使第一流道1232内的换热介质流出,可减少或不使用管路连接端板121和面板122,从而降低管路对箱体10的内部空间的占用,有利于提升电池100的能量密度。
请参照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端板121包括第一表面1211,第一流道1232在第一表面1211形成第一开口。面板122包括第二表面12221,第二流道1231在第二表面12221形成第二开口。第一表面1211和第二表面12221贴合,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至少部分相对,以使第一流道1232与第二流道1231连通。
第一表面1211是指端板121的朝向面板122的表面。第二表面12221是指面板122的朝向端板121的表面。
第一流道1232延伸至第一表面1211,在第一表面1211上形成第一开口。第二流道1231延伸至第二表面12221,在第二表面12221上形成第二开口。可选地,第二流道1231的一端在面板122上形成介质入口1234或介质出口1235,第二流道1231的另一端在第二表面12221形成第二开口。
面板122连接于端板121时,第一表面1211和第二表面12221贴合,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至少部分相对,使得第一流道1232与第二流道1231连通,换热介质能够从第二流道1231经第二开口、第一开口进入到第一流道1232,或者换热介质能够从第一流道1232经过第一开口、第二开口进入到第二流道123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至少部分相对”包括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部分相对和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完全相对两种方案。当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完全相对时,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的投影可以完全重叠,也可以其中一者的投影落在另一者的投影范围内。
第一表面1211与第二表面12221贴合,使得第一流道1232的第一开口与第二流道1231的第二开口至少部分相对,从而将第一流道1232和第二流道1231直接连通。这样,第一流道1232和第二流道1231之间无需使用管路相连,降低管路对箱体10的内部空间的占用,有利于提升电池100的能量密度。
请参照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流道1231在面板122背离端板121的表面形成介质入口1234或介质出口1235。
沿第一方向,面板122连接于端板121的一端。请参照图4和图5,第一方向可以是图中所示的x方向。
沿第一方向,面板122具有相对的第二表面12221和第三表面,其中,第二表面12221面向端板121设置,第三表面背离端板121设置,介质入口1234或介质出口1235形成于第三表面。
面板122背离端板121的表面面积较大,设置介质入口1234或介质出口1235较为方便。并且,介质入口1234在与介质供给管路相连时具有较大的避让空间,或介质出口1235在与介质流出管路相连时具有较大的避让空间,使得介质供给管路或介质流出管路不易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有利于简化安装,提升生产效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和图5,可以在面板122背离端板121的一侧设置沉槽,将介质入口1234或介质出口1235设置于沉槽的底壁。
请参照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面板122连接于端板121的一端,第二流道1231沿第一方向贯穿面板122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
沿第一方向,面板122连接于端板121的一端。请参照图4和图5,第一方向可以是图中所示的x方向。
第二流道1231沿着第一方向延伸,且第二流道1231可以从面板122的背离端板121的表面延伸至面板122的面向端板121的表面,也即可以从第三表面延伸至第二表面12221。此时,第二流道1231为直线流道。
通过使第二流道1231沿第一方向贯穿面板122的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一方面,便于加工制造。另一方面,第二流道1231的长度较短,换热介质能够更快地进入到第一流道1232内与箱体10内部的设备进行热交换,对箱体10内的设备进行热管理的灵敏性更高,或者换热介质能够更快地离开介质流道。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流道1231可以为曲线流道或弯折流道。例如,第二流道1231可以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第二部分沿着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延伸,第三部分再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第二部分连通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在面板122上形成介质入口1234或介质出口1235,第三部分在面板122上形成第二开口。
请参照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流道1231包括第一段12311和第二段12312,第一段12311与第二段12312连通。第一段12311的背离第二段12312的一端形成介质入口1234或介质出口1235,第二段12312与第一流道1232连通。第一段12311的横截面为圆形,第二段12312和第一流道1232的横截面均为方形。
第一段12311和第二段12312分别是第二流道1231的两个部分,其中第一段12311相比于第二段12312更加远离第一流道1232。第一段12311的一端在面板122上形成介质入口1234或介质出口1235,第一段12311的另一端可以与第二段12312连通。第二段12312连通第一段12311和第一流道1232。可选地,第二段12312的一端与第一段12311连通,第二段12312的另一端在面板122上形成第二开口。
“第一段12311的横截面”是指第一段12311沿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横截面。与之相应地,“第二段12312和第一流道1232的横截面”是指第二段12312沿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横截面和第一流道1232沿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横截面。
第一段12311在面板122上形成介质入口1234或介质出口1235,第一段12311用于与介质供给管路或介质流出管道连通,因此,将第一段12311的横截面设置为圆形,以便于与介质供给管路或介质流出管道相连。第二段12312用于与第一流道1232连通,将第二段12312和第一流道1232的横截面设置为方形,有利于降低换热介质的流速,使得换热介质能够更充分的与箱体10内的设备进行热交换。另外,在制造时,第一流道1232的横截设置为方形,以降低制造难度和成本,提升制造效率。第二段12312的横截面与第一流道1232的横截面相适应。
请参照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介质流道包括两个第二流道1231,第一流道1232连通两个第二流道1231。一个第二流道1231在面板122上形成有介质入口1234,另一个第二流道1231在面板122上形成有介质出口1235。
端板121上设置有第一流道1232,面板122上设置有两个独立的第二流道1231,第一流道1232连通两个第二流道1231,这样,可以通过面板122上的一个第二流道1231向端板121上的第一流道1232供给换热介质,通过另一个第二流道1231使第一流道1232内的换热介质流出,可进一步减少或不使用管路连接端板121和面板122,从而降低管路对箱体10的内部空间的占用,有利于提升电池100的能量密度。
请参照图6和图7,图6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箱体12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箱体12的剖视图。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面板122上仅设置有一个第二流道1231,并且第二流道1231在面板122上形成有介质入口1234。
请参照图8和图9,图8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箱体12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箱体12的剖视图。在又一些实施例中,面板122上仅设置有一个第二流道1231,并且第二流道1231在面板122上形成有介质出口1235。
请参照图8和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面板122连接于端板121的一端。面板122包括板体1221和连接部1222,连接部1222沿第一方向凸出于板体1221,连接部1222连接端板121和板体1221。介质流道部分形成于连接部1222。
板体1221为板状结构。板体1221用于与箱体10的其他壁共同围合形成容纳空间。
连接部1222是面板122上用于与端板121连接的部分。沿第一方向,连接部1222凸出于板体1221。可选地,板体1221和连接部1222连接形成L形结构。
介质流道一部分形成于端板121,介质流道的一部分形成于连接部1222。介质流道可以部分位于板体1221内,也可以不位于板体1221内。
通过使连接部1222沿第一方向凸出于板体1221,以便于通过连接部1222将面板122连接于端板121,例如,便于将连接部1222与端板121焊接。板体1221是围成箱体10的容纳空间的一个壁,介质流道部分形成于连接部1222,在连接部1222与端板121连接后,介质流道位于容纳空间的外侧,介质流道内的换热介质不易对容纳空间内的设备造成损害。
请参照图10和图11,图1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箱体12的俯视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A-A位置的剖视图。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1222设置有安装结构124,安装结构124用于安装内部设备。内部设备容纳于箱体10内。
安装结构124是用于将内部设备安装固定于箱体10的结构。内部设备可以为电池单体、电池模组等。
安装结构124可以是通孔、盲孔、螺纹孔、挂钩、滑轨、导轨、锁扣等结构。安装结构124可以是连接部1222上直接形成的结构,与连接部1222一体成型。例如,安装结构124是连接部1222上加工形成的螺纹孔,或安装结构124是与连接部1222一体挤出成型的轨道。安装结构124还可以是形成于与连接部1222连接的其他零件上的,例如安装结构124为套筒、螺母等零件上的螺纹孔,或安装结构124是导轨上的轨道。
通过在连接部1222上设置安装结构124,也即将安装结构124集成于面板122,便于将内部设备安装固定于连接部1222上。这样,可以减少设备安装梁的个数,使得箱体10零部件更加简化。另外,设备安装梁的个数减少,需要焊接的位置也相应减少,有利于简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请参照图10和图11,在一些实施例,安装结构124包括安装孔。
安装孔可以直接设置于连接部1222。沿连接部1222的厚度方向,安装孔从连接部1222面向箱体10内侧的表面向背离箱体10内侧的表面凹陷。安装孔可以是圆孔、方孔、六棱孔等。
安装孔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在安装孔为多个的实施例中,多个安装孔间隔布置。
安装结构124为设置于连接部1222上的安装孔,有利于简化箱体10的结构和减轻箱体10的重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孔设置有内螺纹。
安装孔设置有内螺纹,则内部设备可以与安装孔螺纹配合,从而实现箱本体与内部设备连接,连接方式简单方便,稳定性较好。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孔的孔壁面为光滑的平面或者曲面。
请参照图10和图11,在一些实施例,安装孔为盲孔。
安装孔为盲孔,意味着安装孔不会贯穿连接部1222,降低安装孔的设置对连接部1222的结构强度的影响,还可以不需要在安装孔处进行密封处理,降低箱体10的制造难度。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孔也可以为通孔。
请参照图10和图11,在一些实施例,连接部1222设置有多个安装结构124,多个安装结构124间隔设置。
多个安装结构124可以是沿着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间隔排布。多个安装结构124也可以是呈矩阵排布。
连接部1222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安装结构124,连接部1222和内部设备之间可以形成有多个安装位置,不仅能够使得箱体10和内部设备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还能减小每个安装位置承受的载荷。
请参照图12和图13,图1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箱体12的仰视示意图。图13为图12中B-B位置的剖视图。连接部1222设置有挂载结构125,挂载结构125用于将箱体10与外部设备连接。外部设备位于箱体10外。
挂载结构125是用于将箱体10安装固定于外部设备的结构。外部设备可以为用电设备、运输设备、储存设备等。
挂载结构125可以是通孔、盲孔、螺纹孔、挂钩、滑轨、导轨、锁扣等结构。挂载结构125可以是连接部1222上直接形成的结构,与连接部1222一体成型。例如,挂载结构125是连接部1222上加工形成的螺纹孔,或挂载结构125是与连接部1222一体挤出成型的轨道。挂载结构125还可以是形成于与连接部1222连接的其他零件上的,例如挂载结构125为套筒、螺母等零件上的螺纹孔,或挂载结构125是导轨上的轨道。
通过在连接部1222上设置挂载结构125,也即将安装结构124和挂载结构125均集成于面板122,便于将外部设备安装固定于连接部1222上。这样,可以减少挂载安装梁的个数,使得箱体10零部件更加简化。另外,挂载安装梁的个数减少,需要焊接的位置也相应减少,有利于简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挂载结构125包括挂载孔。
挂载孔可以直接设置于连接部1222。沿连接部1222的厚度方向,挂载孔从连接部1222背离箱体10内侧的表面向面向箱体10内侧的表面凹陷。挂载孔可以是圆孔、方孔、六棱孔等。
挂载孔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在挂载孔为多个的实施例中,多个挂载孔间隔布置。
挂载结构125为设置于连接部1222上的挂载孔,有利于简化箱体10的结构和减轻箱体10的重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挂载孔设置有内螺纹。
挂载孔设置有内螺纹,则外部设备可以与挂载孔螺纹配合,从而实现箱本体与外部设备连接,连接方式简单方便,稳定性较好。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挂载孔的孔壁面为光滑的平面或者曲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挂载孔为盲孔。
挂载孔为盲孔,意味着挂载孔不会贯穿连接部1222,降低挂载孔的设置对连接部1222的结构强度的影响,还可以不需要在挂载孔处进行密封处理,降低箱体10的制造难度。
请参照图14、图15和图16,图14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箱体12的仰视示意图。图15为图14中C-C位置的剖视图。图16为图15中D位置的放大图。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0包括设置于连接部1222的挂载件126,挂载结构125设置于挂载件126上。
挂载件126与连接部1222可以是固定连接,比如粘接、焊接等。挂载件126与连接部1222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比如通过螺栓、螺钉等连接。外部设备与连接部1222通过挂载件126连接。挂载结构125通过挂载件126间接设置于连接部1222上。挂载件126可以是挂载梁、角件、加强板等结构件,挂载件126还可以是套筒、螺母、滑轨等标准工业件。挂载件126上可以通过加工形成通孔、螺纹孔、卡槽等挂载结构125。挂载件126还可以是标准工业件上自带的连接结构,例如挂载件126为螺母时,挂载结构125为螺母上的螺纹孔。
连接部1222可以包括一个挂载件126,也可以包括多个挂载件126。在连接部1222包括多个挂载件126的实施例中,多个挂载件126间隔布置于连接部1222。
一个挂载件126上可以设置一个挂载结构125,也可以设置多个挂载结构125。
挂载结构125设置于挂载件126,可以通过挂载件126实现箱体10和外部设备连接,使得箱体10和外部设备连接更加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挂载件126与连接部1222焊接。
挂载件126与连接部1222可以通过激光焊接、超声焊接、电阻焊、气焊等方式实现焊接连接。
挂载件126与连接部1222焊接,不仅连接方式方便,还能使得挂载件126和连接部1222之间的连接强度较好,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
请参照图14、图15和图16,在一些实施例中,挂载件126为套筒,套筒具有内螺纹。
挂载件126为套筒并在套筒内设有内螺纹,挂载件126与外部设备螺纹配合以实现将箱体10挂载于外部设备,挂载方式简单、方便且稳定性好。
请参照图14、图15和图16,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1222设置有多个挂载结构125,多个挂载结构125间隔设置。
多个挂载结构125可以是沿着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间隔排布。多个挂载结构125也可以是呈矩阵排布。
箱体10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挂载结构125,箱体10和外部设备之间可以形成有多个挂载位置,不仅能够使得箱体10和外部设备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还能减小每个挂载位置承受的载荷。
在一些实施例中,板体1221和连接部1222一体成型。
板体1221和连接部1222一体成型是指板体1221和连接部1222在制造时即为一体结构。板体1221和连接部1222可以是通过压铸一体成型,板体1221和连接部1222也可以是通过浇铸一体成型。
通过将板体1221和连接部1222一体成型,整体性较好,面板122的强度较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0包括侧板127,侧板127与面板122相对设置。侧板127连接于端板121的另一端。
面板122和侧板127分别连接于端板121的两端。沿第一方向,面板122和侧板127相对设置。面板122、端板121和侧板127连接形成U形结构。
在端壁上设置面板122和与面板122相对的侧板127,一方面,能够提高箱体10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能够限定出内部设备的容纳空间,使得内部设备稳定地装配于箱体10内,再一方面,面板122和侧板127凸出于端板121的表面,当内部设备通过胶水粘接于端板121时,能够有效地控制溢胶空间,降低因胶水溢出造成浪费和污染环境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0包括第一箱体11和第二箱体12,第一箱体11和第二箱体12分体设置并连接。其中,第二箱体12包括端板121、面板122和侧板127,第一箱体11、端板121、面板122和侧板127共同限定出容纳空间。
“第一箱体11和第二箱体12分体设置并连接”是指在制造时,第一箱体11和第二箱体12提供时是分别提供的,后续将第一箱体11和第二箱体12连接在一起,例如,第一箱体11可以与第二箱体12螺栓连接。
端板121、面板122和侧板127均为第二箱体12的一部分。第二箱体12还可以包括其他壁。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箱体12与第一箱体11连接,共同形成箱体10的容纳空间。
通过设置第一箱体11和第二箱体12,便于分别制造并拼合形成箱体10。端板121、面板122和侧板127均位于第二箱体12。
可选地,在第一箱体11和第二箱体12之间设置有密封件13,密封件13用于密封第一箱体11和第二箱体12,以降低外界水汽进入到箱体10内的风险。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100,电池100包括电池单体和上述的箱体10,电池单体容纳于箱体10内。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设备,用电设备包括上述的电池100,电池100用于为用电设备提供电能。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请参照图2~图16。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箱体10,箱体10包括端板121、面板122和介质流道,面板122连接于端板121的一端。介质流道用于容纳换热介质,介质流道至少部分位于端板121。介质流道具有介质入口1234和介质出口1235,介质入口1234和/或介质出口1235设置于面板122。
该箱体10设置有介质流道,介质流道用于通入换热介质,以对箱体10内的设备进行热管理。介质流道至少部分位于端板121,介质流道的介质入口1234和/或介质出口1235设置于面板122,通过面板122上的介质入口1234和/或介质出口1235可直接使换热介质进入和/或流出介质流道,可减少或不使用管路连接端板121和面板122,从而降低管路对箱体10的内部空间的占用,有利于提升电池100的能量密度。
介质流道包括第一流道1232和第二流道1231,第一流道1232设置于端板121,第二流道1231设置于面板122。第二流道1231与第一流道1232连通,第二流道1231在面板122上形成有介质入口1234或介质出口1235。端板121上设置有第一流道1232,面板122上设置有第二流道1231,第一流道1232和第二流道1231连通,这样,可以通过面板122上的第二流道1231向端板121上的第一流道1232供给换热介质,或者可以通过第二流道1231使第一流道1232内的换热介质流出,可减少或不使用管路连接端板121和面板122,从而降低管路对箱体10的内部空间的占用,有利于提升电池100的能量密度。
介质流道包括两个第二流道1231,第一流道1232连通两个第二流道1231。一个第二流道1231在面板122上形成有介质入口1234,另一个第二流道1231在面板122上形成有介质出口1235。端板121上设置有第一流道1232,面板122上设置有两个独立的第二流道1231,第一流道1232连通两个第二流道1231,这样,可以通过面板122上的一个第二流道1231向端板121上的第一流道1232供给换热介质,通过另一个第二流道1231使第一流道1232内的换热介质流出,可进一步减少或不使用管路连接端板121和面板122,从而降低管路对箱体10的内部空间的占用,有利于提升电池100的能量密度。
沿第一方向,面板122连接于端板121的一端。面板122包括板体1221和连接部1222,连接部1222沿第一方向凸出于板体1221。连接部1222连接端板121和板体1221,介质流道部分形成于连接部1222。通过使连接部1222沿第一方向凸出于板体1221,以便于通过连接部1222将面板122连接于端板121,例如,便于将连接部1222与端板121焊接。板体1221是围成箱体10的容纳空间的一个壁,介质流道部分形成于连接部1222,在连接部1222与端板121连接后,介质流道位于容纳空间的外侧,介质流道内的换热介质不易对容纳空间内的设备造成损害。
连接部1222设置有安装结构124,安装结构124用于安装内部设备,内部设备容纳于箱体10内。通过在连接部1222上设置安装结构124,也即将安装结构124集成于面板122,便于将内部设备安装固定于连接部1222上。这样,可以减少设备安装梁的个数,使得箱体10零部件更加简化。另外,设备安装梁的个数减少,需要焊接的位置也相应减少,有利于简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连接部1222设置有挂载结构125,挂载结构125用于将箱体10与外部设备连接,外部设备位于箱体10外。通过在连接部1222上设置挂载结构125,也即将安装结构124和挂载结构125均集成于面板122,便于将外部设备安装固定于连接部1222上。这样,可以减少挂载安装梁的个数,使得箱体10零部件更加简化。另外,挂载安装梁的个数减少,需要焊接的位置也相应减少,有利于简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板体1221和连接部1222一体成型。通过将板体1221和连接部1222一体成型,整体性较好,面板122的强度较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4)

1.一种箱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端板;
面板,连接于所述端板的一端;
介质流道,用于容纳换热介质,所述介质流道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端板,所述介质流道具有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所述介质入口和/或所述介质出口设置于所述面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流道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设置于所述端板,所述第二流道设置于所述面板,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二流道在所述面板上形成有所述介质入口或所述介质出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流道在所述第一表面形成第一开口,所述面板包括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流道在所述第二表面形成第二开口,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贴合,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至少部分相对,以使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在所述面板背离所述端板的表面形成所述介质入口或所述介质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箱体,其特征在于,沿第一方向,所述面板连接于所述端板的一端,所述第二流道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面板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连通,所述第一段的背离所述第二段的一端形成所述介质入口或所述介质出口,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一段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二段和所述第一流道的横截面均为方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流道包括两个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连通两个所述第二流道,一个所述第二流道在所述面板上形成有所述介质入口,另一个所述第二流道在所述面板上形成有所述介质出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箱体,其特征在于,沿第一方向,所述面板连接于所述端板的一端,所述面板包括板体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凸出于所述板体,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端板和所述板体,所述介质流道部分形成于所述连接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设置有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用于安装内部设备,所述内部设备容纳于所述箱体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结构包括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设置有内螺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为盲孔。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设置有多个所述安装结构,多个所述安装结构间隔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设置有挂载结构,所述挂载结构用于将所述箱体与外部设备连接,所述外部设备位于所述箱体外。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载结构包括挂载孔,所述挂载孔设置有内螺纹。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载孔为盲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包括设置于连接部的挂载件,所述挂载结构设置于所述挂载件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载件与所述连接部焊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载件为套筒,所述套筒具有内螺纹。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设置有多个所述挂载结构,多个所述挂载结构间隔设置。
2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和所述连接部一体成型。
21.根据权利要求1-12、15-20任一项所述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包括侧板,所述侧板与所述面板相对设置,所述侧板连接于所述端板的另一端。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包括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所述第一箱体和所述第二箱体分体设置并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箱体包括所述端板、所述面板和所述侧板,所述第一箱体、所述端板、所述面板和所述侧板共同限定出容纳空间。
23.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单体;
根据权利要求1-22任一项所述箱体,所述电池单体容纳于所述箱体内。
24.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池,所述电池用于为所述用电设备提供电能。
CN202321478597.1U 2023-06-12 2023-06-12 箱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Active CN2196965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78597.1U CN219696556U (zh) 2023-06-12 2023-06-12 箱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78597.1U CN219696556U (zh) 2023-06-12 2023-06-12 箱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96556U true CN219696556U (zh) 2023-09-15

Family

ID=87964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78597.1U Active CN219696556U (zh) 2023-06-12 2023-06-12 箱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965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488342U (zh) 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7719768U (zh) 热管理部件、电池以及用电设备
CN216720071U (zh) 电池和用电设备
CN116231200B (zh) 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9696556U (zh) 箱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0040349U (zh) 电池模组的模组外壳、电池模组及动力电池
CN219203302U (zh) 热管理部件、热管理系统、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9476924U (zh) 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7334313U (zh) 箱体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
CN216720173U (zh) 一种电池箱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CN216250955U (zh) 电池和用电设备
CN215955419U (zh) 箱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6903182U (zh) 电池箱体、集成液冷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5663346A (zh) 电池结构、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CN116802866A (zh) 电池、用电装置、制备电池的方法和装置
CN219626790U (zh) 箱体、箱体组件、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21041399U (zh) 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20527085U (zh) 电池、储能系统及用电装置
CN219696557U (zh) 热管理系统、电池的箱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20492047U (zh) 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20731667U (zh) 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6018716B (zh) 换热构件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系统、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7334228U (zh) 水冷结构、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7134477U (zh) 一种电池包箱体、电池包及电动车辆
CN220569858U (zh) 电池的箱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