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03302U - 热管理部件、热管理系统、电池及用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管理部件、热管理系统、电池及用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03302U
CN219203302U CN202223599568.9U CN202223599568U CN219203302U CN 219203302 U CN219203302 U CN 219203302U CN 202223599568 U CN202223599568 U CN 202223599568U CN 219203302 U CN219203302 U CN 2192033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al management
medium
battery
management component
body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9956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柏翔
宋飞亭
侯跃攀
黄小腾
陈智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033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033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4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10/647Prismatic or flat cells, e.g.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01M10/6557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arranged between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01M10/6566Means within the gas flow to guide the flow around one or more cells, e.g. manifolds, baffles or other b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01M10/6568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flow circuits, e.g. loops, located externally to the cells or cell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or vehicles, e.g. cars or trai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热管理部件、热管理系统、电池及用电装置,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其中,热管理部件设置有介质入口、介质出口和介质流道,介质流道位于热管理部件的内部,介质流道连通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介质流道用于容纳流体介质,以调节电池的温度。其中,热管理部件的内部设置有与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均断开的腔体。采用这种结构的热管理部件在对电池的温度起到调节作用的同时还能够减轻热管理部件的重量,从而能够实现热管理部件的轻量化,且在使用过程中能够缓解流体介质进入至腔体内而造成热管理部件的重量增加的现象,进而能够有效减少具有这种热管理部件的电池的重量,有利于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以提升电池的使用性能。

Description

热管理部件、热管理系统、电池及用电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22年6月13日提交的名称为“热管理部件、热管理系统、电池及用电装置”的国际专利申请PCT/CN2022/098447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热管理部件、热管理系统、电池及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近些年,新能源汽车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在电动汽车领域,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源,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电池由箱体和容纳于箱体内的多个电池单体组成。其中,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不论在安全性方面,还是使用寿命上均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电池内的电池单体在不断的充放电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会导致电池的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进而严重影响到电池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甚至会导致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不利于消费者的使用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热管理部件、热管理系统、电池及用电装置,能够有效提高电池的使用性能。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热管理部件,用于电池,热管理部件设置有介质入口、介质出口和介质流道,介质流道位于热管理部件的内部,介质流道连通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介质流道用于容纳流体介质,以调节电池的温度;其中,热管理部件的内部设置有与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均断开的腔体。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热管理部件设置有介质入口、介质出口、腔体和介质流道,且介质流道与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均连通,从而能够容纳流体介质,以对电池的温度起到调节作用,进而能够缓解电池的内部出现温度急剧上升的现象。其中,腔体与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均断开,使得腔体能够阻止流体介质进入,以在对电池的温度起到调节作用的同时还能够减轻热管理部件的重量,从而能够实现热管理部件的轻量化,且在使用过程中能够缓解流体介质进入至腔体内而造成热管理部件的重量增加的现象,进而能够有效减少具有这种热管理部件的电池的重量,有利于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以提升电池的使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部件包括本体部、第一汇流件和第二汇流件;本体部设置有介质流道和腔体;沿本体部的长度方向,第一汇流件和第二汇流件分别设置于本体部的两端,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分别设置于第一汇流件和第二汇流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热管理部件设置有本体部和在本体部的长度方向上连接于本体部的两端的第一汇流件和第二汇流件,本体部设置有介质流道和腔体,第一汇流件和第二汇流件分别设置有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从而通过将介质流道的两端分别与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连通,且腔体与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未连通,以实现热管理部件的轻量化,这种热管理部件的结构简单,且便于制造。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部的内部设置有通道,通道贯穿本体部在本体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热管理部件还包括封堵件,封堵件连接于本体部,封堵件封堵通道的两端,以形成腔体。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热管理部件的本体部的内部形成有在本体部的长度方向上贯穿本体部两端的通道,并通过在本体部上设置封堵件,以使封堵件对通道的两端进行封堵,从而形成与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均断开的腔体,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加工,且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封堵不同的通道,以扩大热管理部件的适用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封堵件可拆卸地连接于本体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采用可拆卸的方式将封堵件连接在本体部上,从而能够对封堵件进行快速拆卸和更换,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便于根据实际需求封堵不同的通道,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能够对封堵件进行维修和更换,有利于提升热管理部件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汇流件的内部形成有与介质入口连通的第一腔室,第二汇流件的内部形成有与介质出口连通的第二腔室,介质流道贯穿本体部在本体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以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汇流件设置有与介质入口连通的第一腔室,第二汇流件设置有与介质出口连通的第二腔室,使得介质流道在贯穿本体部的两端后能够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均连通,以实现介质流道与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均连通,从而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实现通过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同时向多个介质流道内注入流体介质,以提升使用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腔体和介质流道均沿本体部的长度方向延伸,并沿本体部的宽度方向排布。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腔体和介质流道均沿本体部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沿本体部的宽度方向排布,从而便于对腔体和介质流道进行加工和制造,且便于优化介质流道的排布位置,进而有利于提升热管理部件对电池的温度的调节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本体部的宽度方向,本体部的中间位置设置有介质流道。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体部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设置有介质流道,从而能够对电池内部热量较为集中的地方进行热交换,有利于提升热管理部件对电池的热管理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部件设置有多个介质流道和多个腔体,沿本体部的宽度方向,腔体和介质流道交替布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腔体与介质流道为沿本体部的宽度方向交替布置,也就是说,腔体和介质流道均为多个,且腔体和介质流道相互交替排布,以实现介质流道沿本体部的宽度方向分散排布,从而能够有效减少因介质流道集中而造成热管理部件的热交换能力不均衡的现象,进而有利于提升热管理部件的使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本体部的厚度方向,本体部具有相对的两个侧表面,一个侧表面的面积为S1,介质流道在侧表面上的投影的总面积为S2,满足,S2/S1≥0.2。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介质流道在本体部的侧表面上占用的面积大于或等于20%,从而能够减少因介质流道占用的面积过少而导致热交换能力较差的现象,进而能够保证热管理部件的热交换性能。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多个上述的热管理部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热管理系统设置有多个热管理部件,使得在具有这种热管理系统的电池中,有利于提升热管理系统对电池的热管理能力,以降低电池因内部温升带来的安全隐患。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热管理部件的介质出口与另一个热管理部件的介质入口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热管理部件中的一个热管理部件的介质出口与另一个热管理部件的介质入口相互连通,以实现多个热管理部件的串联结构,从而便于装配和加工,且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便于向多个热管理部件的介质流道内注入流体介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部件设置有多个介质流道,沿流体介质在多个热管理部件的介质流道内的流动方向,在相邻的两个热管理部件中,位于下游的热管理部件的介质流道的数量大于位于上游的热管理部件的介质流道的数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流体介质的流动方向上,位于下游的热管理部件的介质流道的数量多于位于上游的热管理部件的介质流道的数量,有利于提升位于下游的热管理部件的热交换能力,从而能够保证热管理系统的多个热管理部件的热交换能力相互均衡,以提升热管理系统整体的热管理能力,进而能够有效缓解电池的内部出现局部温升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热管理部件的介质入口相互连通,且多个热管理部件的介质出口相互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热管理部件的介质入口相互连通,且多个热管理部件的介质出口相互连通,以实现多个热管理部件的并联结构,从而一方面能够实现同时向多个热管理部件的介质流道内注入流体介质的功能,另一方面能够有效保证每个热管理部件的热交换能力均衡,进而能够有效缓解电池的内部出现局部温升的现象。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包括箱体、多个电池单体和上述的热管理系统;多个电池单体容纳于箱体内;热管理系统设置于箱体内,热管理系统用于调节多个电池单体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具有第一侧面,第一侧面为电池单体的外表面中面积最大的面,第一侧面抵靠于热管理部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热管理系统的热管理部件抵靠于电池单体的第一侧面,也就是说,热管理系统的热管理部件设置于电池单体的表面积最大的一侧,从而能够保证电池单体与热管理部件具有足够的换热面积,有利于提升热管理部件对电池单体的热管理能力,进而能够有效降低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因温升带来的安全隐患。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电装置,包括上述的电池,电池用于提供电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结构爆炸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系统与电池单体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部件的本体部的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部件的本体部的截面图;
图7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部件的本体部的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再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部件的本体部的剖视图。
图标:1000-车辆;100-电池;10-箱体;11-第一箱本体;12-第二箱本体;20-电池单体;21-第一侧面;30-热管理系统;31-热管理部件;311-介质入口;312-介质出口;313-介质流道;314-腔体;315-本体部;3151-通道;3152-侧表面;316-第一汇流件;317-第二汇流件;318-封堵件;200-控制器;300-马达;X-本体部的长度方向;Y-本体部的宽度方向;Z-本体部的厚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申请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附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申请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并且为了简洁,在不同实施例中,省略对相同部件的详细说明。应理解,附图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种部件的厚度、长宽等尺寸,以及集成装置的整体厚度、长宽等尺寸仅为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
本申请中出现的“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
本申请中,电池单体可以包括锂离子二次电池、锂离子一次电池、锂硫电池、钠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或镁离子电池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电池单体可呈圆柱体、扁平体、长方体或其它形状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限定。电池单体一般按封装的方式分成三种:柱形电池单体、方形电池单体和软包电池单体,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限定。
本申请的实施例所提到的电池是指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以提供更高的电压和容量的单一的物理模块。例如,本申请中所提到的电池可以包括电池模组或电池包等。电池一般包括用于封装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或多个电池模组的箱体。箱体可以避免液体或其他异物影响电池单体的充电或放电。
电池单体包括外壳、电极组件和电解液,外壳用于容纳电极组件和电解液。电极组件由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离膜组成。电池单体主要依靠金属离子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移动来工作。
近些年,新能源汽车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在电动汽车领域,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源,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电池由箱体和容纳于箱体内的多个电池单体组成。其中,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不论在安全性方面,还是循环使用寿命上均有着较高的要求。
发明人发现,在一般的动力电池中,为了使得电池获得足够的功率,通常将电池的箱体内的多个电池单体呈排列方式设置。但是,电池单体在不断的充放电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会导致电池的内部温度上升,且多个电池单体堆叠设置的结构会加剧这种现象的产生,进而严重影响到电池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甚至会导致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不利于消费者的使用安全。因此,在现有技术中,通常会在电池的内部设置冷却板,冷却板位于多个电池单体的一侧,冷却板的内部形成有供冷却介质流动的通道,从而能够对电池单体起到冷却降温的作用。然而,这种结构的水冷板由于本身具有较大的重量,且在注入冷却液后会导致水冷板的重量进一步增加,使得具有这种水冷板的电池的重量较大,从而导致电池整体的能量密度下降,以使电池的使用性能较差,不利于推广和使用。
基于上述考虑,为了解决现有的电池的重量较大而导致电池的使用性能较差的问题,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种热管理部件,热管理部件设置有介质入口、介质出口和介质流道,介质流道位于热管理部件的内部,介质流道连通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所述介质流道用于容纳流体介质,以调节电池的温度。其中,热管理部件的内部还设置有与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均断开的腔体。
在这种结构的热管理部件中,热管理部件设置有介质入口、介质出口、腔体和介质流道,且介质流道与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均连通,从而能够容纳流体介质,以对电池的温度起到调节作用,进而能够缓解电池的内部出现温度急剧上升的现象。其中,腔体与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均断开,使得腔体能够阻止流体介质进入,以在对电池的温度起到调节作用的同时还能够减轻热管理部件的重量,从而能够实现热管理部件的轻量化,且在使用过程中能够缓解流体介质进入至腔体内而造成热管理部件的重量增加的现象,进而能够有效减少具有这种热管理部件的电池的重量,有利于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以提升电池的使用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热管理部件可以但不限用于车辆、船舶或飞行器等用电装置中。可以使用具备本申请公开的热管理系统、电池等组成该用电装置的电源系统,这样,有利于降低电池的整体重量,以提升电池整体的能量密度和使用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使用电池作为电源的用电装置,用电装置可以为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电动玩具、电动工具、电瓶车、电动汽车、轮船、航天器等等。其中,电动玩具可以包括固定式或移动式的电动玩具,例如,游戏机、电动汽车玩具、电动轮船玩具和电动飞机玩具等等,航天器可以包括飞机、火箭、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等等。
以下实施例为了方便说明,以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一种用电装置为车辆1000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辆1000的结构示意图。车辆1000可以为燃油汽车、燃气汽车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等。车辆1000的内部设置有电池100,电池100可以设置在车辆1000的底部或头部或尾部。电池100可以用于车辆1000的供电,例如,电池100可以作为车辆1000的操作电源。车辆1000还可以包括控制器200和马达300,控制器200用来控制电池100为马达300供电,例如,用于车辆1000的启动、导航和行驶时的工作用电需求。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池100不仅可以作为车辆1000的操作电源,还可以作为车辆1000的驱动电源,代替或部分地代替燃油或天然气为车辆1000提供驱动动力。
请参照图2,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100的结构爆炸图。电池100包括箱体10和多个电池单体20,电池单体20用于容纳于箱体10内。其中,箱体10用于为电池单体20提供装配空间,箱体10可以采用多种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0可以包括第一箱本体11和第二箱本体12,第一箱本体11与第二箱本体12相互盖合,第一箱本体11和第二箱本体12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电池单体20的装配空间。第二箱本体12可以为一端开放的空心结构,第一箱本体11可以为板状结构,第一箱本体11盖合于第二箱本体12的开放侧,以使第一箱本体11与第二箱本体12共同限定出装配空间;第一箱本体11和第二箱本体12也可以是均为一侧开放的空心结构,第一箱本体11的开放侧盖合于第二箱本体12的开放侧。当然,第一箱本体11和第二箱本体12形成的箱体10可以是多种形状,比如,圆柱体、长方体等。
在电池100中,多个电池单体20之间可串联或并联或混联,混联是指多个电池单体20中既有串联又有并联。多个电池单体20之间可直接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在一起,再将多个电池单体20构成的整体容纳于箱体10内;当然,电池100也可以是多个电池单体20先串联或并联或混联组成电池模块形式,多个电池模块再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形成一个整体,并容纳于箱体10内。电池100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例如,该电池100还可以包括汇流部件,用于实现多个电池单体20之间的电连接。
可选地,电池100还可以包括热管理系统30,热管理系统30设置于箱体10内,热管理系统30用于管理电池单体20的温度,以对电池单体20起到冷却降温的作用。
参照图2,并请进一步参照图3,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系统30与电池单体20的连接示意图。电池100包括多排电池单体20,多排电池单体20沿电池单体20的宽度方向排布,每排电池单体20包括沿电池单体20的长度方向排布的多个电池单体20。
其中,每个电池单体20可以为二次电池或一次电池;还可以是锂硫电池、钠离子电池或镁离子电池,但不局限于此。电池单体20可呈圆柱体、扁平体、长方体或其它形状等。示例性的,在图3中,电池单体20的形状为长方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系统30可以包括多个热管理部件31,沿电池单体20的宽度方向,相邻的两排电池单体20之间设置一个热管理部件31,热管理部件31被配置为与电池单体20进行热交换,以管理电池单体20的温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并请进一步参照图4,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部件31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热管理部件31,热管理部件31设置有介质入口311、介质出口312和介质流道313(图4中未示出),介质流道313位于热管理部件31的内部,介质流道313连通介质入口311和介质出口312,介质流道313用于容纳流体介质,以调节电池100的温度。其中,热管理部件31的内部设置有与介质入口311和介质出口312均断开的腔体314(图4中未示出)。
其中,介质入口311和介质出口312分别设置于热管理部件31的两端,介质流道313和腔体314均设置于热管理部件31的内部。介质流道313连通介质入口311和介质出口312,即介质流道313的两端均分别与介质入口311和介质出口312相互连通,以使流体介质能够流入或流出介质流道313。腔体314与介质入口311和介质出口312均断开,即腔体314与介质入口311和介质出口312均未形成连通关系,使得流体介质无法进入至腔体314内。
介质流道313用于容纳流体介质,即流体介质在流经介质流道313时能够通过热管理部件31与电池100的内部进行热交换,以实现热管理部件31管理电池100的内部温度的功能。示例性的,流体介质可以是气体,比如,空气或氢气等,流体介质也可以是液体,比如,水、盐水溶液或液氮等。
需要说明的是,设置于热管理部件31的内部的腔体314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同样的设置于热管理部件31的内部的介质流道313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当介质流道313为多个时,每个介质流道313均连通介质入口311和介质出口312,即多个介质流道313的两端均分别与介质入口311和介质出口312相互连通。示例性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热管理部件31内部设置的介质流道313和腔体314均为多个。
热管理部件31设置有介质入口311、介质出口312、腔体314和介质流道313,且介质流道313与介质入口311和介质出口312均连通,从而能够容纳流体介质,以对电池100的温度起到调节作用,进而能够缓解电池100的内部出现温度急剧上升的现象。其中,腔体314与介质入口311和介质出口312均断开,使得腔体314能够阻止流体介质进入,以在对电池100的温度起到调节作用的同时还能够减轻热管理部件31的重量,从而能够实现热管理部件31的轻量化,且在使用过程中能够缓解流体介质进入至腔体314内而造成热管理部件31的重量增加的现象,进而能够有效减少具有这种热管理部件31的电池100的重量,有利于提升电池100的能量密度,以提升电池100的使用性能。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4,并请进一步参照图5,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部件31的本体部315的剖视图。热管理部件31包括本体部315、第一汇流件316和第二汇流件317。本体部315设置有介质流道313和腔体314。沿本体部的长度方向X,第一汇流件316和第二汇流件317分别设置于本体部315的两端,介质入口311和介质出口312分别设置于第一汇流件316和第二汇流件317。
其中,介质流道313和腔体314均设置于本体部315的内部。示例性的,在图5中,介质流道313和腔体314均沿本体部的长度方向X延伸,且介质流道313的两端分别贯穿本体部315的两端,以使介质流道313能够与第一汇流件316的介质入口311和第二汇流件317的介质出口312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本体部315、第一汇流件316和第二汇流件317可以是一体式结构,也可以是分体式结构,当本体部315、第一汇流件316和第二汇流件317为一体式结构时,本体部315、第一汇流件316和第二汇流件317可以采用铸造或注塑工艺制成,当本体部315、第一汇流件316和第二汇流件317为分体式结构时,第一汇流件316和第二汇流件317可以采用螺栓螺接、卡接或粘接等方式连接于本体部315的两端。
热管理部件31设置有本体部315和在本体部的长度方向X上连接于本体部315的两端的第一汇流件316和第二汇流件317,本体部315设置有介质流道313和腔体314,第一汇流件316和第二汇流件317分别设置有介质入口311和介质出口312,从而通过将介质流道313的两端分别与介质入口311和介质出口312连通,且腔体314与介质入口311和介质出口312未连通,以实现热管理部件31的轻量化,这种热管理部件31的结构简单,且便于制造。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4和图5,并请进一步参照图6,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部件31的本体部315的截面图。本体部315的内部设置有通道3151,通道3151贯穿本体部315在本体部的长度方向X上的两端。热管理部件31还包括封堵件318,封堵件318连接于本体部315,封堵件318封堵通道3151的两端,以形成腔体314。
其中,沿本体部的长度方向X,通道3151贯穿本体部315的两端均设置有封堵件318,通过封堵件318对通道3151的两端进行封堵后能够形成密闭的腔体314,从而实现腔体314与介质入口311和介质出口312均断开。
示例性的,封堵件318可以为金属片、橡胶塞或硅胶塞等,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通道3151的大小采用不同的封堵件318,比如,当通道3151较大时,可采用金属片焊接的方式连接于本体部315的一端,以对通道3151进行封堵,也可以采用橡胶塞或硅胶塞对通道3151进行封堵,当通道3151较小时,金属片存在焊接难度较大的问题,可采用橡胶塞或硅胶塞卡于通道3151内,以实现对通道3151的封堵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和图6所示,封堵件318可拆卸地连接于本体部315。采用可拆卸的方式将封堵件318连接在本体部315上,从而能够对封堵件318进行快速拆卸和更换,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便于根据实际需求封堵不同的通道3151,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能够对封堵件318进行维修和更换,有利于提升热管理部件31的使用寿命。
示例性的,封堵件318卡接于通道3151的一端,以实现对通道3151进行封堵。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封堵件318也可以采用螺栓螺接或扣接等方式可拆卸地连接于本体部315。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中,腔体314为有封堵件318封堵本体部315内部的通道3151形成的密闭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7所示,图7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部件31的本体部315的剖视图,腔体314也可以为本体部315一体成型而形成的结构,也就是说,腔体314为本体部315通过铸造或冲压等工艺形成内部具有空腔的结构,即封堵件318与本体部315为一体式结构。
热管理部件31的本体部315的内部形成有在本体部的长度方向X上贯穿本体部315两端的通道3151,并通过在本体部315上设置封堵件318,以使封堵件318对通道3151的两端进行封堵,从而形成与介质入口311和介质出口312均断开的腔体314,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加工,且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封堵不同的通道3151,以扩大热管理部件31的适用范围。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参见图4和图5所示,第一汇流件316的内部形成有与介质入口311连通的第一腔室,第二汇流件317的内部形成有与介质出口312连通的第二腔室,介质流道313贯穿本体部315在本体部的长度方向X上的两端,以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连通。
其中,第一汇流件316的内部形成有与介质入口311连通的第一腔室,即第一汇流件316的内部形成有第一腔室,且介质入口311贯穿第一腔室的腔壁,使得第一汇流件316安装于本体部315的一端时,贯穿本体部315的一端的介质流道313能够与第一汇流件316的内部的第一腔室连通,从而使得多个介质流道313均与第一汇流件316的第一腔室相互连通,以实现多个介质流道313均与介质入口311连通。
同样的,第二汇流件317的内部形成有与介质出口312连通的第二腔室,即第二汇流件317的内部形成有第二腔室,且介质出口312贯穿第二腔室的腔壁,使得第二汇流件317安装于本体部315的一端时,贯穿本体部315的一端的介质流道313能够与第二汇流件317的内部的第二腔室连通,从而使得多个介质流道313均与第二汇流件317的第二腔室相互连通,以实现多个介质流道313均与介质出口312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腔体314与第一汇流件316的第一腔室和第二汇流件317的第二腔室均未连通,从而使得腔体314与介质入口311和介质出口312均断开。
第一汇流件316设置有与介质入口311连通的第一腔室,第二汇流件317设置有与介质出口312连通的第二腔室,使得介质流道313在贯穿本体部315的两端后能够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均连通,以实现介质流道313与介质入口311和介质出口312均连通,从而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实现通过介质入口311和介质出口312同时向多个介质流道313内注入流体介质,以提升使用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参见图5和图6所示,腔体314和介质流道313均沿本体部的长度方向X延伸,并沿本体部的宽度方向Y排布。
其中,热管理部件31设置有多个介质流道313和多个腔体314,腔体314和介质流道313均沿本体部的长度方向X延伸,且多个腔体314和多个介质流道313均沿本体部的宽度方向Y排布。多个腔体314和多个介质流道313的排布方式可以是多种,比如,腔体314和介质流道313可以是交替排布,也可以是沿本体部的宽度方向Y,多个腔体314位于多个介质流道313的一侧,还可以是沿本体部的宽度方向Y,本体部315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多个腔体314,且多个腔体314的两侧均设置有介质流道313。示例性的,在图5中,沿本体部的宽度方向Y,本体部315的中间位置设置有两个介质流道313,且两个介质流道31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三个腔体314,并在本体部315的两端均设置有一个介质流道313。
腔体314和介质流道313均沿本体部的长度方向X延伸,且沿本体部的宽度方向Y排布,从而便于对腔体314和介质流道313进行加工和制造,且便于优化介质流道313的排布位置,进而有利于提升热管理部件31对电池100的温度的调节能力。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请继续参见图5和图6所示,沿本体部的宽度方向Y,本体部315的中间位置设置有介质流道313。
其中,本体部315的中间位置设置有介质流道313,若介质流道313为一个,则介质流道313设置于本体部315的中间位置,若介质流道313为多个,则多个介质流道313中的至少部分介质流道313位于本体部315在本体部的宽度方向Y上的中间位置。示例性的,在图5和图6中,沿本体部的宽度方向Y,本体部315的中间位置设置有两个介质流道313,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沿本体部的宽度方向Y,本体部315的中间位置也可以设置一个、三个或四个等介质流道313。
本体部315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设置有介质流道313,从而能够对电池100内部热量较为集中的地方进行热交换,有利于提升热管理部件31对电池100的热管理性能。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8,图8为本申请再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部件31的本体部315的剖视图。热管理部件31设置有多个介质流道313和多个腔体314,沿本体部的宽度方向Y,腔体314和介质流道313交替布置。
其中,腔体314和介质流道313交替布置,即腔体314和介质流道313沿本体部的宽度方向Y依次交替布置,也就是说,沿本体部的宽度方向Y,相邻的两个介质流道313之间设置有腔体314,且相邻的两个腔体314之间设置有介质流道313。
腔体314与介质流道313为沿本体部的宽度方向Y交替布置,也就是说,腔体314和介质流道313均为多个,且腔体314和介质流道313相互交替排布,以实现介质流道313沿本体部的宽度方向Y分散排布,从而能够有效减少因介质流道313集中而造成热管理部件31的热交换能力不均衡的现象,进而有利于提升热管理部件31的使用性能。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参见图6所示,沿本体部的厚度方向Z,本体部315具有相对的两个侧表面3152,一个侧表面3152的面积为S1,介质流道313在侧表面3152上的投影的总面积为S2,满足,S2/S1≥0.2。
其中,一个侧表面3152的面积为S1,介质流道313在侧表面3152上的投影的总面积为S2,S2/S1≥0.2,即多个介质流道313在本体部315的侧表面3152上占用的总面积大于或等于20%。
通过将多个介质流道313在本体部315的侧表面3152上占用的面积大于或等于20%,从而能够减少因介质流道313占用的面积过少而导致热交换能力较差的现象,进而能够保证热管理部件31的热交换性能。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参见3和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30,热管理系统30包括多个以上任一方案的热管理部件31。
其中,多个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流道313可以是相互串联,即一个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入口311与另一个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出口312连通,当然,多个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流道313也可以是相互并联,即多个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入口311相互连通,且多个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出口312相互连通。
热管理系统30设置有多个热管理部件31,使得在具有这种热管理系统30的电池100中,有利于提升热管理系统30对电池100的热管理能力,以降低电池100因内部温升带来的安全隐患。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参见图3和图4所示,一个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出口312与另一个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入口311连通。
其中,一个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出口312与另一个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入口311连通的结构可以是多种,可以是一个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出口312与另一个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入口311相连,也可以通过其他部件连通,比如,连通管道等,以实现多个热管理部件31的串联结构。
通过将多个热管理部件31中的一个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出口312与另一个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入口311相互连通,以实现多个热管理部件31的串联结构,从而便于装配和加工,且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便于向多个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流道313内注入流体介质。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热管理部件31设置有多个介质流道313,沿流体介质在多个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流道313内的流动方向,在相邻的两个热管理部件31中,位于下游的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流道313的数量大于位于上游的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流道313的数量。
其中,沿流体介质在多个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流道313内的流动方向,即流体介质流经多个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流道313时的方向。
在相邻的两个热管理部件31中,位于下游的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流道313的数量大于位于上游的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流道313的数量,即在流体介质的流动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热管理部件31中,流体介质先经过的热管理部件31为位于上游的热管理部件31,流体介质后经过的热管理部件31为位于下游的热管理部件31,也就是说,流体介质为从位于上游的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流道313流向位于下游的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流道313中。
通过将位于下游的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流道313的数量多于位于上游的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流道313的数量,有利于提升位于下游的热管理部件31的热交换能力,从而能够保证热管理系统30的多个热管理部件31的热交换能力相互均衡,以提升热管理系统30整体的热管理能力,进而能够有效缓解电池100的内部出现局部温升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入口311相互连通,且多个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出口312相互连通。
其中,多个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入口311可以是直接连通,也可以是通过其他部件连通,比如,连通管道等,同样的,多个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出口312也是如此,以实现多个热管理部件31的并联结构。
通过将多个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入口311相互连通,且多个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出口312相互连通,以实现多个热管理部件31的并联结构,从而一方面能够实现同时向多个热管理部件31的介质流道313内注入流体介质的功能,另一方面能够有效保证每个热管理部件31的热交换能力均衡,进而能够有效缓解电池100的内部出现局部温升的现象。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参见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100,电池100包括箱体10、多个电池单体20和以上任一方案的热管理系统30。多个电池单体20容纳于箱体10内,热管理系统30设置于箱体10内,热管理系统30用于调节多个电池单体20的温度。
示例性的,在图2和图3中,电池单体20的形状为长方体。多个电池单体20呈排列布置,其中,电池100包括多排电池单体20,多排电池单体20沿电池单体20的宽度方向排布,每排电池单体20包括沿电池单体20的长度方向排布的多个电池单体20。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参见图3和图4所示,电池单体20具有第一侧面21,第一侧面21为电池单体20的外表面中面积最大的面,第一侧面21抵靠于热管理部件31。
其中,第一侧面21抵靠于热管理部件31,可以是第一侧面21与热管理部件31直接抵靠,也就是说,电池单体20的外表面中面积最大的面直接贴合于热管理部件31上。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侧面21与热管理部件31间接抵靠,也就是说,电池单体20的外表面中面积最大的面通过导热件贴合于热管理部件31上,比如,导热胶等。
需要说明的是,电池单体20为长方体结构,第一侧面21为电池单体20的外表面中面积最大的面,即第一侧面21为电池单体20在电池单体2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的外表面,也就是说,热管理系统30的热管理部件31沿电池单体20的宽度方向设置于相邻的两排电池单体20之间,且热管理部件31的本体部315抵靠于电池单体20的第一侧面21上,以实现电池单体20与热管理部件31之间的热交换。
其中,本体部的长度方向X与电池单体20的长度方向一致,本体部的厚度方向Z与电池单体20的宽度方向一致。
热管理系统30的热管理部件31抵靠于电池单体20的第一侧面21,也就是说,热管理系统30的热管理部件31设置于电池单体20的表面积最大的一侧,从而能够保证电池单体20与热管理部件31具有足够的换热面积,有利于提升热管理部件31对电池单体20的热管理能力,进而能够有效降低电池100在使用过程中因温升带来的安全隐患。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用电装置包括以上任一方案的电池100,并且电池100用于为用电装置提供电能。
用电装置可以是前述任一应用电池100的设备或系统。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参见图3至图6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热管理部件31,热管理部件31包括本体部315、第一汇流件316、第二汇流件317和封堵件318。本体部315的内部设置有介质流道313和通道3151,沿本体部的长度方向X,第一汇流件316和第二汇流件317分别设置于本体部315的两端,第一汇流件316和第二汇流件317分别设置有介质入口311和介质出口312,介质流道313与介质入口311和介质出口312均连通。封堵件318连接于本体部315,封堵件318封堵通道3151的两端,以形成腔体314,腔体314与介质入口311和介质出口312均断开。第一汇流件316的内部形成有与介质入口311连通的第一腔室,第二汇流件317的内部形成有与介质出口312连通的第二腔室,介质流道313贯穿本体部315在本体部的长度方向X上的两端,以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连通。其中,腔体314和介质流道313均沿本体部的长度方向X延伸,并沿本体部的宽度方向Y排布,且沿本体部的宽度方向Y,本体部315的中间位置设置有介质流道313。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热管理部件,用于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部件设置有介质入口、介质出口和介质流道,所述介质流道位于所述热管理部件的内部,所述介质流道连通所述介质入口和所述介质出口,所述介质流道用于容纳流体介质,以调节所述电池的温度;
其中,所述热管理部件的内部设置有与所述介质入口和所述介质出口均断开的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部件包括:
本体部,设置有所述介质流道和所述腔体;
第一汇流件及第二汇流件,沿所述本体部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汇流件和所述第二汇流件分别设置于所述本体部的两端,所述介质入口和所述介质出口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汇流件和所述第二汇流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的内部设置有通道,所述通道贯穿所述本体部在所述本体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
所述热管理部件还包括封堵件,所述封堵件连接于所述本体部,所述封堵件封堵所述通道的两端,以形成所述腔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本体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件的内部形成有与所述介质入口连通的第一腔室,所述第二汇流件的内部形成有与所述介质出口连通的第二腔室,所述介质流道贯穿所述本体部在所述本体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以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和所述介质流道均沿所述本体部的长度方向延伸,并沿所述本体部的宽度方向排布。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本体部的宽度方向,所述本体部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所述介质流道。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部件设置有多个所述介质流道和多个所述腔体,沿所述本体部的宽度方向,所述腔体和所述介质流道交替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2-8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本体部的厚度方向,所述本体部具有相对的两个侧表面,一个所述侧表面的面积为S1,所述介质流道在所述侧表面上的投影的总面积为S2,满足,S2/S1≥0.2。
10.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热管理部件的所述介质出口与另一个所述热管理部件的介质入口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部件设置有多个所述介质流道,沿所述流体介质在多个所述热管理部件的所述介质流道内的流动方向,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热管理部件中,位于下游的所述热管理部件的所述介质流道的数量大于位于上游的所述热管理部件的所述介质流道的数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热管理部件的所述介质入口相互连通,且多个所述热管理部件的所述介质出口相互连通。
14.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
多个电池单体,容纳于所述箱体内;以及
如权利要求10-13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系统,所述热管理系统设置于所述箱体内,所述热管理系统用于调节所述多个电池单体的温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体具有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为所述电池单体的外表面中面积最大的面,所述第一侧面抵靠于所述热管理部件。
16.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电池,所述电池用于提供电能。
CN202223599568.9U 2022-06-13 2022-12-29 热管理部件、热管理系统、电池及用电装置 Active CN21920330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98447 WO2023240407A1 (zh) 2022-06-13 2022-06-13 热管理部件、热管理系统、电池及用电装置
CNPCT/CN2022/098447 2022-06-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03302U true CN219203302U (zh) 2023-06-16

Family

ID=8671021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7250.0A Pending CN116547856A (zh) 2022-06-13 2022-06-13 热管理部件、热管理系统、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02223599568.9U Active CN219203302U (zh) 2022-06-13 2022-12-29 热管理部件、热管理系统、电池及用电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7250.0A Pending CN116547856A (zh) 2022-06-13 2022-06-13 热管理部件、热管理系统、电池及用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6547856A (zh)
WO (1) WO202324040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45236B1 (en) * 2001-08-10 2006-05-16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Heat and gas exchange system for battery
KR20150087515A (ko) * 2014-01-22 2015-07-3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팩의 열교환부재
CN207938738U (zh) * 2018-01-30 2018-10-0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管理系统
CN108448205A (zh) * 2018-05-08 2018-08-24 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散热装置
CN110010995A (zh) * 2019-04-09 2019-07-12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平板热管的电池组热管理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212277304U (zh) * 2020-06-18 2021-01-0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一种双向流道电池冷却板及液冷动力电池模组
CN214378603U (zh) * 2021-03-10 2021-10-08 南京林业大学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的热管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47856A (zh) 2023-08-04
WO2023240407A1 (zh) 2023-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872114U (zh) 电池和用电设备
CN218414978U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7485569U (zh) 电池的热管理部件、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7182265U (zh) 电池和用电设备
CN219203302U (zh) 热管理部件、热管理系统、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9144347U (zh) 一种大容量电池壳体及大容量电池
WO2024021293A1 (zh) 热管理部件、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WO2023240552A1 (zh) 热管理部件、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6903128U (zh) 热管理部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6615830A (zh) 电池、用电设备、制备电池的方法和设备
CN116073015A (zh) 电池系统和用电设备
CN219246785U (zh) 热管理部件、热管理系统、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6903119U (zh) 电池热管理系统、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8448092U (zh) 热管理部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9015030U (zh) 热交换组件、箱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9067095U (zh) 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7485575U (zh) 电池箱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9066961U (zh) 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9086064U (zh) 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20710413U (zh) 换热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20510175U (zh) 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7768503U (zh) 电池和用电设备
CN218498181U (zh) 电池模组、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20672818U (zh) 电池单体、循环注液装置、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8677326U (zh) 电池及用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