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86064U - 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86064U
CN219086064U CN202223054353.9U CN202223054353U CN219086064U CN 219086064 U CN219086064 U CN 219086064U CN 202223054353 U CN202223054353 U CN 202223054353U CN 219086064 U CN219086064 U CN 2190860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ing medium
outlet
inlet
battery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5435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瑜
刘超
黄海华
陈旭斌
谢见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5435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860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860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86064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24287 priority patent/WO2024104020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7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for achieving uniformity or desired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4Secondary casings; Racks; Suspension devices;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ount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or vehicles, e.g. cars or tra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包括侧板和底板,侧板绕底板的外缘围合设置于底板上,底板具有腔体,腔体内设置有分隔件,分隔件将腔体分隔形成有沿第一引流方向引流的至少两个流道。本申请由于各个流道的引流方向一致,腔体内由各个流道划分的各股换热工质可以分别同时对在与第一引流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布置的各个电池单体进行换热,电池单体换热均匀,能够减小电池单体之间的温差。

Description

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节能减排是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电动车辆由于其节能环保的优势成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动车辆而言,电池技术又是关乎其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其内部升温,过高的温度会导致电池内部的电池单体性能降低,因此通常会设置冷却结构对电池单体进行降温。然而现有的冷却结构存在冷却不均匀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旨在解决电池中的冷却结构对电池单体冷却不均匀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箱体,包括侧板和底板,侧板绕底板的外缘围合设置于底板上,底板具有腔体,腔体内设置有分隔件,分隔件将腔体分隔形成有沿第一引流方向引流的至少两个流道。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换热工质进入底板的腔体内后,形成多股换热工质分别经由各个流道沿第一引流方向流动,最后流出底板。由于各个流道的引流方向一致,腔体内由各个流道划分的各股换热工质可以分别同时对在与第一引流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布置的各个电池单体进行换热,能够较为均匀的分配流量,使在第二方向上的电池单体能够大致同步换热,电池单体换热均匀性较好,有助于减小电池单体之间的温差,提高电池的热管理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隔件包括第一分隔件,第一分隔件靠近流道的入口端的一端连通与自身相邻的两个流道。此时,相邻的两个连通流道的入口端相连通,换热工质可以在各连通流道的入口端之间流动,在向相邻连通流道的入口端输送换热工质时,可以仅向其中的一个入口端配置输送换热工质的工质入口,可以降低工质入口的数量,降低电池箱体的制备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引流方向上,各第一分隔件的靠近入口端的一端与腔体的内壁间隔设置。此时,利用第一分隔件的第一端与腔体的内壁间隔设置以连通相邻的流道,结构简单,有助于降低电池箱体的制备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隔件包括第二分隔件,在第一引流方向上,第二分隔件靠近流道的入口端的一端与腔体的内壁配合以阻止换热工质在于自身相邻的两个流道之间流动。此时,由于各封闭流道的入口端之间基本不连通,分配到各封闭流道的入口端的换热工质不会串流向其他流道而仅沿封闭流道流动,可以提高封闭流道内的换热工质含量,提高对电池单体的换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引流方向上,各第二分隔件的靠近流道的入口端的一端与腔体的内壁相连接。此时,通过将第二分隔件的第一端与腔体的第一内壁直接连接来达到相邻封闭流道之间基本不连通,结构简单,且能够提高相邻封闭流道的入口端的流体隔离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引流方向上,至少一个分隔件靠近流道的出口端的一端被构造为连通相邻的流道。此时相邻的流道的出口端之间互通,可以仅设置一个供换热工质流出底板的工质出口即可,有助于降低工质出口的设置成本。也可以仅部分分隔件的第二端连通相邻流道,此时部分相邻流道的出口端之间互通,部分相邻流道的出口端不互通,则可以对应互通的流道的出口端设置一个工质出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分隔件靠近流道的出口端的一端与腔体的内壁间隔设置。此时,经由各分隔件的第二端与腔体的第二内壁间隔布置形成连通空间来导通各流道的出口端,底板的结构简单且制备成本较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包括工质入口和工质出口,各流道具有在第一引流方向上上相背设置的入口端和出口端。连通各入口端均连通有工质入口,各出口端均连通有工质出口。此时,工质入口和工质出口实现了换热工质进出底板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流道的出口端彼此连通。当各流道的出口端互通,可以仅设置一个工质出口就能实现换热工质的流出,且能够提高换热工质在腔体内的留存时间,有助于降低底板的成本并提高换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工质入口和工质出口位于底板在第一引流方向上的相反两侧,且工质入口靠近流道的入口端设置,工质出口靠近流道的出口端设置。此时,工质入口与流道的入口端距离较近,工质出口与流道的出口端距离较近,可减少换热工质的冷量的流动损耗,提高能量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还包括第一挡筋,第一挡筋与腔体的内壁界定有挡水道,挡水道与工质入口连通。第一挡筋上构造有第一过流部,第一过流部连通挡水道和相邻流道的入口端。此时,通过第一挡筋形成挡水道,而后由第一挡筋形成的第一过流部向流道提供换热工质,换热工质进口的布置灵活。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还包括第二挡筋,第二挡筋与腔体的内壁界定有出水道,第二挡筋上构造有第二过流部,第二过流部连通出水道和相邻流道的出水端,出水道连通工质出口。此时,经由第二过流部连通出水道和流道的出口端,工质出口连通出水道,工质出口的布置灵活。
在一些实施例中,工质入口和工质出口均配置一个,且工质入口与全部流道的入口端连通,工质出口与全部流道的出口端连通。工质入口和工质出口位于底板的相同一侧。此时,配置一个工质入口和一个工质出口实现换热工质在底板内的流通,成本较低。而且,工质入口和工质出口位于底板的相同一侧,更加方便在工质入口和工质出口上安装连通换热工质的管路,且管路布设更加方便,也可以缩短底板在第一引流方向上的占用空间,底板结构更加紧凑。
在一些实施例中,侧板上设置有工质总入口和工质总出口,工质入口与工质总入口连通,工质出口与工质总出口连通。此时,在工质总入口和工质总出口设置在侧板上,侧板空间充足,工质总入口和工质总出口的设置更加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侧板内构造有连通工质入口和工质总入口的空间,和/或,侧板内构造有连通工质出口和工质总出口的空间。当换热工质流经侧板内部的空间时,可以利用侧板对电池单体的侧向部分进行冷却降温,如此可以提高对电池单体的换热效果,也能够提高冷却液的能量利用率。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池箱体及电池单体,电池单体收容在电池箱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还包括热管理部件,热管理部件位于侧板与底板围合形成的空间内且设置于侧板上。热管理部件与至少一个电池单体面接触,并具有流通换热工质的流通空间。此时,热管理部件的布置在电池箱体内不仅可以强化电池箱体的结构,当其内部流通换热工质时,可以增加换热工质与电池单体中位于中间位置的电池单体的热交换,提高电池单体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包括工质入口和工质出口,侧板上设置有工质总入口和工质总出口,工质入口与工质总入口经由流通空间连通,和/或,工质出口和工质总出口经由流通空间连通。此时,流通于流动空间内的换热工质与流通于底板的换热工质属于同一路换热工质,不仅延长了换热工质的流路,提高了换热工质的能量利用率,而且还能够简化电池的结构,降低成本。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包括上述电池,电池用于提供电能。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对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全部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电池单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电池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电池箱体中底板的流道分布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的电池箱体的底板的流道分布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底板的流道分布示意图;
图7为图6中I处的放大图;
图8为图6中II处的放大图;
图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底板的外形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电池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如下:
1000、车辆;100、电池;200、控制器;300、马达;10、电池箱体;11、侧板;I、工质总入口;U、工质总出口;12、底板;12a、腔体;a1、第一内壁;a2、第二内壁;i、工质入口;u、工质出口;12b、分隔件;s、流道;i1、入口端;u1、出口端;s1、封闭流道;s2、连通流道;b1、第一分隔件;b11、导流部;b2、第二分隔件;12c、第一挡筋;k、挡水道;c1、第一过流部;12d、第二挡筋;w、出水道;d1、第二过流部;14、连接管路;F1、第一引流方向;F2、第二引流方向;F3、第二方向;20、电池单体;21、端盖;22、壳体;23、电芯组件;30、热管理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
“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
“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电池箱体是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起到保护电池系统免受外界的碰撞,同时保证电池内部温度处于一定范围的作用。
申请人注意到,在相关技术中,将电池箱体的部分结构作为冷却液的流通结构以对装载在电池箱体内部的电池单体进行降温。然而,现有的电池箱体对电池单体进行降温时存在冷却不均匀的问题。申请人究其原因发现,电池箱体的工质入口和工质出口处于相同一侧,当冷却液从工质入口流向工质出口时,冷却液的流动路径呈U形状,位于冷却液的流动路径上游的电池单体率先被冷却,冷却液的温度升高,导致位于冷却液的流动路径下游的冷却液的冷却能力相较于位于上游的冷却液的冷却能力弱些,进而导致对电池单体冷却不均匀。
基于以上考虑,为了解决现有电池中的冷却结构对电池单体冷却不均匀的问题,申请人经过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种电池箱体,包括侧板和底板,侧板绕底板的外缘围合设置于底板上。在底板上形成至少两个流道,各流道均沿相同的引流方向流动冷却液,如此流经各流道的冷却液的温度较为均匀,使得底板能够在垂直于第一引流方向的方向上对电池单体进行均匀冷却,提高电池单体的换热均匀性,降低电池单体之间的温差。
本申请实施例为了解决电池中冷却结构对电池单体冷却不均匀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公开的电池箱体容纳电池单体后可形成电池,在电池中,电池单体可以是多个,多个电池单体之间可串联或并联或混联,混联是指多个电池单体中既有串联又有并联。多个电池单体之间可直接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在一起,再将多个电池单体构成的整体容纳于箱体内;当然,电池也可以是多个电池单体先串联或并联或混联组成电池模块形式,多个电池模块再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形成一个整体,并容纳于箱体内。电池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例如,该电池还可以包括汇流部件,用于实现多个电池单体之间的电连接。
每个电池单体可以为二次电池或一次电池;还可以是锂硫电池、钠离子电池或镁离子电池,但不局限于此。电池单体可呈圆柱体、扁平体、长方体或其它形状等。
电池可以作为用电装置的电源,用电装置可以为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电动玩具、电动工具、电瓶车、电动汽车、轮船、航天器等等。其特征在于,电动玩具可以包括固定式或移动式的电动玩具,例如,游戏机、电动汽车玩具、电动轮船玩具和电动飞机玩具等等,航天器可以包括飞机、火箭、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等等。
以下实施例为了方便说明,以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一种用电装置为车辆1000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辆1000的结构示意图。车辆1000可以为燃油汽车、燃气汽车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等。车辆1000的内部设置有电池100,电池100可以设置在车辆1000的底部或头部或尾部。电池100可以用于车辆1000的供电,例如,电池100可以作为车辆1000的操作电源。车辆1000还可以包括控制器200和马达300,控制器200用来控制电池100为马达300供电,例如,用于车辆1000的启动、导航和行驶时的工作用电需求。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池100不仅可以作为车辆1000的操作电源,还可以作为车辆1000的驱动电源,代替或部分地代替燃油或天然气为车辆1000提供驱动动力。
请参照图2,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2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电池单体20是指组成电池的最小单元。如图3,电池单体20包括有端盖21、壳体22、电芯组件23以及其他的功能性部件。
端盖21是指盖合于壳体22的开口处以将电池单体20的内部环境隔绝于外部环境的部件。可选地,端盖21可以由具有一定硬度和强度的材质(如铝合金)制成,这样,端盖21在受挤压碰撞时就不易发生形变,使电池单体20能够具备更高的结构强度,安全性能也可以有所提高。端盖21上可以设置有如电极端子21a等的功能性部件。电极端子21a可以用于与电芯组件23电连接,以用于输出或输入电池单体20的电能。
壳体22是用于配合端盖21以形成电池单体20的内部环境的组件,其特征在于,形成的内部环境可以用于容纳电芯组件23、电解液以及其他部件。壳体22和端盖21可以是独立的部件,可以于壳体22上设置开口,通过在开口处使端盖21盖合开口以形成电池单体20的内部环境。壳体22可以是多种形状和多种尺寸的,例如长方体形、圆柱体形、六棱柱形等。壳体22的材质可以是多种,比如,铜、铁、铝、不锈钢、铝合金、塑胶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制。
电芯组件23是电池单体20中发生电化学反应的部件。壳体22内可以包含一个或更多个电芯组件23。电芯组件23主要由正极片和负极片卷绕或层叠放置形成,并且通常在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设有隔膜。正极片和负极片具有活性物质的部分构成电芯组件的主体部,正极片和负极片不具有活性物质的部分各自构成极耳。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可以共同位于主体部的一端或是分别位于主体部的两端。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与电解液发生反应,极耳连接电极端子以形成电流回路。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及的“换热工质”可以是冷却工质也可以是加热工质,无论换热工质类型,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体10均匀分配换热工质流量,可以降低电池100内电池单体20之间的温差。本申请实施例以“换热工质”具备换热效果为例对电池箱体10的效果进行介绍,并不是限制电池箱体10中换热工质的类型。可理解地,当电池箱体10中的换热工质为加热工质,其可以在低温环境下对电池单体10进行加热升温,且能够减小电池单体10之间的温差,提高电池单体10的温度均衡性。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池箱体作详细介绍。
图3所示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电池箱体10的结构示意图。图4所示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电池箱体10中底板12的流道s分布示意图。
请参照图3和图4,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体10,包括侧板11和底板12,侧板11绕底板12的外缘围合设置于底板12上,底板12具有腔体12a,腔体12a内设置有分隔件12b,分隔件12b将腔体12a分隔形成有沿第一引流方向F1引流的至少两个流道s。
底板12通常为板状,底板12的厚度方向是指其最小尺寸所在的方向,底板12的外缘是指围绕其厚度方向设置的轮廓边缘。侧板11围合在底板12的外缘,其构造适应底板12外缘轮廓的形状。当底板12外缘呈圆形,则侧板11围合呈圆形状,当底板12外缘呈方形,则侧板11围合形成方形状。侧板11可以一体式也可以分体式,在此不限定。电池箱体10还可以设置盖体,盖体设置在侧板11背离底板12的一侧,且盖体、侧板11和底板12共同围合形成容纳电池单体20的容纳腔。
底板12内部形成有腔体12a,并在腔体12a内设有分隔件12b。分隔件12b与腔体12a的墙壁可以分体拼接设置也可以一体设置,不限定。只要形成腔体12a的结构可以由多个部件拼装形成,也可以有一个部件一体成型。分隔件12b可以呈板状、薄片状等,其大致沿第一引流方向F1延伸设置。
在实际应用时,第一引流方向F1可以与底板12的长度方向对应,当电池箱体10容纳方形的电池单体时,电池单体10的表面积较大的侧面沿第一引流方向F1延伸。
流通于各流道s的换热工质可以是气态的冷媒(如氟利昂)、液态的水等,只要其温度满足需求即可。各个流道s在与第一引流方向F1相交的方向(即第二方向F3)并列布置,换热工质经各个流道s沿第一引流方向F1从各流道s的入口端i1流向各流动道的出口端u1。第一引流方向F1可以是直线方向、曲线方向等。可理解地,各流道s具有在第一引流方向F1上相对设置的入口端i1和出口端u1,换热工质从各流道s的入口端i1流向各流道s的出口端u1,最后流出底板12。各流道s的入口端i1位于第一引流方向F1上的相同一侧,各个流道s的出口端u1位于第一引流方向F1上的相同另一侧。
各流道s的入口端i1可以连通也可以不连通或者部分连通,各流道s的出口端u1可以连通也可以不连通或者部分连通,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上述电池箱体10,换热工质进入底板12的腔体12a内后,先流向各个流道s的入口端i1,并形成多股换热工质分别经由各个流道s沿第一引流方向F1流向各个流道s的出口端u1,最后流出底板12。
由于各个流道s的引流方向一致,腔体12a内由各个流道s划分的各股换热工质可以分别同时对在与第一引流方向F1相交的方向(定义为第二方向F3)上布置的各个电池单体20进行换热,能够较为均匀的分配流量,使在第二方向F3上的电池单体20能够大致同步换热,电池单体20换热均匀性较好,有助于减小电池单体20之间的温差,提高电池100的热管理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分隔件12b包括第一分隔件b1,第一分隔件b1靠近流道s的入口端i1的一端连通与自身相邻的两个流道s。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说明,将分隔件12b靠近流道s的入口端i1的一端定义为第一端,另一端定义为第二端。将由第一分隔件b1分隔形成的流道定义连通流道s2。
由于第一分隔件b1的第一端连通与自身相邻的两个流道s,也就是说,相邻的两个连通流道s2的入口端i1是连通的。可理解地,在第一分隔件b1的第一端具有导流部b11,第一分隔件b1经由自身的导流部b11连通相邻的两个连通流道s2。导流部b11可以是导流缺口、导流孔等,只要能够连通相邻两个连通流道s2即可。
此时,相邻的两个连通流道s2的入口端i1相连通,换热工质可以在各连通流道s2的入口端i1之间流动,在向相邻连通流道s2的入口端i1输送换热工质时,可以仅向其中的一个入口端i1配置输送换热工质的工质入口i,可以降低工质入口i的数量,降低电池箱体10的制备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在第一引流方向F1上,各第一分隔件b1的靠近入口端i1的一端与腔体12a的内壁间隔设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说明,在第一引流方向F1上与各分隔件12b的第一端相对的腔体12a的内壁定义为第一内壁a1,在第一引流方向F1上与各分隔件12b的第二端相对的腔体12a的内壁定义为第二内壁a2。
各第一分隔件b1的第一端与腔体12a的内壁在第一引流方向F1上间隔形成的导流部b11为导流间隔,也就是说,第一分隔件b1的第一端与腔体12a的第一内壁间隔形成导流间隔。
导流间隔的大小可以在1mm-60mm之间取值,导流间隔取值越大,换热工质在各相邻连通流道s2的入口端i1流动更加流畅,进入各连通流道s2内的换热工质含量更加均匀,各连通流道s2内的换热工质所产生的换热效果更加均匀,电池单体20的换热均匀性更好,电池单体20之间的温差更小。
此时,利用第一分隔件b1的第一端与腔体12a的内壁间隔设置以连通相邻的流道s,结构简单,有助于降低电池箱体10的制备成本。
图5所示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的电池箱体10的底板12的流道s分布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5,分隔件12b包括第二分隔件b2,在第一引流方向F1上,第二分隔件b2靠近流道s的入口端i1的一端与腔体12a的内壁配合以阻止换热工质在于自身相邻的两个流道s之间流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说明,将由第二分隔件b2分隔形成的流道定义为封闭流道s1。第二分隔件b2靠近流道s的入口端i1的一端即为第二分隔件b2的第一端。
第二分隔件b2的第一端与腔体12a的第一内壁a1配合并阻止相邻的两个封闭流道s1之间的换热工质互通。为了实现相邻两个封闭流道s1之间换热工质不互通,第二分隔件b2的第一端与腔体12a的第一内壁a1可以完全连接也可以间隙设置,只要该间隙的大小足够小并能基本阻止换热工质在两个封闭流道s1之间流通即可,例如当第二分隔件b2的第一端与腔体12a的第一内壁a1之间间隙不超过0.5mm时,经试验证明,此时第二分隔件b2的第一端与腔体12a的第一内壁a1的流动阻力大,换热工质基本不在相邻封闭流道s1之间流动,相邻封闭流道s1的入口端i1之间的封堵效果较好。可理解地,各封闭流道s1在与第一引流方向F1相交的方向(即第二方向F3)上并列设置。
由于各封闭流道s1的入口端i1之间基本不连通,分配到各封闭流道s1的入口端i1的换热工质不会串流向其他流道s而仅沿封闭流道s1流动,可以提高封闭流道s1内的换热工质含量,提高对电池单体20的换热效果。
可理解地,由于各封闭流道s1的入口端i1不连通,在实际应用时,可以向各封闭流道s1的入口端i1配置一连通的工质入口,各工质入口独立向各封闭流道s1分配换热工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引流方向F1上,各第二分隔件b2的靠近流道s的入口端i1的一端与腔体12a的内壁相连接。
为了实现相邻封闭流道s1的入口端i1不连通,将第二分隔件b2的第一端与腔体12a的第一内壁a1直接连接,如粘接、焊接、一体成型连接、接触连接等。
此时,通过将第二分隔件b2的第一端与腔体12a的第一内壁直接连接来达到相邻封闭流道s1之间基本不连通,结构简单,且能够提高相邻封闭流道s1的入口端i1的流体隔离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5,分隔件12b包括第一分隔件b1和第二分隔件b2,第一分隔件b1位于由第二分隔件b2界定的封闭流道s1内,相邻封闭流道s1的入口端i1不连通,第一分隔件b1将所在的封闭流道s1分隔形成入口端i1彼此连通的多个连通流道s2。
关于第一分隔件b1、第二分隔件b2、封闭流道s1和连通流道s2的描述详见上述记载。此时,在封闭流道s1内设置连通流道s2,位于封闭流道s1内的连通流道s2的入口端i1可以由一个工质入口i连通并由该工质入口i提供换热工质,有助于降低工质入口i的数量。同时,利用第一分隔件b1将封闭流道s1的换热工质分流到各个连通流道s2内,换热工质分配更加均匀,换热效果更好。
具体到实施例中,在第一引流方向F1上,位于同一封闭流道s1内的各个第一分隔件b1的上游一端与腔体12a的内壁间隔不等距离。具体地,连通流道s2越靠近工质入口i,分隔形成该连通流道s2的第一分隔件b1的第一端与腔体12a的第一内壁a1间隔距离越小,反之越大,换热工质流向各连通流道s2的流量更加均匀,有助于实现对电池单体20的均匀冷却。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和图5,在第一引流方向F1上,至少一个分隔件12b靠近流道s的出口端u1的一端被构造为连通相邻的流道s。
分隔件12b靠近流道s的出口端u1的一端即为分隔件12b的第二端。分隔件12b的第二端连通相邻的流道s,可以是分隔件12b的第二端与腔体12a的第二内壁a2连接且在分隔件12b的第二端形成有连通结构(如连通孔、连通缺口)。
可理解地,底板12上具有供冷却介质流出底板12的工质出口u。当至少一个分隔件12b的第二端流通相邻的流道s时,说明至少有部分流道s的出口端u1是相通的,此时对于该部分连通的流道s,可以仅设置一个工质出口u来供该部分流道s的换热工质流出底板12,可以降低工质出口u的数量,简化底板12的结构及成本。
可以每一分隔件12b的第二端均连通相邻流道s,此时相邻的流道s的出口端u1之间互通,可以仅设置一个供换热工质流出底板12的工质出口u即可,有助于降低工质出口u的设置成本。也可以部分分隔件12b的第二端连通相邻流道s,此时部分相邻流道s的出口端u1之间互通,部分相邻流道s的出口端u1不互通,则可以对应互通的流道s的出口端u1设置一个工质出口u。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和图5,至少一个分隔件12b靠近流道s的出口端u1的一端与腔体12a的内壁间隔设置。
分隔件12b靠近流道s的出口端u1的一端与腔体12a的内壁间隔设置,即分隔件12b的第二端与腔体12a的第二内壁a2间隔布置形成有连通空间,经由该连通空间可实现相邻流道s的出口端u1的连通。
此时,经由各分隔件12b的第二端与腔体12a的第二内壁a2间隔布置形成连通空间来导通各流道s的出口端u1,底板12的结构简单且制备成本较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12包括工质入口i和工质出口u,各流道s具有在第一引流方向上F1上相背设置的入口端i1和出口端u1。连通各入口端i1均连通有工质入口i,各出口端u1均连通有工质出口u。
一个工质入口i可以与至少一个流道s的入口端i1连通,一个工质出口u至少与一个流道s的出口端u1连通。当分隔件12b全部为第一分隔件b1,此时各流道s的入口端i1连通,则是可以配置一个工质入口i,也可以配置多个工质入口i。当分隔件12b包括第二分隔件b2,则由第二分隔件b2分隔形成的封闭流道s1分别连通有不同的工质入口i。当流道s的出口端u1之间互通则可以仅配置一个工质出口u,若不互通则分别配置工质出口u。
换热工质经工质入口i进入腔体12a,而后流向各个流道s的入口端i1,并在各个流道s的引导下流向各自的出口端u1,最后经由工质出口u流出底板12。工质入口i和工质出口u可以由设置在底板12上的接头所具备。
此时,工质入口i和工质出口u实现了换热工质进出底板12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流道s的出口端u1彼此连通。具体地,可以将各分隔件12b的第二端与腔体12a的第二内壁a2间隔布置来使得各流道s的出口端u1互通。
当各流道s的出口端u1互通,可以仅设置一个工质出口u就能实现换热工质的流出,且能够提高换热工质在腔体12a内的留存时间,有助于降低底板12的成本并提高换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和图5,工质入口i和工质出口u位于底板12在第一引流方向F1上的相反两侧,且工质入口i靠近流道s的入口端i1设置,工质出口u靠近流道s的出口端u1设置。
工质入口i与流道s的入口端i1连通,工质出口u与流通的出口端u1连通,工质入口i设置在与入口端i1对应的一侧,工质出口u设置在于出口端u1对应的一侧,如此,工质入口i与流道s的入口端i1距离较近,工质出口u与流道s的出口端u1距离较近,可减少换热工质的冷量的流动损耗,提高能量利用率。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工质入口i和工质出口u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引流方向F1的相同两侧,或者布置在底部相邻的两侧上,具体不限定。
图6所示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底板12的流道s分布示意图。图7和图8分别为图6中I处和II处的放大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6和图7,底板12还包括第一挡筋12c,第一挡筋12c与腔体12a的内壁界定有挡水道k,挡水道k与工质入口i连通。第一挡筋12c上构造有第一过流部c1,第一过流部c1连通挡水道k和相邻流道s的入口端i1。
第一挡筋12c与腔体12a的内壁之间可以一体成型、粘接、焊接等方式连接,第一挡筋12c可以是板状、薄片状等。第一挡筋12c靠近腔体12a的内壁,可以是第一挡筋12c沿第一引流方向F1延伸,并与腔体12a的在与第一引流方向F1相交的方向上的内壁界定挡水道k,工质入口i连通挡水道k;还可以是第一挡筋12c沿与第一引流方向F1相交的方向(即第二方向F3)延伸,并与腔体12a在第一引流方向F1上的内壁(可理解地,此内壁为第一内壁a1)界定挡水道k。工质入口i的布置位置不限定,只要能够与挡水道k连通即可。与挡水道k连通的工质入口i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第一过流部c1可以是形成于第一挡筋12c的缺口、孔结构等,也可以是挡水道k与位于自身延伸方向上腔体12a的内壁间隔形成的过流空间,具体不限定。第一过流部c1连通所述入口端i1,可以是第一过流部c1位于第一挡筋12c的靠近各流道s的入口端i1的一端设置,以缩短换热工质从挡水道k流向各入口端i1的距离,且分流更加均匀。
第一过流部c1可以将换热工质引导到与挡水道k相邻的流道s内,换热工质进入相邻的流道s后可以经由流道s的入口端i1之间的连通进入到各个流道s内。
在图6所示实施例中,全部流道s为连通流道s2,此时第一过流部c1与相邻流道s的入口端i1连通时,与其他流道s的入口端i1也连通,从第一过流部c1流出的工质入口i可以经各个流道s的入口端i1进入到各个流道s内。在其他实施例中,与挡水道k相邻的流道s可以为封闭流道s1,此时该封闭流道s1由第一过流部c1提供换热工质。至于其他封闭流道s1,可以经由其他方式布置的工质入口i提供换热工质。
此时,通过第一挡筋12c形成挡水道k,而后由第一挡筋12c形成的第一过流部c1向流道s提供换热工质,工质入口i的布置灵活。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6和图8,底板12还包括第二挡筋12d,第二挡筋12d与腔体12a的内壁界定有出水道w,第二挡筋12d上构造有第二过流部d1,第二过流部d1连通出水道w和相邻流道s的出口端u1,出水道w连通工质出口u。
第二挡筋12d可以大致沿第一引流方向F1延伸,并与腔体12a的位于与第一引流方向F1相交的方向(即第二方向F3)上的内壁界定出出水道w。第二挡筋12d也可以大致沿与第一引流方向F1相交的方向延伸,并与腔体12a的位于第一引流方向F1上的内壁(此内壁为第二内壁a2)界定出出水道w。出水道w连通的工质出口u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出水道w与工质出口u连通,并经由第二过流部d1连通全部流道s的出口端u1。第二过流部d1可以是形成于第二挡筋12d的缺口、孔结构等,也可以是第二挡筋12d靠近各流道s的出口端u1的一端与腔体12a在第一引流方向F1上的内壁之间间隔形成的过流空间。
此时,经由第二过流部d1连通出水道w和全部出口端u1,工质出口u连通出水道w,工质出口u的布置灵活。
图9所示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底板12的外形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工质入口i和工质出口u均配置一个,且工质入口i与全部流道s的入口端i1连通,工质出口u与全部流道s的出口端u1连通。工质入口i和工质出口u位于底板12的相同一侧。
工质入口i和工质出口u可以位于底板12在第一引流方向F上的相同一侧,也可以位于底板12在第二方向F3上的相同一侧,不限定。
此时,配置一个工质入口i和一个工质出口u实现换热工质在底板12内的流通,成本较低。而且,工质入口i和工质出口u位于底板12的相同一侧,更加方便在工质入口i和工质出口u上安装连通换热工质的管路,且管路布设更加方便,也可以缩短底板12在第一引流方向F1上的占用空间,底板12结构更加紧凑。
为了实现工质入口i和工质出口u位于底板12的相同一侧,具体到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挡筋12c和第二挡件均沿第一引流方向F1布置,且工质入口i和工质出口u位于底板12在第一引流方向F1上的相同一侧。
第一挡筋12c和第二挡筋12d均沿第一引流方向F1布置,也就是说,挡水道k和出水道w均沿第一引流方向F1延伸。当工质入口i和工质出口u位于流道s的入口端i1所在一侧时,出水道w沿与第一引流方向F1平行的第二引流方向F2引导换热工质的流动,且第一挡筋12c上的第一过流部c1布置在其靠近入口端i1的一端与靠近工质入口i(如图6所示实施例)。当工质入口i和工质出口u位于流道s的出口端u1所在一侧时,挡水道k沿第二引流方向F2引导换热工质的流动,第一挡筋12c上的第一过流部c1布置在其靠近入口端i1的一端,且第二挡筋12d的第二过流部d1布置在靠近出口端u1的一端且靠近工质出口u。
具体到其他实施例中(未图示),第一挡筋12c和第二挡筋12d中的一个沿第一引流方向F延伸,另一个沿与第一引流方向F相交的方向(即第二方向F3)延伸,只要将第一挡筋12c的第一过流部c1布置在流道s的入口端i1所在的一端,将第二挡筋12d的第二过流部c2布置在流道s的出口端u1所在的一端即可,也可实现工质入口i和工质出口u位于底板12的相同一侧。
当然,实现工质入口i和工质出口u位于底板12的相同一侧的方案不限于上述方案,例如仅设置第二挡筋12d将各流道s的出口端u1的换热工质引导至与工质入口i所在的底板12的一侧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侧板11上设置有工质总入口I和工质总出口U,工质入口i与工质总入口I连通,工质出口u与工质总出口U连通。
工质总入口I用于连通换热工质提供装置,工质总出口U用于连通换热工质回收装置。工质入口i可以经由管路连通工质总入口I,工质出口u可以经由管路连通工质总出口U。此时,在工质总入口I和工质总出口U设置在侧板11上,侧板11空间充足,工质总入口I和工质总出口U的设置更加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侧板11内构造有连通工质入口i和工质总入口I的空间,和/或,侧板11内构造有连通工质出口u和工质总出口U的空间。
也就是说,工质总入口I流出的换热工质流经侧板11内部的空间后,进入到底板12内;和/或,从底板12的工质出口u流出的换热工质流经侧板11的空间后回流到工质总出口U。
具体地,可以在侧板11的局部的内部构造有流通换热工质的空间。例如四个侧板11围合形成方形结构,则可以在一个或者两个或者三个或者全部侧板11内设置流通换热工质的空间。
当换热工质流经侧板11内部的空间时,可以利用侧板11对电池单体20的侧向部分进行冷却降温,如此可以提高对电池单体20的换热效果,也能够提高冷却液的能量利用率。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电池箱体10,包括侧板11和底板12,侧板11绕底板12的外缘围合设置于底板12上,底板12具有腔体12a、工质入口i和工质出口u,腔体12a内设置有分隔件12b,分隔件12b将腔体12a分隔形成有沿第一引流方向F1引流的至少两个流道s,各流道s具有在第一引流方向F1上相背设置的入口端i1和出口端u1,工质入口i连通全部入口端i1,工质出口u连通全部出口端u1,且各流道s的出口端u1彼此连通。侧板11上设置工质总入口I和工质总出口U,且侧板11内构造有连通工质总入口I与工质入口i的空间,和/或,侧板11内构造有连通工质总出口U与工质出口u的空间。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1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池箱体10及电池单体20,电池单体20收容在电池箱体10内。该电池100包括上述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赘述。
图10所示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电池1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0,电池100还包括热管理部件13,热管理部件13位于侧板11与底板12围合形成的空间内且设置于侧板11上。热管理部件13与至少一个电池单体20面接触,并具有流通换热工质的流通空间。
热管理部件13是对电池100内部的电池单体20进行温度管理的部件,其可实现冷却、加热和/或温度均衡等功能。热管理部件13的具体形式不限定,其可以选用本领域电池热管理的常规配置。例如,热管理部件13可以包括温度检测元件、风冷组件(或者液冷组件)、加热组件等等,温度检测元件用于检测电池箱体10内部温度,并以此来控制风冷组件(或液冷组件)或加热组件工作(可改变风冷组件、液冷组件或加热组件的工作参数)来调节温度,以维持电池单体10的工作温度均衡。
热管理部件13可以呈长条状,其位于侧板11和底板12围合形成的空间内,且其两端均连接侧板11。具体地,热管理部件13可以沿第一引流方向F1延伸并连接两侧的侧板11。热管理部件13与侧板11的固定方式可以是卡接、螺纹连接、粘接、焊接等等。
热管理部件13内部的流通空间能够流通换热工质。热管理部件13与侧板11形成有供电池单体20收纳的空间,当电池单体20为方形状,电池单体20的沿第一引流方向F延伸的外表面与热管理部件13接触。
此时,热管理部件13的布置在电池箱体10内不仅可以强化电池箱体10的结构,当其内部流通换热工质时,可以增加换热工质与电池单体20中位于中间位置的电池单体20的热交换,提高电池单体20的换热效率。
具体地,热管理部件13可以包括现有结构的电池热管理系统(BMS,BatteryManagement System)以及设置在电池热管理上流通板,电池管理系统沿第一引流方向F延伸并设置于侧板11上,流通板设置于电池管理系统与第一引流方向F相交的至少一侧,流通板具有上述流通空间,并与电池单体20m面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12包括工质入口i和工质出口u,侧板11上设置有工质总入口I和工质总出口U,工质入口i与工质总入口I经由流通空间连通,和/或,工质出口u和工质总出口U经由流通空间连通。
此时,流通于流动空间内的换热工质与流通于底板12的换热工质属于同一路换热工质,不仅延长了换热工质的流路,提高了换热工质的能量利用率,而且还能够简化电池100的结构,降低成本。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包括上述电池100,电池100用于提供电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9)

1.一种电池箱体(10),包括:
侧板(11);和
底板(12),所述侧板(11)绕所述底板(12)的外缘围合设置于所述底板(12)上;
其中,所述底板(12)具有腔体(12a),所述腔体(12a)内设置分隔件(12b),所述分隔件(12b)将所述腔体(12a)分隔形成有均沿第一引流方向(F1)引流的至少两个流道(s)。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箱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12b)包括第一分隔件(b1),所述第一分隔件(b1)靠近所述流道(s)的入口端(i1)的一端连通与自身相邻的两个所述流道(s)。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箱体(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引流方向(F1)上,各所述第一分隔件(b1)靠近所述入口端(i1)的一端与所述腔体(12a)的内壁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箱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12b)包括第二分隔件(b2),在所述第一引流方向(F1)上,所述第二分隔件(b2)靠近所述流道(s)的入口端(i1)的一端与所述腔体(12a)的内壁配合以阻止换热工质在与自身相邻的两个所述流道(s)之间流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箱体(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引流方向(F1)上,所述第二分隔件(b2)靠近所述流道(s)的入口端(i1)的一端与所述腔体(12a)的内壁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箱体(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引流方向(F1)上,至少一个所述分隔件(12b)靠近所述流道(s)的出口端(u1)的一端被构造为连通相邻所述流道(s)。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箱体(10),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分隔件(12b)靠近所述流道(s)的出口端(u1)的一端与所述腔体(12a)的内壁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箱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2)包括至少一个工质入口(i)和至少一个工质出口(u);
各所述流道(s)具有在所述第一引流方向(F1)上相背设置的入口端(i1)和出口端(u1),各所述入口端(i1)均连通有所述工质入口(i),各所述出口端(u1)均连通有所述工质出口(u)。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箱体(10),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流道(s)的所述出口端(u1)彼此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箱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质入口(i)和所述工质出口(u)位于所述底板(12)在所述第一引流方向(F1)上的相反两侧,且所述工质入口(i)靠近所述流道(s)的所述入口端(i1)设置,所述工质出口(u)靠近所述流道(s)的所述出口端(u1)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箱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2)还包括第一挡筋(12c),所述第一挡筋(12c)与所述腔体(12a)的内壁界定有挡水道(k),所述挡水道(k)与所述工质入口(i)连通;
所述第一挡筋(12c)上构造有第一过流部(c1),所述第一过流部(c1)连通所述挡水道(k)和相邻的所述流道(s)的所述入口端(i1)。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箱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2)还包括第二挡筋(12d),所述第二挡筋(12d)与所述腔体(12a)的内壁界定有出水道(w);
所述第二挡筋(12d)上构造有第二过流部(d1),所述第二过流部(d1)连通所述出水道(w)和相邻所述流道(s)的出口端(u1),所述出水道(w)连通所述工质出口(u)。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电池箱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质入口(i)和所述工质出口(u)均配置有一个,且所述工质入口(i)与全部所述流道(s)的入口端(i1)连通,所述工质出口(u)与全部所述流道(s)的出口端(u1)连通;
所述工质入口(i)和所述工质出口(u)位于所述底板(12)的相同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箱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11)上设置有工质总入口(I)和工质总出口(U),所述工质入口(i)与所述工质总入口(I)连通,所述工质出口(u)与所述工质总出口(U)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池箱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11)内构造有连通所述工质入口(i)与所述工质总入口(I)的空间,和/或,所述侧板(11)内构造有连通所述工质出口(u)与所述工质总出口(U)的空间。
16.一种电池,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箱体(10);及
电池单体(20),收容于所述电池箱体(10)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100)还包括热管理部件(30),所述热管理部件(30)位于所述侧板(11)与所述底板(12)围合形成的空间内且设置于所述侧板(11)上;
所述热管理部件(30)与至少一个所述电池单体(20)面接触,并具有流通换热工质的流通空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2)包括工质入口(i)和工质出口(u),所述侧板(11)上设置有工质总入口(I)和工质总出口(U);
所述工质入口(i)与所述工质总入口(I)经由所述流通空间连通,和/或,所述工质出口(u)与所述工质总出口(U)经由所述流通空间连通。
19.一种用电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6-18任一项所述的电池(100),所述电池(100)用于提供电能。
CN202223054353.9U 2022-11-17 2022-11-17 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Active CN2190860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54353.9U CN219086064U (zh) 2022-11-17 2022-11-17 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PCT/CN2023/124287 WO2024104020A1 (zh) 2022-11-17 2023-10-12 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54353.9U CN219086064U (zh) 2022-11-17 2022-11-17 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86064U true CN219086064U (zh) 2023-05-26

Family

ID=86400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54353.9U Active CN219086064U (zh) 2022-11-17 2022-11-17 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86064U (zh)
WO (1) WO202410402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04020A1 (zh) * 2022-11-17 2024-05-2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84830B1 (ko) * 2004-10-28 2007-02-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지 모듈 및 전지 모듈용 냉각장치
CN107331920A (zh) * 2017-08-18 2017-11-07 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具有换热功能的电池包壳体和电池包
CN209088031U (zh) * 2018-12-29 2019-07-0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的分流装置、电池包
CN113437402B (zh) * 2021-06-02 2023-03-31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电池模组总成以及热交换装置
CN216903119U (zh) * 2022-03-30 2022-07-05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热管理系统、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4464924B (zh) * 2022-04-13 2022-07-22 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浸润式冷却的动力电池包、浸润式冷却方法及车辆
CN219086064U (zh) * 2022-11-17 2023-05-2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04020A1 (zh) * 2022-11-17 2024-05-2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104020A1 (zh) 2024-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42669B1 (ko) 가이드 베인을 구비한 공냉식 배터리 모듈
EP1753068B1 (en) Battery module
KR20190066731A (ko) 셀 에지 직접 냉각 방식의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JP2007042637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217182265U (zh) 电池和用电设备
CN219086064U (zh) 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4254530U (zh) 电池及包括该电池的装置
CN217719769U (zh) 热管理部件、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EP4358239A1 (en) Battery pack,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of battery, and electric device
JP2008097830A (ja) 組電池
WO2018209776A1 (zh) 电池模组以及动力电池系统
KR100684760B1 (ko) 이차 전지 모듈
WO2019019963A1 (zh) 电池组件和动力电池
CN219696555U (zh) 热管理部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9203302U (zh) 热管理部件、热管理系统、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6120489U (zh) 电池壳体、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7981143A (zh) 电池热管理系统、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6799352A (zh) 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6615830A (zh) 电池、用电设备、制备电池的方法和设备
CN220510175U (zh) 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20710413U (zh) 换热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20527085U (zh) 电池、储能系统及用电装置
CN220585365U (zh) 一种电池的冷却组件、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9476809U (zh) 电池及用电装置
TWM573900U (zh) Battery pack and power batter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