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69552U - 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 - Google Patents

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69552U
CN219669552U CN202320872199.1U CN202320872199U CN219669552U CN 219669552 U CN219669552 U CN 219669552U CN 202320872199 U CN202320872199 U CN 202320872199U CN 219669552 U CN219669552 U CN 2196695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n
fine aggregate
construction waste
pump
convey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7219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珉
蒋超
肖功方
冯俊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Yingteke Intellig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Yingteke Intellig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Yingteke Intellig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Yingteke Intellig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7219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695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695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695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fuse Collection And Transf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包括堆料仓、设于堆料仓外一侧的第一仓泵、连接于第一仓泵顶端的接收仓、一端深入堆料仓,另一端与接收仓进气端连接的吸料管以及与接收仓出气端连接的负压管,所述第一仓泵的底端设有可打开的卸料口,所述第一仓泵的底端、位于卸料口的下方具有容纳运输车通过的运输空间。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利用负压将建筑垃圾细骨料从堆料仓运输至第一仓泵的卸料口落下至运输车后进行转运,避免在转运过程中的粉尘产生与扩散,具有良好的防尘效果。

Description

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工艺的发展以及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干式处理工艺中粉尘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筑垃圾干式处理中的筛分、破碎以及骨料转运过程中均极易起尘。尤其是产量占总处理量10%-15%的细骨料(粒径0-10毫米),其采用皮带机来进行转运输送,在转运过程中扬尘严重,粉尘浓度也比较大,影响施工现场的环境,同时也危害现场工作人员的健康。
综上所述,目前针对建筑垃圾细骨料的转运处理存在粉尘浓度大,容易影响周围环境,危害现场工作人员健康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包括堆料仓、设于堆料仓外一侧的第一仓泵、连接于第一仓泵顶端的接收仓、一端深入堆料仓,另一端与接收仓进气端连接的吸料管以及与接收仓出气端连接的负压管,所述第一仓泵的底端设有可打开的卸料口,所述第一仓泵的底端、位于卸料口的下方具有容纳运输车通过的运输空间。
进一步的,接收仓内设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固定于所述吸料管与所述接收仓的连接处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负压管与所述接收仓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吸料管与所述接收仓的连接处的上方。
进一步的,还包括PLC控制器,以控制卸料口的开合。
进一步的,所述接收仓与所述第一仓泵之间连接有给料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接收仓与第一仓泵之间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上设置有与PLC控制器电性连接的第一卸料阀,用于控制接收仓与第一仓泵之间的联接通断。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仓泵内设有测量仪,用于获取第一仓泵内满盈情况,所述测量仪与PLC控制器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仓泵下端的卸料口设置有与PLC控制器电性连接的第二卸料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仓泵的卸料口的开合。
进一步的,还包括料管位置调节机构,料管位置调节机构设置在堆料仓内,并与吸料管连接,所述料管位置调节机构适于调节吸料管的吸入口在堆料仓内的位置,以使吸料管能吸到细骨料。
进一步的,还包括PCL控制器,所述PCL控制器分别与第一卸料阀、第二卸料阀、给料机构、测量仪、过滤器以及料管位置调节机构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通过配置堆料仓来储存建筑垃圾细骨料,先从源头上防止细骨料中细粉末发生扩散,然后通过吸料管对堆料仓内的细骨料进行吸料,吸走的细骨料经过滤器分离后进入第一仓泵内,最后从第一仓泵卸料至运输车内。
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利用负压将建筑垃圾细骨料从堆料仓运输至第一仓泵的卸料口落下至运输车后进行转运,避免在转运过程中的粉尘产生与扩散,具有良好的防尘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负压气力上料系统中第一仓泵、过滤器、吸料管以及负压管之间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负压气力上料系统图;
其中,1、第一仓泵;2、接收仓;21、吸料管;22、负压管;3、连接管;41、第一卸料阀;42、第二卸料阀;5、堆料仓;51、皮带输送机;6、料管位置调节机构;61、导轨;62、横梁;63、横向行走机构;64、钢丝电动葫芦装置;65、吊钩;7、给料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用于将料仓内粒径0-10毫米的建筑垃圾细骨料进行转运,其可以作为建筑垃圾细骨料的上料系统,使其与其他输送系统连接,以实现建筑垃圾细骨料远距离的输送;也可以作为建筑垃圾细骨料的短距离输送系统,细骨料直接从输送系统的卸料口落下至运输车后进行转运。本申请将对后一种情况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包括堆料仓5、设于堆料仓5外一侧的第一仓泵1、连接于第一仓泵1顶端的接收仓2、一端深入堆料仓5,另一端与接收仓2进气端连接的吸料管21以及与接收仓2出气端连接的负压管22。第一仓泵1的底端设有可打开的卸料口,第一仓泵1的底端、位于卸料口的下方具有容纳运输车通过的运输空间。
负压管22远离与过滤器连接的一端或是负压管22上安装有负压风机。当然真空泵等其他负压气源也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负压管22、接收仓2以及吸料管21相连通,负压管22上远离与接收仓2连接的一端或是负压管22上安装的负压风机对负压管22内部进行抽气/吸气,使得负压管22以及与负压管22联通的接收仓2内产生负压,再利用接收仓2内与吸料管21内的气压差,将料仓内的再生细骨料通过吸料管21吸至接收仓2内。
接收仓2与第一仓泵1相连通,接收仓2内设有过滤器。过滤器固定于吸料管21与接收仓2的连接处上方,用于去除建筑垃圾细骨料中的粉尘。
负压管22与接收仓2的连接处位于吸料管21与接收仓2的连接处的上方,以便建筑垃圾细骨料通过过滤器进行有效除尘。自吸料管21吸至接收仓2内的建筑垃圾细骨料夹杂着粉尘,其中的粉尘随着由负压管22产生的向上的风流向上运动至过滤器,余下的骨料在重力作用下下落至第一仓泵1,从而实现建筑垃圾细骨料中的骨料与粉尘分离。
接收仓2与第一仓泵1之间设置有连接管3。连接管3上设置有第一卸料阀41,用于控制接收仓2与第一仓泵1之间的联接通断。第一仓泵1下端的卸料口设置有第二卸料阀42,用于控制第一仓泵1的卸料口的开合。前述第一卸料阀41和第二卸料阀42均采用电子阀。
接收仓2与第一仓泵1之间还设有给料机构7。给料机构7位于连接管3的上方并与连接管3连接,其可以控制建筑垃圾细骨料自接收仓2落入第一仓泵1内的给料均匀,同时可以防止细骨料堆结,提高输送效率。在本实施例中,给料机构7可以为振动给料盘或旋转给料盘等部件,具体可以使得控制向第一仓泵1的给料即可。
为了获取第一仓泵1内满盈情况,第一仓泵1内设有测量仪。在本实施例中,测量仪可以为雷达物位仪等,以通过检测到的第一仓泵1内的细骨料堆的高度,获取第一仓泵1内的满盈情况,以便及时控制第一仓泵1的与接收仓2的联接通断。
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还包括料管位置调节机构6,料管位置调节机构6设置在堆料仓5内,并与吸料管21连接,料管位置调节机构6适于调节吸料管21的吸入口在堆料仓5内的位置,以使吸料管21能吸到细骨料。
具体的,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如图2所示,所述料管位置调节机构6包括
一对导轨61,分别固定设置在堆料仓内两侧;
横梁62,其两端分别设置纵向行走机构,两个纵向行走机构与导轨61连接,两个纵向行走机构适于带动横梁62在堆料仓内做纵向移动;
钢丝电动葫芦装置64,其上端设置横向行走机构63,所述横向行走机构63与横梁62连接,所述横向行走机构63适于带动钢丝电动葫芦装置64沿着横梁62在堆料仓5内做横向移动;
所述钢丝电动葫芦装置64的吊钩与吸料管21固定连接,所述钢丝电动葫芦装置64适于带动吸料管21做上下移动。导轨和横梁62均可以采用工字梁结构。纵向行走机构和横向行走机构63的原理结构均是现有的,具体可以参照在先专利,专利公告号:CN 2767298U。前述横向行走机构63以及纵向行走机构中均配置减速电机,通过电机驱动行走轮转动,实现机构行走。钢丝电动葫芦装置64属于现有技术,钢丝电动葫芦装置64通过卷绕钢丝带动吊钩65做上下移动,从而可以根据物料堆的高度来带动吸料管21上下移动。
本实施例的料管位置调节机构6,可以带动吸料管21在堆料仓5内做横向、纵向以及竖向的位置调节。
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堆料仓5上方设置皮带输送机51,所述皮带输送机51适于将细骨料从堆料仓5顶部输送至堆料仓5内。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方式,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还包括PCL控制器,所述PCL控制器分别与负压风机、第一卸料阀41、第二卸料阀42、给料机构7、测量仪、过滤器以及料管位置调节机构6形成电性连接,用于控制负压风机、第一卸料阀41、第二卸料阀42、给料机构7、过滤器、纵向行走机构、横向行走机构63以及钢丝电动葫芦装置64的启停,还可以通过测量仪检测第一仓泵1内的满盈状态。
操作人员通过PCL控制器控制各个部件的工作状态,当系统需要向第一仓泵1上料时,驱动负压风机打开,第一卸料阀41打开,第二卸料阀42关闭,此时吸料管21即可在堆料仓1内进行吸料。PCL控制器向纵向行走机构发送指令以带动吸料管21做纵向移动,向横向行走机构63发送指令以带动吸料管21做横向移动,向钢丝电动葫芦装置64发送指令以带动吸料管21上下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工作方法:
工地的建筑垃圾细骨料通过皮带输送机51储存到堆料仓5内,细骨料在堆料仓5内防止粉尘出现扩散,保护现场环境。然后负压风机工作,吸料管21开始对堆料仓5内的细骨料进行吸料,吸走的细骨料经过过滤器2过滤,自接收仓2落入第一仓泵1底部,当测量仪检测到第一仓泵1内满料后,关闭第一卸料阀41,打开第二卸料阀42,第一仓泵1内的细骨料通过底部的卸料口向运输车内卸料,由运输车将建筑垃圾细骨料运走。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Claims (9)

1.一种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其特征是,包括堆料仓、设于堆料仓外一侧的第一仓泵、连接于第一仓泵顶端的接收仓、一端深入堆料仓,另一端与接收仓进气端连接的吸料管以及与接收仓出气端连接的负压管,所述第一仓泵的底端设有可打开的卸料口,所述第一仓泵的底端、位于卸料口的下方具有容纳运输车通过的运输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其特征是,接收仓内设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固定于所述吸料管与所述接收仓的连接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其特征是,所述负压管与所述接收仓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吸料管与所述接收仓的连接处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其特征是,还包括PLC控制器,以控制卸料口的开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接收仓与所述第一仓泵之间连接有给料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接收仓与第一仓泵之间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上设置有与PLC控制器电性连接的第一卸料阀,用于控制接收仓与第一仓泵之间的联接通断。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一仓泵内设有测量仪,用于获取第一仓泵内满盈情况,所述测量仪与PLC控制器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一仓泵下端的卸料口设置有与PLC控制器电性连接的第二卸料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仓泵的卸料口的开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其特征是,还包括料管位置调节机构,料管位置调节机构设置在堆料仓内,并与吸料管连接,所述料管位置调节机构适于调节吸料管的吸入口在堆料仓内的位置,以使吸料管能吸到细骨料。
CN202320872199.1U 2023-04-18 2023-04-18 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 Active CN2196695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72199.1U CN219669552U (zh) 2023-04-18 2023-04-18 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72199.1U CN219669552U (zh) 2023-04-18 2023-04-18 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69552U true CN219669552U (zh) 2023-09-12

Family

ID=87893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72199.1U Active CN219669552U (zh) 2023-04-18 2023-04-18 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695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177639U (zh) 散装物料无尘卸料系统
WO2021012831A1 (zh) 一种自动输砂系统
CN102942066B (zh) 智能堆料小车
CN210545013U (zh) 一种树脂生产用的自动投料装置
CN103434844B (zh) 双压送输送系统及其输送方法
CN219669552U (zh) 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
CN212798753U (zh) 一种除尘器排灰系统
CN111319983A (zh) 一种吸粮机
CN219602681U (zh) 建筑垃圾细骨料长距离输送系统
CN215755277U (zh) 一种原料场系统
CN209423499U (zh) 一种气力混合装置
CN209668327U (zh) 一种石料仓储系统
CN219031126U (zh) 一种移动式除尘料斗
CN219341038U (zh) 水泥散装装车设备
CN214526949U (zh) 一种石灰石熟料散装系统
CN217458064U (zh) 一种粉状及颗粒状物料集散保供系统
CN2592258Y (zh) 大灰斗脉冲袋式除尘器
CN211812416U (zh) 一种可移动粉状物料提升机
CN114560313B (zh) 一种气动履带收料仓
CN113493088B (zh) 一种超高距离负压高效输料系统
CN114014019B (zh) 一种粉状或粒状物料负压自动化连续输送系统及方法
CN203545145U (zh) 双压送输送系统
CN211003661U (zh) 一种散装物料装船装置
CN220596359U (zh) 一种高效的自动化倒料站
CN219729824U (zh) 一种除尘装置及制砂生产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