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36175U - 轨道运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轨道运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36175U
CN219636175U CN202320357479.9U CN202320357479U CN219636175U CN 219636175 U CN219636175 U CN 219636175U CN 202320357479 U CN202320357479 U CN 202320357479U CN 219636175 U CN219636175 U CN 2196361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l
steering
carrier
transportation system
steering 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5747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屈旋
刘百奇
黄天曙
刘建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nghe Power Aerospace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Xinghe Power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Anhui Galaxy Power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Galactic Energy Shandong Aerospace Technology Co Ltd
Jiangsu Galatic Aerospac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nghe Power Aerospace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Xinghe Power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Anhui Galaxy Power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Galactic Energy Shandong Aerospace Technology Co Ltd
Jiangsu Galatic Aerospa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nghe Power Aerospace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Xinghe Power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Anhui Galaxy Power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Galactic Energy Shandong Aerospace Technology Co Ltd, Jiangsu Galatic Aerospac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nghe Power Aerospa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5747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361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361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361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30/00Transportation of goods or passengers via railways, e.g. energy recovery or reducing air resistance

Landscapes

  • 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Mov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运输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轨道运输系统,包括:轨道模组和运输车,轨道模组包括横向轨道、纵向轨道和转向装置,转向装置设置于横向轨道与纵向轨道的相交处,转向装置包括:转向载体和压力检测器,转向载体可转动设置,压力检测器设置于转向载体内;运输车可移动地设置于轨道模组上,当压力检测器检测到运输车移动至转向载体上时,转向载体转动,且运输车转向变轨。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运输车的自动转向变轨,且具有结构简单、使用便捷、运输效率高等特点。

Description

轨道运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轨道运输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火箭装配厂房内一般铺设多条运输轨道进行火箭配件运输,但在厂房内普遍使用桥式吊车将火箭配件由一条轨道吊装至另外一条轨道,此种变轨运输方式费时费力,效率低,且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此外现有的轨道运输系统较为复杂,需要使用较大的转向场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轨道运输系统,能够实现运输车的自动转向变轨,且具有结构简单、使用便捷、运输效率高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轨道运输系统,包括:
轨道模组,包括横向轨道、纵向轨道和转向装置,所述转向装置设置于所述横向轨道与所述纵向轨道的相交处,所述转向装置包括:转向载体和压力检测器,所述转向载体可转动设置,所述压力检测器设置于所述转向载体内;
运输车,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轨道模组上,当所述压力检测器检测到所述运输车移动至所述转向载体上时,所述转向载体转动,且所述运输车转向变轨。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轨道运输系统,所述运输车包括:
车体,所述车体的底部设有车轮,所述车轮形成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适于容置所述横向轨道、所述纵向轨道或者所述转向载体;
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车体内且与所述车轮驱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车轮转向;
控制器,分别与所述驱动组件和所述压力检测器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运输车转向变轨。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轨道运输系统,所述车轮包括:
轮体,所述轮体的边缘形成有所述环形凹槽,且所述轮体的侧面中心穿设有可相对转动的转轴;
承重支架,所述承重支架的第一端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承重支架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车体内与所述驱动组件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轨道运输系统,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驱动电机,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主动齿轮,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
从动齿轮,设置于所述承重支架的第二端,且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轨道运输系统,所述车轮设有四个,所述车体的底部四个顶角处分别设有通孔,每个所述车轮的所述承重支架的第二端分别对应穿设每个所述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轨道运输系统,所述转向装置还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可伸缩地设置于所述转向载体的前端,用于阻挡所述运输车。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轨道运输系统,所述转向载体内设有驱动器,所述驱动器与所述限位块驱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限位块伸缩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轨道运输系统,所述转向装置还包括:支撑轴,所述支撑轴的第一端与所述转向载体可相对转动连接,所述支撑轴的第二端用于固定于地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轨道运输系统,所述支撑轴的第一端与所述转向载体之间设有轴承。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轨道运输系统,所述横向轨道和所述纵向轨道均设置多个。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轨道运输系统,通过转向装置设置于横向轨道与纵向轨道的相交处,转向装置包括转向载体和压力检测器,转向载体可转动设置,压力检测器设置于转向载体内,且运输车可移动地设置于轨道模组上,当压力检测器检测到运输车移动至转向载体上时,转向载体转动,运输车可以实现转向变轨。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运输车的自动转向变轨,且具有结构简单、使用便捷、运输效率高等特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轨道运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运输车;101:车体;1011:通孔;102:车轮;
1021:环形凹槽;1022:轮体;1023:承重支架;1024:转轴;
1025:第一支架;1026:第二支架;1027:第三支架;
2:横向轨道;3:纵向轨道;
4:转向装置;401:转向载体;402:压力检测器;403:限位块;
404:支撑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下面结合图1-图5描述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运输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参照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轨道运输系统,主要包括:轨道模组和运输车1。
其中,轨道模组包括:横向轨道2、纵向轨道3和转向装置4,横向轨道2与纵向轨道3相交设置,转向装置4设置于横向轨道2与纵向轨道3的相交处,转向装置4包括:转向载体401和压力检测器402,转向载体401可转动设置,压力检测器402设置于转向载体401内,并且具体可以设置于转向载体401的中间位置,通过压力检测器402可以检测转向载体401上承受的压力,从而判断运输车1是否移动至转向载体401上。
运输车1可移动地设置于轨道模组上,用于运输过程中存放产品;当压力检测器402检测到运输车1移动至转向载体401上时,转向载体401转动,且运输车1转向变轨。
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运输车1的自动转向变轨,且具有结构简单、使用便捷、运输效率高等特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参照图1、图4和图5所示,运输车1包括:车体101、车轮102、驱动组件和控制器。其中,车体101的底部设有车轮102,车轮102形成有环形凹槽1021,用于定位导向,并且环形凹槽1021适于容置横向轨道2、纵向轨道3或者转向载体401,当车体101移动至横向轨道2上时,横向轨道2嵌入车轮102的环形凹槽1021内,当车体101移动至纵向轨道3上时,纵向轨道3嵌入车轮102的环形凹槽1021内,当车体101移动至转向载体401上时,转向载体401嵌入车轮102的环形凹槽1021内;驱动组件设置于车体101内,并且驱动组件与车轮102驱动连接,通过驱动组件可以驱动车轮102转向,从而带动整个运输车1转向变轨;控制器分别与驱动组件和压力检测器402电连接,用于控制运输车1转向变轨。
具体地,通过压力检测器402实时检测转向载体401承受的压力,当检测到运输车1移动至转向载体401上时,压力检测器402向控制器发送触发信号,控制器接收到该触发信号后,控制驱动组件动作,驱动车轮102转向,并通过车轮102的环形凹槽1021可以带动转向载体401一起转动,从而实现轨道角度的切换。
本实用新型压力检测器402的具体类型不做特别限制,例如,压力检测器402可以为压力开关、压力传感器等元件。
当压力检测器402为压力开关时,运输车1从一侧行驶至转向载体401上且刚好压在转向载体401中间的压力开关上时,运输车1重量触发压力开关闭合,压力开关将该闭合信号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控制驱动组件驱动运输车1的车轮102转向,同时车轮102转动可以带动转向载体401同步转动,实现转向变轨。
当压力检测器402为压力传感器时,运输车1从一侧行驶至转向载体401上且刚好压在转向载体401中间的压力传感器上时,压力传感器检测运输车1的压力值,并将检测到的压力值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判断该压力值达到设定的触发压力值,从而控制驱动组件驱动运输车1的车轮102转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4所示,车轮102包括:轮体1022和承重支架1023,轮体1022的边缘形成有环形凹槽1021,且轮体1022的侧面中心穿设有可相对转动的转轴1024,即轮体1022可绕转轴1024转动;承重支架1023的第一端与转轴1024连接,承重支架1023的第二端延伸至车体101内与驱动组件相连。
其中,车轮102整体可采用钢材等材料制备,强度高,有利于提高可靠性。车轮102主要作用为支撑整个车体101,并减少运输车1移动过程中的摩擦力。
并且,车轮102的转轴1024与轮体1022之间通过轴承相连,转轴1024与轴承过盈配合连接,轴承与轮体1022紧密配合,使车轮的转轴1024与轮体1022旋转顺滑,减小运行过程中的摩擦力。
承重支架1023包括:第一支架1025、第二支架1026和第三支架1027,两根第一支架1025竖直并排设置于轮体1022的左右两侧,且两根第一支架1025的下端分别与转轴1024的两端相连,第二支架1026水平跨设于轮体1022的上方,且第二支架1026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第一支架1025的上端相连,第三支架1027竖直连接于第二支架1026的中心位置,且第三支架1027的上端延伸至车体101内与驱动组件相连。
第一支架1025主要有支撑第二支架1026和连接车轮转轴1024的功能,第一支架1025与车轮转轴1024为钎焊焊接,且第一支架1025与第二支架1026为钎焊焊接;第二支架1026主要起连接第一支架1025和支撑第三支架1027的作用,第二支架1026与第三支架1027为钎焊焊接;第三支架1027主要作用为支撑运输车1的重量。
在本示例中,运输车1一共有四根第三支架1027,每根第三支架1027需要支撑整个运输车1重量的四分之一。第三支架1027还具有传递驱动扭矩的作用,可以将驱动组件的驱动扭矩向下传递,带动车轮102转动,从而起到转向的目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驱动电机设置于车体101内且与控制器电连接,主动齿轮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从动齿轮设置于承重支架1023的第二端,即第三支架1027的上端设有从动齿轮,且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啮合。
具体地,由控制器控制驱动电机转动,带动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转动,从而带动第三支架1027转动,实现车轮102转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5所示,车轮102设有四个,车体101的底部四个顶角处分别设有通孔1011,每个车轮102的承重支架1023的第二端分别对应穿设每个通孔1011,即第三支架1027的上端穿设通孔1011。
运输车1的车体101可由铝合金材料制成,从而减小运输车1的质量。车体101的主要作用为装运货物、安装驱动组件和控制器等。具体地,车体101内部空腔可以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空腔可以装运货物产品,下层空腔可以安装驱动组件、可充式电池及控制器等,实现合理化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参照图3所示,转向装置4还包括:限位块403,限位块403可伸缩地设置于转向载体401的前端,用于阻挡运输车1,实现制动功能。
具体地,转向载体401为中空结构,限位块403可上下伸缩地设置转向载体401的空腔内,当压力检测器402检测到运输车位于转向载体上时,限位块403向上伸出转向载体401,对运输车1的车轮102进行阻挡,紧急制动运输车1,使运输车1精准停靠在指定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转向载体401内设有驱动器,驱动器与限位块403驱动连接,用于驱动限位块403伸缩移动。
并且,驱动器可以与控制器电连接,当压力检测器402检测到运输车1位于转向载体401上时,向控制器发送触发信号,控制器控制驱动器驱动限位块403向上伸出转向载体401,阻碍运输车1前行;反之,运输车1未移动至转向载体401上时,驱动器驱动限位块403缩回至转向载体401内。
本实用新型驱动器的具体类型不做特别限制,例如,驱动器可以为伺服电机、电动推杆等驱动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参照图3所示,转向装置4还包括:支撑轴404,支撑轴404的第一端与转向载体401可相对转动连接,支撑轴404的第二端用于固定于地面,即转向载体401可绕支撑轴404转动。
支撑轴404可以采用球墨铸铁材料,长度可以为50-100mm,具有硬度高、不易变形等特点,从而提高可靠性。支撑轴404的下端与地面紧固连接,并确保地面承载强度符合要求,支撑轴404的上端与转向载体401连接。该支撑轴404主要有支撑运输车1以及转向载体401等部件的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支撑轴404的第一端与转向载体401之间设有轴承,提高转向载体401的转动性能。
并且,轴承可以为推力轴承,例如推力球轴承、推力滚子轴承。轴承具体可以安装在转向载体401底部中间位置,轴承与转向载体401为过盈配合,紧密安装在转向载体401底部的安装孔位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横向轨道2和纵向轨道3均设置多个,相应地,转向装置4也设置多个,从而实现多次转向变轨。
在本示例中,如图2所示,横向轨道2和纵向轨道3分别设置两个,两个横向轨道2与两个纵向轨道3分别相互垂直设置,大致为井字形布置方式,并且每个轨道均分为三节,相交处的四节轨道之间可以对接转向装置4的转向载体401,即每套轨道运输系统中,包含四个转向装置4。
并且,为了简化结构,降低成本,可以在四个转向装置4中互为对角布置的两个转向装置4中设置压力检测器402,另外两个不设置,同样可以实现运输车1的自动转向变轨。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横向轨道2和纵向轨道3可以分别采用50mm*50mm的方钢制作,方钢的厚度为10mm,具有强度高等特点。在转向装置4转至横向轨道2或纵向轨道3时,运输车1可以在对应的轨道上通行。横向轨道2和纵向轨道3主要作用为支撑运输车1的重量,保证运输车1沿横向或纵向方向正常行驶。并且,横向轨道2和纵向轨道3分别横纵交错地安装于地面,通过螺栓等紧固件与地面连接牢固。
此外,转向载体401也可以采用50mm*50mm方钢制作,方钢的厚度为10mm,且方钢为中空结构,其内部可以放置压力检测器402、驱动器等部件。转向载体401的主要作用为支撑运输车1正常运行,同时在车轮102转动的作用下,转向载体401可以随之一起转动,从而实现轨道角度的切换。
下面结合一个具体示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轨道运输系统的转向变轨工作原理进行描述,大致包括:
将运输车1从横向轨道2缓慢推动至转向装置4,当运输车1正好行驶到转向载体401中间位置时,触压到下方的压力开关,压力开关闭合,并将该信号发送至运输车1内的控制器,控制器接收到信号后控制驱动器驱动限位块403向上伸出转向载体401,阻止运输车1运行,然后,控制器控制驱动电机转动,驱动电机带动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运动,经承重支架1023带动车轮102转向。当旋转至90°时,控制器发出指令使驱动电机停止运动,车轮102角度旋转完成,同时控制驱动器驱动前方的限位块403缩回至转向载体401内,可进行下一步操作将运输车1推向纵向轨道3,完成转向变轨操作。
可以理解的是,当需要进行二次或者多次转向变轨操作,例如由横向变为纵向再变为横向时,可以设置多套轨道模组,转向变轨原理同上,此处不作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轨道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轨道模组,包括横向轨道、纵向轨道和转向装置,所述转向装置设置于所述横向轨道与所述纵向轨道的相交处,所述转向装置包括:转向载体和压力检测器,所述转向载体可转动设置,所述压力检测器设置于所述转向载体内;
运输车,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轨道模组上,当所述压力检测器检测到所述运输车移动至所述转向载体上时,所述转向载体转动,且所述运输车转向变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车包括:
车体,所述车体的底部设有车轮,所述车轮形成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适于容置所述横向轨道、所述纵向轨道或者所述转向载体;
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车体内且与所述车轮驱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车轮转向;
控制器,分别与所述驱动组件和所述压力检测器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运输车转向变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包括:
轮体,所述轮体的边缘形成有所述环形凹槽,且所述轮体的侧面中心穿设有可相对转动的转轴;
承重支架,所述承重支架的第一端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承重支架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车体内与所述驱动组件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道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驱动电机,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主动齿轮,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
从动齿轮,设置于所述承重支架的第二端,且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道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设有四个,所述车体的底部四个顶角处分别设有通孔,每个所述车轮的所述承重支架的第二端分别对应穿设每个所述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装置还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可伸缩地设置于所述转向载体的前端,用于阻挡所述运输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道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载体内设有驱动器,所述驱动器与所述限位块驱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限位块伸缩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道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装置还包括:支撑轴,所述支撑轴的第一端与所述转向载体可相对转动连接,所述支撑轴的第二端用于固定于地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轨道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轴的第一端与所述转向载体之间设有轴承。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轨道和所述纵向轨道均设置多个。
CN202320357479.9U 2023-03-01 2023-03-01 轨道运输系统 Active CN2196361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57479.9U CN219636175U (zh) 2023-03-01 2023-03-01 轨道运输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57479.9U CN219636175U (zh) 2023-03-01 2023-03-01 轨道运输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36175U true CN219636175U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14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57479.9U Active CN219636175U (zh) 2023-03-01 2023-03-01 轨道运输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361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10882B2 (ja) 昇降及び回転機能付き搬送台車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車組立ライン
CN100532765C (zh) 旋转式载车板一车位停二车装置
CN206107254U (zh) 一种配合轨道式斜坡移动小车转向的新机构
CN210563654U (zh) 一种停车库升降装置
CN102777063A (zh) 自移式两层立体停车位
US3119506A (en) Side-loading transfer vehicle
CN1498177A (zh) 用于车辆的移动式驱动装置
CN110562855B (zh) 一种安全制动双梁起重机
KR102250313B1 (ko) 전동조향 기능을 가지는 전동손수레
CN110182719B (zh) 一种高自由度的叉车装置
CN205852152U (zh) 翻转工装
CN219636175U (zh) 轨道运输系统
JPH05509069A (ja) トロリ操作用定置式方向変換装置
US20100284772A1 (en) Vehicle lifting and maneuvering device
JP5502317B2 (ja) 軌道走行車両の走行制御装置
JP5862986B2 (ja) 無人搬送車
JPH05162620A (ja) 運搬台車
CN112722610A (zh) 一种集装箱掀盖机的行走控制方法
JP3003341B2 (ja) 自動倉庫用の出し入れ装置
CN220449714U (zh) 一种举升机构
CN217022720U (zh) 一种随动小车及机器人运输装置
US20230348236A1 (en) Continuous container crane device
CN220785893U (zh) 全自动移动机器人
CN220721047U (zh) 一种智能轨道运输车
CN217418084U (zh) 一种带液压升降装置的搬运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