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29681U - 复原阀、阻尼器机构和减震器 - Google Patents

复原阀、阻尼器机构和减震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29681U
CN219529681U CN202320649001.3U CN202320649001U CN219529681U CN 219529681 U CN219529681 U CN 219529681U CN 202320649001 U CN202320649001 U CN 202320649001U CN 219529681 U CN219529681 U CN 2195296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flow
sub
reset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4900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德怀
戴禾敏
罗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xun Automobile Air Suspension System Ch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nxun Automobile Air Suspension System Ch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xun Automobile Air Suspension System Ch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nxun Automobile Air Suspension System Ch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4900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296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296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296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原阀、阻尼器机构和可调减震器。该复原阀包括套筒部,筒状部和阀座,阀座包括贯穿阀座的第一流通孔和第二流通孔,上复原流通阀片,位于阀座的一侧且位于筒状部内,并被配置为覆盖第一流通孔,下复原流通阀片,位于阀座的与上复原流通阀片相反的一侧,且被配置为覆盖第二流通孔。上复原流通阀片包括镂空部分,且通过镂空部分露出第二流通孔,以形成从复原阀的内部到复原阀的外部的第一流通通道,上复原流通阀片的边缘与筒状部的内壁之间设置有间隔,间隔通过上复原流通阀片和阀座之间的间隙与第二流通孔连通,以形成从复原阀的内部到复原阀的外部的第二流通通道。本实用新型可以改善复原阀的阻尼特性。

Description

复原阀、阻尼器机构和减震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用于阻尼器机构的复原阀、阻尼器机构和包括阻尼器机构的减震器。
背景技术
汽车悬挂系统中的可调阻尼器是一种旨在改善车辆行驶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的技术。在过去,汽车悬挂系统主要采用机械弹簧和减震器组合的形式来减少车身的震动和颠簸。但是,这种传统的悬挂系统只能提供固定的阻尼力,不能适应不同路况和驾驶风格的需求,因此难以实现最佳的悬挂性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汽车制造商开始使用可调阻尼器技术,这种技术可以通过电子或机械控制来调整阻尼力,以适应不同的驾驶条件。可调阻尼器可以根据车速、车辆载荷、路况和驾驶模式等参数进行调整,从而提供更加平稳和舒适的行驶体验。
目前,市场上有多种类型的可调阻尼器技术,包括主动式和半主动式可调阻尼器。主动式可调阻尼器可以根据车辆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的输入实时地调整阻尼力,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悬挂系统的性能。半主动式可调阻尼器则需要更少的传感器和计算能力,并且更加经济实惠,但是其性能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可调阻尼器中可以包含有复原阀,复原阀的阻尼特性也对整个可调阻尼器有着重要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包括可调阻尼器的减震器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改善用于阻尼器机构(例如,可调阻尼器机构)中的复原阀的阻尼特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在从复原阀内部向外部的流通路径上设置两个流体通道,在改善阻尼特性的基础上不影响复原阀的其他正常功能。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阻尼器机构的复原阀,包括:套筒部,包括筒状部和连接到所述筒状部的一端的开口处的阀座,所述阀座包括贯穿所述阀座的第一流通孔和第二流通孔,上复原流通阀片,在所述第一流通孔和所述第二流通孔的延伸方向上位于所述阀座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筒状部内,并被配置为覆盖所述第一流通孔,下复原流通阀片,位于所述阀座的与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相反的一侧,且被配置为覆盖所述第二流通孔,其中,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包括镂空部分,且通过所述镂空部分露出所述第二流通孔,以形成从所述复原阀的内部到所述复原阀的外部的第一流通通道,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的边缘与所述筒状部的内壁之间设置有间隔,所述间隔通过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和所述阀座之间的间隙与所述第二流通孔连通,以形成从所述复原阀的内部到所述复原阀的外部的第二流通通道。
在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复原阀中,所述第一流通孔的靠近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的开口处包括凸缘,所述凸缘从所述阀座朝向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的方向突出,并支撑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以使得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的位于所述凸缘之外的至少部分与所述阀座之间形成所述间隙。
在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复原阀中,还包括贯穿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所述阀座和所述下复原流通阀片的柱状结构,所述柱状结构的两端包括径向突出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的远离所述阀座的一侧,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下复原流通阀片的远离所述阀座的一侧,以限制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和所述下复原流通阀片在所述柱状结构的轴线方向上的位置。
在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复原阀中,还包括锥形弹簧,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之间,所述锥形弹簧包括直径较小的第一端和直径较大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抵接在所述第一限位部上,所述第二端抵接在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上,且在所述筒状部的轴线方向上,所述第二端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流通孔交叠。
在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复原阀中,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包括位于中部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供所述柱状结构穿过,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的镂空部分包括多个子镂空部,所述多个子镂空部均匀地布置在所述贯穿孔的周边。
在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复原阀中,所述贯穿孔与所述多个子镂空部均连通。
在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复原阀中,所述下复原流通阀片包括在所述阀座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层叠设置的多个子片结构,所述多个子片结构的直径从所述阀座指向所述第二限位部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在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复原阀中,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的内缘至少部分与所述柱状结构接触,以使得所述柱状结构限制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在其径向方向上的位置。
在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复原阀中,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包括板状弹簧结构。
在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复原阀中,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包括在所述阀座和所述第一限位部之间层叠设置的多个子片结构,所述多个子片结构的直径从所述阀座指向所述第一限位部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每个所述子片结构包括位于中部的第一贯通孔和位于所述第一贯通孔周边的第二贯通孔,所述多个子片结构的第二贯通孔彼此连通以形成所述镂空部分,所述多个子片结构的第一贯通孔彼此连通以形成所述贯穿孔。
在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复原阀中,最靠近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子片结构为第一子片结构,所述第一子片结构与所述阀座之间的其余子片结构为第二子片结构,所述第一子片结构的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周边设置有朝向所述阀座突出的定位凸起,所述第二子片结构的所述第一贯通孔的侧壁设置有定位槽,所述第一子片结构的所述定位凸起插入所述第二子片结构的定位槽中。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阻尼器机构,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复原阀;以及可调阻尼阀结构,连接到所述筒状部的与所述阀座相对的一端。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减震器,包括根据上述阻尼器机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复原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原阀中的上复原流通阀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A和图3B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原阀中的套筒部的俯视图和立体视图。
图4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原阀中的锥形弹簧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复原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图5所示的实施例的复原阀中上复原流通阀片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阻尼器机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减震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诸如“上”、“下”、“左”、“右”等的词语只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发生变化时,相对位置关系也会相应改变。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可调阻尼器机构的复原阀、包括该复原阀的阻尼器机构以及包括该阻尼器机构的减震器。在复原阀中,在由内部流向外部的流通通道中,由于阀体内部空间或直径较小,用于流通路径的有效面积较小,往往在由内部流向外部的流通路径上造成较大的阻尼力,从而影响整体复原阀和包括该复原阀的阻尼器机构的阻尼特性。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复原阀的从内部流向外部的流通通道中,设置了至少两个流通路径,一是经由上复原流通阀片中的镂空部分与流通孔形成的第一流通通道;而是在上复原流通阀片与阀座之间的间隙与流通孔连接而形成的第二流通通道。通过增加第二流通通道,改善了流体有复原阀内部向外部流通的阻力,从而改善了相应的阻尼特性。
下面结合附图对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原阀和阻尼器机构进行更详细地描述,从而能够使得相应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并易于理解。
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复原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复原阀001包括套筒部100、上复原流通阀片210、下复原流通阀片220。套筒部100包括筒状部110和连接到所述筒状部110的一端的开口处的阀座120。例如,阀座120为一盘状构件,其周缘连接到筒状部110的一个开口的边缘。阀座120包括贯穿阀座120的第一流通孔121和第二流通孔122。例如,第一流通孔121是用于流体从复原阀的外部流到复原阀的内部的流通通道的至少一部分,第二流通孔122是用于流体从复原阀的内部流到复原阀的外部的流通通道的至少一部分。例如,筒状部110所围绕的部分可以称为复原阀的内部,而阀座120的相反于筒状部110的一侧则可以称为复原阀的外部。如下文将要详细描述的,由于筒状部110与阻尼器机构的其他阀体部分连接,因此,复原阀的内部也连通到其他阀体的内部。
上复原流通阀片210在所述第一流通孔121和所述第二流通孔122的延伸方向上位于所述阀座120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筒状部110内,并被配置为覆盖所述第一流通孔121。
第一流通孔121和第二流通孔122的延伸方向即是图中的上下方向,其大致与筒状部110的轴线方向平行。筒状部110在减震器中可以起到活塞的作用,其外侧可以设置有活塞环,并在缸体中做往复运动。上述第一流通孔121和第二流通孔122的延伸方向也与上述活塞的往复运动方向大致相同。然而,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也不限制于此,其延伸方向也可以是与上述轴线方向之间具有一夹角,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作适当调整。大体而言,第一流通孔121和第二流通孔122沿阀座120的厚度方向贯穿阀座。
下复原流通阀片220位于阀座120的与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210相反的一侧,且被配置为覆盖所述第二流通孔122。例如,如图1所示,上复原流通阀片210设置在阀座120的上侧,下复原流通阀片220设置在阀座的下侧,二者分别设置在阀座120的彼此相反的两侧。上复原流通阀片210和下复原流通阀片220分别用于外部向内部的流通通道和内部向外部的流通通道上的阀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上复原流通阀片210覆盖第一流通孔121和下复原流通阀片220覆盖第二流通孔122是指可以包括相应阀片将相应流通孔的开口遮盖住的状态,而在复原阀的工作过程中可以因流体流通被开启,从而打开相应的流通路径。例如,上复原流通阀片210覆盖第一流通孔121的上部开口,其阻止流体从阀盘的上侧流入第一流通孔121,但流体从阀盘的下侧通过第一流通孔121流到上复原流通阀片210时,则可以通过压力将上复原流通阀片210压开,从而使得流体流入复原阀的内部;同理,下复原流通阀片220覆盖第二流通孔122的下部开口,其阻止流体从阀盘的下侧流入第二流通孔122,但流体从阀盘的上侧通过第二流通孔122流到下复原流通阀片220时,则可以通过压力将下复原流通阀片220压开,从而使得流体流出到复原阀的外部。
如图1所示,上复原流通阀片210包括镂空部分2101,且通过所述镂空部分2101露出所述第二流通孔122,以形成从所述复原阀内部到所述复原阀外部的第一流通通道1000。
图2为上复原流通阀片210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上复原流通阀片210包括镂空部分2101。当上复原流通阀片210覆盖在阀座120上时,镂空部分2101可以露出第二流通孔122。对于镂空部分2101的设置将在下文更详细地描述。
例如,在筒状部110所围绕的内部空间内,流体经过上复原流通阀片210的镂空部分2101流入第二流通孔122,在第二流通孔122的下端,在流体的压力作用下压开覆盖第二流通孔122的下端开口的下复原流通阀片220,从而流体从复原阀的内部流到外部。上述第一流通通道1000为从内部向外部的第一种流通路径。然而,由于在阀座的整个面内要设置两种流通孔(例如,上述第一流通孔121和第二流通孔122),流通孔的设置空间受到限制,这对于内部向外部的流体阻尼特性产生了影响。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在上复原流通阀片210的边缘与所述筒状部的内壁之间设置有间隔。如图1所示,上复原流通阀片210的外周边缘没有延伸到筒状部110的内壁,而是在外周边缘与筒状部的内壁之间留有一间隔。此外,此间隔还可以通过上复原流通阀片210和阀座120之间的间隙与第二流通孔122连通,以形成从所述复原阀的内部到所述复原阀的外部的第二流通通道2000。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由于增加了第二流通通道,从而能够大大减小因复原阀内部空间有限而对内部向外部的流通通道的限制。由于第二流通通道利用了上复原流通阀片的整个周边的间隙,因此,仅仅需要在上复原流通阀片与筒状部的内壁之间设置较小的间隔就可以实现有效的第二流通通道,这对于上复原流通阀片以及复原阀的其他部件的设计不会带来太多影响。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流通孔121的靠近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210的开口处包括凸缘1211。例如,凸缘1211围绕第一流通孔121在阀座120的上表面处的开口。凸缘1211从阀座120朝向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210的方向突出,并支撑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210。也就是说,上复原流通阀片210在覆盖第一流通孔121时,可以抵接在凸缘1211处。上复原流通阀片210抵接在凸缘1211上时,由于流体压力的作用,上复原流通阀片将第一流通孔121的上端开口封闭,因此,流体无法从第一流通孔121向下流通。上述凸缘1211可以使得上复原流通阀片210与阀座120之间存在间隙2102,例如,上复原流通阀片210的位于凸缘1211之外的至少部分与阀座120之间形成间隙2102。如图1所示,该间隙2102与第二流通孔122连通,从而使得上复原流通阀片210与筒状部110的内部之间的间隔、间隙2102和第二流通孔122形成从复原阀的内部向外部的第二流通通道2000。
例如,上复原流通阀片210与筒状部110的内部之间的间隔与第二流通孔122通过间隙2102彼此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二流通通道2000。
为了使得上述第二流通通道2000的结构更加清楚,图3A和图3B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原阀中的套筒部的俯视图和立体视图。如图3A所示,在套筒部的由筒状部110露出的阀座120上,设置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第一流通孔121和多个第二流通孔122。例如,多个第一流通孔121和多个第二流通孔122沿周向方向交替排列。在图3A中示出了五个第一流通孔121和五个第二流通孔122,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可以设置小于五个或大于五个第一流通孔121和第二流通孔122。另外,多个第一流通孔121和多个第二流通孔122交替排列可以使得流体流通时在不同位置形成均匀的阻尼力,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也可以采取其他的排布方式。参照图3B可知,凸缘1211围绕每个第一流通孔121的位于阀座120的上表面(面对上复原流通阀片210的表面)的开口,并朝向上突出。也就是,凸缘1211朝向上复原流通阀片210的方向突出。因此,当上复原流通阀片210支撑在阀座120上时,其会与凸缘1211接触,并且其在凸缘1211之外的部分与阀座120之间形成间隙2102。这里的“凸缘1211之外的部分”是指凸缘所围绕的区域之外的部分。如图3B所示,该间隙2102可以与第二流通孔122连通,从而流体在上复原流通阀片210的周边边缘与筒状部110的内壁之间的间隔流到间隙2102之后,会通过间隙2102流到第二流通孔122,再经过第二流通孔122流到复原阀的外部。
例如,本公开实施例对于凸缘在沿所述筒状部的轴线方向的尺寸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设置合适的尺寸。通过调整凸缘的上述尺寸,可以合理地调整流体在第二流通路径中的阻力,改善复原阀的阻尼特性。
如图3A所示,阀盘120中的第一流通孔121的平面形状大致成梯形,第二流通孔122的平面形状大致为矩形;且在平面方向上,第一流通孔121更靠近所述阀盘120的边缘。这种设计可以使得流通孔与阀盘面积之比更大,从而可以有效利用阀盘流通孔设计空间,改善复原阀的阻尼特性。然而,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的流通孔。此外,阀盘的中部位置还包括一个圆形通孔,该圆形通孔用于容纳后续将要描述的柱状结构,这里不再赘述。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还包括贯穿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210、所述阀座120和所述下复原流通阀片220的柱状结构300。所述柱状结构300的两端包括径向突出的第一限位部310和第二限位部320。这里的径向突出是指沿着柱状结构的径向方向突出,也就是说,在第一限位部310和第二限位部320处的径向尺寸大于柱状结构的300的其他部分的径向尺寸。所述第一限位部310位于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210的一侧,所述第二限位部320位于所述下复原流通阀片220的一侧,以限制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和所述下复原流通阀片在所述柱状结构300的轴向方向上的位置(也就是限制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和所述下复原流通阀片在其径向方向上的位置)。例如,如图1所述,第一限位部310位于上复原流通阀片210的远离阀座120的一侧,第二限位部320位于下复原流通阀片220的远离阀座120的一侧。例如,这里限制上复原流通阀片和所述下复原流通阀片在所述柱状结构300的轴向方向上的位置可以是仅仅对上复原流通阀片和下复原流通阀片的部分区域的位置进行限制,其并不限制阀片的部分区域会发生变形位移。例如,阀片在流体压力的作用下可以翘曲,以使得相应的流通路径打开或关闭。
在一些示例中,复原阀还包括锥形弹簧400。锥形弹簧400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310和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210之间。所述锥形弹簧400包括直径较小的第一端(例如,图1中的上端)和直径较大的第二端(例如,图1中的下端),所述第一端抵接在所述第一限位部310上,所述第二端抵接在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210上。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第一端抵接在所述第一限位部310上并不限制于直接接触第一限位部,而是第一端和第一限位部310之间也可以具有其他中间部件,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没有特别限定。对于第二限位部320的情况类似,第二限位部320对下复原流通阀片的位置进行轴向限定,也并不限制于下复原流通阀座220直接与第二限位部320接触,而是下复原流通阀片220和第二限位部320之间可以具有其他中间附件。
图4为上述锥形弹簧40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锥形弹簧400各圈的直径从上至下依次增大。具有较小直径的上端抵接在第一限位部上,具有较大直径的下端抵接在上复原流通阀片上。
例如,在所述筒状部110的轴线方向上,锥形弹簧400的第二端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流通孔121交叠。例如,锥形弹簧400的第二端设置在上复原流通阀片210的位于第一流通孔121的正上方的部分,从而能够更好地调整阻尼特性。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上复原流通阀片210包括位于中部的贯穿孔2103。例如,贯穿孔2103供上述柱状结构300穿过。上复原流通阀片的镂空部分2101包括多个子镂空部,多个子镂空部均匀地布置在所述贯穿孔2103的周边。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镂空部分2101包括五个子镂空部,均匀地布置在贯穿孔2103的周边。然而,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子镂空部的个数可以设置为五个以上或者五个以上的个数。此外,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子镂空部与贯穿孔2103彼此连通,然而,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镂空部2101与贯穿孔2103也可以是彼此间隔的。例如,镂空部分2101的五个子镂空部分别与上述阀盘中的五个第二流通孔122对应,以使得流体可以分别从每个子镂空部流到对应的第二流通孔122内。另外,上复原流通阀片210的中部的贯穿孔2103可以与阀盘120中的圆形通孔对应,其均是用于柱状结构300穿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子镂空部的数量与第二流通孔的数量相同。然而,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子镂空部的数量也可以与第二流通孔的数量不同。例如,两个子镂空部可以对应于一个第二流通孔或者其他任意合适的对应关系,只要流体可以通过镂空部流到第二流通孔即可。
在贯穿孔2103和镂空部2101彼此连通的情况下,贯穿孔2103和镂空部2101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然而,贯穿孔2103与镂空部2101之间的界限可以经过阀片的位于相邻子镂空部之间的向内延伸的部分的端点。例如,经过这些端点的圆所围绕的部分为贯穿孔2103。因此,这些端点也称为上复原流通阀片的内缘。如图1所示,上复原流通阀片210的内缘至少部分与所述柱状结构300接触。由于上述接触的关系,上复原流通阀片210在径向方向上的位置受柱状结构300的限制。也就是,所述柱状结构限制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在与所述柱状结构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置。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下复原流通阀片220包括在所述阀座120和所述第二限位部320之间层叠设置的多个子片结构,所述多个子片结构的直径从所述阀座120指向所述第二限位部320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例如,每个子片结构均是由弹性板状材料制成,从而下复原流通阀片220整体上形成为板状弹簧结构。当来自复原阀内部的流体通过上述第一流通通道1000和第二流通通道2000流到下复原流通阀片220的位置时,在流体压力的作用下会将下复原流通阀片220压开,从而流体通过第二流通孔122的下部开口流出到复原阀的外部。
另外,下复原流通阀片220的中部也包括贯穿孔供柱状结构通过,下复原流通阀片220的内缘也可以接触柱状结构,从而使得所述柱状结构限制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在与所述柱状结构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置。
图5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复原阀00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与图1所示的复原阀001的主要区别在于上复原流通阀片210的结构。如图5所示,上复原流通阀片210也包括在筒状部的轴线方向上层叠设置的多个子片结构,多个子片结构的直径从靠近阀座120的一侧向远离阀座120的一侧的方向上依次减小。也就是说,在该实施例中,上复原流通阀片210也是通过板状弹簧的结构来实现,从而可以不使用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的锥形弹簧结构。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的其他结构和技术效果可以参照图1所示的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图6为根据图5所示的实施例的复原阀中上复原流通阀片的分解示意图。如图6所示,上复原流通阀片包括多个子片结构211。图6中从左向右的方向与图5中从上至下的方向一致,也就是说,在子片结构堆叠后,图6中越靠近右侧的子片结构越靠近复原阀的阀座。例如,每个子片结构包括位于中心位置的贯通孔2113,多个子片结构堆叠后其贯通孔2113连通成为上复原流通阀片的贯穿孔。每个子片结构包括位于贯通孔2113周边的多个贯通孔2111,多个子片结构堆叠后其贯通孔2111连通成为上复原流通阀片的子镂空部。除最左侧的子片结构之外,每个子片结构211的贯通孔2113设置有定位槽21131,最左侧的子片结构211的贯通孔的周边设置有朝向右侧的子片结构211突出的定位凸起21132。在多个子片结构堆叠在一起之后,定位凸起21132插入右侧子片结构211中的定位槽21131中,以使得多个子片结构能够在周向方向上彼此定位。在图6所示的示例中,每个子片结构211上设置了两个定位凸起21132或两个定位槽21131,然而,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次,可以设置一个定位凸起和一个定位槽,或者可以设置三个以上的定位凸起和三个以上定位槽。此外,图6中的子片结构211的数量也是示意性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合适数量的子片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上述上复原流通阀片还是下复原流通阀片包括多个子片结构的情况,在特定方向上所述多个子片结构的直径逐渐减小并不限制于每相邻两个子片结构均不一样,而是可以具有直径相同的相邻的子片结构。
图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阻尼器机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阻尼器机构包括如图1所示的复原阀001。另外,该阻尼器机构还包括可调阻尼阀结构500,可调阻尼阀结构500连接到复原阀001的筒状部110的与阀座120相对的一端。可调阻尼阀结构500可以包括线圈固定座、电磁线圈、铁芯和杆体总成、锥形阀芯总成、电磁阀套等结构。由于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阻尼器机构对于可调阻尼阀结构没有特别限定,因此可以选用或增减任意合适的部件,因此,在图7所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中仅仅示意性地示出了可调阻尼阀结构500的大体轮廓结构。例如,可调阻尼阀结构500的一端插入上述筒状部内,插入部分具有外螺纹,筒状部中具有内螺纹,可调阻尼阀结构500和复原阀001可以通过螺纹配合连接。由于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阻尼器机构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复原阀001,因此,该复原阀001所能够带来的技术效果也可以在该阻尼器机构中体现,这里不再赘述。
虽然在图7中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阻尼器机构中采用了复原阀001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复原阀002的结构,或者以上所述任意实施例所描述的复原阀结构。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减震器。图8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减震器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减震器700包括上述的阻尼器机构600。由此,该减震器包括上述阻尼器机构,因此,上述阻尼器机构的技术效果也可以在该减震器上体现,这里不再赘述。
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本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2)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用于阻尼器机构的复原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套筒部,包括筒状部和连接到所述筒状部的一端的开口处的阀座,所述阀座包括贯穿所述阀座的第一流通孔和第二流通孔,
上复原流通阀片,在所述第一流通孔和所述第二流通孔的延伸方向上位于所述阀座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筒状部内,并被配置为覆盖所述第一流通孔,
下复原流通阀片,位于所述阀座的与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相反的一侧,且被配置为覆盖所述第二流通孔,
其中,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包括镂空部分,且通过所述镂空部分露出所述第二流通孔,以形成从所述复原阀的内部到所述复原阀的外部的第一流通通道,
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的边缘与所述筒状部的内壁之间设置有间隔,所述间隔通过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和所述阀座之间的间隙与所述第二流通孔连通,以形成从所述复原阀的内部到所述复原阀的外部的第二流通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原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通孔的靠近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的开口处包括凸缘,所述凸缘从所述阀座朝向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的方向突出,并支撑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以使得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的位于所述凸缘之外的至少部分与所述阀座之间形成所述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原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贯穿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所述阀座和所述下复原流通阀片的柱状结构,所述柱状结构的两端包括径向突出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的远离所述阀座的一侧,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下复原流通阀片的远离所述阀座的一侧,以限制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和所述下复原流通阀片在所述柱状结构的轴线方向上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原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锥形弹簧,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之间,所述锥形弹簧包括直径较小的第一端和直径较大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抵接在所述第一限位部上,所述第二端抵接在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上,且在所述筒状部的轴线方向上,所述第二端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流通孔交叠。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原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包括位于中部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供所述柱状结构穿过,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的镂空部分包括多个子镂空部,所述多个子镂空部均匀地布置在所述贯穿孔的周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原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孔与所述多个子镂空部均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原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复原流通阀片包括在所述阀座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层叠设置的多个子片结构,所述多个子片结构的直径从所述阀座指向所述第二限位部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原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的内缘的至少部分与所述柱状结构接触,以使得所述柱状结构限制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在其径向方向上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原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包括板状弹簧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原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复原流通阀片包括在所述阀座和所述第一限位部之间层叠设置的多个子片结构,所述多个子片结构的直径从所述阀座指向所述第一限位部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每个所述子片结构包括位于中部的第一贯通孔和位于所述第一贯通孔周边的第二贯通孔,所述多个子片结构的第二贯通孔彼此连通以形成所述镂空部分,所述多个子片结构的第一贯通孔彼此连通以形成所述贯穿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复原阀,其特征在于,最靠近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子片结构为第一子片结构,所述第一子片结构与所述阀座之间的其余子片结构为第二子片结构,
所述第一子片结构的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周边设置有朝向所述阀座突出的定位凸起,所述第二子片结构的所述第一贯通孔的侧壁设置有定位槽,所述第一子片结构的所述定位凸起插入所述第二子片结构的定位槽中。
12.一种阻尼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复原阀;以及
可调阻尼阀结构,连接到所述筒状部的与所述阀座相对的一端。
13.一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阻尼器机构。
CN202320649001.3U 2023-03-28 2023-03-28 复原阀、阻尼器机构和减震器 Active CN2195296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49001.3U CN219529681U (zh) 2023-03-28 2023-03-28 复原阀、阻尼器机构和减震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49001.3U CN219529681U (zh) 2023-03-28 2023-03-28 复原阀、阻尼器机构和减震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29681U true CN219529681U (zh) 2023-08-15

Family

ID=87651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49001.3U Active CN219529681U (zh) 2023-03-28 2023-03-28 复原阀、阻尼器机构和减震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296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12783B2 (ja) 緩衝器
JP6838220B2 (ja) 緩衝器
WO2011071120A1 (ja) 緩衝装置
CN103511540B (zh) 可调整的阻尼阀装置
CN111902654B (zh) 具有阀预载限制器的阻尼器
US20090000891A1 (en) Shock absorber
US9091323B2 (en) Orifice plate for engine mount filled with magnetorheological fluid
CN219529681U (zh) 复原阀、阻尼器机构和减震器
WO2019208200A1 (ja) 緩衝器
JP2020034068A (ja) 流体圧緩衝器
KR20100075759A (ko) 완충기
US6533085B2 (en) Modular blow-off valve for automotive damper
JP6800056B2 (ja) 緩衝器
US10746248B2 (en) Valve assembly
JP5307739B2 (ja) 緩衝器のバルブ構造
JP2001041271A (ja) 油圧緩衝器
CN106536966B (zh) 缓冲器
JP7378634B2 (ja) 緩衝器
JPS6332992Y2 (zh)
CN215487376U (zh) 主动型防振装置
JP7154166B2 (ja) 緩衝器
JPH07238975A (ja) 減衰力可変型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KR20240038814A (ko) 감쇠력 발생 기구
CN118030757A (zh) 阻尼阀装置及减震器
CN116792442A (zh) 减震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