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30757A - 阻尼阀装置及减震器 - Google Patents

阻尼阀装置及减震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30757A
CN118030757A CN202410374640.2A CN202410374640A CN118030757A CN 118030757 A CN118030757 A CN 118030757A CN 202410374640 A CN202410374640 A CN 202410374640A CN 118030757 A CN118030757 A CN 1180307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axial direction
chamber
damping
spo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37464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德怀
戴禾敏
罗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xun Automobile Air Suspension System Ch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nxun Automobile Air Suspension System Ch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xun Automobile Air Suspension System Ch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nxun Automobile Air Suspension System Ch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37464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30757A/zh
Publication of CN1180307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307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阻尼阀装置及减震器,阻尼阀装置包括:阀主体;阀套与阀主体连接;第一阀芯位于阀套内,且被配置为沿阀套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第二阀芯至少部分位于阀套内,且与第一阀芯在轴线方向上相对设置;阀座,沿轴线方向与阀主体相对设置;阀套被配置为支撑第一阀芯,阀套与阀座直接连接,且阀套为一体结构。阻尼阀装置中的阀套支撑第一阀芯的同时与阀座直接连接,且阀套为一体结构,从而能够减少阻尼阀装置中的零件个数,降低装配零件的累积误差。

Description

阻尼阀装置及减震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涉及一种阻尼阀装置及减震器。
背景技术
在汽车减震器中,阻尼阀是核心部件之一。减震器的主要功能是吸收和耗散路面不平造成的冲击能量,确保车辆行驶稳定和乘坐舒适。然而,阻尼阀中零件众多,难以降低装配难度。
发明内容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阻尼阀装置及减震器。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阻尼阀装置,包括:阀主体;阀套,与所述阀主体连接;第一阀芯,位于所述阀套内,且被配置为沿所述阀套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第二阀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阀套内,且与所述第一阀芯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相对设置;阀座,沿所述轴线方向与所述阀主体相对设置;其中,所述阀套被配置为支撑所述第一阀芯,所述阀套与所述阀座直接连接,且所述阀套为一体结构。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所述阀套的上部嵌入所述阀主体,且所述阀套的下部从所述阀主体露出。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所述阀套包括筒状主体部以及将所述筒状主体部的容纳腔沿所述轴线方向分隔成两部分的支撑部;所述阀主体套设于所述筒状主体部外且与所述筒状主体部过盈配合,所述筒状主体部远离所述阀主体的一端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以与所述阀座连接;所述支撑部设置有沿所述轴线方向贯穿所述支撑部的导向孔,所述导向孔和所述筒状主体部被配置为共同支撑所述第一阀芯并引导所述第一阀芯的运动。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所述容纳腔包括位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阀座之间的第一腔以及位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阀主体之间的第二腔;所述第一阀芯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腔内沿所述轴线方向往复运动,所述第二阀芯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腔内沿所述轴线方向往复运动。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所述筒状主体部内开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腔和外部空间。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通道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通道设置为多个,所述多个第一通道在所述筒状主体部的周向上间隔设置。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阀芯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被配置为与所述筒状主体部滑动配合,所述第二部分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以伸入所述导向孔内。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所述第二部分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的流道。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所述流道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子流道和第二子流道;所述第一子流道沿与所述轴线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子流道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子流道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腔连通,所述第二子流道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二腔连通。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通道包括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外部空间连通,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腔连通;所述第一开口所在的平面与所述阀座之间具有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间隔,且所述第二开口所在的平面与所述阀主体之间具有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间隔。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所述阀座上开设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被配置为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外部空间;其中,在与所述轴线方向相垂直的参考面上,所述第一通道的正投影的面积不大于所述第二通道的正投影的面积。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所述阀套套设于所述阀座外。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阀主体包括与所述第二阀芯传动连接的电磁致动部;所述电磁致动部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阀芯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往复运动。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减震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阻尼阀装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为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一示例所提供的阻尼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一示例所提供的阻尼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在参考面上第一通道的正投影和第二通道的正投影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本公开中使用的“垂直”、“平行”以及“相同”等特征均包括严格意义的“垂直”、“平行”、“相同”等特征,以及“大致垂直”、“大致平行”、“大致相同”等包含一定误差的情况,考虑到测量和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也就是,测量系统的限制),表示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确定的对于特定值的可接受的偏差范围内。本公开实施例中的“中心”可以包括严格的位于几何中心的位置以及位于几何中心周围一小区域内的大致中心的位置。例如,“大致”能够表示在一个或多个标准偏差内,或者在所述值的10%或者5%内。
汽车减震器中的阻尼阀是确保汽车悬挂系统工作性能的核心部件之一,阻尼阀通过调节液压油的流动特性,帮助车辆更好地应对不同路况,提高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在研究中,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阻尼阀包括有阀体、阀芯、弹簧、密封圈等零件,受限于制作工艺,单个零件的精度难以提高,而由于阻尼阀内的零件众多,将各零件进行装配后的总误差难以降低。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阻尼阀装置,包括:阀主体;阀套,与所述阀主体连接;第一阀芯,位于所述阀套内,且被配置为沿所述阀套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第二阀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阀套内,且与所述第一阀芯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相对设置;阀座,沿所述轴线方向与所述阀主体相对设置;其中,所述阀套被配置为支撑所述第一阀芯,所述阀套与所述阀座直接连接,且所述阀套为一体结构。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减震器,包括上述阻尼阀装置。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阻尼阀装置及减震器,阻尼阀装置中的阀套支撑第一阀芯的同时与阀座直接连接,且阀套为一体结构,从而能够减少阻尼阀装置中的零件个数,简化装配流程的同时,降低装配零件的累积误差,提高产品良率。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一些实施例对阻尼阀装置及减震器进行说明。
图1为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一示例所提供的阻尼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参考图1和图2,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阻尼阀装置,包括:阀主体10、阀套100、第一阀芯200、第二阀芯300和阀座400。阀套100与阀主体10连接。例如,阀套100沿阀套100的轴线方向Y与阀主体10连接。第一阀芯200位于阀套100内,且被配置为沿阀套100的轴线方向Y往复运动。例如,第一阀芯200位于阀套100围成的空间内。第二阀芯300至少部分位于阀套100内,且与第一阀芯200在轴线方向Y上相对设置。例如,第二阀芯300的部分结构位于阀套100围成的空间内,且第二阀芯300的另一部分位于阀套100围成的空间外。阀座400沿轴线方向Y与阀主体10相对设置。阀套100被配置为支撑第一阀芯200,阀套100与阀座400直接连接,且阀套100为一体结构。
参考图1和图2,阻尼阀装置中的阀套100支撑第一阀芯200的同时与阀座400直接连接,且阀套100为一体结构,从而能够减少阻尼阀装置中的零件个数,简化装配流程的同时,降低装配零件的累积误差,提高产品良率。
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示例中,阀套100套设于阀座400外。例如,阀套可以与阀座铆接或过盈配合。由此,无需额外对阀座400的外表面或阀套100的内表面进行额外处理(例如无需额外攻螺纹),简化了制造工艺,还能够防止因磨损而导致松脱。当然,阀套还可以与阀座螺纹连接或以其他方式连接,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示例中,阀套100的上部嵌入阀主体10,且阀套100的下部从阀主体10露出。例如,阀套100的上部为阀套100靠近阀主体10的一端,阀套100的下部为阀套100靠近阀座400的一端。阀套100的上部嵌入阀主体10,以与阀主体10固定连接。阀套100的下部从阀主体10露出,以将至少部分阀座400收容于阀套100的内部。此外,设置阀套100的下部能够减小阀主体10在轴线方向Y上的尺寸,也无需设置其他的壳体支撑阀座400,从而节约成本。
参考图1和图2,例如,阀套100的下部的外径尺寸大于阀套100的上部的外径尺寸,从而使得阀套100的下部和阀套100的上部连接处形成台阶部。在阀套100的上部嵌设于阀主体10内以进行连接的同时,台阶部能够使得阀套100与阀主体10的固定连接更为可靠。
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示例中,阀套100包括筒状主体部110以及将筒状主体部110的容纳腔111沿轴线方向Y分隔成两部分的支撑部120。例如,支撑部120将容纳腔111分隔为靠近阀套100的上部的腔室和靠近阀套100的下部的腔室。阀主体10套设于筒状主体部110外且与筒状主体部110过盈配合,筒状主体部110远离阀主体10的一端沿轴线方向Y延伸以与阀座400连接。例如,筒状主体部110远离阀主体10的一端露出于阀主体10。
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示例中,支撑部120设置有沿轴线方向Y贯穿支撑部120的导向孔121,导向孔121和筒状主体部110被配置为共同支撑第一阀芯200并引导第一阀芯200的运动。例如,导向孔121的轴线与筒状主体部110的轴线重合。例如,第一阀芯200与导向孔121间隙配合,从而通过导向孔121引导第一阀芯200,防止第一阀芯200的运动发生偏移。
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示例中,容纳腔111包括位于支撑部120与阀座400之间的第一腔1111以及位于支撑部120与阀主体10之间的第二腔1112。第一阀芯200被配置为在第一腔1111内沿轴线方向Y往复运动,第二阀芯300被配置为在第二腔1112内沿轴线方向Y往复运动。例如,在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各自的运动过程中,第一阀芯的部分结构也可以位于第二腔内,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例如,导向孔121连通于第一腔1111和第二腔1112之间。例如,第一腔1111为靠近阀套100的下部的腔室,第二腔1112为靠近阀套100的上部的腔室。
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阀芯200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部分210和第二部分220,第一部分210被配置为与筒状主体部110滑动配合,从而第一部分210能够被筒状主体部110引导。例如,第一部分210上可以套设有密封圈230,以使第一部分210将筒状主体部110内的容纳腔111划分为两个腔室。第二部分220沿轴线方向Y延伸以伸入导向孔121内,从而第二部分220能够被导向孔121引导。例如,第二部分220与导向孔121间隙配合以被导向孔121引导。
参考图1和图2,例如,第一部分210将第一腔1111分隔为第一子腔111a和第二子腔111b,第一部分210上开设有贯穿第一部分210的贯通孔211,以通过贯通孔211连通第一子腔111a和第二子腔111b。第一子腔111a位于第一部分210和支撑部120之间,第二子腔111b位于第一部分210和阀座400之间。例如,贯通孔211沿轴线方向Y延伸。例如,阻尼介质可以自第二子腔111b经过贯通孔211流入第一子腔111a。例如,可以通过阻尼介质的压力调节第一阀芯200的位置,通过阻尼介质的压力调节第一子腔111a的腔室大小,从而改变阻尼阀装置的阻尼力。
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示例中,第二部分220开设有连通第一腔1111和第二腔1112的流道221。例如,阻尼介质能够通过第二部分220上的流道221从第一腔1111流向第二腔1112。例如,流道221连通于第一子腔111a和第二腔1112之间。例如,在第二阀芯300沿轴线方向Y往复运动的过程中,能够调节第二阀芯300与第二部分220之间的间距,从而对阻尼力进行调节。
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示例中,流道221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子流道2211和第二子流道2212,第一子流道2211沿与轴线方向Y相垂直的方向延伸,且第二子流道2212沿轴线方向Y延伸。第一子流道2211被配置为与第一腔1111连通,第二子流道2212被配置为与第二腔1112连通。例如,第二子流道2212被配置为与第一腔1111的第一子腔111a连通。通过设置沿与轴线方向Y相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子流道2211和沿轴线方向Y延伸的第二子流道2212,能够缩短第一子流道2211和第二子流道2212的流通路径,提高阻尼介质的流通效率。例如,第一子腔111a内的阻尼介质可以通过第一子流道2211进入第二子流道2212,并从第二子流道2212流入第二腔1112。
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示例中,筒状主体部110内开设有第一通道101。例如,第一通道101连通第二腔1112和外部空间。结合后述一些示例,第一通道能够与阀座上开设的第二通道连通,从而使得阻尼介质先后流经第一通道、第二腔和第二通道,进而由第二通道排出至外部空间。
图3为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一示例所提供的阻尼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3,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通道101可以直接连通第二腔1112和外部空间,从而将阻尼介质排出。例如,第一通道101可以一部分沿轴线方向Y延伸,另一部分沿与轴线方向Y相交的方向延伸。例如,第一通道还可以沿一条与轴线方向相交的直线延伸。只要能够通过第一通道使阻尼介质流向外部空间即可,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示例中,至少部分第一通道101沿轴线方向Y延伸,从而缩短第一通道101的流通路径,并简化开设第一通道101的制造工艺。
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通道101包括在轴线方向Y上相对设置的第一开口1011和第二开口1012,第一开口1011与外部空间Z连通,第二开口1012与第二腔1112连通。例如,参考图3,第一开口1011可以与外部空间Z直接连通。例如,结合后述示例,参考图2,第一开口1011可以与第二子腔111b连通并与阀座400上的第二通道401连通,以与外部空间Z连通。参考图2,第一开口1011所在的平面与阀座400之间具有在轴线方向Y上的间隔,且第二开口1012所在的平面与阀主体10之间具有在轴线方向Y上的间隔。例如,第二腔1112内的阻尼介质能够通过第二开口1012上方的间隔流入第一开口1011,以流入第一通道101,同时,阻尼介质能够自第一开口1011下方的间隔流入第一腔1111内。例如,第一开口1011下方的间隔与第一腔1111中的第二子腔111b连通。
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通道可以包括多个沿不同方向延伸且相互连通的子通道。相应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可以开设于不同的位置,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也可以不在轴线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一开口所在的平面与阀座之间可以不设置在轴线方向上的间隔,第二开口所在的平面与阀座之间也可以不设置在轴线方向上的间隔。本公开对此均不做限制。参考图3,例如,第一通道101的第一开口1011可以开设在阀套100的外壁上。
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通道101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一通道101在筒状主体部110的周向上间隔设置。例如,可以通过设置多个第一通道101,调整开设在筒状主体部110上的开口面积,以对阻尼阀装置内的阻尼力进行设置。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仅在筒状主体部内设置一个第一通道,并通过设置第一通道的第一开口面积和第二开口面积而设置阻尼力,本公开对此均不作限制。
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示例中,阀座400上开设有第二通道401,第二通道401被配置为连通第一通道101和外部空间Z。例如,第二通道401贯穿阀座400且沿轴线方向Y延伸。例如,阻尼介质能够通过第二通道401自第一通道101流出到外部空间Z。例如,第一通道101与第二通道401之间设置有间隔,也即第一开口1011所在的平面与阀座400之间的间隔。
图4为在参考面上第一通道的正投影和第二通道的正投影的示意图。
参考图1和图4,在与轴线方向Y相垂直的参考面S上,第一通道101的正投影101a的面积不大于第二通道401的正投影401a的面积,以使阻尼介质能够在通过第二通道401流出的同时不被节流。例如,在与轴线方向相垂直的参考面上,第一通道的正投影的面积可以小于第二通道的正投影的面积。例如,在与轴线方向相垂直的参考面上,第一通道的正投影的面积可以等于第二通道的正投影的面积。
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示例中,阀主体10包括与第二阀芯300传动连接的电磁致动部500,电磁致动部500被配置为驱动第二阀芯300在轴线方向Y上往复运动。例如,第二阀芯300为先导阀。例如,电磁致动部500能够驱动第二阀芯300与第一阀芯200彼此靠近或彼此远离,以调节阻尼阀装置内的阻尼力。
参考图1和图2,例如,电磁致动部500包括电磁阀壳体510、阀衔铁520、阀杆530和线圈540。例如,电磁阀壳体510可以为一体结构,也可以由多个壳部分相互连接形成。阀杆530穿设于阀衔铁520,且阀杆530与阀衔铁520固定连接。线圈540通电后能够向阀衔铁520施加电磁驱动力,带动阀杆530和与阀杆530连接的第二阀芯300在轴线方向Y上运动。阀衔铁520的外周壁能够被电磁阀壳体510导向,从而在电磁阀壳体510内被引导,防止阀杆530在轴线方向Y上运动过程中发生偏移。同时,阀杆530的两端可以均不受到径向支撑力,由此,可以仅考虑阀衔铁520与电磁阀壳体510的同心度,有利于降低零件的加工制造难度,提高产品良率。而且,无需考虑阀杆530的两端与其周边相邻部件的摩擦损耗,从而无需对阀杆530的表面进行额外的硬度处理,简化了制造工艺,降低了成本。
参考图1和图2,例如,可以在阀衔铁520的外周壁与电磁阀壳体510之间设置减摩层512,从而通过减摩层512对阀衔铁520与电磁阀壳体510进行润滑,以减小阀衔铁520与电磁阀壳体510之间的摩擦力。例如,减摩层512的材料可以包括聚四氟乙烯。
参考图1和图2,例如,阀主体10还包括套设于阀杆530外的阀盖600和弹性结构700,阀盖600与电磁阀壳体510连接。在线圈540断电后,阀衔铁520能够通过弹性结构700的弹性力复位。例如,阀盖600可以嵌设于电磁阀壳体510靠近阀座400的一端内。例如,阀杆530的两端可以均设置有弹性结构700。
参考图1和图2,例如,阻尼阀装置还包括安装件800,安装件800设于阀杆530和阀盖600之间,从而通过安装件800为弹性结构700提供安装位置,以通过弹性结构700向阀衔铁520提供用于复位的弹性力。
参考图1和图2,例如,阀座400和阀套100之间设置有调节件900,通过设置调节件900在轴线方向Y上的尺寸,能够对阻尼阀装置中零件的装配累积误差进行补偿,从而为阀座400提供一个合适的安装位置。在安装阀座400后,在阻尼阀装置处于安装后的初始状态下,阀座400能够同时抵接到调节件900和第一阀芯200的表面,从而使得弹性结构700处于合适的受力状态,从而能够提高阻尼阀装置的良率。
参考图1和图2,例如,阀套100的内壁设置有台阶部130。台阶部130包括在轴线方向Y上面向阀座400的定位面131,定位面131与轴线方向Y相垂直且被配置为支撑调节件900。通过设置台阶部130,能够为调节件900提供定位位置,以在轴线方向Y上支撑调节件900。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减震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阻尼阀装置。
由于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阻尼阀装置用于上述减震器,因此,也具有相应的有益技术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本公开的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2)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本公开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15)

1.一种阻尼阀装置,包括:
阀主体;
阀套,与所述阀主体连接;
第一阀芯,位于所述阀套内,且被配置为沿所述阀套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
第二阀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阀套内,且与所述第一阀芯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相对设置;
阀座,沿所述轴线方向与所述阀主体相对设置;
其中,所述阀套被配置为支撑所述第一阀芯,所述阀套与所述阀座直接连接,且所述阀套为一体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阀装置,其中,所述阀套的上部嵌入所述阀主体,且所述阀套的下部从所述阀主体露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尼阀装置,其中,所述阀套包括筒状主体部以及将所述筒状主体部的容纳腔沿所述轴线方向分隔成两部分的支撑部;
所述阀主体套设于所述筒状主体部外且与所述筒状主体部过盈配合,所述筒状主体部远离所述阀主体的一端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以与所述阀座连接;
所述支撑部设置有沿所述轴线方向贯穿所述支撑部的导向孔,所述导向孔和所述筒状主体部被配置为共同支撑所述第一阀芯并引导所述第一阀芯的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阀装置,其中,所述容纳腔包括位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阀座之间的第一腔以及位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阀主体之间的第二腔;
所述第一阀芯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腔内沿所述轴线方向往复运动,所述第二阀芯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腔内沿所述轴线方向往复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阻尼阀装置,其中,筒状主体部内开设有第一通道;
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腔和外部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尼阀装置,其中,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通道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尼阀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通道设置为多个,所述多个第一通道在所述筒状主体部的周向上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尼阀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阀芯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所述第一部分被配置为与所述筒状主体部滑动配合,所述第二部分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以伸入所述导向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阻尼阀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部分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的流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阻尼阀装置,其中,所述流道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子流道和第二子流道;
所述第一子流道沿与所述轴线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子流道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子流道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腔连通,所述第二子流道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二腔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尼阀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包括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外部空间连通,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腔连通;
所述第一开口所在的平面与所述阀座之间具有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间隔,且所述第二开口所在的平面与所述阀主体之间具有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间隔。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尼阀装置,其中,所述阀座上开设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被配置为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外部空间;
其中,在与所述轴线方向相垂直的参考面上,所述第一通道的正投影的面积不大于所述第二通道的正投影的面积。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尼阀装置,其中,所述阀套套设于所述阀座外。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尼阀装置,其中,所述阀主体包括与所述第二阀芯传动连接的电磁致动部;
所述电磁致动部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阀芯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往复运动。
15.一种减震器,包括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阻尼阀装置。
CN202410374640.2A 2024-03-29 2024-03-29 阻尼阀装置及减震器 Pending CN11803075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374640.2A CN118030757A (zh) 2024-03-29 2024-03-29 阻尼阀装置及减震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374640.2A CN118030757A (zh) 2024-03-29 2024-03-29 阻尼阀装置及减震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30757A true CN118030757A (zh) 2024-05-14

Family

ID=91000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374640.2A Pending CN118030757A (zh) 2024-03-29 2024-03-29 阻尼阀装置及减震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3075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88877B2 (en) Pressure shock absorbing apparatus
US9163691B2 (en) Rod guide arrangement for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valve applications
US8678341B2 (en) Normally closed solenoid valve
US9879746B2 (en) Rod guide system and method with multiple solenoid valve cartridges and multiple pressure regulated valve assemblies
EP3324074B1 (en) Dual mode hydraulic damper
EP0565292A1 (en) Proportional solenoid controlled valve
US8220604B2 (en) Damping force variable valve and shock absorber including the same
EP2971847A1 (en) Rod guide assembly with multi-piece valve assembly
US8770358B2 (en) Variable damping force damper
KR20010039588A (ko) 감쇠력 제어형식의 유압식 완충기
KR102589604B1 (ko) 완충기 및 완충기의 조립 방법
US20010035317A1 (en) Solenoid-operated driving apparatus and damping force control type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using the same
KR20040036561A (ko) 솔레노이드 변환 슬리브 밸브
CN114787947A (zh) 螺线管、衰减力调整机构以及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
CN118030757A (zh) 阻尼阀装置及减震器
US20020063023A1 (en) Digressive piston compression valve
CN220082016U (zh) 阀结构及阻尼器
CN118030758A (zh) 阀结构及减震器
CN219492925U (zh) 用于阻尼器机构的定位阀芯、阻尼器机构以及减震器
JP7446462B2 (ja) ソレノイド、減衰力調整機構および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JP7446464B2 (ja) ソレノイド、減衰力調整機構および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US6662913B2 (en) Shock absorber
CN118162897A (zh) 阻尼阀装置及其装配方法、减震器
CN219827571U (zh) 一种阻尼阀装置和减震器
WO2023238543A1 (ja) ソレノイド、減衰力調整機構および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