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87134U - 一种后车门及对开门式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车门及对开门式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87134U
CN219487134U CN202320015490.7U CN202320015490U CN219487134U CN 219487134 U CN219487134 U CN 219487134U CN 202320015490 U CN202320015490 U CN 202320015490U CN 219487134 U CN219487134 U CN 2194871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door
reinforcing plate
vehicle
fixed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1549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俞箭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1549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871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871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871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后车门及对开门式车辆;其中,该后车门包括车门内板和加强板组件;所述加强板组件包括横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侧面与所述车门内板相对,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门内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上方,顶部朝向所述车门内板倾斜;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门内板固定连接。通过本申请能够有效提高对开门式车辆发生侧碰时的安全性,保障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后车门及对开门式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中一种后车门及对开门式车辆。
背景技术
对开门式车辆是指将前后两扇车门分别铰接在A柱和C柱上,在中间对开对合的车辆。车辆这种对开门的设计,不仅外形美观,而且非常方便乘客及大件物品上下车。随着车辆技术的发展,对开门式车辆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但是,由于相关技术中的对开门式车辆通常取消了B柱,导致车身结构强度和安全性能降低,在车辆发生侧碰时,难以保障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后车门及对开门式车辆,能够有效提高对开门式车辆发生侧碰时的安全性,保障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后车门,应用于对开门式车辆,包括:
车门内板;以及
加强板组件,所述加强板组件包括横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侧面与所述车门内板相对,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门内板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上方,顶部朝向所述车门内板倾斜;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门内板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车门内板的基础上固定设置包括横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的加强板组件。这样,在车辆发生侧碰时,加强板组件可以发生变形而吸收撞击能量,使车门内侵值在安全范围内,从而增加车辆安全性,避免驾乘人员遭受人身伤害。可见,通过本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对开门式车辆发生侧碰时的安全性,保障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结合第一方面,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加强板组件还包括:
横向设置的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下方;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门内板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的基础上,还在第一加强板的下方设置第三加强板,可以进一步提高加强板组件的整体结构强度,提高对开门式车辆发生侧碰时的安全性。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三加强板的中部设有第一条形槽。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加强板和第三加强板的中部设置第一条形槽,可以进一步提高后车门的整体刚度,提高车辆安全性。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三加强板位于所述车门内板远离对开门式车辆车身的一侧;
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三加强板上所述第一条形槽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多个呈横向间隔排列的第二条形槽,所述第二条形槽的凹面背向所述车门内板;和/或
所述第一加强板上所述第一条形槽的槽底设有多个减重孔。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第一加强板和第三加强板的第一条形槽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多个第二条形槽,一方面可以提高后车门的整体刚度,另一方面,对于安装车门外板的后车门,通过将第二条形槽的凹面背向车门内板,即将第二条形槽的凹面朝向车门外板,还可以形成容纳腔,从而能够在第二条形槽内填充膨胀胶,实现对车门外板的支撑;此外,还可以通过在第一加强板上第一条形槽上设置减重孔可以减轻后车门的重量,从而一定程度减轻对开门式车辆整车的重量。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所述后车门通过铰链与对开门式车辆车身相连;所述车门内板设有车窗孔;
所述后车门还包括与所述加强板组件间隔设置的立柱组件,所述立柱组件呈竖直状与所述车门内板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立柱组件位于所述车窗孔远离所述铰链的一侧。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增设与加强板组件间隔设置的立柱组件,可以在加强板组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后车门在竖向上的结构强度,进一步满足碰撞安全要求。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所述立柱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板、立柱和第二固定板;
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分别与所述车门内板固定连接且在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立柱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之间,且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立柱组件具有整体结构简单、制作方便的优点。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固定板远离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端设有第一延伸部;
所述第二固定板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端设有第二延伸部;
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均与所述车门内板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分别设置与车门内板固定连接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可以提高立柱的有效长度,进一步增强立柱组件的整体结构强度,提高车辆安全性。此外,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还可以作为车门锁具的安装基础。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所述加强板组件还包括:
支撑座,所述支撑座扣装在所述立柱上且与所述车门内板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支撑座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立柱上扣装支撑座,并且使支撑座与车门内板固定连接,可以使第一加强板通过支撑座实现与车门内板的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所述车门内板上围绕所述车窗孔的边缘设有窗框加强板;
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窗框加强板和所述车门内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撑座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车门内板上围绕车窗孔的边缘设置窗框加强板,并且使第二加强板与窗框加强板和支撑座固定连接,可以进一步提高后车门的整体强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对开门式车辆,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任一所述的后车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车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后车门中省略车门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一种加强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加强板组件中一种第一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加强板组件中一种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一种立柱组件安装在车门内板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一种立柱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的说明如下:
1—车门内板;100—车窗孔;101—窗框加强板;
11—立柱组件;111—第一固定板;1111—第一延伸部;112—立柱;113—第二固定板;1131—第二延伸部;
12—加强板组件;
121—第一加强板;1211—折弯部;1212—第一条形槽;1213—第二条形槽;1214—减重孔;
122—第二加强板;123—第三加强板;124—支撑座;
2—车门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详尽地描述。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文本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暗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
在相关技术中,由于对开门式车辆取消了B柱,导致车身结构强度和安全性能降低,在车辆发生侧碰时,难以保障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后车门及对开门式车辆。下面首先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车门进行详细介绍。
请参照图1至图4,图1是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后车门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后车门中一种加强板组件12安装在车门内板1上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一种加强板组件12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加强板组件12中一种第一加强板121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后车门,该后车门应用于对开门式车辆,包括车门内板1和加强板组件12。
加强板组件12包括横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加强板121和第二加强板122。
第一加强板121的侧面与车门内板1相对,第一加强板121的两端分别与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
第二加强板122位于第一加强板121的上方,顶部朝向车门内板1倾斜;第二加强板122的两端分别与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
其中,车门内板1可以为立柱组件11提供安装基础和支撑。参见图4,第一加强板121的两端可以分别设置折弯部1211;第一加强板121通过该折弯部1211与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此外,参见图1,后车门还可以包括覆盖车门内板1的车门外板2。本申请实施例对车门外板2的具体结构不做具体限定。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车门内板1的基础上固定设置包括横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加强板121和第二加强板122的加强板组件12。这样,在车辆发生侧碰时,加强板组件12可以发生变形而吸收撞击能量,使车门内侵值在安全范围内,从而增加车辆安全性,避免驾乘人员遭受人身伤害。可见,通过本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对开门式车辆发生侧碰时的安全性,保障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此外,使第二加强板122倾斜于车门内板1,并且使其两端分别与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不仅可以起到支撑车门外板2的作用,还可以作为安装外水切的支撑基础。
参照图2和图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板组件12还包括横向设置的第三加强板123。
第三加强板123位于第一加强板121的下方,第三加强板123的两端分别与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加强板121和第二加强板122的基础上,还在第一加强板121的下方设置第三加强板123,可以进一步提高加强板组件12的整体结构强度,提高对开门式车辆发生侧碰时的安全性。
参见图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板121和第三加强板123的中部设有第一条形槽1212。
其中,第一条形槽1212和第三加强板123可以采用冲压工艺制作而成。第一条形槽1212和第三加强板123的长度因不同车型而异,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加强板121和第三加强板123的中部设置第一条形槽1212,可以进一步提高后车门的整体刚度,提高车辆安全性。
参见图1至图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板121和第三加强板123位于车门内板1远离对开门式车辆车身的一侧。
第一加强板121和第三加强板123上第一条形槽1212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多个呈横向间隔排列的第二条形槽1213,第二条形槽1213的凹面背向车门内板1;和/或
第一加强板121上第一条形槽1212的槽底设有多个减重孔1214。
其中,减重孔1214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条形等多种形状。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第一加强板121和第三加强板123的第一条形槽1212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多个第二条形槽1213,一方面可以提高后车门的整体刚度,另一方面,对于图1所示安装车门外板2的后车门,通过将第二条形槽1213的凹面背向车门内板1,即将第二条形槽1213的凹面朝向车门外板2,还可以形成容纳腔,从而能够在第二条形槽1213内填充膨胀胶,实现对车门外板2的支撑;此外,还可以通过在第一加强板121上第一条形槽1212上设置减重孔1214可以减轻后车门的重量,从而一定程度减轻对开门式车辆整车的重量。
参见图2和图6,图6是图2中一种立柱组件11安装在车门内板1上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后车门通过铰链与对开门式车辆车身相连;车门内板1设有车窗孔100。
后车门还包括与加强板组件12间隔设置的立柱组件11,立柱组件11呈竖直状与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并且立柱组件11位于车窗孔100远离铰链的一侧。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增设与加强板组件12间隔设置的立柱组件11,可以在加强板组件12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后车门在竖向上的结构强度,进一步满足碰撞安全要求。
参见图7,图7是图6中一种立柱组件11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立柱组件11包括第一固定板111、立柱112和第二固定板113。
第一固定板111和第二固定板113分别与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且在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立柱112位于第一固定板111和第二固定板113之间,且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板111和第二固定板113固定连接。
其中,立柱112可以采用空心钢管或者实心钢柱。第一固定板111和第二固定板113分别与车门内板1焊接。立柱112分别与第一固定板111和第二固定板113固定连接,可以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电弧焊进行焊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立柱组件11具有整体结构简单、制作方便的优点。
参见图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板111远离第二固定板113的一端设有第一延伸部1111。
第二固定板113远离第一固定板111的一端设有第二延伸部1131;
第一延伸部1111和第二延伸部1131均与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分别设置与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的第一延伸部1111和第二延伸部1131,可以提高立柱112的有效长度,进一步增强立柱组件11的整体结构强度,提高车辆安全性。此外,第一延伸部1111和第二延伸部1131还可以作为车门锁具的安装基础。
参见图2、图3和图5,图5是图3加强板组件12中一种支撑座124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板组件12还包括支撑座124。
支撑座124扣装在立柱112上且与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
第一加强板121的一端与支撑座124固定连接。
其中,支撑座124可以采用类似于桥形的结构架设在立柱112的上方,例如可以为横截面为几字形的条形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立柱112上扣装支撑座124,并且使支撑座124与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可以使第一加强板121通过支撑座124实现与车门内板1的连接。
此外,支撑座124上可以设置支撑车窗导轨的底座。支撑座124靠近加强板组件12的一侧还可以开设缺口,以减轻支撑座124的重量以及避让车窗导轨等其他零部件。
参见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车门内板1上围绕车窗孔100的边缘设有窗框加强板101。
第二加强板122的一端与窗框加强板101和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支撑座124固定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车门内板1上围绕车窗孔100的边缘设置窗框加强板101,并且使第二加强板122与窗框加强板101和支撑座124固定连接,可以进一步提高后车门的整体强度。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对开门式车辆,该对开门式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的后车门。
本申请提供的对开门式车辆,由于具有上述实施例的后车门,因此具有上述后车门所具有的所有有益效果。后车门在上文中已进行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内容,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后车门,应用于对开门式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门内板(1);以及
加强板组件(12),所述加强板组件(12)包括横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加强板(121)和第二加强板(122);
所述第一加强板(121)的侧面与所述车门内板(1)相对,所述第一加强板(12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加强板(122)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板(121)的上方,顶部朝向所述车门内板(1)倾斜;所述第二加强板(12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组件(12)还包括:
横向设置的第三加强板(123);所述第三加强板(123)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板(121)的下方;所述第三加强板(12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121)和所述第三加强板(123)的中部设有第一条形槽(121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121)和所述第三加强板(123)位于所述车门内板(1)远离对开门式车辆车身的一侧;
所述第一加强板(121)和所述第三加强板(123)上所述第一条形槽(1212)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多个呈横向间隔排列的第二条形槽(1213),所述第二条形槽(1213)的凹面背向所述车门内板(1);和/或
所述第一加强板(121)上所述第一条形槽(1212)的槽底设有多个减重孔(1214)。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门通过铰链与对开门式车辆车身相连;所述车门内板(1)设有车窗孔(100);
所述后车门还包括与所述加强板组件(12)间隔设置的立柱组件(11),所述立柱组件(11)呈竖直状与所述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立柱组件(11)位于所述车窗孔(100)远离所述铰链的一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组件(11)包括第一固定板(111)、立柱(112)和第二固定板(113);
所述第一固定板(111)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13)分别与所述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且在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立柱(112)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111)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13)之间,且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板(111)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13)固定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111)远离所述第二固定板(113)的一端设有第一延伸部(1111);
所述第二固定板(113)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板(111)的一端设有第二延伸部(1131);
所述第一延伸部(1111)和所述第二延伸部(1131)均与所述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5至7任一所述的后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组件(12)还包括:
支撑座(124),所述支撑座(124)扣装在所述立柱(112)上且与所述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加强板(121)的一端与所述支撑座(124)固定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内板(1)上围绕所述车窗孔(100)的边缘设有窗框加强板(101);
所述第二加强板(122)的一端与所述窗框加强板(101)和所述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撑座(124)固定连接。
10.一种对开门式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后车门。
CN202320015490.7U 2023-01-04 2023-01-04 一种后车门及对开门式车辆 Active CN2194871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15490.7U CN219487134U (zh) 2023-01-04 2023-01-04 一种后车门及对开门式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15490.7U CN219487134U (zh) 2023-01-04 2023-01-04 一种后车门及对开门式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87134U true CN219487134U (zh) 2023-08-08

Family

ID=874808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15490.7U Active CN219487134U (zh) 2023-01-04 2023-01-04 一种后车门及对开门式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871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07372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US6302473B1 (en) Integral door inner reinforcement
WO2010092737A1 (ja) 車両用ドア構造体
KR100412906B1 (ko) 자동차의 프런트필러패널어셈블리 구조
CN113147904B (zh) 一种两门电动车门环加强框组件
CN112441131A (zh) 一种带有支撑件的车辆门槛梁及其车辆
JP3072524B2 (ja) 自動車のドアのための構造用モジュール
CN219487134U (zh) 一种后车门及对开门式车辆
CN219382169U (zh) 一种后车门及对开门式车辆
JPH1044779A (ja) 自動車のドア
JPH06320955A (ja) 車両のドア構造
KR100320822B1 (ko) 자동차의 실사이드부 보강구조
JP4188141B2 (ja) 車両用ドアの補強構造
CN219487133U (zh) 一种车门外板、后车门及对开门式车辆
CN215285000U (zh) 一种车身侧围前部结构、侧围内板及车辆
CN218640943U (zh) B柱内板和车辆
KR0138928B1 (ko) 자동차 중간기둥의 보강구조
JPH11255149A (ja) 車輌のルーフサイドレール
KR200148850Y1 (ko) 자동차 사이드 실의 보강 구조
KR20020088746A (ko) 자동차의 루프판넬과 사이드아웃판넬의 연결구조
KR0130013Y1 (ko) 자동차 보디 강성 보강용 패널 구조
KR100320821B1 (ko) 자동차의 실사이드부 보강구조
KR200206159Y1 (ko) 자동차의센터필러패널구조
KR200252717Y1 (ko) 자동차의 센터필러 연결구조
KR100192840B1 (ko) 자동차의 센터필러부 보강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