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82169U - 一种后车门及对开门式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车门及对开门式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382169U CN219382169U CN202320015488.XU CN202320015488U CN219382169U CN 219382169 U CN219382169 U CN 219382169U CN 202320015488 U CN202320015488 U CN 202320015488U CN 219382169 U CN219382169 U CN 21938216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oor
- plate
- vehicle
- reinforcing plate
- fixedly connec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后车门及对开门式车辆;其中,该后车门应用于对开门式车辆,所述后车门通过铰链与对开门式车辆车身相连,包括车门内板和立柱组件。所述车门内板设有车窗孔;所述立柱组件呈竖直状与所述车门内板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立柱组件位于所述车窗孔远离所述铰链的一侧。通过本申请能够有效提高对开门式车辆发生侧碰时的安全性,保障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中一种后车门及对开门式车辆。
背景技术
对开门式车辆是指将前后两扇车门分别铰接在A柱和C柱上,在中间对开对合的车辆。车辆这种对开门的设计,不仅外形美观,而且非常方便乘客及大件物品上下车。随着车辆技术的发展,对开门式车辆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但是,由于相关技术中的对开门式车辆通常取消了B柱,导致车身结构强度和安全性能降低,在车辆发生侧碰时,难以保障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后车门及对开门式车辆,能够有效提高对开门式车辆发生侧碰时的安全性,保障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后车门,应用于对开门式车辆,所述后车门通过铰链与对开门式车辆车身相连;包括:
车门内板,所述车门内板设有车窗孔;以及
立柱组件,所述立柱组件呈竖直状与所述车门内板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立柱组件位于所述车窗孔远离所述铰链的一侧。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车门内板的基础上固定设置呈竖直状的立柱组件,并且将立柱组件设置于车窗孔远离铰链的一侧,即对应原B柱位置。这样,在车辆发生侧碰时,立柱组件可以发生变形而吸收撞击能量,使车门内侵值在安全范围内,从而增加车辆安全性,避免驾乘人员遭受人身伤害。可见,通过本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对开门式车辆的安全性,保障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结合第一方面,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立柱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板、立柱和第二固定板;
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分别与所述车门内板固定连接且在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立柱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之间,且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立柱组件具有整体结构简单、制作方便的优点。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固定板远离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端设有第一延伸部;
所述第二固定板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端设有第二延伸部;
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均与所述车门内板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分别设置与车门内板固定连接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可以提高立柱的有效长度,进一步增强立柱组件的整体结构强度,提高车辆安全性。此外,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还可以作为车门锁具的安装基础。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该后车门还包括与所述立柱组件间隔设置的加强板组件,所述加强板组件包括:
至少一个横向设置的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侧面与所述车门内板相对,两端分别设有折弯部;所述第一加强板通过所述折弯部与所述车门内板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增设与立柱组件间隔设置的加强板组件,可以在立柱组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后车门在长度方向上的结构强度,进一步满足碰撞安全要求。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中部设有第一条形槽。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加强板的中部设有第一条形槽,可以进一步提高后车门的整体刚度,提高车辆安全性。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条形槽的槽底设有多个减重孔;或者
所述第一加强板位于所述车门内板远离开门式车辆车身的一侧;
所述第一加强板上所述第一条形槽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多个呈横向间隔排列的第二条形槽,所述第二条形槽的凹面背向所述车门内板。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条形槽上设置减重孔可以减轻后车门的重量,从而可以一定程度减轻对开门式车辆整车的重量。此外,在第一条形槽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多个第二条形槽,一方面可以提高后车门的整体刚度,另一方面,通过将第二条形槽的凹面背向车门内板,即将第二条形槽的凹面朝向车门外板,还可以形成容纳腔,从而能够在第二条形槽内填充膨胀胶,实现对车门外板的支撑。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所述加强板组件还包括:
支撑座,所述支撑座扣装在所述立柱上且与所述车门内板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支撑座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立柱上扣装支撑座,并且使支撑座与车门内板固定连接,可以使第一加强板通过支撑座实现与车门内板的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所述车门内板上围绕所述车窗孔的边缘设有窗框加强板;
所述加强板组件还包括:
横向设置的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上方,顶部朝向所述车门内板倾斜;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门内板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使第二加强板倾斜于车门内板,并且使其两端分别与车门内板相连,不仅可以起到支撑车门外板的作用,还可以作为安装外水切的支撑基础。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所述车门内板上围绕所述车窗孔的边缘设有窗框加强板;
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窗框加强板和所述车门内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撑座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车门内板上围绕车窗孔的边缘设置窗框加强板,并且使第二加强板与窗框加强板和支撑座固定连接,可以进一步提高后车门的整体强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对开门式车辆,包括:
车身;以及
上述第一方面任一所述的后车门,所述后车门通过铰链与所述车身相连。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车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后车门中一种立柱组件安装在车门内板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一种立柱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后车门中省略车门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一种加强板组件与一种立柱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加强板组件中一种第一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加强板组件中一种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的说明如下:
1—车门内板;100—车窗孔;101—窗框加强板;
11—立柱组件;111—第一固定板;1111—第一延伸部;112—立柱;113—第二固定板;1131—第二延伸部;
12—加强板组件;
121—第一加强板;1211—折弯部;1212—第一条形槽;1213—第二条形槽;1214—减重孔;
122—第二加强板;
123—支撑座;
2—车门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详尽地描述。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文本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暗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
在相关技术中,由于对开门式车辆取消了B柱,导致车身结构强度和安全性能降低,在车辆发生侧碰时,难以保障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后车门及对开门式车辆。下面首先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车门进行详细介绍。
请参照图1至图3,图1是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后车门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后车门中一种立柱组件11安装在车门内板1上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一种立柱组件11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后车门,该后车门应用于对开门式车辆且通过铰链与对开门式车辆车身相连;该后车门包括车门内板1和立柱组件11。
车门内板1设有车窗孔100。
立柱组件11呈竖直状与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并且立柱组件11位于车窗孔100远离铰链的一侧。
其中,车门内板1可以为立柱组件11提供安装基础和支撑。此外,参见图1,后车门还可以包括覆盖车门内板1的车门外板2。本申请实施例对车门外板2的具体结构不做具体限定。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车门内板1的基础上固定设置呈竖直状的立柱组件11,并且将立柱组件11设置于车窗孔100远离铰链的一侧,即对应原B柱位置。这样,在车辆发生侧碰时,立柱组件11可以发生变形而吸收撞击能量,使车门内侵值在安全范围内,从而增加车辆安全性,避免驾乘人员遭受人身伤害。可见,通过本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对开门式车辆发生侧碰时的安全性,保障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参见图2和图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立柱组件11包括第一固定板111、立柱112和第二固定板113。
第一固定板111和第二固定板113分别与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且在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立柱112位于第一固定板111和第二固定板113之间,且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板111和第二固定板113固定连接。
其中,立柱112可以采用空心钢管或者实心钢柱。第一固定板111和第二固定板113分别与车门内板1焊接。立柱112分别与第一固定板111和第二固定板113固定连接,可以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电弧焊进行焊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立柱组件11具有整体结构简单、制作方便的优点。
参见图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板111远离第二固定板113的一端设有第一延伸部1111。
第二固定板113远离第一固定板111的一端设有第二延伸部1131。
第一延伸部1111和第二延伸部1131均与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分别设置与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的第一延伸部1111和第二延伸部1131,可以提高立柱112的有效长度,进一步增强立柱组
件11的整体结构强度,提高车辆安全性。此外,第一延伸部1111和第二延5伸部1131还可以作为车门锁具的安装基础。
参见图4至图6,图4是图1后车门中加强板组件12安装在车门内板1上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一种加强板组件12与一种立柱组件11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加强板组件12中一种第一加强板121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该后车门还包括与立柱组件11间隔设置的加0强板组件12,加强板组件12包括至少一个横向设置的第一加强板121。
第一加强板121的侧面与车门内板1相对,两端分别设有折弯部1211;
第一加强板121通过折弯部1211与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
其中,第一加强板12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例如图4和图5中加强板组件12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加强板121。
5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增设与立柱组件11间隔设置的加强板组件12,
可以在立柱组件11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后车门在长度方向上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满足碰撞安全要求。
参见图5和图6,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板121的中部设有第一条形槽1212。
0其中,第一条形槽1212可以采用冲压工艺制作而成。第一条形槽1212的长度因不同车型而异,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加强板121的中部设有第一条形槽1212,可以进一步提高后车门的整体刚度,提高车辆安全性。
参见图4至图6,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条形槽1212的槽底设5有多个减重孔1214;或者
第一加强板121位于车门内板1远离开门式车辆车身的一侧。
第一加强板121上第一条形槽1212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多个呈横向间隔排列的第二条形槽1213,第二条形槽1213的凹面背向车门内板1。
其中,减重孔1214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条形等多种形状。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条形槽1212上设置减重孔1214可以减轻后车门的重量,从而可以一定程度减轻对开门式车辆整车的重量。此外,上述技术方案中,在第一条形槽1212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多个第二条形槽1213,一方面可以提高后车门的整体刚度,另一方面,对于图1所示安装车门外板2的后车门,通过将第二条形槽1213的凹面背向车门内板1,即将第二条形槽1213的凹面朝向车门外板2,还可以形成容纳腔,从而能够在第二条形槽1213内填充膨胀胶,实现对车门外板2的支撑。
参见图7,图7是加强板组件12中一种支撑座123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板组件12还包括支撑座123。
支撑座123扣装在立柱112上且与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第一加强板121的一端与支撑座123固定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立柱112上扣装支撑座123,并且使支撑座123与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可以使第一加强板121通过支撑座123实现与车门内板1的连接。
参见图4和图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板组件12还包括横向设置的第二加强板122。第二加强板122位于第一加强板121的上方,顶部朝向车门内板1倾斜;第二加强板122的两端分别与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第二加强板122倾斜于车门内板1,并且使其两端分别与车门内板1相连,不仅可以起到支撑车门外板2的作用,还可以作为安装外水切的支撑基础。
参见图4和图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车门内板1上围绕所述车窗孔100的边缘设有窗框加强板101。
第二加强板122的一端与窗框加强板101和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支撑座123固定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车门内板1上围绕车窗孔100的边缘设置窗框加强板101,并且使第二加强板122与窗框加强板101和支撑座123固定连接,可以进一步提高后车门的整体强度。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对开门式车辆,包括车身和上述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的后车门,后车门通过铰链与车身相连。
本申请提供的对开门式车辆,由于具有上述实施例的后车门,因此具有上述后车门所具有的所有有益效果。后车门在上文中已进行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内容,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后车门,应用于对开门式车辆,所述后车门通过铰链与对开门式车辆车身相连;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门内板(1),所述车门内板(1)设有车窗孔(100);以及
立柱组件(11),所述立柱组件(11)呈竖直状与所述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立柱组件(11)位于所述车窗孔(100)远离所述铰链的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组件(11)包括第一固定板(111)、立柱(112)和第二固定板(113);
所述第一固定板(111)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13)分别与所述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且在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立柱(112)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111)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13)之间,且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板(111)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13)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111)远离所述第二固定板(113)的一端设有第一延伸部(1111);
所述第二固定板(113)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板(111)的一端设有第二延伸部(1131);
所述第一延伸部(1111)和所述第二延伸部(1131)均与所述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车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立柱组件(11)间隔设置的加强板组件(12),所述加强板组件(12)包括:
至少一个横向设置的第一加强板(121);所述第一加强板(121)的侧面与所述车门内板(1)相对,两端分别设有折弯部(1211);所述第一加强板(121)通过所述折弯部(1211)与所述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121)的中部设有第一条形槽(1212)。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条形槽(1212)的槽底设有多个减重孔(1214);或者
所述第一加强板(121)位于所述车门内板(1)远离开门式车辆车身的一侧;
所述第一加强板(121)上所述第一条形槽(1212)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多个呈横向间隔排列的第二条形槽(1213),所述第二条形槽(1213)的凹面背向所述车门内板(1)。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组件(12)还包括:
支撑座(123),所述支撑座(123)扣装在所述立柱(112)上且与所述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加强板(121)的一端与所述支撑座(123)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组件(12)还包括:
横向设置的第二加强板(122);所述第二加强板(122)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板(121)的上方,顶部朝向所述车门内板(1)倾斜;所述第二加强板(12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内板(1)上围绕所述车窗孔(100)的边缘设有窗框加强板(101);
所述第二加强板(122)的一端与所述窗框加强板(101)和所述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撑座(123)固定连接。
10.一种对开门式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身;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后车门,所述后车门通过铰链与所述车身相连。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015488.XU CN219382169U (zh) | 2023-01-04 | 2023-01-04 | 一种后车门及对开门式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015488.XU CN219382169U (zh) | 2023-01-04 | 2023-01-04 | 一种后车门及对开门式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382169U true CN219382169U (zh) | 2023-07-21 |
Family
ID=871888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015488.XU Active CN219382169U (zh) | 2023-01-04 | 2023-01-04 | 一种后车门及对开门式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382169U (zh) |
-
2023
- 2023-01-04 CN CN202320015488.XU patent/CN21938216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407372B2 (ja) |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 |
US6129412A (en) | Floor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 |
KR101097018B1 (ko) | 측면 충돌 성능을 강화시킨 자동차용 도어 | |
WO2010092737A1 (ja) | 車両用ドア構造体 | |
US6575525B2 (en) | Reinforced door frame for a motor vehicle | |
KR100412906B1 (ko) | 자동차의 프런트필러패널어셈블리 구조 | |
CN113147904B (zh) | 一种两门电动车门环加强框组件 | |
CN217575368U (zh) | 一种a柱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 |
JP3072524B2 (ja) | 自動車のドアのための構造用モジュール | |
CN214450199U (zh) | 一种汽车尾门门框 | |
CN112441131A (zh) | 一种带有支撑件的车辆门槛梁及其车辆 | |
CN219382169U (zh) | 一种后车门及对开门式车辆 | |
CN113022711A (zh) | 衣帽架钣金总成、其组装方法和车辆 | |
CN219487134U (zh) | 一种后车门及对开门式车辆 | |
JP4314991B2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CN216994523U (zh) | 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及汽车 | |
JP4471308B2 (ja) | 車体下部構造 | |
JPH09123940A (ja) | 自動車の車体上部構造 | |
EP3950467B1 (en) | Composite elongated member | |
CN219487133U (zh) | 一种车门外板、后车门及对开门式车辆 | |
CN111645759A (zh) | 汽车后侧围加强框、汽车后侧围总成及汽车 | |
CN215285000U (zh) | 一种车身侧围前部结构、侧围内板及车辆 | |
KR100320822B1 (ko) | 자동차의 실사이드부 보강구조 | |
CN221214243U (zh) | 车辆的门槛组件及车辆 | |
CN221438153U (zh) | 汽车车身支柱结构及具有其的汽车车身结构和汽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