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67518U - 一种增程车型后部集成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增程车型后部集成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67518U
CN219467518U CN202320350529.0U CN202320350529U CN219467518U CN 219467518 U CN219467518 U CN 219467518U CN 202320350529 U CN202320350529 U CN 202320350529U CN 219467518 U CN219467518 U CN 2194675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harness
main frame
frame
mounting
voltage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5052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为广
袁征
陈智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675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675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增程车型后部集成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增程汽车底盘上的油箱、电池、线束以及其他结构布置不合理的不足。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包括主车架、设置在主车架后部的副车架;主车架上设置有电池包,主车架靠近副车架的一端的宽度方向的设置有油箱,油箱在主车架宽度方向的两侧向外突出形成两个驼峰结构突出的两个驼峰结构之间形成驼峰槽,驼峰槽内设置有快充高压线束和后电机高压线束;驼峰槽上设置有用于保护快充高压线束与后电机高压线束的高压线束护板,高压线束护板的一端与主车架进行连接,高压线束护板的另一端与副车架进行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增程车型后部集成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增程汽车底盘集成结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增程车型后部集成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电池技术也突飞猛进,整车续航也在不断提升,但同时电池包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原材料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为了增加电动汽车续航及降低成本,增程汽车应运而生,许多增程汽车都基于同平台纯电汽车同步开发。
续航作为增程汽车最大的优势,往往需要油箱及电池包都尽可能做大,而增程汽车相比纯电汽车,多了排气系统及碳罐等零件,但后部线束并未减少,这就需要合理的布置来兼顾续航和空间问题。
中国专利公告号CN112224285A,公告日2020年10月29日,发明的名称为一种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底盘结构及其安装方法,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底盘结构及其安装方法,并公开了以下技术方案,包括:包括车身纵梁、发动机、增程驱动模块、充电口、蓄电池、配电箱、行车制动器储气罐、电池包、传动轴、后驱动桥、油箱和整车控制器,通过将发动机与增程驱动模块通过机械连接为一个动力驱动单元,所述动力驱动单元布置在车辆的前部;采用集成化增程动力驱动系统,体积小、重量轻,各零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空间紧凑,使得各部件的位置布置及轴荷分布均匀,避免各个系统产生干涉;有效减少传动链,降低动力总成重量和成本,提高动力总成的传动效率;同时,发电机、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电池包、充电口都布置紧凑,缩短了线束的布置长度,降低了成本。但是,上述结构所针对的是整体的布局设置,且上述设计中还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使得不能提高油箱、电池的容积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增程汽车底盘上的油箱、电池、线束以及其他结构布置不合理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增程车型后部集成结构,使得增程车型的底盘布置的更加的合理,集成度更高,使得电池、油箱的容积更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增程车型后部集成结构,包括主车架、设置在主车架后部的副车架;主车架上设置有电池包,主车架靠近副车架的一端的宽度方向的设置有油箱,油箱在主车架宽度方向的两侧向外突出形成两个驼峰结构突出的两个驼峰结构之间形成驼峰槽,驼峰槽内设置有快充高压线束和后电机高压线束,快充高压线束与后电机高压线束均通过快速高压线插接口与电池包进行连接;驼峰槽上设置有用于保护快充高压线束与后电机高压线束的高压线束护板,高压线束护板的一端与主车架进行连接,高压线束护板的另一端与副车架进行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油箱沿主车架宽度方向进行设置,使得油箱的体积增大,且油箱设置在主车架靠近副车架的一侧,使得主车架前部有着更大的空间能够设置电池包,使得电池包的容纳空间增加;同时将快充高压线束和后电机高压线束设置在形成的驼峰槽内,使得能够充分的利用驼峰槽的空间,使得主车架上的空间利用率更高,集成性更好;且由于副车架使得设置在主车架上,在主车架承受重量的同时,由于副车架及自身具有良好的刚度和强度,从而副车架的设置可以提高主车架的刚度;同时由于高压线束护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主车架和副车架,通过高压线束板的连接,使得主车架和副车架之间的耦合连接效果更好,使得主车架整体的性能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提高整车的操控性能。
作为优选,主车架上设置有用于与高压线束护板相连接安装结构,安装结构包括水平设置的安装板、倾斜设置的主支撑架和副支撑架,主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安装板和主车架相连接;副支撑架的一端与主支撑架的中部相连接,副支撑架的另一端与主车架进行连接;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第一安装孔内镶嵌设置螺纹钢套,高压线束护板上设置有与安装板配合的第一护板安装孔,第一护板安装孔与第一安装孔通过螺栓进行连接。
设置安装结构能够提高高压线束护板与主车架的连接强度,使得高压线束护板能够传递主车架与副车架上的力;设置主支撑架和副支撑架能够提高安装板的强度,由于高压线束护板连接柱车架与副车架,这就使得主支撑板和副支撑板能够提高主车架与副车架在X方向的连接强度,使得汽车在刹车或加速时有着更好的稳定性,提升了整车的操控性能;且在第一安装孔内设置螺纹钢套,可以提高第一安装孔的强度。
作为优选,副车架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高压线束护板上设置有与第二安装孔配合的第二护板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安装护套,第二护板安装孔的圆周方向上镶嵌有减振垫,减振垫中心设置有减振孔,安装护套套设在减振孔内。
通过设置减振垫,在安装时,螺栓抵接在减振垫的上端,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减振垫能够很好的对汽车各个方向上的振动进行吸收;同时减振垫还能够吸收副车架在竖直方向的振动。
作为优选,副车架靠近主车架的一侧焊接有第一安装支架,第一安装支架为L形支架,第一支架通过螺栓与主车架进行连接。
L形支架能够方便副车架和主车架之间的连接。
作为优选,副车架靠近主车架的一侧设置有支架安装板,支架安装板设置在副车架宽度方向的两端;支架安装板上设置有支架安装孔,支架安装孔通过螺栓连接有第二连接支架,第二连接支架与支架安装板之间设置具有弹性的安装衬套。
副车架通过螺栓连接支架安装板和第二连接支架,使得副车架与主车架连接更加的方便,同时,在第二连接支架和支架安装板之间设置具有弹性的安装衬套,这就使得安装衬套能够减轻或者消除第二连接支架和支架安装板之间在Z的振动。
作为优选,快充高压线束和后电机高压线束均设置有两根,两根快充高压线束通过第一线束固定架固定在主车架上;两个后电机高压线束通过第二线束固定架固定在主车架上。
通过第一线束固定架和第二线束固定架的设置,可以使得快充高压线束和电机高压线束能够方便的固定在主车架上,使得主车架上的布置更加的紧凑,空间利用的更加的合理。
作为优选,第一线束固定架包括:
第一线束安装板,第一线束安装板内凹形成第一线束安装槽,两根快充高压线束卡设在第一线束安装槽内;
第一线束连接板,与第一线束安装板相连接,第一线束连接板的两端通过螺栓与主车架进行连接。
第一线束连接板方便了第一线束固定架与主车架之间的连接,第一线束安装板上设置第一线束安装槽使得快充高压线束能够非常方便的卡设在第一线束安装槽内。
作为优选,主车架沿其长度方向在其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安装横梁。
安装横梁能够提高主车架的强度和刚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车架的空间利用率更好,集成性更好;
(2)车架整体的结构强度更好,车辆的操控性能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车架底部和副车架底部整体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主车架底部和副车架底部整体的俯视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3中A-A方向的剖视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3中B-B方向的剖视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主车架底部的局部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图中:1、主车架,11、驼峰槽,12、安装结构,121、安装板,122、主支撑架,123、副支撑架,124、第一安装孔;
2、副车架,21、第二安装孔,211、安装护套,22、第一安装支架,23、支架安装板,24、第二连接支架,25、安装衬套;
3、电池包,
4、油箱;
5、快充高压线束,51、第一线束固定架,511、第一线束安装板,512、第一线束安装槽,513、第一线束安装板;
6、后电机高压线束,61、第二线束固定架,
7、高压线束护板,71、第一护板安装孔,72、第二护板安装孔;721、减振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描述:
实施例1:参照图1至图6所示,一种增程车型后部集成结构,包括主车架1、设置在主车架1后部的副车架2;主车架1沿其长度方向在其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安装横梁13,副车架2呈“口”字形固定设置在主车架1的后部;主车架1上设置有电池包3,电池包3通过螺栓固定设置在安装横梁13上,主车架1靠近副车架2的一端的宽度方向的设置有油箱4,油箱4沿主车架1长度方向的两端通过螺栓固定设置在主车架1上,油箱4在主车架3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向主车架1的法线方向突出形成两个驼峰结构,两个突出的驼峰结构之间形成驼峰槽11,驼峰槽11内设置有快充高压线束5和后电机高压线束6,快充高压线束5与后电机高压线束6均通过快速高压线插接口(属于现有技术,图中未标出)与电池包3进行连接;驼峰槽11上设置有用于保护快充高压线束5与后电机高压线束6的高压线束护板7,在实际使用中电池包3设置在主车架1的底部,油箱4向主车架1的底部方向突出形成驼峰结构;高压线束护板7的一端与电池包3进行连接,高压线束护板7的另一端与副车架2进行连接,使得高压线束护板7能够对快充高压线束5、后电机高压线束6和快速高压插接口起到包覆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油箱沿主车架的宽度方向进行设置,使得油箱4的体积增大,且油箱4设置在主车架1靠近副车架2的一侧,使得主车架1前部有着更大的空间能够设置电池3包,使得电池包3的容纳空间增加;同时将快充高压线束5和后电机高压线束6设置在形成的驼峰槽11内,使得能够充分的利用驼峰槽11的空间,使得主车架1上的空间利用率更高,集成性更好;且由于副车架2使得设置在主车架1上,在主车架1承受重量的同时,由于副车架2及自身具有良好的刚度和强度,从而副车架2的设置可以提高主车架1的刚度;同时由于高压线束护板7的两端分别连接主车架1和副车架3,通过高压线束板7的连接,使得主车架1和副车架2之间的耦合连接成为个整体的效果更好,使得主车架1整体的性能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提高整车的操控性能。
主车架1上设置有用于与高压线束护板7相连接安装结构12,安装结构12包括水平设置的安装板121、倾斜设置的主支撑架122和副支撑架123,主支撑架122的两端分别与安装板121和主车架1相连接;副支撑架123的一端与主支撑架122的中部相连接,副支撑架123的另一端与主车架1进行连接;安装板12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24,第一安装孔124内镶嵌设置螺纹钢套,高压线束护板7上设置有与安装板121配合的第一护板安装孔71,第一护板安装孔71与第一安装孔124通过螺栓进行连接。
设置安装结构12能够提高高压线束护板7与主车架1的连接强度,使得高压线束护板7能够传递主车架1与副车架2上的力;设置主支撑架122和副支撑架123能够提高安装板121的强度,由于高压线束护板7连接主车架1与副车架2,这就使得主支撑板122和副支撑板123能够提高主车架1与副车架2在X方向的连接强度,使得汽车在刹车或加速时有着更好的稳定性,提升了整车的操控性能;由于安装结构12通常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因此在第一安装孔124内设置螺纹钢套,可以提高第一安装孔124的强度。
副车架2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21,高压线束护板7上设置有与第二安装孔21配合的第二护板安装孔72,第二安装孔21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安装护套211,第二护板安装孔72的圆周方向上镶嵌有减振垫721,减振垫721中心设置有减振孔,安装护套211套设在减振孔内。
通过设置减振垫721,在安装时,螺栓抵接在减振垫721的上端,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减振垫721能够很好的对汽车各个方向上的振动进行吸收;尤其减振垫还能够吸收副车架在Z方向的振动。
快充高压线束5和后电机高压线束6均设置有两根,两根快充高压线束5通过第一线束固定架51固定在主车架1上;两个后电机高压线束6通过第二线束固定架61固定在主车架1上。
第一线束固定架51包括:第一线束安装板511,第一线束安装板511内凹形成第一线束安装槽512,两根快充高压线束5卡设在第一线束安装槽512内;第一线束连接板513,与第一线束安装板511相连接,第一线束连接板513的两端通过螺栓与主车架1进行连接。
通过第一线束固定架51和第二线束固定架61的设置,可以使得快充高压线束5和电机高压线束6能够方便的固定在主车架1上,使得主车架1上的布置更加的紧凑,空间利用的更加的合理;第一线束连接板513方便了第一线束固定架51与主车架1之间的连接,第一线束安装板511上设置第一线束安装槽512使得快充高压线束能5够非常方便的卡设在第一线束安装槽512内。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快充高压线束5与后电机高压线束6设置在油箱4形成的驼峰槽11内,使得能够充分的利用驼峰槽11的空间,使得主车架1上的空间利用率更高,集成性更好;设置安装结构12能够提高高压线束护板7与主车架1的连接强度,使得高压线束护板7能够传递主车架1与副车架2上的力,同时能够提高主车架1与副车架2在X方向的连接强度;设置减振垫721,使得减振垫721能够很好的对汽车Z方向上的振动进行吸收;通过第一线束固定架51和第二线束固定架61的设置,可以使得快充高压线束5和电机高压线束6能够方便的固定在主车架1上,使得主车架1上的布置更加的紧凑,空间利用的更加的合理。
实施例2:参照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副车架2靠近主车架1的一侧的中间部位焊接有第一安装支架22,第一安装支架22设置有两个,第一安装支架22为L形支架,第一支架22通过螺栓与主车架1进行连接。
副车架2靠近主车架1的一侧设置有支架安装板23,支架安装板23设置在副车架2宽度方向的两端;支架安装板23上设置有支架安装孔,支架安装孔通过螺栓连接有第二连接支架24,第二连接支架24与支架安装板23之间设置具有弹性的安装衬套25。
本实施例中,L形支架能够方便副车架2和主车架1之间的连接。副车架2通过螺栓连接支架安装板23和第二连接支架24,使得副车架2与主车架1连接更加的方便,同时,在第二连接支架24和支架安装板23之间设置具有弹性的安装衬套25,这就使得安装衬套25能够减轻或者消除第二连接支架和支架安装板23之间在Z的振动。本实施例中安装衬套25采用橡胶材料。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较佳的方案,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

Claims (8)

1.一种增程车型后部集成结构,其特征是,包括主车架、设置在主车架后部的副车架;主车架上设置有电池包,主车架靠近副车架的一端的宽度方向的设置有油箱,油箱在主车架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向外突出形成两个驼峰结构,两个驼峰结构之间形成驼峰槽,驼峰槽内设置有快充高压线束和后电机高压线束,快充高压线束与后电机高压线束均通过快速高压线插接口与电池包进行连接;驼峰槽上设置有用于保护快充高压线束与后电机高压线束的高压线束护板,高压线束护板的一端与主车架进行连接,高压线束护板的另一端与副车架进行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程车型后部集成结构,其特征是,所述主车架上设置有用于与高压线束护板相连接安装结构,安装结构包括水平设置的安装板、倾斜设置的主支撑架和副支撑架,主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安装板和主车架相连接;副支撑架的一端与主支撑架的中部相连接,副支撑架的另一端与主车架进行连接;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第一安装孔内镶嵌设置螺纹钢套,高压线束护板上设置有与安装板配合的第一护板安装孔,第一护板安装孔与第一安装孔通过螺栓进行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增程车型后部集成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副车架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高压线束护板上设置有与第二安装孔配合的第二护板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安装护套,第二护板安装孔的圆周方向上镶嵌有减振垫,减振垫中心设置有减振孔,安装护套套设在减振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程车型后部集成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副车架靠近主车架的一侧焊接有第一安装支架,第一安装支架为L形支架,第一支架通过螺栓与主车架进行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程车型后部集成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副车架靠近主车架的一侧设置有支架安装板,支架安装板设置在副车架宽度方向的两端;支架安装板上设置有支架安装孔,支架安装孔通过螺栓连接有第二连接支架,第二连接支架与支架安装板之间设置具有弹性的安装衬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程车型后部集成结构,其特征是,快充高压线束和后电机高压线束均设置有两根,两根快充高压线束通过第一线束固定架固定在主车架上;两个后电机高压线束通过第二线束固定架固定在主车架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增程车型后部集成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线束固定架包括:
第一线束安装板,第一线束安装板内凹形成第一线束安装槽,两根快充高压线束卡设在第一线束安装槽内;
第一线束连接板,与第一线束安装板相连接,第一线束连接板的两端通过螺栓与主车架进行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或5或6或7所述的增程车型后部集成结构,其特征是,所述主车架沿其长度方向在其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安装横梁。
CN202320350529.0U 2022-07-25 2023-02-23 一种增程车型后部集成结构 Active CN21946751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80435 2022-07-25
CN2022108804354 2022-07-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67518U true CN219467518U (zh) 2023-08-04

Family

ID=87460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50529.0U Active CN219467518U (zh) 2022-07-25 2023-02-23 一种增程车型后部集成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675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726511U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总成
CN219467518U (zh) 一种增程车型后部集成结构
CN110155178B (zh) 一种全框式电动车悬置系统
CN108091795B (zh) 一种新能源车电池模组固定装置
CN216684052U (zh) 电动汽车后悬置总成
CN213057339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电池安放装置
CN209870077U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后悬置结构
CN111890907A (zh) 混合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5793207U (zh) 一种燃料电池氢能重卡的电堆悬置系统
CN216468097U (zh) 车辆的前舱结构以及车辆
CN220904673U (zh) 一种电动汽车底盘电池一体化安装架及独立驱动系统
CN216610840U (zh) 一种纯电动车的托架与悬置组合的结构
CN216507849U (zh) 一种用于纯电动车的悬置系统及纯电动车
CN217623102U (zh) 电堆悬置系统及车辆
CN218430868U (zh) 一种燃料电池牵引车的底盘布置结构
CN205523632U (zh) 一种纯电动轻型客车的电机支架
CN209079620U (zh) 纯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布置结构
CN218141003U (zh) 应用于燃料电池车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及燃料电池车
CN220865489U (zh) 一种混合动力牵引车底盘
CN216709039U (zh) 动力总成及车辆
CN215153894U (zh) 纯电动乘用车平台化机舱布置结构
CN218489452U (zh) 一种纯电动宽体车动力总成悬置结构
CN209814100U (zh) 一种油田洗井机底盘结构
CN219948322U (zh) 一种电驱桥自卸车集成式底盘
CN216942595U (zh) 一种高结构强度空调机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