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10835U -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 Google Patents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10835U
CN219410835U CN202223525734.0U CN202223525734U CN219410835U CN 219410835 U CN219410835 U CN 219410835U CN 202223525734 U CN202223525734 U CN 202223525734U CN 219410835 U CN219410835 U CN 2194108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elastic
abutting surface
elastic sheet
diameter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2573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顺良
许万豪
樊怡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xing Xinchuang Concrete Produc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xing Xinchuang Concrete Produc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xing Xinchuang Concrete Produc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xing Xinchuang Concrete Produc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2573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108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108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108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中间套筒、连接套筒及插杆,中间套筒相对远离第一套筒的一端为第一抵接面,连接套筒包括第一连接部及弹性部,弹性部包括多个弹片;弯折前弹片相对远离第一连接部的一端具有向弹性部中心倾斜向下的预设斜面,弯折后弹片向外张开,弹片的弯折角度使得预设斜面形成平行于第一抵接面的第二抵接面;插杆的两端分别固连于第一套筒和第一连接部,中间套筒伸入并固定于第二套筒内;弹片能够通过弹性收缩跟随插杆进入中间套筒,并能够弹性扩张使第一抵接面与第二抵接面相平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组件,连接可靠性高,加工成本低,能够有效保证预制桩之间的连接强度和抗拉拔性能。

Description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在建筑技术领域中,为了便于生产加工以及减少施工时间,常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拼合的方式来保证预制桩的长度。为了使两根钢筋混凝土预制桩之间能够快速、牢固地接合,一般采用多个连接组件来连接两根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内部的钢筋。但是现有的连接组件内部的卡接结构复杂,组装不够便捷,易延误工时,且连接组件的部分连接部件加工通用性差,较难降低加工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一种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中间套筒、连接套筒及插杆,所述中间套筒相对远离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为第一抵接面,所述连接套筒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及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包括多个弹片,多个所述弹片环向布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相邻两个所述弹片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弹片向外弯折成型,弯折前所述弹片的外周壁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轴向延伸,所述弹片相对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具有向所述弹性部中心倾斜向下的预设斜面;所述弹片弯折后向外张开,所述弹片的弯折角度使得所述预设斜面形成平行于所述第一抵接面的第二抵接面;
所述插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套筒,所述插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套筒的第一连接部,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靠近所述第一套筒的一侧;所述中间套筒伸入所述第二套筒内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套筒;
所述连接套筒能够随所述插杆一同插入至所述中间套筒内,所述弹片能够弹性收缩以进入所述中间套筒,并且能够弹性扩张使所述第一抵接面与所述第二抵接面相平行。
如此设置,弯折前端部具有预设斜面的弹片能够通过不同的弯折角度形成不同倾斜度的第二抵接面,使得插杆插接到位,弹片弹性扩张后能够与中间套筒的第一抵接面形成不同角度的抵接状态,进而达到不同的卡接效果,满足不同的卡接需求,且如此也便于降低加工成本,使弹性部更易弯折成型不同的第二抵接面,以提高连接套筒的通用性和加工便捷性。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片的弯折角度等于所述预设斜面的倾斜角度,以使所述第二抵接面为与径向平面相平行的平面;所述第一抵接面为与所述第二抵接面相平行的平面。
如此设置,弹性部与中间套筒抵接时,第一抵接面与第二抵接面能够形成平行于径向平面的接触面或者限位状态,在受到拉拔力时,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能够使连接组件在与拉拔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产生抗拉拔力,有效保证连接组件的连接可靠性,增加预制桩之间的连接强度和在竖向方向上的抗拉神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斜面的倾斜角度及所述弹片的弯折角度为21.8°±1°。
如此设置,能够避免弹片弯折过渡而导致弹片收缩进入中间套筒时产生失效断裂的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片的弯折角度小于所述预设斜面的倾斜角度,以使所述第二抵接面形成与径向平面具有倾斜角度的斜面;所述第一抵接面为与所述第二抵接面相平行的斜面。
如此设置,第一抵接面与第二抵接面能够形成与径向平面具有倾角的接触面或者限位状态,使弹片的端部能够卡入中间套筒第一抵接面与第二套筒之间的空隙中,有效增强了连接套筒与中间套筒之间的卡接强度,大幅提高连接组件的连接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斜面的倾斜角度为23°±1.3°。
如此设置,能够避免弹片弯折过渡而导致弹片收缩进入中间套筒时产生失效断裂的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抵接面的倾斜角度为1.2°±0.3°。
如此设置,能够保证第一抵接面与第二抵接面能够形成与径向平面具有倾角的接触面或者限位状态,同时能够避免倾斜角度过大导致弹片端部卡入中间套筒第一抵接面与第二套筒内周壁的部分厚度过薄,进而出现弹片损坏限位作用失效的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杆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二连接部、小径部、倒角部、大径部及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小径部对应于所述弹性部,所述大径部对应于所述中间套筒,所述第三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一套筒固定连接;
所述倒角部位于所述大径部与所述小径部之间,所述倒角部外周壁的倾斜角度与所述预设斜面的倾斜角度相同,用于给所述弹性部在径向弹性收缩时让位。
如此设置,在弹性部进入中间套筒时,倒角部能够避免阻碍弹片进行弹性收缩,保证弹性部的弹片能够逐渐向插杆外周壁靠近收拢,直至弹片到达中间套筒相对远离第一套筒的一侧,进而能够弹性扩张形成与第一抵接面相平行的平面。此外,倒角部还能够起到导向作用,便于插杆的大径部进入中间套筒。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倒角部相对靠近所述小径部的一侧在轴向方向上与所述第二抵接面之间具有间隔。
如此设置,间隔能够进一步降低弹片的收缩及扩张受到阻碍的风险,保证弹性部的第二抵接面能够有效与中间套筒的第一抵接面相抵接或者相互形成可靠的限位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小径部外周壁与所述中间套筒内周壁之间的径向距离大于未张开状态下所述弹片的厚度。
如此设置,弹片弹性扩张时,弹片的端部会具有一定弧度的运动轨迹,小径部外周壁与中间套筒内周壁之间的径向距离大于未张开状态下弹片的厚度,能够在径向方向上为弹片的弹性扩张提供一定的避让距离或者避让空间,配合轴向方向上的间隔,能够有效保证弹片的弹性收缩及弹性扩张均能够顺利进行,不被阻碍。
一种建筑结构,包括第一桩体、第二桩体以及上述的连接组件,所述第一桩体的一端固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一套筒,所述第二桩体的一端对应地固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套筒,所述第一桩体与所述第二桩体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
如此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结构加工简易,组装便捷,能够有效降低建筑成本及工程用时,且桩体之间的连接强度高,具有可靠的抗震抗拉拔性能,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组件,使用方便、连接可靠性高,加工便捷且成本低,能够保证预制桩之间的连接强度,有效提高预制桩连接后的抗拉拔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中的连接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连接组件在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a-3b示出了图2中M处和X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的插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2中中间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6a-6c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连接套筒的弹片未弯折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7a-7c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中的弹片弯折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中的连接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8中连接组件在B-B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a-10b示出了图9中N处和Y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a-11b示出了图9中中间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a-12c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中的弹片弯折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连接组件;10、第一套筒;20、第二套筒;30、中间套筒;31、定位凸起;32、第一抵接面;40、连接套筒;41、弹性部;411、弹片;4111、预设斜面;4112、第二抵接面;412、间隙;42、第一连接部;43、旋拧部;431、止挡部;50、插杆;51、第二连接部;52、小径部;53、大径部;54、第三连接部;55、限位凸起;56、间隔;57、倒角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在建筑技术领域中,为了便于生产加工以及减少施工时间,常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拼合的方式来保证预制桩的长度。为了使两根钢筋混凝土预制桩之间能够快速、牢固地接合,一般采用多个连接组件来连接两根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内部的钢筋。但是现有的连接组件内部的卡接结构复杂,组装不够便捷,易延误工时,且连接组件的部分连接部件加工通用性差,较难降低加工成本。
基于此,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中的连接组件10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组件100,该连接组件100应用于连接两个工程零件,在本实施例中,该连接组件100通过连接不同钢筋混凝土预制桩中的钢筋来实现两个预制桩(图未示)之间的装配加长。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组件100也可应用于其他工程领域中,例如装配式建筑、浇筑式混凝土等。
请再次参见图1,且一并参见图2至图7a-7c,图2示出了图1中连接组件100在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a-3b示出了图2中M处和X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的插杆50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2中中间套筒30的结构示意图;图6a-6c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连接套筒40的弹片411未弯折前的结构示意图;图7a-7c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中的弹片411弯折后的结构示意图。
一种连接组件100,包括第一套筒10、第二套筒、中间套筒30、连接套筒40及插杆50,中间套筒30相对远离第一套筒10的一端为第一抵接面32,连接套筒4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42及弹性部41,弹性部41包括多个弹片411,多个弹片411环向布设于第一连接部42的一端,相邻两个弹片411之间具有间隙412;弹片411向外弯折成型,弯折前弹片411的外周壁沿第一连接部42的轴向延伸,弹片411相对远离第一连接部42的一端具有向弹性部41中心倾斜向下的预设斜面4111;弹片411弯折后向外张开,弹片411的弯折角度使得预设斜面4111形成平行于第一抵接面32的第二抵接面4112;
插杆5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套筒10,插杆5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连接套筒40的第一连接部42,弹性部41位于第一连接部42相对靠近第一套筒10的一侧;中间套筒30伸入第二套筒内并固定连接于第二套筒;
连接套筒40能够随插杆50一同插入至中间套筒30内,弹片411能够弹性收缩以进入中间套筒30,并且能够弹性扩张使第一抵接面32与第二抵接面4112相平行。
如此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组件100,端部具有预设斜面4111的弹片411能够通过不同的弯折角度形成不同倾斜度的第二抵接面4112,使得插杆50插接到位,弹片411弹性扩张后能够与中间套筒30的第一抵接面32形成不同角度的抵接状态,进而达到不同的卡接效果,满足不同的卡接需求,且如此也便于降低加工成本,使弹性部41更易弯折成型不同的第二抵接面4112,提高连接套筒40的通用性和加工便捷性。
需要强调的是,第一抵接面32与第二抵接面4112之间的抵接状态可以是直接面与面的接触抵接,也可以是间接的面与面平行的间接抵接;原因在于,在实际使用时,连接组件100将分为两部分预先固定在两个预制桩(图未示)待连接的端部,其中一部分包括第一套筒10、插杆50及连接套筒40,另一部分包括中间套筒30和第二套筒,其中,第一套筒10相对远离连接套筒40的一端以及第二套筒相对远离中间套筒30的一端分别用于固连两个预制桩端部的待连接部(钢筋或者镦头),连接两个预制桩时,只需将插杆50连接有连接套筒40的一端插入中间套筒30和第二套筒即可,在预制桩重力的作用下插杆50能够自然的向下进入第二套筒,直至插接到位后弹性部41弹性扩张,使第二抵接面4112与第一抵接面32相平行,此时,第二抵接面4112与第一抵接面32之间一般具有一定的空隙,两个预制桩连接后,需进行抗拉拔力测试,位于上方预制桩带动插杆50和弹性部41上移,以测试及确定第一抵接面32与第二抵接面4112之间是否装配到位并能够形成相互抵接的限位状态;进一步的,插接及拉拔测试后,为了进一步加强连接组件100的连接可靠性,一般会向连接组件100内部灌入胶体,胶体用于添充连接组件100的内部缝隙,以加强连接强度,因此,第一抵接面32与第二抵接面4112之间可能会存在部分胶体层,使两者之间形成面与面平行的间接的抵接状态。
请再次参见图2至图11,在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中,弹片411的弯折角度等于预设斜面4111的倾斜角度,以使第二抵接面4112为与径向平面相平行的平面(参见图2及图3a-3b,图3a中虚线示意为弹片未弯折前的状态);第一抵接面32为与第二抵接面4112相平行的平面。如此设置,弹性部41与中间套筒30抵接时,第一抵接面32与第二抵接面4112能够形成平行于径向平面的接触面或者限位状态,在受到拉拔力时,第一抵接面32和第二抵接面4112能够使连接组件100在与拉拔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产生抗拉拔力,有效保证连接组件100的连接可靠性,增加预制桩之间的连接强度和在竖向方向上的抗拉拔性能或者抗拉伸性能。
进一步的,实验发现,弯折角度范围在20.8°~22.8°时,第二抵接面4112与第一抵接面32之间的抵接效果最佳,弹片411的性能发挥最好,若超过22.8度,则弹片411的弹性收缩性能不佳;若小于20.8度,则弹片411的弹性扩张能力不佳。因此,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预设斜面4111的倾斜角度及弹片411的弯折角度为21.8°±1°。如此设置,能够避免或者降低弹片411弯折过度而导致弹片411收缩进入中间套筒30时产生失效断裂的风险。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只要不影响连接组件100的作用,预设斜面4111的倾斜角度也可做适当调整,不限于在21.8°±1°。
可以理解,倾斜角度或者弯折角度均相对于径向平面而言,意义在于弹片411弹性扩张后,该倾斜角度和弯折角度能够使第二抵接面4112与第一抵接面32相平行,保证连接组件100能够有效可靠地发挥连接预制桩的作用。
请再次参见图1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插杆5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二连接部51、小径部52、倒角部57、大径部53及第三连接部54,第二连接部51用于与第一连接部42固定连接,小径部52对应于弹性部41,大径部53对应于中间套筒30,第三连接部54用于与第一套筒10固定连接;
倒角部57位于大径部53与小径部52之间,用于连接大径部53和小径部52,且倒角部57外周壁的倾斜角度与预设斜面4111的倾斜角度相同,用于给弹性部41在径向弹性收缩时让位。如此设置,在弹性部41进入中间套筒30时,倒角部57能够避免阻碍弹片411进行弹性收缩,保证弹性部41的弹片411能够逐渐向插杆50外周壁靠近收拢,直至弹片411到达中间套筒30相对远离第一套筒10的一侧,进而能够弹性扩张形成与第一抵接面32相平行的平面。此外,倒角部57还能够起到导向作用,便于插杆50的大径部53进入中间套筒30。
请再次参见图3b,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倒角部57相对靠近小径部52的一侧在轴向方向上与第二抵接面4112之间具有间隔56。如此设置,间隔56能够进一步降低弹片411的收缩及扩张受到阻碍的风险,保证弹性部41的第二抵接面4112能够有效与中间套筒30的第一抵接面32相抵接或者相互形成可靠的限位状态。
请再次参见图2及图3b,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小径部52外周壁与中间套筒30内周壁之间的径向距离大于未张开状态下弹片411的厚度。如此设置,弹片411弹性扩张时,弹片411的端部会具有一定弧度的运动轨迹,小径部52外周壁与中间套筒30内周壁之间的径向距离大于未张开状态下弹片411的厚度,能够在径向方向上为弹片411的弹性扩张提供一定的避让距离或者避让空间,配合轴向方向上的间隔56,能够有效保证弹片411的弹性收缩及弹性扩张均能够顺利进行,不被阻碍。
请再次参见1、图2及图5,在本实施例中,中间套筒30相对靠近第一套筒10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凸起31,定位凸起31的外径尺寸大于第二套筒20的内径尺寸,定位凸起31能够抵接于第二套筒20相对靠近第一套筒10的端部。如此设置,定位凸起31便于中间套筒30与第二套筒20之间螺纹装配到位。换言之,定位凸起31能够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二套筒20与中间套筒30之间装配过度,以保证插杆50插接到位后,弹性部41能够顺利弹性扩张与中间套筒30相对远离第一套筒10的一端相互抵持卡接。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插杆50与连接套筒40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请再次参见图2及图5,进一步的,中间套筒30的内周壁为倾斜设置,中间套筒30内周壁相对靠近第一套筒10一端的内径大于相对远离第一套筒10一端的内径;大径部53的外周壁为圆台状,大径部53的外周壁与中间套筒30内周壁的倾斜角度相匹配。如此设置,中间套筒30倾斜设置的内周壁能够提供一定的导向作用,配合插杆50的大径部53使插杆50更顺畅地插入中间套筒30内。
请再次参见图1、图2及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插杆50的外周壁上还设置有限位凸起55,限位凸起55的外径尺寸大于第一套筒10的内径尺寸以及中间套筒30的内径尺寸,第限位凸起55的两侧分别能够抵接于第一套筒10的端部以及中间套筒30的端部。如此设置,限位凸起55的两侧能够分别保证第一套筒10与插杆50能够旋接到位、中间套筒30与插杆50之间能够插接到位,提高安装精度,同时也能够避免插杆50上的外螺纹损坏后,插杆50出现松动而在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之间移动的风险,进一步提高插杆50的牢靠性和抗压力。
请再次参见图7a-7c,连接套筒40还包括旋拧部43,旋拧部43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部42相对远离弹性部41的一端,进一步的,旋拧部43为环形,且旋拧部43的外周壁为非圆形,使用人员可通过工具配合非圆形的旋拧部对连接套筒40进行旋拧,使连接套筒40能够更省力方便的与插杆50进行螺纹连接。可选的,旋拧部43的外周壁呈八角型。
请再次参见图2及图7c,可选的,旋拧部43相对远离中间套筒30的一侧设置有止挡部431,止挡部431抵接于插杆50相对于远离第一套筒10的一端,起到限位作用,避免插杆50与连接套筒40之间过度旋接,提高插杆50与连接套筒40之间的安装精度。
请再次参见图4,且一并参见图8至图12a-12c,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中的连接组件10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9示出了图8中连接组件100在B-B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0a-10b示出了图9中N处和Y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1a-11b示出了图9中中间套筒30的结构示意图;图12a-12c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中的弹片411弯折后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的发明构思及大部分结构相同,区别在于:
弹片411的弯折角度小于预设斜面4111的倾斜角度,以使第二抵接面4112形成与径向平面具有倾斜角度的斜面(参见图9及图10a,图10a中虚线示意为弹片未弯折前的状态);第一抵接面32为与第二抵接面4112相平行的斜面。如此设置,第一抵接面32与第二抵接面4112能够形成与径向平面具有倾角的接触面或者限位状态,使弹片411的端部能够卡入中间套筒30第一抵接面32与第二套筒20内周壁之间的空隙中,有效增强了连接套筒40与中间套筒30之间的卡接强度,大幅提高连接组件100的连接可靠性。可以理解,中间套筒30第一抵接面32与第二套筒20内周壁之间的空隙的大小和深度取决于第一抵接面32的倾斜角度,第一抵接面32倾斜角度越大,空隙的深度越深,弹片411的端部卡入的也就越深。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预设斜面4111的倾斜角度也为23°±1.3°,弹片弯折角度为21.8°±1°,第二抵接面4112的倾斜角度范为1.2°±0.3°。如此设置,能够保证第一抵接面32与第二抵接面4112能够形成与径向平面具有倾角的接触面或者限位状态,同时能够避免倾角过大导致弹片411端部卡入中间套筒30第一抵接面32与第二套筒20内周壁部分的厚度过薄,进而出现弹片411损坏,限位作用失效的风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组件100,使用方便、连接可靠性高,加工便捷且成本低,能够保证预制桩之间的连接强度,有效提高预制桩连接后的抗拉拔性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建筑结构,包括第一桩体(图未示)、第二桩体(图未示)以及上述的连接组件100,第一桩体的一端固设有若干个第一套筒10,第二桩体的一端对应地固设有若干个第二套筒20,第一桩体与第二桩体通过连接组件100连接。如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结构加工简易,组装便捷,能够有效降低建筑成本及工程用时,且桩体之间的连接强度高,具有可靠的抗震抗拉拔性能,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中间套筒、连接套筒及插杆,所述中间套筒相对远离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为第一抵接面,所述连接套筒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及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包括多个弹片,多个所述弹片环向布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相邻两个所述弹片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弹片向外弯折成型,弯折前所述弹片的外周壁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轴向延伸,所述弹片相对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具有向所述弹性部中心倾斜向下的预设斜面;所述弹片弯折后向外张开,所述弹片的弯折角度使得所述预设斜面形成平行于所述第一抵接面的第二抵接面;
所述插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套筒,所述插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套筒的第一连接部,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靠近所述第一套筒的一侧;所述中间套筒伸入所述第二套筒内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套筒;
所述连接套筒能够随所述插杆一同插入至所述中间套筒内,所述弹片能够弹性收缩以进入所述中间套筒,并且能够弹性扩张使所述第一抵接面与所述第二抵接面相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的弯折角度等于所述预设斜面的倾斜角度,以使所述第二抵接面为与径向平面相平行的平面;所述第一抵接面为与所述第二抵接面相平行的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斜面的倾斜角度及所述弹片的弯折角度为21.8°±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的弯折角度小于所述预设斜面的倾斜角度,以使所述第二抵接面形成与径向平面具有倾斜角度的斜面;所述第一抵接面为与所述第二抵接面相平行的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斜面的倾斜角度为23°±1.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抵接面的倾斜角度为1.2°±0.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杆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二连接部、小径部、倒角部、大径部及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小径部对应于所述弹性部,所述大径部对应于所述中间套筒,所述第三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一套筒固定连接;
所述倒角部位于所述大径部与所述小径部之间,所述倒角部外周壁的倾斜角度与所述预设斜面的倾斜角度相同,用于给所述弹性部在径向弹性收缩时让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倒角部相对靠近所述小径部的一侧在轴向方向上与所述第二抵接面之间具有间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径部外周壁与所述中间套筒内周壁之间的径向距离大于未张开状态下所述弹片的厚度。
10.一种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桩体、第二桩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组件,所述第一桩体的一端固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一套筒,所述第二桩体的一端对应地固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套筒,所述第一桩体与所述第二桩体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
CN202223525734.0U 2022-12-28 2022-12-28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Active CN2194108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25734.0U CN219410835U (zh) 2022-12-28 2022-12-28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25734.0U CN219410835U (zh) 2022-12-28 2022-12-28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10835U true CN219410835U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426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25734.0U Active CN219410835U (zh) 2022-12-28 2022-12-28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108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38962B1 (ko) 강봉체결구조
KR101160999B1 (ko) 철근이음구
CN219410835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KR101796381B1 (ko) 철근연결구
KR101374598B1 (ko) 철근 커플러
KR200286101Y1 (ko) 철근 연결장치
CN219410837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KR102157574B1 (ko) 하이브리드 철근 커플러
CN219604332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CN219033189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KR100462291B1 (ko) 원터치식 철근이음장치
CN219060031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CN219060028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KR102163592B1 (ko) 철근 연결용 커플러
CN219410839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CN219410836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KR200257716Y1 (ko) 쐐기형 원터치 철근 연결 장치
KR100308547B1 (ko) 철근연결구
CN216340111U (zh) 一种高强连接件及混凝土构件
KR20080005708A (ko) 조적벽체 보강 공법
CN116104079A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CN217759606U (zh) 一种钢筋套筒
CN220868178U (zh) 一种固定定位套、机械接头以及预制混凝土桩
CN214656969U (zh) 一种抗拔连接件
CN219930951U (zh) 外开槽内缩式的卡簧、对接组件及对接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