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60031U -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 Google Patents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60031U
CN219060031U CN202223603684.3U CN202223603684U CN219060031U CN 219060031 U CN219060031 U CN 219060031U CN 202223603684 U CN202223603684 U CN 202223603684U CN 219060031 U CN219060031 U CN 2190600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peripheral wall
elastic
outer peripheral
ax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60368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顺良
许万豪
顾春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xing Xinchuang Concrete Produc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xing Xinchuang Concrete Produc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xing Xinchuang Concrete Produc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xing Xinchuang Concrete Produc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60368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600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600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600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中间套筒、连接套筒及插杆,连接套筒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及弹性部,至少部分弹性部的外周壁具有轴向弧度;插杆的两端分别固连于第一套筒和第一连接部,弹性部位于第一连接部相对靠近第一套筒的一侧;中间套筒伸入并固定于第二套筒内;连接套筒能够随插杆一同插入中间套筒内,弹性部能够弹性收缩进入中间套筒并能够弹性扩张抵接于中间套筒相对远离第一套筒的一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组件,外周壁具有轴向弧度的弹性部能够在插杆插接过程中更顺畅的进入中间套筒内,有效提高插杆的插接顺畅性,使多个连接组件同时对接装配时,多个插杆的插接不易产生卡顿或者错位现象。

Description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在建筑技术领域中,为了便于生产加工以及减少施工时间,常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拼合的方式来保证预制桩的长度。为了使两根钢筋混凝土预制桩之间能够快速、牢固地接合,一般采用多个连接组件来连接两根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内部的钢筋。但是现有的连接组件,多个同时对接时,插杆受到的插接阻力较大,难以实现多个插杆快速安全的插接到位,易产生插接错位或者卡顿的现象,使连接组件内部存在损坏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一种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中间套筒、连接套筒及插杆,所述连接套筒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及弹性部,其中,至少部分所述弹性部的外周壁具有轴向弧度;
所述插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套筒,所述插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套筒的第一连接部,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靠近所述第一套筒的一侧;所述中间套筒伸入所述第二套筒内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套筒;
所述连接套筒能够随所述插杆一同插入至所述中间套筒内,所述弹性部能够弹性收缩以进入所述中间套筒,并且能够弹性扩张抵接于所述中间套筒相对远离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
如此设置,外周壁具有轴向弧度的弹性部能够在插杆插接过程中更顺畅的进入中间套筒内,提高插杆的插接顺畅性,使多个连接组件同时对接装配时,多个插杆的插接不易产生卡顿或者错位现象,避免或者降低连接组件出现损毁的可能性,更可靠有效的连接预制桩。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包括多个弹片,相邻两个所述弹片之间具有间隙,多个所述弹片相对靠近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围合而成的环形尺寸最大。
如此设置,能够保证弹性部外周壁的轴向弧度变化在利于插杆顺畅插入的情况下,不影响弹片端部抵接到位,保证弹片能够弹性扩张完全,顺利与中间套筒相对远离第一套筒的一端相抵接。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弹片相对靠近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围合而成的环形直径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靠近所述弹性部的一端的直径比为0.78~0.84:1。
如此设置,能够确保第一连接部的环向尺寸能够为多个弹片的收缩及扩张提供可靠的支撑点和足够的支撑面积,避免弹片在收缩及扩张过程中出现收缩不到位或者扩张不到位的情况,确保弹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周壁及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周壁均为直筒状。
如此设置,便于加工第一连接部,降低加工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内周壁具有与所述弹性部外周壁相同的弧度变化趋势。
如此设置,能够使弹片内外弧度变化及厚度保持一致,便于弹片的收缩及扩张,能够避免出现弹片受力后难以收缩而受损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外周壁的轴向弧度变化规律满足曲线方程式:y=1.3x
如此设置,在插杆插入中间套筒时,弹性部外周壁的轴向弧度有利于弹片受力后力的传递及分散,能够提高弹片整体的受力能力,避免弹片出现应力集中而破损的风险,同时该轴向弧度能够保证弹性部更易收缩进入中间套筒,降低弹性部对插杆插接时产生的阻力,使插杆更易插入中间套筒及第二套筒。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套筒还包括圆角过渡部,所述圆角过渡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弹性部之间,所述间隙延伸至所述圆角过渡部。
如此设置,在弹片收缩及扩张时,圆角过渡部能够降低或者避免应力集中至弹片相对靠近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使弹片的收缩及扩张更安全、不易断裂失效,间隙延伸至圆角过渡部能够相对延长弹片收缩及扩张时的力臂长度,使弹片的收缩及扩张更易进行,使插杆更易插入中间套筒实现连接组件的连接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周壁为直筒状,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周壁具有轴向弧度,且该轴向弧度与所述弹性部外周壁的轴向弧度变化趋势相同。
如此设置,第一连接部和弹性部的轴向弧度变化趋势相同能够使连接套筒与插杆组合插入中间套筒时更加顺滑流畅,同时使得连接套筒的外观更加美观,且如此也便于第一连接部和弹性部一体成型,降低连接套筒的整体加工难度及加工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外周壁的轴向弧度及/或所述第一连接部外周壁的轴向弧度变化规律满足曲线方程式:y=1.215x
如此设置,在插杆插入中间套筒时,有利于弹片受力后力的传递及分散,提高弹片整体的受力能力,同时能够保证连接套筒整体更易进入中间套筒,大幅提高插杆的插接顺畅性;此外,也能够保证在未受力状态下弹性部端部的外径始终大于弹性部其他部分的外径以及第一连接部的外径,进而确保弹性部能够在弹性扩张时扩张到位与中间套筒形成相互限位的状态。
一种建筑结构,包括第一桩体、第二桩体以及如上述的连接组件,所述第一桩体的一端固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一套筒,所述第二桩体的一端对应地固设有5若干个所述第二套筒,所述第一桩体与所述第二桩体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
如此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结构的第一桩体和第二桩体能够通过多个连接组件进行快速插接,整体成本低,且具有可靠的连接强度,能够大幅加快工程进度,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连接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连接组件在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X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中间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插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连接套筒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连接套筒在B-B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连接套筒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中连接套筒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6中连接套筒弹性部外周壁的轴向弧度变化规律示意图;
图11为曲线方程式y=1.3x的方程曲线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连接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连接组件在C-C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Y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3中连接套筒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连接套筒在D-D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5中连接套筒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5中连接套筒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5中弹性部外周壁及第一连接部外周壁的轴向弧度变化规律示意图;
图20为曲线方程式y=1.215x的方程曲线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连接组件;10、第一套筒;20、第二套筒;30、中间套筒;31、定位凸起;40、连接套筒;41、弹性部;411、弹片;412、间隙;42、第一连接部;43、圆角过渡部;44、旋拧部;50、插杆;51、第二连接部;52、小径部;53、大径部;54、第三连接部;55、限位凸起;56、台阶面;57、间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在建筑技术领域中,为了便于生产加工以及减少施工时间,常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拼合的方式来保证预制桩的长度。为了使两根钢筋混凝土预制桩之间能够快速、牢固地接合,一般采用多个连接组件来连接两根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内部的钢筋。但是现有的连接组件,多个同时对接时,插杆受到的插接阻力较大,难以实现多个插杆快速安全的插接到位,易产生插接错位或者卡顿的现象,使连接组件内部存在损坏的风险。
基于此,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连接组件10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组件100,该连接组件100应用于连接两个工程零件,在本实施例中,该连接组件100通过连接不同钢筋混凝土预制桩中的钢筋来实现两个预制桩(图未示)之间的装配加长。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组件100也可应用于其他工程领域中,例如装配式建筑、浇筑式混凝土等。
请再次参见图1,且一并参见图2至图6,图2为图1中连接组件100在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X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中间套筒30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中插杆50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2中连接套筒40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连接套筒40在B-B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6中连接套筒40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6中连接套筒40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一种连接组件100,包括第一套筒10、第二套筒20、中间套筒30、连接套筒40及插杆50,连接套筒4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42及弹性部41,其中,至少部分弹性部41的外周壁具有轴向弧度;
插杆5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套筒10,插杆5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连接套筒40的第一连接部42,弹性部41位于第一连接部42相对靠近第一套筒10的一侧;中间套筒30伸入第二套筒20内并固定连接于第二套筒20;
连接套筒40能够随插杆50一同插入至中间套筒30内,弹性部41能够弹性收缩以进入中间套筒30,并且能够弹性扩张抵接于中间套筒30相对远离第一套筒10的一端。
如此设置,外周壁具有轴向弧度的弹性部41能够在插杆50插接过程中更顺畅的进入中间套筒30内,提高插杆50的插接顺畅性,使多个连接组件100同时对接装配时,多个插杆50的插接不易产生卡顿或者错位现象,避免或者降低连接组件100出现损毁的可能性,更可靠有效的连接预制桩。
具体的,在连接两个预制桩(图未示)时,插杆50的两端分别固连于第一套筒10及连接套筒40,然后将第一套筒10相对远离插杆50的一端装配固定在一个预制桩端部的钢筋或者镦头上;进一步的,将中间套筒30装配于第二套筒20内,第二套筒20则装配固定在另一个预制桩端部的钢筋或者镦头上,将两个预制桩装有部分连接组件100的端部对接,也即将插杆50装有连接套筒40的一端插入中间套筒30及第二套筒20内,即可实现两个预制桩之间的快速连接,实现桩体的加长。
可以理解,具体的装配顺序可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将第一套筒10、插杆50及连接套筒40装配至其中一个预制桩的端部,中间套筒30及第二套筒20对应装配至另一个预制桩相应的位置,使两个预制桩对接后,弹性部41能够有效卡抵于中间套筒30相对远离第一套筒10的一端即可。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套筒40的外周壁均可具有轴向弧度,包括但不限于部分或者全部弹性部41的外周壁具有轴向弧度。
请再次参见图6至图7,且一并参见图10,图10为图6中连接套筒40弹性部41外周壁的轴向弧度变化规律示意图;以弹性部41的外周壁具有轴向弧度为例进行说明,轴向弧度是指:在轴向方向上,弹性部41不同部分的外径不同,且外径不同的各部分在轴向上能够被平滑弧线相连;或者从正面观测,弹性部41外周壁的两侧呈弧形而非直线形(参见图6)。
请再次参见图1至图3、图6至图9,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41整体均具有轴向弧度,弹性部41包括多个弹片411,相邻两个弹片411之间具有间隙412,多个弹片411相对靠近第一套筒10的一端围合而成的环形尺寸最大。如此设置,能够保证弹性部41外周壁的轴向弧度变化在利于插杆50顺畅插入的情况下,不影响弹片411端部抵接到位,保证弹片411能够弹性扩张完全,顺利与中间套筒30相对远离第一套筒10的一端相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弹片411的数量为六个,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弹片411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自由设定。
请再次参见图1及图2,进一步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中间套筒30螺纹连接于第二套筒20,插杆50的两端分别与连接套筒40及第一套筒10螺纹连接,螺纹连接可靠性足,装配方便,且加工成本低。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弹片411相对靠近第一套筒10的一端围合而成的环形直径与第一连接部42靠近弹性部41的一端的直径比为0.78~0.84:1。实验表明,如此设置,能够确保第一连接部42的环向尺寸能够为多个弹片411的收缩及扩张提供可靠的支撑点和足够的支撑面积,避免弹片411在收缩及扩张过程中出现收缩不到位或者扩张不到位的情况,确保弹片411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请再次参见图6至图9,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42的外周壁及第一连接部42的内周壁均为直筒状。如此设置,便于加工第一连接部42,以及便于对第一连接部42内部开设内螺纹,有效降低整体加工成本。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部42的外周壁及第一连接部42的内周壁均为直筒状也代表,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42的外周壁是不具有轴向弧度的,第一连接部42的外周壁各部分的外径均相等。
请再次参见图1、图2、图6及图7,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弹性部41内周壁具有与弹性部41外周壁相同的弧度变化趋势。如此设置,能够使弹片411内外弧度变化及厚度保持一致,便于弹片411的收缩及扩张,避免出现弹片411受力后难以收缩而受损的情况。
请再次参见图10,且一并参见图11,图11为曲线方程式y=1.3x的方程曲线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弹性部41外周壁的轴向弧度变化规律满足曲线方程式:y=1.3x,其中6.87≤x≤10.71。换言之,弹性部41的外周壁形成的弧线能够与该曲线方程y=1.3x在x取值范围为6.87~10.71区间内的方程曲线重合。如此设置,在插杆50插入中间套筒30时,弹性部41外周壁的轴向弧度有利于弹片411受力后力的传递及分散,能够提高弹片411整体的受力能力,避免弹片411出现应力集中而破损的风险,同时该轴向弧度能够保证弹性部41更易收缩进入中间套筒30,降低弹性部41对插杆50插接时产生的阻力,使插杆50更易插入中间套筒30及第二套筒20。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x的取值范围不限于6.87≤x≤10.71,也即图11中a和b的取值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请再次参见图1至图3、图6至图9,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套筒40还包括圆角过渡部43,圆角过渡部43位于第一连接部42与弹性部41之间,间隙412延伸至圆角过渡部43。如此设置,在弹片411收缩及扩张时,圆角过渡部43能够降低或者避免应力集中至弹片411相对靠近第一连接部42的一端,使弹片411的收缩及扩张更安全、不易断裂失效,间隙412延伸至圆角过渡部43能够相对延长弹片411收缩及扩张时的力臂长度,使弹片411的收缩及扩张更易进行,使插杆50更易插入中间套筒30实现连接组件100的连接作用。
请再次参见图2、图8、图9、图10及图11,需要说明的是,圆角过渡部43与第一连接部42的分界点在于螺纹开设的位置,第一连接部42用于与插杆50螺纹连接,因此开设有内螺纹的部分均为第一连接部42。弹片411与圆角过渡部43的分界点在于,弹性部41的外周壁形成的弧线能够与该曲线方程y=1.3x在x取值范围为6.87~10.71区间内的方程曲线重合,而圆角过渡部43外周壁形成的弧线并不能满足该方程曲线(参见图10)。
请参见图12至图18,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连接组件10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中连接组件100在C-C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中Y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3中连接套筒40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5中连接套筒40在D-D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15中连接套筒40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8为图15中连接套筒40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42的内周壁为直筒状,第一连接部42的外周壁具有轴向弧度,且该轴向弧度与弹性部41外周壁的轴向弧度变化趋势相同。如此设置,第一连接部42和弹性部41的轴向弧度变化趋势相同能够使连接套筒40与插杆50组合插入中间套筒30时更加顺滑流畅,同时使得连接套筒40的外观更加美观,且如此也便于第一连接部42和弹性部41一体成型,降低连接套筒40的整体加工难度及加工成本。
进一步的,请再次参见图15至图18,且一并参见图19及图20,图19为图15中弹性部41外周壁及第一连接部42外周壁的轴向弧度变化规律示意图;
图20为曲线方程式y=1.215x的方程曲线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弹性部41外周壁的轴向弧度及/或第一连接部42外周壁的轴向弧度变化规律满足曲线方程式:y=1.215x,其中-10.68≤x≤4.67。
参见图15、图19及图20,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弹性部41外周壁的轴向弧度及第一连接部42外周壁的轴向弧度变化规律满足曲线方程式:y=1.215x,其中-10.68≤x≤4.67;换言之,弹性部41的外周壁及第一连接部42外周壁共同形成的弧线能够与该曲线方程y=1.215x在x取值范围为-10.68~4.67区间内的方程曲线重合,需要说明的是,y=1.215x在x取值范围为-10.68~4.67区间内的方程曲线的坐标角度可进行调整,只要不影响弹性部41的外周壁轴向弧度变化规律及第一连接部42外周壁的轴向弧度变化规律符合该方程曲线即可。如此设置,在插杆50插入中间套筒30时,有利于弹片411受力后力的传递及分散,提高弹片411整体的受力能力,同时能够保证连接套筒40整体更易进入中间套筒30,大幅提高插杆50的插接顺畅性;此外,也能够保证在未受力状态下弹性部41端部的外径始终大于弹性部41其他部分的外径以及第一连接部42的外径,进而确保弹性部41能够在弹性扩张时扩张到位与中间套筒30形成相互限位的状态。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x的取值范围不限于6.87≤x≤10.71,也即图20中c和d的取值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可以理解,在该实施例中,可不设置圆角过渡部43。
请再次参见图1至图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插杆5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二连接部51、小径部52、大径部及第三连接部54,第二连接部51用于与第一连接部42固定连接,小径部52对应于弹性部41,大径部对应于中间套筒30,第三连接部54用于与第一套筒10固定连接;大径部与小径部52之间具有台阶面56,弹性部41在轴向方向与台阶面56之间具有间隔57,间隔57用于给弹性部41在径向弹性收缩时让位。如此设置,小径部52能够为弹性部41的弹性收缩提供变形空间,避免阻碍弹片411的收缩,使弹性部41能够进入中间套筒30中;进一步的,弹性部41在轴向方向与台阶面56之间的间隔57,能够避免弹性部41的弹片411的上端面或者外侧壁在弹性扩张时被大径部53卡挡,保证弹性部41在插杆50插接到位后能够扩张复位抵接于中间套筒30的底部端面。
请再次参见图1及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中间套筒30的内周壁为倾斜设置,中间套筒30内周壁相对靠近第一套筒10一端的内径大于相对远离第一套筒10一端的内径;大径部53的外周壁为圆台状,大径部53的外周壁与中间套筒30内周壁的倾斜角度相匹配。如此设置,中间套筒30倾斜设置的内周壁能够提供一定的导向作用,并能够配合插杆50的大径部53使插杆50更顺畅地插入中间套筒30内。
请再次参见图1、图2及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插杆50的外周壁上还设置有限位凸起55,限位凸起55的外径尺寸大于第一套筒10的内径尺寸以及中间套筒30的内径尺寸,第限位凸起55的两侧分别能够抵接于第一套筒10的端部以及中间套筒30的端部。如此设置,限位凸起55的两侧能够分别保证第一套筒10与插杆50能够旋接到位、中间套筒30与插杆50之间能够插接到位,提高安装精度,同时也能够避免插杆50上的外螺纹损坏后,插杆50出现松动而在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之间移动的风险,进一步提高插杆50的牢靠性和抗压力。
请再次参见1、图2及图4,在本实施例中,中间套筒30相对靠近第一套筒10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凸起31,定位凸起31的外径尺寸大于第二套筒20的内径尺寸,定位凸起31能够抵接于第二套筒20相对靠近第一套筒10的端部。如此设置,定位凸起31便于中间套筒30与第二套筒20之间螺纹装配到位。换言之,定位凸起31能够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二套筒20与中间套筒30之间装配过度,以保证插杆50插接到位后,弹性部41能够顺利弹性扩张与中间套筒30相对远离第一套筒10的一端相互抵持卡接。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插杆50与连接套筒40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请再次参见图1、图2、图6至图9,连接套筒40还包括旋拧部44,旋拧部44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部42相对远离弹性部41的一端,进一步的,旋拧部44为环形,且旋拧部44的外周壁为非圆形,使用人员可通过工具配合非圆形的旋拧部对连接套筒40进行旋拧,使连接套筒40能够更省力方便的与插杆50进行螺纹连接。可选的,旋拧部44的外周壁呈八角型,在其他实施例中,旋拧部44的外周壁也可为六角型,只要能够便于使用人员利用工具咬合旋拧部44转动连接套筒40,便于连接套筒40与插杆50旋接即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建筑结构,包括第一桩体(图未示)、第二桩体(图未示)以及上述的连接组件100,第一桩体的一端固设有若干个第一套筒10,第二桩体的一端对应地固设有若干个第二套筒20,第一桩体与第二桩体通过连接组件100连接。如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结构的第一桩体和第二桩体能够通过多个连接组件100进行快速插接,整体成本低,且具有可靠的连接强度,能够大幅加快工程进度,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中间套筒、连接套筒及插杆,所述连接套筒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及弹性部,其中,至少部分所述弹性部的外周壁具有轴向弧度;
所述插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套筒,所述插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套筒的第一连接部,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靠近所述第一套筒的一侧;所述中间套筒伸入所述第二套筒内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套筒;
所述连接套筒能够随所述插杆一同插入至所述中间套筒内,所述弹性部能够弹性收缩以进入所述中间套筒,并且能够弹性扩张抵接于所述中间套筒相对远离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包括多个弹片,相邻两个所述弹片之间具有间隙,多个所述弹片相对靠近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围合而成的环形尺寸最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弹片相对靠近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围合而成的环形直径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靠近所述弹性部的一端的直径比为0.78~0.84:1。
4.根据权利要求2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周壁及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周壁均为直筒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内周壁具有与所述弹性部外周壁相同的弧度变化趋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外周壁的轴向弧度变化规律满足曲线方程式:y=1.3x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筒还包括圆角过渡部,所述圆角过渡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弹性部之间,所述间隙延伸至所述圆角过渡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周壁为直筒状,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周壁具有轴向弧度,且该轴向弧度与所述弹性部外周壁的轴向弧度变化趋势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外周壁的轴向弧度及/或所述第一连接部外周壁的轴向弧度变化规律满足曲线方程式:y=1.215x
10.一种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桩体、第二桩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组件,所述第一桩体的一端固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一套筒,所述第二桩体的一端对应地固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套筒,所述第一桩体与所述第二桩体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
CN202223603684.3U 2022-12-31 2022-12-31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Active CN2190600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03684.3U CN219060031U (zh) 2022-12-31 2022-12-31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03684.3U CN219060031U (zh) 2022-12-31 2022-12-31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60031U true CN219060031U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669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603684.3U Active CN219060031U (zh) 2022-12-31 2022-12-31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600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68303B1 (ko) 철근 커플러
KR101888396B1 (ko) 철근연결용 커플링
CN212294639U (zh) 一种端头板机械接头
CN219060031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KR200286101Y1 (ko) 철근 연결장치
KR102180951B1 (ko) 원터치식 철근 커플러
CN219410839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KR100309611B1 (ko) 철근 연결구
KR100462291B1 (ko) 원터치식 철근이음장치
CN116104079A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CN115961615A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CN219410838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CN219604332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CN219410835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CN219060028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KR200286102Y1 (ko) 철근 연결장치
JP2002256655A (ja) 鉄筋連結装置および鉄筋連結用スリーブ
CN113186905A (zh) 一种预制混凝土连接件和预制混凝土桩
CN219410837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KR20010048018A (ko) 철근 이음구
KR200257716Y1 (ko) 쐐기형 원터치 철근 연결 장치
CN115874614A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KR200211394Y1 (ko) 철근연결용 커플러
KR102547670B1 (ko) 철근연결구
CN219033189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