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10836U -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 Google Patents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10836U
CN219410836U CN202223587525.9U CN202223587525U CN219410836U CN 219410836 U CN219410836 U CN 219410836U CN 202223587525 U CN202223587525 U CN 202223587525U CN 219410836 U CN219410836 U CN 2194108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ratchet
connection portion
peripheral wall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8752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顺良
许万豪
贺百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xing Xinchuang Concrete Produc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xing Xinchuang Concrete Produc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xing Xinchuang Concrete Produc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xing Xinchuang Concrete Produc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8752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108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108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108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中间套筒、连接套筒及插杆,连接套筒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及弹性部;插杆的一端固连于第一套筒,另一端固连于第一连接部,弹性部位于第一连接部相对靠近第一套筒的一侧;中间套筒伸入第二套筒内并固连于第二套筒;弹性部的外周壁凸设有第一棘齿,中间套筒的内周壁凸设有第二棘齿,连接套筒能够收缩跟随插杆一同插入中间套筒内,并能够弹性扩张使第一棘齿与第二棘齿单向卡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组件,弹性部在轴向方向上能够被第一棘齿和第二棘齿卡接限位,径向方向上能够通过自身弹性抵持于中间套筒的内周壁,有效加强连接组件对预制桩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Description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技术领域中,为了便于加工及施工的便捷性,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相互拼合的方式来增加预制桩的总长度。为了使两根钢筋混凝土预制桩之间能够快速、牢固地拼合,现有技术一般采用连接组件来连接两根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内部的钢筋。但是,现有的多个连接组件一同对接时,易产生对接不顺畅或者部分连接组件错位的现象,难以保证连接效率和连接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一种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中间套筒、连接套筒及插杆,所述连接套筒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及弹性部;
所述插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套筒,所述插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套筒的第一连接部,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靠近所述第一套筒的一侧;所述中间套筒伸入所述第二套筒内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套筒;
所述弹性部的外周壁凸设有第一棘齿,所述中间套筒的内周壁凸设有第二棘齿,所述连接套筒能够跟随所述插杆一同插入所述中间套筒内,所述弹性部能够收缩以进入所述中间套筒,并能够弹性扩张使所述第一棘齿与所述第二棘齿单向卡接。
如此设置,弹性部能够通过弹性收缩跟随插杆进入中间套筒内,弹性部外周壁的第一棘齿和中间套筒内的第二棘齿的单向卡接能够在不影响弹性部进入中间套筒的同时,防止弹性部在进入中间套筒后向靠近第一套筒的方向脱出中间套筒,有效保证了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之间的连接可靠度,且弹性部在轴向方向上被第二棘齿限位卡接的基础上,还能够通过自身的弹性在径向方向上向中间套筒的内壁施加抵持力,进一步避免第一棘齿与第二棘齿出现卡接失效的风险,加强连接组件的连接可靠性;此外,本申请提供的连接组件整体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能够有效加强预制桩之间的连接强度,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及经济效益。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棘齿及/或所述第二棘齿为环状棘齿。
如此设置,环状的第一棘齿和第二棘齿之间的卡接面积大,不易断裂失效,且加工较为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棘齿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棘齿沿轴向方向均匀布设于所述弹性部的内周壁;及/或,
所述第二棘齿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棘齿沿轴向方向均匀布设于所述中间套筒的内周壁上。
如此设置,多个第一棘齿和多个第二棘齿相互配合能够形成多个卡接面,增加中间套筒与弹性部之间的卡接面积,进一步加强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之间的连接强度,降低或者避免连接组件因拉拔力过大出现损坏失效的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棘齿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棘齿的数量。
如此设置,能够确保弹性部外周壁的第一棘齿均能够被第二棘齿卡接限位,且在多个连接组件同时对接时,也能够避免装配公差累积导致部分第一棘齿出现错位情况后无法与原对应的第二棘齿卡接的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间套筒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内径,以使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之间具有第一台阶面,至少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内周壁凸设有所述第二棘齿,所述弹性部能够收缩以进入所述第二连接部,并能够弹性扩张抵接于所述第一台阶面,所述第一棘齿能够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上的所述第二棘齿单向卡接。
如此设置,在第一棘齿和第二棘齿卡接限位的基础上,轴向方向上弹性部还能够被第一台阶面卡接限位,进一步降低了弹性部脱出第二套筒的风险,进一步加强了连接组件的连接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为一体成型。
如此设置,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更易加工及安装,两者之间也不易出现断开或者错位的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未受力状态下,所述弹性部相对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的外径尺寸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台阶面的外径尺寸。
如此设置,弹性部在径向方向上仍能够向第三连接部的内周壁施加抵持力,使第一棘齿能够更紧密更可靠地与第二棘齿相互卡接。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内周壁为倾斜设置,所述第三连接部相对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一端的内径尺寸大于相对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一端的内径尺寸,所述第三连接部内周壁的倾斜角度与所述弹性部外周壁的倾斜角度相匹配。
如此设置,第三连接部内周壁倾斜设置能够便于弹性部进入第三连接部后在径向方向上弹性张开,同时第三连接部内周壁的倾斜角度于弹性部外周壁的倾斜角度相匹配,能够使第一棘齿的排列在轴向方向上具有倾斜角度,更易与弹性部张开后的第二棘齿对应卡接,避免出现卡接错位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周壁为倾斜设置的光滑曲面,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远离所述第三连接部一端的内径尺寸大于相对靠近所述第三连接部一端的内径尺寸,所述插杆对应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部分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内周壁的斜度相匹配。
如此设置,第二连接部的内周壁能够起到导向作用,便于引导插杆进入第二连接部,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内周壁的倾斜角度与所述第三连接部内周壁的倾斜角度相同。
如此设置,第二连接部内周壁的倾斜角度能够使弹性部进行缓慢均匀的收缩,收缩的幅度不易出现较大的波动,有效避免弹性部弹性收缩过程受力不均出现应力损伤的情况;第三连接部内周壁的倾斜角度则能够便于弹性部在第三连接部进行弹性扩张,以及便于第一棘齿与第二棘齿相互卡接;此外,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倾斜角度统一,也便于加工及安装中间套筒。
一种建筑结构,包括第一桩体、第二桩体以及上述的连接组件,所述第一桩体的一端固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一套筒,所述第二桩体的一端对应地固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套筒,所述第一桩体与所述第二桩体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
如此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结构加工简单,组装便捷,具有可靠的连接强度,能够有效降低建筑成本及工程用时,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中的连接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连接组件其中一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中间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插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连接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中的连接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中连接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6中连接组件在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8中X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7连接组件中中间套筒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7连接组件中中间套筒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连接组件;10、第一套筒;20、第二套筒;30、中间套筒;301、第二棘齿;31、定位凸起;32、第二连接部;33、第三连接部;34、第一台阶面;40、连接套筒;401、第一棘齿;41、弹性部;411、弹片;412、间隙;42、第一连接部;50、插杆;51、第四连接部;52、小径部;53、大径部;54、第五连接部;55、限位凸起;56、第二台阶面;57、止挡台阶;58、间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目前建筑技术领域中,为了便于加工及施工的便捷性,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相互拼合的方式来增加预制桩的总长度。为了使两根钢筋混凝土预制桩之间能够快速、牢固地拼合,现有技术一般采用连接组件来连接两根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内部的钢筋。但是,现有的多个连接组件一同对接时,易产生对接不顺畅或者部分连接组件错位的现象,难以保证连接效率和连接强度。
基于此,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中的连接组件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组件100,该连接组件100应用于连接两个工程零件,在本实施例中,该连接组件100通过连接不同钢筋混凝土预制桩中的钢筋来实现两个预制桩(图未示)之间的装配加长。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组件100也可应用于其他工程领域中,例如装配式建筑、浇筑式混凝土等。
请再次参见图1,且一并参见图2至图5,图2为图1中连接组件100其中一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中间套筒30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插杆50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连接套筒40的结构示意图。
一种连接组件100,包括第一套筒10、第二套筒20、中间套筒30、连接套筒40及插杆50,连接套筒4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42及弹性部41;
插杆5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套筒10,插杆5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连接套筒40的第一连接部42,弹性部41位于第一连接部42相对靠近第一套筒10的一侧;中间套筒30伸入第二套筒20内并固定连接于第二套筒20;
弹性部41的外周壁凸设有第一棘齿401,中间套筒30的内周壁凸设有第二棘齿301,连接套筒40能够跟随插杆50一同插入中间套筒30内,弹性部41能够收缩以进入中间套筒30,并能够弹性扩张使第一棘齿401与第二棘齿301单向卡接。
如此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组件100的弹性部41能够通过弹性收缩跟随插杆50进入中间套筒30内,弹性部41外周壁的第一棘齿401和中间套筒30内的第二棘齿301的单向卡接能够在不影响弹性部41进入中间套筒30的同时,防止弹性部41在进入中间套筒30后向靠近第一套筒10的方向脱出中间套筒30,有效保证了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之间的连接可靠度,且弹性部41在轴向方向上被第二棘齿301限位卡接的基础上,还能够通过自身的弹性在径向方向上向中间套筒30的内壁施加抵持力,进一步避免第一棘齿401与第二棘齿301出现卡接失效的风险,加强连接组件100的连接可靠性;此外,本申请提供的连接组件100整体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能够有效加强预制桩之间的连接强度,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及经济效益。
进一步的,弹性部41包括多个弹片411,多个弹片411之间具有间隙412,间隙412能够为弹性部41的收缩提供变形空间。可以理解,弹片411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在此不做限制。
请再次参见图2至图5,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棘齿401及/或第二棘齿301为环状棘齿。如此设置,环状的第一棘齿401和第二棘齿301之间的卡接面积大,不易断裂失效,且加工较为方便。可以理解,由于弹性部41弹片411之间具有间隙412,因此第一棘齿401并非完全连续的环形齿状。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棘齿401和第二棘齿301的形状也即齿尖的朝向,能够配合使插杆50及连接套筒40从中间套筒30靠近第一套筒10的一侧向靠近远离第一套筒10的一侧移动。
进一步的,第一棘齿401为多个,多个第一棘齿401沿轴向方向均匀布设于弹性部41的内周壁,进一步的,第二棘齿301为多个,多个第二棘齿301沿轴向方向均匀布设于中间套筒30的内周壁上。如此设置,多个第一棘齿401和多个第二棘齿301相互配合能够形成多个卡接面,增加中间套筒30与弹性部41之间的卡接面积,进一步加强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之间的连接强度,降低或者避免连接组件100因拉拔力过大出现损坏失效的风险。
再进一步的,第二棘齿301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第一棘齿401的数量。如此设置,能够确保弹性部41外周壁的第一棘齿401均能够被第二棘齿301卡接限位,且在多个连接组件100同时对接时,也能够避免装配公差累积导致部分第一棘齿401出现错位情况后无法与原对应的第二棘齿301卡接的风险。
参见图6至图11,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中的连接组件10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图6中连接组件100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图6中连接组件100在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9示出了图8中X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0示出了图7连接组件100中中间套筒30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1示出了图7连接组件100中中间套筒30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中间套筒3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连接部32和第三连接部33,第二连接部32的内径小于第三连接部33的内径,以使第二连接部32与第三连接部33之间具有第一台阶面34,至少第三连接部33的内周壁凸设有第二棘齿301,弹性部41能够收缩以进入第二连接部32,并能够弹性扩张抵接于第一台阶面34,第一棘齿401能够与第三连接部33上的第二棘齿301单向卡接。如此设置,在第一棘齿401和第二棘齿301卡接限位的基础上,轴向方向上弹性部41还能够被第一台阶面34卡接限位,进一步降低了弹性部41脱出第二套筒20的风险,进一步加强了连接组件100的连接可靠性。
请再次参见图8至图1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32与第三连接部33为一体成型。如此设置,第二连接部32和第三连接部33更易加工及安装,两者之间也不易出现断开或者错位的风险。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32和第三连接部33也可通过其他的连接结构实现固连,只要不影响中间套筒30的作用即可。
进一步的,在未受力状态下,弹性部41相对远离第一连接部42的一侧的外径尺寸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台阶面34的外径尺寸。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42的一侧的外径尺寸大于第一台阶面34的外径尺寸。如此设置,弹性部41在径向方向上仍能够向第三连接部33的内周壁施加抵持力,使第一棘齿401能够更紧密更可靠地与第二棘齿301相互卡接。
请再次参见图4、图8及图9,进一步的,第一台阶面34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弹片411端面的宽度。如此设置,弹片411之间的间隙412能够给弹性部41收缩时让位,使弹性部41更易收缩进入第二连接部32,第一台阶面34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弹片411端面的宽度能够确保第一台阶面34对弹性部41的弹片411进行有效限位,有效防止弹性部41向第一套筒10的方向移动脱出。
请再次参见图8至图11,进一步的,第三连接部33的内周壁为倾斜设置,第三连接部33相对靠近第二连接部32一端的内径尺寸大于相对远离第二连接部32一端的内径尺寸,第三连接部33内周壁的倾斜角度与弹性部41外周壁的倾斜角度相匹配。如此设置,第三连接部33内周壁倾斜设置能够便于弹性部41进入第三连接部33后在径向方向上弹性张开,同时第三连接部33内周壁的倾斜角度于弹性部41外周壁的倾斜角度相匹配,能够使第一棘齿401的排列在轴向方向上具有倾斜角度,更易与弹性部41张开后的第二棘齿301对应卡接,避免出现卡接错位的情况。
请再次参见图8至图11,进一步的,第二连接部32的内周壁为倾斜设置的光滑曲面,第二连接部32相对远离第三连接部33一端的内径尺寸大于相对靠近第三连接部33一端的内径尺寸,插杆50对应于第二连接部32的部分与第二连接部32内周壁的斜度相匹配。如此设置,第二连接部32的内周壁能够起到导向作用,便于引导插杆50进入第二连接部32。
进一步的,第二连接部32内周壁的倾斜角度与第三连接部33内周壁的倾斜角度相同。换言之,第二连接部32内周壁的倾斜角度、第三连接部33内周壁的倾斜角度及弹性部41外周壁的倾斜角度均以之。如此,第二连接部32内周壁的倾斜角度能够使弹性部41进行缓慢均匀的收缩,收缩的幅度不易出现较大的波动,有效避免弹性部41弹性收缩过程受力不均出现应力损伤的情况;而第三连接部33内周壁的倾斜角度则能够便于弹性部41在第三连接部33进行弹性扩张,以及便于第一棘齿401与第二棘齿301相互卡接;此外,第二连接部32及第三连接部33倾斜角度统一,也便于加工及安装中间套筒30。
请再次参见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插杆5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四连接部51、小径部52、大径部53及第五连接部54,第四连接部51用于与第一连接部42固定连接,小径部52对应于弹性部41,大径部53对应于第二连接部32,第五连接部54用于与第一套筒10固定连接;大径部53与小径部52之间具有第二台阶面56,弹性部41在轴向方向与第二台阶面56之间具有间隔58,间隔58用于给弹性部41在径向弹性收缩时让位。
请再次参见图8至图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32相对靠近第一套筒10的一端设置有定位凸起31,定位凸起31的外径尺寸大于第二套筒20的内径尺寸,定位凸起31能够卡抵于第二套筒20的端部。如此设置,定位凸起31便于中间套筒30与第二套筒20之间螺纹装配到位。换言之,定位凸起31能够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二套筒20与中间套筒30之间装配过度,以保证插杆50插接到位后,弹性部41能够顺利弹性扩张与第一台阶面34抵持卡接。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插杆50与连接套筒40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请再次参见图2、图4、图8及图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插杆50的外周壁上还设置有限位凸起55,限位凸起55的外径尺寸大于第一套筒10的内径尺寸以及中间套筒30的内径尺寸,限位凸起55的两侧分别能够抵接于第一套筒10的端部以及中间套筒30的端部。如此设置,限位凸起55的两侧能够分别保证第一套筒10与插杆50能够旋接到位、中间套筒30与插杆50之间能够插接到位,提高安装精度,同时也能够避免插杆50上的外螺纹损坏后,插杆50出现松动而在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之间移动的风险,进一步提高插杆50的牢靠性和抗压力。
请再次参见图2、图4、图8及图9,插杆50在小径部52与第四连接部51之间还设置有止挡台阶57,止挡台阶57用于限定插杆50与连接套筒40的螺纹连接深度。如此设置,止挡台阶57能够有效定位连接套筒40的安装位置,避免插杆50与连接套筒40之间装配过度,有效提高装配精度,避免插杆50在连接套筒40的弹性部41弹性扩张后出现松动上移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建筑结构,包括第一桩体(图未示)、第二桩体(图未示)以及上述的连接组件100,第一桩体的一端固设有若干个第一套筒10,第二桩体的一端对应地固设有若干个第二套筒20,第一桩体与第二桩体通过连接组件100连接。如此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结构加工简单,组装便捷,具有可靠的连接强度,能够有效降低建筑成本及工程用时,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中间套筒、连接套筒及插杆,所述连接套筒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及弹性部;
所述插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套筒,所述插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套筒的第一连接部,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靠近所述第一套筒的一侧;所述中间套筒伸入所述第二套筒内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套筒;
所述弹性部的外周壁凸设有第一棘齿,所述中间套筒的内周壁凸设有第二棘齿,所述连接套筒能够跟随所述插杆一同插入所述中间套筒内,所述弹性部能够收缩以进入所述中间套筒,并能够弹性扩张使所述第一棘齿与所述第二棘齿单向卡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棘齿及/或所述第二棘齿为环状棘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棘齿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棘齿沿轴向方向均匀布设于所述弹性部的内周壁;及/或,
所述第二棘齿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棘齿沿轴向方向均匀布设于所述中间套筒的内周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棘齿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棘齿的数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套筒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内径,以使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之间具有第一台阶面,至少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内周壁凸设有所述第二棘齿,所述弹性部能够收缩以进入所述第二连接部,并能够弹性扩张抵接于所述第一台阶面,所述第一棘齿能够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上的所述第二棘齿单向卡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为一体成型;及/或,
在未受力状态下,所述弹性部相对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的外径尺寸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台阶面的外径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内周壁为倾斜设置,所述第三连接部相对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一端的内径尺寸大于相对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一端的内径尺寸,所述第三连接部内周壁的倾斜角度与所述弹性部外周壁的倾斜角度相匹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周壁为倾斜设置的光滑曲面,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远离所述第三连接部一端的内径尺寸大于相对靠近所述第三连接部一端的内径尺寸,所述插杆对应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部分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内周壁的斜度相匹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内周壁的倾斜角度与所述第三连接部内周壁的倾斜角度相同。
10.一种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桩体、第二桩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组件,所述第一桩体的一端固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一套筒,所述第二桩体的一端对应地固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套筒,所述第一桩体与所述第二桩体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
CN202223587525.9U 2022-12-29 2022-12-29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Active CN2194108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87525.9U CN219410836U (zh) 2022-12-29 2022-12-29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87525.9U CN219410836U (zh) 2022-12-29 2022-12-29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10836U true CN219410836U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07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87525.9U Active CN219410836U (zh) 2022-12-29 2022-12-29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108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93033B1 (ko) 콘넥트 철근 커플러
CN219410836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US6382223B1 (en) Featherlite tent pole
CN219060028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CN219604332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CN219033189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CN211690311U (zh) 快速对接组件及快速对接机构
CN219410837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CN220977978U (zh) 一种无缝连接件
CN219410835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CN219410838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CN219930951U (zh) 外开槽内缩式的卡簧、对接组件及对接机构
CN217630863U (zh) 一种建筑用承插止退件、机械接头及预制构件组合
CN212956501U (zh) 一种套箍组件及预制桩结构
CN219033562U (zh) 连接结构
CN220013641U (zh) 端面为曲线的弹性卡簧、建筑的插接组件及插接机构
CN117211268A (zh) 一种无缝连接件
CN220014208U (zh) 插接组件及插接机构
KR200382590Y1 (ko) 콘크리트 파일 연결장치
KR102677521B1 (ko) 시공성이 향상된 철근커플러
CN214460333U (zh) 一种建筑用连接结构件及预制构件组合
CN211898329U (zh) 快速对接组件及快速对接机构
CN221142759U (zh) 回顶弹片及建筑的连接组件
CN215859120U (zh) 一种对拉连接件
CN212297178U (zh) 一种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