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98270U - 一种地铁车站出入口通道一体化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地铁车站出入口通道一体化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298270U CN219298270U CN202320019908.1U CN202320019908U CN219298270U CN 219298270 U CN219298270 U CN 219298270U CN 202320019908 U CN202320019908 U CN 202320019908U CN 219298270 U CN219298270 U CN 21929827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nnel
- passageway
- entrance
- structural wall
- st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ps, Ramps, And Handrai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铁车站出入口通道一体化结构。如何有效将地铁车站地面出入口与地下通道及拓展通道三者结构合理的组织,并且兼顾地面与地下的交通便利,是亟带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本结构包括通道转接节点空间,通道转接节点空间从三个方向分别接入出入口主通道、出入口预留支通道和楼梯通道,通道转接节点空间、出入口主通道、出入口预留支通道和所述楼梯通道组成T型拓展空间。本结构在出入口处合理安排了出入口扶梯、无障碍电梯、通道预留接口位置,减小了无障碍电梯的通道面积;在转角处采用倒角扩大转角面积,避免流线交叉拥堵;通过预留由L型通道快速拓展为T型通道结构,减少了施工对出入口正常使用的影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铁车站出入口通道一体化结构。
背景技术
地铁车站地面出入口不仅与车站本体结构相连,还与同站的其他出入口、城市周边地下空间互连。地铁在地面出入口与地下通道连接处经常设置L形通道转角,并在未来拓展为T形空间节点。在结构拓展时,通常需要对L形通道转角处的既有结构进行部分拆除和加固,施工工序复杂,且施工时段影响出入口正常使用。建成后的T形空间极易形成客流流线交叉,影响地下通行安全。
因此,如何有效将地面出入口与地下通道及拓展通道三者结构合理的组织,形成一体化结构,并且兼顾地面与地下的交通便利,是亟带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铁车站出入口通道一体化结构,以解决地铁车站地面出入口与地下通道及拓展通道的组织结合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地铁车站出入口通道一体化结构,所述结构包括通道转接节点空间,所述通道转接节点空间从三个方向分别接入出入口主通道、出入口预留支通道和楼梯通道,所述通道转接节点空间、所述出入口主通道、所述出入口预留支通道和所述楼梯通道组成T型拓展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出入口主通道的两侧分别为第一结构墙和第二结构墙;
所述出入口预留支通道靠近所述出入口主通道的一侧为第四结构墙;
所述楼梯通道靠近所述出入口主通道的一侧为第六结构墙;
所述第一结构墙与所述第四结构墙通过斜向的倒角墙衔接,所述第二结构墙与所述第六结构墙通过斜向的倒角墙衔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结构墙、所述第四结构墙以及二者之间的所述倒角墙为一体浇筑结构;
所述第二结构墙、所述第六结构墙以及二者之间的所述倒角墙为一体浇筑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出入口预留支通道远离所述出入口主通道的一侧、所述楼梯通道远离所述出入口主通道的一侧、以及所述通道转接节点空间远离所述出入口主通道的一侧为一体浇筑的第三结构墙。
进一步地,所述出入口预留支通道的端部为用于后期拓展拆除的第五结构墙。
进一步地,所述出入口预留支通道接入所述通道转接节点空间的位置设置有轻质隔墙,所述轻质隔墙边缘设置有内开门。
进一步地,所述楼梯通道通向地面,所述楼梯通道内设置有楼梯和扶梯;
所述楼梯通道接入所述通道转接节点空间的位置设置有防洪排水槽。
进一步地,所述结构还包括无障碍电梯,所述无障碍电梯向下通向所述通道转接节点空间,所述无障碍电梯向上通向地面。
进一步地,所述楼梯通道出地面后接入地面上的出入口平台,所述无障碍电梯的地面出口、所述楼梯通道的地面出口和所述出入口平台均位于道路一侧并沿道路方向纵向布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地铁车站出入口通道一体化结构,在出入口处合理安排了出入口扶梯、无障碍电梯、通道预留接口位置,减小了无障碍电梯的通道面积。地上无障碍电梯门更接近路口,标识性更强;地下无障碍电梯门直面通道,缩短无障碍通行距离、提高无障碍电梯使用率。在转角处,采用倒角扩大转角面积,避免流线交叉拥堵。另外,通过预留由L型通道快速拓展为T型通道结构,减少了施工对出入口正常使用的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实施例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地下一层平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地面层平面图。
图3是图1的I-I剖视图。
图中标识为:
1-出入口平台,2-台阶,3-楼梯,4-扶梯,5-无障碍电梯,6-无障碍坡道,7-栏杆,8-防洪排水槽,9-出入口主通道,10-出入口预留支通道,11-倒角墙,12-导视栏,13-通道转接节点空间,14-轻质隔墙,15-内开门,16-第一结构墙,17-第二结构墙,18-第三结构墙,19-第四结构墙,20-第五结构墙,21-第六结构墙,22-楼梯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部”、“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接入”、“连接”、“设置”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铁车站出入口通道一体化结构,在地下空间建设期间整体施做,并预留了后期拓展结构,实现灵活拓展。如图1,所述结构包括通道转接节点空间13,通道转接节点空间13从三个方向分别接入出入口主通道9、出入口预留支通道10和楼梯通道22,通道转接节点空间13、出入口主通道9、出入口预留支通道10和楼梯通道22组成T型拓展空间。出入口预留支通道10和楼梯通道22通过通道转接节点空间13接通并处在同一条通道线上,出入口主通道9与上述通道线垂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在建设完成后为L型转角通道,后期通过出入口预留支通道10进行通道拓展后,可以形成T型交流通道。出入口主通道9和出入口预留支通道10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互换,宽度可为7400mm。
出入口主通道9的两侧分别为第一结构墙16和第二结构墙17,出入口预留支通道10靠近出入口主通道9的一侧为第四结构墙19,楼梯通道22靠近出入口主通道9的一侧为第六结构墙21。第一结构墙16与第四结构墙19通过斜向的倒角墙11衔接,第二结构墙17与第六结构墙21通过斜向的倒角墙11衔接。倒角墙11的设置,扩大了通道转接节点空间13的面积,并形成了驻留缓冲空间,可有效提升通行效率和舒适性。倒角墙11上可挂设导视栏12,供乘客阅览以提升通行效率。
第一结构墙16、第四结构墙19以及二者之间的倒角墙11为一体浇筑结构,第二结构墙17、第六结构墙21以及二者之间的倒角墙11为一体浇筑结构,结构稳定坚固。出入口预留支通道10远离出入口主通道9的一侧、楼梯通道22远离出入口主通道9的一侧、以及通道转接节点空间13远离出入口主通道9的一侧为一体浇筑的第三结构墙18。
出入口预留支通道10的端部为用于后期拓展拆除的第五结构墙20。出入口预留支通道10未拓展开通时通过第五结构墙20进行封堵,拓展开通时对第五结构墙20进行拆除。出入口预留支通道10接入通道转接节点空间13的位置设置有轻质隔墙14,轻质隔墙14边缘设置有内开门15。出入口预留支通道10未拓展开通,限定为临时保洁储藏空间。
如图3,楼梯通道22通向地面,连接地面层和地下一层,楼梯通道22内设置有楼梯3和扶梯4。楼梯通道22接入通道转接节点空间13的位置设置有防洪排水槽8。
如图1和图2,结构还包括无障碍电梯5,位于通道转接节点空间13非转接侧正中心,无障碍电梯5向下通向通道转接节点空间13,无障碍电梯5向上通向地面,共用第三结构墙18,且结合客流习惯向出入口主通道9方向开门,缩短无障碍通行距离,便于导向设计,减少地下空间的横向侵占。楼梯通道22出地面后接入地面上的出入口平台1,无障碍电梯5的地面出口、楼梯通道22的地面出口和出入口平台1均位于道路一侧并沿道路方向纵向布置。出入口平台1通过台阶2连接至地面层集散广场。无障碍电梯5出口设置有无障碍坡道6,并与出入口平台1分离设置,减少出入口平台对于地面通行空间的横向侵占,且靠近街角更具辨识度。无障碍坡道6两侧设置高1100mm的栏杆7,防止乘客跌落。
本结构将车站出入口交通、地下通道及通道预留接口进行集成,形成灵活可拓展的T型一体化结构。合理的将无障碍电梯置于通道转角处,减少了地下通道面积,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Claims (9)
1.一种地铁车站出入口通道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构包括通道转接节点空间(13),所述通道转接节点空间(13)从三个方向分别接入出入口主通道(9)、出入口预留支通道(10)和楼梯通道(22),所述通道转接节点空间(13)、所述出入口主通道(9)、所述出入口预留支通道(10)和所述楼梯通道(22)组成T型拓展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铁车站出入口通道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入口主通道(9)的两侧分别为第一结构墙(16)和第二结构墙(17);
所述出入口预留支通道(10)靠近所述出入口主通道(9)的一侧为第四结构墙(19);
所述楼梯通道(22)靠近所述出入口主通道(9)的一侧为第六结构墙(21);
所述第一结构墙(16)与所述第四结构墙(19)通过斜向的倒角墙(11)衔接,所述第二结构墙(17)与所述第六结构墙(21)通过斜向的倒角墙(11)衔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铁车站出入口通道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结构墙(16)、所述第四结构墙(19)以及二者之间的所述倒角墙(11)为一体浇筑结构;
所述第二结构墙(17)、所述第六结构墙(21)以及二者之间的所述倒角墙(11)为一体浇筑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地铁车站出入口通道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入口预留支通道(10)远离所述出入口主通道(9)的一侧、所述楼梯通道(22)远离所述出入口主通道(9)的一侧、以及所述通道转接节点空间(13)远离所述出入口主通道(9)的一侧为一体浇筑的第三结构墙(1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地铁车站出入口通道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入口预留支通道(10)的端部为用于后期拓展拆除的第五结构墙(2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地铁车站出入口通道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入口预留支通道(10)接入所述通道转接节点空间(13)的位置设置有轻质隔墙(14),所述轻质隔墙(14)边缘设置有内开门(1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地铁车站出入口通道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楼梯通道(22)通向地面,所述楼梯通道(22)内设置有楼梯(3)和扶梯(4);
所述楼梯通道(22)接入所述通道转接节点空间(13)的位置设置有防洪排水槽(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地铁车站出入口通道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构还包括无障碍电梯(5),所述无障碍电梯(5)向下通向所述通道转接节点空间(13),所述无障碍电梯(5)向上通向地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地铁车站出入口通道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楼梯通道(22)出地面后接入地面上的出入口平台(1),所述无障碍电梯(5)的地面出口、所述楼梯通道(22)的地面出口和所述出入口平台(1)均位于道路一侧并沿道路方向纵向布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019908.1U CN219298270U (zh) | 2023-01-05 | 2023-01-05 | 一种地铁车站出入口通道一体化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019908.1U CN219298270U (zh) | 2023-01-05 | 2023-01-05 | 一种地铁车站出入口通道一体化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298270U true CN219298270U (zh) | 2023-07-04 |
Family
ID=869517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019908.1U Active CN219298270U (zh) | 2023-01-05 | 2023-01-05 | 一种地铁车站出入口通道一体化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29827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432433A (zh) * | 2023-10-24 | 2024-01-23 |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及其出入口结构和施工方法 |
-
2023
- 2023-01-05 CN CN202320019908.1U patent/CN21929827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432433A (zh) * | 2023-10-24 | 2024-01-23 |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及其出入口结构和施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9298270U (zh) | 一种地铁车站出入口通道一体化结构 | |
KR20020059646A (ko) | 도심 대중 교통 수단을 위한 대기 및 승하차용 정류장 | |
CN107839695B (zh) | 城市轨道交通全线路车站站台与列车运行联合设计方法 | |
KR20060088117A (ko) | 일종의 전부 입체화한 도시도로시스템 및 그 시스템을도입한 교통방법 | |
JP2008106436A (ja) | 都心地域へ増強される交通システム | |
CN110700318A (zh) | 一种轨行区上方一体化开发的城际铁路地下车站 | |
WO2014071543A1 (zh) | 一种城市十字路口结构 | |
CN211223399U (zh) | 一种地下一层侧式车站公共区布置结构 | |
CN111455799B (zh) | 双层装配式高架桥及其施工方法 | |
CN214498526U (zh) | 一种适用于悬挂式轨道交通的带连廊互通式车站系统 | |
CN216139978U (zh) | 一种国铁和地铁换乘车站 | |
CN212980180U (zh) | 一种用于两交通线中无障碍换乘的地下式地铁车站结构 | |
CN112252776A (zh) | 一种适用于悬挂式轨道交通的带连廊互通式车站系统 | |
CN204803701U (zh) | 一种适用于交叉路口的地下快速公交道路系统 | |
CN109398369A (zh) | 一种有轨电车车站与地铁换乘结构 | |
CN213062101U (zh) | 一种地铁车站 | |
CN218228978U (zh) | 一种站城融合的双层中庭地铁车站 | |
CN219298865U (zh) | 一种地铁车站预留通道空间转接结构 | |
CN113026812B (zh) | 一种可与物业开发合建的地铁站 | |
CN213705414U (zh) | 城市地下轨道交通换乘站 | |
CN211280994U (zh) | 一种轨道交通车站 | |
CN221546538U (zh) | 高铁站用多层车库爬升车道 | |
CN218367775U (zh) | 一种长距离多线连续同站台换乘的轨道交通结构 | |
CN115583259A (zh) | 一种半隧半桥铁路车站增设客运设施 | |
CN216196975U (zh) | 一种节地高效斜楼板错层式钢结构停车楼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