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39111U - 姿态保持装置 - Google Patents

姿态保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39111U
CN219239111U CN202320704025.4U CN202320704025U CN219239111U CN 219239111 U CN219239111 U CN 219239111U CN 202320704025 U CN202320704025 U CN 202320704025U CN 219239111 U CN219239111 U CN 2192391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miting unit
guide
limiting
pieces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0402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崇
张运派
唐其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Building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Building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Building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Building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0402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391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391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391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50/00Energy efficient technologies in elevators,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e.g. energy saving or recuperation technologies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井道勘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姿态保持装置。其包括第一固定机构和导向组件。第一固定机构包括固定座和至少两个收放张紧件,固定座固定在井道的一端,各收放张紧件均设置在固定座上。导向组件包括至少两个与各收放张紧件一一对应的导向件,各导向件均沿井道的深度方向延伸,且在水平方向上间隔排布,各导向件的调节端均设置在对应的收放张紧件上,固定端均固定在井道远离第一固定机构的一端。通过收放张紧件调节对应的导向件的张紧度,使各个导向件均能保持合适的张紧度,从而避免了不同导向件的过度松弛或张紧,影响测量装置运行或悬停的平稳性,姿态保持装置无需借助曳引机才能实施其功能,避免了曳引机的振动对其的影响。

Description

姿态保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井道勘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姿态保持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保证电梯运行安全可靠,井道建造完成后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勘测,以评价井道施工质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中国专利CN114014207公开了一种电梯井道勘测装置,其通过设置在测量平台上的测量执行机构对井道进行勘测作业。为保证测量平台在升降过程中的姿态稳定,其设置有姿态保持机构,姿态保持机构与测量平台限位和导向配合。上述专利中,姿态保持机构包括平行设置且均沿井道的深度方向设置的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为保证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的张紧,该姿态保持机构中还设置有张紧组件。
在上述专利中,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共用一个张紧组件。但是由于井道的深度大,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在高度方向上跨越行程大,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在井道顶部及井底之间进行初始装配固定时,很难完全保持一致的张紧程度。在后续调节张紧组件时,会使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同时张紧或松弛,但是由于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的初始张紧程度可能不同,这就导致可能会出现一根限位件已绷紧,而另一根限位件还处在松弛状态的情况,这就会影响姿态保持机构的效力甚至导致姿态保持机构失效,仍然影响测量装置运行或悬停的平稳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姿态保持装置,各个导向件均能保持合适的张紧度,且无需借助曳引机才能实现其功能,避免曳引机影响。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姿态保持装置,用于保持井道中测量装置的姿态,包括:
第一固定机构,包括固定座和至少两个收放张紧件,所述固定座固定在所述井道的一端,各所述收放张紧件均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
导向组件,包括至少两个与各所述收放张紧件一一对应的导向件,各所述导向件均沿所述井道的深度方向延伸,且在垂直于所述井道延伸方向上间隔排布,各所述导向件的调节端均设置在对应的所述收放张紧件上,固定端均固定在所述井道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机构的一端。
可选地,所述姿态保持装置还包括间距增大机构,所述间距增大机构包括延伸件和横向件,所述延伸件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横向件设置在所述延伸件的另一端,所述横向件在自身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设有与部分所述导向件一一对应的第一限位单元,另一端设有与其余所述导向件一一对应的第二限位单元,所述第一限位单元上设有与其对应的所述导向件,所述第二限位单元上设有与其对应的所述导向件。
可选地,所述横向件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延伸件上,以在使用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使用位置时,所述横向件的自身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沿所述井道延伸方向的投影距离大于设定距离值,在所述收纳位置时,所述横向件的自身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沿所述井道延伸方向的投影距离小于所述设定距离值。
可选地,所述间距增大机构还包括可锁定的铰接件,所述铰接件设置在所述延伸件上,所述横向件设置在所述铰接件上,所述铰接件锁定,所述横向件相对所述延伸件保持固定。
可选地,所述固定座上设有与各所述第一限位单元一一对应的第三限位单元,自所述导向件的调节端至固定端,同一所述导向件经过所述第三限位单元后经过其对应的所述第一限位单元,所述固定座上设有与各所述第二限位单元一一对应的第四限位单元,自所述导向件的调节端至固定端,同一所述导向件经过所述第四限位单元后经过其对应的所述第二限位单元。
可选地,所述间距增大机构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单元一一对应的第五限位单元,所述间距增大机构上设有与所述第二限位单元一一对应的第六限位单元,所述第五限位单元和所述第六限位单元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限位单元位于所述第五限位单元的远离所述第六限位单元的一侧,所述第二限位单元位于所述第六限位单元的远离所述第五限位单元的一侧,自所述导向件的调节端至固定端,与所述第一限位单元对应的导向件经由所述第五限位单元之后经过所述第一限位单元,与所述第二限位单元对应的所述导向件经由所述第六限位单元之后经由所述第二限位单元。
可选地,所述第五限位单元或所述第六限位单元包括滑轮和防脱件,所述滑轮和所述防脱件在径向上相抵接,且均转动设置在所述横向件上,所述滑轮的周向上设有线槽,所述导向件穿过所述线槽中。
可选地,还包括第二固定机构,所述第二固定机构包括底板和与所述导向件一一对应的第一吊耳,所述底板被配置为固定在所述井道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机构的一端,各所述第一吊耳均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且与对应的所述导向件相连。
可选地,所述底板上设有用于连接曳引绳的第二吊耳,所述第一吊耳设有两个,所述第二吊耳与两个所述第一吊耳呈等腰三角形分布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二吊耳位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与所述第一吊耳对应的所述导向件及所述曳引绳均垂直于所述底板。
可选地,还包括与所述导向件一一对应的张力测量件,所述张力测量件被配置为固定在所述井道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机构的一端,且与对应的所述导向件相连。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姿态保持装置,导向件的固定端固定在井道的一端,调节端设置在对应的收放张紧件上,收放张紧件均设置在固定座上,固定座固定在井道的另一端;通过收放张紧件调节对应的导向件的张紧度,各导向件的张紧度调节各自独立,互不影响,使各个导向件均能保持合适的张紧度,避免振动、风力影响测量装置运行或悬停的平稳性;而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姿态保持装置无需借助曳引机便能实施其功能,独立作业,避免了曳引机的振动影响,提高了测量装置运行或悬停的平稳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姿态保持机构在井道中的布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配合测量装置使用的姿态保持机构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配合测量装置使用的姿态保持机构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固定机构和间距增大机构(在收纳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固定机构和间距增大机构(在使用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井道;101、曳引孔;102、测量装置;103、曳引机;104、曳引绳;
1、第一固定机构;11、固定座;111、第三限位单元;112、第四限位单元;12、收放张紧件;121、卷筒;122、摇臂;13、支架;14、调平脚座;
2、导向组件;21、导向件;
3、间距增大机构;31、延伸件;32、横向件;321、第一限位单元;322、第二限位单元;323、第五限位单元;324、第六限位单元;3241、滑轮;3242、防脱件;33、铰接件;331、第一铰接部;332、第二铰接部;333、锁定开关;
4、第二固定机构;41、底板;42、第一吊耳;43、第二吊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左”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姿态保持装置,用于保持井道100中测量装置102的姿态。具体地,姿态保持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机构1和导向组件2。
结合图1和图4所示,第一固定机构1包括固定座11和至少两个收放张紧件12,固定座11固定在井道100的一端,各收放张紧件12均设置在固定座11上;导向组件2包括至少两个与各收放张紧件12一一对应的导向件21,各导向件21均沿井道100的深度方向延伸,且在垂直于井道100延伸方向上间隔排布,各导向件21的调节端均设置在对应的收放张紧件12上,固定端均固定在井道100远离第一固定机构1的一端。也就是说,在井道100的顶端和下端两者中,导向件21的固定端固定在井道100的一端,调节端设置在对应的收放张紧件12上,收放张紧件12均设置在固定座11上,固定座11固定在井道100的另一端,从而完成在井道100的布置,以便于为测量装置102提供姿态保持。
收放张紧件12及导向件2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如3个、4个或更多,能够进一步提升测量装置102的平稳性。在本实施例中,收放张紧件12和导向件21均设有两个。
固定座11可设置在井道100的顶端,也可设置在井道100的下端,均能实现其上的收放张紧件12的固定,并利用收放张紧件12控制导向件21张紧度的目的。在本实施例中,从人员安全角度考虑,固定座11设置在井道100的顶端。
收放张紧件12可以为收放卷装置,如绞盘或卷扬机等,在本实施例中,收放张紧件12为自锁绞盘。导向件21可以为绳索,如钢丝绳等。如图4所示,示例性地,自锁绞盘包括支架13、卷筒121和摇臂122,支架13设在固定座11上,卷筒121可转动的设置支架13上,与自锁绞盘对应的导向件21的调节端缠绕固定在卷筒121上,摇臂122可用于转动卷筒121,以调节卷筒121上的导向件21的张紧度。自锁绞盘具有正转、反转及空挡的三个状态,在正转和反转的状态下,卷筒121具有自动锁定功能,在空挡状态下,卷筒121不具有自锁功能,摇动摇臂122卷筒121收卷或放卷。本实施例中,自锁绞盘在正转和反转两种状态下时,摇动摇臂122,卷筒121收卷或放卷,导向件21的张紧度得以调节,不摇动摇臂122,卷筒121自锁,保持导向件21的张紧度。自锁绞盘在空挡状态下,摇动摇臂122能够对导向件21收卷或放卷,以便利地将导向件21回收,或下放置井道100下端。上述的自锁绞盘为现有技术,其具体结构和原理参见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姿态保持装置,通过收放张紧件12调节对应的导向件21的张紧度,各导向件21的张紧度调节各自独立,互不影响,使各个导向件21均能保持合适的张紧度,从而避免了不同导向件21的过度松弛或张紧,影响测量装置102运行或悬停的平稳性;而且,本实施例提供的姿态保持装置无需借助曳引机103便能实施其功能,避免了曳引机103的振动对其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测量装置102运行或悬停的平稳性。
可选地,姿态保持装置还包括间距增大机构3,间距增大机构3包括延伸件31和横向件32,延伸件31的一端设置在固定座11上,横向件32设置在延伸件31的另一端,横向件32在自身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设有与部分导向件21一一对应的第一限位单元321,另一端设有与其余导向件21一一对应的第二限位单元322,第一限位单元321上设有与其对应的导向件21,第二限位单元322上设有与其对应的导向件21。
具体地,如图2-图3所示,井道100的顶端设有曳引孔101,固定座11位于曳引孔101的上方,延伸件31的一端设置在固定座11上,另一端向下延伸穿过曳引孔101,横向件32位于曳引孔101的下方,第一限位单元321和第二限位单元322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大于曳引孔101的孔径。
曳引孔101的孔径小,在曳引孔101上方架设固定座11后,其会限制导向件21之间的间距。导向件21之间的间距小,则会降低测量装置102运行的平稳性。通过延伸件31延伸,将横向件32设置在曳引孔101的下方,导向件21设置在对应的第一限位单元321或第二限位单元322上,而第一限位单元321和第二限位单元322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大于曳引孔101的孔径,从而实现了增大导向件21之间的间距的作用,测量装置102水平倾斜及扭转会更小,提高了测量装置102的平稳性。
在本实施例中,延伸件31为延伸杆,横向件32为横板。延伸杆的上端居中固定在固定座11上,其向下延伸穿过曳引孔101,横板沿水平方向设置,其中部固定在延伸杆的下端。第一限位单元321和第二限位单元322分别位于延伸杆的左右两侧。
固定座11的结构不限,只要能实现对收放张紧件12的支撑固定即可。结合图1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座11为支撑板,其两端搭接在井道100的顶端的曳引孔101上方的周缘。进一步地,固定座11两端还设有调平脚座14,以调节固定座11的水平度,使导向件21下放后沿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延伸。调平脚座14为现有技术,其结构和原理此处不做赘述。
第一限位单元321和第二限位单元322的数量根据导向件21的数量确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单元321和第二限位单元322分别设有1个,以限位对应的导向件21。在其他实施例中,随着导向件21数量的增加,可进一步增加第一限位单元321和第二限位单元322的数量,第一限位单元321和第二限位单元322的数量之和为导向件21的总数量。
第一限位单元321和第二限位单元322的具体结构不限,只要能起到对导向件21限位的作用,且不影响导向件21张紧度的调节即可。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单元321和第二限位单元322可为导向轮。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限位单元321和第二限位单元322均为开设在横向件32上的限位孔。为提高限位孔的周壁的耐磨性,限位孔上还嵌设固定有限位套,导向件21穿设于限位套。限位套采用带内圆弧倒角的无油衬套,其材料采用耐磨的铜合金、30%玻纤尼龙或聚缩醛树脂。限位孔较于导向轮,降低了装置的重量,实现了轻量化。
继续参见图4和图5,为便于将设在延伸件31上的横向件32下放至曳引孔101的下方,可选地,横向件32可转动设置在延伸件31上,以在使用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切换,在使用位置时,横向件32的自身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沿井道100延伸方向的投影距离大于设定距离值,在收纳位置时,横向件32的自身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沿井道100延伸方向的投影距离小于设定距离值。具体地,设定距离值为曳引孔101的孔径。在安装时,将横向件32转动至收纳位置,在曳引孔101的上方固定第一固定机构1的同时,固定在固定座11上的延伸件31及横向件32能顺利穿过曳引孔101,第一固定机构1固定后,再将横向件32转动至使用位置,以发挥其增大导向件21间距的作用。在拆离井道100时,将横向件32转动至收纳位置,以便于将第一固定机构1和间距增大机构3从井道100移走。
在本实施例中,在使用位置时,横向件32近似水平设置,其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近似于第一限位单元321和第二限位单元322之间的间距,从而增大导向件21的间距。在收纳位置时,横向件32转动至近似竖向状态,其宽度小于曳引孔101的孔径,便于从曳引孔101穿过取出。
如图4和图5所示,可选地,间距增大机构3还包括可锁定的铰接件33,铰接件33设置在延伸件31上,横向件32设置在铰接件33上,铰接件33锁定,横向件32相对延伸件31保持固定。也就是说,横向件32相较于延伸件31的转动,通过可锁定的铰接件33实现。可锁定的铰接件33为现有技术,其具体结构和原理不做限制。示例性地,铰接件33包括第一铰接部331、第二铰接部332和可转动的锁定开关333,第一铰接部331和第二铰接部332铰接,锁定开关333设置在第一铰接部331上,锁定开关333转动能够相对锁定第一铰接部331和第二铰接部332,第一铰接部331和第二铰接部332两者中的一者设置在固定座11上,另一者与横向件32固连。通过锁定开关333控制横向件32相较于延伸件31的位置,操作方便。铰接件33的结构和原理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固定座11上设有与各第一限位单元321一一对应的第三限位单元111,自导向件21的调节端至固定端,同一导向件21经过第三限位单元111后经过其对应的第一限位单元321,固定座11上设有与各第二限位单元322一一对应的第四限位单元112,自导向件21的调节端至固定端,同一导向件21经过第四限位单元112后经过其对应的第二限位单元322。第三限位单元111在收放张紧件12和第一限位单元321之间对导向件21限位,第四限位单元112在收放张紧件12和第二限位单元322之间对导向件21限位,使导向件21按照设计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限位单元111和第四限位单元112均位于曳引孔101沿井道100的延伸方向的投影范围内。第三限位单元111和第四限位单元112将曳引孔101一侧的导向件21限位在曳引孔101的投影范围内,避免导向件21穿入曳引孔101时,对曳引孔101的孔壁发生磨损,而破坏井道100的建筑结构。
第三限位单元111和第四限位单元112的具体结构不限,只要能起到对导向件21限位的作用,且不影响导向件21张紧度的调节即可。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限位单元111和第四限位单元112可为导向轮。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三限位单元111和第四限位单元112均为开设在固定座11上的限位孔。为提高限位孔的周壁的耐磨性,限位孔上还嵌设固定有限位套,导向件21穿设于限位套。限位套采用带内圆弧倒角的无油衬套,其材料采用耐磨的铜合金、30%玻纤尼龙或聚缩醛树脂。限位孔的设置相较于导向轮,降低了装置的重量,实现了轻量化。
可选地,间距增大机构3上设有与第一限位单元321一一对应的第五限位单元323,间距增大机构3上设有与第二限位单元322一一对应的第六限位单元324,第五限位单元323和第六限位单元324相对间隔设置,第一限位单元321位于第五限位单元323的远离第六限位单元324的一侧,第二限位单元322位于第六限位单元324的远离第五限位单元323的一侧,自导向件21的调节端至固定端,与第一限位单元321对应的导向件21经由第五限位单元323之后经过第一限位单元321,与第二限位单元322对应的导向件21经由第六限位单元324之后经由第二限位单元322。
在导向件21经过对应的第一限位单元321之前,在导向件21经过对应的第二限位单元322之前,第五限位单元323和第六限位单元324分别对相应的导向件21的走向进行引导,使导线件21按照设计方向延伸,增加第一限位单元321上的导向件21和第二限位单元322上的导向件21之间的间距。
在本实施例中,沿导向件21的走向,第五限位单元323位于曳引孔101和第一限位单元321之间,第六限位单元324位于曳引孔101和第二限位单元322之间,第五限位单元323和第六限位单元324均位于曳引孔101沿井道100的延伸方向的投影范围内。通过第五限位单元323和第六限位单元324将曳引孔101下方的导向件21限位在曳引孔101的投影范围内,避免导向件21从曳引孔101穿出时,对曳引孔101的孔壁造成磨损,而破坏井道100的建筑结构。
第五限位单元323和第六限位单元324可设置在延伸件31上,也可设置在横向件32上。在本实施例中,延伸件31通过铰接件33连接于横向件32在自身长度方向上的中部,第五限位单元323和第六限位单元324均固定在横向件32上,且对称分设于延伸件31两侧。
第五限位单元323和第六限位单元324的具体结构不限,只要能起到对导向件21限位的作用,且不影响导向件21张紧度的调节即可。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五限位单元323和第六限位单元324可以为限位孔。降低了装置的重量,实现了轻量化。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五限位单元323或第六限位单元324包括滑轮3241和防脱件3242,滑轮3241和防脱件3242在径向上相抵接,且均转动设置在横向件32上,滑轮3241的周向上设有线槽,导向件21设置在防脱件3242和滑轮3241之间的线槽中。在导向件21穿出曳引孔101时,滑轮3241和防脱件3242对导向件21限位,导向件21被滑轮3241和限位件限位在线槽中,限位效果好。在本实施例中,滑轮3241及防脱件3242采用耐磨的30%玻纤尼龙或聚缩醛树脂作为制造材料。
如图1和图6所示,可选地,姿态保持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机构4,第二固定机构4包括底板41和与导向件21一一对应的第一吊耳42,底板41被配置为固定在井道100远离第一固定机构1的一端,各第一吊耳42均设置在底板41上,且与对应的导向件21相连。在本实施例中,底板41固定在井道100的下端。具体地,底板41可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在井道100下端的底坑上,也可通过重物压在底板41上,使其实现固定。第一吊耳42的具体结构不限,示例性地,其可以为吊环,导向件21通过挂钩与对应的第一吊耳42相连。
如图6所示,可选地,底板41上设有用于连接曳引机103的曳引绳104的第二吊耳43,第一吊耳42设有两个,第二吊耳43与两个第一吊耳42呈等腰三角形分布在底板41上,第二吊耳43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与第一吊耳42对应的导向件21及曳引绳104均垂直于底板41。两个导向件21及曳引绳104在井道100延伸方向的垂面内呈等腰三角形分布,提升了测量装置102运行过程中的平稳性,减小了测量装置102倾斜的扭矩。对第二固定机构4安装时,可利用各导向件21和曳引绳104共同吊挂第二固定机构4,使其从井道100的顶端向井道100的下端下放,各导向件21及曳引绳104在第一吊耳42和第二吊耳43的拉力作用下,彼此始终保持一定间距,避免了相互缠绕打结,节省姿态保持装置的现场安装时间。
可选地,姿态保持装置还包括与导向件21一一对应的张力测量件(图中未示出),张力测量件被配置为固定在井道100远离第一固定机构1的一端,且与对应的导向件21相连。张力测量件能够实时测量对应导向件21的张紧力,以便于根据该张紧力对收放张紧件12进行调节。在本实施例中,张力测量件为弹簧挂钩秤。
上述的收放张紧件12、固定座11、延伸件31、横向件32及铰接件33等部件,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不限。在本实施例中,采用螺栓连接,便于拆卸为多个部分,搬运至现场进行组装作业。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姿态保持装置,用于保持井道(100)中测量装置(102)的姿态,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固定机构(1),包括固定座(11)和至少两个收放张紧件(12),所述固定座(11)固定在所述井道(100)的一端,各所述收放张紧件(12)均设置在所述固定座(11)上;
导向组件(2),包括至少两个与各所述收放张紧件(12)一一对应的导向件(21),各所述导向件(21)均沿所述井道(100)的深度方向延伸,且在垂直于所述井道(100)延伸方向上间隔排布,各所述导向件(21)的调节端均设置在对应的所述收放张紧件(12)上,固定端均固定在所述井道(100)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机构(1)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姿态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姿态保持装置还包括间距增大机构(3),所述间距增大机构(3)包括延伸件(31)和横向件(32),所述延伸件(31)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固定座(11)上,所述横向件(32)设置在所述延伸件(31)的另一端,所述横向件(32)在自身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设有与部分所述导向件(21)一一对应的第一限位单元(321),另一端设有与其余所述导向件(21)一一对应的第二限位单元(322),所述第一限位单元(321)上设有与其对应的所述导向件(21),所述第二限位单元(322)上设有与其对应的所述导向件(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姿态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件(32)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延伸件(31)上,以在使用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使用位置时,所述横向件(32)的自身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沿所述井道(100)延伸方向的投影距离大于设定距离值,在所述收纳位置时,所述横向件(32)的自身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沿所述井道(100)延伸方向的投影距离小于所述设定距离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姿态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距增大机构(3)还包括可锁定的铰接件(33),所述铰接件(33)设置在所述延伸件(31)上,所述横向件(32)设置在所述铰接件(33)上,所述铰接件(33)锁定,所述横向件(32)相对所述延伸件(31)保持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姿态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1)上设有与各所述第一限位单元(321)一一对应的第三限位单元(111),自所述导向件(21)的调节端至固定端,同一所述导向件(21)经过所述第三限位单元(111)后经过其对应的所述第一限位单元(321),所述固定座(11)上设有与各所述第二限位单元(322)一一对应的第四限位单元(112),自所述导向件(21)的调节端至固定端,同一所述导向件(21)经过所述第四限位单元(112)后经过其对应的所述第二限位单元(322)。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姿态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距增大机构(3)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单元(321)一一对应的第五限位单元(323),所述间距增大机构(3)上设有与所述第二限位单元(322)一一对应的第六限位单元(324),所述第五限位单元(323)和所述第六限位单元(324)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限位单元(321)位于所述第五限位单元(323)的远离所述第六限位单元(324)的一侧,所述第二限位单元(322)位于所述第六限位单元(324)的远离所述第五限位单元(323)的一侧,自所述导向件(21)的调节端至固定端,与所述第一限位单元(321)对应的导向件(21)经由所述第五限位单元(323)之后经过所述第一限位单元(321),与所述第二限位单元(322)对应的所述导向件(21)经由所述第六限位单元(324)之后经由所述第二限位单元(32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姿态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限位单元(323)或所述第六限位单元(324)包括滑轮(3241)和防脱件(3242),所述滑轮(3241)和所述防脱件(3242)在径向上相抵接,且均转动设置在所述横向件(32)上,所述滑轮(3241)的周向上设有线槽,所述导向件(21)穿过所述线槽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姿态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固定机构(4),所述第二固定机构(4)包括底板(41)和与所述导向件(21)一一对应的第一吊耳(42),所述底板(41)被配置为固定在所述井道(100)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机构(1)的一端,各所述第一吊耳(42)均设置在所述底板(41)上,且与对应的所述导向件(21)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姿态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41)上设有用于连接曳引绳(104)的第二吊耳(43),所述第一吊耳(42)设有两个,所述第二吊耳(43)与两个所述第一吊耳(42)呈等腰三角形分布在所述底板(41)上,所述第二吊耳(43)位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与所述第一吊耳(42)对应的所述导向件(21)及所述曳引绳(104)均垂直于所述底板(41)。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姿态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导向件(21)一一对应的张力测量件,所述张力测量件被配置为固定在所述井道(100)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机构(1)的一端,且与对应的所述导向件(21)相连。
CN202320704025.4U 2023-04-03 2023-04-03 姿态保持装置 Active CN2192391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04025.4U CN219239111U (zh) 2023-04-03 2023-04-03 姿态保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04025.4U CN219239111U (zh) 2023-04-03 2023-04-03 姿态保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39111U true CN219239111U (zh) 2023-06-23

Family

ID=868449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04025.4U Active CN219239111U (zh) 2023-04-03 2023-04-03 姿态保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391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54491B2 (ja) ケーブル検査車
CN110668299B (zh) 一种钢结构厂房建造钢构吊装输送设备
BRPI1010344A2 (pt) mÉtodo de tensionamento de tambor e aparelho para cabo de aÇo de iÇamento de carga
KR101610214B1 (ko) 캐리어 추락방지장치를 갖는 승강식 조명탑
JP5897925B2 (ja) ケーブル繰り出し装置、当該装置の設置方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ケーブル布設工法
CN110506024B (zh) 用于安装或拆卸风力涡轮机的部件的方法
CN219239111U (zh) 姿态保持装置
JP7151236B2 (ja) ブレード取り付け装置
CN101528584B (zh) 悬臂起重机
CN117627038A (zh) 一种具有升降调节功能的铁塔基础
JP2021004138A (ja) 調整可能な吊り下げバラストを持つクレーン
JP6698900B1 (ja) 昇降装置
KR20220062580A (ko) 크레인을 포함하는 결합체와, 크레인에 장착하기 위해 배치된 하중 안내 장치 및 상기 결합체에 사용하기 위한 하중 안내 장치
WO2022075012A1 (ja) クレーン
JP4009979B2 (ja) トラッククレーン投光機
CN114430153A (zh) 一种高压输电电缆的架设装置
JP2011046505A (ja) クレーンのウインチ取付構造
US20240083719A1 (en) Upper spreader guide device
JP7111130B2 (ja) ジブ係留装置およびジブ係留方法
CN220078429U (zh) 一种变幅稳定的新型门座式起重机
CN117410887B (zh) 一种电缆敷设系统、速度控制方法及使用方法
CN216919984U (zh) 一种桥梁高墩身模板支撑结构
JP6536844B2 (ja) クレーンの組み立て時におけるブームの取付方法、クレーンに用いられるブーム吊り具およびブーム吊り具を備えるクレーン
JP2020152501A (ja) フロントストラットのバックストップ
JP2020152499A (ja) フロントストラットのバックストッ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