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71544U - 一种用于消除塑料件表面冲击痕的进浇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消除塑料件表面冲击痕的进浇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71544U
CN219171544U CN202223464427.6U CN202223464427U CN219171544U CN 219171544 U CN219171544 U CN 219171544U CN 202223464427 U CN202223464427 U CN 202223464427U CN 219171544 U CN219171544 U CN 2191715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unner
gate
sliding block
cavity
di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6442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一博
冯雪栋
刘均龙
杨进秋
杨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Jinzhao Electronic & Machiner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Jinzhao Electronic & Machiner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Jinzhao Electronic & Machiner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Jinzhao Electronic & Machiner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6442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715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715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715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62Plastics recycling; Rubber recycling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消除塑料件表面冲击痕的进浇结构,属于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包括上模具、下模具和形成于上模具和下磨具之间的型腔,下模具包括侧进滑块,合模的上模具、下模具和侧进滑块形成型腔,上模具向下模具的合模移动驱动进滑块向水平向内的合模移动;下模具设有流道、潜浇口,侧进滑块设有进浇口;流道是设于下模具上端面的水平槽形流道;潜浇口是设于下模具内部且上端与流道连通的、向下延伸的孔道;进浇口是设于侧进滑块内部且侧部与潜浇口侧部连通的、水平向内延伸的孔道,进浇口的出口位于侧进滑块的内型面,进浇口的出口与型腔连通。具有提高产品外观质量,消除注塑进浇冲击痕,以及降低工艺难度和提高工作效率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消除塑料件表面冲击痕的进浇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消除塑料件表面冲击痕的进浇结构。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是把塑料母粒高温加热成可流动的流质状态,通过浇口把流质塑料注进铁质型腔中冷却成型的一种模具。而潜顶针进胶是注塑模具中非常常用的一种进浇方式,可以实现浇口不出现在产品的外观面,浇口痕迹较为隐蔽,对产品的外观影响较小,同时进浇也较为方便,与需要做倒装模不放在产品表面的浇口形式相比,可节约成本。
但是,潜顶针进胶的注塑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树脂材料进入模具型腔时,由于注塑料是从较小的进浇口冲进型腔,注塑料经过较小的进浇口时会产生加速度,导致进入型腔中速度较快,冲击力过大,通常会在产品的进胶点位置形成“冲击痕”,影响制品的品质。虽然这样形成的冲击痕可以通过生产过程中加模温、降低进浇速度等方式弱化,但是不能根除,使得良品率极低,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解决潜顶针进胶方式存在“冲击痕”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的用于消除塑料件表面冲击痕的进浇结构。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消除塑料件表面冲击痕的进浇结构,包括上模具、下模具和形成于所述上模具和下磨具之间的型腔,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具包括侧进滑块,合模的所述上模具、下模具和所述侧进滑块形成所述型腔,所述上模具向所述下模具的合模移动驱动所述侧进滑块向水平向内的合模移动;所述下模具设有流道、潜浇口,所述侧进滑块设有进浇口;所述流道是设于所述下模具上端面的水平槽形流道;所述潜浇口是设于所述下模具内部且上端与所述流道连通的、向下延伸的孔道;所述进浇口是设于所述侧进滑块内部且侧部与所述潜浇口侧部连通的、水平向内延伸的孔道,所述进浇口的出口位于所述侧进滑块的内型面,所述进浇口的出口与所述型腔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流道的下槽底为弧形槽构造,所述上模具设有与所述流道位置对应的水平上形槽以及与水平上形槽连通的进口浇道。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潜浇口位于所述流道一端的下方,所述潜浇口自所述流道向所述进浇口方向延伸并连接于所述进浇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潜浇口设于所述流道内端的下方,所述潜浇口的上端口宽度大于所述潜浇口下端口的宽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进浇口形成矩形板状的孔道,所述孔道的一侧板面与所述潜浇口连通,所述进浇口的侧棱面形成与所述型腔连通的出口。
本实用新型申请的优点和效果是:
本申请技术方案所提出的进浇结构,实现进浇口与注塑品外观面的非正面以及侧面的连接,以此提高了产品的外观品质,从根本上消除了产品表面的冲击痕。此外,降低了模温和进浇速度要求,降低了产品工艺调整难度,减少了开机调试时间及所需原料,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头枕骨架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上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下模具和侧进滑块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注塑料导入型腔的孔道与型腔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5是本图4的A部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下模具和侧进滑块与注塑料导入型腔的孔道的位置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为潜顶针进胶方式存在“冲击痕”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特提供一种用于消除塑料件表面冲击痕的进浇结构,具有提高产品外观质量,消除注塑进浇冲击痕,以及降低工艺难度和提高工作效率的优点。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书如下:
请参阅图2-图6,一种用于消除塑料件表面冲击痕的进浇结构,包括上模具1、下模具2和形成于上模具和下磨具之间的型腔。上模具和下模具是注塑的主体构件,上模具的下部设有上型腔面,下模具的上部设有相匹配的上型腔面。二者作为安装于注塑机之上的配件,通过合模可形成用于产品成形的所述型腔。上模具、下模具的结构、安装原理以及工作原理为现有已知技术,而上型腔面和下型腔面则是根据产品外轮廓形状具体设计的。本实施例中,上型腔面和下型腔面的设计是根据“头枕骨架”产品的外形轮廓设计的形面。上模具和下模具合模和形成与“头枕骨架”外形轮廓适配的型腔,型腔内注入注塑料以形成头枕骨架产品,如图1,头枕骨架产品的结构形状如图,在其内侧具有棱筋。
下模具包括侧进滑块3,合模的上模具、下模具和侧进滑块形成型腔,上模具向下模具的合模移动驱动侧进滑块向水平向内的合模移动。滑块是注塑模具中已知常规技术,一般用于躲避出模倒扣。上模具竖直向下移动进行合模动作的过程中,上模具通过安装在其上的斜导柱与侧进滑块所设有的斜向孔所构成的行为机构实现侧进滑块水平向型腔的移动。侧进滑块对应型腔的端面设有型腔面,在合模完成状态下,上模具、下模具和侧进滑块的型腔面共同构成型腔。侧进滑块的型腔面的轮廓形状设计根据所注塑的产品设计,本实施例中,侧进滑块的型腔面与“头枕骨架”产品的棱筋的内棱面吻合适配。
下模具设有流道2-1、潜浇口2-2,侧进滑块设有进浇口3-1。注塑料会依次经过道、潜浇口和进浇口后进入型腔中。
流道的下槽底为弧形槽构造,流道是设于下模具上端面的水平槽形流道,其是呈水平直线延伸的一段槽。上模具设有与流道位置对应的水平上形槽以及与水平上形槽连通的进口浇道。水平上形槽是与流道形状上下对称的槽形,在上模具和下模具合模状态下,水平上形槽和流道共同形成水平圆柱状孔,而进口浇道是用于向合模模具中引入浇注料的初段引入孔。
潜浇口是设于下模具内部且上端与流道连通的、向下延伸的孔道。具体的,潜浇口位于流道一端的下方,潜浇口自流道向进浇口方向延伸并连接于进浇口。进一步的,潜浇口设于流道内端的下方,潜浇口的上端口宽度大于潜浇口下端口的宽度。
进浇口是设于侧进滑块内部且侧部与潜浇口侧部连通的、水平向内延伸的孔道,进浇口的出口位于侧进滑块的内侧的型腔面。进浇口的出口与型腔连通。在合模状态下,进浇口形成矩形板状的孔道。孔道的一侧板面与潜浇口连通,进浇口的侧棱面形成与型腔连通的出口。进浇口的宽度是与“头枕骨架”的棱筋宽度一致的。
本实施例中,下模具的上方端面设有用于安装侧进滑块的滑槽,在下模具的上方端面前部设有位于槽中的凸起台部,流道和潜浇口设于此凸起台部,潜浇口的出口位于凸起台部的侧面。侧进滑块嵌装于下模具的滑槽中,且侧进滑块的前部具有与凸起台部吻合的嵌槽,进浇口的进口面位于此嵌槽的侧面,在侧进滑块向内处于合模状态下,嵌槽与凸起台部结合,流道、潜浇口和进浇口形成对注塑料导入型腔的孔道。
本进浇结构设计加大了“头枕骨架”产品的进浇口面积,使得注塑料进入型腔后没有经过狭小浇口二次加速,比较平缓的进入型腔,从而减小了料流的冲击力,可以有效消除产品上的冲击痕。浇口加大后不但冲击痕消掉了,也减轻了注射压力,后期补压也减小了,还有效的减轻了产品表面的缩痕,降低了模具温度,使得良品率大幅提升。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用于消除塑料件表面冲击痕的进浇结构,包括上模具、下模具和形成于所述上模具和下磨具之间的型腔,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具包括侧进滑块,合模的所述上模具、下模具和所述侧进滑块形成所述型腔,所述上模具向所述下模具的合模移动驱动所述侧进滑块向水平向内的合模移动;所述下模具设有流道、潜浇口,所述侧进滑块设有进浇口;所述流道是设于所述下模具上端面的水平槽形流道;所述潜浇口是设于所述下模具内部且上端与所述流道连通的、向下延伸的孔道;所述进浇口是设于所述侧进滑块内部且侧部与所述潜浇口侧部连通的、水平向内延伸的孔道,所述进浇口的出口位于所述侧进滑块的内型面,所述进浇口的出口与所述型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消除塑料件表面冲击痕的进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的下槽底为弧形槽构造,所述上模具设有与所述流道位置对应的水平上形槽以及与水平上形槽连通的进口浇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消除塑料件表面冲击痕的进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潜浇口位于所述流道一端的下方,所述潜浇口自所述流道向所述进浇口方向延伸并连接于所述进浇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消除塑料件表面冲击痕的进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潜浇口设于所述流道内端的下方,所述潜浇口的上端口宽度大于所述潜浇口下端口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消除塑料件表面冲击痕的进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浇口形成矩形板状的孔道,所述孔道的一侧板面与所述潜浇口连通,所述进浇口的侧棱面形成与所述型腔连通的出口。
CN202223464427.6U 2022-12-22 2022-12-22 一种用于消除塑料件表面冲击痕的进浇结构 Active CN2191715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64427.6U CN219171544U (zh) 2022-12-22 2022-12-22 一种用于消除塑料件表面冲击痕的进浇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64427.6U CN219171544U (zh) 2022-12-22 2022-12-22 一种用于消除塑料件表面冲击痕的进浇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71544U true CN219171544U (zh) 2023-06-13

Family

ID=86674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64427.6U Active CN219171544U (zh) 2022-12-22 2022-12-22 一种用于消除塑料件表面冲击痕的进浇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715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88080A (zh) 一种行位热嘴注塑模具
CN102514160B (zh) 注塑模具斜顶机构及安装有该机构的注塑模具
CN219171544U (zh) 一种用于消除塑料件表面冲击痕的进浇结构
CN204869503U (zh) 一种同时注塑坐便器坐圈和盖板的注塑模具
CN207736657U (zh) 一种前三角窗左右装饰盖板
CN108515672A (zh) 侧抽注塑模具
CN211279586U (zh) 一种用于加工打印机用半齿的模具
CN208529614U (zh) 一种拉环生产模具
CN207758049U (zh) 一种多腔室的注塑模具结构
CN215550616U (zh) 型芯反置的注塑模具
CN208164236U (zh) 一种脱模机构
CN211807567U (zh) 一种双流道注塑模具
CN220052652U (zh) 侧抽芯注塑成型模具
CN216230542U (zh) 一种风窗的双塑口模具
CN218519069U (zh) 孔径1毫米以下防毛刺三通管注塑模具
CN214395164U (zh) 流道结构及三板模及注塑机
CN213321437U (zh) 一种可防尘屑的塑胶模具
CN214082605U (zh) 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潜进胶结构
CN220482410U (zh) 一种注塑模具省流道水口料重的模具结构
CN210910980U (zh) 一种注塑模架
CN217258134U (zh) 一种成型优弧产品的模仁总成
CN211640783U (zh) 一种精密注塑模具
CN216804272U (zh) 一种翻盖框架的四向滑块成型模具
CN216683163U (zh) 一种抽芯质量高的侧抽芯注塑装置
CN219466871U (zh) 复杂多特征薄壁塑料壳体多向抽芯注塑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