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88948U - 滤油装置和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滤油装置和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88948U
CN219088948U CN202223578548.3U CN202223578548U CN219088948U CN 219088948 U CN219088948 U CN 219088948U CN 202223578548 U CN202223578548 U CN 202223578548U CN 219088948 U CN219088948 U CN 2190889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peripheral wall
oil
oil filter
bottom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7854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钊强
刘化勇
王伟
周旺
瞿月红
缪永多
李阳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7854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889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889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889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od-Manufactur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滤油装置和烹饪器具,该滤油装置包括:滤油本体,滤油本体为环形结构;储液腔,形成于滤油本体;进液口,形成于滤油本体,连通于储液腔;其中,环形结构的中部通孔用于朝向于锅体组件的锅口布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油装置为环形结构,且环形结构的中部通孔朝向于锅口布置,从而在滤油完成后,方便用户通过前述中部通孔盛取烹饪空间内的汤汁和食材,无需取出滤油装置,从而降低了用户烫伤的风险,并提高了滤油装置的使用便利性,改善了用户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滤油装置和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滤油装置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在进行炖煮烹饪时,汤汁表面往往会漂浮有一层悬浮物,这些悬浮物通常为油脂或浮沫,从而在捞取汤汁或烹饪后的食材时,汤汁和食材容易受悬浮物的影响,进而降低食物的口感,同时会影响用户的健康,因此用户有时需要在自行去除汤面漂浮的油脂或浮沫后取食,而去除油脂或浮沫的过程较为麻烦且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影响了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滤油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滤油装置,包括:
滤油本体,滤油本体为环形结构;
储液腔,形成于滤油本体;
进液口,形成于滤油本体,连通于储液腔;
其中,环形结构的中部通孔用于朝向于锅体组件的锅口布置。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滤油本体包括:
内周壁,内周壁围设出中部通孔;
外周壁,与内周壁间隔布置;
底壁,连接于内周壁与外周壁之间;
其中,内周壁、外周壁和底壁围成敞口的储液腔,进液口包括储液腔的敞口。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外周壁形成有翻边结构或挂耳结构。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滤油本体还包括:
支脚结构,用于抵接于锅体组件;
其中,支脚结构连接于底壁,支脚结构与底壁为一体式结构;或
支脚结构穿设于中部通孔。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滤油装置还包括:
过液通道,形成于滤油本体,过液通道的进液端连通于储液腔,过液通道的出液端用于连通于锅体组件的烹饪空间;
其中,进液端的位置低于出液端的位置。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滤油本体还包括:
第一分隔件,第一分隔件的一端连接于内周壁,另一端向底壁方向延伸,第一分隔件与内周壁之间形成过液通道,进液端形成于第一分隔件朝向于底壁的一端,出液端形成于内周壁;或
第一分隔件的一端连接于外周壁,另一端向底壁方向延伸,第一分隔件与外周壁之间形成过液通道,进液端形成于第一分隔件朝向于底壁的一端,出液端形成于外周壁。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底壁为弧形壁。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滤油本体还包括:
第二分隔件,与底壁间隔布置,第二分隔件的一端向外周壁方向延伸,第二分隔件、外周壁与底壁之间形成第一过液段,底壁或外周壁靠近于底壁的部分形成有第一进液部,第二分隔件靠近外周壁的一端与外周壁之间形成有第一出液部;和/或
第二分隔件与底壁间隔布置,第二分隔件的一端向内周壁方向延伸,第二分隔件、内周壁与底壁之间形成第二过液段,底壁或内周壁靠近于底壁的部分形成有第二进液部,第二分隔件靠近内周壁的一端与内周壁之间形成有第二出液部;
其中,过液通道包括第一过液段和/或第二过液段。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进液口还包括形成于外周壁的多个进液孔,多个进液孔沿外周壁的周向间隔布置。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过液通道的导通宽度大于或等于1mm。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中部通孔的孔径大于或等于100mm。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中部通孔的孔径小于100mm。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储液腔的容积大于或等于50mL且小于或等于300mL。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
锅体组件,形成有烹饪空间和连通于烹饪空间的锅口;
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提出的滤油装置,滤油装置设置于烹饪空间内;
其中,进液口连通于烹饪空间。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锅体组件包括:
第一锅体,滤油装置用于设置在第一锅体内;
第二锅体,第一锅体设置在第二锅体内。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烹饪器具还包括:
盖体,连接于锅体组件,盖体用于敞开或覆盖锅口;
加热件,用于为锅体组件提供热能。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在盖体覆盖锅口的情况下,盖体与滤油装置之间形成有间隔,盖体与滤油装置的间隔距离大于或等于5mm。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滤油装置的外周壁与锅体组件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油装置包括滤油本体、储液腔和进液口,在使用过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油装置可以设置在锅体组件内或可以作为烹饪器具的一个部件,如可以将滤油装置设置在锅体组件内,这种情况下滤油装置可以设置在锅体组件的锅口处或内侧壁,以使滤油装置位于烹饪空间并相对靠近锅口,进液口可以导通于烹饪空间,烹饪空间内可以投放用于烹饪食材的液体和食材,进一步开启加热件,加热件可以为烹饪空间内的液体和食材提供热能,液体沸腾时烹饪空间内的液面高度会有所上升并靠近滤油装置,在液体高度上升至进液口处时,液体可以通过进液口进入到储液腔,考虑到食物析出的油脂或悬浮物密度低于汤汁密度,油脂会漂浮于汤汁的上方,从而油脂会优先于汤汁经前述进液口进入到储液腔内,进而可以利用储液腔收集油脂,提升烹饪空间内的汤油分离程度,减轻用户的除油负担,提升产品的用户使用体验。同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油装置为环形结构,且环形结构的中部通孔用于朝向于锅体组件的锅口布置,在中部通孔尺寸足够大时,滤油完成后,方便用户通过前述中部通孔盛取烹饪空间内的汤汁和食材,无需取出滤油装置,从而降低了用户烫伤的风险,并提高了滤油装置的使用便利性,改善了用户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滤油装置第一个视角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滤油装置第二个视角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为图1示出的滤油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M区域的示意性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的滤油装置第一个视角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的滤油装置第二个视角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7为图5示出的滤油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再一种实施例的滤油装置第一个视角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再一种实施例的滤油装置第二个视角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0为图8示出的滤油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剖视图;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滤油装置的示意性应用场景图;
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的滤油装置的示意性应用场景图;
图1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4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示意性结构图。
其中,图1至图1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30’汤汁;50’油脂;
100滤油装置;200锅体组件;300盖体;400加热件;
110滤油本体;210第一锅体;220第二锅体;
111内周壁;112外周壁;113底壁;114第一分隔件;115第二分隔件;116支脚结构;
1121翻边结构;1122挂耳结构;
201集油腔;
1101储液腔;1102进液口;1103中部通孔;1104过液通道;1105进液端;1106出液端;1107烹饪腔;1108沥油通道;1109进液孔;
1161限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申请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申请,并且能够将本申请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如图1至图14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滤油装置100,包括:滤油本体110,滤油本体110为环形结构;储液腔1101,形成于滤油本体110;进液口1102,形成于滤油本体110,连通于储液腔1101;其中,环形结构的中部通孔1103用于朝向于锅体组件200锅口布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油装置100包括滤油本体110、储液腔1101和进液口1102,在使用过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油装置100可以设置在锅体组件200内或可以作为烹饪器具的一个部件,如可以将滤油装置100设置在锅体组件200内,这种情况下滤油装置100可以设置在锅体组件200的锅口处或内侧壁,以使滤油装置100位于烹饪空间的上部并相对靠近锅口,进液口1102可以导通于烹饪空间,烹饪空间内可以投放用于烹饪食材的液体和食材,进一步开启加热件400,加热件400可以为烹饪空间内的液体和食材提供热能,液体沸腾时烹饪空间内的液面高度会有所上升并靠近滤油装置100,在液体高度上升至进液口1102处时,液体可以通过进液口1102进入到储液腔1101,考虑到食物析出的油脂50’或悬浮物密度低于汤汁30’密度,油脂50’会漂浮于汤汁30’的上方,从而油脂50’会优先于汤汁30’经前述进液口1102进入到储液腔1101内,进而可以利用储液腔1101收集油脂50’,提升锅体组件200内的汤油分离程度,减轻用户的除油负担,提升产品的用户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加热沸腾的方式为例进行滤油装置的应用说明,但可以理解的是,除了利用加热件400以加热沸腾的方式进行滤油之外,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促使烹饪空间内的液面高度提高,使烹饪空间内的液体上升至前述进液口1102并流向储液腔1101,进而实现滤油;前述促使烹饪空间内的液面高度提高的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注气加压、注气置换、机械扰动等,可使烹饪空间内的液面高度提高的方式有多种,这里不做过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示例中,滤油装置的底部为封闭结构或仅形成有用于汤汁回流的通孔,从而用户在滤油后难以盛取烹饪空间内的汤汁和食材,需要将滤油装置从锅体组件上取下再行食物的盛取,进而在取放滤油装置的过程中容易被烫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油装置100为环形结构,且环形结构的中部通孔1103在使用过程中可以用于朝向于锅体组件200锅口布置,在中部通孔1103尺寸足够大时,滤油完成后,方便用户通过前述中部通孔1103盛取烹饪空间内的汤汁30’和食材,无需取出滤油装置100,从而降低了用户烫伤的风险,并提高了滤油装置100的使用便利性,改善了用户使用体验。
可以理解的是,基于前述设置,在烹饪过程中,烹饪空间内的液体在沸腾时,亦可以通过前述中部通孔1103向上翻滚,减少滤油装置100对沸腾液体的遮挡,改善液体沸腾效果,有利于促进液体中的脂肪乳化并析出营养物质,令汤汁更加香浓,改善食物口感。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环形结构可以为圆环、方环、多边形环、椭圆环等等,这里不做过多限定;相应地,前述中部通孔1103可以为圆孔、方孔、多边形孔、椭圆孔等等,这里不做过多限定。
如图1至图12所示,在一些示例中,滤油本体110包括:内周壁111,内周壁111围设出中部通孔1103;外周壁112,与内周壁111间隔布置;底壁113,连接于内周壁111与外周壁112之间;其中,内周壁111、外周壁112和底壁113围成敞口的储液腔1101,进液口1102包括储液腔1101的敞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环形结构的滤油本体110可以包括有内周壁111、外周壁112和底壁113,其中,前述环形结构的中部通孔1103由内周壁111围出,从而方便用户通过前述中部通孔1103盛取烹饪空间内的汤汁30’和食材,无需取出滤油装置100,从而降低了用户烫伤的风险,并提高了滤油装置100的使用便利性,改善了用户使用体验;内周壁111与外周壁112之间存在间隔并通过底壁113连接,内周壁111、外周壁112和底壁113围成前述储液腔1101,储液腔1101具有敞口,可以理解的是,基于前述内周壁111、外周壁112和底壁113的设置,滤油本体110与底壁113相对的一侧可以是敞开的,相应地形成为储液腔1101的前述敞口。
滤油装置100的进液口1102可以包括储液腔1101的前述敞口,可以理解的是,储液腔1101的敞口的位置与中部通孔1103的一个端口的位置较为接近,从而在使用过程中,当烹饪空间的液面高度上升时,部分液体可以通过中部通孔1103流动,并沿着内周壁111向相对较高的位置翻滚,在前述液体溢出中部通孔1103背离底壁113的一端的情况下,液体可以进一步向四周流动并靠近储液腔1101的敞口,进而进入到储液腔1101内,且由于液体中油脂的密度相对较低,更易于优先通过中部通孔1103溢出并进入到储液腔1101内,实现烹饪空间中的汤油分离,减轻用户的除油负担。
需要说明的是,在滤油装置100设置在锅体组件200内的情况下,外周壁112与锅体组件200的内侧壁之间可以形成有间隙,从而当烹饪空间的液面高度上升时,部分液体可以通过前述间隙向上翻滚,在前述液面高度高于外周壁112的高度时,液体亦能够靠近储液腔1101的前述敞口,进而进入到储液腔1101内。
同时,基于前述设置,能够降低滤油本体110的结构复杂性,节约滤油装置100的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
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如图3所示,外周壁112的高度A可以大于内周壁111的高度B,从而在滤油装置100的外周壁112挂设于锅体组件200的锅口处的情况下,可以避免内周壁111凸出于锅口,有利于防止内周壁111与锅盖干涉。
如图1至图3和图5至图10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外周壁112形成有翻边结构1121或挂耳结构1122。
在该技术方案中,外周壁112可以形成有翻边结构1121或挂耳结构1122,以便于利用翻边结构1121或挂耳结构1122将滤油装置100挂设在锅体组件200的锅口处或锅体组件200的内侧壁,提升滤油装置100的安装稳定性,为滤油作业的稳顺进行提供保障,并能够在用户取放滤油装置100的过程中,降低滤油装置100边缘划伤用户的可能性。
可以理解的是,锅体组件200的锅口处通常会设置有锅口翻边,外周壁112形成的翻边结构1121的结构形状可以与前述锅口翻边的结构形状相适配,以保证滤油装置100在使用过程中的放置稳定性;一些锅体组件为了便于在使用过程中放置托盘、蒸屉等烹饪用具,通常也会在锅体组件200的内侧壁设置挂钩或凸包,滤油本体110的外周壁112的翻边结构1121的结构形状亦可以与前述凸包的结构形状相适配,或者令外周壁112的挂耳结构1122与前述挂钩相适配,以保证滤油装置100在使用过程中的放置稳定性。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一些示例中,滤油本体还包括:支脚结构116,用于抵接于锅体组件200;其中,支脚结构116连接于底壁113,支脚结构116与底壁113为一体式结构;或支脚结构116穿设于中部通孔1103。
在该技术方案中,滤油本体110还可以包括有用于抵接锅体组件200的支脚结构,以便于利用支脚结构将滤油装置100放置在锅体组件200的锅底,提升滤油装置100在烹饪空间内的安装稳定性,为滤油作业的稳顺进行提供保障。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锅体组件200的锅底也即锅体组件200与锅口相对的壁面。
其中,如图11所示,支脚结构116可以与滤油本体110的底壁113相连接,且支脚结构116与前述底壁113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从而一方面能够在支脚结构116抵接于锅体组件200的情况下,为滤油本体110提供良好的支撑效果,提升滤油装置100在烹饪空间内的安装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滤油本体的整体结构强度,防止支脚结构116脱离底壁113,为滤油装置100的稳定放置提供进一步的保障。
或者,如图12所示,支脚结构116可以穿设于中部通孔1103,从而能够在保证支脚结构116的支撑作用的同时,降低支脚结构116在中部通孔1103径向上的分布范围,有利于提升滤油装置的结构紧凑性;可以理解的是,支脚结构的一端可以与前述内周壁111相连接,在实际应用中,支脚结构116远离于内周壁111的一端可以用于抵接锅体组件200。
可以理解的是,在支脚结构116穿设于中部通孔1103的情况下,支脚结构116可以形成有用于连通中部通孔1103和烹饪空间的导通结构,烹饪空间内的液体可以通过前述导通结构流向中部通孔1103,从而降低支脚结构116对中部通孔1103的导通作用的影响。
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在支脚结构116穿设于中部通孔1103的情况下,支脚结构116形成有敞口的烹饪腔1107,可以理解的是,在使用过程中,烹饪腔1107可以用于承装烹饪食材所用的液体和食材,前述烹饪腔1107的敞口用于朝向于锅体组件200的锅口布置,也即烹饪腔1107的敞口的导通方向与前述中部通孔1103的导通方向一致,以便于用户通过烹饪腔1107的敞口取食;同时,基于前述设置,一方面,在支脚结构116抵接于锅体组件200的情况下,在烹饪过程中能够接收到的锅体组件200的热量,进而便于烹饪腔1107内的食物受热,以保证对食物的烹饪效果;另一方面,在烹饪腔1107内的液体沸腾程度较高的情况下,液体可以通过烹饪腔1107的敞口外溢,且烹饪腔1107的敞口的位置与储液腔1101的敞口的位置相对邻近,溢出烹饪腔1107的液体易于进入到储液腔内,进而降低烹饪腔1107内的液体油脂含量。
如图12所示,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在支脚结构116穿设于中部通孔1103的情况下,支脚结构116用于将锅体组件200的烹饪空间分隔出集油腔201;其中,支脚结构116与内周壁111之间形成有沥油通道1108,沥油通道1108用于连通储液腔1101的敞口与所述集油腔201。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支脚结构116穿设于中部通孔1103的情况下,支脚结构116可以用于将锅体组件200的烹饪空间分隔出集油腔201,如图12所示,示例性地,前述集油腔201可以位于锅体组件200的内侧壁与支脚结构116的外侧壁之间,支脚结构116与滤油本体110的内周壁111之间可以形成有沥油通道1108,前述集油腔201与储液腔1101的敞口之间可以通过沥油通道1108连通,可以理解的是,在储液腔1101的容量饱和的情况下,储液腔1101内的液体容易通过储液腔1101的敞口溢出,从而基于前述沥油通道1108的设置,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将溢出储液腔1101敞口的液体导向集油腔201,以利用集油腔201进一步对油脂含量相对较高的液体进行收集,保证滤油装置100的滤油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2所示,沥油通道1108的一个端口可以位于烹饪腔1107的敞口与储液腔1101的敞口之间,并与烹饪腔1107的敞口与储液腔1101的敞口平齐,可以理解的是,烹饪腔1107中的液体由于沸腾程度较高而溢出时的流速较高,从而多数液体能够在惯性作用下跨过沥油通道1108的前述端口流向储液腔1101;而储液腔1101由于容量饱和导致液体外溢时,往往流速较小,液体更倾向于沿着滤油本体110的结构表面流动,进而经储液腔1101敞口外溢的液体大多会通过沥油通道1108的前述端口流入集油腔201内,从而可以避免油脂回流到烹饪腔1107中,保证滤油效果。
如图12所示,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在支脚结构116穿设于中部通孔1103的情况下,支脚结构116可以形成有限流孔1161,限流孔1161靠近于烹饪腔1107的敞口布置,且限流孔1161的导通面积小于烹饪腔1107的敞口的导通面积,从而在烹饪腔1107内的液体向烹饪腔1107的敞口方向流动时,可以进一步利用限流孔1161增大液体的流速,便于烹饪腔1107内的液体在惯性作用下向较高的位置流动以增强液体的沸腾翻滚效果。
如图3、图4和图10所示,在一些示例中,滤油装置100还包括:过液通道1104,形成于滤油本体110,过液通道1104的进液端1105连通于储液腔1101,过液通道1104的出液端1106用于连通于锅体组件200的烹饪空间;其中,进液端1105的位置低于出液端1106的位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滤油装置100还包括有形成于滤油本体110的过液通道1104,过液通道1104的进液端1105与储液腔1101相连通,从而储液腔1101内的液体可以流入过液通道1104,过液通道1104的出液端1106用于连通于锅体组件200的烹饪空间,从而储液腔1101内的液体可以通过过液通道1104流入烹饪空间,
其中,前述进液端1105的位置低于前述出液端1106的位置,从而前述进液端1105更加靠近于储液腔1101的底部,可以理解的是,在滤油过程中,进入到储液腔1101内的液体会包含汤汁,由于汤汁密度高于油脂密度,从而汤汁会更易于分布在储液腔1101的底部,进而在储液腔1101内的液位高度高于前述出液端1106的情况下,储液腔1101底部的汤汁会更为优先地被压入过液通道1104,进而通过过液通道1104回流至烹饪空间内,由此基于前述过液通道1104的设置,在滤油过程中,能够减少烹饪空间内的汤汁损失,提升可供用户取食的低油汤汁的数量,防止烹饪空间内的液位大幅降低,有利于进行多次滤油以提升滤油效果,提高汤油分离程度。
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前述进液端1105的位置低于出液端1106的位置,也即图3中进液端1105至滤油本体110底部的距离E小于出液端1106至滤油本体110底部的距离F。
如图1至图4和图8至图11所示,在一些示例中,滤油本体110还包括:第一分隔件114,第一分隔件114的一端连接于内周壁111,另一端向底壁113方向延伸,第一分隔件114与内周壁111之间形成过液通道1104,进液端1105形成于第一分隔件114朝向于底壁113的一端,出液端1106形成于内周壁111;或第一分隔件114的一端连接于外周壁112,另一端向底壁113方向延伸,第一分隔件114与外周壁112之间形成过液通道1104,进液端1105形成于第一分隔件114朝向于底壁113的一端,出液端1106形成于外周壁112。
在该技术方案中,如图1至图4和图8至图11所示,滤油本体110还可以包括有第一分隔件114,第一分隔件114的一端与内周壁111相连接,另一端向底壁113方向延伸,前述过液通道1104形成于内周壁111与第一分隔件114之间,相应地,过液通道1104的进液端1105形成于第一分隔件114朝向于底壁113的一端,从而令进液端1105靠近储液腔1101的底部,出液端1106形成于内周壁111,且出液端1106的位置高于进液端1105的位置,从而基于前述设置,能够便于储液腔1101内的汤汁回流至烹饪空间内,减少烹饪空间内的汤汁损失,提升可供用户取食的低油汤汁的数量,防止烹饪空间内的液位大幅降低,有利于进行多次滤油以提升滤油效果,提高汤油分离程度。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分隔件114位于内周壁111朝向外周壁112的一侧,以便于过液通道1104连通储液腔1101,并有利于提高滤油本体110的结构紧凑性,减少滤油本体110的空间占用。
或者,第一分隔件114的一端可以与外周壁112相连接,另一端向底壁113方向延伸,前述过液通道1104形成于外周壁112与第一分隔件114之间,相应地,过液通道1104的进液端1105形成于第一分隔件114朝向于底壁113的一端,从而令进液端1105靠近储液腔1101的底部,出液端1106形成于外周壁112,且出液端1106的位置高于进液端1105的位置,从而基于前述设置,能够便于储液腔1101内的汤汁回流至烹饪空间内,减少烹饪空间内的汤汁损失,提升可供用户取食的低油汤汁的数量,防止烹饪空间内的液位大幅降低,有利于进行多次滤油以提升滤油效果,提高汤油分离程度。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分隔件114位于外周壁112朝向内周壁111的一侧,以便于过液通道1104连通储液腔1101,并有利于提高滤油本体110的结构紧凑性,减少滤油本体110的空间占用。
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如图11所示,在第一分隔件114的一端连接于内周壁111的情况下,第一分隔件114连接于内周壁111的一端可以覆盖部分的中部通孔1103,且第一分隔件114与内周壁之间为可拆卸的连接,从而基于前述设置,在烹饪过程中或者需要进行滤油时,可以将第一分隔件114设置于内周壁111,以形成前述过液通道1106并覆盖部分的中部通孔1103,缩小中部通孔1103的流通面积,进而便于烹饪空间内的液体向较高的位置翻滚,提升烹饪效果;在滤油完成后,可以将第一分隔件114从而内周壁111上取下,以敞开中部通孔1103,方便用户取食。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底壁113为弧形壁。
在该技术方案中,滤油本体110的底壁113可以为弧形壁,从而一方面,能够提升底壁113的导向作用,便于将储液腔1101内的液体导向过液通道1104,减少液体的流动阻力,提升液体流动的平顺性;另一方面,在底壁113外侧接触到烹饪空间内的液体后,弧形壁的设置能够防止底壁113外侧积液,进而避免油脂附着于底壁113外侧并在滤油后滴落到烹饪空间的低油汤汁中,有利于改善滤油效果。
如图5至图7所示,在一些示例中,滤油本体110还包括:第二分隔件115,与底壁113间隔布置,第二分隔件115的一端向外周壁112方向延伸,第二分隔件115、外周壁112与底壁113之间形成第一过液段,底壁113或外周壁112靠近于底壁113的部分形成有第一进液部,第二分隔件115靠近外周壁112的一端与外周壁112之间形成有第一出液部;和/或第二分隔件115与底壁113间隔布置,第二分隔件115的一端向内周壁111方向延伸,第二分隔件115、内周壁111与底壁113之间形成第二过液段,底壁113或内周壁111靠近于底壁113的部分形成有第二进液部,第二分隔件115靠近内周壁111的一端与内周壁111之间形成有第二出液部;其中,过液通道1104包括第一过液段和/或第二过液段。
在该技术方案中,滤油本体110还可以包括与底壁113间隔布置的第二分隔件115,第二分隔件115的一端向外周壁112的方向延伸,过液通道1104可以包括有形成于第二分隔件115、外周壁112和底壁113之间的第一过液段,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分隔件115与外周壁112之间形成有间隙,第一过液段由底壁113向外周壁112的方向延伸;第一进液部形成于底壁113或外周壁112靠近于底壁113的部分,第一进液部连通于前述第一过液段,基于第一进液部的前述设置,可以令第一进液部的高度位置相对较低;第一出液部形成于第二分隔件115靠近外周壁112的一端与外周壁112之间,第一出液部连通于前述第一过液段,基于第一出液部的前述设置,可以令第一出液部的高度位置相对较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出液部高于第一进液部,前述进液端1105包括前述第一进液部,前述出液端1106包括前述第一出液部,从而方便储液腔1101底部的汤汁通过位置较低的第一进液部流入第一过液段,并通过位置较高的第一出液部回流至烹饪空间内,减少烹饪空间内的汤汁损失,提升可供用户取食的低油汤汁的数量,防止烹饪空间内的液位大幅降低,有利于进行多次滤油以提升滤油效果,提高汤油分离程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分隔件115的一端可以向内周壁111的方向延伸,过液通道1104可以包括有形成于第二分隔件115、内周壁111和底壁113之间的第二过液段,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分隔件115与内周壁111之间形成有间隙,第二过液段由底壁113向内周壁111的方向延伸;第二进液部形成于底壁113或内周壁111靠近于底壁113的部分,第二进液部连通于前述第二过液段,基于第二进液部的前述设置,可以令第二进液部的高度位置相对较低;第二出液部形成于第二分隔件115靠近内周壁111的一端与内周壁111之间,第二出液部连通于前述第二过液段,基于第二出液部的前述设置,可以令第二出液部的高度位置相对较高;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出液部高于第二进液部,前述进液端1105包括前述第二进液部,前述出液端1106包括前述第二出液部,从而方便储液腔1101底部的汤汁通过位置较低的第二进液部流入第二过液段,并通过位置较高的第二出液部回流至烹饪空间内,减少烹饪空间内的汤汁损失,提升可供用户取食的低油汤汁的数量,防止烹饪空间内的液位大幅降低,有利于进行多次滤油以提升滤油效果,提高汤油分离程度。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5至图7所示,可以理解的是,过液通道1104可以包括前述第一过液段和第二过液段的其中一者;或者,过液通道1104可以同时包括有前述第一过液段和前述第二过液段,相应地,进液端1105可以同时包括有前述第一进液部和第二进液部,出液端1106可以同时包括有前述第一出液部和第二出液部,从而利于扩大过液通道的导通范围,提升过液通道1104的导通效率,有利于提高储液腔1101内汤汁的回流效率。在过液通道1104可以同时包括有前述第一过液段和前述第二过液段的情况下,第一出液部和第二出液部均高于第一进液部,且第一出液部和第二出液部均高于第二进液部。
如图1、图3、图5、图7、图8和图10所示,在一些示例中,进液口11025还包括形成于外周壁112的多个进液孔1109,多个进液孔1109沿外周壁112的周
向间隔布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在滤油本体110外周壁112上设置多个进液孔1109,且多个进液孔1109沿外周壁112的周向间隔布置,从而在滤油过程中,一方面有
利于提升进液口1102的总体导通面积,提升滤油装置100的进液速度,进而提高0滤油效率;另一方面,便于液体在滤油本体110周向上的不同位置进入到储液腔1101内,提升进液口1102对烹饪空间的作用范围,进而提升滤油效果;再一方面,基于前述进液孔1109的设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进液口1102的最低位置高度,进而降低滤油时对液体沸腾程度的要求,有利于节省滤油能耗。
如图3所示,在一些示例中,过液通道1104的导通宽度D大于或等于1mm。5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设置过液通道1104的导通宽度D大于或等于1mm,
从而能够提升液体流经过液通道1104时的流动顺畅性,减少过液通道1104对液体产生的流动阻力,有利于提升滤油效率。
如图3所示,在一些示例中,中部通孔1103的孔径C大于或等于100mm。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设置中部通孔1103的孔径C大于或等于100mm,从0而便于用户将盛取食物的用具通过中部通孔1103伸入到烹饪空间内以盛取食物,
提升用户的取食便利性,降低用户烫伤的风险,改善产品的用户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在中部通孔1103为方孔或多边形孔的情况下,前述孔径指的是方形或多边形对应外接圆的直径;在中部通孔1103为椭圆孔的情况下,前述孔径指的是椭圆的短轴长度。
5如图3所示,在一些示例中,中部通孔1103的孔径C小于100mm。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设置中部通孔1103的孔径C小于100mm,从而能够减小中部通孔1103的横截面积,进而在烹饪过程中,便于烹饪空间内的液体沿中部通孔1103流动至更高的位置,以增强汤汁30’的翻滚效果,有利于促进液体中的脂肪乳化并析出营养物质,令汤汁更加香浓,改善食物口感。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中部通孔1103的孔径C可以等于100mm,以在保证中部通孔1103对盛取食物的用具具备良好通过性,便于用户取食的同时,有利于在烹饪过程中增强液体的翻滚效果,改善食物口感。
在一些示例中,储液腔1101的容积大于或等于50mL且小于或等于300mL。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设置储液腔1101的容积大于或等于50mL且小于或等于300mL,从而在保证储液腔1101具有较好的储液性能和滤油效果的同时,减少滤油装置100对锅体组件200内部空间的占用,提升滤油装置100的结构紧凑性。
如图11至图14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组件200,形成有烹饪空间和连通于烹饪空间的锅口;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提出的滤油装置100,滤油装置100设置于烹饪空间内;其中,进液口1102连通于烹饪空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将滤油装置100设置在锅体组件200的烹饪空间内,这种情况下滤油装置100可以设置在锅体组件200的锅口处或内侧壁,以使滤油装置100位于烹饪空间的上部并相对靠近锅口,进液口1102可以导通于烹饪空间,烹饪空间内可以投放用于烹饪食材的液体和食材,进一步开启加热件400,加热件400可以为烹饪空间内的液体和食材提供热能,液体沸腾时烹饪空间内的液面高度会有所上升并靠近滤油装置100,在液体高度上升至进液口1102处时,液体可以通过进液口1102进入到储液腔1101,考虑到食物析出的油脂50’或悬浮物密度低于汤汁30’密度,油脂50’会漂浮于汤汁30’的上方,从而油脂50’会优先于汤汁30’经前述进液口1102进入到储液腔1101内,进而可以利用储液腔1101收集油脂50’,提升锅体组件200内的汤油分离程度,减轻用户的除油负担,提升产品的用户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加热沸腾的方式为例进行滤油装置的应用说明,但可以理解的是,除了利用加热件400以加热沸腾的方式进行滤油之外,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促使烹饪空间内的液面高度提高,使烹饪空间内的液体上升至前述进液口1102并流向储液腔1101,进而实现滤油;前述促使烹饪空间内的液面高度提高的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注气加压、注气置换、机械扰动等,可使烹饪空间内的液面高度提高的方式有多种,这里不做过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示例中,滤油装置的底部为封闭结构或仅形成有用于汤汁回流的通孔,从而用户在滤油后难以盛取烹饪空间内的汤汁和食材,需要将滤油装置从锅体组件上取下再行食物的盛取,进而在取放滤油装置的过程中容易被烫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油装置100为环形结构,且环形结构的中部通孔1103朝向于锅口布置,在中部通孔1103尺寸足够大时,滤油完成后,方便用户通过前述中部通孔1103盛取烹饪空间内的汤汁30’和食材,无需取出滤油装置100,从而降低了用户烫伤的风险,并提高了滤油装置100的使用便利性,改善了用户使用体验。
可以理解的是,基于前述设置,在烹饪过程中,烹饪空间内的液体在沸腾时,亦可以通过前述中部通孔1103向上翻滚,减少滤油装置100对沸腾液体的遮挡,改善液体沸腾效果,有利于促进液体中的脂肪乳化并析出营养物质,令汤汁更加香浓,改善食物口感。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环形结构可以为圆环、方环、多边形环、椭圆环等等,这里不做过多限定;相应地,前述中部通孔1103可以为圆孔、方孔、多边形孔、椭圆孔等等,这里不做过多限定。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锅体组件200包括:第一锅体210,滤油装置100用于设置在第一锅体210内;第二锅体220,第一锅体210设置在第二锅体220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锅体组件200可以包括有第一锅体210和第二锅体220,其中,第一锅体210用于装在前述滤油装置100,也即烹饪空间形成于第一锅体210,且第一锅体210设置在第二锅体220内,从而可以利用第二锅体220为第一锅体210提供结构防护,并提高第一锅体210的安装稳定性,提升烹饪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锅体组件200的锅底也即第一锅体210的锅底,前述锅底也即第一锅体210与锅口相对的壁面,前述锅体组件200的内侧壁也即第一锅体210的内侧壁,相应地,前述锅口也即第一锅体210的锅口。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盖体300,连接于锅体组件200,盖体300用于敞开或覆盖锅口;加热件400,用于为锅体组件200提供热能。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可以包括有盖体300和加热件400,盖体300与锅体组件200相连接,并用于覆盖或敞开锅体组件200的锅口,从而在烹饪过程中,可以利用盖体300覆盖锅体组件200的锅口,以为食材提供相对封闭的烹饪环境,提升烹饪过程的清洁性和烹饪效果;在烹饪完成后,可以操纵盖体300以敞开锅体组件200的锅口,以便于用户通过前述锅口盛取烹饪腔内的食物。
加热件400用于为锅体组件200提供热能,从而便于利用加热件400提供热量,以实现对食材的烹饪;另一方面,加热件400可以为烹饪腔和置换腔内的液体提供热能,促进液体沸腾,以使烹饪空间内的液位高度上升并达到滤油装置100的进液口1102处,以便于利用滤油装置100收集油脂50’。
需要说明的是,在锅体组件200包括前述第二锅体220的情况下,盖体300可以连接于第二锅体220。
可以理解的是,盖体300与锅体组件200之间可以为可拆卸的连接关系,亦可以是铰接或滑动连接关系等等,这里不做过多限定。
如图13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在盖体300覆盖锅口的情况下,盖体300与滤油装置100之间形成有间隔,盖体300与滤油装置100的间隔距离大于或等于5mm。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盖体300覆盖锅口的情况下,可以令盖体300与滤油装置100之间形成有间隔,盖体300与滤油装置100的间隔距离可以大于或等于5mm,以避免滤油装置100与盖体300之间发生结构干涉,从而有利于保证盖体300对锅口的覆盖效果,提升盖体300与锅体组件200之间的密封性,进而在烹饪过程中有利于保持及调整烹饪空间的压力,为烹饪器具的烹饪效果提供保障。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一些示例中,滤油装置100的外周壁112与锅体组件200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该技术方案中,滤油装置100的外周壁112与锅体组件200的内侧壁之间可以形成有间隙,基于该间隙的设置,有利于降低滤油装置100与锅体组件200发生刮擦的可能性,进而减低烹饪器具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有利于延长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并能够降低烹饪器具在使用过程中的噪声,提升产品的用户使用体验。
示例性地,滤油装置100的外周壁112与锅体组件200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量L可以大于或等于1mm。
在本申请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滤油本体,所述滤油本体为环形结构;
储液腔,形成于所述滤油本体;
进液口,形成于所述滤油本体,连通于所述储液腔;
其中,所述环形结构的中部通孔用于朝向于锅体组件的锅口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油本体包括:
内周壁,所述内周壁围设出所述中部通孔;
外周壁,与所述内周壁间隔布置;
底壁,连接于所述内周壁与所述外周壁之间;
其中,所述内周壁、所述外周壁和所述底壁围成敞口的所述储液腔,所述进液口包括所述储液腔的敞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周壁形成有翻边结构或挂耳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油本体还包括:
支脚结构,用于抵接于所述锅体组件;
其中,所述支脚结构连接于所述底壁,所述支脚结构与所述底壁为一体式结构;或
所述支脚结构穿设于所述中部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过液通道,形成于所述滤油本体,所述过液通道的进液端连通于所述储液腔,所述过液通道的出液端用于连通于所述锅体组件的烹饪空间;
其中,所述进液端的位置低于所述出液端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油本体还包括:
第一分隔件,所述第一分隔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内周壁,另一端向所述底壁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分隔件与所述内周壁之间形成所述过液通道,所述进液端形成于所述第一分隔件朝向于所述底壁的一端,所述出液端形成于所述内周壁;或
所述第一分隔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外周壁,另一端向所述底壁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分隔件与所述外周壁之间形成所述过液通道,所述进液端形成于所述第一分隔件朝向于所述底壁的一端,所述出液端形成于所述外周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壁为弧形壁。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油本体还包括:
第二分隔件,与所述底壁间隔布置,所述第二分隔件的一端向所述外周壁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分隔件、所述外周壁与所述底壁之间形成第一过液段,所述底壁或所述外周壁靠近于所述底壁的部分形成有第一进液部,所述第二分隔件靠近所述外周壁的一端与所述外周壁之间形成有第一出液部;和/或
所述第二分隔件与所述底壁间隔布置,所述第二分隔件的一端向所述内周壁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分隔件、所述内周壁与所述底壁之间形成第二过液段,所述底壁或所述内周壁靠近于所述底壁的部分形成有第二进液部,所述第二分隔件靠近所述内周壁的一端与所述内周壁之间形成有第二出液部;
其中,所述过液通道包括所述第一过液段和/或所述第二过液段。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液口还包括形成于所述外周壁的多个进液孔,多个所述进液孔沿所述外周壁的周向间隔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液通道的导通宽度大于或等于1mm。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部通孔的孔径大于或等于100mm。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部通孔的孔径小于100mm。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液腔的容积大于或等于50mL且小于或等于300mL。
14.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组件,形成有烹饪空间和连通于所述烹饪空间的锅口;
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滤油装置,所述滤油装置设置于所述烹饪空间内;
其中,所述进液口连通于所述烹饪空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组件包括:
第一锅体,所述滤油装置用于设置在所述第一锅体内;
第二锅体,所述第一锅体设置在所述第二锅体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盖体,连接于所述锅体组件,所述盖体用于敞开或覆盖所述锅口;
加热件,用于为所述锅体组件提供热能。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体覆盖所述锅口的情况下,所述盖体与所述滤油装置之间形成有间所述盖体与所述滤油装置的间隔距离大于或等于5mm。
18.根据权利要求14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滤油装置的外周壁与所述锅体组件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
CN202223578548.3U 2022-12-30 2022-12-30 滤油装置和烹饪器具 Active CN2190889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78548.3U CN219088948U (zh) 2022-12-30 2022-12-30 滤油装置和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78548.3U CN219088948U (zh) 2022-12-30 2022-12-30 滤油装置和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88948U true CN219088948U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609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78548.3U Active CN219088948U (zh) 2022-12-30 2022-12-30 滤油装置和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889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75477B (zh) 无油空气炸锅
CN219088948U (zh) 滤油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13605790U (zh) 油汤分离器具及炖盅
CN106859292B (zh) 一种具有滤油滤渣结构的器具
CN213850036U (zh) 一种可蒸煮的食品加工机
CN211795815U (zh) 烹饪器具的滤油装置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20384864U (zh) 烹饪器具
CN219206596U (zh) 滤油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13993333U (zh) 分离装置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9720363U (zh) 烹饪容器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3993293U (zh) 分离装置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20212679U (zh) 烹饪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CN213909679U (zh) 一种米汤锅
CN210540731U (zh) 烹饪器具
CN218515589U (zh) 一种具有防溢出功能的养生壶
CN219206597U (zh) 滤油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13551164U (zh) 锅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08693013U (zh) 一种炒菜机机壳及炒菜机
CN216797369U (zh) 一种分离装置及烹饪器具
CN218164871U (zh) 一种多功能蒸笼及烹饪器具
CN217013694U (zh) 一种油炸锅
CN210446698U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锅具以及烹饪器具
CN213820969U (zh) 火锅锅具
CN219720366U (zh) 烹饪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112914356B (zh) 分离装置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