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06596U - 滤油装置和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滤油装置和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06596U
CN219206596U CN202223573692.8U CN202223573692U CN219206596U CN 219206596 U CN219206596 U CN 219206596U CN 202223573692 U CN202223573692 U CN 202223573692U CN 219206596 U CN219206596 U CN 2192065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filtering
oil
cavity
cooking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7369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旺
薛钊强
刘化勇
李阳阳
瞿月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7369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065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065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065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rying-Pans Or Fry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滤油装置和烹饪器具,该滤油装置包括:滤油本体,滤油本体形成有敞口的烹饪腔;支撑部,连接于滤油本体,支撑部与滤油本体之间形成置换腔;置换孔,开设于滤油本体,置换腔通过置换孔导通至烹饪腔;滤油通道,开设于滤油本体,滤油通道连通于烹饪腔;其中,滤油通道靠近于烹饪腔的敞口布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油装置基于滤油通道的设置,能够在液体外溢的过程中限制液体的流量,从而在滤油过程中,能够避免烹饪腔内的液体大量外溢,有利于减少烹饪腔内的汤汁损失,提升滤油器具的滤油效果,进而提高产品的用户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滤油装置和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滤油装置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在进行炖煮烹饪时,汤汁表面往往会漂浮有一层悬浮物,这些悬浮物通常为油脂或浮沫,从而在捞取汤汁或烹饪后的食材时,汤汁和食材容易受悬浮物的影响,进而降低食物的口感,同时会影响用户的健康,因此用户有时需要在自行去除汤面漂浮的油脂或浮沫后取食,而去除油脂或浮沫的过程较为麻烦且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影响了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滤油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滤油装置,包括:
滤油本体,滤油本体形成有敞口的烹饪腔;
支撑部,连接于滤油本体,支撑部与滤油本体之间形成置换腔;
置换孔,开设于滤油本体,置换腔通过置换孔导通至烹饪腔;
滤油通道,开设于滤油本体,滤油通道连通于烹饪腔;
其中,滤油通道靠近于烹饪腔的敞口布置。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支撑部为环状,布置在滤油本体的周侧。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滤油装置还包括:
过液件,连接于滤油本体,过液件布置在置换孔的周侧,过液件位于置换腔内。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滤油通道包括:
多个滤油孔,开设于滤油本体,多个滤油孔沿滤油本体的周向间隔布置。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滤油孔的孔径大于或等于1.5mm且小于或等于8mm。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滤油通道包括:
多个滤油凹槽,开设于滤油本体靠近烹饪腔的敞口的一端,多个滤油凹槽沿滤油本体的周向间隔布置。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滤油装置还包括:
回流孔,开设于支撑部,回流孔连通于置换腔。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滤油本体靠近烹饪腔的敞口的一端形成有第一翻边结构或第一卷圆结构;和/或
支撑部远离滤油本体的一端形成有第二翻边结构或第二卷圆结构。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滤油本体与支撑部为一体式结构。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
锅体组件,形成有烹饪空间;
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提出的滤油装置,滤油装置用于设置在烹饪空间内,滤油装置的壁面与锅体组件的壁面之间形成集油腔,滤油通道联通于集油腔。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支撑部设置于锅体组件的内底壁,集油腔形成于滤油装置的至少部分周侧。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锅体组件包括:
第一锅体,滤油装置用于设置在第一锅体内;
第二锅体,第一锅体设置在第二锅体内。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滤油本体形成有第一水位标识结构,第一水位标识结构的位置高度低于滤油通道的位置高度;和/或
第一锅体形成有第二水位标识结构,第二水位标识结构的位置高度低于滤油通道的位置高度。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烹饪器具还包括:
盖体,连接于锅体组件。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烹饪器具还包括:
加热件,用于为锅体组件提供热能;和/或
供气件,用于向置换腔输送气体介质。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油装置包括了滤油本体、支撑部、置换孔和滤油通道,且支撑部与滤油本体之间形成了置换腔,在使用过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油装置可以设置在烹饪器具之内或可以作为烹饪器具的一个部件,如可以将滤油装置设置在锅体组件内,这种情况下滤油装置的支撑部与锅体的内底壁抵接,置换腔再通过置换孔与烹饪腔导通,可以向烹饪腔内投放用于烹饪食材的液体和食材,而液体可以通过置换孔进入到置换腔内,进而填充烹饪腔和置换腔,进一步开启加热件,加热件可以为烹饪腔和置换腔内的液体提供热能,液体析出气泡,气泡将存积在置换腔之内,从而气体将占据置换腔内的至少部分空间,这也将导致置换腔内的压力增加,进而推动置换腔内的液体经由置换孔排放到烹饪腔,直到烹饪腔内的液面高于滤油通道,烹饪腔内的部分液体即可通过滤油通道外溢到滤油本体之外,而考虑到食物析出的油脂或悬浮物密度低于汤汁密度,油脂会漂浮于液体的上方,在液体外溢时,油脂或其他悬浮物会优先经由烹饪腔溢出,在食材完成烹饪之后,液体失去热能,气泡将会停止析出,部分液体在重力作用下将会重新返回至置换腔,烹饪腔内的液面将会降低。同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油装置基于滤油通道的设置,能够在液体外溢的过程中限制液体的流量,从而在滤油过程中,能够避免烹饪腔内的液体大量外溢,有利于减少烹饪腔内的汤汁损失,提升滤油器具的滤油效果,进而提高产品的用户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滤油装置第一个视角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滤油装置第二个视角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的滤油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再一种实施例的滤油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再一种实施例的滤油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第二个状态的示意性应用场景图。
其中,图1至图8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30’汤汁;50’油脂;
100滤油装置;300锅体组件;500加热件;700盖体;
110滤油本体;130支撑部;150置换孔;170滤油通道;180回流孔;190过液件;
310第一锅体;330第二锅体;
111第一翻边结构;113第一卷圆结构;131第二翻边结构;133第二卷圆结构;
171滤油孔;173滤油凹槽;
301烹饪空间;303集油腔;
1101烹饪腔;1301置换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申请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申请,并且能够将本申请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如图1至图8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滤油装置100,包括:滤油本体110,滤油本体110形成有敞口的烹饪腔1101;支撑部130,连接于滤油本体110,支撑部130与滤油本体110之间形成置换腔1301;置换孔150,开设于滤油本体110,置换腔1301通过置换孔150导通至烹饪腔1101;滤油通道170,开设于滤油本体110,滤油通道170连通于烹饪腔1101;其中,滤油通道170靠近于烹饪腔1101的敞口布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油装置100包括了滤油本体110、支撑部130、置换孔150和滤油通道170,且支撑部130与滤油本体110之间形成了置换腔1301,在使用过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油装置100可以设置在烹饪器具之内或可以作为烹饪器具的一个部件,如可以将滤油装置100设置在锅体组件300内,这种情况下滤油装置100的支撑部130与锅体的内底壁抵接,置换腔1301再通过置换孔150与烹饪腔1101导通,可以向烹饪腔1101内投放用于烹饪食材的液体和食材,而液体可以通过置换孔150进入到置换腔1301内,进而填充烹饪腔1101和置换腔1301,进一步开启加热件500,加热件500可以为烹饪腔1101和置换腔1301内的液体提供热能,液体析出气泡,气泡将存积在置换腔1301之内,从而气体将占据置换腔1301内的至少部分空间,这也将导致置换腔1301内的压力增加,进而推动置换腔1301内的液体经由置换孔150排放到烹饪腔1101,直到烹饪腔1101内的液面高于滤油通道170,烹饪腔1101内的部分液体即可通过滤油通道170外溢到滤油本体110之外,而考虑到食物析出的油脂50’或悬浮物密度低于汤汁30’密度,油脂50’会漂浮于液体的上方,在液体外溢时,油脂50’或其他悬浮物会优先经由烹饪腔1101溢出,在食材完成烹饪之后,液体失去热能,气泡将会停止析出,部分液体在重力作用下将会重新返回至置换腔1301,烹饪腔1101内的液面将会降低。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亦可以配置供气件,以利用供气件向置换腔1301内输送气体介质,提升置换腔1301内的气体量和压力,进而推动置换腔1301内的液体经由置换孔150进入到烹饪腔1101,实现油脂的滤除。并且,可以理解的是,滤油过程可以相对于烹饪过程独立进行,也即可以在食材烹饪完成后,利用加热件500和/或供气件增大置换腔1301内的气体量,以进行滤油作业。
可以理解的是,烹饪腔1101的前述敞口可以形成于滤油本体110背离支撑部130的一端,在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油装置100与锅体组件300组合完成食物的烹饪之后,用户可以直接经由烹饪腔1101内盛取食物,无需取出滤油装置100,基于此可以壁面用户被烫伤,可以使食物的烹饪更加方便、安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油装置100开设有滤油通道170,滤油通道170靠近于烹饪腔1101的敞口布置,在使用过程中,滤油通道170的位置可以高于支撑部130的位置,从而基于滤油通道170的设置,能够在液体外溢的过程中令液体通过滤油通道170外溢,避免液体经烹饪腔1101的敞口大量溢出,进而限制滤油过程中液体的流量,相比于液体直接通过烹饪腔1101的敞口外溢,在相同的加热件500或供气件运行相同时长的情况下,能够降低烹饪腔1101中汤汁30’的外溢量,有利于减少烹饪腔1101内的汤汁30’损失,提升滤油器具的滤油效果,进而提高产品的用户使用体验。
可以理解的是,在使用过程中,如烹饪腔1101的液面高度上升速度较快,则部分液体亦可以通过烹饪腔1101的敞口溢出。
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滤油通道170的导通面积小于烹饪腔1101的敞口面积,可以理解的是,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增大液体通过滤油通道170流通时的阻力,降低滤油通道170的液体流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滤油装置100设置于锅体组件300内的情况下,滤油装置100与锅体组件300之间形成有集油腔303,烹饪腔1101外溢的液体可以流入集油腔303内,以便于利用集油腔303收集油脂,可以理解的是,在滤油装置100和锅体组件300的结构参数既定的情况下,集油腔303的容积是一定的,基于前述滤油通道170的设置,可以在滤油过程中,避免集油腔303在短时间内被注满,有利于防止集油腔303内的油脂回流到烹饪腔1101,进而有利于保证滤油装置100的滤油效果,扩大滤油装置100的滤油范围,提升产品的用户使用体验。
如图1至图5所示,在一些示例中,支撑部130为环状,布置在滤油本体110的周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支撑部130的形状,支撑部130可以为环状,通过环状的设计,使得支撑部130可以围设在滤油本体110的周侧,能够降低支撑部130与滤油本体110之间产生间隙的概率,能够提高置换腔1301的密封效果,避免在置换腔1301内的液体受热析出气体时气体经由支撑部130与滤油本体110之间的间隙外溢,确保置换腔1301因气体的析出可以使置换腔1301内的液体向烹饪腔1101供给,确保可以起到滤油效果。并且,环状的支撑部130在抵接锅体组件300的内底壁时,能够沿滤油本体110的周向为滤油本体110提供更为可靠的支撑,并进一步提升烹饪腔1101的平稳性,降低汤汁倾洒的可能性。
同时,考虑到滤油装置100需要与锅体组件300配合使用,因此滤油装置100可以为柱状,支撑部130环形的设计可以更好地与滤油装置100进行贴合,提高了滤油装置100的整体性。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在一些示例中,滤油装置100还包括:过液件190,连接于滤油本体110,过液件190布置在置换孔150的周侧,过液件190位于置换腔1301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滤油装置100还可以包括有连接于滤油本体110的过液件190,且过液件190布置在置换孔150的周侧,并位于置换腔1301内,从而置换腔1301将通过过液件190连通置换孔150,进而连通烹饪腔1101,进而在使用过程中,当置换腔1301内的液体受热析出气泡或置换腔1301内被注入气体时,过液件190对气体能够产生一定的阻隔作用,降低气体直接通过置换孔150进入到烹饪腔1101内的可能性,便于更多的气体在置换腔1301内聚集,以促使置换腔1301内更多的液体流向烹饪腔1101,有利于使烹饪腔1101内的液体外溢,增强滤油装置100的滤油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过液件190可以形成有过液通道,过液通道的进液端连通于置换腔1301,过液通道的出液端连通于置换孔150,从而在过液件190连接于滤油本体110且位于置换腔1301内的情况下,过液通道的进液端会低于出液端,在置换腔1301内存在气体时,由于气体的密度相比于液体较低,气体会优先占据置换腔1301内位置相对较高的部分空间,并挤压下方的液体优先通过过液件190溢出置换腔1301,进而基于过液件190的设置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气体直接溢出置换腔1301的可能性,并提升置换腔1301内积聚的气体量。示例性地,如图1、图6至图8所示,过液件190的一端连接滤油本体110,并布置在置换孔150的周侧,另一端用于朝向于锅体组件300的内底壁布置,并与锅体组件300的内底壁形成有间隔。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滤油通道170包括:多个滤油孔171,开设于滤油本体110,多个滤油孔171沿滤油本体110的周向间隔布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滤油通道170可以包括多个开设于滤油本体110上的滤油孔171,可以理解的是,滤油孔171形成于滤油本体110的侧壁,并靠近于烹饪腔1101的敞口布置,从而在烹饪腔1101内的液位上升至滤油孔171时,液体可以通过滤油孔171流出烹饪腔1101,实现烹饪腔1101内的油脂滤除。
同时,多个滤油孔171可以沿滤油本体110的周向间隔布置,以便于烹饪腔1101内的液体可以在滤油本体110周向上多个位置流出,避免烹饪腔1101中部分区域的油脂无法流出或流出效率低,有利于提升滤油效果。
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多个滤油孔171与烹饪腔1101的距离可以相同,从而在烹饪腔1101内的液面高度达到一定程度后,烹饪腔1101内的液体可以同时通过各个滤油孔171外溢;或者,多个滤油孔171与烹饪腔1101的距离可以不同,从而随着烹饪腔1101内的液面高度增高,可供烹饪腔1101内液体外溢的滤油孔171数量也能够不断增加,进而提升液体的外溢流量,有利于防止烹饪腔1101的液位高度快速攀升至烹饪腔1101的敞口。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至图3所示,滤油孔171可以是长圆孔;或者,如图4所示,滤油孔171可以是圆孔;可以理解的是,滤油孔171的形状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还可以是多边形孔、椭圆孔等等,这里不做过多限定。
在一些示例中,滤油孔171的孔径大于或等于1.5mm且小于或等于8mm。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设置滤油孔171的孔径大于或等于1.5mm且小于或等于8mm,从而一方面避免滤油孔171的孔径过小,防止滤油孔171对液体产生过大的流通阻力,有利于保证滤油效率;另一方面,则可以避免孔径过大,进而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防止用户的手指伸入滤油孔171内,减低用户划伤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至图3、图7和图8所示,在前述滤油孔171为长圆孔的情况下,滤油孔171的孔径指的是长圆孔两端圆弧的直径;在前述滤油孔171为多边形孔的情况下,滤油孔171的孔径指的是该多边形外接圆的直径;在前述滤油孔171为椭圆孔的情况下,滤油孔171的孔径指的是椭圆短轴的长度。
如图5所示,在一些示例中,滤油通道170包括:多个滤油凹槽173,开设于滤油本体110靠近烹饪腔1101的敞口的一端,多个滤油凹槽173沿滤油本体110的周向间隔布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滤油通道170可以包括多个开设于滤油本体110的滤油凹槽173,滤油凹槽173位于滤油本体110靠近烹饪腔1101敞口的一端,可以理解的是,滤油凹槽173形成于滤油本体110的侧壁,并靠近于烹饪腔1101的敞口布置,滤油凹槽173的一侧连通烹饪腔1101,另一侧连通滤油本体110的外侧,从而在烹饪腔1101内的液位上升至滤油凹槽173时,液体可以通过滤油凹槽173流出烹饪腔1101,实现烹饪腔1101内的油脂50’滤除。
同时,多个滤油凹槽173可以沿滤油本体110的周向间隔布置,以便于烹饪腔1101内的液体可以在滤油本体110周向上多个位置流出,避免烹饪腔1101中部分区域的油脂无法流出或流出效率低,有利于提升滤油效果。
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滤油凹槽173的槽深可以一致,需要说明的是,滤油凹槽173的槽深,也即滤油凹槽173沿烹饪腔1101的敞口导通方向上的尺寸,从而在烹饪腔1101内的液面高度达到一定程度后,烹饪腔1101内的液体可以同时通过各个滤油凹槽173外溢;或者,多个滤油凹槽173的槽深可以不同,从而随着烹饪腔1101内的液面高度增高,可供烹饪腔1101内液体外溢的滤油凹槽173数量也能够不断增加,并增大液体的整体流通面积,进而提升液体的外溢流量,有利于防止烹饪腔1101的液位高度快速攀升至烹饪腔1101的敞口。
如图1、图4、图6至图8所示,在一些示例中,滤油装置100还包括:回流孔180,开设于支撑部130,回流孔180连通于置换腔1301。
在该技术方案中,滤油装置100还包括了回流孔180,回流孔180开设在支撑部130上,在将滤油装置100设置在锅体组件300或其他烹饪设备之内时,滤油装置100与锅体组件300之间可以形成集油腔303,在烹饪腔1101内的液面上升时,悬浮物、油脂50’和部分液体将会外溢到集油腔303之中,通过在支撑部130上开设回流孔180,外溢到集油腔303之内的液体可以经由回流孔180回流到置换腔1301内,如此设置,能够避免因烹饪腔1101内的单次外溢导致过多的液体外溢到集油腔303之中,而导致后续加热件500再加热时,由于烹饪腔1101和置换腔1301内的液体总量少而导致无法再进行滤油,通过回流孔180的开设,可以使外溢到集油腔303内的液体再循环回置换腔1301,基于此再与加热件500的热能结合,可以实现多次滤油,可以提高滤油装置100的滤油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当液体经由烹饪腔1101外溢到集油腔303之内时,由于密度的不同,悬浮物和油脂50’同样会优先悬浮到汤汁30’的表面,因此汤汁30’会优先经由回流孔180返回到置换腔1301,而悬浮物和油脂50’返回到置换腔1301内的概率是很低的,基于此通过加热件500液体提供热能,以带动液体多次的经由烹饪腔1101外溢,可以使更多的油脂50’和悬浮物积存到集油腔303内,能够使烹饪腔1101内的油脂50’进一步降低,能够使用户的饮食更加健康,可以提高用户体验。
如图2至图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滤油本体110靠近烹饪腔1101的敞口的一端形成有第一翻边结构111或第一卷圆结构113;和/或支撑部130远离滤油本体110的一端形成有第二翻边结构131或第二卷圆结构133。
在该技术方案中,如图2所示,支撑部130远离滤油本体110的一端可以形成有第二翻边结构131,或者如图3和图4所示,支撑部130远离滤油本体110的一端可以形成有第二卷圆结构133,从而基于前述设置,能够在用户取放滤油装置100时,降低滤油装置100划伤用户的风险,提升产品的用户使用体验,并且能够令滤油装置100的底部较为平滑,防止滤油装置100与锅体组件300配合时损伤锅体组件300,有利于减少滤油装置100和锅体组件300的磨损。
在该技术方案中,如图2所示,滤油本体110靠近烹饪腔1101敞口的一端可以形成有第一翻边结构111,或者如图3和图4所示,滤油本体110靠近烹饪腔1101敞口的一端可以形成有第一卷圆结构113,从而基于前述设置,能够在用户取放滤油装置100时,降低滤油装置100划伤用户的风险,提升产品的用户使用体验。
在一些示例中,滤油本体110与支撑部130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滤油本体110与支撑部130为一体式结构,一方面,可以增加滤油装置100的机械强度;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或减少滤油本体110与支撑部130之间的间隙,能够使液体更好地经由置换腔1301供给到烹饪腔1101之内。
如图6至图8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组件300,形成有烹饪空间301;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提出的滤油装置100,滤油装置100用于设置在烹饪空间301内,滤油装置100的壁面与锅体组件300的壁面之间形成集油腔303,滤油通道170联通于集油腔303。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将滤油装置100设置在锅体组件300的烹饪空间301内,这种情况下滤油装置100的支撑部130远离滤油本体110的一端与锅体的内底壁抵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油装置100包括了滤油本体110、支撑部130、置换孔150和滤油通道170,且支撑部130与滤油本体110之间形成了置换腔1301,在使用过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油装置100可以设置在烹饪器具之内或可以作为烹饪器具的一个部件,如可以将滤油装置100设置在锅体组件300内,这种情况下滤油装置100的支撑部130与锅体的内底壁抵接,置换腔1301再通过置换孔150与烹饪腔1101导通,可以向烹饪腔1101内投放用于烹饪食材的液体和食材,而液体可以通过置换孔150进入到置换腔1301内,进而填充烹饪腔1101和置换腔1301,进一步开启加热件500,加热件500可以为烹饪腔1101和置换腔1301内的液体提供热能,液体析出气泡,气泡将存积在置换腔1301之内,从而气体将占据置换腔1301内的至少部分空间,这也将导致置换腔1301内的压力增加,进而推动置换腔1301内的液体经由置换孔150排放到烹饪腔1101,直到烹饪腔1101内的液面高于滤油通道170,烹饪腔1101内的部分液体即可通过滤油通道170外溢到滤油本体110之外,而考虑到食物析出的油脂50’或悬浮物密度低于汤汁30’密度,油脂50’会漂浮于液体的上方,在液体外溢时,油脂50’或其他悬浮物会优先经由烹饪腔1101溢出,在食材完成烹饪之后,液体失去热能,气泡将会停止析出,部分液体在重力作用下将会重新返回至置换腔1301,烹饪腔1101内的液面将会降低。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亦可以配置供气件,以利用供气件向置换腔1301内输送气体介质,提升置换腔1301内的气体量和压力,进而推动置换腔1301内的液体经由置换孔150进入到烹饪腔1101,实现油脂的滤除。并且,可以理解的是,滤油过程可以相对于烹饪过程独立进行,也即可以在食材烹饪完成后,利用加热件500和/或供气件增大置换腔1301内的气体量,以进行滤油作业。
可以理解的是,烹饪腔1101的前述敞口可以形成于滤油本体110背离支撑部130的一端,在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油装置100与锅体组件300组合完成食物的烹饪之后,用户可以直接经由烹饪腔1101内盛取食物,无需取出滤油装置100,基于此可以壁面用户被烫伤,可以使食物的烹饪更加方便、安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油装置100开设有滤油通道170,滤油通道170靠近于烹饪腔1101的敞口布置,在使用过程中,滤油通道170的位置可以高于支撑部130的位置,从而基于滤油通道170的设置,能够在液体外溢的过程中令液体通过滤油通道170外溢,避免液体经烹饪腔1101的敞口大量溢出,进而限制滤油过程中液体的流量,相比于液体直接通过烹饪腔1101的敞口外溢,在相同的加热件500或供气件运行相同时长的情况下,能够降低烹饪腔1101中汤汁的外溢量,有利于减少烹饪腔1101内的汤汁损失,提升滤油器具的滤油效果,进而提高产品的用户使用体验。
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滤油通道170的导通面积小于烹饪腔1101的敞口面积,可以理解的是,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增大液体通过滤油通道170流通时的阻力,降低滤油通道170的液体流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滤油装置100设置于锅体组件300内的情况下,滤油装置100与锅体组件300之间形成有集油腔303,烹饪腔1101外溢的液体可以流入集油腔303内,以便于利用集油腔303收集油脂,可以理解的是,在滤油装置100和锅体组件300的结构参数既定的情况下,集油腔303的容积是一定的,基于前述滤油通道170的设置,可以在滤油过程中,避免集油腔303在短时间内被注满,有利于防止集油腔303内的油脂回流到烹饪腔1101,进而有利于保证滤油装置100的滤油效果,扩大滤油装置100的滤油范围,提升产品的用户使用体验。
如图6至图8所示,在一些示例中,支撑部130设置于锅体组件300的内底壁,集油腔303形成于滤油装置100的至少部分周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撑部130背离于滤油本体110的一端可以设置在锅体组件300的内底壁,从而保证滤油装置100的放置稳定性;集油腔303可以形成于滤油装置100的至少部分周侧,从而集油腔303沿烹饪腔1101的周向分布,当烹饪腔1101内的液体溢出时,更加易于直接进入到集油腔303内,提升集油腔303的液体收集范围,避免烹饪腔1101内的液体溢出后受阻回流,利于提升烹饪器具的滤油效果。
如图6至图8所示,在一些示例中,锅体组件300包括:第一锅体310,滤油装置100用于设置在第一锅体310内;第二锅体330,第一锅体310设置在第二锅体330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锅体组件300可以包括有第一锅体310和第二锅体330,其中,第一锅体310用于装在前述滤油装置100,也即烹饪空间301形成于第一锅体310,且第一锅体310设置在第二锅体330内,从而可以利用第二锅体330为第一锅体310提供结构防护,并提高第一锅体310的安装稳定性,提升烹饪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锅体组件300的内底壁也即第一锅体310的内底壁,前述锅体组件300的内侧壁也即第一锅体310的内侧壁。
在一些示例中,滤油本体110形成有第一水位标识结构,第一水位标识结构的位置高度低于滤油通道170的位置高度;和/或第一锅体310形成有第二水位标识结构,第二水位标识结构的位置高度低于滤油通道170的位置高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滤油本体110可以形成有第一水位标识结构,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水位标识结构可以为形成于滤油本体110的内壁的水位刻度线,从而基于第一水位标识结构的设置,便于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了解到烹饪腔1101内的液位高度,并且第一水位标识结构亦能够为用户在烹饪时加注液体提供液体加注量的参考,同时可以设置第一水位标识结构的位置高度低于滤油通道170的位置高度,以避免用户在烹饪时向烹饪腔1101内加注过多的液体,利于防止烹饪腔1101内的汤汁在烹饪过程中大量地通过滤油通道170溢出,能够减少烹饪腔1101内的汤汁损失。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锅体310可以形成有第二水位标识结构,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水位标识结构可以为形成于第一锅体310的内侧壁的水位刻度线,在滤油装置100设置于第一锅体310内的情况下,滤油装置100的外侧壁与第一锅体310的内侧壁之间会形成有集油腔303,从而基于第二水位标识结构的设置,便于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了解到集油腔303内的液位高度;在滤油装置100形成有前述回流孔180的情况下,用户在烹饪时加注到烹饪腔1101内的液体亦能够通过置换孔150、置换腔1301和回流孔180进入到集油腔303内,从而在滤油装置100形成有前述回流孔180的情况下,第二水位标识结构亦能够为用户在烹饪时加注液体提供液体加注量的参考,同时可以设置第二水位标识结构的位置高度低于滤油通道170的位置高度,以避免用户在烹饪时向烹饪腔1101内加注过多的液体,利于防止烹饪腔1101内的汤汁在烹饪过程中大量地通过滤油通道170溢出,能够减少烹饪腔1101内的汤汁损失,并有利于在用户加注液体的过程中,避免集油腔303内的液位高度过高,能够在滤油过程中降低集油腔303内的液体通过滤油通道170回流至烹饪腔1101内的可能性,进而利于提升烹饪器具的滤油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水位标识结构和第二水位标识结构可以同时设置,以便于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了解烹饪腔1101和集油腔303内的液位高度,并利于为用户提供更为可靠的液体加注量参考。
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在滤油本体110形成有第一水位标识结构的情况下,置换腔1301的容积V1大于烹饪腔1101位于第一水位标识结构与滤油通道170之间的部分的容积V2,从而如用户在烹饪时向烹饪腔1101内加注的液体量不低于第一水位标识结构,则在置换腔1301内的液体溢入烹饪腔1101内时,能够将烹饪腔1101内的液面高度抬升至滤油通道170,进而使得烹饪腔1101内的油脂通过滤油通道170溢出以实现滤油,可以理解的是,置换腔1301的容积越大,则第一水位标识结构可以设置的越低,烹饪器具在滤油时对烹饪腔1101的初始液位高度要求也相应地降低。
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在第一锅体310形成有第二水位标识结构,且滤油装置100形成有回流孔180的情况下,置换腔1301的容积V1大于烹饪腔1101位于第二水位标识结构与滤油通道170之间的部分的容积V3,从而如用户在烹饪时向烹饪腔1101内加注的液体量不低于第二水位标识结构,则在置换腔1301内的液体溢入烹饪腔1101内时,能够将烹饪腔1101内的液面高度抬升至滤油通道170,进而使得烹饪腔1101内的油脂通过滤油通道170溢出以实现滤油,可以理解的是,置换腔1301的容积越大,则第二水位标识结构可以设置的越低,烹饪器具在滤油时对烹饪腔1101的初始液位高度要求也相应地降低。
如图6至图8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盖体700,连接于锅体组件300。
在该技术方案中,盖体700与锅体组件300相连接,并用于覆盖或敞开锅体组件300的锅口,从而在烹饪过程中,可以利用盖体700覆盖锅体组件300的锅口,以为食材提供相对封闭的烹饪环境,提升烹饪过程的清洁性和烹饪效果;在烹饪完成后,可以操纵盖体700以敞开锅体组件300的锅口,以便于用户通过前述锅口盛取烹饪腔1101内的食物。
需要说明的是,在锅体组件300包括前述第二锅体330的情况下,盖体700可以连接于第二锅体330。
可以理解的是,盖体700与锅体组件300之间可以为可拆卸的连接关系,亦可以是铰接或滑动连接关系等等,这里不做过多限定。
如图6至图8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烹饪器具还包括:加热件500,用于为锅体组件300提供热能;和/或供气件,用于向置换腔1301输送气体介质。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可以包括有用于为锅体组件300提供热能的加热件500,从而一方面,便于利用加热件500提供热量,以实现对食材的烹饪;另一方面,加热件500可以为烹饪腔1101和置换腔1301内的液体提供热能,液体析出气泡,气泡将存积在置换腔1301之内,进而推动置换腔1301内的液体经由置换孔150排放到烹饪腔1101,直到烹饪腔1101内的液面高于滤油通道170,烹饪腔1101内的部分液体即可外溢到滤油本体110之外。
或者,烹饪器具还可以包括有用于向置换腔1301输送气体介质的供气件,从而供气件可以向置换腔1301内注气,进而利用气体推动置换腔1301内的液体经由置换孔150排放到烹饪腔1101,直到烹饪腔1101内的液面高于滤油通道170,烹饪腔1101内的部分液体即可外溢到滤油本体110之外。
可以理解的是,烹饪器具可以同时包括加热件500和注气件,以便于提高置换腔1301内的气体量提升效率,进而提升烹饪器具的滤油效率,降低食物中的油脂含量,改善产品的用户使用体验。
在本申请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滤油本体,所述滤油本体形成有敞口的烹饪腔;
支撑部,连接于所述滤油本体,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滤油本体之间形成置换腔;
置换孔,开设于所述滤油本体,所述置换腔通过所述置换孔导通至所述烹饪腔;
滤油通道,开设于所述滤油本体,所述滤油通道连通于所述烹饪腔;
其中,所述滤油通道靠近于所述烹饪腔的敞口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为环状,布置在所述滤油本体的周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过液件,连接于所述滤油本体,所述过液件布置在所述置换孔的周侧,所述过液件位于所述置换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油通道包括:
多个滤油孔,开设于所述滤油本体,所述多个滤油孔沿所述滤油本体的周向间隔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滤油孔的孔径大于或等于1.5mm且小于或等于8mm。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油通道包括:
多个滤油凹槽,开设于所述滤油本体靠近所述烹饪腔的敞口的一端,所述多个滤油凹槽沿所述滤油本体的周向间隔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回流孔,开设于所述支撑部,所述回流孔连通于所述置换腔。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滤油本体靠近所述烹饪腔的敞口的一端形成有第一翻边结构或第一卷圆结构;和/或
所述支撑部远离所述滤油本体的一端形成有第二翻边结构或第二卷圆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滤油本体与所述支撑部为一体式结构。
10.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组件,形成有烹饪空间;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滤油装置,所述滤油装置用于设置在所述烹饪空间内,所述滤油装置的壁面与所述锅体组件的壁面之间形成集油腔,所述滤油通道联通于所述集油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设置于所述锅体组件的内底壁,所述集油腔形成于所述滤油装置的至少部分周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组件包括:
第一锅体,所述滤油装置用于设置在所述第一锅体内;
第二锅体,所述第一锅体设置在所述第二锅体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滤油本体形成有第一水位标识结构,所述第一水位标识结构的位置高度低于所述滤油通道的位置高度;和/或
所述第一锅体形成有第二水位标识结构,所述第二水位标识结构的位置高度低于所述滤油通道的位置高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盖体,连接于所述锅体组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加热件,用于为所述锅体组件提供热能;和/或
供气件,用于向所述置换腔输送气体介质。
CN202223573692.8U 2022-12-30 2022-12-30 滤油装置和烹饪器具 Active CN2192065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73692.8U CN219206596U (zh) 2022-12-30 2022-12-30 滤油装置和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73692.8U CN219206596U (zh) 2022-12-30 2022-12-30 滤油装置和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06596U true CN219206596U (zh) 2023-06-20

Family

ID=867381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73692.8U Active CN219206596U (zh) 2022-12-30 2022-12-30 滤油装置和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065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58794A1 (en) Steam cooker
FI80374C (fi) Filterkaffekokare.
KR101161828B1 (ko) 수유식 안전 튀김 장치
CN219206596U (zh) 滤油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11380771U (zh) 烹饪器具
CN219438850U (zh) 滤油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19088948U (zh) 滤油装置和烹饪器具
CN109984570B (zh) 一种上给水式先煮后蒸的煮饭锅及煮饭方法
CN219438851U (zh) 滤油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19206598U (zh) 滤油装置和烹饪器具
CN106923698A (zh) 保温柜
CN219289246U (zh) 滤油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13248412U (zh) 去油装置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3909679U (zh) 一种米汤锅
CN208551282U (zh) 滴漏式咖啡机
CN215686942U (zh) 烹饪器具
CN219206597U (zh) 滤油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05682969U (zh) 炒锅防溅罩
CN213551164U (zh) 锅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03693359U (zh) 一种热水壶出水盒
CN211269924U (zh) 一种收集盒及其饭煲
CN213993293U (zh) 分离装置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3309163U (zh) 一种方便清洁的空气炸锅
CN216822918U (zh) 一种分离装置及烹饪器具
CN219720365U (zh) 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