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29555U - 全地形车车架和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车架和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29555U
CN219029555U CN202222847227.2U CN202222847227U CN219029555U CN 219029555 U CN219029555 U CN 219029555U CN 202222847227 U CN202222847227 U CN 202222847227U CN 219029555 U CN219029555 U CN 2190295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 beam
fixedly connected
terrain vehicle
area
inclined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4722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4722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295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295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295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车架和全地形车,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用于解决全地形车的顶部防滚杠易变形的技术问题。所述全地形车车架的动力区包括上横梁、两个B柱、两个第一斜向支撑构件和两个第二斜向支撑构件,所述上横梁,两个所述第一斜向支撑构件和两个所述第二斜向支撑构件分别设置两个所述B柱的不同方位。上述技术方案增强了所述B柱的结构强度,使得顶部防滚杠所受力通过所述B柱分解到所述上横梁、两个所述第一斜向支撑构件和两个所述第二斜向支撑构件中,进而使得顶部防滚杠不易变形。

Description

全地形车车架和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地形车车架和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全地形车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全地形车一般包括全地形车车架和顶部防滚杠,全地形车车架用于布置驾驶室以及安装发动机等部件或装置,顶部防滚杠用于保护车内驾乘人员安全。全地形车车架包括B柱,全地形车车架和顶部防滚杠通过B柱连接。然而,上述全地形车存在顶部防滚杠易变形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全地形车车架和全地形车,用以解决全地形车的顶部防滚杠易变形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所述全地形车车架包括依次连接的车头区、乘坐区和动力区;
所述乘坐区包括固定架和托架;所述固定架的前端与所述车头区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动力区固定连接;所述托架位于所述固定架的上方,所述托架的前端与所述车头区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动力区固定连接;
所述动力区包括上横梁、尾部挡板、两个B柱、两个第一斜向支撑构件和两个第二斜向支撑构件;
两个所述B柱设置于所述上横梁两端,且所述B柱与地面垂直;所述上横梁平行于地面设置,且所述上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B柱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上横梁的长度小于所述固定架的后端横向长度;
所述尾部挡板位于所述上横梁后下方,且所述尾部挡板的上端横向长度小于所述上横梁的长度;
两个所述第一斜向支撑构件设置于所述上横梁的两侧,且各所述第一斜向支撑构件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在所述B柱的上端,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尾部挡板的上端;
两个所述第二斜向支撑构件设置于所述上横梁的两侧,且各所述第二斜向支撑构件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在所述B柱的第一位置,另一端均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的后端边缘,所述第一位置的高度大于所述固定架的后端边缘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全地形车车架中,通过上横梁、两个第一斜向支撑构件和两个第二斜向支撑构件多方位支撑B柱,提高了B柱的结构强度,进而增强了B柱所支撑的顶部防滚杠的结构强度,解决了全地形车的顶部防滚杠易变形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两个所述B柱相对于对称轴线轴对称设置,所述对称轴线为所述全地形车车架的中心线;
所述尾部挡板的两端相对于所述对称轴线轴对称设置;
两个所述第一斜向支撑构件相对于所述对称轴线轴对称设置;
两个所述第二斜向支撑构件相对于所述对称轴线轴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位置靠近所述B柱的上端设置。
进一步,所述动力区还包括下横梁和两个所述尾部纵向构件;
所述下横梁位于所述托架的后端并与所述上横梁平行;
两个所述尾部纵向构件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所述下横梁,另一端均固定连接所述尾部挡板的下端,且两个所述尾部纵向构件相对于所述对称轴线轴对称。
进一步,所述动力区还包括两个L型构件和两个肋板;
所述L型构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上横梁,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向支撑构件的上端,两个L型构件相对于所述对称轴线轴对称;
两个肋板相对于所述对称轴线轴对称,每个所述肋板位于一个对应的所述L型构件、一个对应的所述上横梁和一个对应的所述第一斜向支撑构件构成的区域内,且每个所述肋板的一端固定连接对应的所述L型构件,另一端固定连接对应的所述上横梁。
进一步,所述托架还包括第一底部纵向构件、第二底部纵向构件和前横梁;
所述第一底部纵向构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下横梁的左端,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车头区;
所述第二底部纵向构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下横梁的右端,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车头区;
所述前横梁分别与所述上横梁以及所述车头区的保护梁平行设置,且所述前横梁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底部纵向构件的前端,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底部纵向构件的前端;
所述下横梁、第一底部纵向构件、前横梁和第二底部纵向构件围成的区域为矩形框,所述矩形框配置为与地面平行。
进一步,所述矩形框的上表面用于形成安装座椅和动力电池的第一容置区。
进一步,所述矩形框的上表面用于形成安装座椅和燃油箱的第二容置区。
进一步,所述固定架的后端位于所述下横梁前方,所述固定架的后端设有第二安装位点,所述第二安装位点用于安装后悬挂纵向臂,所述尾部挡板内部设有第三安装位点,所述第三安装位点用于安装后悬挂控制臂。
进一步,所述B柱包括焊接在一起的空心管和实心柱体;
所述实心柱体位于所述空心管上,所述空心管为圆管,所述实心柱体的一端插入所述空心管内并焊接,所述实心柱体的另一端为半圆柱体,所述半圆柱体的侧面与所述上横梁垂直,所述半圆柱体的侧面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的中心线和顶部防滚杠的第二安装孔的中心线均与水平方向平行。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全地形车,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全地形车车架。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全地形车车架及全地形车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全地形车车架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IV区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全地形车车架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I-车头区,                        II-乘坐区;
III-动力区,                      S1-对称轴线;
101-保护梁,                      210-托架;
211-下横梁,                      212-第一底部纵向构件;
213-第二底部纵向构件,            214-前横梁;
220-固定架,                      221-第一安装位点;
310-B柱,                         311-空心管;
312-实心柱体,                    313-半圆柱体侧面;
314-第一安装孔,                  315-长条形凸起;
320-上横梁,                      330-尾部挡板;
331-第二安装位点,                340-斜向支撑构件;
341-第一斜向支撑构件,            342-第二斜向支撑构件;
343-第三斜向支撑构件,            350-尾部纵向构件;
360-动力支架,                    370-动力安装位点;
371-第一动力安装位点,            372-第二动力安装位点;
373-第三动力安装位点,            374-第四动力安装位点;
380-L型组件,                     381-L型构件;
382-肋板,                        383-第三安装位点。
具体实施方式
如背景技术所述,在相关技术中的全地形车,其顶部防滚杠存在易变形的问题,经发明人研究发现,出现这种问题在于,全地形车车架中对B柱进行支撑的杆件水平设置,只能在单一方向支撑B柱,导致顶部防滚杠所受力难以分解。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全地形车车架中,上横梁、两个第一斜向支撑构件和两个第二斜向支撑构件分别从不同的方位支撑两个B柱,增强了B柱的结构强度,使得顶部防滚杠所受力通过B柱分解到上横梁、两个第一斜向支撑构件和两个第二斜向支撑构件中,进而使得顶部防滚杠不易变形。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全地形车车架包括依次连接的车头区Ⅰ、乘坐区Ⅱ和动力区Ⅲ。车头区Ⅰ位于全地形车车架的前端,可以用于安装全地形车的前悬挂系统;乘坐区Ⅱ位于全地形车车架的中间,可以用于安装全地形车的座椅、油箱、动力电池;动力区Ⅲ位于全地形车车架的后端,可以用于安装全地形车的动力总成如发动机、电机。
如图1和图3所示,动力区Ⅲ包括两个B柱310、上横梁320、尾部挡板330和斜向支撑构件340其中,斜向支撑构件340包括两个第一斜向支撑构件341、两个第二斜向支撑构件342。
继续参考图1和图3,两个B柱310位于上横梁320两侧且可以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布置,上横梁320可以为杆状结构。上横梁32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B柱310的上端固定连接,上横梁320的长度小于下文所述的固定架320的后端横向长度。上横梁320的材料可以为不锈钢或铝合金,两个B柱310材料与上横梁320的材料相同、相近或相似,例如可以为不锈钢或铝合金。
继续参考图1和图3,尾部挡板330可以为钣金结构尾部挡板330位于上横梁320后下方,且尾部挡板330的上端横向长度小于上横梁320的长度。尾部挡板330的材料与上横梁320的材料相同、相近或相似,例如可以为不锈钢或铝合金。
继续参考图1和图3,两个第一斜向支撑构件341设置于上横梁320的两侧,且各第一斜向支撑构件34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在B柱310的上端,另一端固定连接尾部挡板330的上端。第一斜向支撑构件341材料与上横梁320的材料相同、相近或相似,例如可以为不锈钢或铝合金。
继续参考图1和图3,两个第二斜向支撑构件342设置于上横梁320的两侧,且各第二斜向支撑构件342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在B柱310的第一位置,另一端均固定连接下文所述的固定架320的后端边缘,第一位置的高度大于下文所述的固定架320的后端边缘的高度。第二斜向支撑构件342材料与上横梁320的材料相同、相近或相似,例如可以为不锈钢或铝合金。
上述结构形式能有效提高全地形车车架,尤其是全地形车车架的B柱310的结构强度,使得顶部防滚杠所受力通过B柱分解到全地形车车架上,进而使得顶部防滚杠不易变形。
进一步的,全地形车车架具有对称轴线S1,对称轴线S1为经过车头区Ⅰ的中心、乘坐区Ⅱ的中心和动力区Ⅲ的中心的中心线,全地形车车架整体相对该中心线对称。
两个B柱310相对于对称轴线轴S1对称设置,尾部挡板330的两端相对于对称轴线轴S1对称设置,两个第一斜向支撑构件341相对于对称轴线轴S1对称设置,两个第二斜向支撑构件342相对于对称轴线轴对称S1设置,B柱310的第一位置靠近B柱的上端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1和图3,动力区Ⅲ还包括下横梁211,两个尾部纵向构件350、动力支架360和动力安装位点370。
下横梁211可以为杆状结构,下横梁211位于托架210的后端并与上横梁320平行。
尾部纵向构件350可以为杆状结构,尾部纵向构件350的一端固定连接下横梁211,另一端固定连接尾部挡板330的下端,尾部纵向构件350分别与下横梁211和尾部挡板330之间的固定方式可以为焊接,尾部纵向构件350的材料与上横梁320的材料相同、相近或相似,例如可以为不锈钢或铝合金。
需要说明的是斜向支撑构件340不限于只有两个第一斜向支撑构件341和两个第二斜向支撑构件342,例如可以有两个第三斜向支撑构件343,继续参考图1和图3,两个第三斜向支撑构件343可以为杆状结构,两个第三斜向支撑构件343关于对称轴线S1对称,两个第三斜向支撑构件343关于对称轴线S1对称,第三斜向支撑构件343的一端固定在第二斜向支撑构件342的后端,另一端固定在尾部纵向构件350上,第三斜向支撑构件343材料与尾部纵向构件350的材料相同、相近或相似,例如可以为不锈钢或铝合金。
此外,第一斜向支撑构件341、第二斜向支撑构件342、第三斜向支撑构件343的数量不限于两个,可以通过三个、四个或者多个斜向支撑构件在不同方位对B柱310进行支撑。
继续参考图1和图3,两个B柱310、上横梁320、下横梁211、两个第一斜向支撑构件341、两个尾部纵向构件350所围成的区域为动力区Ⅲ的内部空腔,内部空腔设有动力支架360和动力安装位点370。动力支架360用于支撑动力组件如发动机、电机,动力支架36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尾部纵向构件350上,动力支架360可以为钣金结构。动力安装位点370用于固定安装动力组件,固定安装动力组件的方式可以为螺纹连接。
继续参考图1和图3,动力安装位点370包括第一动力安装位点371、第二动力安装位点372、第三动力安装位点373和第四动力安装位点374,其中第一动力安装位点371和第二动力安装位点372分别布置在两个尾部纵向构件350的前端,第三安装位点373和第四动力安装位点374布置在动力支架360上。在动力区Ⅲ的内部空腔安装固定动力组件能够节省乘坐区Ⅱ的空间,提高司乘人员的舒适性,实现空间资源利用最大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动力区Ⅲ还可以包括两个L型组件380,两个L型组件关于对称轴线S1对称,L型组件380包括L型构件381、肋板382和第三安装位点383。
继续参考图1和图2,L型构件381可以为弯管,L型构件381一端固定在上横梁320的靠近端点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斜向支撑构件341的顶部靠近端点处,L型构件381的材料可以为不锈钢或铝合金。
继续参考图1和图2,肋板382可以为钣金结构,每个肋板382位于一个对应的L型构件381、一个对应的上横梁320和一个对应的第一斜向支撑构件341所构成的区域内部,肋板382一端固定在对应的L型构件381,另一端固定在上横梁320,肋板382的材质与L型构件381的材料相同、相近或相似,例如可以为不锈钢或铝合金。
L型组件380连接上横梁320和第一斜向支撑构件341,由于B柱310同样连接在上横梁320和第一斜向支撑构件341之间,L型组件380能够对B柱310的结构刚度进行辅强。
继续参考图1和图2,肋板382的侧面设置有第三安装位点383,用于固定安装减震器,安装方式可以为螺纹连接。由于第三安装位点383位于全地形车车架上端,使得减震器的长度得到提高,进而提高全地形车运行的稳定性和司乘人员的舒适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B柱310包括焊接在一起的空心管311和实心柱体312,实心柱体312位于空心管311上方。两个B柱310可以沿垂直于地面布置,且两个B柱310相对于对称轴线S1对称。两个B柱310通过第二斜向支撑构件342与下文的乘坐区Ⅱ的固定架220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心管311可以为圆管,实心柱体312的一端插入圆管内,并与圆管焊接。以图1所示方位为例,实心柱体312插入空心管311的一端为下端。圆管的内径的略大于实心柱体312的外径,以便于实心柱体312的一端插入圆管内。圆管的材料可以为不锈钢或铝合金,实心柱体312的材料与圆管的材料相同、相近或相似,例如可以为不锈钢或铝合金。
继续参考图2,实心柱体312的另一端为半圆柱体,半圆柱体的平面为半圆柱体侧面313。以图2所示方位为例,半圆柱体所在的端部为实心柱体312的上端。半圆柱体侧面313与对称轴线S1平行,并可与地面垂直。半圆柱体侧面313设置有第一安装孔314,第一安装孔314沿垂直于对称轴线S1且平行于地面的方向贯穿半圆柱体,使得第一安装孔314的中心线与水平方向平行。相应的,顶部防滚杠的第二安装孔的中心线与水平方向平行。
将螺栓穿过位于B柱310上的第一安装孔314和顶部防滚杠的第二安装孔,实现全地形车车架和顶部防滚杠的侧向安装,方便将两者组装在一起。
在半圆柱体侧面313,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安装孔314,相应的,在顶部防滚杠上设置多个第二安装孔,例如,在半圆柱体侧面313设置两个第一安装孔314,两个第一安装孔314沿实心柱体31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如此设计,可以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连接全地形车车架和顶部防滚杠,提高全地形车车架和顶部防滚杠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以及稳定性。
继续参考图2,半圆柱体侧面313设置有长条形凸起315,长条形凸起315沿实心柱体312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安装孔314沿垂直于对称轴线S1且平行于地面的方向贯穿半圆柱体和长条形凸起315。相应的,顶部防滚杠中与半圆柱体侧面313相配合的表面设置有限位槽,该限位槽与长条形凸起315卡和连接,如此设计,可以在向第一安装孔314和第二安装孔穿设螺栓前,对全地形车车架和顶部防滚杠进行预定位,使得第一安装孔314与第二安装孔对正,从而便于后续将螺栓穿设于第一安装孔314与第二安装孔中,提高装配效率。此外,还可以防止顶部防滚杠以螺栓为轴,相对全地形车车架转动,进一步提高全地形车车架和顶部防滚杠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以及稳定性。
如图1和图3所示,乘坐区Ⅱ位于全地形车车架中间,包括固定架220和托架210,乘坐区Ⅱ用于连接车头区Ⅰ和动力区Ⅲ,安装全地形车的座椅、油箱、动力电池。
继续参考图1和图3,固定架220的前端与车头区Ⅰ的后端固定连接,固定架220的后端与动力区Ⅲ的第二斜向支撑构件342固定连接。托架210用于支撑全地形车配件如座椅、油箱、动力电池,托架210位于固定架220的上方,托架210的前端与车头区Ⅰ的后端固定连接,后端与动力区Ⅲ的尾部纵向构件350固定连接。
继续参考图1和图3,托架210所处平面与地面平行,托架210可以包括焊接在一起的下横梁211、第二底部纵向构件213、前横梁214和第一底部纵向构件212。
下横梁211可以为杆状结构,下横梁211位于托架210的后端,与动力区Ⅲ的尾部纵向构件350固定连接。
第一底部纵向构件212可以为杆状结构,第一底部纵向构件212的一端固定连接下横梁211的左端,另一端固定连接车头区Ⅰ的后端。
第二底部纵向构件213可以为杆状结构,第二底部纵向构件213的一端固定连接下横梁211的右端,另一端固定连接车头区Ⅰ的后端。
前横梁214可以为杆状结构,前横梁214分别与上横梁320以及车头区的保护梁301平行设置,前横梁214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底部纵向构件212的前端,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底部纵向构件213的前端。
继续参考图1和图3,前横梁214和第一底部纵向构件212和下横梁211、第二底部纵向构件213、前横梁214和第一底部纵向构件212围成的区域为矩形框,且该矩形区域配置为与地面平行,矩形形状能更好的适配现有配件如座椅、油箱、动力电池。
在一些实施例中,矩形框的上表面用于形成为第一容置区,用于安装座椅和动力电池的组合,其中动力电池位于座椅下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矩形框的上表面还可以用于形成为第二容置区,用于安装座椅和燃油箱的组合,其中燃油箱位于座椅下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矩形框的上表面还可以用于形成第三容置区,用于安装动力电池、座椅和燃油箱的组合,其中动力电池和座椅位于座椅下方
上述实施例能够使驾驶区的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全地形车车架能够兼容电力车、燃油车和混动车,减少工厂的研发投入和制造投入。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1和图3,固定架220的后端位于下横梁211的前方,固定架220的后端设有第二安装位点221,第二安装位点221用于固定安装后悬挂纵向臂,尾部挡板330设有第三安装位点521,第三安装位点521用于固定安装后悬挂控制臂,第二安装位点221固定安装后悬挂纵向臂和第三安装位点521固定安装后悬挂控制臂固定方式可以为螺纹连接。
相对于相关技术中第二安装位点221设于下横梁211,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位点221设于固定架220的后端,由于固定架220的后端位于下横梁211的前方,使得后悬挂系统的臂长得到增加,进而使后悬挂车轮的运动行程得到较大的增加,使车辆的适地性得到提高,使车轮与地面接触时抓地能力更强,动力输出的扭矩得到有效的发挥。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指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为固定连接,也可以为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为机械连接,也可以为电连接;可以为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为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为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为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车架包括依次连接的车头区、乘坐区和动力区;
所述乘坐区包括固定架和托架;所述固定架的前端与所述车头区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动力区固定连接;所述托架位于所述固定架的上方,所述托架的前端与所述车头区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动力区固定连接;
所述动力区包括上横梁、尾部挡板、两个B柱、两个第一斜向支撑构件和两个第二斜向支撑构件;
两个所述B柱设置于所述上横梁两端,且所述B柱与地面垂直;所述上横梁平行于地面设置,且所述上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B柱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上横梁的长度小于所述固定架的后端横向长度;
所述尾部挡板位于所述上横梁后下方,且所述尾部挡板的上端横向长度小于所述上横梁的长度;
两个所述第一斜向支撑构件设置于所述上横梁的两侧,且各所述第一斜向支撑构件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在所述B柱的上端,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尾部挡板的上端;
两个所述第二斜向支撑构件设置于所述上横梁的两侧,且各所述第二斜向支撑构件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在所述B柱的第一位置,另一端均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的后端边缘,所述第一位置的高度大于所述固定架的后端边缘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B柱相对于对称轴线轴对称设置,所述对称轴线为所述全地形车车架的中心线;
所述尾部挡板的两端相对于所述对称轴线轴对称设置;
两个所述第一斜向支撑构件相对于所述对称轴线轴对称设置;
两个所述第二斜向支撑构件相对于所述对称轴线轴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位置靠近所述B柱的上端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区还包括下横梁和两个尾部纵向构件;
所述下横梁位于所述托架的后端并与所述上横梁平行;
两个所述尾部纵向构件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所述下横梁,另一端均固定连接所述尾部挡板的下端,且两个所述尾部纵向构件相对于所述对称轴线轴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区还包括两个L型构件和两个肋板;
所述L型构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上横梁,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向支撑构件的上端,两个L型构件相对于所述对称轴线轴对称;
两个肋板相对于所述对称轴线轴对称,每个所述肋板位于一个对应的所述L型构件、一个对应的所述上横梁和一个对应的所述第一斜向支撑构件构成的区域内,且每个所述肋板的一端固定连接对应的所述L型构件,另一端固定连接对应的所述上横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还包括第一底部纵向构件、第二底部纵向构件和前横梁;
所述第一底部纵向构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下横梁的左端,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车头区;
所述第二底部纵向构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下横梁的右端,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车头区;
所述前横梁分别与所述上横梁以及所述车头区的保护梁平行设置,且所述前横梁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底部纵向构件的前端,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底部纵向构件的前端;
所述下横梁、第一底部纵向构件、前横梁和第二底部纵向构件围成的区域为矩形框,所述矩形框配置为与地面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框的上表面用于形成安装座椅和动力电池的第一容置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框的上表面用于形成安装座椅和燃油箱的第二容置区。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的后端位于所述下横梁前方,所述固定架的后端设有第二安装位点,所述第二安装位点用于安装后悬挂纵向臂,所述尾部挡板内部设有第三安装位点,所述第三安装位点用于安装后悬挂控制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包括焊接在一起的空心管和实心柱体;
所述实心柱体位于所述空心管上,所述空心管为圆管,所述实心柱体的一端插入所述空心管内并焊接,所述实心柱体的另一端为半圆柱体,所述半圆柱体的侧面与所述上横梁垂直,所述半圆柱体的侧面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的中心线和顶部防滚杠的第二安装孔的中心线均与水平方向平行。
10.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全地形车车架。
CN202222847227.2U 2022-10-27 2022-10-27 全地形车车架和全地形车 Active CN2190295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47227.2U CN219029555U (zh) 2022-10-27 2022-10-27 全地形车车架和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47227.2U CN219029555U (zh) 2022-10-27 2022-10-27 全地形车车架和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29555U true CN219029555U (zh) 2023-05-16

Family

ID=86314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47227.2U Active CN219029555U (zh) 2022-10-27 2022-10-27 全地形车车架和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295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3072398A (ja) 車体後部構造
US11485415B2 (en)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JP5394193B2 (ja) 車両用ガスタンク支持構造
US11396328B2 (en)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US11447184B2 (en)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US7441830B2 (en) Dual tube lower frame midrail structure
CN219029555U (zh) 全地形车车架和全地形车
CN111038588B (zh) 后副车架总成
CN210912602U (zh) 车架纵梁、后纵梁以及c柱的多功能接头及汽车
CN210126424U (zh) 汽车电池包的铝合金安装装置及汽车
CN217918266U (zh) 一种平衡车减震装置的连接结构
US20240190506A1 (en) Structural assembly having angled deflector
CN216783645U (zh) 一种汽车的前舱横梁总成
CN112660238B (zh) 一种电动车“工”字型结构简单稳固的前副车架
CN213442914U (zh) 一种电动车车架
CN218986758U (zh) 前副车架及电动汽车
CN219154569U (zh) 一种新型副车架结构
CN219506100U (zh) 一种立柱总成、前机舱系统及汽车
CN217778747U (zh) 前副车架及车辆
CN114013514B (zh) 一种越野车车身前机舱纵梁结构
CN219635317U (zh) 车辆的副车架及车辆
CN109955905B (zh) 一种全地形车车架结构
CN217892993U (zh) 集成支架、悬架系统和车辆
US20240140530A1 (en) Structural assembly for vehicle
CN213008360U (zh)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