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49330U - 一种后地板上横梁、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地板上横梁、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49330U
CN218949330U CN202320153317.3U CN202320153317U CN218949330U CN 218949330 U CN218949330 U CN 218949330U CN 202320153317 U CN202320153317 U CN 202320153317U CN 218949330 U CN218949330 U CN 2189493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ce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arm
rear floor
floor upper
wheel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5331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文胜
刘世根
宗辉
李海燕
郭志伟
张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ngjiagang Great Wall Mot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ngjiagang Great Wall Mot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ngjiagang Great Wall Mot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ngjiagang Great Wall Mot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5331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493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493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493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地板上横梁、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及车辆,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包括后地板上横梁本体以及传力部,传力部连接于后地板上横梁本体的端部,且用于与后轮罩内板的内侧面连接;传力部包括沿车身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传力臂和第二传力臂;在车身左右方向上,第二传力臂与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左右对应,在车身上下方向上,第一传力臂位于C柱的斜下方。本实用新型利用后地板上横梁使C柱传力通道与后减震器安装结构的传力通道相关联,再与整车的传力通道相贯通,可以有效提高整车扭转刚度、减震器动刚度、NVH、后碰安全性能,提升驾驶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后地板上横梁、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后地板上横梁、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C环又叫声学环,是指后减震器处沿汽车车身左右方向,由两侧的侧围、顶盖横梁及后地板横梁所构成的环状结构。其中,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由于涉及的零件较多(包括后轮罩总成、后纵梁和后地板总成等),直接影响着车身骨架的刚度和模态。
现有技术中,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与后减震器安装结构较为独立,没有形成一个完成的传力结构,导致整车的安全碰撞、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扭转刚度、减震器动态刚度及模态结果较差。目前采用增加各个钣金厚度的方式来提升上述性能目标,但是增加钣金厚度会导致成本重量增加,进一步造成整车NVH、扭转刚度等各性能方面较弱,影响驾驶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地板上横梁、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的刚度和模态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后地板上横梁,包括:
后地板上横梁本体;以及
传力部,连接于所述后地板上横梁本体的端部,且用于与后轮罩内板的内侧面连接;所述传力部包括沿车身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传力臂和第二传力臂;在车身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二传力臂与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左右对应;在车身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一传力臂位于C柱的斜下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传力臂、所述第二传力臂均为条状结构;
所述第一传力臂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贯通且槽口朝向所述后轮罩内板的第一贯通槽,使得所述第一传力臂与所述后轮罩内板之间围成第一传力腔;
所述第二传力臂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贯通且槽口朝向所述后轮罩内板的第二贯通槽,使得所述第二传力臂与所述后轮罩内板之间围成第二传力腔。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力臂及所述第二传力臂均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传力部还包括连接所述后地板上横梁本体与所述第一传力臂、所述第二传力臂的第三传力臂,所述第三传力臂具有与所述后地板上横梁本体连接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力臂连接的第二端以及与所述第二传力臂连接的第三端。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传力臂为V型结构或U型结构或Y型结构。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传力臂形成有贯通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贯通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端的第三贯通槽,所述第三贯通槽的槽口朝向后地板,使得所述第三传力臂与所述后地板之间围成第三传力腔。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地板上横梁本体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贯通且槽口朝向所述后地板的第四贯通槽,使得所述后地板上横梁本体与所述后地板之间围成传力通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后地板上横梁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传力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后地板上横梁本体与所述传力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地板上横梁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后地板上横梁,通过传力部连接后地板上横梁本体与后轮罩内板,第一传力臂位于C柱的斜下方,第一传力臂可借助后轮罩内板或者后轮罩内板上的加强板与C柱相接,使得左右两侧的两个C柱通过该后地板上横梁形成第一个环状传力结构;第二传力臂与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左右对应,使得后减震器安装结构、该后地板上横梁及C柱形成第二个环状传力结构。上述两个环状传力结构再通过D柱、后侧围、天窗等将力传递及分散,从而提升整车安全碰撞、NVH、扭转刚度、减震器动刚度等性能。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包括后轮罩内板、C柱、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后轮罩内板加强板以及上述的后地板上横梁;
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连接于所述后轮罩内板内侧;在车身上下方向上,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的上端与所述C柱上下对应,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一传力臂相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后地板上横梁使C柱传力通道与后减震器安装结构的传力通道相关联,再与整车的传力通道相贯通,可以有效提高整车扭转刚度、减震器动刚度、NVH、后碰安全性能,提升驾驶体验。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与现有技术相比,可提升车身骨架的刚度和模态,提升整车扭转刚度、减震器动刚度、NVH、后碰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地板上横梁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地板上横梁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圆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后地板上横梁;11、后地板上横梁本体;111、第四贯通槽;12、传力部;121、第一传力臂;122、第二传力臂;123、第三传力臂;124、第一贯通槽;125、第二贯通槽;126、第三贯通槽;2、后轮罩内板;3、C柱;4、后减震器安装结构;41、后减震器安装加强板;42、后减震器安装座;5、后地板;6、后轮罩内板加强板;7、后轮罩外板;8、后地板纵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需要指出的是术语“前”、“后”、“内”、“外”、“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车辆自身的方位而言,其中,车辆头部代表“前”,车辆尾部代表“后”,车辆顶部代表“上”、车辆底部代表“下”、“内”侧是指朝向驾驶室内的一侧,“外”侧是指朝向驾驶室外的一侧。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限定的车身前后方向,是指汽车行驶过程中前进方向的前后方向,所限定的车身左右方向是指汽车行驶过程中前进方向的左右方向,所限定的车身上下方向是指汽车行驶过程中前进方向的上下方向。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地板上横梁1进行说明。所述后地板上横梁1,包括后地板上横梁本体11以及传力部12;传力部12连接于后地板上横梁本体11的端部,且用于与后轮罩内板2的内侧面连接;传力部12包括沿车身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传力臂121和第二传力臂122;在车身左右方向上,第二传力臂122与后减震器安装结构4左右对应;在车身上下方向上,第一传力臂121位于C柱3的斜下方。
参阅图3,后地板上横梁本体11沿车身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其横跨后地板5,传力部12位于后地板上横梁本体11的端部,传力部12横跨后地板纵梁8,并向上弯折与后轮罩内板2连接,如图4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后地板上横梁本体11的左端、左端分别设有上述的传力部12。左端的传力部12与左后轮罩内板2相接,右端的传力部12与右后轮罩内板2相接。
优选地,后地板上横梁本体11与传力部12为一体成型结构。一体成型的后地板上横梁1不存在应力集中的问题,使得后地板上横梁1强度高,并且便于制作成型。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相接可以是焊接,也可以是卡接、螺接或铆接,本实施例对第一传力臂121、第二传力臂122与后轮罩内板2的具体连接方式不做限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地板上横梁1,由于第一传力臂121位于C柱3的斜下方,第一传力臂121可借助后轮罩内板2或者后轮罩内板2上的加强板与C柱3相接,进而使得左右两侧的两个C柱3、该后地板上横梁1以及顶盖横梁形成第一个环状传力结构;第二传力臂122与后减震器安装结构4左右对应,使得后减震器安装结构4、该后地板上横梁1及C柱3形成第二个环状传力结构。上述两个环状传力结构再通过D柱、后侧围、天窗等将力传递及分散,从而提升整车安全碰撞、NVH、扭转刚度、减震器动刚度等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后地板上横梁1可以采用如图1及图2所示结构。参见图1及图2,第一传力臂121、第二传力臂122均为条状结构,且第一传力臂121、第二传力臂122均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第一传力臂121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贯通且槽口朝向后轮罩内板2的第一贯通槽124,第一传力臂121扣合在后轮罩内板2上,设置第一贯通槽124使得第一传力臂121与后轮罩内板2之间围成第一传力腔。第一传力腔可进一步吸收外力。第二传力臂122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贯通且槽口朝向后轮罩内板2的第二贯通槽125,第二传力臂122扣合在后轮罩内板2上,设置第二贯通槽125使得第二传力臂122与后轮罩内板2之间围成第二传力腔,第二传力腔可进一步吸收外力。
具体地,第一传力臂121、第二传力臂122均为槽状结构,并且槽侧壁设有用于与后轮罩内板2焊接的翻边。第一传力臂121设计第一贯通槽124、第二传力臂122设计第二贯通槽125,可增加传力部12的变形强度,并且提升第一传力腔、第二传力腔吸收外力的能力。
由于第一传力臂121、第二传力臂122沿车身上下方向设置,后地板上横梁本体11沿车身左右方向设置,且第一传力臂121、第二传力臂122沿车身前后方向间隔,为了连接第一传力臂121、第二传力臂122与后地板上横梁本体11,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后地板上横梁1还可以采用如图1及图2所示结构。参见图1及图2,传力部12还包括连接后地板上横梁本体11与第一传力臂121、第二传力臂122的第三传力臂123,第三传力臂123具有与后地板上横梁本体11连接的第一端、与第一传力臂121连接的第二端以及与第二传力臂122连接的第三端。
具体地,第三传力臂123沿车身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第一端与第一传力臂121平滑过渡、第二端与第二传力臂122平滑过渡。
由于第三传力臂123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及第三端,增设第三传力臂123,一方面可增加后地板上横梁1的整体体积,提升后地板上横梁1吸收外力的路径,并且提升后地板上横梁1的扭转刚度,另一方面,也便于后地板上横梁1设计制作成型。
优选地,为了简化第三传力臂123的结构及重量,第三传力臂123为V型结构或U型结构或Y型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三传力臂123还可以采用如图1及图2所示结构,参加图1及图2,第三传力臂123形成有贯通第一端与第二端、贯通第一端与第三端的第三贯通槽126,第三传力臂123扣合在后地板5上,第三贯通槽126的槽口朝向后地板5,使得第三传力臂123与后地板5之间围成第三传力腔。第三传力腔可进一步吸收外力。
另外,后地板上横梁本体11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贯通且槽口朝向后地板5的第四贯通槽111,后地板上横梁本体11扣合在后地板5上,使得后地板上横梁本体11与后地板5之间围成传力通道。
具体地,第三传力臂123、后地板上横梁本体11均为槽状结构,并且槽侧壁设有用于与后地板5焊接的翻边。第三传力臂123设计第三贯通槽126、后地板上横梁本体11设计第四贯通槽111,可增加后地板上横梁1的变形强度及扭转刚度,提升后地板上横梁1吸收外力的能力;另外,第一传力臂121、第二传力臂122、第三传力臂123与后地板上横梁本体11的结构相对应,便于后地板上横梁1整体制作成型。
参见图3至图5,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包括后轮罩内板2、C柱3、后减震器安装结构4以及上述的后地板上横梁1。
具体地,后轮罩内板2及C柱3均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结构。后轮罩内板2位于C柱3的下方。
后减震器安装结构4包括后减震器安装加强板41以及后减震器安装座42,后减震器安装座42位于后轮罩内板2的外侧、后轮罩外板7的内侧,用于固定安装后减震器,后减震器安装加强板41位于后轮罩内板2的内侧,且与后减震器安装座左右对应。后地板上横梁1中的第二传力臂122与后减震器安装加强板41相接。
除此之外,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还包括连接于后轮罩内板2内侧的后轮罩内板加强板6;在车身上下方向上,后轮罩内板加强板6的上端与C柱3上下对应,后轮罩内板加强板6的下端与第一传力臂121相接,如图3、图4及图5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后地板上横梁1使C柱3的传力通道与后减震器安装结构4的传力通道相关联,再与整车的传力通道相贯通,可以有效提高整车扭转刚度、减震器动刚度、NVH、后碰安全性能,提升驾驶体验。
另外,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增设后轮罩内板加强板6,一方面可提升后轮罩内板2的强度,另一方面能使C柱3与后地板上横梁1之间具备传力路径,并且可缩短第一传力臂121的长度,简化第一传力臂121的结构。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与现有技术相比,可提升车身骨架的刚度和模态,提升整车扭转刚度、减震器动刚度、NVH、后碰安全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后地板上横梁,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地板上横梁本体;以及
传力部,连接于所述后地板上横梁本体的端部,且用于与后轮罩内板的内侧面连接;所述传力部包括沿车身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传力臂和第二传力臂;
其中,在车身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二传力臂与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左右对应在车身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一传力臂位于C柱的斜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地板上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力臂、所述第二传力臂均为条状结构;
所述第一传力臂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贯通且槽口朝向所述后轮罩内板的第一贯通槽,使得所述第一传力臂与所述后轮罩内板之间围成第一传力腔;
所述第二传力臂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贯通且槽口朝向所述后轮罩内板的第二贯通槽,使得所述第二传力臂与所述后轮罩内板之间围成第二传力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地板上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力臂及所述第二传力臂均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传力部还包括连接所述后地板上横梁本体与所述第一传力臂、所述第二传力臂的第三传力臂,所述第三传力臂具有与所述后地板上横梁本体连接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力臂连接的第二端以及与所述第二传力臂连接的第三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地板上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传力臂为V型结构或U型结构或Y型结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地板上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传力臂形成有贯通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贯通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端的第三贯通槽,所述第三贯通槽的槽口朝向后地板,使得所述第三传力臂与所述后地板之间围成第三传力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地板上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地板上横梁本体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贯通且槽口朝向所述后地板的第四贯通槽,使得所述后地板上横梁本体与所述后地板之间围成传力通道。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后地板上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地板上横梁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传力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地板上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地板上横梁本体与所述传力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9.一种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轮罩内板、C柱、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后轮罩内板加强板以及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后地板上横梁;
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连接于所述后轮罩内板的内侧;在车身上下方向上,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的上端与所述C柱上下对应,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一传力臂相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
CN202320153317.3U 2023-02-03 2023-02-03 一种后地板上横梁、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89493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53317.3U CN218949330U (zh) 2023-02-03 2023-02-03 一种后地板上横梁、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53317.3U CN218949330U (zh) 2023-02-03 2023-02-03 一种后地板上横梁、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49330U true CN218949330U (zh) 2023-05-02

Family

ID=86139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53317.3U Active CN218949330U (zh) 2023-02-03 2023-02-03 一种后地板上横梁、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493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02160B2 (en)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CN111055926B (zh) 汽车后减震器传力组件
CN110758566B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N212950847U (zh) 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
CN218949330U (zh) 一种后地板上横梁、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及车辆
CN210634640U (zh) 前围上部横梁结构及车辆
CN214565639U (zh) 一种副车架安装支架、副车架及汽车
CN214001840U (zh) 通风盖板总成和车辆
CN211391455U (zh) 侧围内板总成、侧围结构及汽车框架结构
CN216994535U (zh) 一种车身侧围结构及汽车
CN112109810A (zh) 车身后部结构
CN216994536U (zh) 一种车身侧围结构及汽车
CN219382602U (zh) 一种车身后侧围传力结构及车辆
CN219584317U (zh) 车身总成及车辆
CN218986772U (zh) 一种顶盖前横梁总成及车辆
KR100445876B1 (ko) 자동차 카울부의 보강구조
CN217294685U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N217892499U (zh) 车辆的动力悬置支架总成以及车辆
CN220948228U (zh) 一种车身门槛前端头结构
CN218400737U (zh) 后轮罩组件、车身及汽车
CN213862425U (zh) 车身后部减震器结构及汽车
CN217477402U (zh) 侧围内板后段总成及汽车
CN218640947U (zh) 通风盖板总成和车辆
CN218892610U (zh) 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CN218505979U (zh) 顶盖横梁、车身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