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07384U - 汽车车身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汽车车身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07384U
CN218907384U CN202223596340.4U CN202223596340U CN218907384U CN 218907384 U CN218907384 U CN 218907384U CN 202223596340 U CN202223596340 U CN 202223596340U CN 218907384 U CN218907384 U CN 2189073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late
threshold
vehicle
column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9634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布占行
齐伟
秦睿
傅国建
李林冲
江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ixin Zhix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ixin Zhix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ixin Zhix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9634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073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073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073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车身及汽车,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车身包括分设在左右两侧的门槛梁,各侧门槛梁均包括挤出铝型材制成的门槛梁本体,门槛梁本体包括内部形成有主腔体的主体部,连接在主体部顶部的上加强部,以及连接在主体部底部的下加强部;主体部具有靠近车外一侧的外壁板,靠近车内一侧的内壁板,以及相对布置的上壁板和下壁板,上壁板靠近车外的一侧通过下倾设置的斜壁板和外壁板的顶部连接,上壁板靠近车内的一侧和内壁板的顶部连接,下壁板连接在内壁板和外壁板的底部之间;上加强部连接在上壁板上,下加强部连接在下壁板上。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车身,能够增加门槛梁截面的稳定性,可降低碰撞时门槛梁失稳风险,能够提升整车碰撞安全性。

Description

汽车车身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车身。本实用新型还涉及设有上述汽车车身的汽车。
背景技术
现在开发的车型多为钢车身或钢铝混合车身,其中的门槛梁结构一般为外侧使用钢辊压件,并在内部增加铝型材以提升门槛梁整体结构性能,满足柱碰及侧碰要求。不过,现有的钢车身门槛梁结构,由于存在钣金冲压零件,使得门槛梁重量较大,且制备成本较高,同时也不利于提升门槛梁的碰撞性能。
此外,现有的钢车身或钢铝混合车身中,前地板位置的座椅安装横梁多为左右分段式结构,也使得在发生柱碰或侧碰时,碰撞力传递通道不连贯,影响碰撞力横向传递效果。而现有车身中的A柱结构,多为仅由内板及加强板焊合而成,其也存在自身结构强度较低,以及与门槛梁之间连接较为薄弱的不足,由此也会影响A柱在汽车发生碰撞时的碰撞力传递效果,不利于整车碰撞安全性的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汽车车身,以能够提升整车碰撞的安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汽车车身,包括分设在左右两侧的门槛梁,且各侧所述门槛梁均包括挤出铝型材制成的门槛梁本体;
所述门槛梁本体包括内部形成有主腔体的主体部,连接在所述主体部顶部的上加强部,以及连接在所述主体部底部的下加强部,且所述上加强部和所述主体部之间围构形成上腔体,所述下加强部和所述主体部之间围构形成下腔体;
所述主体部具有靠近车外一侧的外壁板,靠近车内一侧的内壁板,以及相对布置的上壁板和下壁板,所述上壁板靠近车外的一侧通过下倾设置的斜壁板和所述外壁板的顶部连接,所述上壁板靠近车内的一侧和所述内壁板的顶部连接,所述下壁板连接在所述内壁板和所述外壁板的底部之间;
所述上加强部连接在所述上壁板上,所述下加强部连接在所述下壁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上加强部的顶部沿指向车内的方向下倾设置,且所述上腔体内设有沿整车上下方向布置的加强筋;和/或,
所述内壁板靠近车内的一侧设有用于搭接前地板面板的搭接筋。
进一步的,所述主腔体内设有沿整车上下方向布置的竖筋,以及沿整车左右方向布置的横筋;
在所述斜壁板和所述下壁板之间,以及在所述上壁板和所述下壁板之间均连接有所述竖筋,和/或,所述横筋为间隔布置的两条,两条所述横筋均连接在所述内壁板和所述外壁板之间,且沿指向车外的方向,两条所述横筋之间的距离渐小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下加强部靠近车外一侧布置,并在下加强部的靠近车内的一侧形成有电池包安装空间;
所述主腔体中的底部设有用于设置电池包安装螺母的螺母安装槽,所述螺母安装槽位于所述电池包安装空间的上方,且所述下壁板上设有供电池包安装螺栓穿过的安装过孔。
进一步的,还包括连接在两侧所述门槛梁之间的前地板面板,以及连接在两侧所述门槛梁之间的座椅安装横梁,且所述前地板面板的位于整车左右方向的中部设有上凸的中通道,所述座椅安装横梁由一侧所述门槛梁延伸至另一侧所述门槛梁,并横跨所述中通道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座椅安装横梁包括沿整车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的前座椅安装横梁和后座椅安装横梁,且所述前座椅安装横梁和所述后座椅安装横梁上均设有座椅安装支架;和/或,
所述座椅安装横梁采用挤压铝型材制成,所述座椅安装横梁的两端通过连接支架与所述门槛梁连接,且在所述座椅安装横梁长度方向的中部设有供所述中通道嵌入的避让槽,所述避让槽处设有连接所述座椅安装横梁和所述中通道的中通道连接板。
进一步的,还包括连接在两侧所述门槛梁之间的前地板后横梁,所述前地板后横梁由一侧所述门槛梁延伸至另一侧所述门槛梁,并横跨所述中通道设置;
所述前地板后横梁采用挤压铝型材制成,且所述前地板后横梁的两端通过连接板与所述门槛梁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连接在各侧所述门槛梁前端上方的A柱,以及连接在各侧所述门槛梁靠近车内一侧的扭力盒;
各侧门槛梁前端的顶部均设有缺口,所述缺口中连接有加强梁,所述加强梁采用挤压铝型材制成,并与所述门槛梁的前端上下叠置地连接在一起,且所述加强梁与所述A柱以及所述扭力盒均相连。
进一步的,各侧的所述A柱均包括扣合相连的A柱内板和A柱加强板,所述加强梁被夹设在所述A柱内板和所述A柱加强板之间,所述门槛梁的前端与所述A柱加强板的底部相连;
各侧所述A柱内设有位于所述加强梁上方的A柱加强件,所述A柱加强件位于所述A柱内板和所述A柱加强板之间,且所述A柱加强件与所述A柱内板或所述A柱加强板之间形成有加强腔体。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车身,通过使门槛梁采用挤压铝型材制成,可利用挤压铝型材结构强度大、质量轻,以及便于制备的特点,保证门槛梁的结构强度,利于门槛梁减重,和便于门槛梁的制备。
与此同时,通过门槛梁本体内各腔体的设置,可利用腔体结构强度大的特点,进一步提高门槛梁结构强度,再通过主体部中的斜壁板的设置,也能够使得主体部的上部呈梯形结构,以利用梯形结构强度高、稳定性好的特点,增加门槛梁截面的稳定性,降低碰撞时门槛梁失稳风险。
由此,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门槛梁整体的结构性能,提高门槛梁应对汽车柱碰及侧碰的能力,以及提高门槛梁在碰撞时的碰撞力传递效果,而有利于提升整车碰撞安全性。
此外,上加强部的顶部下倾设置,可利于与门槛梁配合的A柱内板下部的成型,上腔体内的加强筋的设置,可进一步提高门槛梁顶部的结构强度。通过搭接筋的设置,能够便于门槛梁和前地板面板之间的连接。而主腔体中的横筋和竖筋的设置,有助于提高主体部的结构强度,两条横筋沿指向车外的方向距离渐小设置,则能够增加门槛梁应对柱碰及侧碰的能力。
其次,电池包安装空间的设置,可便于门槛梁和电池包之间的连接,螺母安装槽的设置,能够利于电池包和门槛梁之间的连接操作。座椅安装横梁由一侧的门槛梁延伸至另一侧的门槛梁,可在碰撞时保证座椅安装横梁形成的碰撞力传递通道的连贯性,有助于提升碰撞力传递分散效果。座椅安装横梁由前座椅安装横梁和后座椅安装横梁构成,可保证座椅安装的可靠性。座椅安装横梁采用挤压铝型材,能够利用挤压铝型材的特点,保证座椅安装横梁的结构强度,便于座椅安装横梁的制备,以及利于座椅安装横梁的减重。
另外,中通道连接板的设置,可保证座椅安装横梁和中通道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以及提高中通道的结构稳定性。前地板后横梁的设置,能够提升前地板后部位置的整体刚度,并有利于提升碰撞力在两侧门槛梁之间的传递效果。门槛梁前端的加强梁的设置,能够增加门槛梁前端与A柱和扭力盒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并有利于碰撞力在A柱、门槛梁和扭力盒三者之间的传递。A柱加强件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加A柱的结构强度,且A柱加强件与A柱内板或A柱加强板之间形成加强腔体,也可利用腔体结构强度大的特点,提高A柱加强件的加强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所述汽车采用有如上所述的汽车车身。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设置上述汽车车身,能够提高门槛梁整体的结构性能,提高门槛梁应对汽车柱碰及侧碰的能力,以及提高门槛梁在碰撞时的碰撞力传递效果,有利于提升整车碰撞安全性,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汽车车身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3为左侧门槛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位置的断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前座椅安装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前地板后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A柱与门槛梁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加强梁的设置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加强梁与门槛梁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A柱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门槛梁;2、前地板面板;3、中通道;4、前座椅安装横梁;5、后座椅安装横梁;6、前地板后横梁;7、A柱;8、扭力盒;9、加强纵梁;10、座椅安装支架;11、中通道连接板;12、连接支架;13、连接板;14、加强梁;15、堵板;
1a、门槛饰板卡接孔;1b、缺口;101、主体部;101a、外壁板;101b、内壁板;101c、上壁板;101d、下壁板;101e、斜壁板;102、上加强部;102a、顶壁;102b、加强筋;103、下加强部;104、横筋;105、竖筋;106、搭接筋;4a、避让槽;701、A柱内板;702、A柱加强板;703、A柱加强件;
H、加强腔体;M、主腔体;N、上腔体;G、下腔体;K、螺母安装槽;Q、电池包安装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配合部件之间采用本领域常规连接结构进行连接便可。而且,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汽车车身,结合图1和图2中所示的,该汽车车身包括分设在左右两侧的门槛梁1,并且继续如图3和图4中所示的,各侧门槛梁1也均包括挤出铝型材制成的门槛梁本体。
其中,在结构上,上述门槛梁本体具体包括内部形成有主腔体M的主体部101,连接在主体部101顶部的上加强部102,以及连接在主体部101底部的下加强部103,并且在上加强部102和主体部101之间围构形成上腔体N,在下加强部103和主体部101之间则围构形成下腔体G。
此外,上述主体部101具有靠近车外一侧的外壁板101a,靠近车内一侧的内壁板101b,以及相对布置的上壁板101c和下壁板101d。上壁板101c靠近车外的一侧通过下倾设置的斜壁板101e和外壁板101a的顶部连接,上壁板101c靠近车内的一侧和内壁板101b的顶部连接。下壁板101d具体连接在内壁板101b和外壁板101a的底部之间,而上加强部102连接在上壁板101c上,下加强部103则连接在下壁板101d上。
此时,本实施例通过使门槛梁1采用挤压铝型材制成,可利用挤压铝型材结构强度大、质量轻,以及便于制备的特点,保证门槛梁1的结构强度,利于门槛梁1减重,以及便于门槛梁1的制备。
与此同时,本实施例通过门槛梁本体内各腔体的设置,也可利用腔体结构强度大的特点,进一步提高门槛梁结构强度。通过主体部101中的斜壁板101e的设置,也能够参考图2示出的,使得主体部101的上部呈梯形结构,进而能够利用梯形结构强度高、稳定性好的特点,增加门槛梁1截面的稳定性,降低碰撞时门槛梁1失稳的风险。
具体来说,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仍如图4中所示,本实施例的上加强部102的顶部,也即上加强部102中的顶壁102a也沿指向车内的方向下倾设置,并且在上腔体N内设置有沿整车上下方向布置的加强筋102b。这样,使得上加强部102的顶部下倾设置,可利于与门槛梁1配合的A柱内板701下部的成型。而上腔体N内的加强筋102b的设置,则能够进一步提高门槛梁1顶部的结构强度。
另外,在上加强部102的顶部设置有沿门槛梁1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门槛饰板卡接孔1a,该门槛饰板卡接孔1a具体用于安装门槛外饰板,且门槛外饰板通过卡接方式连接在各门槛饰板卡接孔1a处便可。
本实施例同样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在内壁板101b靠近车内的一侧还设置有用于搭接前地板面板2的搭接筋106。在整车装配时,前地板面板2搭接在该搭接筋106上,并利用焊接方式或螺接方式等与搭接筋106固连在一起便可。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搭接筋106的设置,其能够便于门槛梁1和前地板面板2之间的连接,并且也能够保证两者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为提高主体部101的结构强度,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在主腔体M内设置有沿整车上下方向布置的竖筋105,以及沿整车左右方向布置的横筋104。其中,具体实施时,例如可在斜壁板101e和下壁板101d之间,以及在上壁板101c和下壁板101d之间均连接上述竖筋105,同时,也可将上述横筋104设为间隔布置的两条,两条横筋104均连接在内壁板101b和外壁板101a之间,并且沿指向车外的方向,该两条横筋104之间的距离也渐小设置。
此时,在斜壁板101e和下壁板101d之间,以及在上壁板101c和下壁板101d之间均设置竖筋105,能够使得主体部105在截面上结构更为均衡,有助于保证门槛梁本体的结构稳定性。而使得两条横筋104沿指向车外的方向距离渐小设置,则能够使门槛梁1靠近车外的位置强度更好,以增加门槛梁1应对柱碰及侧碰的能力。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本实施例也使得下加强部103靠近车外一侧布置,并且在下加强部104的靠近车内的一侧形成电池包安装空间Q。这样,通过该电池包安装空间Q的设置,可便于门槛梁1和电池包之间的连接。而且,具体实施时,在设置有上述电池包安装空间Q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进一步的,还在主腔体M中的底部设置有用于设置电池包安装螺母的螺母安装槽K。该螺母安装槽K具体位于电池包安装空间Q的上方,并且在下壁板101d上也设置有供电池包安装螺栓穿过的安装过孔。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螺母安装槽K的设置,以放置电池包安装螺母,能够利于电池包和门槛梁1之间的连接操作。而在进行电池包的装配时,先将电池包安装螺母通过滑动方式卡置在上述螺母安装槽K中,再使得电池包的外框的边缘进入电池包安装空间Q中,接着将用于电池包安装的电池包安装螺栓穿经上述安装过孔,并最终与螺母安装槽K内的电池包安装螺母螺接紧固在一起即可。
另外,为保证电池包安装的稳固性,当然设置在螺母安装槽K内的电池包安装螺母应为间隔排布的多个,此时,上述安装过孔与各电池包安装螺母一一对应,并相互对齐,各电池包安装螺栓和各电池包安装螺母一一对应地连接在一起便可。
仍如图1和图2中所示的,本实施例的汽车车身还包括连接在两侧门槛梁1之间的前地板面板2,以及连接在两侧门槛梁1之间的座椅安装横梁,并且前地板面板2的位于整车左右方向的中部设有上凸的中通道3,座椅安装横梁也具体由一侧门槛梁1延伸至另一侧门槛梁1,并横跨中通道3设置。
具体的,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上述座椅安装横梁具体包括沿整车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的前座椅安装横梁4和后座椅安装横梁5,并且在前座椅安装横梁4和后座椅安装横梁5上均设置有座椅安装支架10,在前座椅安装横梁4的前侧也设置有加强纵梁9。这样,座椅安装横梁由前座椅安装横梁4和后座椅安装横梁5构成,可保证座椅安装的可靠性。加强纵梁9的设置,能够利于前碰碰撞力向座椅安装横梁传递。而通过如上所述的使各座椅安装横梁由一侧的门槛梁1延伸至另一侧的门槛梁1,也即使得座椅安装横梁为贯穿式结构,其能够在碰撞时保证座椅安装横梁形成的碰撞力传递通道的连贯性,而有助于提升碰撞力传递分散效果。
具体实施时,作为优选的实施形式,如图5和图6中所示,以前座椅安装横梁4为例,本实施例的各座椅安装横梁均可采用挤压铝型材制成。此时,使得座椅安装横梁采用挤压铝型材,能够利用挤压铝型材的特点,保证座椅安装横梁的结构强度,便于座椅安装横梁的制备,以及利于座椅安装横梁的减重。
在采用挤压铝型材制备的基础上,需要说明的是,各座椅安装横梁的两端例如可通过连接支架12与门槛梁1连接,其中,连接支架12和座椅安装横梁的端部焊接相连,连接支架12和门槛梁1之间则例如可采用螺接结构连接。此外,本实施例的座椅安装支架10同样也可采用挤压铝型材制成,并且座椅安装支架10可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在座椅安装横梁上,而在座椅安装支架10内也可焊接螺纹套管,以用于连接座椅。
本实施例中,基于座椅安装横梁横跨中通道3设置,在各座椅安装横梁长度方向的中部也设有供中通道3嵌入的避让槽4a,同时,在该避让槽4a处还设置有连接座椅安装横梁和中通道3的中通道连接板11。该中通道连接板11采用冲压成型的钣金件,并通过焊接或螺接方式分别与座椅安装横梁及中通道3连接便可。另外,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中通道连接板11的设置,其则可保证座椅安装横梁和中通道3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以及能够提高中通道3的结构稳定性。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继续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汽车车身中还包括连接在两侧门槛梁1之间的前地板后横梁6。与各座椅安装横梁的设置类似的,该前地板后横梁6也由一侧门槛梁1延伸至另一侧门槛梁1,并横跨中通道3设置。这样,通过上述前地板后横梁6的设置,不仅能够提升前地板后部位置的整体刚度,并且也有利于提升碰撞力在两侧门槛梁1之间的传递效果。当然,使得前地板后横梁6由一侧的门槛梁1延伸至另一侧的门槛梁1,同样能够在碰撞时保证前地板后横梁6形成的碰撞力传递通道的连贯性,有助于提升碰撞力传递分散效果。
具体实施时,结合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前地板后横梁6也可采用挤压铝型材制成,并且前地板后横梁6的两端可通过连接板13与门槛梁1连接。此外,仍与座椅安装横梁的结构设置类似的,在前地板后横梁6长度方向的中部也可设置用于避让中通道3的槽体,同时也设置连接中通道3和该前地板后横梁6的中通道连接板11。
本实施例中,使得前地板后横梁6采用挤压铝型材,当然也能够利用挤压铝型材的特点,保证前地板后横梁6的结构强度,便于前地板后横梁6的制备,以及利于前地板后横梁6的减重。而上述连接板13可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在前地板后横梁6的端部,且其与门槛梁1之间可通过FDS(Flow Drill Screw,旋转攻丝铆接)连接。
继续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汽车车身还包括有连接在各侧门槛梁1前端上方的A柱7,以及连接在各侧门槛梁1靠近车内一侧的扭力盒8。而且,再如图3中所示,在各侧门槛梁1前端的顶部均设置有缺口1b,该缺口1b通过上加强部102的缺失而形成,并如图8至图10中所示的,在各侧门槛梁1上的缺口1b中连接有加强梁14。
上述加强梁14也采用挤压铝型材制成,并且其与门槛梁1的前端上下叠置地连接在一起,同时,门槛梁1与加强梁14的端部由堵板15进行封堵,而加强梁14也均与A柱7以及扭力盒8相连。此时,可以理解的是,通过门槛梁1前端的加强梁14的设置,本实施例能够增加门槛梁1前端与A柱7和扭力盒8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并有利于碰撞力在A柱7、门槛梁1和扭力盒8三者之间的传递,以提升整车碰撞时的碰撞力传递分散效果,提升整车碰撞安全性。
此外,作为优选的实施形式,仍结合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各侧的A柱7均包括扣合相连的A柱内板701和A柱加强板702,各侧的加强梁14则被夹设在同侧的A柱内板701和A柱加强板702之间,各侧的门槛梁1的前端则与同侧A柱加强板702的底部相连。各侧扭力盒8和加强梁14则和位于两者之间的A柱内板701连接在一起,同时,其具体实施时例如仍可采用FDS方式连接。
作为优选的实施形式,本实施例在各侧A柱7内还设置有位于加强梁14上方的A柱加强件703。该A柱加强件703位于A柱内板701和A柱加强板702之间,并且在A柱加强件703与A柱加强板702之间也围构形成有加强腔体H。此时,结合图11所示的,该加强腔体H具体可由冲压成型的A柱加强件703内部的凹槽形成,并且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A柱加强件703的设置,其能够进一步增加A柱7的结构强度。与此同时,上述加强腔体H的形成,则可利用腔体结构强度大的特点,提高A柱加强件703的加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使得加强腔体H形成在A柱加强件703与A柱加强板702之间,当然在A柱加强件703上的凹槽槽口朝向A柱内板701时,也可使得上述加强腔体H形成在A柱加强件703与A柱内板701之间。而且,A柱加强件703可通过焊接方式与A柱内板701或A柱加强板702相连。
本实施例的汽车车身通过上述门槛梁1的结构设,能够提高门槛梁1整体的结构性能,提高门槛梁1应对汽车柱碰及侧碰的能力,以及提高门槛梁1在碰撞时的碰撞力传递效果,同时,通过座椅安装横梁、前地板后横梁6以及加强梁14和A柱加强件703等的设置,也可增加车身整体的刚度,有助于碰撞力在车身各部件之间的传递分散,有利于提升整车碰撞安全性,而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汽车,该汽车即采用有实施例一中的汽车车身。本实施例的汽车通过采用实施例一的汽车车身,能够提高门槛梁1整体的结构性能,提高门槛梁1应对汽车柱碰及侧碰的能力,以及提高门槛梁1在碰撞时的碰撞力传递效果,有利于提升整车碰撞安全性,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
包括分设在左右两侧的门槛梁(1),且各侧所述门槛梁(1)均包括挤出铝型材制成的门槛梁本体;
所述门槛梁本体包括内部形成有主腔体(M)的主体部(101),连接在所述主体部(101)顶部的上加强部(102),以及连接在所述主体部(101)底部的下加强部(103),且所述上加强部(102)和所述主体部(101)之间围构形成上腔体(N),所述下加强部(103)和所述主体部(101)之间围构形成下腔体(G);
所述主体部(101)具有靠近车外一侧的外壁板(101a),靠近车内一侧的内壁板(101b),以及相对布置的上壁板(101c)和下壁板(101d),所述上壁板(101c)靠近车外的一侧通过下倾设置的斜壁板(101e)和所述外壁板(101a)的顶部连接,所述上壁板(101c)靠近车内的一侧和所述内壁板(101b)的顶部连接,所述下壁板(101d)连接在所述内壁板(101b)和所述外壁板(101a)的底部之间;
所述上加强部(102)连接在所述上壁板(101c)上,所述下加强部(103)连接在所述下壁板(101d)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加强部(102)的顶部沿指向车内的方向下倾设置,且所述上腔体(N)内设有沿整车上下方向布置的加强筋(102b);和/或,
所述内壁板(101b)靠近车内的一侧设有用于搭接前地板面板(2)的搭接筋(10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腔体(M)内设有沿整车上下方向布置的竖筋(105),以及沿整车左右方向布置的横筋(104);
在所述斜壁板(101e)和所述下壁板(101d)之间,以及在所述上壁板(101c)和所述下壁板(101d)之间均连接有所述竖筋(105),和/或,所述横筋(104)为间隔布置的两条,两条所述横筋(104)均连接在所述内壁板(101b)和所述外壁板(101a)之间,且沿指向车外的方向,两条所述横筋(104)之间的距离渐小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加强部(103)靠近车外一侧布置,并在下加强部(103)的靠近车内的一侧形成有电池包安装空间(Q);
所述主腔体(M)中的底部设有用于设置电池包安装螺母的螺母安装槽(K),所述螺母安装槽(K)位于所述电池包安装空间(Q)的上方,且所述下壁板(101d)上设有供电池包安装螺栓穿过的安装过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连接在两侧所述门槛梁(1)之间的前地板面板(2),以及连接在两侧所述门槛梁(1)之间的座椅安装横梁,且所述前地板面板(2)的位于整车左右方向的中部设有上凸的中通道(3),所述座椅安装横梁由一侧所述门槛梁(1)延伸至另一侧所述门槛梁(1),并横跨所述中通道(3)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安装横梁包括沿整车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的前座椅安装横梁(4)和后座椅安装横梁(5),且所述前座椅安装横梁(4)和所述后座椅安装横梁(5)上均设有座椅安装支架(10);和/或,
所述座椅安装横梁采用挤压铝型材制成,所述座椅安装横梁的两端通过连接支架(12)与所述门槛梁(1)连接,且在所述座椅安装横梁长度方向的中部设有供所述中通道(3)嵌入的避让槽(4a),所述避让槽(4a)处设有连接所述座椅安装横梁和所述中通道(3)的中通道连接板(11)。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连接在两侧所述门槛梁(1)之间的前地板后横梁(6),所述前地板后横梁(6)由一侧所述门槛梁(1)延伸至另一侧所述门槛梁(1),并横跨所述中通道(3)设置;
所述前地板后横梁(6)采用挤压铝型材制成,且所述前地板后横梁(6)的两端通过连接板(13)与所述门槛梁(1)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连接在各侧所述门槛梁(1)前端上方的A柱(7),以及连接在各侧所述门槛梁(1)靠近车内一侧的扭力盒(8);
各侧门槛梁(1)前端的顶部均设有缺口(1b),所述缺口(1b)中连接有加强梁(14),所述加强梁(14)采用挤压铝型材制成,并与所述门槛梁(1)的前端上下叠置地连接在一起,且所述加强梁(14)与所述A柱(7)以及所述扭力盒(8)均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
各侧的所述A柱(7)均包括扣合相连的A柱内板(701)和A柱加强板(702),所述加强梁(14)被夹设在所述A柱内板(701)和所述A柱加强板(702)之间,所述门槛梁(1)的前端与所述A柱加强板(702)的底部相连;
各侧所述A柱(7)内设有位于所述加强梁(14)上方的A柱加强件(703),所述A柱加强件(703)位于所述A柱内板(701)和所述A柱加强板(702)之间,且所述A柱加强件(703)与所述A柱内板(701)或所述A柱加强板(702)之间形成有加强腔体(H)。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采用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车身。
CN202223596340.4U 2022-12-30 2022-12-30 汽车车身及汽车 Active CN2189073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96340.4U CN218907384U (zh) 2022-12-30 2022-12-30 汽车车身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96340.4U CN218907384U (zh) 2022-12-30 2022-12-30 汽车车身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07384U true CN218907384U (zh) 2023-04-25

Family

ID=86010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96340.4U Active CN218907384U (zh) 2022-12-30 2022-12-30 汽车车身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073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3016113A1 (zh) 下车身中部结构及汽车
CN114789754B (zh) 下车身后部结构
WO2018161699A1 (zh) 车身框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4261268A (zh) 一种新能源车车身与电池包集成结构
CN112896323B (zh) 车身笼形骨架结构
CN218907384U (zh) 汽车车身及汽车
CN218316349U (zh) 汽车前座椅安装结构及汽车
CN112339869B (zh) 一种中通道连接结构及汽车
CN218258400U (zh) 汽车前地板加强结构及汽车
CN215883820U (zh) 上车身结构
CN217835768U (zh) 门槛加强梁及门槛梁
CN215883823U (zh) 具有吸能结构的汽车a柱
CN219584292U (zh) 车身骨架及车辆
CN220465632U (zh) 车身传力结构及车辆
CN217778762U (zh) 一种新型b柱下加强板补丁板
CN219728329U (zh) 车身中部结构及车辆
CN217918114U (zh) 敞篷车的b柱结构及敞篷汽车
CN219406642U (zh) 车身前地板总成及车辆
CN219584322U (zh) 车身骨架及车辆
CN220164000U (zh) 车身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7672879U (zh) 一种座椅横梁、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20948190U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9406602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CN219601386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CN218662096U (zh) 车身中部结构与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724

Address after: 071000 No. 2266 Chaoyang South Street, Hebei, Baoding

Patentee after: GREAT WALL MO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2266 Chaoyang South Street, Lianchi District, Baoding City, Hebe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elf-confidence Zhixing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