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64000U - 车身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64000U
CN220164000U CN202321945037.2U CN202321945037U CN220164000U CN 220164000 U CN220164000 U CN 220164000U CN 202321945037 U CN202321945037 U CN 202321945037U CN 220164000 U CN220164000 U CN 2201640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plate
plate
vehicle body
top cover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4503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阳
贺志杰
檀庆榜
王家鹏
王在林
高鹏
孙计晨
姜月
刘立伟
赵彩文
郭俐彤
张逸祥
李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4503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640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640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640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本实用新型的车身结构包括连接在左右两侧顶盖边梁之间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呈环形,且所述加强板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侧部腔体;各侧所述侧部腔体与同侧所述顶盖边梁的内腔贯通,并共同形成连通A柱上段内腔和B柱内腔的纵向连通腔体。本实用新型的车身结构,能够增加车身顶部的扭转刚度,提升其顶压抗变形能力,而有助于提升整车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车身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具有上述车身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配置有全景天窗或天幕的车型,因其超大视野的享受,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不过,对于具有全景天窗或天幕的车型,由于天窗或天幕的设置,也会导致车身顶部扭转刚度的降低,以及使得车身顶部承受顶压冲击时的抗变形能力变弱。这在消费者日益重视车辆安装性的今天,显然不利于车辆竞争力的提升,而有必要对具有全景天窗或天幕的车身结构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身结构,以能够增加车身顶部的扭转刚度,以及提升顶压抗变形能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身结构,包括连接在左右两侧顶盖边梁之间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呈环形,且所述加强板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侧部腔体;
各侧所述侧部腔体与同侧所述顶盖边梁的内腔贯通,并共同形成连通A柱上段内腔和B柱内腔的纵向连通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包括扣合连接在一起的加强板上板与加强板下板;
所述加强板上板和所述加强板下板均呈环形,且两侧的所述侧部腔体均由所述加强板上板和所述加强板下板围构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的前侧构成顶盖前横梁,且所述顶盖前横梁内形成有前横梁腔体;
所述前横梁腔体与两侧的所述侧部腔体连通,且所述前横梁腔体由所述加强板上板和所述加强板下板围构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的后侧构成顶盖中横梁,且所述顶盖中横梁内形成有中横梁腔体;
所述中横梁腔体与两侧的所述侧部腔体连通,且所述中横梁腔体由所述加强板上板和所述加强板下板围构形成。
进一步的,沿整车左右方向,由所述顶盖中横梁的一端至另一端,所述中横梁腔体横截面的宽度相同;
所述宽度为所述中横梁横截面腔体沿整车前后方向的宽度。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下板上具有分设在所述顶盖前横梁两端的前连接部,以及分设在所述顶盖中横梁两端的后连接部;
所述前连接部用于和所述顶盖边梁连接,所述后连接部用于和B柱以及所述顶盖边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上板一体成型;和/或,
所述加强板下板包括一体成型的下板主体,以及分设在所述下板主体左右两侧的补丁板,且所述补丁板位于所述前连接部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上板的上表面设有用于粘接顶盖玻璃的涂胶,所述涂胶包括位于所述加强板上板左右两侧的纵向涂胶,以及分设在所述加强板上板前后两侧的横向涂胶;
所述加强板上板前后两侧的所述横向涂胶均为沿整车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的多道。
进一步的,各侧所述顶盖边梁的前端通过所述A柱上段与前风窗下横梁连接,且两侧所述顶盖边梁后端之间连接有顶盖后横梁;
所述前风窗下横梁、所述顶盖后横梁,以及两侧所述顶盖边梁和所述A柱上段连接形成第一环形结构;
所述加强板连接在所述第一环形结构内,且所述加强板的后侧、两侧所述B柱,以及连接在两侧所述B柱底部之间的座椅安装横梁连接形成第二环形结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结构,通过在两侧顶盖边梁之间设置呈环形的加强板,并在加强板左右两侧形成侧部腔体,且使得侧部腔体能够与顶盖边梁的内腔共同形成纵向连通腔体,由此其便可利用环形结构以及腔体结构强度大的特点,增加车身顶部的扭转刚度,以及提升车身顶部的顶压抗变形能力,而有助于提高整车安全性,提升车辆的竞争力。
此外,加强板由扣合连接在一起的加强板上板与加强板下板构成,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制备,同时也利于加强板中腔体结构的形成。使得加强板的前侧构成顶盖前横梁,并在顶盖前横梁内形成前横梁腔体,以及使得加强板的后侧构成顶盖中横梁,且在顶盖中横梁内形成中横梁腔体,可利于顶盖前横梁与顶盖中横梁的成型,同时也能够保证顶盖前横梁和顶盖中横梁的结构强度。
其次,由顶盖中横梁的一端至另一端,使得中横梁腔体横截面的宽度相同,可进一步增加顶盖中横梁的结构强度,以更好地提升车身顶部位置在侧碰和顶压时的抗变形能力。加强板下板上的前连接部与后连接部的设置,可使得加强板下板集成用于顶盖前横梁与顶盖边梁之间连接的连接板,以及集成用于顶盖中横梁与B柱和顶盖边梁之间连接的连接板,不仅能够实现少焊点、少件化的效果,同时也利于顶盖前横梁和顶盖中横梁位置与左右侧车身结构之间的连接。
再者,加强板上板一体成型,可便于加强板上板的制备,且也能够保证加强板上板的结构强度。加强板下板由一体成型的下板主体,以及位于两侧前连接部位置的补丁板构成,一方面也可便于加强板下板的制备,以及保证加强板下板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加强板下板前侧与两侧顶盖边梁之间的连接强度。
另外,使得加强板上板前后两侧的横向涂胶为间隔布置的多道,可增加加强板与天窗玻璃或天幕玻璃之间的连接强度,并由此可提升车身顶部的扭转刚度。通过使前风窗下横梁、顶盖后横梁,以及两侧顶盖边梁和A柱上段连接形成第一环形结构,以及使得加强板连接在第一环形结构内,同时加强板的后侧、两侧B柱以及座椅安装横梁连接形成第二环形结构,可利用多个环形结构的相互融合,进一步提升车身顶部的扭转刚度与顶压抗变形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具有如上所述的车身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与上述车身结构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A位置的断面图;
图4为图1中B-B位置的断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加强板上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加强板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加强板下板的爆炸图;
图8为图2中C-C位置的断面图;
图9为图2中D-D位置的断面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涂胶的设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顶盖边梁;2、加强板;3、A柱上段;4、B柱;5、前风窗下横梁;6、顶盖后横梁;7、座椅安装横梁;8、纵向涂胶;9、横向涂胶;
1a、边梁腔体;2a、侧部腔体;201、加强板上板;202、加强板下板;2021、下板主体;2022、补丁板;2022a、前连接部;2022b、后连接部;4a、B柱腔体;
100、顶盖前横梁;100a、前横梁腔体;200、顶盖中横梁;200a、中横梁腔体;
k、中横梁腔体横截面的宽度;Q、纵梁连通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配合部件之间采用本领域常规连接结构进行连接便可。而且,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身结构,整体结构上,结合图1至图4中所示,该车身结构包括连接在左右两侧顶盖边梁1之间的加强板2,加强板2具体呈环形,并在该加强板2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侧部腔体2a。
此外,各侧侧部腔体2a也与同侧顶盖边梁1的内腔,也即边梁腔体1a贯通,且同侧的侧部腔体2a和边梁腔体1a共同形成了连通A柱上段3内腔和B柱4内腔的纵向连通腔体Q。
此时,以上纵向连通腔体Q中的“纵向”即为整车前后方向。而上述A柱上段3的内腔也即形成在A柱上段3内部的A柱腔体,该A柱腔体沿A柱上段3的走势延伸,并且与顶盖边梁1内的边梁腔体1a对接连通。同时,上述B柱4的内腔,也即如图4所示的B柱腔体4a,该B柱腔体4a通常由B柱内板和相对布置的B柱加强板围构形成,且B柱腔体4a的顶端一般也与顶盖边梁1中的边梁腔体1a互通。
此外,通过如上结构设置,通过在两侧顶盖边梁1之间设置呈环形的加强板2,并在加强板2左右两侧形成侧部腔体2a,且使得各侧侧部腔体2a能够与同侧顶盖边梁1的内腔共同形成纵向连通腔体Q,本实施例便能够利用环形结构以及腔体结构强度大的特点,达到增加车身顶部扭转刚度,以及提升车身顶部顶压抗变形能力的效果。
基于如上整体介绍,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的车身结构具体为设置有全景天窗或天幕的车型。而且,需要指出的是,通过加强板2各侧的侧部腔体2a与同侧的边梁腔体1a贯通,仍如图3所示,相比于现有车型中车身顶盖左右两侧边沿位置的腔体结构,本实施例利用侧部腔体2a和边梁腔体1a共同组成的纵向连通腔体Q,其可大大增加车身顶盖左右两侧边沿位置的腔体截面,从而可很好地增加车身顶盖位置的结构强度与扭转刚度,同时也能够提升车身顶盖的顶压抗变形能力。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仍由图2,并结合图5至图9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加强板2具体包括扣合连接在一起的加强板上板201与加强板下板202,加强板上板201和加强板下板202均呈环形,并且两侧的侧部腔体2a也均由加强板上板201和加强板下板202围构形成。此时,使得加强板2由扣合连接在一起的加强板上板201与加强板下板202构成,可以理解的是,其具有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制备的优点,同时其也能够利于加强板2中腔体结构的形成。
另外,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基于加强板2在车身顶部的设置,从车身整体角度来看,加强板2的前侧也构成了车身顶部的顶盖前横梁100,并且参见图8所示,在顶盖前横梁100内形成有前横梁腔体100a。该前横梁腔体100a与两侧的侧部腔体2a连通,且该前横梁腔体100a同样由加强板上板201和加强板下板202围构形成。
除了可形成顶盖前横梁100,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加强板2的后侧则能够构成车身顶盖中的顶盖中横梁200,同时参见图9所示,在顶盖中横梁200内形成有中横梁腔体200a。该中横梁腔体200a同样与两侧的侧部腔体2a连通,且该中横梁腔体200a也由加强板上板201和加强板下板202围构形成。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使得加强板2的前侧构成顶盖前横梁100,并在顶盖前横梁100内形成前横梁腔体100a,以及使得加强板2的后侧构成顶盖中横梁200,且在顶盖中横梁200内形成中横梁腔体200a,其能够利于车身中顶盖前横梁100与顶盖中横梁200的成型,同时也能够保证顶盖前横梁100和顶盖中横梁200的结构强度,而可使得本实施例的加强板2有着更好的设置效果。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再结合图6及图9中所示的,沿整车左右方向,由顶盖中横梁200的一端至另一端,本实施例也使得中横梁腔体200a横截面的宽度k相同。此时,上述宽度k具体为中横梁腔体200a横截面沿整车前后方向的宽度。并且,由顶盖中横梁200的一端至另一端,使得中横梁腔体200a横截面的宽度k相同,其便能够利用顶盖中横梁200在两侧B柱4以及顶盖边梁1之间的等宽过渡,进一步增加顶盖中横梁200的结构强度,以更好地提升车身顶部位置在侧碰和顶压时的抗变形能力。
本实施例中,在加强板2由加强板上板201与加强板下板202构成的基础上,再如图6和图7中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加强板下板202上也具有分设在顶盖前横梁100两端的前连接部2022a,以及分设在顶盖中横梁200两端的后连接部2022b。其中,上述前连接部2022a即用于和顶盖边梁1连接,而上述后连接部2022b则用于和B柱4以及顶盖边梁1连接。
此时,通过加强板下板202上的前连接部202a与后连接部202b的设置,能够使得加强板下板202集成用于顶盖前横梁100与顶盖边梁1之间连接的连接板,以及集成用于顶盖中横梁200与B柱4和顶盖边梁1之间连接的连接板。这样,本实施例不仅能够实现相关车身结构少焊点、少件化的效果,与此同时,其也利于顶盖前横梁100和顶盖中横梁200位置与左右侧车身结构之间的连接,以进一步提升加强板2的设置效果。
本实施例中,具体实施时,作为优选的实施形式,上述加强板上板201可一体成型,且其一般可为一体冲压成型的钣金结构。而通过使加强板上板201一体成型,可便于加强板上板201的制备,且也能够保证加强板上板201的结构强度。
而针对于加强板下板202,具体实施时,作为优选的实施形式,与加强板下板201不同的,本实施例的加强板下板202在结构上具体包括一体成型的下板主体2021,以及分设在下板主体2021左右两侧的补丁板2022,并且补丁板2022也位于加强板下板202上的前连接部2022a位置。
使得加强板下板202由一体成型的下板主体2021,以及位于两侧前连接部202a位置的补丁板2022构成,可以理解的是,其一方面同样可便于加强板下板202的制备,以及保证加强板下板202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则能够利用补丁板2022的加强作用,保证加强板下板202前侧与两侧顶盖边梁1之间的连接强度。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下板主体2021以及分设在左右两侧的补丁板2022同样可为冲压成型的钣金结构,且对应地,上述各侧的前连接部202a与后连接部202b均为位于下板主体2021上相应位置的板体结构即可。与此同时,本实施例各侧的补丁板2022也随形于下板主体2021上的对应部位设置,并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在下板主体2021上便可。
此外,具体实施时,本实施例优选的,也可使得上述补丁板2022的料厚略大于下板主体2021,以使得补丁板2022具有更好的加强效果。
本实施例中,仍由图1且继续结合图10所示,在加强板上板201的上表面也设置有用于粘接顶盖玻璃的涂胶。此时,所述的顶盖玻璃当然也即天窗玻璃或天幕玻璃,并且上述涂胶具体包括位于加强板上板201左右两侧的纵向涂胶8,以及分设在加强板上板201前后两侧的横向涂胶9。而位于加强板上板201前后两侧的横向涂胶9也均为沿整车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的多道。
这样,通过使加强板上板201前后两侧的横向涂胶9为间隔布置的多道,其能够增加加强板2与天窗玻璃或天幕玻璃之间的连接强度,并由此可进一步提升车身顶部的扭转刚度。
仍参见图1中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在本实施例的车身结构中,各侧顶盖边梁1的前端也通过A柱上段3与前风窗下横梁5连接,并且在两侧顶盖边梁1后端之间连接有顶盖后横梁6。而上述前风窗下横梁5、顶盖后横梁6,以及两侧顶盖边梁1和A柱上段3即连接形成第一环形结构。
此时,加强板2具体便连接在上述第一环形结构内,并且结合于图1中由虚线所示意出的位于车身前地板面板上的座椅安装横梁7,本实施例中的加强板2的后侧、两侧的B柱4,以及连接在两侧B柱4底部之间的座椅安装横梁7也连接形成第二环形结构。
如此,通过使前风窗下横梁5、顶盖后横梁6,以及两侧顶盖边梁1和A柱上段3连接形成第一环形结构,以及使得加强板2连接在该第一环形结构内,同时加强板2的后侧、两侧B柱4以及座椅安装横梁7连接形成第二环形结构。本实施例便可利用多个环形结构的相互融合,进一步提升车身顶部的扭转刚度与顶压抗变形能力。
本实施例的车身结构,采用上述设计,通过在两侧顶盖边梁1之间设置呈环形的加强板2,并在加强板2左右两侧形成侧部腔体2a,且使得侧部腔体2a能够与顶盖边梁1的内腔共同形成纵向连通腔体Q,通过使加强板2的前后两侧分别构成同样具有腔体结构的顶盖前横梁100与顶盖中横梁200,以及通过加强板2的环形结构和连接形成的第一环形结构与第二环形结构的设置。其不仅可利用环形结构以及腔体结构强度大的特点,增加车身顶部的扭转刚度,同时也能够提升车身顶部的顶压抗变形能力,而有助于提高整车安全性,以及提升车辆的竞争力。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该车辆即具有实施例一中的车身结构。
其中,正如实施例一中提及的,本实施例的车辆具体为设置有全景天窗或天幕的车型,并且结合实施例一中的描述,可以理解的是,通过采用实施例一中的车身结构,本实施例的车辆能够增加车身顶部的扭转刚度,以及提升车身顶部的顶压抗变形能力,有助于提高整车安全性,可提升车辆的竞争力,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连接在左右两侧顶盖边梁(1)之间的加强板(2),所述加强板(2)呈环形,且所述加强板(2)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侧部腔体(2a);
各侧所述侧部腔体(2a)与同侧所述顶盖边梁(1)的内腔贯通,并共同形成连通A柱上段(3)内腔和B柱(4)内腔的纵向连通腔体(Q)。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板(2)包括扣合连接在一起的加强板上板(201)与加强板下板(202);
所述加强板上板(201)和所述加强板下板(202)均呈环形,且两侧的所述侧部腔体(2a)均由所述加强板上板(201)和所述加强板下板(202)围构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板(2)的前侧构成顶盖前横梁(100),且所述顶盖前横梁(100)内形成有前横梁腔体(100a);
所述前横梁腔体(100a)与两侧的所述侧部腔体(2a)连通,且所述前横梁腔体(100a)由所述加强板上板(201)和所述加强板下板(202)围构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板(2)的后侧构成顶盖中横梁(200),且所述顶盖中横梁(200)内形成有中横梁腔体(200a);
所述中横梁腔体(200a)与两侧的所述侧部腔体(2a)连通,且所述中横梁腔体(200a)由所述加强板上板(201)和所述加强板下板(202)围构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沿整车左右方向,由所述顶盖中横梁(200)的一端至另一端,所述中横梁腔体(200a)横截面的宽度相同;
所述宽度为所述中横梁腔体(200a)横截面沿整车前后方向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板下板(202)上具有分设在所述顶盖前横梁(100)两端的前连接部(2022a),以及分设在所述顶盖中横梁(200)两端的后连接部(2022b);
所述前连接部(2022a)用于和所述顶盖边梁(1)连接,所述后连接部(2022b)用于和B柱(4)以及所述顶盖边梁(1)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板上板(201)一体成型;和/或,
所述加强板下板(202)包括一体成型的下板主体(2021),以及分设在所述下板主体(2021)左右两侧的补丁板(2022),且所述补丁板(2022)位于所述前连接部(2022a)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板上板(201)的上表面设有用于粘接顶盖玻璃的涂胶,所述涂胶包括位于所述加强板上板(201)左右两侧的纵向涂胶(8),以及分设在所述加强板上板(201)前后两侧的横向涂胶(9);
所述加强板上板(201)前后两侧的所述横向涂胶(9)均为沿整车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的多道。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各侧所述顶盖边梁(1)的前端通过所述A柱上段(3)与前风窗下横梁(5)连接,且两侧所述顶盖边梁(1)后端之间连接有顶盖后横梁(6);
所述前风窗下横梁(5)、所述顶盖后横梁(6),以及两侧所述顶盖边梁(1)和所述A柱上段(3)连接形成第一环形结构;
所述加强板(2)连接在所述第一环形结构内,且所述加强板(2)的后侧、两侧所述B柱(4),以及连接在两侧所述B柱(4)底部之间的座椅安装横梁(7)连接形成第二环形结构。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具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
CN202321945037.2U 2023-07-21 2023-07-21 车身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201640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45037.2U CN220164000U (zh) 2023-07-21 2023-07-21 车身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45037.2U CN220164000U (zh) 2023-07-21 2023-07-21 车身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64000U true CN220164000U (zh) 2023-12-12

Family

ID=890618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45037.2U Active CN220164000U (zh) 2023-07-21 2023-07-21 车身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640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34822B (zh) 汽车的侧边结构
CN212401362U (zh) 车身结构和汽车
CN111017034B (zh) 一种车架结构
CN214875145U (zh) 汽车后侧围总成
CN220164000U (zh) 车身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5706661U (zh) 一种汽车a柱与门槛连接结构
CN111572649B (zh) 白车身结构
CN219056397U (zh) 汽车顶盖加强结构及汽车
CN218662059U (zh) 汽车顶盖加强板、汽车顶盖总成及汽车
CN220721197U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N218949303U (zh) 汽车的车身及汽车
CN218907407U (zh) 汽车前地板结构及汽车
CN216783641U (zh) 敞篷车的加强结构及敞篷车
CN218536863U (zh) 车身中部结构及汽车
CN218929601U (zh) 汽车前地板总成及汽车
CN218858546U (zh) 汽车前地板总成及汽车
CN219727826U (zh) 后背门及车辆
CN219406602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CN217649534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CN219406610U (zh) 门槛梁与车辆
CN219728356U (zh) 前围底部加强结构与设有其的车辆
CN219728332U (zh) 车身侧部结构及车辆
CN218662096U (zh) 车身中部结构与汽车
CN221049786U (zh) 车身中部结构及车辆
CN215553569U (zh) 一种车身前端框架结构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