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28356U - 前围底部加强结构与设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前围底部加强结构与设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28356U
CN219728356U CN202320855001.9U CN202320855001U CN219728356U CN 219728356 U CN219728356 U CN 219728356U CN 202320855001 U CN202320855001 U CN 202320855001U CN 219728356 U CN219728356 U CN 2197283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ngitudinal beam
front wall
floor upper
upper longitudinal
connec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5500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强
高鹏
贺志杰
檀庆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5500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283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283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283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围底部加强结构与设有其的车辆,本实用新型的前围底部加强结构,包括连接在前围连接板上的前地板上纵梁,前地板上纵梁沿整车前后方向布置,且前地板上纵梁的前端延伸至与前机舱纵梁的后端衔接;还包括分设在前地板上纵梁左右两侧的加强梁和中通道连接梁,且加强梁连接在前地板上纵梁与A柱之间,中通道连接梁连接在前地板上纵梁与中通道之间。本实用新型的前围底部加强结构,能够增加前围底部脚坑位置的结构强度,并可增加该位置的传力通道,有利于提升碰撞力的传递及分散效果,而可提升整车安全性。

Description

前围底部加强结构与设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前围底部加强结构,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设有该前围底部加强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车辆中,车身前围部分一般包括前围板及其周围部件,例如前风挡下横梁、前机舱纵梁及A柱等,车身前围结构的主要作用之一在于,在车辆碰撞时,能够阻止发动机舱内零部件向驾驶舱的侵入量过大,而危及乘坐人员的安全。
但是现有的车身前围部分,其前围板及周围部件之间的结构布局不够合理,比如底部结构整体强度偏弱,各个部件之间无法有效形成对碰撞力的传递及分散,影响驾驶安全,导致整车安全性能偏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前围底部加强结构,以可提升力的传递及分散效果,从而提升整车安全品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前围底部加强结构,包括连接在前围连接板上的前地板上纵梁,所述前地板上纵梁沿整车前后方向布置,且所述前地板上纵梁的前端延伸至与前机舱纵梁的后端衔接;
还包括分设在所述前地板上纵梁左右两侧的加强梁和中通道连接梁,且所述加强梁连接在所述前地板上纵梁与A柱之间,所述中通道连接梁连接在所述前地板上纵梁与中通道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梁与所述前地板上纵梁的前端相连,且所述加强梁和所述前地板上纵梁相连的一端与所述前机舱纵梁的后端在整车前后方向上衔接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梁连接在所述前围连接板与前围板之间,且所述加强梁、所述前围板和所述前围连接板之间围构形成有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前围板上设有向车头一侧鼓出的型腔,所述型腔位于所述加强梁上方,且所述型腔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加强梁与所述前地板上纵梁之间的连接位置,所述型腔的另一端斜向上延伸至A柱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中通道连接梁扣设在所述前围连接板上,且所述中通道连接梁、所述前围连接板,以及所述前地板上纵梁和所述中通道之间围构形成有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前地板上纵梁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设有连接在所述前围连接板上的翻边板。
进一步的,所述前围连接板朝向车头的一侧设有下传力梁,所述下传力梁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前机舱纵梁的后端,所述下传力梁的另一端与中通道加强纵梁的前端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下传力梁连接在所述前围连接板和所述前围板之间,且所述下传力梁、所述前围板和所述前围连接板之间形成有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前围连接板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前机舱纵梁连接的外扭力盒,并在所述外扭力盒靠近中通道的一侧设有内扭力盒,且所述外扭力盒与门槛梁连接,所述内扭力盒与中通道加强纵梁相连。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前围底部加强结构,通过前地板上纵梁,以及两侧的加强梁和中通道连接梁的设置,可在前围底部形成树形的加强结构,由此能够增加前围底部脚坑位置的结构强度,并能够增加该位置的传力通道,有利于碰撞力的传递分散,而可提升整车安全性。
此外,加强梁与前机舱纵梁衔接设置,可在前机舱纵梁和A柱之间增加传力通道,有助于前机舱纵梁处的碰撞力向A柱位置传递及分散,且加强梁、前围板和前围连接板之间围构形成腔体,可利用腔体结构强度大的特点,保证加强梁的结构加强及碰撞力传递效果。而通过向车头一侧鼓出的型腔,可使得该型腔形成位于A柱和前地板上纵梁之间的传力通道,有利于增加前围底部的结构强度,以及碰撞力在此位置的传递分散。
其次,中通道连接梁、前围连接板以及前地板上纵梁和中通道之间形成腔体,可利用腔体结构强度大的特点,保证中通道加强梁的结构加强及碰撞力传递效果。同时,设置翻边板与前围连接板连接,可保证前地板上纵梁设置的稳定性,并且能够提升前围连接板的结构强度。
另外,通过设置下传力梁,能够进一步增加前围底部的结构强度,同时也可在前机舱纵梁与中通道之间增加传力通道,有利于碰撞力的传递分散。下传力梁、前围板和前围连接板之间形成腔体,可利用腔体结构强度大的特点,保证下传力梁的结构加强及碰撞力传递效果。通过内、外扭力盒分别与门槛梁以及中通道加强纵梁相连,能够进一步增加脚坑位置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中设有如上所述的前围底部加强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中设有上述的前围底部加强结构,能够增加前围底部脚坑位置的结构强度,以及该位置的传力通道,有利于碰撞力的传递分散,而能够提升整车安全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前围底部加强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加强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中通道连接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型腔的设置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前地板上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下传力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2、内扭力盒;3、加强梁;4、A柱;5、前机舱纵梁;6、外扭力盒;7、前围板;8、前围上横梁;10、下传力梁;11、中通道加强纵梁;12、中通道;14、前地板上纵梁;15、前围连接板;16、中通道连接梁;17、门槛梁;18、前轮罩边梁;19、前风挡下横梁;20、前地板;21、型腔;
1401、翻边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以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前围底部加强结构所在的车辆为例,在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是以车辆的上下方向(亦称高度方向)、左右方向(亦称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亦称长度方向,或者头尾方向)为基准进行定义的。“内、外”是以相应部件的轮廓为基准定义的,例如以车辆轮廓为基准定义的“内”和“外”,以车辆轮廓的靠近车辆中部的一侧为“内”,反之则为“外”。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配合部件之间采用本领域常规连接结构进行连接便可。而且,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前围底部加强结构,其能够在前围底部形成树形的加强结构,不仅增加了前围底部脚坑位置的结构强度,也可增加该位置的传力通道,以利于碰撞力的传递分散,而能够提升整车安全性。
整体结构上,如图1及图2所示的,本实施例的前围底部加强结构,其包括连接在前围连接板15上的前地板上纵梁14,前地板上纵梁14沿整车前后方向布置,且前地板上纵梁14的前端延伸至与前机舱纵梁5的后端衔接。
同时,该前围底部加强结构还包括分设在前地板上纵梁14左右两侧的加强梁3和中通道连接梁16,且加强梁3连接在前地板上纵梁14与A柱4之间,中通道连接梁16连接在前地板上纵梁14与中通道12之间。
值得提及的是,本实施例中,前围连接板15连接在前围板7与前地板20之间,且在整车左右方向上,中通道12位于前围连接板15的中部,且中通道12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前地板上纵梁14。
并且,仍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前地板上纵梁14的前端与前机舱纵梁5的后端衔接设置,也即两者在整车前后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而脚坑部位也即前围底部的用于放置驾乘人员脚部的位置,因其从整体视角来看像一凹坑,故一般可称之为脚坑。
此外,基于本实施例前围底部加强结构左右两侧的结构形式相同,且如果以中通道12为中心轴,两侧的结构形式互为镜像,为此,本实施例中主要以左侧结构来进行描述,以便于对相关内容进行说明。
基于上述的整体介绍,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示例性结构,仍如图1中所示的,加强梁3与前地板上纵梁14的前端相连,且加强梁3和前地板上纵梁14相连的一端与前机舱纵梁5的后端在整车前后方向上衔接设置。
此处,通过加强梁3与前机舱纵梁5衔接设置,能够在前机舱纵梁5和A柱4之间增加传力通道,有助于前机舱纵梁5处碰撞力向A柱4位置传递分散,且加强梁3与前机舱纵梁5衔接设置,与上述的前地板上纵梁14的前端与前机舱纵梁5的后端衔接设置相类似,即指两者在整车前后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继续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加强梁3连接在前围连接板15与前围板7之间,且加强梁3、前围板7和前围连接板15之间围构形成有腔体。由此可利用腔体结构强度大的特点,保证加强梁3的结构加强及碰撞力传递效果。
具体设置时,上述加强梁3的具体结构形式,可根据加强梁3自身的结构需求及布置需求进行设定相应的设定与调整,例如图3中所示的,其横截面可优选设置为“几”字型,以便于与前围板7及前围连接板15等部件连接的同时,也能够提升结构强度,且需注意的是,图3仅为左侧加强梁3的结构示意。
并且,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结合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前围板7上设有向车头一侧鼓出的型腔21,型腔21位于加强梁3上方,且型腔21的一端延伸至加强梁3与前地板上纵梁14之间的连接位置,型腔21的另一端斜向上延伸至A柱4位置。
如此,可通过向车头一侧鼓出的型腔21,使得该型腔21形成位于A柱4和前地板上纵梁14之间的传力通道,有利于增加前围底部的结构强度,以及碰撞力在此位置的传递分散,从而提升整车碰撞安全性。
另外,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中通道连接梁16扣设在前围连接板15上,且中通道连接梁16、前围连接板15,以及前地板上纵梁14和中通道12之间围构形成有腔体。如此,便能够利用腔体结构强度大的特点,保证中通道12加强梁3的结构加强及碰撞力传递效果。
在具体设置时,出于对中通道连接梁16结构强度的考虑,如图4中所示,可将中通道连接梁16的横截面优选设置为呈三角形,以便于利用三角形结构强度大的特性,提升其自身结构强度,并利于与前围连接板15、前地板上纵梁14和中通道12等配合而形成上述腔体。
同时,出于各侧前地板上纵梁14和中通道12之间的传力效果的考虑,各侧中通道连接梁16的数量可优选设置为沿整车前后方向依次排布的两个,且必要时同侧的两个中通道连接梁16可部分重叠地焊接在一起,并形成两个腔体,以确保力的传递顺畅性。
本实施例中,为提升前地板上纵梁14与前围连接板15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如图6所示的,前地板上纵梁14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设有连接在前围连接板15上的翻边板1401。
可以理解的是,基于翻边板1401的设置,保证了前地板上纵梁14与前围连接板15的连接稳定性,进而可提升前围连接板15的结构强度。具体结构中,前地板上纵梁14的左右两侧均优选设置有翻边板1401,以进一步地保证前地板上纵梁14与前围连接板15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当然,上述前地板上纵梁14也可优选设置为U型或“几”字型,以提升自身结构强度,且需注意的是,基于左右两侧的前地板上纵梁14的结构基本相同,且可视作互为镜像,图6仅为左侧前地板上纵梁14的结构示意。
除此之外,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仍如图2所示的,前围连接板15朝向车头的一侧设有下传力梁10,下传力梁10的一端连接在前机舱纵梁5的后端,下传力梁10的另一端与中通道加强纵梁11的前端相连。
此处,通过设置下传力梁10,能够进一步增加前围底部的结构强度,同时也可在前机舱纵梁5与中通道12之间增加传力通道,有利于碰撞力的传递分散,从而能够提升整车安全性。
并且,作为进一步的设置形式,本实施例中,下传力梁10连接在前围连接板15和前围板7之间,且下传力梁10、前围板7和前围连接板15之间形成有腔体。通过在下传力梁10、前围板7和前围连接板15之间形成腔体,能够利用腔体结构强度大的特点,有效保证下传力梁10的结构加强及碰撞力传递效果。
本实施例中,具体来讲,前围板7的左右两侧均设有下传力梁10,也即各下传力梁10的一端连接在同侧前机舱纵梁5的后端,各下传力梁10的另一端与同侧中通道加强纵梁11的前端相连。
为确保下传力梁10自身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在具体结构设计时,如图7中所示的,可将下传力梁10的横截面优选设置为类似“几”字型,以利于满足结构整体强度需求的同时,也利于与前围板7和前围连接板15配合而形成上述腔体,且需注意的是,图7仅为左侧下传力梁10的结构示意。
另外,同样作为优选的示例性结构,本实施例中,仍如图2中所示的,前围连接板15的底部设有与前机舱纵梁5连接的外扭力盒6,并在外扭力盒6靠近中通道12的一侧设有内扭力盒2,且外扭力盒6与门槛梁17连接,内扭力盒2与中通道加强纵梁11相连。
此处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内、外扭力盒6分别与门槛梁17以及中通道加强纵梁11相连,能够进一步增加脚坑位置的结构强度。
仍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前围底部加强结构未提及的相关结构部分,均可参照现有技术中的各结构,例如两侧A柱4还分别连接有门槛梁17,前地板20设置在两侧门槛梁17之间,且中通道加强纵梁11为沿整车左右方向间隔设于前地板20及前围连接板15底部的两个;
又例如前围板7上设有前围上横梁8,且前围板7的顶部还连接有前风挡下横梁19,并在各侧前机舱纵梁5的上方均连接有前轮罩边梁18,以及各侧前机舱纵梁5和同侧前轮罩边梁18之间设有前轮罩等,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本实施例的前围底部加强结构,通过前地板上纵梁14,以及两侧的加强梁3和中通道连接梁16的设置,可在前围底部形成树形的加强结构,由此能够增加前围底部脚坑位置的结构强度,并能够增加该位置的传力通道,有利于碰撞力的传递分散,而可提升整车安全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该车辆中即设有实施例一中的前围底部加强结构。
本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实施例一中的前围底部加强结构,通过在前围底部形成树形的加强结构,可增加前围底部脚坑位置的结构强度,以增加该位置的传力通道,而可利于碰撞力的传递分散,提升整车安全品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前围底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连接在前围连接板(15)上的前地板上纵梁(14),所述前地板上纵梁(14)沿整车前后方向布置,且所述前地板上纵梁(14)的前端延伸至与前机舱纵梁(5)的后端衔接;
还包括分设在所述前地板上纵梁(14)左右两侧的加强梁(3)和中通道连接梁(16),且所述加强梁(3)连接在所述前地板上纵梁(14)与A柱(4)之间,所述中通道连接梁(16)连接在所述前地板上纵梁(14)与中通道(1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底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梁(3)与所述前地板上纵梁(14)的前端相连,且所述加强梁(3)和所述前地板上纵梁(14)相连的一端与所述前机舱纵梁(5)的后端在整车前后方向上衔接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围底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梁(3)连接在所述前围连接板(15)与前围板(7)之间,且所述加强梁(3)、所述前围板(7)和所述前围连接板(15)之间围构形成有腔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围底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板(7)上设有向车头一侧鼓出的型腔(21),所述型腔(21)位于所述加强梁(3)上方,且所述型腔(21)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加强梁(3)与所述前地板上纵梁(14)之间的连接位置,所述型腔(21)的另一端斜向上延伸至A柱(4)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底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通道连接梁(16)扣设在所述前围连接板(15)上,且所述中通道连接梁(16)、所述前围连接板(15),以及所述前地板上纵梁(14)和所述中通道(12)之间围构形成有腔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底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地板上纵梁(14)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设有连接在所述前围连接板(15)上的翻边板(140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底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连接板(15)朝向车头的一侧设有下传力梁(10),所述下传力梁(10)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前机舱纵梁(5)的后端,所述下传力梁(10)的另一端与中通道加强纵梁(11)的前端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围底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传力梁(10)连接在所述前围连接板(15)和前围板(7)之间,且所述下传力梁(10)、所述前围板(7)和所述前围连接板(15)之间形成有腔体。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前围底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连接板(15)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前机舱纵梁(5)连接的外扭力盒(6),并在所述外扭力盒(6)靠近中通道(12)的一侧设有内扭力盒(2),且所述外扭力盒(6)与门槛梁(17)连接,所述内扭力盒(2)与中通道加强纵梁(11)相连。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中设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前围底部加强结构。
CN202320855001.9U 2023-04-17 2023-04-17 前围底部加强结构与设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97283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55001.9U CN219728356U (zh) 2023-04-17 2023-04-17 前围底部加强结构与设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55001.9U CN219728356U (zh) 2023-04-17 2023-04-17 前围底部加强结构与设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28356U true CN219728356U (zh) 2023-09-22

Family

ID=88063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55001.9U Active CN219728356U (zh) 2023-04-17 2023-04-17 前围底部加强结构与设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283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0452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6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36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9204546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9728356U (zh) 前围底部加强结构与设有其的车辆
CN10920450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02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16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07B (zh) 车身横梁和车辆
CN109204508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29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6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9406602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CN109204522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9339562U (zh) 车身中部结构及汽车
CN218662096U (zh) 车身中部结构与汽车
CN219339565U (zh) 汽车的车身及汽车
CN216468090U (zh) 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及汽车
CN218949303U (zh) 汽车的车身及汽车
CN220465632U (zh) 车身传力结构及车辆
CN219524044U (zh) 车身前围加强结构及车辆
CN219584291U (zh) 车身中部结构与汽车
CN219406601U (zh) 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和车辆
CN219406610U (zh) 门槛梁与车辆
CN221049786U (zh) 车身中部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