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84291U - 车身中部结构与汽车 - Google Patents
车身中部结构与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584291U CN219584291U CN202320152732.7U CN202320152732U CN219584291U CN 219584291 U CN219584291 U CN 219584291U CN 202320152732 U CN202320152732 U CN 202320152732U CN 219584291 U CN219584291 U CN 21958429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ross beam
- seat
- mounting cross
- middle channel
- beam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中部结构与汽车,本实用新型的车身中部结构包括分设在左右两侧的门槛梁,位于两侧所述门槛梁之间的前地板,以及连接在两侧所述门槛梁之间的座椅前安装横梁和座椅后安装横梁;所述座椅前安装横梁和所述座椅后安装横梁均由一侧的所述门槛梁贯穿至另一侧的所述门槛梁,且在所述座椅前安装横梁和所述座椅后安装横梁之间连接有加强纵梁。本实用新型的车身中部结构,有助于碰撞力在车身中部位置的传递分散,能够提高整车碰撞的安全性,而可提升整车品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中部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设有上述车身中部结构的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的日益重视,以及碰撞安全法规要求的不断提高,各车企对汽车的安全性设计也越来越重视。车身作为汽车碰撞的主要承载结构,其结构上设计的合理性,成为影响汽车碰撞安全的重要因素。
目前,常见的车身中部结构一般包含有门槛梁、前地板、中通道和座椅安装横梁等,并且座椅安装横梁通常为分设在中通道左右两侧的两段式结构。此种结构虽然能够在汽车碰撞时起到碰撞力传递作用,但由于需通过中间的中通道进行碰撞力的过渡,会降低碰撞力沿座椅安装横梁传递的连贯性,而影响碰撞力传递分散效果。
此外,现有的车身中部结构中,由于各梁体结构之间缺少有效的横向或纵向连接,在汽车发生碰撞时,也存在碰撞力传力通道单一、碰撞力分散效果不足等问题,其会影响整车碰撞安全性的提高,从而不利于提升整车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身中部结构,以利于提高整车碰撞的安全性,提升整车品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身中部结构,包括分设在左右两侧的门槛梁,位于两侧所述门槛梁之间的前地板,以及连接在两侧所述门槛梁之间的座椅前安装横梁和座椅后安装横梁;
所述座椅前安装横梁和所述座椅后安装横梁均由一侧的所述门槛梁贯穿至另一侧的所述门槛梁,且在所述座椅前安装横梁和所述座椅后安装横梁之间连接有加强纵梁。
进一步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前地板上的中通道;
所述中通道包括位于所述座椅前安装横梁前侧的中通道前段,以及位于所述座椅后安装横梁后侧的中通道后段,且所述中通道前段的后端与所述座椅前安装横梁连接,所述中通道后段的前端与所述座椅后安装横梁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位于前围板底部的前围下横梁;
所述前围下横梁连接在左右两侧的A柱之间,且所述前围下横梁的前部与分设在左右两侧的前机舱纵梁连接,所述前围下横梁的后部与所述中通道前段的前端在整车前后方向上衔接设置。
进一步的,还包括位于所述座椅前安装横梁前侧的前地板上纵梁;
所述前地板上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前围下横梁在整车前后方向上衔接设置,所述前地板上纵梁的后端与所述座椅前安装横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中通道前段的左右两侧均设有一根所述前地板上纵梁。
进一步的,两侧所述前机舱纵梁的后端均连接有纵梁后段;
各侧所述前地板上纵梁与同侧所述纵梁后段在整车上下方向上衔接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纵梁为并排布置的两根,且所述座椅前安装横梁、所述座椅后安装横梁,以及两侧所述门槛梁和两根所述加强纵梁形成“目”字型结构。
进一步的,两根所述加强纵梁分设在所述中通道前段和所述中通道后段之间连线的左右两侧,且从整车前后方向来看,各侧所述加强纵梁位于同侧的所述前地板上纵梁和所述中通道前段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前地板采用全平地板。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中部结构,一方面通过使座椅前安装横梁和座椅后安装横梁均由一侧的门槛梁贯穿至另一侧的门槛梁,可使得座椅前安装横梁和座椅后安装横梁形成位于两侧门槛梁之间的连贯传力通道,相比于现有分段式的座椅安装横梁结构,能够保证座椅安装横梁对碰撞力的传递效果,有助于碰撞力的传递分散,以提高整车碰撞安全性。另一方,通过在座椅前安装横梁和座椅后安装横梁之间连接加强纵梁,也能够在座椅安装横梁之间增加纵向传力通道,可进一步利于碰撞力在车身中部位置的传递分散,从而能够提高整车碰撞的安全性,提升整车品质。
此外,中通道由中通道前段与中通道后段组成,可在设置加强纵梁的基础上,简化中通道结构,并有助于车身中部结构的减重。中通道前段的后端与座椅前安装横梁连接,中通道后段的前端与座椅后安装横梁连接,可使得中通道与周边结构连接形成连贯的碰撞力传力通道,也有助于增加碰撞力在车身中部位置的传递分散效果。前围下横梁的设置,以及前围下横梁与前机舱纵梁、两侧A柱以及中通道前段之间的连接或衔接设置,有利于前机舱纵梁处的碰撞力向两侧的门槛梁与中间的中通道传递,能够提高对汽车正碰碰撞力的传递分散效果。
其次,前地板上纵梁的设置,不仅能够增加前地板前端位置的结构强度,且通过前地板上纵梁的前端与前围下横梁衔接设置,后端与座椅前安装横梁连接,也能够在前围下横梁与座椅前安装横梁之间增加纵向传力通道,有利于碰撞力在两者之间的传递分散。在中通道前段左右两侧均设置前地板上纵梁,可保证前地板上纵梁的设置效果。使得各侧前地板上纵梁与同侧纵梁后段之间衔接设置,则能够增加前机舱纵梁和座椅前安装横梁之间的碰撞力传递能力,利于正碰碰撞力向车身中部位置传递。
另外,座椅前安装横梁、座椅后安装横梁,以及两侧的门槛梁和两根加强纵梁形成“目”字型结构,可增加座椅安装横梁所处区域的结构强度,同时也能够形成传力网络,有利于汽车侧碰碰撞力的传递分散。使得各加强纵梁从整车前后方向来看,位于同侧的前地板上纵梁和中通道前段之间,可在中通道为分段式的基础上,使得中通道前段、两根前地板上纵梁、两根加强纵梁,以及中通道后段在结构布局上更为合理,有助于保证车身中部结构的稳定性。而前地板采用全平地板,有利于增加乘员舱使用的舒适性,提升乘员舱内饰品质,并且也可利于前地板以及诸如乘员舱地毯等结构的制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所述汽车的车身中设有如上所述的车身中部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设置上述车身中部结构,有助于碰撞力在车身中部位置的传递分散,能够提高整车碰撞的安全性,可提升整车品质,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中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纵梁后段的设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中部结构的碰撞力传递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门槛梁;2、前地板;3、座椅前安装横梁;4、座椅后安装横梁;5、加强纵梁;6、中通道;7、前围板;8、前围下横梁;9、A柱;10、前机舱纵梁;11、扭力盒加强板;12、前地板上纵梁;13、前围下连接板;14、扭力盒;15、纵梁连接板;
601、中通道前段;602、中通道后段;1001、纵梁后段。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配合部件之间采用本领域常规连接结构进行连接便可。而且,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身中部结构,整体结构上,结合图1和图2中所示的,其包括分设在左右两侧的门槛梁1,位于两侧门槛梁1之间的前地板2,以及连接在两侧门槛梁1之间的座椅前安装横梁3和座椅后安装横梁4。
其中,座椅前安装横梁3和座椅后安装横梁4均由一侧的门槛梁1贯穿至另一侧的门槛梁1,而为贯穿式结构,并且在座椅前安装横梁3和座椅后安装横梁4之间也连接有加强纵梁5。
此时,本实施例通过使座椅前安装横梁3和座椅后安装横梁4均由一侧的门槛梁1贯穿至另一侧的门槛梁1,可使座椅前安装横梁3和座椅后安装横梁4形成位于两侧门槛梁1之间的连贯传力通道,其相比于现有分段式的座椅安装横梁结构,能够保证座椅安装横梁对碰撞力的传递效果,从而有助于碰撞力的传递分散,可提高整车碰撞安全性。
与此同时,通过在座椅前安装横梁3和座椅后安装横梁4之间设置加强纵梁5,其也能够在前后座椅安装横梁之间增加纵向传力通道,由此也能够利于碰撞力在车身中部位置的传递分散,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整车碰撞的安全性。
具体来说,基于上述整体介绍,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继续如图1及图2中所示的,本实施例的车身中部结构还包括连接在前地板2上的中通道6,并且在结构上,该中通道6具体包括位于座椅前安装横梁3前侧的中通道前段601,以及位于座椅后安装横梁4后侧的中通道后段602,而为分段式结构。同时,上述中通道前段601的后端与座椅前安装横梁3连接,上述中通道后段602的前端则与座椅后安装横梁4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中通道6由中通道前段601与中通道后段602组成,本实施例可在设置上述加强纵梁5的基础上,简化中通道6的结构,并由此有助于车身中部结构的减重。而使得中通道前段601的后端与座椅前安装横梁3连接,中通道后段602的前端与座椅后安装横梁4连接,其也可使中通道6与周边结构连接形成连贯的碰撞力传力通道,进而也有助于增加碰撞力在车身中部位置的传递分散效果。
仍如图1中所示的,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本实施例的车身中部结构还包括位于前围板7底部的前围下横梁8,在具体结构上,该前围下横梁8连接在左右两侧的A柱9之间,且再结合图2所示的,该前围下横梁8也位于前围板7底部的前围下连接板13的朝向车头的一侧。而前围下连接板13的顶部与前围板7相连,底部与前地板2的前端连接,同时,中通道前段601的前端也搭接在该前围下连接板13朝向车尾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再参见图1所示,前围下横梁8的与两侧A柱9连接的部位均位于扭力盒加强板11的朝向车尾的一侧,并被扭力盒加强板11覆盖。此外,前围下横梁8与各侧A柱9之间也采用现有常规的焊接或螺接等方向固连在一起便可。
本实施例中,前围下横梁8的前部具体也与分设在左右两侧的前机舱纵梁10连接,且连接方式通常采用焊接。而基于前围下横梁8和中通道前段601分设在前围下连接板13的前后两侧,本实施例也使得前围下横梁8的后部与中通道前段601的前端在整车前后方向上衔接设置。此时,前围下横梁8的后部与中通道前段601前端之间的衔接设置,也即两者在整车前后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并且在具体实施时,中通道前段601与前围下横梁8之间的衔接位置,优选的也可通过多层焊的方式固连在一起。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前围下横梁8的设置,以及前围下横梁8与前机舱纵梁10、两侧A柱9以及中通道前段601之间的连接或衔接设置,再结合两侧A柱9的底部均与同侧门槛梁1的前端相连。因此,本实施例可利于前机舱纵梁10处的碰撞力,也即汽车正碰时的碰撞力向两侧的门槛梁1与中间的中通道6传递,进而能够提高对汽车正碰碰撞力的传递分散效果。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继续参见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身中部结构还包括位于座椅前安装横梁3前侧的前地板上纵梁12。该前地板上纵梁12沿整车前后方向延伸,且前地板上纵梁12的前端与前围下横梁8在整车前后方向上衔接设置,前地板上纵梁12的后端则与座椅前安装横梁3连接。
此时,需说明的是,同样的,上述前地板上纵梁12前端与前围下横梁8之间的衔接设置,即两者在整车前后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当然,在具体实施时,前地板上纵梁12的前端与前围下横梁8之间的衔接位置,也可通过多层焊的方式固连在一起。
而通过上述前地板上纵梁12的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不仅能够增加前地板2前端位置的结构强度,并且通过前地板上纵梁12的前端与前围下横梁8之间的衔接设置,以及前地板上纵梁12的后端与座椅前安装横梁3连接,其也能够在前围下横梁8与座椅前安装横梁3之间增加纵向传力通道,从而有利于碰撞力在两者之间的传递分散。
在设置有上述前地板上纵梁12的基础上,为保证其设置效果,优选的,本实施例也在中通道前段601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一根前地板上纵梁12。另外,如图3中所示的,本实施例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在两侧前机舱纵梁10的后端均连接有纵梁后段1001。各侧纵梁后段1001均通过扭力盒14与同侧的门槛梁1连接,以及通过纵梁连接板15与前围下连接板13和前地板2的前端相连,并且各侧前地板上纵梁12与同侧纵梁后段1001在整车上下方向上衔接设置。
其中,需说明的是,各侧前地板上纵梁12和纵梁后段1001之间的衔接设置,同样为两者在整车上下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而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各侧前地板上纵梁12与同侧纵梁后段1001之间的衔接设置,能够增加前机舱纵梁10和座椅前安装横梁3之间的碰撞力传递能力,也有利于正碰碰撞力向车身中部位置传递。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上述加强纵梁5也具体为并排布置的两根,并且上述座椅前安装横梁3、座椅后安装横梁4,以及两侧的门槛梁1和两根加强纵梁5共同形成“目”字型结构。此时,使得座椅前安装横梁3、座椅后安装横梁4,以及两侧的门槛梁1和两根加强纵梁5形成“目”字型结构,可增加座椅安装横梁所处区域的结构强度,同时也能够使得各梁体连接形成传力网络,而有利于汽车侧碰碰撞力的传递分散。
此外,在加强纵梁5设置为两根时,具体布置上,优选的,本实施例使得两根加强纵梁5靠近两根座椅安装横梁的中部设置,并且也使得两根加强纵梁5分设在中通道前段601和中通道后段602之间连线的左右两侧。与此同时,对于各侧加强纵梁5来说,从整车前后方向来看,其也位于同侧的前地板上纵梁12和中通道前段601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使得各加强纵梁5从整车前后方向来看,位于同侧的前地板上纵梁12和中通道前段601之间,其能够在中通道6为分段式的基础上,使得中通道前段601、两根前地板上纵梁12、两根加强纵梁5,以及中通道后段602在结构布局上更为合理,不仅有助于保证车身中部结构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够使两根加强纵梁5较好地替代中通道6缺失的中间一段,以在整体车身的角度上保证中通道6的设置效果。
本实施例中,具体实施时,优选的,上述座椅前安装横梁3、座椅后安装横梁4、加强纵梁5以及前地板上纵梁12等梁体的横截面均可设置为“n”型,且各梁体扣设在前地板2上后,可通过自身两侧的翻边结构与前地板2相连。如此,其可使得各梁体与前地板2围构形成腔体结构,而能够利用腔体结构强度大的特点,增加前地板2及各梁体位置的结构强度,同时,也利于提高各梁体的刚度,提升其碰撞力传递性能。
此外,在具体实施时,同样作为优选的实施形式,如图2所示的,本实施例的前地板2可采用全平地板。该全平地板参见现有采用相关地板结构的车型(尤其是电动汽车)进行设置便可,并且通过使前地板2采用全平地板,其不仅有利于增加乘员舱使用的舒适性,提升乘员舱内饰品质,同时也可利于前地板2以及诸如乘员舱地毯等结构的制备。
本实施例的车身中部结构在汽车发生碰撞时,以汽车发生正碰为例,如图4中所示的,碰撞力沿前机舱纵梁10传递至前围下横梁8,接着,可分别沿中通道前段601以及前地板上纵梁12向后传递。在座椅前安装横梁3处,碰撞力一方面可沿加强纵梁5向座椅后安装横梁4传递,另一方面也可向两侧的门槛梁1传递。而座椅后安装横梁4处的碰撞力,不仅也可向两侧的门槛梁1传递,同时也可沿中通道后段602继续向后方的后地板位置传递。
当然,除了通过中通道前段601以及前地板上纵梁12向后传递,前围下横梁8处的碰撞力也能够经A柱9向两侧的门槛梁1传递,并沿门槛梁1向后传递。同时,在座椅前安装横梁3与座椅后安装横梁4位置,门槛梁1处的碰撞力也可向各座椅安装横梁传递,以经由中通道前段601、前地板上纵梁12、座椅前安装横梁、座椅后安装横梁、加强纵梁5和门槛梁1所形成的传力网络,实现碰撞力有效的分散,提高整车碰撞的安全性。
此外,在汽车发生后碰时,由后地板纵梁等结构传递而来的碰撞力传递至门槛梁1上,而后两侧门槛梁1上的碰撞力可向座椅前安装横梁3与座椅后安装横梁4位置传递,以及向A柱9、前围下横梁8等位置传递。而且利用如上所述的传力网络,也能够实现对后碰碰撞力有效的传递分散,以提高整车碰撞的安全性。
而在汽车发生侧碰时,侧碰碰撞力同样经门槛梁1向其它位置的梁体等结构传递,并且同样利用上述的传力网络,其也能够实现对后碰碰撞力有效的传递分散,以提高整车碰撞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的车身中部结构,通过两根座椅安装横梁的贯穿式设计,以及通过加强纵梁5、前地板上纵梁12等梁体的设置,能够增加车身中部位置的碰撞力传力通道,可利于碰撞力在车身中部位置的传递分散,能够提高整车碰撞的安全性,提升整车品质,而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汽车,该汽车的车身中设有实施例一中所述的车身中部结构,并且需指出的是,本实施例应用上述车身中部结构的汽车不仅可为传统的燃油车型,且其也特征适用于诸如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车型。
本实施例的汽车通过设置实施例一中的车身中部结构,有助于碰撞力在车身中部位置的传递分散,能够提高整车碰撞的安全性,可提升整车品质,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车身中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分设在左右两侧的门槛梁(1),位于两侧所述门槛梁(1)之间的前地板(2),以及连接在两侧所述门槛梁(1)之间的座椅前安装横梁(3)和座椅后安装横梁(4),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前地板(2)上的中通道(6);
所述座椅前安装横梁(3)和所述座椅后安装横梁(4)均由一侧的所述门槛梁(1)贯穿至另一侧的所述门槛梁(1),且在所述座椅前安装横梁(3)和所述座椅后安装横梁(4)之间连接有加强纵梁(5);
所述中通道(6)包括位于所述座椅前安装横梁(3)前侧的中通道前段(601),以及位于所述座椅后安装横梁(4)后侧的中通道后段(602),且所述中通道前段(601)的后端与所述座椅前安装横梁(3)连接,所述中通道后段(602)的前端与所述座椅后安装横梁(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中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位于前围板(7)底部的前围下横梁(8);
所述前围下横梁(8)连接在左右两侧的A柱(9)之间,且所述前围下横梁(8)的前部与分设在左右两侧的前机舱纵梁(10)连接,所述前围下横梁(8)的后部与所述中通道前段(601)的前端在整车前后方向上衔接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中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位于所述座椅前安装横梁(3)前侧的前地板上纵梁(12);
所述前地板上纵梁(12)的前端与所述前围下横梁(8)在整车前后方向上衔接设置,所述前地板上纵梁(12)的后端与所述座椅前安装横梁(3)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中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通道前段(601)的左右两侧均设有一根所述前地板上纵梁(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中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两侧所述前机舱纵梁(10)的后端均连接有纵梁后段(1001);
各侧所述前地板上纵梁(12)与同侧所述纵梁后段(1001)在整车上下方向上衔接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中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纵梁(5)为并排布置的两根,且所述座椅前安装横梁(3)、所述座椅后安装横梁(4),以及两侧所述门槛梁(1)和两根所述加强纵梁(5)形成“目”字型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中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两根所述加强纵梁(5)分设在所述中通道前段(601)和所述中通道后段(602)之间连线的左右两侧,且从整车前后方向来看,各侧所述加强纵梁(5)位于同侧的所述前地板上纵梁(12)和所述中通道前段(601)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中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地板(2)采用全平地板。
9.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的车身中设有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中部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152732.7U CN219584291U (zh) | 2023-02-06 | 2023-02-06 | 车身中部结构与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152732.7U CN219584291U (zh) | 2023-02-06 | 2023-02-06 | 车身中部结构与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584291U true CN219584291U (zh) | 2023-08-25 |
Family
ID=87665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152732.7U Active CN219584291U (zh) | 2023-02-06 | 2023-02-06 | 车身中部结构与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584291U (zh) |
-
2023
- 2023-02-06 CN CN202320152732.7U patent/CN21958429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204527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464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460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221138321U (zh) | 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1001573U (zh) | 纯电动汽车前地板总成 | |
CN219584291U (zh) | 车身中部结构与汽车 | |
CN109204504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16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29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02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485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07B (zh) | 车身横梁和车辆 | |
CN220164017U (zh) | 后地板骨架结构及车辆 | |
CN109204522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467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08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219406641U (zh) | 车身骨架结构及车辆 | |
CN109204514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487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220164018U (zh) | 前地板骨架结构及车辆 | |
CN221519795U (zh) | 前纵梁后段总成及车辆 | |
CN219728356U (zh) | 前围底部加强结构与设有其的车辆 | |
CN219727934U (zh) | 车辆的车身及车辆 | |
CN219339562U (zh) | 车身中部结构及汽车 | |
CN218949303U (zh) | 汽车的车身及汽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