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03326U - 一种拉延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拉延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03326U
CN218903326U CN202222720630.9U CN202222720630U CN218903326U CN 218903326 U CN218903326 U CN 218903326U CN 202222720630 U CN202222720630 U CN 202222720630U CN 218903326 U CN218903326 U CN 2189033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assembly
material supporting
die
drawing die
sleeve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2063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建华
缴平
张旭光
赵子海
王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ely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eely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ely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eely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2063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033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033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033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拉延模具,涉及模具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拉延模具包括:凸模内设置具有开口的容纳空腔;和托料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空腔处,托料组件包括驱动组件和缓冲部件,其中,驱动组件驱动缓冲部件全部缩进容纳空腔或部分伸出容纳空腔,并且缓冲部件构造成在缓冲部件部分伸出容纳空腔而受到外力作用时对外力进行缓冲。本方案的托料组件利用驱动组件带动缓冲部件在上模未下压时托住板料,避免板料下榻,并且驱动组件的尺寸和形状以及缓冲部件的尺寸可以精确设计,使得托料的高度也可以精确设计,最大程度的减少板料下榻。此外,通过缓冲部件的缓冲,避免上模带动板料与托料组件发生硬性碰撞,进而减低安全隐患。

Description

一种拉延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制造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拉延模具。
背景技术
拉延成形过程中,为了减少噪音,提供稳定的压边力,在上模下压的过程中,需要先与下方的压边圈提前(30mm左右)闭合,然后才再与凸模接触。为达到该目的,压边圈需要高于凸模大概30mm左右,这样板料放置时,会被压边圈抬起,使得该压边圈的中间位置距离凸模还有大概30mm左右的距离,进而使得板料内部非常容易产生下榻,如此会破坏了成形效果。为解决该问题,现有技术中存在多个将板料托举的方案,(1)顶杆托料:顶杆驱动转接块,上面安装顶料杆,负责托料防止板料下榻,当压边圈开始工作下行时,顶料杆同步下行,完成顶料过程。该方案的缺点是布置受顶杆限制,同时,托料杆回缩与顶杆保持一致,回缩慢,存在已经开始拉延,与板料仍未脱离风险,应用受限较多。(2)刚性气缸托料:气缸驱动顶料杆托料,开始成形前,气缸带动托料杆退回,完成托料过程。该方案的缺点是气缸托料动作由机床给出信号,气缸动作有延迟,托料不能非常精确,否则容易发生上模与托料杆碰撞的风险,板料仍会产生一定的下榻现象,托料效果一般。(3)气动加弹簧复合柔性托料,气缸仅仅驱动顶料杆上下浮动,其余部件全部不动。该方案虽然可以解决安全碰撞的问题,但是由于托料销高出凸模,非工作时,按要求放入的含模件无法放入。此外,非工作状态上下模合模,高出的托料销被强制压缩到底,弹簧始终处于压缩到底状态,弹簧会快速失效,造成工作时托料高度降低,产生错误,降低零件品质,甚至造成批量零件报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拉延模具,解决现有技术中托料装置在非工作状态板料无法正常放入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另一个目的是要解决现有技术中托料装置内的弹性元件失效快、托料高度丢失的问题。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拉延模具,包括:
凸模,其内设置具有开口的容纳空腔;和
托料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空腔处,所述托料组件包括驱动组件和缓冲部件,其中,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缓冲部件全部缩进所述容纳空腔或部分伸出所述容纳空腔,并且所述缓冲部件构造成在所述缓冲部件部分伸出所述容纳空腔而受到外力作用时对外力进行缓冲。
可选地,所述缓冲部件包括托料销和弹簧,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驱动组件抵接,另一端与所述托料销抵接,以在所述托料销受到外力时,所述弹簧被压缩而进行缓冲。
可选地,所述缓冲部件还包括套筒结构,所述套筒结构的一端为开口端,另一端为封闭端,所述封闭端与所述驱动组件抵接,以受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
所述套筒结构内为中空结构,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中空结构内并抵接在所述封闭端的内部,所述托料销穿过所述开口端后与所述弹簧抵接。
可选地,所述开口端具有向所述套筒结构的中心延伸的第一凸台,所述托料销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台配合的第二凸台,以使得所述托料销在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的作用下无法脱离所述套筒结构。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相互抵接时,所述托料销暴露在外的尺寸为50-150mm。
可选地,所述套筒结构的外侧设置一圈固定座;
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所述固定座连接以在驱动组件驱动所述连接块运动时带动所述套筒结构运动。
可选地,所述连接块为“凹”型结构,并且所述套筒结构的设置所述固定座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座配合,并且在开口位置的两端利用紧固件与所述固定座连接。
可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气缸和与所述气缸连接的驱动轴,所述驱动轴与所述连接块连接,以在所述驱动轴在气缸的带动下做往复运动时带动所述连接块运动。
可选地,所述连接块的中间设置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设置内螺纹,所述驱动轴的端部设置外螺纹,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相互配合以将所述驱动轴与所述连接块相互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
上模,受控的与所述凸模压合和分开;
压边圈,设置在所述凸模外圈,并在所述上模与所述凸模分开时,其高度高于所述凸模最高处的高度20-40mm。
本方案的托料组件利用驱动组件带动缓冲部件在上模未下压时托住板料,避免板料下榻,并且驱动组件的尺寸和形状以及缓冲部件的尺寸可以精确设计,使得托料的高度也可以精确设计,最大程度的减少板料下榻。此外,在上模下压,并且驱动组件带动缓冲部件下降的速度比上模下压的速度小时,通过缓冲部件的缓冲,避免上模带动板料与托料组件发生硬性碰撞,进而减低安全隐患。
本方案的缓冲部件设置弹簧和托料销,利用弹簧和托料销来托举板料,并且进行碰撞的缓冲,避免硬性碰撞。
在方案由于缓冲部件可以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完全进入到凸模的容纳空腔处,因此除了在托举板料时,以及在板料下压的速度大于驱动组件驱动缓冲部件的速度,弹簧被压缩以外,其它运动过程或状态,弹簧始终是松弛的状态,因此有效防止弹性部件的失效,实现长期稳定的托料。此外,由于驱动组件可以带动缓冲部件进入到容纳空腔处,在无需顶料时,缓冲部件可以保持不动,因此在板料放置在凸模及压边圈上时,可以正常放入,不会受到托料组件的影响。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拉延模具的托料销托住板料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拉延模具的托料销收缩至容纳空间内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托料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缓冲部件的托料销完全伸出套筒结构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缓冲部件的托料销收缩压缩弹簧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拉延模具的托料销托住板料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拉延模具的托料销收缩至容纳空间内的示意性结构图。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的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拉延模具100,该拉延模具100可以包括凸模10和托料组件20。其中,凸模10内设置具有开口的容纳空腔11。托料组件20设置在容纳空腔11处,托料组件20可以包括驱动组件21和缓冲部件22,其中,驱动组件21驱动缓冲部件22全部缩进容纳空腔11或部分伸出容纳空腔11,并且缓冲部件22构造成在缓冲部件22部分伸出容纳空腔11而受到外力作用时对外力进行缓冲。
具体地,拉延模具100还可以包括上模30和压边圈40。上模30受控的与凸模10压合和分开。压边圈40设置在凸模10外圈,并在上模30与凸模10分开时,其高度高于凸模10最高处的高度20mm~40mm。一般而言,压边圈40一般高于凸模10的高度在20mm、30mm和40mm。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由于拉延模具100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压边圈40高于凸模10预设距离,托料组件20则需要凸出在凸模10的容纳空腔11外,以托住板料50,防止板料50下榻(如图1所示)。而在上模30下压的过程中,上模30压住板料50与压边圈40一起下压,板料50再与凸模10进行接触。
本实施例的托料组件20利用驱动组件21带动缓冲部件22在上模30未下压时托住板料50,避免板料50下榻,并且驱动组件21的尺寸和形状以及缓冲部件22的尺寸可以精确设计,使得托料的高度也可以精确设计,最大程度的减少板料50下榻。此外,在上模30下压,并且驱动组件21带动缓冲部件22下降的速度比上模30下压的速度小时,通过缓冲部件22的缓冲,避免上模30带动板料50与托料组件20发生硬性碰撞,进而减低安全隐患。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缓冲部件22可以包括托料销221和弹簧222,弹簧222一端与驱动组件21抵接,另一端与托料销221抵接,以在托料销221受到外力时,弹簧222被压缩而进行缓冲。
本实施例的缓冲部件22设置弹簧222和托料销221,利用弹簧222和托料销221来托举板料50,并且进行碰撞的缓冲,避免硬性碰撞。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缓冲部件22可以在驱动组件21的驱动下完全进入到凸模10的容纳空腔11处(如图2所示),因此除了在托举板料50时,以及在板料50下压的速度大于驱动组件21驱动缓冲部件22的速度,弹簧222被压缩以外,其它运动过程或状态(托料组件20完全进入到容纳空腔11处,或驱动部件驱动缓冲部件22的速度大于板料50下降的速度),弹簧222始终是松弛的状态,因此有效防止弹性部件(弹簧222)的失效,实现长期稳定的托料。此外,由于驱动组件21可以带动缓冲部件22进入到容纳空腔11处,在无需托料时,缓冲部件22可以保持不动,因此在板料50放置在凸模10及压边圈40上时,可以正常放入,不会受到托料组件20的影响。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托料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缓冲部件的托料销完全伸出套筒结构的示意性结构图;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缓冲部件的托料销收缩压缩弹簧的示意性结构图。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的实施例,如图3-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缓冲部件22还可以包括套筒结构223,套筒结构223的一端为开口端,另一端为封闭端,封闭端外与驱动组件21抵接,以受驱动组件21的驱动。套筒结构223内为中空结构,弹簧222设置在中空结构内并抵接在封闭端的内部,托料销221穿过开口端后与弹簧222抵接。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弹簧222一端与套筒封闭端抵接,另一端与托料销221底部抵接,进而在托料销221的一端受到压力是,托料销221会推动弹簧222,弹簧222压缩,从而形成一定的缓冲距离,避免硬碰。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开口端具有向套筒结构223的中心延伸的第一凸台224,托料销221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凸台224配合的第二凸台225,以使得托料销221在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225的作用下无法脱离套筒结构223。
本实施例在套筒结构223的开口端设置第一凸台224,并在托料销221处设置第二凸台225,第一凸台224朝下,第一凸台224的下方的套筒结构223的截面尺寸大于第一凸台224的上方。而托料销221的下方的截面尺寸大于上方,因此托料销221的下方位于套筒的第一凸台224下。在托料销221运动至,第一凸台224和第二凸台225接触时(如图3和图4所示),托料销221无法再相对套筒结构223运动。在托料销221受到弹簧222向上的弹力时,托料销221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就会因为第一凸台224和第二凸台225相互抵接而停止继续运动,防止托料销221脱离套筒结构223。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在第一凸台224和第二凸台225相互抵接时,托料销221暴露在外的尺寸为50-150mm。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托料销221暴露在外的尺寸可以是50mm、100mm或150mm。如此则使得托料销221在受到压力时,可以有如此大的行程的缓冲的距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套筒结构223的外侧设置一圈固定座226。驱动组件21还可以包括连接块211,连接块211与固定座226连接以在驱动组件21驱动连接块211运动时带动套筒结构223运动。本实施例在套筒结构223外设置固定座226,在驱动组件21处设置连接块211,利用连接块211和固定座226相互固定连接,则在驱动组件21带动连接块211运动时,连接块211也会带动固定座226运动,进而使得套筒结构223运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的实施例,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块211为“凹”型结构,并且套筒结构223的设置固定座226的一端与固定座226配合,并且在开口位置的两端利用紧固件与固定座226连接。
本实施例的连接块211和固定座226之间利用紧固件连接,紧固件可以是螺钉、螺母组件或螺栓、螺母组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驱动组件21可以包括气缸212和与气缸212连接的驱动轴213,驱动轴213与连接块211连接,以在驱动轴213在气缸212的带动下做往复运动时带动连接块211运动。一般来说,气缸212固定设置在凸模10内,气缸212带动驱动轴213上下往复运动,驱动轴213的上端与连接块211连接,连接块211与固定座226连接,气缸212的动力随着驱动轴213、固定座226传递至套筒结构223处,从而利用气缸212带动套筒结构223上下运动。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连接块211的中间设置螺纹孔,螺纹孔内设置内螺纹,驱动轴213的端部设置外螺纹,内螺纹与外螺纹相互配合以将驱动轴213与连接块211相互连接。
在需要顶住板料50时,气缸212带动驱动轴213向上运动至托料销221伸出容纳空腔11外,并且上端顶部顶住板料50,防止板料50下榻。在上模30向下运动时,气缸212也会带动托料销221向下运动,最终在上模30与凸模10合模时托料销221完全进入到容纳空腔11内。在上模30向下运动过程中,若上模30运动速度大于托料销221向下运动的速度,则托料销221会被向下压,弹簧222会被压缩(如图5所示),进而进行缓冲,避免了托料销221与上面硬碰撞,降低损坏。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凸模,其内设置具有开口的容纳空腔;和
托料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空腔处,所述托料组件包括驱动组件和缓冲部件,其中,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缓冲部件全部缩进所述容纳空腔或部分伸出所述容纳空腔,并且所述缓冲部件构造成在所述缓冲部件部分伸出所述容纳空腔而受到外力作用时对外力进行缓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部件包括托料销和弹簧,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驱动组件抵接,另一端与所述托料销抵接,以在所述托料销受到外力时,所述弹簧被压缩而进行缓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部件还包括套筒结构,所述套筒结构的一端为开口端,另一端为封闭端,所述封闭端与所述驱动组件抵接,以受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
所述套筒结构内为中空结构,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中空结构内并抵接在所述封闭端的内部,所述托料销穿过所述开口端后与所述弹簧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端具有向所述套筒结构的中心延伸的第一凸台,所述托料销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台配合的第二凸台,以使得所述托料销在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的作用下无法脱离所述套筒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相互抵接时,所述托料销暴露在外的尺寸为50-150mm。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筒结构的外侧设置一圈固定座;
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所述固定座连接以在驱动组件驱动所述连接块运动时带动所述套筒结构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块为“凹”型结构,并且所述套筒结构的设置所述固定座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座配合,并且在开口位置的两端利用紧固件与所述固定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气缸和与所述气缸连接的驱动轴,所述驱动轴与所述连接块连接,以在所述驱动轴在气缸的带动下做往复运动时带动所述连接块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块的中间设置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设置内螺纹,所述驱动轴的端部设置外螺纹,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相互配合以将所述驱动轴与所述连接块相互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上模,受控的与所述凸模压合和分开;
压边圈,设置在所述凸模外圈,并在所述上模与所述凸模分开时,其高度高于所述凸模最高处的高度20-40mm。
CN202222720630.9U 2022-10-14 2022-10-14 一种拉延模具 Active CN2189033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20630.9U CN218903326U (zh) 2022-10-14 2022-10-14 一种拉延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20630.9U CN218903326U (zh) 2022-10-14 2022-10-14 一种拉延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03326U true CN218903326U (zh) 2023-04-25

Family

ID=860399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20630.9U Active CN218903326U (zh) 2022-10-14 2022-10-14 一种拉延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033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903326U (zh) 一种拉延模具
CN218925837U (zh) 一种汽车零部件预成型冲压装置
CN213933360U (zh) 一种新型底板拉伸模压边圈
CN217726893U (zh) 一种防孔变形的缩口模具
CN216138051U (zh) 一种锻压模具的顶出机构
CN115592026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面板冲压模具
CN111300314B (zh) 一种剪刀式自适应压紧机构
CN211304453U (zh) 一种用于冲压件消除应力的装置
CN212495144U (zh) 一种具有顶出机构的锻造装置
CN209867131U (zh) 一种防止产品脱料受挤压的冲压模具
JPH09276953A (ja) プレス加工装置
CN219924569U (zh) 一种螺栓数控车床自动上下料装置
CN220837640U (zh) 一种汽车拉延模具的顶出机构
CN215998362U (zh) 模具浮动装置
CN213915575U (zh) 一种汽车钢板加工用定型机构
CN214263636U (zh) 一种扭曲拉伸模具
CN219004231U (zh) 一种汽车配件冲压设备
CN214920157U (zh) 一种汽车轮毂锻造装置
CN220560172U (zh) 一种汽车用冲压模具
CN217665889U (zh) 一种汽车异形件加工用冲压模具
CN217143721U (zh) 一种金属工件用机加工治具
CN214601576U (zh) 冲压模具的板件顶起装置
CN220444892U (zh) 高精密冲压件模具
CN219883354U (zh) 一种用于新能源行业的压机装置
CN218215640U (zh) 一种滤波器腔体冷挤压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