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92520U - 后侧围板隔音组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侧围板隔音组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92520U
CN218892520U CN202223378484.2U CN202223378484U CN218892520U CN 218892520 U CN218892520 U CN 218892520U CN 202223378484 U CN202223378484 U CN 202223378484U CN 218892520 U CN218892520 U CN 2188925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absorbing
channel
absorbing member
hole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7848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磊涛
张凯歌
董亮
邓业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7848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925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925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925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后侧围板隔音组件及车辆,该隔音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后侧围板、后侧围饰板及车身钣金板。车身钣金板位于后侧围板和后侧围饰板之间,后侧围板上设有连通第一通道的第一通孔。车身钣金板上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连通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至少一个内设有吸音件,且吸音件的宽度小于对应的第一通道或第二通道的宽度。吸音件的投影至少覆盖第一通孔或第二通孔。将吸音件覆盖在后侧围内饰板内部,吸音件能够阻隔车辆外部及车体内泄压阀的噪声,且吸音件的形状和大小可以变化,可以灵活地配置在后侧围板、后侧围饰板和车身钣金板之间。且吸音件的质量也较轻,可以在保证吸声的同时保持气流通畅,不影响关门速度。

Description

后侧围板隔音组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隔音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侧围板隔音组件及车辆。
背景技术
由于现代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发展,后轮毂后部的侧围钣金大多为单层钣金,这种钣金结构对车外噪音无法有效阻隔,扩大了噪声传递路径。
现有技术中通畅通过增加泄压阀来减少车内后侧围板部分的噪音。但泄压阀结构相对复杂,具有良好泄压结构的泄压阀成本相对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后侧围板隔音组件,其设置有吸音件,解决后侧围板钣金结构无法对车外噪音进行有效阻隔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的一种后侧围板隔音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后侧围板、后侧围饰板及车身钣金板,所述车身钣金板位于所述后侧围板和所述后侧围饰板之间,其中,所述车身钣金板与所述后侧围板之间形成第一通道,所述车身钣金板与所述后侧围饰板之间形成第二通道。所述后侧围板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通孔。所述车身钣金板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至少一个内设有吸音件,且所述吸音件的宽度小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通道或所述第二通道的宽度。沿着所述吸音件的宽度方向,所述吸音件的投影至少覆盖所述第一通孔或所述第二通孔。
具体地,所述第二通道内设置所述吸音件,且所述吸音件设置在所述后侧围饰板上。沿着所述吸音件的宽度方向,所述吸音件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二通孔。所述吸音件的宽度为所述第二通道宽度的60%~80%。
具体地,所述后侧围饰板面向所述第二通道的内壁面为台阶面,至少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二通道至少包括位于与所述第一段对应的第一子通道和位于与所述第一段对应的第二子通道。所述吸音件至少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子吸音件和第二子吸音件。所述第一子吸音件和所述第二子吸音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子通道和所述第二子通道内,且所述第一子吸音件的厚度范围为97-131mm;所述第二子吸音件的厚度范围为130-172mm。
具体地,所述第二通道内设置所述吸音件,且所述吸音件设置在所述后侧围饰板上。沿着所述吸音件的宽度方向,所述吸音件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二通孔,且所述吸音件的投影的边界上的任一点到所述第二通孔边缘的最小距离为10mm。
具体地,所述吸音件的宽度为所述第二通道宽度的60%~80%。
具体地,所述第一通道内设置所述吸音件,且所述吸音件设置在所述车身钣金板上,并覆盖部分所述第二通孔。沿着所述吸音件的宽度方向,所述吸音件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一通孔。外露在所述吸音件的部分所述第二通孔的面积等于所述第一通孔的面积。
具体地,所述第一通道设置所述吸音件处的剩余间隙通道至少等于50mm。
具体地,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内均设有吸音件,其中,位于所述第一通道内的为第一吸音件,位于所述第二通道内的为第二吸音件。沿着所述第一吸音件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吸音件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吸音件的宽度为所述第二通道宽度的60%~80%,且沿着所述第二吸音件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二吸音件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二通孔。
具体地,所述第一吸音件设置在所述车身钣金板上,并覆盖部分所述第二通孔。外露在所述第一吸音件的部分所述第二通孔的面积等于所述第一通孔的面积。
具体地,所述第二吸音件设置在所述后侧围饰板上。沿着所述第二吸音件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二吸音件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二吸音件的投影的边界上的任一点到所述第二通孔边缘的最小距离为10mm。
本申请提出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还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后侧围板隔音组件。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出的一种后侧围板隔音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后侧围板、后侧围饰板及车身钣金板。车身钣金板位于后侧围板和后侧围饰板之间,其中,车身钣金板与后侧围板之间形成第一通道,车身钣金板与后侧围饰板之间形成第二通道。后侧围板上设有连通第一通道的第一通孔。车身钣金板上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连通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至少一个内设有吸音件,且吸音件的宽度小于对应的第一通道或第二通道的宽度。沿着吸音件的宽度方向,吸音件的投影至少覆盖第一通孔或第二通孔。将吸音件覆盖在后侧围内饰板内部,吸音件能够阻隔车辆外部及车体内泄压阀的噪声,且吸音件的形状和大小可以变化,可以灵活地配置在后侧围板、后侧围饰板和车身钣金板之间。且吸音件的质量也较轻,可以在保证吸声的同时保持气流通畅,不影响关门速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后侧围板隔音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所述后侧围板隔音组件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
图2是图1中所述后侧围板隔音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根据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后侧围板隔音组件。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3,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后侧围板隔音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相互连接的后侧围板1、后侧围饰板2及车身钣金板3。车身钣金板3位于后侧围板1和后侧围饰板2之间,其中,车身钣金板3与后侧围板1之间形成第一通道10,车身钣金板3与后侧围饰板2之间形成第二通道20。后侧围板1上设有连通第一通道10的第一通孔100。车身钣金板3上设有第二通孔200,第二通孔200连通第一通道10和第二通道20。第一通道10和第二通道20的至少一个内设有吸音件4,且吸音件4的宽度小于对应的第一通道10或第二通道20的宽度,使得气流仍然能够通过第一通道10和第二通道20,保证了车内的换气。沿着吸音件4的宽度方向,吸音件4的投影至少覆盖第一通孔100或第二通孔200。将吸音件4覆盖在后侧围内饰板2内部,吸音件4能够阻隔车辆外部及车体内泄压阀的噪声,且吸音件4的形状和大小可以变化,可以灵活地配置在后侧围板1、后侧围饰板2和车身钣金板3之间。且吸音件4的质量也较轻,可以在保证吸收声噪的同时保持气流通畅,不影响关门速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吸音件4设置在第二通道20内,且吸音件4设置在后侧围饰板2上。沿着吸音件4的宽度方向,吸音件4的投影覆盖第二通孔200,避免了外界产生的噪音通过第二通孔200进入车内,影响车体内部环境。不同宽度的吸音件4对第二通道20内的吸音效果不同,当所占第二通道20的宽度越宽车内噪音越小,但相对的,对于车辆内部换气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吸音件4的宽度为第二通道20宽度的60%~80%,其宽度可以是第二通道20宽度的60%,65%,70%,75%,80%等。当所占宽度是第二通道20宽度的60%~80%时,可以在不影响车内外换气的情况下具有更好的降噪效果。
请参照图2,图2是图1中所述后侧围板隔音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具体的,后侧围饰板2面向第二通道20的内壁面为台阶面201,至少包括第一段2011和第二段2012。第二通道20至少包括位于与第一段2011对应的第一子通道(图未示)和位于与第一段2011对应的第二子通道(图未示)。吸音件4至少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子吸音件41和第二子吸音件42。由于车辆的后侧围饰板2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弧度,其表面与车身钣金板3不能形成连续且平滑的通道,设置一大块的吸音件4会使得车体内部的气体不流畅,进而影响驾驶员或乘客在车内的体验。第一子吸音件41和第二子吸音件42分别设置在第一子通道和第二子通道内,且第一子吸音件的厚度范围为97-131mm,第一子吸音件41的厚度可以是97mm,100mm,105mm,120mm,131mm等等。第二子吸音件42的厚度范围为130-172mm,第二子吸音件42的厚度可以是130mm,140mm,155mm,172mm等等。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当吸音件4设置在后侧围饰板2上,并位于第二通道20内时,沿着吸音件4的宽度方向,吸音件4的投影覆盖第二通孔200,且吸音件4的投影的边界上的任一点到第二通孔200边缘的最小距离为10mm。由于车辆后侧围板组件通常是根据车辆整体进行调整,因此在对后侧围板1和后侧围饰板2进行噪音优化时,通常不会改变其中第一通孔100和第二通孔200的大小,为了保证车内气流通畅且对车外噪音的优化,在对吸音件4进行设置时,吸音件4要完全覆盖第二通孔200。进一步,为了保证吸音件4不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由于气流交换导致吸音件4受到气流影响发生脱落,因此,吸音件4的在覆盖住整个第二通孔200以外,还应在各个边上比第二通孔200的边缘宽10mm,以保证吸音件4的稳定设置,对车辆内部后排语音清晰度可提高2%左右。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吸音件4也可以是设置在第一通道10内,且吸音件4设置在车身钣金板3上,并覆盖部分第二通孔200。第一通道10为泄压阀噪声通道,是车体后侧围板主要的噪音来源,为了封堵泄压阀噪声进入车辆内部,在第一通道10设置有吸音件4,沿着吸音件4的宽度方向,吸音件4的投影覆盖第一通孔100。外露在吸音件4的部分第二通孔200的面积等于第一通孔100的面积,保证后侧围板1内部的气压稳定,不会由于外露的第二通孔200的面积小于第一通孔100的面积,进而后侧围板1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相差较大,导致车辆无法关门。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泄压阀的正常工作,第一通道10设置吸音件4处的剩余间隙通道至少等于50mm,即吸音件4距与泄压阀的距离应至少保持有50mm。
可以理解的,为了进一步减少车内噪音,在预算符合条件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一通道10和第二通道20中同时设置有吸音件4。具体地,位于第一通道10内的为第一吸音件(图未示),位于第二通道20内的为第二吸音件(图未示)。沿着第一吸音件的宽度方向,第一吸音件的投影覆盖第一通孔100。第二吸音件的宽度为第二通道20宽度的60%~80%,此时吸音件4的设置在不影响车辆内体气体流通的前提下,同时对泄压阀产生的声噪以及车体外的声噪进行了降噪优化处理,极大地降低了车辆内部的噪音。且沿着第二吸音件的宽度方向,第二吸音件的投影覆盖第二通孔200。
更为具体的,第一吸音件设置在车身钣金板3上,并覆盖部分第二通孔200。外露在第一吸音件的部分第二通孔200的面积等于第一通孔100的面积,可以保证车体后侧围饰板上的泄压阀能够正常工作,不会由于泄压阀无法正常工作导致车门内气压变大,与外界大气压相差较大使得车辆无法正常关门。
第二吸音件设置在后侧围饰板2上。沿着第二吸音件的宽度方向,第二吸音件的投影覆盖第二通孔200,且第二吸音件的投影的边界上的任一点到第二通孔200边缘的最小距离为10mm,保证了吸音件4不会由于受到气流影响而从第二通孔200边缘掉落,进一步保证了吸音件4能够稳定地优化车内声噪。
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有上述任一项的后侧围板隔音组件,因此也必然也具有上述后侧围板隔音组件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机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机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后侧围板隔音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后侧围板、后侧围饰板及车身钣金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钣金板位于所述后侧围板和所述后侧围饰板之间,其中,所述车身钣金板与所述后侧围板之间形成第一通道,所述车身钣金板与所述后侧围饰板之间形成第二通道;
所述后侧围板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通孔;
所述车身钣金板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
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至少一个内设有吸音件,且所述吸音件的宽度小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通道或所述第二通道的宽度;
沿着所述吸音件的宽度方向,所述吸音件的投影至少覆盖所述第一通孔或所述第二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侧围板隔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内设置所述吸音件,且所述吸音件设置在所述后侧围饰板上;
沿着所述吸音件的宽度方向,所述吸音件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二通孔;
所述吸音件的宽度为所述第二通道宽度的60%~8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侧围板隔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饰板面向所述第二通道的内壁面为台阶面,至少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
所述第二通道至少包括位于与所述第一段对应的第一子通道和位于与所述第一段对应的第二子通道;
所述吸音件至少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子吸音件和第二子吸音件;
所述第一子吸音件和所述第二子吸音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子通道和所述第二子通道内,且所述第一子吸音件的厚度范围为97-131mm;所述第二子吸音件的厚度范围为130-172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侧围板隔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内设置所述吸音件,且所述吸音件设置在所述后侧围饰板上;
沿着所述吸音件的宽度方向,所述吸音件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二通孔,且所述吸音件的投影的边界上的任一点到所述第二通孔边缘的最小距离为1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侧围板隔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内设置所述吸音件,且所述吸音件设置在所述车身钣金板上,并覆盖部分所述第二通孔;
沿着所述吸音件的宽度方向,所述吸音件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一通孔;
外露在所述吸音件的部分所述第二通孔的面积等于所述第一通孔的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侧围板隔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设置所述吸音件处的剩余间隙通道至少等于5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侧围板隔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内均设有吸音件,其中,位于所述第一通道内的为第一吸音件,位于所述第二通道内的为第二吸音件;
沿着所述第一吸音件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吸音件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一通孔;
所述第二吸音件的宽度为所述第二通道宽度的60%~80%,且沿着所述第二吸音件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二吸音件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二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侧围板隔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音件设置在所述车身钣金板上,并覆盖部分所述第二通孔;
外露在所述第一吸音件的部分所述第二通孔的面积等于所述第一通孔的面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侧围板隔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音件设置在所述后侧围饰板上;
沿着所述第二吸音件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二吸音件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二吸音件的投影的边界上的任一点到所述第二通孔边缘的最小距离为10mm。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后侧围板隔音组件。
CN202223378484.2U 2022-12-15 2022-12-15 后侧围板隔音组件及车辆 Active CN2188925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78484.2U CN218892520U (zh) 2022-12-15 2022-12-15 后侧围板隔音组件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78484.2U CN218892520U (zh) 2022-12-15 2022-12-15 后侧围板隔音组件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92520U true CN218892520U (zh) 2023-04-21

Family

ID=86000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78484.2U Active CN218892520U (zh) 2022-12-15 2022-12-15 后侧围板隔音组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925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52081B2 (ja) 車両の吸音構造
JP2018047818A (ja) 車両の換気構造
KR100613712B1 (ko) 차량용 에어 덕트 소음방지구조
CN218892520U (zh) 后侧围板隔音组件及车辆
JP2018127060A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6418203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JP2006335087A (ja) 車両の換気構造
US20150343965A1 (en) Truck cab liner with noise absorber
WO2013175842A1 (ja) 車室の内外の通気構造
JP2015085781A (ja) 車両の外気導入装置
JP2010006314A (ja) 自動車の換気構造
WO2010113967A1 (ja) 車両の風切音防止構造
JP6507366B2 (ja) 車両の換気構造
KR100494490B1 (ko) 소음 저감을 위한 차량의 트림구조
JP2014084015A (ja) 自動車の車室後部遮音構造
JP2020050003A (ja) リアバンパの組み付け構造
CN218021846U (zh) 顶棚和车辆
JPS592967Y2 (ja) 自動車の換気装置
JP2015066994A (ja) 車両の車体後部における換気構造
JP2018012425A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2024049417A (ja) パーティションパネル
JP6955358B2 (ja) 車両用換気装置
JP2005313797A (ja) ワゴン車の換気構造
JP2001097020A (ja) 自動車の空調ダクト構造
JP2001253229A (ja) 車両のベンチレーション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