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88249U - 马达及泵 - Google Patents

马达及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88249U
CN218888249U CN202223138136.8U CN202223138136U CN218888249U CN 218888249 U CN218888249 U CN 218888249U CN 202223138136 U CN202223138136 U CN 202223138136U CN 218888249 U CN218888249 U CN 2188882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substrate
connection
axial direction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3813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片冈慈裕
雫修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Toso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Toso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Tosok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Tosok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882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882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马达及泵。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一个实施例包括:转子,能够以中心轴为中心旋转;定子,具有线圈,并在径向上隔着间隙与转子相向;多个端子,位于定子的轴向其中一侧;以及基板,位于多个端子的轴向其中一侧。多个端子具有:第一连接部,与从线圈延伸出的线圈线连接;以及第二连接部,与基板连接。各个端子在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被线圈线及基板支撑。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马达及泵,可减少制造的工作量及时间。

Description

马达及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马达及泵。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具有转子及定子的电动马达。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车载用无刷马达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21-1622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如上所述那样的马达中,有时将线圈插入电子基板的贯通孔,在电子基板上通过熔接而将线圈与端子(terminal)加以固定。在所述情况下,需要一种用于将比较柔软且形状不固定的线圈导向基板的贯通孔的特殊的引导构件。由于特殊的引导构件的成形需要大量的工作量及时间,因此存在制造马达的工作量及时间增大的问题。
鉴于所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可减少制造的工作量及时间的马达、及包括所述马达的泵。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一个实施例包括:转子,能够以中心轴为中心旋转;定子,具有线圈,并在径向上隔着间隙与所述转子相向;多个端子,位于所述定子的轴向其中一侧;以及基板,位于所述多个端子的轴向其中一侧。所述多个端子具有:第一连接部,与从所述线圈延伸出的线圈线连接;以及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基板连接。各个所述端子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被所述线圈线及所述基板支撑。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可提供一种可减少制造的工作量及时间的马达及包括所述马达的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及泵的剖面图。
图2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支撑构件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泵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端子及基板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端子与保持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端子与保持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端子与保持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符号的说明]
10:支撑构件
50:转子
60:泵部
70:定子
73:线圈
73a、273a:线圈线
80:基板
80a:插入孔
80b:固定部
84、284:第一端子
85:第二端子
86:第三端子
84a(85a、86a):第一连接部
84b:插入部
84c(85c、86c):第二连接部
84d(85d、86d)、284d:连接销
84e(85e、86e):平面部
95、295:保持器
100:泵
101:马达
J:中心轴
具体实施方式
在各图中,虚拟地表示了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的泵100的中心轴J。以下的说明中,将中心轴J的轴向简称作“轴向”。将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作“径向”。将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作“周向”。以下的说明中,在各图中适宜示出X轴、Y轴、及Z轴。Z轴表示中心轴J所延伸的方向。以下的说明中,将轴向中的Z轴的箭头朝向的一侧(+Z侧)称作“上侧”,将轴向中的与Z轴的箭头朝向的一侧相反的一侧(-Z侧)称作“下侧”。将X轴的箭头朝向的一侧称作“右侧”,将与X轴的箭头朝向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称作“左侧”。将Y轴的箭头朝向的一侧称作“近前侧”,将与Y轴的箭头朝向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称作“进深侧”。
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相当于“轴向其中一侧”,下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此外,所谓上侧以及下侧,是用于简单地说明各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为由这些名称所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另外,在图1中,为了进行说明,在夹着中心轴J的左右两侧分别示出了不同的周向位置的剖面。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及将所述马达作为驱动源的泵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泵100例如是输送水等流体的泵。本实施方式的泵100包括马达101以及泵部60。
马达101是泵100的上侧的部分。马达101对转子50进行驱动。马达101包括:具有支撑构件10与罩构件20的壳体110、以及收容在壳体110的内部的固定轴40、转子50、定子70、及基板80等构件。
泵部60是泵100的下侧的部分。泵部60是吸入并喷出水的部分。泵部60包括叶轮本体部61、套罩(shroud)部62等构件。
支撑构件10位于罩构件20的下侧。支撑构件10为非磁性体制。本实施方式中,支撑构件10为树脂制。如图2所示,支撑构件10具有:底壁部11、转子收容部12、第一环状壁部13、第二环状壁部14、第三环状壁部15、凸缘部16、基板固定部17a、基板固定部17b、销部18、以及连接器部19。底壁部11、第一环状壁部13、第二环状壁部14、第三环状壁部15、以及凸缘部16构成从下侧覆盖定子70的基部10a。
底壁部11为包围中心轴J的圆环状。如图1所示,底壁部11位于定子70的下侧。在底壁部11的下侧的面的径向内侧部分,设有朝上侧凹陷的凹部11a。凹部11a为包围中心轴J的圆环状。凹部11a朝径向内侧开口。
转子收容部12从底壁部11朝上侧延伸。更详细而言,转子收容部12从底壁部11的径向内周缘部朝上侧延伸。转子收容部12为包围中心轴J且朝下侧开口的圆筒状。转子收容部12将转子50收容到内部。转子收容部12为非磁性体制。本实施方式中,转子收容部12为树脂制。转子收容部12具有从上侧覆盖转子50的盖部12a、以及从盖部12a朝下侧延伸的筒状部12b。
盖部12a是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圆板状。盖部12a在下侧的面具有保持部12c。保持部12c是对固定轴40的上侧端部进行保持的部分。保持部12c比盖部12a的其他部分更朝下侧突出。保持部12c具有突起部12d,所述突起部12d覆盖固定轴40的后述的孔部43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突起部12d位于孔部43的内部。突起部12d接触至孔部43的内表面。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12d接触至孔部43的整个内表面。突起部12d被填充在孔部43内。更详细而言,突起部12d除了后述的紧固孔12e以外,填充至孔部43内的整体。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12d是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圆柱状。突起部12d比起保持部12c中的比突起部12d位于径向外侧的部分更朝下侧突出。突起部12d的下侧端部比起筒状部12b的下侧端部而位于上侧。
如图2所示,盖部12a具有从盖部12a的上侧的面中的径向外侧部分朝下侧凹陷的多个凹部12f。多个凹部12f沿着周向遍及一周而等间隔地配置。在盖部12a的径向外周缘部设有销部18。销部18为从盖部12a朝上侧突出的圆柱状。
筒状部12b从盖部12a的径向外周缘部朝下侧延伸,而与底壁部11的径向内周缘部相连。如图1所示,筒状部12b在径向上位于转子50与定子70之间。筒状部12b朝下侧开口。构成筒状部12b的壁部的径向上的厚度小于盖部12a的轴向上的厚度。另外,构成筒状部12b的壁部的径向上的厚度也可大于盖部12a的轴向上的厚度,还可与盖部12a的轴向上的厚度相同。
在转子收容部12,设有紧固孔12e。紧固孔12e是以中心轴J为中心,从盖部12a的上侧的面朝下侧凹陷的圆形状的孔。紧固孔12e延伸至突起部12d为止。紧固孔12e是在下侧具有底部的孔。紧固孔12e的下侧端部比起保持部12c中的突起部12d以外的部分而位于下侧。紧固孔12e的下侧端部比起转子50的上侧端部而位于下侧。此外,紧固孔12e的下侧端部也可比起转子50的上侧端部而位于上侧,还可位于与转子50的上侧端部相同的轴向位置。
如图2所示,第一环状壁部13、第二环状壁部14、及第三环状壁部15从底壁部11朝上侧突出。第一环状壁部13、第二环状壁部14、及第三环状壁部15为包围中心轴J的圆环状。第一环状壁部13位于远离转子收容部12的径向外侧之处,并包围转子收容部12。第一环状壁部13的上侧端部比起转子收容部12的上侧端部而位于下侧。第二环状壁部14位于远离第一环状壁部13的径向外侧之处,并包围第一环状壁部13。第二环状壁部14的上侧端部比起第一环状壁部13的上侧端部而位于上侧,且比起转子收容部12的上侧端部而位于下侧。第三环状壁部15位于远离第二环状壁部14的径向外侧之处,并包围第二环状壁部14。第三环状壁部15的上侧端部比起第二环状壁部14的上侧端部而位于上侧,且比起转子收容部12的上侧端部而位于下侧。
在第二环状壁部14设有被固定部14a。被固定部14a为沿轴向延伸的圆柱状。被固定部14a比起第二环状壁部14中的被固定部14a的周向两侧的部分更朝径向两侧突出。被固定部14a具有从被固定部14a的上侧的面朝下侧凹陷的紧固孔14c。被固定部14a在周向上空开间隔而设有多个。多个被固定部14a沿着周向遍及一周而等间隔地配置。被固定部14a例如设有四个。此外,被固定部14a的数量及配置并无特别限定。
在第二环状壁部14的上侧的面,设有朝上侧突出的嵌合突起14b。即,本实施方式中,支撑构件10具有朝轴向突出的嵌合突起14b。本实施方式中,嵌合突起14b为圆柱状。嵌合突起14b在周向上空开间隔而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向上相邻的被固定部14a彼此之间分别各设有两个嵌合突起14b。即,嵌合突起14b合计设有八个。在第二环状壁部14中的设有被固定部14a的部分及设有嵌合突起14b的部分,设有从第二环状壁部14朝径向两侧突出的肋14d。肋14d将第一环状壁部13与第三环状壁部15相连。
凸缘部16从第三环状壁部15朝径向外侧扩展。凸缘部16为包围中心轴J的环状。在凸缘部16,从上侧固定有罩构件20。凸缘部16是被固定于安装有泵100的设备的部分。在凸缘部16,设有连接器部19。
基板固定部17a、基板固定部17b是用于固定基板80的部分。基板固定部17a为从底壁部11朝上侧突出的圆柱状。基板固定部17a在径向上位于第二环状壁部14与第三环状壁部15之间。基板固定部17a的上侧端部比起第三环状壁部15及转子收容部12更朝上侧突出。基板固定部17a在周向上空开间隔而设有多个。基板固定部17a例如设有四个。基板固定部17b为从盖部12a的径向外周缘部朝上侧突出的圆柱状。基板固定部17b的上侧端部与基板固定部17a的上侧端部在轴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基板固定部17b在径向上夹着中心轴J而设有一对。在基板固定部17a、基板固定部17b的上端面设有供将基板80加以固定的螺丝97拧入的紧固孔。将基板80加以固定的螺丝97例如是自攻螺丝。
如图1所示,罩构件20固定于支撑构件10的上侧。本实施方式中,罩构件20为金属制。罩构件20为朝下侧开口的容器状。罩构件20具有:从上侧覆盖基板80的顶壁部21、从顶壁部21的径向外周缘部朝下侧延伸的外周壁部22、以及从外周壁部22的下端部朝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23。凸缘部23固定于支撑构件10的凸缘部16的上侧。轴向上的凸缘部23与凸缘部16之间通过O型环93而密封。
固定构件30固定于支撑构件10的上侧。固定构件30位于罩构件20的径向内侧。固定构件30位于定子70的径向外侧。固定构件30包围定子70。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构件30为金属制。构成固定构件30的材料例如为铁。固定构件30例如是通过对金属板构件实施压制加工而制作。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构件30是朝下侧开口的圆筒状的构件。固定构件30具有顶壁部31、周壁部32、以及固定凸缘部33。
顶壁部31为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圆板状。顶壁部31位于盖部12a的上侧。顶壁部31通过螺丝92而固定于盖部12a的上侧。顶壁部31的下侧的面与盖部12a的上侧的面接触。此外,顶壁部31的下侧的面也可不与盖部12a的上侧的面接触,而与盖部12a的上侧的面隔着间隙相向地配置。顶壁部31具有供螺丝92从上侧穿过的第一贯通孔31a。第一贯通孔31a是沿轴向贯通顶壁部31的圆形状的孔。螺丝92从上侧穿过第一贯通孔31a而拧入至紧固孔12e。本实施方式中,螺丝92是自攻螺丝。在拧入螺丝92之前,在紧固孔12e的内周面未设有螺纹部。在紧固孔12e的内周面,通过将螺丝92拧入至紧固孔12e而切出螺纹。螺丝92的至少一部分拧入至突起部12d。在本实施方式中,螺丝92的下侧部分拧入至设于突起部12d的紧固孔12e。螺丝92的下侧端部与转子50的上侧端部在轴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顶壁部31比起盖部12a更朝径向外侧突出。顶壁部31的径向外侧部分位于定子70的上侧。
如图3所示,顶壁部31具有沿轴向贯通顶壁部31的第二贯通孔31b。第二贯通孔31b为圆形状的孔。第二贯通孔31b的内径大于第一贯通孔31a的内径。第二贯通孔31b在径向上夹着第一贯通孔31a而设有一对。一对基板固定部17b的各者从下侧沿轴向穿过一对第二贯通孔31b的各者。
顶壁部31具有沿轴向贯通顶壁部31的第三贯通孔31c。第三贯通孔31c为圆形状的孔。第三贯通孔31c的内径小于第一贯通孔31a的内径及第二贯通孔31b的内径。第三贯通孔31c与其中一个第二贯通孔31b的周向一侧相邻地配置。销部18从下侧沿轴向穿过第三贯通孔31c。一对第二贯通孔31b与第三贯通孔31c绕中心轴J非旋转对称地配置。因此,通过使一对基板固定部17b穿过一对第二贯通孔31b,使销部18穿过第三贯通孔31c,可容易地抑制以错误的朝向组装固定构件30。销部18插入至设于基板80的未图示的孔中。利用销部18可对固定构件30及基板80进行定位。
周壁部32从顶壁部31的径向外周缘部朝下侧延伸。周壁部32为包围中心轴J且朝下侧开口的圆筒状。如图1所示,周壁部32位于定子70的径向外侧。周壁部32固定于定子70的外周面。本实施方式中,定子70通过压入而固定于周壁部32内。
固定凸缘部33从周壁部32朝径向外侧扩展。更详细而言,固定凸缘部33从周壁部32的下侧端部朝径向外侧扩展。固定凸缘部33为包围中心轴J的圆环状,且为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固定凸缘部33位于第二环状壁部14的上侧。固定凸缘部33由第二环状壁部14及设于第二环状壁部14的肋14d从下侧予以支撑。
固定凸缘部33通过螺丝91而固定在设于第二环状壁部14的被固定部14a。由此,固定凸缘部33从上侧固定于支撑构件10的基部10a。另外,固定构件30被固定于支撑构件10。本实施方式中,固定凸缘部33分别通过螺丝91而固定于四个被固定部14a。
固定凸缘部33具有供螺丝91沿轴向穿过的贯通孔33a。贯通孔33a是沿轴向贯通固定凸缘部33的圆形状的孔。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33a沿着周向遍及一周而等间隔地设有四个。此外,贯通孔33a的数量及配置并无特别限定。螺丝91从上侧沿轴向穿过贯通孔33a,并拧入至被固定部14a的紧固孔14c。螺丝91例如是自攻螺丝。在拧入螺丝91之前,在紧固孔14c的内周面未设有螺纹部。在紧固孔14c的内周面,通过将螺丝91拧入至紧固孔14c而切出螺纹。
固定凸缘部33具有供嵌合突起14b嵌合的嵌合孔部33b。本实施方式中,嵌合孔部33b是沿轴向贯通固定凸缘部33的圆形状的孔。嵌合孔部33b在周向上空开间隔而设有多个。嵌合孔部33b设有八个。各嵌合突起14b从下侧沿轴向穿过各嵌合孔部33b而嵌合。嵌合孔部33b与嵌合突起14b之间的间隙小于第二贯通孔31b与基板固定部17b之间的间隙及第三贯通孔31c与销部18之间的间隙。此外,相互嵌合的嵌合孔部33b及嵌合突起14b的数量并无特别限定。嵌合孔部33b的形状及嵌合突起14b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
固定构件30具有贯通部34。贯通部34跨及顶壁部31与周壁部32而设置。贯通部34沿轴向贯通顶壁部31的径向外周缘部,并沿径向贯通周壁部32的上端部。贯通部34沿着周向遍及一周而等间隔地设有多个。贯通部34例如设有六个。
如图1所示,固定轴40沿轴向延伸。固定轴40是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圆柱状。固定轴40的上侧端部由保持部12c予以保持。由此,固定轴40被固定于转子收容部12。本实施方式中,固定轴40的上侧端部被嵌入至保持部12c而受到保持。保持部12c是通过将固定轴40设为嵌插构件的嵌插成形而制作。固定轴40从保持部12c朝下侧延伸。固定轴40的下侧端部比起转子收容部12而位于下侧。
在固定轴40的上侧端部,设有朝下侧凹陷的孔部43。孔部43是在下侧具有底部,且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圆形状的孔。孔部43的下侧端部比起转子50的上侧端部而位于下侧。突起部12d位于孔部43内。在固定轴40中的、比起转子收容部12而位于下侧的部分的外周面,安装有滑动垫圈44以及O型环45。滑动垫圈44是与转子50的后述的延伸部53b的下侧相向而配置。O型环45被安装在固定轴40中的比起安装有滑动垫圈44的部分而位于下侧的部分。
固定轴40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圆柱状的固定轴本体部41、以及从固定轴本体部41的上侧端部朝径向外侧突出的固定轴凸缘部42。固定轴凸缘部42为包围中心轴J的圆环状。在保持部12c,嵌入保持有固定轴本体部41的上侧端部与固定轴凸缘部42。通过将固定轴凸缘部42嵌入至保持部12c,从而固定轴凸缘部42沿轴向钩挂至保持部12c。由此,抑制固定轴40朝下侧脱离保持部12c。
转子50能够以中心轴J为中心旋转。转子50被收容在转子收容部12的内部。转子50具有转子芯51、磁铁52以及树脂部53。转子芯51为包围中心轴J的环状。固定轴40沿轴向穿过转子芯51的径向内侧。磁铁52被固定于转子芯51。本实施方式中,磁铁52配置于沿轴向贯通转子芯51的孔内。但磁铁52例如在周向上空开间隔而设有多个。
树脂部53为包围中心轴J且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固定轴40沿轴向穿过树脂部53的径向内侧。固定轴40游嵌于树脂部53的径向内侧。固定轴40支撑树脂部53的内周面,由此,可旋转地支撑着转子50。树脂部53具有嵌入保持有转子芯51及磁铁52的包覆部53a、以及从包覆部53a朝下侧延伸的延伸部53b。包覆部53a覆盖整个转子芯51以及整个磁铁52。包覆部53a具有在径向上位于固定轴40与转子芯51之间的部分。延伸部53b的外径小于包覆部53a的外径。延伸部53b的下侧端部比起转子收容部12更朝下侧突出。包覆部53a的内径与延伸部53b的内径彼此相同。
树脂部53的外周面为转子50的外周面。树脂部53的外周面位于从转子收容部12的内周面朝径向内侧远离之处。包覆部53a的外周面隔着微小的间隙而与转子收容部12的内周面相向。
定子70位于转子50的径向外侧。定子70是在转子收容部12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收容部12以及转子50的环状。定子70具有定子芯71、安装于定子芯71的绝缘子72、以及经由绝缘子72而安装于定子芯71的多个线圈73。
定子芯71位于转子收容部12的径向外侧,且包围转子芯51。定子芯71具有包围转子芯51的圆环状的芯背71a、以及从芯背71a朝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部71b。尽管省略图示,但多个齿部71b是沿着周向排列配置。芯背71a的上侧部分从下侧被压入至固定构件30的周壁部32而固定。由此,定子70被固定于固定构件30。芯背71a的下侧部分位于远离第二环状壁部14的径向内侧之处。芯背71a的下侧端部隔着微小的间隙而与第一环状壁部13的上侧相向地配置。多个齿部71b的径向内侧的端部隔着微小的间隙而与转子收容部12中的筒状部12b的外周面相向。即,本实施方式中,定子70是以与筒状部12b的外周面非接触的状态而配置。本实施方式中,定子70位于从筒状部12b的外周面朝径向外侧远离之处,不直接接触转子收容部12。
绝缘子72及线圈73从定子芯71朝轴向两侧突出。绝缘子72及线圈73中的从定子芯71朝下侧突出的部分在径向上位于转子收容部12的筒状部12b与第一环状壁部13之间。绝缘子72及线圈73中的从定子芯71朝下侧突出的部分位于从筒状部12b的外周面及第一环状壁部13的内周面朝径向远离之处,且位于远离底壁部11的上侧之处。
如图1及图4所示,基板80位于固定构件30的上侧,并被收容于罩构件20的径向内侧。基板80为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基板80通过螺丝97而固定于基板固定部17a、基板固定部17b。基板80具有利用螺丝97而固定的固定部80b。更详细而言,固定部80b为基板80的上侧的面的一部分,且为与螺丝97的螺丝头部接触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80b例如设有六处。即,基板80在多个固定部80b处固定于支撑构件10。在基板80的下侧的面,安装有多个电子零件81。多个电子零件81包括下侧端部从上侧插入至贯通部34的电子零件81。
如图1所示,多个接头83的一端部连接于基板80。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多个接头83的另一端部设于连接器部19。通过将未图示的外部电源连接于连接器部19,而将所述外部电源的电力从接头83供给至基板80,并从基板80经由后述的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第三端子86而供给至线圈73。
如图1及图4所示,在基板80设有多个插入孔80a。各插入孔80a是沿轴向贯通的正方形形状的孔。即,基板80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多个插入孔80a。插入孔80a在与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第三端子86相向的位置分别设有四处。在各插入孔80a中,从下侧插入后述的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的连接销84d、连接销85d、连接销86d。
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固定于基板80的下侧的面。如图1及图3所示,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分别位于线圈线73a的上侧。即,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位于定子70的上侧。即,马达101包括位于定子70的上侧的多个端子(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第三端子86)。
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是将线圈73与基板80电连接的构件。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为导电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例如为铜制。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是对板材进行压制加工而成形。因此,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的各部为板状。
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沿着周向等间隔地依次排列设置。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与中心轴J的距离彼此相等。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为彼此相同的形状。另外,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与线圈73及基板80连接的结构及连接方法相同。以下,在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的形状的说明、和与线圈线73a及基板80连接的结构及连接方法的说明中,除了配置各端子的位置及朝向不同这点之外,有时省略与第一端子84相同的说明。
如图3及图5所示,第一端子84具有第一连接部84a、第二连接部84c、及平面部84e。第一连接部84a与平面部84e的径向的内缘相连。第一连接部84a与从线圈73朝上侧引出的线圈线73a连接。第二连接部84c与平面部84e的周向端部相连。第二连接部84c与基板80连接。平面部84e是沿径向延伸的大致矩形形状的板状。平面部84e的板面朝向轴向。即,第一端子84具有沿第一连接部84a的径向外侧延伸的平面部84e。一对线圈线73a位于平面部84e的径向内侧端部的周向两侧。
第一连接部84a具有中继部84f以及一对插入部84b。中继部84f是从平面部84e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下侧延伸的大致矩形形状的板状。中继部84f的板面朝向径向。
插入部84b为从中继部84f沿着周向延伸的板状。插入部84b的板厚方向与轴向正交。一对插入部84b从中继部84f彼此向周向上的相反侧延伸。插入部84b为沿轴向观察时呈包围线圈线73a的U字形状。一对插入部84b的开口在周向上相互相对。线圈线73a从开口插入至一对插入部84b。即,第一连接部84a具有供线圈线73a插入的一对插入部84b。各插入部84b通过与线圈线73a一起从径向的内外侧敛缝而使开口变窄,从而各插入部84b与线圈线73a连接。即,第一连接部84a与线圈73连接。
此外,本说明书中,所谓“某个对象为U字形状”,除了某个对象严格地为U字形状的情况以外,也包括某个对象为大致U字形状的情况。“大致U字形状”包括相向的两边的长度不同的形状、相向的两边相互倾斜的形状等。所谓“某个对象为U字形状”,只要是两个边的一端彼此相连,且两个边的另一端彼此空开间隙而相向的形状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部84b与线圈线73a还通过熔化熔接而连接。此外,熔化熔接是利用在具有电阻的连接部分流通电流时产生的焦耳热进行热敛缝的连接方法。本实施方式的熔化熔接是以作为线圈材料的铜的熔点、即,摄氏约1000度以上对线圈线73a进行加热。因此,对线圈线73a进行绝缘包覆的包覆材及铜线熔融,从而铜线与插入部84b固接。因此,插入部84b与线圈线73a更牢固地连接。此外,在通过从径向的内外侧对包围线圈线73a的插入部84b进行敛缝而使插入部84b与线圈线73a稳定地连接的情况下,无需进行熔化熔接。但是,在所述情况下,为了将插入部84b与线圈线73a电连接,优选为预先除去线圈线73a的前端部分的绝缘包覆。
第二连接部84c具有一对连接片84i。一对连接片84i分别从平面部84e的周向其中一侧及周向另一侧的端部朝上侧延伸。一对连接片84i为板状且在周向上相互相向。一对连接片84i沿着径向平行地延伸。连接片84i具有两根连接销84d以及连结部84g。即,第二连接部84c具有四根(多根)连接销84d、以及两个连结部84g。
连接销84d从平面部84e朝上侧延伸。在连接片84i中,两根连接销84d在径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在连接片84i中,两根连接销84d的下侧部分通过连结部84g而相互连接。各连接销84d的下端部与平面部84e的周向上的端部相连。在轴向上,各连接销84d的下端的位置是与平面部84e的朝向下侧的面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各连接销84d从平面部84e的与周向端部相连的部分朝上侧延伸。即,第二连接部84c具有朝上侧延伸的多根连接销84d。即,第一端子84在第一连接部84a的径向外侧且在第一连接部84a的上侧具有连接销84d。各连接销84d为细长的四棱柱状。各连接销84d的上侧部分为越向上侧越细的形状。因此,在将各连接销84d插入至插入孔80a时,各连接销84d容易插入至插入孔80a。各连接销84d的前端部分从下侧插入至插入孔80a。各连接销84d的前端部分通过焊接而与基板80连接。
连结部84g为在连接片84i中将一对连接销84d的下侧部分相连的构件。连结部84g为沿着平面部84e的周向其中一侧及周向另一侧的端部沿径向延伸的长方体状。连结部84g的下端部与平面部84e的周向上的端部相连。连结部84g的径向上的两端部分别与连接销84d的下侧部分相连。在轴向上,连结部84g的下端的位置是与平面部84e的朝向下侧的面的位置相同的位置。连结部84g的上端部是基板相向部84h。在轴向上,基板相向部84h的位置比起连接销84d的前端的位置而位于下侧。在轴向上,基板相向部84h的位置比起平面部84e的朝向上侧的面的位置而为上侧。另外,在轴向上,基板相向部84h的位置与基板固定部17a、基板固定部17b的上端面的位置相同。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相向部84h与基板80的朝向下侧的面接触。
如图4所示,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各自的连接销84d、连接销85d、连接销86d从下侧插入至插入孔80a。连接销84d、连接销85d、连接销86d的前端部分通过焊接而与基板80连接。即,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具有与基板80连接的第二连接部84c、第二连接部85c、第二连接部86c。此时,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在第二连接部84c、第二连接部85c、第二连接部86c处由基板80支撑。另一方面,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第三端子86在第一连接部84a、第一连接部85a、第一连接部86a处由线圈线73a从下侧支撑。即,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在第一连接部84a、第一连接部85a、第一连接部86a及第二连接部84c、第二连接部85c、第二连接部86c处由线圈73及基板80支撑。
在基板80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固定区域80c、第二固定区域80d、及第三固定区域80e。第一固定区域80c是在基板80的上表面由供第一端子84的四根连接销84d插入的四个插入孔80a包围的区域。第二固定区域80d是由供第二端子85的四根连接销85d插入的四个插入孔80a包围的区域。第三固定区域80e是由供第三端子86的四根连接销86d插入的四个插入孔80a包围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区域80c、第二固定区域80d、及第三固定区域80e与连结一对固定部80b的直线80f相交。即,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的第二连接部84c、第二连接部85c、第二连接部86c在连结一对固定部80b的直线80f上与基板80连接。
泵部60与转子50的下侧相连。即,泵部60位于马达101的下侧。泵部60是泵100的下侧部分。本实施方式中,泵部60为叶轮。泵部60为树脂制。泵部60具有叶轮本体部61以及套罩部62。本实施方式中,叶轮本体部61与延伸部53b的下侧端部相连。树脂部53与叶轮本体部61是同一单个构件的一部分。包含树脂部53与叶轮本体部61的树脂制的部分例如是通过将转子芯51以及磁铁52作为嵌插构件的嵌插成形而制作。叶轮本体部61具有从延伸部53b的外周面朝径向外侧扩展的底座部61a、以及设在底座部61a的下侧的面的多个叶片部63。底座部61a的上侧端部位于设在底壁部11的凹部11a内。
套罩部62是与叶轮本体部61独立的构件。套罩部62被固定于叶轮本体部61的下侧。套罩部62具有包围中心轴J的圆环状的圆环部62a、以及从圆环部62a的径向内周缘部朝下侧延伸的圆筒状的圆筒部62b。圆环部62a朝底座部61a的径向外侧部分的下侧偏离地配置。
泵部60具有吸入口64与喷出口65。吸入口64为圆筒部62b的下侧端部,朝下侧开口。喷出口65是在轴向上设在底座部61a的径向外端部与圆环部62a的径向外端部之间。喷出口65朝径向外侧开口。泵部60通过使转子50绕中心轴J旋转,从而从吸入口64将水吸入至内部,并从喷出口65予以喷出,由此来输送水。由泵部60所输送的水也流入转子收容部12的内侧。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制造方法使用三个保持器95来进行。各个保持器95对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进行保持。
保持器95至少具有第一保持部95a、第二保持部95b、以及将第一保持部95a与第二保持部95b相连的第三保持部95c。第一保持部95a为沿径向延伸的矩形形状的板状。第二保持部95b与第一保持部95a在轴向上空开间隔地相向,且为沿径向延伸的矩形形状的板状。第二保持部95b设于第一保持部95a的上侧。第三保持部95c为将第一保持部95a的径向外侧的缘部与第二保持部95b的径向外侧的缘部相连的、沿轴向延伸的大致矩形形状的板状。另外,保持器95具有未图示的加压机构。第二保持部95b被加压机构向下侧、即,第一保持部95a方向加压。保持器95在轴向、周向、径向上设于规定的位置。
作业者等将第一端子84从径向内侧插入至第一保持部95a与第二保持部95b之间。然后,作业者等通过加压机构而将第二保持部95b经由第一端子84向第一保持部95a方向加压,使保持器95保持第一端子84。平面部84e的朝向下侧的面从下侧支撑于第一保持部95a。平面部84e的朝向上侧的面与第二保持部95b的朝向下侧的面接触。此时,第一端子84的轴向上的位置成为规定位置。一对连接片84i的与平面部84e连接的面和第二保持部95b的朝向周向的面接触。此时,第一端子84的周向上的位置成为规定位置。平面部84e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第三保持部95c的朝向径向内侧的面接触。此时,第一端子84的径向上的位置成为规定位置。因此,第一端子84通过保持器95而保持于轴向、周向、及径向上的规定位置。此时,轴向上的连接销84d前端的位置比起基板固定部17a、基板固定部17b的上端面的位置而位于下侧。轴向上的第二保持部95b的朝向上侧的面的位置比起基板相向部84h的位置而位于下侧。
如图6所示,马达101的制造方法包括:第一步骤S11,保持器95将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保持于规定位置;第二步骤S12,将第一连接部84a、第一连接部85a、第一连接部86a与线圈73连接;第三步骤S13,在将基板80固定于支撑构件10之后,将连接销84d、连接销85d、连接销86d插入至插入孔80a;以及第四步骤S14,将第二连接部84c、第二连接部85c、第二连接部86c与基板80连接。
在第一步骤S11中,作业者等使保持器95保持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
在第二步骤S12中,作业者等在使保持器95保持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的同时,将第一连接部84a、第一连接部85a、第一连接部86a与线圈73连接。具体而言,将插入部84b、插入部85b(未图示)、插入部86b(未图示)与线圈线73a连接。作业者等从插入部84b的开口插入线圈线73a之后,从径向的内外侧对插入部84b进行敛缝,而将插入部84b与线圈线73a连接。进而,作业者等通过熔化熔接而将插入部84b与线圈线73a连接。
在第三步骤S13中,作业者等在将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保持于保持器95的同时,将基板80固定于支撑构件10,然后将连接销84d、连接销85d、连接销86d插入至基板80的插入孔80a。作业者等向下搬送基板80,直到基板80的朝向下侧的面与基板固定部17a、基板固定部17b的上端面接触为止。在基板80的第三贯通孔31c中插入销部18。作业者等利用螺丝97将基板80固定于基板固定部17a、基板固定部17b。接下来,作业者等将保持器95向上侧移动,直到基板相向部84h与基板80的下侧的面接触。此时,连接销84d插入至插入孔80a,且连接销84d的前端部分朝基板80的上侧突出。如上所述,由于第一端子84通过保持器95而保持于轴向、周向及径向上的规定位置,因此各连接销84d的周向及径向上的位置与插入孔80a的周向及径向上的位置一致。因此,可容易地将连接销84d插入至插入孔80a。
在第四步骤S14中,作业者等通过焊接而将连接销84d的前端部分与基板80的上侧的面加以固定。因此,第二连接部84c与基板80电连接。然后,作业者等使保持器95向径向外侧移动,而从保持器95卸下第一端子84。
此外,本说明书中,所谓“作业者等”,包括进行各作业的作业者及装配装置等。各作业既可仅由作业者来进行,也可仅由装配装置来进行,还可由作业者与装配装置来进行。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分别在第二连接部84c、第二连接部85c、第二连接部86c由基板80支撑。另一方面,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分别在第一连接部84a、第一连接部85a、第一连接部86a由线圈线73a从下侧支撑。因此,在马达101进行驱动时,可抑制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各自的振动。因此,抑制分别与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连接的线圈73发生断线。另外,作用于焊接部或连接销84d、连接销85d、连接销86d的负荷减轻,可抑制焊接部或连接销84d、连接销85d、连接销86d的损伤。因此,可确保线圈73与基板80的稳定的连接。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仅分别经由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的简单结构而将线圈73与基板80连接。另外,由于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相互在周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因此不需要在将各端子彼此绝缘的同时对各端子进行保持的、包含绝缘树脂等的汇流条保持架等构件。因此,可减少马达101的零件数量,并且组装性提高。因此,可减少马达101的成本,并且可减少制造马达101的工作量及时间。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由线圈线73a及基板80直接支撑。因此,与通过汇流条保持架来支撑多个端子的以往的结构相比,可减少马达101的零件数量,并且可减少制造马达101的工作量及时间。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在轴向上配置于定子70与基板80之间。因此,可采用如下的制造方法:在将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与从定子70延伸出的线圈线73a连接之后,在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的上侧配置基板80。即使在作为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与线圈线73a的连接工序而采用产生火花等飞散物的工序(例如熔化熔接)的情况下,也可抑制飞散物对基板80造成影响。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将刚性的连接销84d、连接销85d、连接销86d插入至插入孔80a,而将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分别与基板80连接。因此,与将比较柔软且形状不固定的线圈73的一端直接插入至基板80的插入孔的情况不同,不需要特殊形状的引导构件。因此,组装性提高。因此,可进一步减少制造马达101的工作量及时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分别在第一连接部84a、第一连接部85a、第一连接部86a的径向外侧且在第一连接部84a、第一连接部85a、第一连接部86a的上侧具有连接销84d、连接销85d、连接销86d。因此,保持器95可从径向外侧容易地保持各连接销84d、连接销85d、连接销86d的附近。因而,连接销84d、连接销85d、连接销86d的轴向、周向及径向上的位置容易变得稳定。因此,可利用插入孔80a容易地插入连接销84d、连接销85d、连接销86d。因此,可进一步减少制造马达101的工作量及时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各自的四根连接销84d、连接销85d、连接销86d固定于基板80。因此,在马达101进行驱动时,进一步抑制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的振动。此时,作用于焊接部或连接销84d、连接销85d、连接销86d的负荷减轻,可抑制焊接部或连接销84d、连接销85d、连接销86d的损伤。因此,可确保线圈73与基板80的更稳定的连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端子分别包括四根连接销84d、连接销85d、连接销86d,但连接销的根数并不限定于所述根数,若连接销的根数为三根以上,则各端子的平面部84e、平面部85e、平面部86e相对于基板80的板面的倾斜度稳定。即,由于各端子相对于基板80的姿势稳定,因此在马达101进行驱动时,抑制各端子的振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具有从第一连接部84a、第一连接部85a、第一连接部86a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平面部84e、平面部85e、平面部86e。因此,保持器95可从径向外侧容易地对平面部84e、平面部85e、平面部86e进行保持。具体而言,第一保持部95a可容易地对平面部84e、平面部85e、平面部86e的朝向下侧的面进行支撑。另外,第二保持部95b可容易地与平面部84e、平面部85e、平面部86e的朝向上侧的面接触。第二保持部95b可容易地与一对连结部84g的和平面部84e连接的面接触。进而,第三保持部95c的朝向径向内侧的面可容易地与平面部84e的朝向径向外侧的端部接触。因此,保持器95可容易地将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分别保持于轴向、周向、及径向上的规定位置。因此,马达101的组装性进一步提高,可进一步减少制造马达101的工作量及时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的第一连接部84a、第一连接部85a、第一连接部86a分别具有一对的插入部84b、插入部85b、插入部86b。一对的插入部84b、插入部85b、插入部86b分别包括在周向上相互相对的开口。当线圈线73a从开口插入至一对的插入部84b、插入部85b、插入部86b时,包围线圈线73a的插入部84b、插入部85b、插入部86b从径向的内外侧被敛缝,插入部84b、插入部85b、插入部86b分别与线圈线73a连接。因此,即使是比较柔软且形状不固定的线圈线73a的一端,也可容易地插入至插入部84b、插入部85b、插入部86b。另外,仅通过从径向的内外侧对插入部84b、插入部85b、插入部86b进行敛缝的工序,将第一连接部84a、第一连接部85a、第一连接部86a与线圈73连接。因此,马达101的组装性进一步提高,可进一步减少制造马达101的工作量及时间。此外,为了稳定地确保线圈73与第一连接部84a、第一连接部85a、第一连接部86a的电连接,优选为预先除去线圈线73a的一端的绝缘包覆。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连接部84a、第一连接部85a、第一连接部86a与线圈73通过熔接而连接。更详细而言,插入部84b、插入部85b、插入部86b与线圈线73a通过熔化熔接而连接。因此,在将线圈线73a插入至插入部84b、插入部85b、插入部86b之前,无需预先除去线圈线73a的一端的绝缘包覆的工序。另外,插入部84b、插入部85b、插入部86b与线圈线73a的连接变得更牢固。因此,即使在马达101进行驱动时,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振动,也进一步抑制分别与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连接的线圈73发生断线。因此,可在确保线圈73与基板80的更稳定的连接的同时,进一步减少制造马达101的工作量及时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基板80固定于基板固定部17a、基板固定部17b。即,基板80固定于支撑构件10。因此,在马达101进行驱动时,进一步抑制基板80的振动,减轻作用于焊接部或连接销84d、连接销85d、连接销86d的负荷,从而可抑制焊接部或连接销84d、连接销85d、连接销86d的损伤。因此,可确保线圈73与基板80的更稳定的连接。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基板80的上侧的面的第一固定区域80c、第二固定区域80d、及第三固定区域80e与连结一对固定部80b的直线80f相交。即,第二连接部84c、第二连接部85c、第二连接部86c在连结一对固定部80b的直线80f上与基板80连接。由于固定部80b位于将基板80与支撑构件10加以固定的位置,因此在马达101进行驱动时,抑制振动。因而,在连结一对固定部80b的直线80f上时,抑制马达101进行驱动时的基板80的振动。因此,在马达101进行驱动时,进一步抑制各端子的振动,减轻作用于焊接部或连接销84d、连接销85d、连接销86d的负荷,抑制焊接部或连接销84d、连接销85d、连接销86d的损伤。因此,可确保线圈73与基板80的更稳定的连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三个固定区域80c、固定区域80d、固定区域80e分别配置于将固定部80b连结的直线80f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若多个固定区域中的一部分固定区域配置于将固定部连结的直线80f上,则对于所述固定区域可获得所述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端子84、第二端子85、及第三端子86分别通过保持器95而保持于轴向、周向、及径向上的规定位置。此时,各连接销84d、连接销85d、连接销86d分别在周向及径向上位于插入孔80a的下侧。因此,当将保持器95向上侧移动时,各连接销84d、连接销85d、连接销86d分别容易地插入至插入孔80a。因此,马达101的组装性进一步提高,可进一步减少制造马达101的工作量及时间。
在对插入部84b、插入部85b、插入部86b与线圈线73a进行熔化熔接时,线圈线73a的绝缘包覆与铜线熔融,并向熔融部周边飞散。若熔融的绝缘包覆与铜线附着于基板80,则有可能产生形成于基板80的电路的短路等问题。鉴于所述情况,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通过熔化熔接而将插入部84b、插入部85b、插入部86b与线圈线73a连接的工序之后,设置将基板80固定于支撑构件10的工序。因此,可防止熔融的绝缘包覆与铜线附着于基板80。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通过熔化熔接而将插入部84b、插入部85b、插入部86b与线圈线73a连接,因此在将线圈线73a插入至插入部84b、插入部85b、插入部86b之前,无需预先除去线圈线73a的一端的绝缘包覆的工序。因此,可在确保线圈73与基板80的稳定的连接的同时,减少制造马达101的工作量及时间。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1中,第一端子284、第二端子285(未图示)、及第三端子286(未图示)各自的插入部284b、插入部285b(未图示)、插入部286b(未图示)的板厚方向朝向轴向。进而,线圈线273a在插入部284b、插入部285b、插入部286b的径向内侧沿径向弯曲地设置。此外,马达101的除第一端子284、第二端子285、第三端子286、及线圈线273a以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101的结构相同。另外,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1的制造方法中,设有子步骤S22b,所述子步骤S22b中,保持器295使线圈线273a弯曲而使第一端子284、第二端子285、第三端子286移动。马达101的制造方法中的其他步骤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相同。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284、第二端子285、及第三端子286为彼此相同的形状。另外,第一端子284、第二端子285、及第三端子286与线圈73及基板80连接的结构及连接方法相同。以下,在第二端子285及第三端子286的形状的说明、和与线圈线273a及基板80连接的结构及连接方法的说明中,除了各端子的配置位置及朝向不同这点之外,有时省略与第一端子284相同的说明。
如图8所示,第一端子284具有第一连接部284a、第二连接部284c、中继部284f。第一连接部284a与中继部284f的周向两侧的缘部相连。第一连接部284a与从线圈73引出的线圈线273a连接。第二连接部284c与中继部284f的朝向径向的面相连。第二连接部284c与基板80连接。中继部284f为沿周向延伸的大致矩形形状的板状。中继部284f的面朝向轴向。
第一连接部284a具有一对插入部284b。插入部284b为从中继部284f沿着周向延伸的板状。插入部284b的板厚方向为轴向。一对插入部284b从中继部284f彼此向周向上的相反侧延伸。一对插入部284b分别为沿径向观察时呈包围线圈线273a的U字形状。一对插入部284b的开口在周向上相互相对。线圈线273a从开口插入至一对插入部284b。即,第一连接部284a具有供线圈线273a插入的一对插入部284b。各插入部284b通过与线圈线273a一起从轴向的上下侧敛缝而使开口变窄,从而将各插入部284b与线圈线273a连接。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部284b与线圈线273a通过所述的熔化熔接而连接。即,第一连接部284a与线圈73连接。即,第一端子284、第二端子285、及第三端子286分别具有与线圈73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84a、第一连接部285a(未图示)、第一连接部286a(未图示)。
各插入部284b具有朝向上侧的平面284e。平面284e与中继部284f的朝向上侧的面的周向上的端部相连。
在中继部284f的径向内侧及径向外侧的端部设有第二连接部284c。第二连接部284c具有一对连接片284i。一对连接片284i分别从中继部284f的径向内侧及径向外侧的端部朝上侧延伸。一对连接片284i为板状且在径向上相互相向。一对连接片284i沿着周向平行地延伸。连接片284i具有两根连接销284d以及连结部284g。即,第二连接部284c具有四根(多根)连接销284d以及两个连结部284g。
连接销284d从中继部284f朝上侧延伸。在连接片284i中,两根连接销284d在周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在连接片284i中,两根连接销284d的下侧部分通过连结部284g而连接。各连接销284d的下侧端部与中继部284f的径向端部相连。在轴向上,各连接销284d的下侧端部的位置是与中继部284f的朝向下侧的面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各连接销284d从中继部284f的与径向端部相连的部分朝上侧延伸。即,第二连接部284c具有朝上侧延伸的多根连接销284d。各连接销284d为细长的四棱柱状。各连接销284d的上侧部分是越向上侧越细的形状。因此,在将各连接销284d插入至插入孔80a时,各连接销284d容易地插入至插入孔80a。各连接销284d的前端部分插入至插入孔80a。各连接销284d的前端部分通过焊接而与基板80连接。
连结部284g为在连接片284i中将一对连接销284d的下侧部分相连的构件。连结部284g为沿着中继部284f的径向内侧及径向外侧的端部沿周向延伸的长方体状。连结部284g的下侧端部与中继部284f的径向端部相连。连结部284g的周向两端部分别与连接销284d的下侧部分相连。在轴向上,连结部284g的下侧端部的位置与中继部284f的朝向下侧的面的位置是相同的位置。连结部284g的上侧端部是基板相向部284h。在轴向上,基板相向部284h的位置比起连接销284d的前端的位置而位于下侧。在轴向上,基板相向部284h的位置比起中继部284f的朝向上侧的面的位置而为上侧。另外,在轴向上,基板相向部284h的位置与基板固定部17a、基板固定部17b的上端面的位置相同。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相向部284h与基板80的朝向下侧的面接触。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1的制造方法是使用三个保持器295来进行。各个保持器295对第一端子284、第二端子285、及第三端子286进行保持。此外,此处,基于后述的第一步骤S21及第二步骤S22中的保持器的姿势(参照图10),说明保持器295的各部的方向。
保持器295至少具有第一保持部295a、第二保持部295b、及将第一保持部295a与第二保持部295b相连的第三保持部295c。第一保持部295a为沿轴向延伸的矩形形状的板状。第二保持部295b与第一保持部295a在径向上空开间隔地相向,且为沿轴向延伸的板状。第二保持部295b具有本体部295d以及一对接触部295e。本体部295d为沿周向延伸的长方体状。本体部295d设于各端子的上侧。本体部295d的朝向下侧的面与一对连接片284i中位于上侧的连接片284i的朝向上侧的面接触。在周向上,本体部295d的两端部比起连接销284d而位于外侧。一对接触部295e分别为从本体部295d的周向两侧的缘部沿轴向延伸的长方体状。在周向上,一对接触部295e分别位于连接销284d的外侧。一对接触部295e的朝向周向内侧的面的一部分与连接销284d的朝向周向外侧的面接触。一对接触部295e的朝向径向外侧的面的一部分分别与平面284e接触。另外,保持器295具有未图示的加压机构。第二保持部295b被加压机构向径向外侧即第一保持部295a方向加压。保持器295在轴向、周向、径向上设于规定位置。
作业者等将第一端子284从下侧插入至第一保持部295a与第二保持部295b之间。然后,作业者等通过加压机构而将第二保持部295b经由第一端子284向第一保持部295a方向加压,使保持器295保持第一端子284。
如图9所示,马达101的制造方法包括:第一步骤S21,保持器295对第一端子284、第二端子285、及第三端子286进行保持;第二步骤S22,将第一连接部284a、第一连接部285a、第一连接部286a与线圈73连接;子步骤S22b,保持器295在使线圈线273a向径向弯曲的同时,使第一端子284、第二端子285、及第三端子286移动,并将第一端子284、第二端子285、及第三端子286保持于规定位置;第三步骤S23,在将基板80固定于支撑构件10之后,将连接销284d、连接销285d(未图示)、连接销286d(未图示)插入至插入孔80a;以及第四步骤S24,将第二连接部284c、第二连接部285c(未图示)、第二连接部286c(未图示)与基板80连接。
在第一步骤S21中,作业者等将第一端子284、第二端子285、及第三端子286保持于保持器295。
在第二步骤S22中,作业者等在将第一端子284、第二端子285、及第三端子286保持于保持器295的同时,将第一连接部284a、第一连接部285a、第一连接部286a与线圈73连接。具体而言,将插入部284b、插入部285b、插入部286b与线圈线273a连接。作业者等将线圈线273a从插入部284b的开口插入后,从径向的内外侧对插入部284b进行敛缝,将插入部284b与线圈线273a连接。进而,作业者等通过熔化熔接而将插入部284b与线圈线273a连接。
在子步骤S22b中,作业者等在将第一端子284、第二端子285、及第三端子286保持于保持器295的同时,将保持器295旋转移动,使线圈线273a沿径向弯曲,并且将第一端子284、第二端子285、及第三端子286保持于规定位置。如图11所示,作业者等通过未图示的保持器移动机构,以旋转轴R为旋转中心,将保持器295向径向外侧方向旋转移动90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轴R为与和X轴及Y轴平行的面平行、且在插入部284b的下侧穿过一对线圈线273a的轴。通过所述的旋转移动,第一端子284的平面284e及连接销284d、连接销285d、连接销286d被保持为朝向上侧。
中继部284f的朝向下侧的面从下侧支撑于第一保持部295a。各平面284e与第二保持部295b的朝向下侧的面接触。此时,第一端子284的轴向上的位置成为规定位置。各连接销284d的朝向周向外侧的面与一对接触部295e的朝向周向内侧的面接触。此时,第一端子284的周向上的位置成为规定位置。一对连接片284i中的位于径向外侧的连接片284i的朝向径向外侧的面与本体部295d的朝向径向内侧的面接触。此时,第一端子284的径向上的位置成为规定位置。因此,通过保持器295而将第一端子284保持于轴向、周向及径向上的规定位置。轴向上的连接销284d前端的位置比起基板固定部17a、基板固定部17b的上端面的位置而位于下侧。此外,轴向上的第二保持部295b的朝向上侧的面的位置比起基板相向部284h的位置而位于下侧。另外,一对线圈线73a在与旋转轴R相交的位置朝向径向外侧弯曲。
在第三步骤S23中,作业者等在将第一端子284、第二端子285、及第三端子286保持于保持器295的同时,将基板80固定于支撑构件10之后,将连接销284d、连接销285d、连接销286d插入至基板80的插入孔80a。作业者等向下搬送基板80,直到基板80的朝向下侧的面与基板固定部17a、基板固定部17b的上端面接触。在基板80的第三贯通孔31c中插入销部18。作业者等利用螺丝97将基板80固定于基板固定部17a、基板固定部17b。螺丝97例如是自攻螺丝。接下来,作业者等将保持器295向上侧移动,直到基板相向部284h与基板80的下侧的面接触。此时,连接销284d插入至插入孔80a,且连接销284d的前端部分比起基板80的上侧的面更朝上侧突出。如上所述,由于第一端子284被保持器295保持于轴向、周向及径向上的规定位置,因此各连接销284d的周向及径向上的位置与插入孔80a的周向及径向上的位置一致。因此,可容易地将连接销284d插入至插入孔80a。
在第四步骤S14中,作业者等通过焊接而将连接销284d的前端部分与基板80的上侧的面加以固定。因此,第二连接部284c与基板80电连接。然后,作业者等使保持器295朝径向外侧移动,从保持器295拆下第一端子284。
根据本实施方式,线圈线273a在比第一端子284、第二端子285、及第三端子286更靠下侧且与旋转轴R相交的位置处向径向外侧弯曲地设置。因此,可将第一端子284、第二端子285、及第三端子286分别设于下侧。此时,可缩短轴向上的第一端子284、第二端子285、及第三端子286各自与定子70的距离。即,可缩短轴向上的基板80与定子70的距离,可减小马达101的轴向上的尺寸。因此,可在确保线圈73与基板80的稳定的连接的同时,减少制造马达101的工作量及时间,并且可实现马达101的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也可采用其他结构及方法。构成支撑构件的材料只要为非磁性体,则并无特别限定。拧入至盖部的螺丝可为任意种类的螺丝。也可不在盖部拧入螺丝。构成固定构件的材料并无特别限定。也可为固定凸缘部具有沿轴向突出的嵌合突起,且支撑构件具有供嵌合突起嵌合的嵌合孔部。也可不设置嵌合突起及嵌合孔部。固定构件也可通过螺丝固定以外的方法固定于支撑构件。固定构件也可通过对支撑构件的一部分实施热敛缝或对支撑构件的一部分进行超声波熔敷等而固定于支撑构件。固定构件也可不具有顶壁部。定子也可与转子收容部接触。也可不设置固定轴。
只要能够实现线圈与基板的稳定的连接,则端子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所述各实施方式。具体而言,只要第一连接部与线圈线可稳定地连接,则插入部的开口形状也可为圆形状等。另外,只要第一连接部与线圈线可稳定地连接,则无需进行熔化熔接,仅将插入部与线圈线一起敛缝连接即可,也可通过焊接而将第一连接部与线圈线连接。另一方面,只要端子与基板可稳定地连接,则连接销的根数可为任意根,例如可为五根以上。但是,在连接销为两根以下的情况下,端子相对于基板的姿势不稳定,在马达进行驱动时,端子的振动有可能容易变大。因此,优选为设置三根以上的连接销。另外,只要端子与基板可稳定地连接,则端子的基板相向部也可不与基板的下侧的面接触。
只要端子与线圈及基板可稳定地连接,则马达的制造方法可为任何方法。具体而言,只要保持器能够将端子保持于规定位置,则保持器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也可不使用保持器。另外,只要能够将连接销稳定地插入至插入孔,则保持器无需将端子保持于规定位置。也可在保持器中包括可对端子在径向及周向上的位置进行调整的机构。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用途并无特别限定。马达也可搭载于泵以外的设备。包括马达的泵的用途并无特别限定。由泵输送的流体的种类并无特别限定,也可为油等。马达及泵也可搭载于车辆以外的设备。此外,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结构及各方法可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宜当组合。

Claims (10)

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子,能够以中心轴为中心旋转;
定子,具有线圈,并在径向上隔着间隙与所述转子相向;
多个端子,位于所述定子的轴向其中一侧;以及
基板,位于所述多个端子的轴向其中一侧,
所述多个端子具有:第一连接部,与从所述线圈延伸出的线圈线连接;以及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基板连接,
各个所述端子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被所述线圈线及所述基板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多个插入孔,
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朝轴向其中一侧延伸的多根连接销,
所述连接销插入至所述插入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径向外侧且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轴向其中一侧具有所述连接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具有三根以上的所述连接销。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具有朝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径向外侧延伸的平面部,
所述多根连接销从所述平面部朝轴向其中一侧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供所述线圈线插入的插入部,
所述插入部从径向内外被敛缝,而使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线圈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线圈线通过熔接而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对所述定子进行支撑的支撑构件,
所述基板固定于所述支撑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通过多个固定部而固定于所述支撑构件,
所述第二连接部在连结一对所述固定部的直线上与所述基板连接。
10.一种泵,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以及泵部。
CN202223138136.8U 2021-11-29 2022-11-25 马达及泵 Active CN21888824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93172 2021-11-29
JP2021193172A JP2023079623A (ja) 2021-11-29 2021-11-29 モータ、ポンプ、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88249U true CN218888249U (zh) 2023-04-18

Family

ID=859540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38136.8U Active CN218888249U (zh) 2021-11-29 2022-11-25 马达及泵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79623A (zh)
CN (1) CN218888249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79623A (ja) 2023-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84520B2 (ja) 機電一体型駆動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1756150B (zh) 汇流条装置、马达以及汇流条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3283130B (zh) 电动机控制单元及无刷电动机
US8421289B2 (en) Surface mount motor having holder with stopper portion for bracket
EP1236262B1 (en) Motor assembled by using motor-base-holde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motor
JP2021164220A (ja)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JP5707834B2 (ja) ファン
JP2021164218A (ja) モータおよび組み付け方法
JP2021164221A (ja) モータ
CN218888249U (zh) 马达及泵
CN108886295B (zh) 马达和马达的制造方法
JP2014204477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巻線端末保持方法
JP2019030143A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を備えたモータ
JP2009165340A (ja) モータ、サーミスタ、及びサーミスタの製造方法
JP2005318689A (ja) ブラシホルダ及びブラシホルダへの半田付け方法
JP2019030141A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を備えたモータ
CN110224234B (zh) 驱动装置
CN217486342U (zh) 旋转电机和泵
JP2010124609A (ja) モータおよび記録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CN217486343U (zh) 旋转电机和泵
JP2020162205A (ja)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13472132B (zh) 马达
JP2019030144A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を備えたモータ
CN109327105B (zh) 连接器和具有连接器的马达
JP2016093062A (ja) 電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