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56150B - 汇流条装置、马达以及汇流条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汇流条装置、马达以及汇流条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56150B
CN111756150B CN202010099310.9A CN202010099310A CN111756150B CN 111756150 B CN111756150 B CN 111756150B CN 202010099310 A CN202010099310 A CN 202010099310A CN 111756150 B CN111756150 B CN 1117561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 bar
portions
terminal
bar device
intermediat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9931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56150A (zh
Inventor
村上俊辅
大西达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7561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61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561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61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56Manufacturing winding connections
    • H02K15/0068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56Manufacturing winding connections
    • H02K15/0062Manufacturing the terminal arrangement per se; Connecting the terminals to an external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8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around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8Windings for salient po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提供汇流条装置、马达以及汇流条装置的制造方法,材料成品率良好。汇流条装置具备:汇流条,其与外部装置连接;以及保持部件,其由绝缘部件构成,保持汇流条,汇流条具有:端子部,其与外部装置连接;中间部,其与端子部连续;以及连接部,其与中间部连续,中间部具有沿第一轴方向延伸的缘部,端子部从缘部延伸,连接部离开端子部并且从缘部延伸,端子部的厚度方向沿着与第一轴交叉的第二轴,连接部的厚度方向与第二轴交叉。

Description

汇流条装置、马达以及汇流条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汇流条装置、马达以及汇流条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公知有连接从定子引出的线圈线与外部装置等连接对象的汇流条装置。
专利文献1记载的汇流条装置具备多个汇流条以及保持这些多个汇流条的汇流条保持架。汇流条保持架安装于定子。汇流条具有与外部装置等连接对象连接的端子部以及与从定子引出的线圈线连接的连接部。这样的汇流条例如通过对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的板材进行冲压加工,由此被冲裁从而制造。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110424号
在这样的汇流条装置中,为了避免与其他汇流条的电导通,汇流条的形状容易变得复杂,并较多地产生丢弃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材料成品率良好的汇流条装置、马达以及汇流条装置的制造方法。
解决上述课题的汇流条装置具备:汇流条,其与外部装置连接;以及保持部件,其由绝缘部件构成,保持所述汇流条,所述汇流条具有:端子部,其与所述外部装置连接;中间部,其与所述端子部连续;以及连接部,其与所述中间部连续,所述中间部具有沿第一轴方向延伸的缘部,所述端子部从所述缘部延伸,所述连接部离开所述端子部并且从所述缘部延伸,所述端子部的厚度方向沿着与所述第一轴交叉的第二轴,所述连接部的厚度方向与所述第二轴交叉。
解决上述课题的马达具备:定子;转子,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定子相对旋转;以及上述的汇流条装置,所述汇流条将所述外部装置与从设置于所述定子的线圈引出的引出线之间连接。
在解决上述课题的汇流条装置的制造方法中,该汇流条装置具备:汇流条,其将外部装置与从设置于所述定子的线圈引出的引出线之间连接;以及保持部件,其由绝缘部件构成,保持所述汇流条,所述汇流条具有:端子部,其与所述外部装置连接;中间部,其与所述端子部连续;以及连接部,其与所述中间部连续,所述中间部具有沿第一轴方向延伸的缘部,所述端子部从所述缘部延伸,所述连接部离开所述端子部并且从所述缘部延伸,所述端子部的厚度方向沿着与所述第一轴交叉的第二轴,所述连接部的厚度方向与所述第二轴交叉,其中,该汇流条装置的制造方法具有如下工序:冲裁工序,从具有导电性的板材冲裁出作为所述端子部、所述中间部以及所述连接部的基础的材料;以及弯折工序,弯折所述材料,形成所述汇流条。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材料成品率良好的汇流条装置、马达以及汇流条装置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从轴向一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从径向外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从轴向另一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导电性的板材冲裁而成为汇流条的材料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成为汇流条的材料到成为汇流条为止的过程的立体图。
图8是变形例的汇流条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变形例的汇流条装置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在变形例中,从导电性的板材冲裁而成为汇流条的材料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
标号说明
B:边界部;M、M1、M2、M3、M4、M5:材料;P:板材;L:连结部;1:马达;10:汇流条装置;20:汇流条;21:端子部;22a、22b:中间部;221a、221b:第一中间部;222a、222b:第二中间部;223a、223b:第三中间部;231a、231b:第一连接部;232a、232b:第二连接部;233a、233b:第三连接部;30:导电部件;31:第一导电部件;32:第二导电部件;40:保持架(保持部件);41:第一环状部;42:第二环状部;43:第一连结部;44:第二连结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汇流条装置和马达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中心轴线J(参照图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方向简称为“周向”。另外,各方向仅是用于说明的方向,并不限定汇流条装置以及马达的使用时和流通时的姿势。而且,径向相当于第一轴方向,周向相当于第二轴方向,轴向相当于第三轴方向。另外,在各图中,分别将轴向一侧记载为“+J”,将轴向另一侧记载为“-J”,将径向内侧记载为“+R”,将径向外侧记载为“-R”,将周向一侧记载为“+C”,将周向另一侧记载为“-C”。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所示,马达1具备圆筒状的外壳2、固定于外壳2的内周面的定子3、收纳于定子3的内侧并被轴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该定子3相对旋转的转子4。转子4具有沿中心轴线J延伸的轴5。
如图1所示,外壳2的轴向一侧开口。汇流条装置10安装于外壳2的开口部,并封闭该开口部。即,马达1具备汇流条装置1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保持架的上侧具备汇流条装置10。而且,具备汇流条装置10的马达1例如安装于助力转向装置从而构成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利用马达1的驱动力辅助转向操作。
<汇流条装置>
图2是从轴向一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装置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汇流条装置10具备汇流条20、导电部件30以及保持这些汇流条20和导电部件30的保持架40。
<保持架>
保持架40例如由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保持架40具有第一环状部41、第二环状部42、三个第一连结部43以及三个第二连结部44。保持架40相当于保持部件。
第一环状部41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的板部。第一环状部41的板面沿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扩展。第一环状部41的板厚恒定。另外,第一环状部41的轴向一侧的板面相当于平面部。
图3是从径向外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装置的侧视图。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环状部42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筒体。第二环状部42位于第一环状部41的内侧。第二环状部42的轴向尺寸比第一环状部41的板厚长。第二环状部42相对于第一环状部41向轴向一侧和另一侧突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环状部42的内部形状是圆形。在第二环状部42中,比轴向中央部靠轴向一侧的外形为正六边形。而且,在第二环状部42中,比轴向中央部靠轴向另一侧的外形为圆形。
如图2所示,三个第一连结部43分别沿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延伸。三个第一连结部43彼此不交叉,并在它们分别延伸的方向的端部与第一环状部41的不同的两处连接。而且,三个第一连结部43分别在它们延伸的方向的中央部与第二环状部42连接。三个第一连结部43的板面沿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扩展。第一连结部43的板厚比第一环状部41的板厚厚。第一连结部43的板厚比第二环状部42的板厚薄。
三个第二连结部44分别沿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延伸。三个第二连结部44彼此不交叉,并在它们分别延伸的方向的端部与第一环状部41的不同的两处连接。而且,三个第二连结部44分别在它们延伸的方向的中央部与第二环状部42连接。各第二连结部44分别与三个第一连结部43中的两个交叉。另外,三个第二连结部44的板面沿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扩展。第二连结部44的板厚比第一连结部43的板厚厚。
图4是从轴向另一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装置的立体图。如图2和图4所示,在轴向上,三个第一连结部43和三个第二连结部44的轴向另一侧的板面与第一环状部41的轴向另一侧的板面是相同位置。即,在轴向上,三个第一连结部43和三个第二连结部44的定子3侧的板面与第一环状部41的定子3侧的板面是相同位置。因此,三个第一连结部43的轴向一侧的板面比第一环状部41的轴向一侧的板面向轴向一侧突出。即,三个第一连结部43的与定子3相反侧的板面比第一环状部41的定子3侧的板面向轴向一侧突出。而且,三个第二连结部44的轴向一侧的板面比第一连结部43的轴向一侧的板面向轴向一侧突出。
通过三个第一连结部43与三个第二连结部44交叉,保持架40在第一环状部41与第二环状部42之间具有沿轴向贯通的12个贯通孔45。这些12个贯通孔45沿周向排列。
如图2所示,第一环状部41具有从相当于平面部的轴向一侧的板面突出的对置部46。对置部46由在中心轴线J的周向上对置的一对支承部47a、47b构成。在这里,将周向一侧的支承部规定为第一支承部47a,将周向另一侧的支承部规定为第二支承部47b。第一支承部47a的位置相对于第二支承部47b向径向外侧偏移。保持架40具有三组对置部46。这三组对置部46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周向等角度间隔地设置。准确地讲,三个第一支承部47a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周向等角度间隔地设置。三个第二支承部47b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周向等角度间隔地设置。
第一支承部47a和第二支承部47b的相对于彼此的对置面分别是沿轴向延伸的矩形状的板面。第一支承部47a和第二支承部47b的板面彼此互相平行。
<导电部件>
如图2所示,导电部件30具有三个第一导电部件31和三个第二导电部件32。第一导电部件31和第二导电部件32相当于中间导电部件。
三个第一导电部件31是具有小于第一连结部43的板宽和板厚的板材。三个第一导电部件31分别沿对应的第一连结部43延伸,并嵌件模制于该第一连结部43。三个第一导电部件31分别具有第一接合端部31a、第11和第12线圈用接合端部31b、31c。
第一接合端部31a形成于第一导电部件31的延伸方向的一侧的端部。第一接合端部31a是具有比第一导电部件31的其他部位的板宽大的直径的圆板状。第一接合端部31a从第一连结部43的端部露出。第一接合端部31a的轴向一侧的面与第一环状部41的轴向一侧的面平滑地连续。
第11线圈用接合端部31b在第一导电部件31的延伸方向上形成于与第一接合端部31a相反侧的端部。第11线圈用接合端部31b的前端部沿径向被分成两股。第11线圈用接合端部31b从第一连结部43向周向一侧突出。即,第11线圈用接合端部31b向贯通孔12突出。
第12线圈用接合端部31c是从第一导电部件31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即第一接合端部31a与第11线圈用接合端部31b之间朝向周向一侧突出的部位。第12线圈用接合端部31c的前端部沿径向被分成两股。第12线圈用接合端部31c从第一连结部43向周向一侧突出。即,第12线圈用接合端部31c向与第11线圈用接合端部31b所突出的贯通孔12不同的贯通孔12突出。
三个第二导电部件32是具有与第一导电部件31相等的板宽和板厚的板材。因此,三个第二导电部件32的板宽和板厚小于第二连结部44。三个第二导电部件32分别沿对应的第二连结部44延伸,并且嵌件模制于该第二连结部44。在轴向上,第二导电部件32位于按照第一导电部件31的板厚的量比第一导电部件31靠轴向一侧的位置。三个第二导电部件32分别具有第二接合端部32a、第21和第22线圈用接合端部32b、32c。
第二接合端部32a形成于第二连结部44的延伸方向的一侧的端部。第二接合端部32a是具有比第二连结部44的其他部位的板宽大的直径的圆板状。第二接合端部32a从第二连结部44的端部露出。第二接合端部32a的轴向一侧的面与第二环状部42的轴向一侧的面平滑地连续。
第21线圈用接合端部32b形成于第二导电部件44的延伸方向的与第二接合端部32a相反侧的端部。第21线圈用接合端部32b的前端部沿径向被分成两股。第21线圈用接合端部32b从第二连结部44向中心轴线J的周向一侧突出。即,第21线圈用接合端部32b向贯通孔12突出。
第22线圈用接合端部32c是从第二导电部件32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即第二接合端部32a与第21线圈用接合端部32b之间朝向周向一侧突出的部位。第22线圈用接合端部32c的前端部沿径向被分成两股。第22线圈用接合端部32c从第二连结部44向周向一侧突出。即,第22线圈用接合端部32c向与第21线圈用接合端部32b所突出的贯通孔12不同的贯通孔12突出。
在绕中心轴线J的周向上,各个第一和第二接合端部31a、32a分别等角度间隔地设置。一组第一接合端部31a与第二接合端部32a在周向上夹着对置部46。更详细而言,一组第一接合端部31a和第二接合端部32a分别沿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时的对置部46的接线方向延伸。另外,第一支承部47a与第一接合端部31a之间的长度等于第二支承部47b与第二接合端部32a之间的长度。
从中心轴线J到各线圈用接合端部31b、31c、32b、32c为止的距离彼此相等。而且,在绕中心轴线J的周向上,各线圈用接合端部31b、31c、32b、32c等角度间隔地设置。如图1所示,各线圈用接合端部31b、31c、32b、32c分别与从定子3引出的线圈的各端部6接合。
<汇流条>
接着,对汇流条20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汇流条装置10具备三个汇流条20。另外,三个汇流条20除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等角度间隔地设置以外,是相同的结构,因此,并不特别进行区分来进行说明。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的立体图。如图5所示,汇流条20具备端子部21、一对中间部22a、22b以及一对连接部23a、23b。
如图2和图5所示,在从轴向一侧观察汇流条20时,中间部22a具有从对置部46的中央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板状的第一中间部221a、从第一中间部221a的径向内侧的前端部向周向一侧延伸的板状的第二中间部222a以及从第二中间部222a的周向内侧的前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板状的第三中间部223a。中间部22b具有从对置部46的中央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板状的第一中间部221b、从第一中间部221b的径向外侧的前端部向周向另一侧延伸的板状的第二中间部222b以及从第二中间部222b的周向内侧的前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板状的第三中间部223a。中间部22a的第一中间部221a的板面与中间部22b的第一中间部221b的板面平滑地连续。中间部22a与中间部22b在轴向上位于相同位置。
第一中间部221a、221b夹在对置部46、即第一支承部47a与第二支承部47b之间。在周向上,第一中间部221a与第一支承部47a对置。在周向上,第一中间部221b与第二支承部47b对置。第一中间部221a的径向内侧的前端部位于比第一支承部47a的径向内侧的缘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第一中间部221b的径向外侧的前端部位于比第一支承部47a的径向外侧的缘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另外,第一中间部221a、221b的板面与周向垂直。第一中间部221a、221b的轴向另一侧的缘部与保持架40接触。更准确地讲,第一中间部221a、221b的轴向另一侧的缘部与第一环状部41的轴向一侧的面接触。
第二中间部222a相对于第一支承部47a位于径向内侧。第二中间部222b位于第二支承部47b的径向外侧。第二中间部222a、222b在径向上夹着对置部46。第二中间部222a、222b的板面与径向垂直。
第三中间部223a相对于第一支承部47a位于周向一侧。第三中间部223b相对于第二支承部47b位于周向另一侧。第三中间部223a、223b在周向上夹着对置部46。而且,第一中间部221a与第三中间部223a在周向上夹着第一支承部47a。进而,第一中间部221b与第三中间部223b在周向上夹着第二支承部47b。第三中间部223a、223b的板面与周向垂直。第三中间部223a、223b的板面与第一中间部221a、221b的板面平行。在沿第一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一对中间部22a、22b整体呈S字状。另外,一对中间部22a、22b的板宽、即轴向长度恒定。一对中间部22a、22b相对于端子部21点对称。轴向另一侧的中间部22a、22b的缘部与第一环状部41的轴向一侧的板面接触。即,中间部22a、22b沿相当于平面部的第一环状部41的轴向一侧的板面配置。另外,将中间部22a、22b的轴向一侧的缘部规定为缘部25。缘部25是第一中间部221a、221b、第二中间部222a、222b以及第三中间部223a、223b的整体。即,缘部25指在中间部22a、22b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扩展的面。缘部25是与接下来要详细进行说明的端子部21和连接部23a、23b的边界部分。
端子部21是从第一中间部221a、221b的轴向一侧的缘部25向轴向一侧延伸的板状的部位。端子部21具有从缘部25向轴向一侧延伸的第一端子部21a以及从第一端子部21a的前端部向第一轴方向延伸的第二端子部21b。端子部21被对置部46夹着。第一端子部21a和第二端子部21b的板面与周向垂直。端子部21的厚度方向是周向。第一端子部21a和第二端子部21b的板面与第一中间部221a、221b的板面平滑地连续。
第二端子部21b的位置相对于第一端子部21a向径向外侧偏移。在径向上,第一端子部21a与第二端子部21b的位置偏移尺寸等于中间部22a、22b的板厚。由此,在轴向上,第二端子部21b与第二中间部222b重叠。与第二端子部21b位于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相应地,能够确保中心轴线J的周边空间。第二端子部21b的前端部与未图示的外部装置连接。外部装置例如是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控制基板。而且,外部装置也可以是具有电源电路或者电力转换装置的控制基板。即,端子部21与控制基板连接。通过从外部装置提供电力,马达1被驱动。
另外,端子部21的板宽,即径向的长度优选为中间部22a、22b的板宽的两倍以上。而且,端子部21比对置部46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轴向一侧突出。
连接部23a具有从第三中间部223a的轴向一侧的缘部25向周向一侧延伸的第一连接部231a、从第一连接部231a的前端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第二连接部232a以及从第二连接部232a的前端部向周向一侧延伸的第三连接部233a。连接部23b具有从第三中间部223b的轴向一侧的缘部25向周向另一侧延伸的第一连接部231b、从第一连接部231b的前端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第二连接部232b以及从第二连接部232b的前端部向周向另一侧延伸的第三连接部233b。
第一连接部231a、231b的板面以及第三连接部233a、233b的板面与轴向垂直。第一连接部231a、231b以及第三连接部233a、233b的厚度方向是轴向。第二连接部232a、232b的板面与周向垂直。第二连接部232a、232b的板面与端子部21、第一中间部221a、221b以及第三中间部223a、223a的各个板面平行。第二连接部232a、232b的厚度方向是周向。
第三连接部233a、233b的前端部是具有比连接部23的其他部位的板宽大的直径的、圆板状的汇流条接合端部234a、234b。汇流条接合端部234a、234b的直径设定为小于第一和第二接合端部31a、32a的直径。
在轴向上,第二连接部232b的轴向长度比第二连接部232a的轴向长度短了第二导电部件32的板厚。汇流条接合端部234a的轴向另一侧的面与第一接合端部31a的轴向一侧的面重叠。汇流条接合端部234b的轴向另一侧的面与第二接合端部32a的轴向一侧的面重叠。汇流条接合端部234a与第一接合端部31a例如通过凸焊而接合。汇流条接合端部234b与第二接合端部32a通过例如凸焊而接合。另外,连接部23a、23b的板宽与中间部22a、22b的板宽相等。
另外,示出汇流条20的各部分的配置状态的纵置是指以板面与轴向平行的位置关系配置。示出汇流条20的各部分的配置状态的横置是指以板面与轴向交叉的位置关系,尤其是与轴向垂直的位置关系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20配置为,端子部21和中间部22a、22b为纵置,连接部23a、23b为横置。
这样,汇流条20的中间部22a、22b与连接部23a、23b的边界部分弯折。更准确地讲,第三中间部223a、223b与第一连接部231、231b的边界部B弯折。进而,第一连接部231、231b与第二连接部232a、232b的边界部B以及第二连接部232a、232b与第三连接部233a、233b的边界部B分别弯折。即,中间部具有端子部连续的第一中间部以及连接部连续的第二中间部,进而在第一中间部与第二中间部之间具有至少一处弯折的边界部。在边界部B,通过边界部B的变形,应力减少。因此,在未图示的外部装置与端子部21的连接被解除的情况下等,即使向汇流条20输入沿轴向施加的应力,施加于连接部23a、23b的力也变小。因此,连接部23a、23b与第一导电部件31和第二导电部件32的连接状态难以解除。
另外,第一中间部221a、221b与第二中间部222a、222b的边界部B以及第二中间部222a、222b与第三中间部223a、223b的边界部B分别弯折。因此,即使向汇流条20输入沿径向施加的应力,施加于连接部23a、23b的力也变小。因此,连接部23a、23b与第一导电部件31和第二导电部件32的连接状态难以解除。即,中间部22a、22b具有端子部21连续的第一中间部221a、221b以及连接部23a、23b连续的第三中间部223a、223b,进而在第一中间部221a、221b与第三中间部223a、223b之间具有边界部B。
具备汇流条20的汇流条装置10安装于用于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马达1。例如,关于控制基板或马达1等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各个结构,被提供电流、或马达1驱动、或因外部环境、或被输入热、或放出热。即,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各个结构因被输入或放出的热而热膨胀或热收缩。然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各个结构所使用的金属材料不同。即,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各个结构的线膨胀系数不同,因此变形量或移动量不同。因此,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各个结构的变形或移动也输入至连接控制基板与马达1之间的汇流条20。即,汇流条20受到外力。然而,如上所述,汇流条20具有弯折的边界部B,因此端子部21的前端部能够相对于汇流条接合端部234a、234b向轴向、径向以及周向移动。这样,汇流条20采用具有弯折的边界部B的柔性结构,因此输入至连接有汇流条20的控制基板的应力得到缓和。
另外,端子部21的板宽优选为中间部22a、22b的板宽的两倍以上。因此,汇流条20、汇流条装置10、进而马达1的电流损失得到抑制,进而发热得到抑制。
进而,通过汇流条20沿周向延伸,能够将相对于汇流条20在径向内侧配置导电部件的空间确保得较大。尤其是端子部21的板面所朝向的方向与连接部23延伸的方向相同,因此能够缩小整体。换句话说,端子部21的板面与连接部23的板面是成为扭转的位置的位置关系。
接着,对汇流条2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6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导电性的板材冲裁,而成为汇流条的材料、即成为端子部、中间部以及连接部的基础的材料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如图6所示,首先,进行从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制的板材P冲裁汇流条20的材料M1的冲裁工序。在该冲裁工序中,一次性冲裁多个材料M1。另外,端子部21沿图6中的上下方向延伸。端子部21的板宽方向是图6中的左右方向。中间部22a、22b沿图6中的左右方向延伸。中间部22a、22b的板宽方向是图6中的上下方向。连接部23a、23b沿图6中的上下方向延伸。连接部23a、23b的板宽方向是图6中的左右方向。
详细地说,材料M1以多个材料M1彼此通过连结片L而连结的状态被冲裁。即,汇流条20是从共用的板材P冲裁出多个的。在被冲裁时,多个材料M1成为在一个材料M1的端子部21与连接部23a、23b之间夹着其他材料M1的连接部23a、23b的状态。而且,在一个材料M1的端子部21夹在其他材料M1的连接部23a与不同于此的别的其他材料M1的连接部23b之间的状态下,多个材料M1从金属板材被冲裁。这是因为,如图6所示,在从板材P被冲裁的材料M1中,端子部21、中间部22a以及连接部23a形成为U字状。而且,这是因为,在材料M1中,端子部21、中间部22b以及连接部23b形成为U字状。进而,这是因为,满足了接下来的长度关系。即,在材料M1中,端子部21的延伸的方向(图6中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中间部22a、22b的板宽方向(图6中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相加而得到的长度比连接部23a、23b的延伸的方向(图6中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中间部22a、22b的板宽方向(图6中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相加而得到的长。而且,在一个材料M1中,端子部21与连接部23a、23b之间(图6中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设置于连接部23a、23b的前端的汇流条接合端部234a、234b的直径长。
这样,在材料M1中,在中间部22a、22b延伸的方向即径向上,端子部21与连接部23、23b排列。即,材料M1以至少形成为U字的状态被冲裁。在一个材料M1中无用的一个材料M1的端子部21与连接部23a、23b之间的部位成为其他材料M1的一部分,因此经过该冲裁工序而制造的汇流条装置10、进而马达1的制造时的材料的成品率良好。
接着,进行去除工序,从冲裁金属板材而得到的多个材料M1去除连结片L。在该去除工序中,通过从材料M1对连结片L进行冲裁或切断,从材料M1去除连结片L,从而解除多个材料M1连结的状态。另外,在该去除工序的完成时刻,形成端子部21。
以上,如所说明的那样,一次性对多个材料M1进行冲裁,因此与对材料M1一个一个进行冲裁的情况相比,经过该冲裁工序而制造的汇流条装置10,进而马达1的制造所花费的工时较少。
另外,多个材料M1在通过连结片L连结的状态下被冲裁,因此材料M1的尺寸精度较好。
接着,如图7所示,进行适当弯折材料M1的弯折工序。图7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成为汇流条的材料M1到成为汇流条为止的过程的立体图。
详细地说,首先,如图7所示,在材料M1中,将沿径向延伸的中间部22a、22b在夹着端子部21的位置弯折。更详细而言,将中间部22a朝向周向一侧弯折。而且,将沿径向延伸的中间部22b朝向周向另一侧弯折。通过该弯折工序,形成第一中间部221a、221b。即,形成材料M2。
接着,在材料M2中,将第一中间部221a朝向径向外侧弯折,将第一中间部221b朝向径向内侧弯折。通过该弯折工序,形成第二中间部222a、222b和第三中间部223a、223b。即,形成材料M3。
接着,在材料M3中,将与第三中间部223a的轴向一侧的缘部25连续的连接部23a朝向周向一侧弯折,将与第三中间部223b的轴向一侧的缘部25连续的连接部23b朝向周向另一侧弯折。即,形成材料M4。
接着,在材料M4中,分别将连接部23a、23b朝向轴向另一侧弯折。通过该弯折工序,形成第一连接部231a、231b。即,形成材料M5。
接着,在材料M5中,将第一连接部231a朝向周向一侧弯折,将第一连接部231b朝向周向另一侧弯折。通过该弯折工序,分别形成第二连接部232a、232b和第三连接部233a、233b。即,形成汇流条20。
以上,如所说明的那样,汇流条20通过从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材进行的冲裁工序和弯折工序这样的工序的组合而制造。这样,汇流条20的制造工序被简化。
接着,对汇流条装置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另外,各个导电部件30在另外从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材冲裁之后,经过嵌件成形,从而预先与保持架40一体化。
如图2所示,通过第一中间部221a、221b和端子部21进入对置部46之间,汇流条20组装于保持架40。在该组装工序中,汇流条20的汇流条接合端部234a与第一导电部件31的第一接合端部31a在轴向上重叠,汇流条20的汇流条接合端部234b与第二导电部件32的第二接合端部32a在第一轴方向上重叠。
接着,对汇流条接合端部234a与第一接合端部31a进行凸焊,从而使它们一体化。而且,同样地,对汇流条接合端部234b与第二接合端部32a进行凸焊,从而使它们一体化。
以上,如所说明的那样,汇流条装置10通过相对于经过嵌件成形预先与导电部件30一体化的保持架40组装汇流条20的组装工序和对重叠的金属部位彼此进行焊接的焊接工序这样的工序的组合而制造。这样,汇流条装置10,进而马达1的制造工序被简化。因此,汇流条装置10,进而马达1的制造负荷较小。
另外,汇流条接合端部234a与第一接合端部31a重叠,因此焊接作业自身也容易。同样地,汇流条接合端部234b与第二接合端部32a重叠,因此焊接作业自身也容易。
接着,对马达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另外,如图1所示,定子3以及转子4经过公知的工序预先组装于外壳2。从设置于定子3的线圈6引出的引出线7向定子3的轴向一侧引出。另外,线圈6是从外部装置被提供电力的电力提供对象。电力提供对象指作为外部装置最终提供电力的目标的部位。而且,导电部件30、即第一导电部件31和第二导电部件32是与从外部装置被提供电力的电力提供对象连接的中间导电部件。
如图1所示,汇流条装置10相对于组装有定子3和转子4的外壳2,从轴向一侧向另一侧移动,由此收纳于该外壳2。接着,分别对各个线圈用接合端部31b、31c、32b、32c与向定子3的轴向一侧引出的各个引出线7进行焊接。焊接例如是电阻焊接。通过该焊接,各线圈用接合端部31b、31c、32b、32c与各个引出线7一体化,进而汇流条装置10与外壳2一体化,从而制造马达1。
以上,如所说明的那样,马达1通过使汇流条装置10相对于预先与定子3和转子4一体化的外壳2沿轴向移位的移位工序以及对各个引出线7与各个线圈用接合端部31b、31c、32b、32c进行焊接的焊接工序这样简易的工序的组合而制造。因为是简易的工序的组合,因此马达1的制造负荷较小。
接着,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中间部也可以是均匀地延伸的板。在该情况下,中间部不具有延伸方向不同的板彼此的边界部分。由此,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材料M2形成材料M3的工序,即弯折工序被省略。因此,在汇流条的中间部是均匀地延伸的板的情况下,省略了弯折工序,相应地,汇流条的制造工时减少。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也可以是均匀地延伸的板。在该情况下,连接部不具有延伸方向不同的板彼此的边界部分。由此,上述实施方式的从材料M4形成材料M5的工序以及从材料M5形成汇流条20的工序,即各个弯折工序被省略。因此,在汇流条的连接部是均匀地延伸的板的情况下,省略了弯折工序,相应地,汇流条的制造工时减少。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第一导电部件31和第二导电部件32。在该情况下,从线圈6延伸的引出线7与汇流条20的连接部23a、23b直接连接即可。如果这样构成,省略了第一导电部件31和第二导电部件32,相应地,构成汇流条装置10,进而构成马达1的部件减少。因此,汇流条装置10,进而马达1轻量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汇流条相对于一个端子部具备一个中间部和一个连接部即可。
图8是变形例的汇流条装置的立体图。例如,如图8所示,汇流条300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端子部301、沿径向延伸的中间部302以及沿周向延伸的连接部303。端子部301的板厚方向是径向。端子部301的板面与径向垂直。中间部302的板厚方向是周向。中间部302的板面与周向垂直。连接部303的板厚方向是周向。中间部302的板面与周向垂直。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图9是变形例的汇流条装置的立体图。例如,如图9所示,汇流条400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端子部401、沿径向延伸的中间部402以及沿周向延伸的连接部403。端子部401的板厚方向是周向。端子部401的板面与周向垂直。中间部402的板厚方向是轴向。中间部402的板面与轴向垂直。连接部403的板厚方向是轴向。中间部302的板面与轴向垂直。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图10是示出在变形例中,从导电性的板材冲裁而成为汇流条的材料M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如图10所示,在采用具有上述变形例的形状的汇流条的情况下,成为汇流条的材料M为U字状。在该情况下,能够以在一个材料M的端子部与连接部之间配置有其他材料M的连接部的方式,对一个材料M和其他材料M进行冲裁,从而板材P的成品率良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连接一个材料M与其他材料M的连结片L。在该情况下,可以同时从板材P冲裁出多个材料M,也可以一个个地进行冲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弯折材料M从而成形汇流条20的工序中,弯折材料M的位置或顺序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记载的顺序。另外,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那样,在采用以端子部为中心点对称的形状的汇流条的情况下,优选以从中心朝向外侧,即从端子部向中间部,从中间部向连接部的顺序进行弯折。弯折时的工具等难以被夹在端子部与连接部之间等,从而弯折工序变得容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中间部和连接部具有两处弯折的边界部,但该边界部可以是一处,也可以是三处以上,也可以省略。而且,端子部也可以具有边界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和上述变形例中,连接部的前端的形状能够根据连接对象的形状适当地变更。在连接部与从线圈引出的引出线直接连接的情况下,也可以如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和第二线圈侧连接端部那样,被分成两股。
在上述实施方式和上述变形例中,端子部的前端的形状能够根据外部装置适当地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中间部的板面与第三中间部的板面也可以不是平行的位置关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的板面与第三连接部的板面也可以不是平行的位置关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马达的应用对象不限于电动助力转向装置。马达也可以是用于油泵或车辆的行驶用的驱动源的马达等,适用于其他装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汇流条装置的应用对象不限于马达。汇流条装置也可以适用于逆变器模块等电子控制单元。
在上述实施方式和上述变形例中,构成汇流条的各部分延伸的方向和各部分的板面扩展的方向能够适当地变更。例如,也可以是端子部的延伸方向与马达的轴向交叉。而且,端子部、中间部以及连接部的厚度方向彼此垂直,但也不一定必须垂直,只要是彼此互相交叉的关系即可。端子部的前端部的厚度方向与连接部的前端部的厚度方向只要是成为扭转的位置的关系即可。
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方式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彼此组合。

Claims (20)

1.一种汇流条装置,其具备:
汇流条,其与外部装置连接;以及
保持部件,其由绝缘部件构成,保持所述汇流条,
所述汇流条具有:
端子部,其与所述外部装置连接;
中间部,其与所述端子部连续;以及
连接部,其与所述中间部连续,
所述中间部具有沿第一轴方向延伸的缘部,
所述端子部从所述缘部延伸,
所述连接部离开所述端子部并且从所述缘部延伸,
所述端子部的厚度方向沿着与所述第一轴交叉的第二轴,
所述连接部的厚度方向与所述第二轴交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装置,其中,
所述中间部具有:
第一中间部,其与所述端子部连续;以及
第二中间部,其与所述连接部连续,
而且,在所述第一中间部与所述第二中间部之间具有至少一处弯折的边界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汇流条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部沿与所述第一轴垂直的所述第二轴延伸,
所述端子部沿与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交叉的第三轴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汇流条装置,其中,
所述端子部沿与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垂直的第三轴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装置,其中,
所述中间部具有:
第一中间部,其与所述端子部连续;
第二中间部,其与所述第一中间部的前端部连续;以及
第三中间部,其与所述第二中间部的前端部连续并且与所述连接部连续,
所述第一中间部的板面与所述第三中间部的板面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部具有:
第一连接部,其与所述中间部连续;
第二连接部,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前端部连续;以及
第三连接部,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前端部连续,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板面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板面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装置,其中,
所述中间部相对于一个所述端子部设置有一对,
所述连接部相对于一个所述端子部设置有一对,
一对所述连接部中的一个与一对所述中间部中的一个连续,
一对所述连接部中的另一个与一对所述中间部中的另一个连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汇流条装置,其中,
所述中间部的板宽与所述连接部的板宽相等,
所述端子部的板宽是所述中间部的板宽和所述连接部的板宽的两倍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装置,其中,
所述保持部件具有平面部和从所述平面部延伸的支承部,
所述端子部沿所述支承部配置,
所述中间部和所述连接部中的至少一方沿所述平面部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汇流条装置,其中,
所述保持部件具有由一对所述支承部构成的对置部,
所述端子部被所述对置部夹着。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装置,其中,
该汇流条装置具备中间导电部件,该中间导电部件与被从所述外部装置提供电力的电力提供对象连接,
所述中间导电部件被所述保持部件保持,
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中间导电部件连接。
12.一种马达,其具备:
定子;
转子,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定子相对旋转;以及
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汇流条装置,
所述汇流条将所述外部装置与从设置于所述定子的线圈引出的引出线之间连接。
13.一种汇流条装置的制造方法,该汇流条装置具备:
汇流条,其将外部装置与从设置于定子的线圈引出的引出线之间连接;以及
保持部件,其由绝缘部件构成,保持所述汇流条,
所述汇流条具有:
端子部,其与所述外部装置连接;
中间部,其与所述端子部连续;以及
连接部,其与所述中间部连续,
所述中间部具有沿第一轴方向延伸的缘部,
所述端子部从所述缘部延伸,
所述连接部离开所述端子部并且从所述缘部延伸,
所述端子部的厚度方向沿着与所述第一轴交叉的第二轴,
所述连接部的厚度方向与所述第二轴交叉,
其中,该汇流条装置的制造方法具有如下工序:
冲裁工序,从具有导电性的板材冲裁出作为所述端子部、所述中间部以及所述连接部的基础的材料;以及
弯折工序,弯折所述材料,形成所述汇流条。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汇流条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冲裁工序中,
所述汇流条是从共用的所述板材冲裁出多个的,
多个所述汇流条是按照构成其他所述汇流条的所述连接部位于构成一个所述汇流条的所述端子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的状态而冲裁出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汇流条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
多个所述汇流条是按照构成一个所述汇流条的所述连接部与构成其他所述汇流条的所述连接部位于构成一个所述汇流条的所述端子部与构成其他所述汇流条的所述端子部之间的状态而冲裁出的。
16.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汇流条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冲裁工序中,多个所述汇流条是按照一个所述汇流条的一部分与其他所述汇流条的一部分通过连结片连结的状态而冲裁出的,
该汇流条装置的制造方法在所述冲裁工序之后具备去除所述连结片的去除工序。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汇流条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弯折工序包含弯折所述中间部而形成延伸方向不同的第一中间部和第二中间部的工序。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汇流条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弯折工序包含弯折所述连接部而形成延伸方向不同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工序。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汇流条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弯折工序包含弯折所述中间部与所述连接部的边界的工序。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汇流条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弯折工序包含弯折所述中间部与所述端子部的边界的工序。
CN202010099310.9A 2019-03-27 2020-02-18 汇流条装置、马达以及汇流条装置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17561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59608A JP2020162293A (ja) 2019-03-27 2019-03-27 バスバー装置、モータ、及びバスバー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9-059608 2019-03-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6150A CN111756150A (zh) 2020-10-09
CN111756150B true CN111756150B (zh) 2023-01-24

Family

ID=726128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99310.9A Active CN111756150B (zh) 2019-03-27 2020-02-18 汇流条装置、马达以及汇流条装置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277047B2 (zh)
JP (1) JP2020162293A (zh)
CN (1) CN111756150B (zh)
DE (1) DE1020201040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75562B2 (en) * 2017-03-31 2021-07-27 Nidec Corporation Bus bar unit and motor
WO2019064877A1 (ja) * 2017-09-29 2019-04-0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モータ
JP2020162293A (ja) * 2019-03-27 2020-10-0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装置、モータ、及びバスバー装置の製造方法
US11146136B2 (en) * 2019-11-12 2021-10-12 Borgwarner Inc. Bus bar assembly for electric machine winding
JP2021164218A (ja) * 2020-03-31 2021-10-1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組み付け方法
KR102336674B1 (ko) * 2020-05-18 2021-12-07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모터의 스테이터
JP7487639B2 (ja) 2020-10-29 2024-05-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機子
DE102020216375A1 (de) 2020-12-21 2022-06-23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Statoranordnung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DE102021110062A1 (de) 2021-04-21 2022-10-27 Nidec Motors & Actuators (Germany) Gmbh Statoranordnung eines Elektromotors mit Verbindereinheit
JP2022182850A (ja) * 2021-05-28 2022-12-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固定子
DE102022109648A1 (de) 2022-04-21 2023-10-26 Pierburg Pump Technology Gmbh Elektromotor und elektrische Pumpe
WO2024026718A1 (zh) * 2022-08-03 2024-02-08 德昌电机(江门)有限公司 导电连接座及马达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22690A (zh) * 2014-07-14 2016-02-10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WO2016110424A1 (de) * 2015-01-07 2016-07-14 Robert Bosch Gmbh Stator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solchen
CN108141093A (zh) * 2015-10-14 2018-06-08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44854A (ja) * 2010-08-13 2012-03-01 Hyundai Motor Co Ltd モ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
JP5875366B2 (ja) * 2011-12-28 2016-03-02 アイシン機工株式会社 ドアロック装置のバスバー構造
DE102012212163A1 (de) * 2012-07-11 2014-01-16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ische Maschine
DE102015200093A1 (de) * 2015-01-07 2016-07-07 Robert Bosch Gmbh Verschaltungsplatte eines Stators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solchen
KR102353916B1 (ko) * 2015-04-15 2022-01-2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터미널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CN107925301B (zh) * 2015-08-10 2020-01-1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EP3300218B1 (de) * 2016-09-22 2019-07-03 CPT Group GmbH Kontaktring, stator und elektromotor
JPWO2018062006A1 (ja) * 2016-09-30 2019-07-1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016121119A1 (de) * 2016-11-04 2018-05-09 Nidec Corporation Sammelschieneneinheit für einen Elektromotor
WO2018180446A1 (ja) * 2017-03-31 2018-10-0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CN110476329A (zh) * 2017-03-31 2019-11-1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JP7176510B2 (ja) * 2017-03-31 2022-11-22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JP2020162293A (ja) * 2019-03-27 2020-10-0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装置、モータ、及びバスバー装置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22690A (zh) * 2014-07-14 2016-02-10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WO2016110424A1 (de) * 2015-01-07 2016-07-14 Robert Bosch Gmbh Stator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solchen
CN108141093A (zh) * 2015-10-14 2018-06-08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62293A (ja) 2020-10-01
DE102020104001A1 (de) 2020-10-01
US11277047B2 (en) 2022-03-15
US20210050759A1 (en) 2021-02-18
CN111756150A (zh) 2020-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56150B (zh) 汇流条装置、马达以及汇流条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10546862B (zh) 汇流条单元及具有该汇流条单元的马达
JP5333996B2 (ja) 固定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回転電機
US10811922B2 (en) Motor
CN110249513B (zh) 定子的制造方法、马达
US10790717B2 (en) Bus bar unit and motor
WO2018096704A1 (ja) 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377702B2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476331B (zh) 汇流条单元及具有该汇流条单元的马达
CN108475947B (zh) 定子、马达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JP2014204477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巻線端末保持方法
JP2013233036A (ja) モーター制御用回路基板、モーター制御装置、およびモーターユニット
JP5731861B2 (ja) 給電手段、およびモータユニット
CN108886295B (zh) 马达和马达的制造方法
US20180076696A1 (en) Mo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080303374A1 (en) Motor with rotor shaft and rotor magnet
CN110829743A (zh) 马达的制造方法、马达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2019054622A (ja) ステータ、モ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18107957A (ja) 空調用ブロアモータユニット
JP2023079623A (ja) モータ、ポンプ、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15216797A (ja) 組立式整流子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ブラシ付き電動モータ
JP2023021068A (ja) モータおよび電気製品
CN115149670A (zh) 步进马达用的轭部件及其制造方法、步进马达
WO2019026423A1 (ja) 構造体、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