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07583U - 包装盒内衬及包装盒 - Google Patents

包装盒内衬及包装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07583U
CN218807583U CN202222170623.6U CN202222170623U CN218807583U CN 218807583 U CN218807583 U CN 218807583U CN 202222170623 U CN202222170623 U CN 202222170623U CN 218807583 U CN218807583 U CN 2188075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per card
packing
card
liner
li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7062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成派
李虹杰
张为志
温宝顺
黄萌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8228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051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075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075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80Packaging reuse or recycling, e.g. of multilayer packaging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包装内衬和包装盒,包装盒内衬包括纸卡,所述纸卡通过模切折叠的方式形成有固定部和支撑部,所述固定部设有容纳口,所述容纳口形状与被包装产品端部形状相适配,用于固定所述被包装产品的端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固定部的一侧,用于支撑所述被包装产品。本申请通过将纸卡折叠成合适的形状,再使折叠后的纸卡与包装盒配合,用于包装被包装产品,提升了被包装产品的防护和固定效果,且由于纸卡设计简单,折纸成型操作简易,展开时不占用过多面积,减少了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

Description

包装盒内衬及包装盒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产品包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包装盒内衬和包括该包装盒内衬的包装盒。
背景技术
对于本身质量较轻的电子产品,例如可穿戴设备的充电座等零部件,通常采用纸卡结构制作包装,以对其进行固定,在装配、运输、销售等环节对其进行保护,缓冲移动过程中由于冲击、碰撞、跌落等原因造成的外界应力对其的影响,同时还可以起到产品展示的效果。
现有的包装内衬,通常是利用泡沫折叠形成比较规整的空间,例如常见的长方体、立方体、蜂窝状、鸡蛋壳等形状,从而完成对产品及配件的空间间隔,实现对产品的保护。这种包装内衬成本较高,也产生不了较好的防护性能。特别是对于边缘为不规则形状的打印耗材产品,传统的包装方式无法稳定的固定包装物,可能还需要其它填充物,如泡沫等进行固定和防护,实际使用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防护固定效果较佳的包装盒内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包装盒内衬,与包装盒配合,用于包装被包装产品,所述包装盒内衬包括:
纸卡;
所述纸卡通过模切折叠的方式形成有固定部和支撑部,所述固定部设有容纳口,所述容纳口形状与被包装产品端部形状相适配,用于固定所述被包装产品的端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固定部的一侧,用于支撑所述被包装产品。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包装盒内衬由纸卡通过模切折叠的方式形成有固定部和支撑部,固定部设有容纳口,容纳口形状与被包装产品端部形状相适配,用于固定被包装产品的端部,支撑部位于固定部的一侧,用于支撑被包装产品,从而提升了被包装产品的防护和固定效果,且由于纸卡设计简单,折纸成型操作简易,展开时不占用过多面积,减少了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包装盒内衬的立体效果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包装盒内衬的折叠状态图一;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包装盒内衬的折叠状态图二;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包装盒内衬的纸卡的展开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包装盒内衬放置于纸盒内的立体图一;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包装盒内衬放置于纸盒内的立体图二;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包装盒内衬的立体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包装盒内衬的纸卡的展开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三中包装盒内衬的立体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三中包装盒内衬的纸卡的展开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三中包装盒内衬的折叠状态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四中包装盒内衬的立体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四中包装盒内衬的纸卡的展开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四中包装盒内衬的折叠状态图一;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四中包装盒内衬的折叠状态图二;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四中包装盒内衬的折叠状态图三;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所示的包装盒内衬的纸卡的平面展开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所提供的包装盒内衬折叠过程立体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所提供的包装盒内衬折叠过程立体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所提供的包装盒内衬折叠过程立体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所提供的包装盒内衬折叠过程立体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所提供的包装盒内衬折叠完成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23为实施例六的包装内衬的结构的平面展开示意图;
图24为实施例六的包装内衬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实施例六的包装内衬折叠后与产品结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实施例六的包装内衬折叠后与产品结合后放入包装盒内的结
图27是沿第一方向观察实施例七中的包装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实施例七中包装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实施例七中下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实施例七中下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1是实施例七中上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实施例八中包装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3是沿第一方向观察实施例九中的包装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34是实施例九中包装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5是实施例九中下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6是实施例九中盖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多种”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包装盒内衬及包装盒,可用于包装打印耗材(如显影盒),显影盒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参考图1至图3所示,该包装盒内衬可以置于包装盒内,与包装盒配套使用,以用于包装被包装产品。具体地,包装盒内衬由纸卡通过模切折叠的方式形成有固定部和支撑部,固定部设有容纳口2,容纳口2形状与被包装产品端部形状相适配,该容纳口2能够用于与被包装产品端部配合,使被包装产品端部伸到容纳口2中,以通过容纳口2固定被包装产品的端部。支撑部位于固定部的一侧,并具有固定腔1,用于支撑被包装产品。本实施例通过将纸卡3折叠形成该包装盒的内衬支撑部,且设置有与被包装产品形状相适配的容纳口2,从而可以实现放置不同类型的被包装物。纸卡3设计简单,折纸成型操作简易,展开时不占用过多面积,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低,提高了生产作业的效率。
参考图4所示,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所示的包装盒内衬的纸卡3的展开图,整个包装盒内衬由一张纸卡3模切折叠制成。其中,纸卡3为条形的长方形纸卡3,配置纸卡3长度方向设置为第一方向a,配置纸卡3宽度方向为第二方向b,配置垂直于第一方向a且垂直于第二方向b的方向为第三方向c(即铅锤方向)。纸卡3上预设有冲切的第一通孔201,第一通孔201形状与被包装产品的端部形状相适配,使第一通孔201作为容纳口2使用。纸卡3展开,在纸卡3上预设折痕4,将纸卡3分割成第一侧折板301、第二侧折板302、第三侧折板303、第四侧折板304、底折板305、第六侧折板306、第七侧折板307、第八侧折板308和第九侧折板309,使各相邻两侧折板之间、相邻的侧折侧与底折板之间均具有预设的折痕4(虚线标示部位)。其中,第四侧折板304和第六侧折板306均与底折板305连接,在纸卡3折叠时,纸卡两端同时往纸卡3中部折叠形成固定部和支撑部。具体地,第一通孔201设置在底折板305上,第一侧折板301、第二侧折板302、第三侧折板303、第四侧折板304分别沿顺时针方向折叠并向下大致垂直弯折形成固定腔1的第一组相对侧壁,也就是说这时候,在固定腔1内第一侧折板301与第三侧折板303相对设置,第二侧折板302与第四侧折板304相对设置,且第一侧折板301与底折板305连接。第九侧折板309、第八侧折板308、第七侧折板307、第六侧折板306分别沿逆时针方向向底折板305位置折叠,并向下大致垂直弯折形成固定腔1的第二组相对侧壁,也就是说这时候,在固定腔1内,第九侧折板309与第七侧折板307相对设置,第八侧折板308与第六侧折板306相对设置,第九侧折板309与底折板305连接。
在折叠纸卡3时,在底折板305上可以设有标志位置,以保证第一侧折板301可以与底折板305连接,同时和第四侧折板304邻接。第九侧折板309可以与底折板305连接,同时和第六侧折板306邻接。
在本实施例中,容纳口2由两层纸卡3侧壁围成,使容纳口2的侧壁厚度至少为两纸卡的侧壁厚度,通过纸卡3上设置容纳口2,操作简易,加工成本低。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纸卡3的两端设有第二通孔202(位于第一侧折板301和第二侧折板302的交界处)和第三通孔203(位于第八侧折板308和第九侧折板309的交界处),在纸卡3的中部(即底折板305上)设置上述的第一通孔201。当纸卡3折叠时,第二通孔202和第三通孔203能够拼合成第一通孔201的形状,且与第一通孔201的位置相对应,并列于第一通孔201的下方,使第二通孔202、第三通孔203能够与第一通孔201重叠,构成容纳口2,使容纳口2由两层纸卡3围成。
优选地,纸卡3两端均用双面胶粘贴在纸卡中部上,使纸卡3折叠成型连接方式简单,加工成本低。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纸卡3两端上,在第一侧折板301和第九侧折板309上,且位于第二通孔202和第三通孔203周边位置上设置双面胶(图2中阴影部分),在底折板305上,第一通孔201的周边位置设置双面胶(图3中阴影部分)。当纸卡3折叠时,第二通孔202、第三通孔203与第一通孔201位置对应,使第二通孔202、第三通孔203周边设置的双面胶与第一通孔201周边贴的双面胶粘连,使纸卡3折叠后能够粘紧,进行固定。或者,在一些其他实施方式中,纸卡3两端均用胶带/水粘紧在纸卡3中部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纸卡3采用瓦楞纸纸卡3,通过瓦楞纸纸卡3能够保证包装盒内衬的强度。
优选地,固定腔1设置一个或多个,且固定腔1设置有多个时,多个固定腔1沿第一方向a排列,其排列方向与第三方向c大致垂直。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多个固定腔1,可以放置不同的零件,且设置多个固定腔1,固定腔1的侧壁能够起到加强包装盒内衬强度的作用。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腔1设置两个。
优选地,固定腔1的两端贯通,通过使固定腔1的两端贯通,便于放置其他零件于固定腔1内。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侧折板301和底折板305上分别设置有双面胶,使第一侧折板301能够粘合固定在底折板305上,第一侧折板301和第三侧折板303之间的第二侧折板302即形成第一个固定腔1的侧壁,第四侧折板304形成第一个固定腔1的另一侧壁,且各侧壁和底折板305之间预设有折痕4,第二侧折板302、第四侧折板304保持大致垂直于底折板305的状态。在另一侧,第九侧折板309和底折板305上分别设置有双面胶,使第九侧折板309能够粘合固定在底折板305上,此时,第七侧折板307保持平行于第九侧折板309的状态,第六侧折板306和第八侧折板308保持大致垂直于底折板305的状态,以形成第二个固定腔1的两侧壁。
如图1和图2所示,通过上述的折叠方式,就形成了沿第一方向a排列的两个固定腔1,两个固定腔的排列方向与第三方向大致垂直,且固定腔1沿第二方向b是贯穿设置。折叠后纸卡3的第一侧折板301、第九侧折板309与底折板305形成双层折板,由于第一通孔201、第一侧折板301上第二通孔202及第九侧折板309上第三通孔203的设置,就在第三方向c上形成双层的容纳口2。而且第二侧折板302和第八侧折板308在第三方向c上大致垂直容纳口2,以对容纳口2形成支撑,换句话说,两组固定腔1在第三方向c上对容纳口2形成支撑,即围成固定腔1的侧壁能够用于支撑容纳口2上的被包装产品牢固放置。
参考图5、图6所示,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包装盒,该包装盒包括盒体5和以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包装盒内衬,包装盒内衬设置于盒体5内,使该包装盒能够保持产品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稳定,而且包装盒内衬是由纸卡3折叠形成,在优化包装盒内部布局的同时,有效降低产品包装成本,便于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运输。
优选地,包装盒内衬设有两个,包装盒内衬安装在盒体时,两个包装盒内衬相对设置,且两个包装盒内衬的容纳口2相对设置。本实施例通过使两个包装盒内衬的容纳口2相对设置,从而使被包装产品的两端能够分别伸到两个包装盒内衬的容纳口2内进行固定。
优选地,两个包装盒内衬安装在盒体的两端,包装盒内衬之间留有放置被包装产品的空间,从而使被包装产品安装在盒体5内时两端能够被包装盒内衬固定。本实施例通过将包装盒内衬设置在包装盒的两端,使被包装产品的两端能够在包装盒的两端被固定。
优选地,盒体5具有开口51,包装盒还包括盒盖52,盒盖52能够用于盖住开口51。在包装盒内衬安装于盒体内时,固定腔1开口方向与盒体开口51方向一致,以便于在固定腔1内放置其他零件。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包装盒的长度方向为第四方向d,包装盒宽度方向为第五方向e,配置包装盒高度方向为第六方向f。图5、图6示出了经折叠后的纸卡3形成的包装内衬放置到包装盒的内腔的第四方向d上的两端位置图。其中,包装内衬的容纳口2在包装盒内部是呈对称设置,且包装内衬的固定腔1长度延伸方向和包装盒第六方向f大致一致,且包装内衬的固定腔1长度延伸方向大致垂直于包装盒的第五方向e和第四方向d,这样放置的好处是可以确保放置在容纳口2的产品在包装盒内部受对称设置的多组固定腔1有力支撑。
在使用本实施例的包装盒时,将两个包装盒内衬通过容纳口2套在打印耗材的两端,然后将打印耗材放进盒体5内,盖上盒盖52,即可完成打印耗材的包装。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公开了另一种包装盒内衬,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纸卡3两端卡扣在纸卡中部上。
如图7至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侧折板301和底折板305通过卡扣设置,第九侧折板309和底折板305通过卡扣设置。具体地,第一侧折板301的端面设有两个突起6,第四侧折板304与底折板305的连接处(折痕4)设置有凹口7,两个突起6可以分别卡扣在凹口7位置,进而可以形成固定腔1。同样的,第九侧折板309的端面设有两个突起6,第六侧折板306与底折板305的连接处(折痕4)设置有凹口7,两个突起6可以分别卡扣在凹口7位置,进而可以形成固定腔1。
本实施例中其它原理同实施例一,此处不在论述说明。
实施例三
参考图9、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另一种包装盒内衬,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包装盒内衬还包括固定槽8,固定槽8均设置在形成固定腔1的侧壁上,且固定槽8设置有两个,两个固定槽8分别位于固定腔1的相对两侧壁。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有固定槽8,在拿取包装盒内衬时,可以将手指伸到固定槽8内,以方便包装盒内衬的使用。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纸卡3为条形的长方形纸卡3,在纸卡3上预设折痕4,将纸卡3分割成第十侧折板310、第十一侧折板311、底折板305、第十二侧折板312和第十三侧折板313,且相邻两侧折板、侧折板与底折板间都具有预设的折痕4(虚线标示部位)。其中,第十一侧折板311和第十二侧折板312均与底折板305连接。纸卡3的两端设有第四通孔204(位于第十侧折板310上)和第五通孔205(位于第十三侧折板313上),且第四通孔204和第五通孔205形状结构一致。第十侧折板310和第十一侧折板311分别沿顺时针方向折叠形成固定腔1的其中一侧壁,第十二侧折板312和第十三侧折板313分别沿逆时针方向向底折板305位置折叠,并弯折形成固定腔1的另一侧壁,也就是说这时候,在固定腔1内第十一侧折板311与第十二侧折板312相对设置,第十侧折板310和第十三侧折板313重叠,使纸卡3两端对齐,且通过双面胶粘合或纸卡3两端用胶带或胶水相互粘接,使第四通孔204和第五通孔205重叠,作为容纳口2使用。
进一步地,第十一侧折板311和底折板305的连接处沿第一方向a设有两条平行的切痕314,第十二侧折板312和底折板305的连接处沿第一方向a设有两条平行的切痕314。当纸卡3折叠时,由于切痕314的设置,在切痕314位置处的纸卡3能够折叠为向固定腔内凹陷,使第十一侧折板311和底折板305连接处、第十二侧折板312和底折板305连接处均能够形成固定槽8。在拿取包装盒内衬时,通过将手指伸到固定槽8内,以方便包装内衬的拿取。
本实施例中的包装盒与实施例一中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参考图12至图16,本实施例公开了另一种包装盒内衬,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固定腔1的两端不贯穿。
参考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纸卡3为十字形的纸卡,且纸卡3在十字形相交的位置(即中部位置)上设置有冲切孔206,十字形纸卡3中一组相对的两端上设置卡合结构315,另外一组相对的两端上设置开孔316,十字形纸卡3上设有折痕4。在折叠十字形的纸卡3时,十字形纸卡3的四周均往中部进行折叠。优先地,先将设有开孔316的纸卡3两端进行折叠,再将设有卡合结构315的纸卡3两端折叠在最外层,且使卡合结构315能够插入开孔316内,使纸卡3形成盒状结构,而纸卡3在十字形相交的位置(即中部位置)上设置的冲切孔206则可以作为容纳口2,即可形成包装盒内衬,包装盒内衬安装在包装盒内使用即可。
卡合结构315的缺口卡合在两个侧折板折叠后开口316的位置处,如图12所示,从而确保折叠后包装盒内衬的强度和牢固性。
本实施例中的包装盒与实施例一中包装盒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包装盒内衬及包装盒,通过将纸卡折叠形成该包装盒内衬固定腔,且设置与被包装产品形状相适配的容纳口,可实现放置不同类型的被包装物,纸卡设计简单,折纸成型操作简易,展开时不占用过多面积,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低,提高了生产作业的效率;且具有该包装盒内衬的包装盒能够保持在运输和销售的过程中产品的稳定,包装盒内衬是纸卡折叠形成,在优化包装盒内部布局的同时,有效降低产品包装成本,便于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运输。
实施例五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所示的包装盒内衬的展开图,该包装盒内衬由纸卡折叠形成,纸卡为瓦楞纸材质。具体地,纸卡包括第一侧面1、第二侧面2、第三侧面3、第四侧面5、第五侧面6和底面4,第一侧面1、第二侧面2和第三侧面3上分别模切有第一通孔11、第二通孔21和第三通孔31。其中,以第一通孔11为基准,第二通孔21为第一通孔11逆时针旋转90°后的形状,第三通孔31为第一通孔11顺时针旋转90°后的形状。
第一侧面1与底面4之间、第二侧面2与第四侧面5之间以及第三侧面3与第五侧面6之间分别沿X轴方向弯折出第一折痕12、第二折痕22和第三折痕32,第一折痕12、第二折痕22和第三折痕32均通过虚刻工艺模切而成,且第一折痕12、第二折痕22、第三折痕22的延长线相互平行。容易想到的是,也可以采用以下设计:第二折痕22在Y轴方向上与第一折痕12的距离与纸卡厚度相等,第三折痕32在Y轴方向上与第一折痕12的距离为纸卡厚度的两倍。通过上述设计,使得纸卡在折叠时更容易、受到的阻力更小。
第一侧面1、第二侧面2、第三侧面3之间平行于Y轴的边缘互不相连,使第一侧面1、第二侧面2、第三侧面3均可单独进行翻折。
第四侧面5连接于第二侧面2及底面1,第五侧面6连接于第三侧面3及底面4,第四侧面5与底面4之间采用虚刻工艺加工有第四折痕51,第五侧面6与底面4之间均采用虚刻工艺加工有第五折痕61。
第四侧面5与底面4之间模切有第一限位部7,第五侧面6与底面4之间模切有第二限位部8。第一限位部7的一端位于第四侧面5上,第一限位部7的另一端位于底面4上,第二限位部8的一端位于第五侧面6上,第二限位部8的另一端位于底面4上,第一限位部7与第二限位部8处于相对的位置。第一限位部7上沿Y轴方向通过虚刻工艺加工有第六折痕71。第二限位部8上沿Y轴方向通过虚刻工艺加工有第七折痕81。
图18至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所示的包装盒内衬折叠过程的示意图。在折叠时,第一侧面1绕第一折痕12进行90°翻折,第四侧面5绕第四折痕51进行90°翻折,第二侧面2绕第二折痕22进行90°翻折;第五侧面6绕第五折痕61进行90°翻折,第三侧面3绕第三折痕32进行90°翻折,使第一通孔11、第二通孔21和第三通孔31重叠形成容纳口。
在本实施例所示的包装盒内衬组装成图22所示状态时,由于第六折痕71和第七折痕81采用虚刻工艺加工,第六折痕71和第七折痕81所处的位置刚度降低,抵抗形变能力减弱,因此当第四侧面5和第五侧面6翻折时,便带动第一限位部7沿着第六折痕71弯折,第二限位部8沿着第七折痕81弯折,最终形成如图22所示的状态。
如图22所示,以平行于第五侧面6下边缘的方向为第二方向,平行于第三侧面3下边缘的方向为第一方向,以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为第三方向。在使用时,将物品插入容纳腔口,使容纳口与物品表面贴合,以在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上对物品产生定位效果。同时物品端部与第一限位部7和第二限位部8相抵,以在第二方向上对物品产生抵紧定位的效果,避免物品在运输过程中产生晃动。当物品的外包装受到撞击时,由于第一限位部7、第二限位部8相当于增厚了外包装的壁厚,进而提高了对力的吸收能力,从而通过第一限位部7、第二限位部8吸收第二方向的冲击力,避免外力对物品造成损坏。
实施例六
如图23至图26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另一种包装盒内衬(瓦楞纸板)10,该包装盒内衬由一张纸卡10模切折叠制成,其中,折痕31(虚线标示部位)均通过虚刻工艺模切而成,第三冲切口32是经过模具冲切切断位置而成。具体地,该纸卡10包括第一板101、第二板102、第三板103、第四板104、第五板105、第六板106、第七板107、第八板108和第九板109,相邻两板之间具有虚线折痕31,且第六板106、第七板107位于第一板101与第二板102的交界处,第八板108、第九板109位于第四板104与第五板105的交界处。在折叠时,首先使第二板102、第四板104相对第三板103折起,再使第六板106和第七板107之间的折痕、第八板108和第九板109之间的折痕朝向第三方向弯折,同时使第一板101相对第六板106弯折,第二板102相对第七板107弯折,第五板105相对第九板109弯折,第四板104相对第八板108弯折。这样就形成了图24所示的折叠成型后的包装盒内衬。该包装盒内衬具有容纳口和两个腔40,且腔40与容纳口部分重叠。其中,在第三方向上,第六板106,第七板107,第八板108和第九板109相对于第一板101、第五板105向外突出。本实施例通过在瓦楞纸板上设置折痕31和第三冲切口32,使得纸卡在折叠时更容易。
更具体的,如图24~图26所示,经过折叠后成型的包装盒内衬,在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上形成类似T型的端面110,T型端面110垂直于第二方向。在使用时,将产品99插入容纳口中,容纳口与产品表面贴合,在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上对物品产生定位效果。产品99的端部分别与第六板106,第七板107,第八板108和第九板109相抵,在第三方向上对物品产生抵紧定位的效果,避免物品在运输过程中产生晃动,并且当物品的外包装受到撞击时,第一板101和第五板105的冲切口32位置相当于增厚了包装内衬的壁厚,进而提高了对力的吸收能力。同时,由于第六板106和第九板109的固定作用,可以避免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冲击力;在第三方向,由于有第二板102和第四板104的缓冲支撑作用,同时有第七板107和第八板108的定位作用,可以避免第三方向的冲击力。
具体实施时,将纸卡折叠形成包装盒内衬,并使包装盒内衬与产品装配后,再一同放入包装盒内,此时,在包装盒100的内腔120中,包装盒内衬与产品装配后的整体完全填充包装盒内腔120,通过包装盒内衬在第三方向的支撑作用下,产品99和包装内衬稳定放置在包装盒内。这样对称设置的包装内衬的容纳口可以固定产品的两端。从而保持在运输和销售的过程中产品的稳定,而且包装盒内衬是纸卡折叠形成,在优化包装盒内部布局的同时,有效降低产品包装成本,便于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运输。
实施例七
如图27至图3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包装盒,该包装盒包括相互独立的上壳体2和下壳体1,上壳体2和下壳体1可以采用纸浆制造,也可以采用塑料制造,为了环保优选采用纸浆制造,上壳体2和下壳体1组合后形成用于容置物品的容腔。
在以下关于方向的描述中,沿垂直于纸面的方向观察时,图27中纸面左侧为左,图27中纸面右侧为右,图27中纸面上侧为上,图27中纸面下侧为下,图28中纸面近侧为前,图28中纸面远侧为后。其中,定义左右方向为第一方向,前后方向为第二方向,上下方向为第三方向。
上壳体2和下壳体1靠近容腔的表面为内表面,远离容腔的表面为外表面。上壳体2的上壁内表面上一体成型有定位部24,定位部24数量优选为两个,定位部24上具有弧面,定位部24通过弧面与物品表面轮廓相匹配,从而对物品两端进行定位。
上壳体2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后侧壁上均一体成型有上定位单元22。上定位单元22从上壳体2的外表面向着靠近容腔的方向凹陷形成。使得上壳体2的侧壁的外表面上具有上凹陷部21。上定位单元22向着靠近容腔的方向突出于上壳体2的内表面。上壳体2的内表面上一体成型有卡合突起23。
下壳体1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的内表面上均一体成型有卡合定位单元12。卡合定位单元12从下壳体1的外表面向着靠近容腔的方向凹陷形成。使得下壳体1的侧壁的外表面上具有下凹陷部11。卡合定位单元12向着靠近容腔的方向突出于下壳体1的内表面。卡合定位单元12的上端高于下壳体1的上端(即卡合定位单元12上端在第二方向的投影与上壳体2有重合),使得卡合定位单元12可以部分伸入上壳体2所包覆的容腔内。卡合定位单元12上端一体成型有卡合壁13。在上壳体2与下壳体1处于组合状态下,卡合突起23在第三方向上的投影与卡合壁13在第三方向上的投影有重合部分。
下壳体1的底壁内表面上一体成型有缓冲单元14,缓冲单元14从下壳体1的底壁外表面向着靠近容腔的方向凹陷而形成。缓冲单元14突起于下壳体1的底壁内表面。
下壳体1的第三侧壁上的卡合定位单元优选为两个,下壳体1的第四侧壁上的卡合定位单元优选为三个,下壳体1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的卡合定位单元均优选为两个。
上壳体2的第三侧壁上的上定位单元优选为两个,上壳体2的第四侧壁上的上定位单元优选为三个,上壳体2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的上定位单元均优选为两个。
下壳体1上的卡合定位单元和上壳体2上的上定位单元对齐设置。
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包装盒用于容纳显影盒。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物品的容纳。本实施例以显影盒为例进行说明。
当显影盒装入本实施例中公开的包装盒内时,先将显影盒放入下壳体1中,将显影盒的把手放置在下壳体1的第三侧壁上的两个卡合定位单元12之间,使得把手在第一方向上被两个卡合定位单元12限位。同时下壳体1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的卡合定位单元12将显影盒的左端、右端夹紧定位,进一步防止显影盒在第一方向上相对包装盒产生位移。下壳体1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上的卡合定位单元12分别夹紧显影盒的前端和后端,使得显影盒在第二方向上被限位,防止显影盒在第二方向上相对包装盒产生位移。当显影盒受到平行于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的外力时,卡合定位单元12能够被压缩而吸收冲击,防止显影盒损坏。
下壳体1底面上的缓冲单元14支撑显影盒的底面,当显影盒受到平行于第三方向的外力时,缓冲单元14在第三方向上能够被压缩而吸收冲击,防止显影盒损坏。
而后将上壳体2盖合在下壳体1上,上壳体2上的上定位单元进一步对显影盒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进行限位,同时吸收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冲击。
同时定位部24上的弧面贴合于显影盒的表面轮廓,在定位部24和缓冲单元的限位下,显影盒在第三方向上被限位。
在上壳体2盖合于下壳体1的过程中,卡合突起23与卡合壁13产生干涉,由于上壳体2和下壳体1为纸质,因此具有弹性,卡合突起23和卡合壁13在干涉下均产生弹性形变,使得卡合突起23能够挤开卡合壁13而进入下凹陷部11内。当卡合突起23进入下凹陷部11内后,卡合壁13与卡合突起23不再干涉,此时弹性形变消失。卡合壁13阻挡卡合突起23离开下凹陷部11,从而完成上壳体2和下壳体1的组合。且防止上壳体2与下壳体1脱离。
实施例八
参照图3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七的区别在于,上壳体2的后侧壁与下壳体1的后侧壁为一体成型的连接关系,使得上壳体2可以绕着与下壳体1的连接处翻转,使用时更为便利。
实施例九
参照图33至图3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七的区别在于,采用盖体3替代上壳体2,盖体3为板状,定位部24一体成型的设置在盖体3的下表面。
下壳体1上端一体成型有凸缘15,被凸缘15所包围的形状与盖体3的形状相同,盖体3与凸缘15之间过盈配合。当盖体3放入凸缘15中时,盖体3与凸缘15之间产生压力,进而通过凸缘15将盖体3夹紧在下壳体1上,从而完成下壳体1的盖合。
可选的,凸缘15与盖体3之间也可以是间隙配合或者过渡配合,在这种情况下,下壳体1与盖体3之间可以采用胶粘剂粘合、铆钉铆合等方式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包装盒内衬,与包装盒配合,用于包装被包装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装盒内衬包括:
纸卡;
所述纸卡通过模切折叠的方式形成有固定部和支撑部,所述固定部设有容纳口,所述容纳口形状与被包装产品端部形状相适配,用于固定所述被包装产品的端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固定部的一侧,用于支撑所述被包装产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盒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口的侧壁厚度至少为一层纸卡的侧壁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包装盒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纸卡设有多个通孔,在折叠所述纸卡时,多个所述通孔重叠或组合,形成所述容纳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盒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纸卡在展开状态时呈矩形状,通过使所述纸卡的两端分别向所述纸卡中部折叠的方式,形成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支撑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包装盒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纸卡的两端分别通过粘接或卡扣连接的方式连接于所述纸卡中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包装盒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纸卡的中部设有标志位置,所述纸卡的两端分别通过粘接或卡扣连接的方式连接于所述纸卡的标志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包装盒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纸卡的两端折叠后呈层叠状,形成所述固定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盒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纸卡在展开状态时呈十字形,通过使所述纸卡的四周向所述纸卡中部折叠的方式,形成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支撑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包装盒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纸卡的四周通过卡合的方式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包装盒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设有至少一个固定腔。
11.一种包装盒,其特征在于,包括盒体、盒盖和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包装盒内衬,所述包装盒内衬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包装盒内衬分别设置于所述盒体的两端,使两个所述包装盒内衬的容纳口相对设置,所述盒盖盖合于所述盒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包装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装盒内衬还包括固定腔,所述固定腔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盒体的开口方向相同。
CN202222170623.6U 2021-09-29 2022-08-17 包装盒内衬及包装盒 Active CN2188075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82288.6U CN219905145U (zh) 2021-09-29 2022-08-17 应用于打印耗材包装的包装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88904 2021-09-29
CN2021223889044 2021-09-29
CN202123001219 2021-12-01
CN2021230012198 2021-12-01
CN2022204814780 2022-03-07
CN202220481478 2022-03-07
CN2022206444241 2022-03-23
CN202220644424 2022-03-23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82288.6U Division CN219905145U (zh) 2021-09-29 2022-08-17 应用于打印耗材包装的包装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07583U true CN218807583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04514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82288.6U Active CN219905145U (zh) 2021-09-29 2022-08-17 应用于打印耗材包装的包装盒
CN202222170623.6U Active CN218807583U (zh) 2021-09-29 2022-08-17 包装盒内衬及包装盒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82288.6U Active CN219905145U (zh) 2021-09-29 2022-08-17 应用于打印耗材包装的包装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19905145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05145U (zh) 2023-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11227866A (ja) 扇風機の梱包装置
JP3164694U (ja) 緩衝仕切り付き包装用箱
CN218807583U (zh) 包装盒内衬及包装盒
KR200390818Y1 (ko) 포장용 상자
JP5200280B2 (ja) 扁平角形電池の包装容器および梱包方法
JP4766733B2 (ja) 電気調理器用包装装置
JP5374097B2 (ja) 梱包装置
JP4962065B2 (ja) 梱包材
CN219008383U (zh) 包装结构
JP2010070206A (ja) 包装装置
CN219750464U (zh) 包装内衬和包装盒
JP7057962B2 (ja) パネル保持部材及びパネル部材の梱包構造
JP2002362540A (ja) 段ボール製梱包体
CN217049388U (zh) 包装盒
CN219651586U (zh) 一种电池包装结构
JP4515838B2 (ja) 商品保護枠
JP4963657B2 (ja) 梱包用トレイ
CN215623347U (zh) 一种包装盒内卡、纸板及包装盒
JP4377372B2 (ja) 同梱ケースおよび梱包装置
WO2015060111A1 (ja) 緩衝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梱包体
JPH0669119U (ja) 中仕切り体付き包装用紙箱
JPH11310224A (ja) 緩衝構造付き段ボール箱
CN110775392A (zh) 一种包装盒
JP5219523B2 (ja) 梱包装置
CN112239000A (zh) 隔板结构及包装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