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03679U - 一种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03679U
CN218803679U CN202222948421.XU CN202222948421U CN218803679U CN 218803679 U CN218803679 U CN 218803679U CN 202222948421 U CN202222948421 U CN 202222948421U CN 218803679 U CN218803679 U CN 2188036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tter
cavity
groove
glue inlet
m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4842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新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eqing Ruifeng Precision Moul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eqing Ruifeng Precision Moul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eqing Ruifeng Precision Mould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eqing Ruifeng Precision Moul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4842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036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036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036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具,包括动模仁以及切刀组件,动模仁上设有若干个第一型腔以及第一进胶腔,相邻第一型腔以第一进胶腔为中心呈阵列排布,第一进胶腔上设有若干个进胶口,进胶口与对应第一型腔连通;切刀组件包括刀座、气缸以及若干个切刀,相邻切刀阵列排布于刀座上,刀座位于进胶腔下方,气缸驱动刀座带动切刀穿过动模仁切入至进胶口与第一型腔的连接处;本实用新型具有无需人工手动切除,效率更高,更方便,且不易发生误切,使得产品整体更加美观,产品合格率更高等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在模具注塑成型的产品冷却后取出,需要经过人工手动将与产品水口处相连的进胶点切除,从而得到完整的产品。
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人工手动切除较为麻烦,效率低,且人工手动切除容易发生手误,导致产品边缘产生缺口或切除不干净,使得产品整体不美观,影响产品合格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模具。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模具,其中,包括动模仁以及切刀组件,动模仁上设有若干个第一型腔以及第一进胶腔,相邻第一型腔以第一进胶腔为中心呈阵列排布,第一进胶腔上设有若干个进胶口,进胶口与对应第一型腔连通;切刀组件包括刀座、气缸以及若干个切刀,相邻切刀阵列排布于刀座上,刀座位于进胶腔下方,气缸驱动刀座带动切刀穿过动模仁切入至进胶口与第一型腔的连接处。
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通过第一型腔、第一进胶腔以及进胶口的设置,实现了注塑形成产品,而通过切刀、刀座以及气缸的设置,实现了膜内自动切断产品与进胶口的多余结构。相较现有技术而言,无需人工手动切除,效率更高,更方便,且不易发生误切,使得产品整体更加美观,产品合格率更高。
其中,第一型腔与进胶口之间的连接处上设有通槽,切刀伸入至通槽内。
采用通槽设置,一方面起到定位固定效果,便于切刀安装固定,使得切刀不易偏移;另一方面,使得切刀推动时能够沿着通槽方向进行运动,使得切除效果更好,更准确,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美观性。
其中,切刀上设有斜面部以及凹槽,斜面部顶部与凹槽顶部连接,凹槽与第一腔室配合。
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通过斜面部设置,起到了导向作用,便于工料注塑至第一型腔内,通过凹槽设置,使得切刀能够与第一型腔配合,进而与注塑完成后的产品外边壁贴合,便于切除,提高了准确率。而通过斜面部顶部与凹槽顶部连接,实现了切刀的刀头设置,实现了切除效果。
其中,刀座上设有固定槽,切刀上设有与固定槽配合的固定部。
采用固定槽与固定部设置,实现了切刀位于刀座上的安装固定,也便于切刀的更换。
其中,刀座上还设有若干个容纳槽,容纳槽内设有弹性件,弹性件部分伸出至容纳槽外。
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通过容纳槽的设置,实现了弹性件的安装固定,而通过弹性件的设置,实现了切刀组件的弹性复位效果,即切刀将进胶口与第一型腔的连接处切断后,刀座通过弹性件使得切刀退回原位。
其中,切刀组件还包括切刀底板,切刀底板一端与刀座螺栓连接,另一端与气缸连接固定。
采用切刀底板设置,起到密封固定效果,能够将刀座上的固定槽与容纳槽密封,使得切刀以及弹性件固定更加牢固,不会发生掉落。同时,也实现了气缸之间的连接固定,使得气缸推动切刀底板带动刀座朝向动模仁运动。
其中,切刀底板两侧还设有限位槽以及限位件,动模仁底部设有限位孔,限位件一端与限位槽配合,另一端部分伸入至限位孔内。
采用限位槽、限位件以及限位孔的设置,起到的限位固定效果,有效防止切刀过度上升,导致划伤模具,同时也有效防止刀座顶部与动模仁发生碰撞,影响切刀组件的使用。
其中,动模仁底部设有固定腔,固定腔与第一进胶腔以及通槽呈连通设置,刀座伸入至固定腔内固定。
采用固定腔设置,使得切刀组件与动模仁之间的固定效果更好,也使得刀座受气缸推动时,能够沿设有固定腔的方向移动,使得切刀的切除效果更好。
其中,还包括动模板,动模板上设有定位凹腔,定位凹腔内设有定位凹槽,动模仁位于定位凹腔内固定,切刀底板固定于定位凹槽内。
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通过定位凹腔,实现了动模仁与动模板之间的固定配合,而通过定位凹槽的设置,实现了切刀组件与动模板之间的固定配合。
其中,定位凹腔内还设有若干个第一顶针,第一型腔上设有与第一顶针适配的第一插孔。
采用第一顶针与第一插孔设置,实现了顶出效果,便于将注塑完成且切断多余结构的产品顶出,从而实现了产品的取出以及下次产品的注塑成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动模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动模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部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动模仁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切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切刀组件的剖视图;
图8是图7中B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照附图1-8所示,一种模具,包括动模板1、动模仁2以及切刀组件3。
动模板1固定于工作台面上,主要用于容纳固定动模仁2以及切刀组件3,并与定模仁板配合,此处,所述的定模仁板以及后述的定模仁均为现有技术,故本实施例中,不过多赘述。动模板1上设有定位凹腔11以及顶出机构4。定位凹腔11位于动模板1朝向动模仁2一侧,定位凹腔11与动模仁2整体外形适配,动模仁2伸入至定位凹腔11内固定,从而实现了动模仁2与动模板1之间的固定配合。
进一步,定位凹腔11内设有定位凹槽12、若干个第一顶针13以及若干个第二顶针14。定位凹槽12位于定位凹腔11内壁底部,定位凹槽12主要用于与切刀底板32配合,切刀底板32固定于定位凹槽12内,从而实现了切刀组件3与动模板1之间的固定配合。此处,定位凹槽12数量与切刀组件3数量对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定位凹槽12数量以两个为例,且呈对称设置。
第一顶针13位于定位凹腔11内朝向动模仁2伸出设置,第一顶针13主要用于与第一型腔22上的第一插孔221配合,从而起到顶出效果,便于产品的取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顶针13数量与第一插孔221的数量对应设置。
第二顶针14位于定位凹槽12内朝向动模仁2伸出设置,第二顶针14主要用于与第二插孔212以及第三插孔333配合,即第二顶针14穿过第三插孔333、第二插孔212伸入至第一进胶腔21内,从而实现将冷却后的工料顶出。此处,第二顶针14数量以四个为例,且两个第二顶针14位于一个定位凹槽12内。
顶出机构4位于动模板1底部,主要起到用于与第一顶针13以及第二顶针14配合,当注塑完成且切刀34切除多余结构后,顶出机构4驱动第一顶针13以及第二顶针14将产品以及冷却后的工料顶出,从而便于下次注塑。
动模仁2固定于定位凹腔11内,动模仁2主要用于与定模仁配合,从而实现产品的注塑形成。动模仁2上设有第一进胶腔21、若干个第一型腔22以及固定腔23。第一进胶腔21数量为两个,并位于动模仁2顶部呈对称设置,第一进胶腔21主要用于工料的进胶注塑,实现产品的注塑形成。具体的,第一进胶腔21整体呈“H”型状,第一进胶腔21上设有若干个进胶口211,进胶口211分别位于第一进胶腔21四个延伸处,进胶口211与对应的第一型腔22呈连通设置,工料从第一进胶腔21内通过进胶口211注塑至第一型腔22内,从而实现产品的注塑形成。
进一步,第一进胶腔21上还设有第二插孔212以及通槽213,第二插孔212位于第一进胶腔21上并贯穿动模仁2整体,第二插孔212与第三插孔333对应设置,并与第二顶针14配合,从而实现冷却后的工料的顶出。通槽213位于进胶口211与第一型腔22的连接处并贯穿动模仁2整体,通槽213主要用于与切刀34配合,切刀34一端伸入至通槽213内,通过该种结构设置,一方面起到定位固定效果,便于切刀34安装固定,使得切刀34不易偏移;另一方面,使得切刀34推动时能够沿着通槽213方向进行运动,使得切除效果更好,更准确,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美观性。
第一型腔22位于动模仁2顶部呈阵列排布,具体的,第一型腔22以第一进胶腔21为中心呈“田”字型排布,第一型腔22型腔主要用于产品的注塑成型。在本实施例中,四个第一型腔22与一个第一进胶腔21为一组,共两个。
进一步,第一型腔22内设有若干个第一插孔221,第一插孔221位于第一型腔22内壁处呈环状排列,第一插孔221柱用于与第一顶针13配合,从而实现顶出效果。
固定腔23位于动模仁2底部,固定腔23主要用于与刀座33配合,刀座33伸入至固定腔23内固定,从而实现了切刀组件3与动模仁2之间的固定以及配合。同时,固定腔23与第二插孔212以及通槽213呈连通设置,从而便于第二顶针14以及切刀34的安装。在本实施例中,固定腔23数量与切刀组件3数量对应设置,固定腔23数量为两个,且呈对称设置。
进一步,动模仁2底部还设有限位孔24,限位孔24位于固定腔23两侧,限位孔24主要用于与限位件322配合,当刀座33伸入至固定腔23内固定时,限位件322部分伸入至限位孔24内,从而实现限位固定效果。
由于本实施例中,切刀组件3数量为两个且结构一致,故仅描述其中一个切刀组件3具体结构。
切刀组件3包括气缸31、切刀底板32、刀座33以及若干个切刀34。气缸31主要用于起到驱动效果,具体的,气缸31一端穿过动模板1与切刀底板32连接,另一端固定于动模板1底部并通过相关连接件与外部控制器联动,从而实现气缸31的驱动效果。
切刀底板32固定于定位凹槽12上,切刀底板32一端与气缸31连接,另一端与刀座33螺栓连接,通过该种结构设置,一方面与气缸31配合,实现了带动刀座33运动的效果;另一方面,起到了密封固定效果,即通过与刀座33螺栓连接,将刀座33上的固定槽331以及容纳槽332密封,从而使得切刀34以及弹性件334固定更加牢固。
进一步,切刀底板32上还设有限位槽321以及限位件322,限位槽321位于切刀底板32两侧并与限位孔24相对应设置,限位槽321主要用于与限位件322以及限位孔24配合,从而实现限位固定效果,具体的,限位件322一端与限位槽321卡接配合,另一端部分伸入至限位孔24内固定,从而有效防止切刀34过度上升,导致划伤模具,同时也有效防止刀座33顶部与动模仁2发生碰撞,影响切刀组件3的使用。
刀座33固定于切刀底板32上方,并部分伸入至固定腔23内固定,从而实现了切刀组件3与动模仁2之间的固定效果以及配合。刀座33上设有若干个固定槽331、容纳槽332以及第三插孔333,固定槽331整体呈“L”型状并贯穿刀座33,固定槽331主要用于与固定部343配合,固定部343伸入至固定槽331内固定,从而实现了切刀34位于刀座33上的固定效果。进一步,固定槽331数量为四个,四个固定槽331分别位于刀座33的端角处呈一定角度设置,并与通槽213相对应设置,通过该种结构设置,一方面使得切刀34更加容易伸入至通槽213内,便于安装固定,另一方面使得切刀34的切除效果更好,更精准,不易发生误切。
容纳槽332阵列排布于刀座33顶部,并贯穿刀座33整体,且容纳槽332底部通过切刀底板32密封固定,从而实现了容纳槽332的容纳固定效果。容纳槽332内设有弹性件334,弹性件334一端伸入至容纳槽332内并与切刀底板32相抵,另一端伸出至容纳槽332外与动模仁2相抵,从而实现了切刀组件3的复位效果。
第三插孔333位于刀座33顶部呈对称设置,且第三插孔333贯穿刀座33以及切刀底板32整体,第三插孔333与第二插孔212对应设置,并与第二顶针14配合,从而实现了第二顶针14的顶出效果以及对第二顶针14的定位固定效果。
切刀34阵列排布于刀座33上,具体的,切刀34以刀座33为中心呈“田”字状排列于刀座33的端角处,通过该种结构设置,便于切刀34与四个进胶口211上的通槽213对应配合,从而便于切刀34的切除。切刀34上设有斜面部341、凹槽342以及固定部343。斜面部341位于切刀34朝向动模仁2一侧,斜面部341顶部与凹槽342顶部连接,进而形成刀头344,切刀34通过刀头344实现对进胶口211与第一型腔22之间连接处的切断效果。同时,斜面部341还朝向进胶口211设置,起到了导向作用,便于工料从进胶口211注塑至第一型腔22内。
凹槽342同样位于切刀34朝向动模仁2一侧,且凹槽342与斜面部341背对设置,凹槽342整体呈“J”型状,凹槽342与第一型腔22内壁配合,这使得切刀34与注塑完成后的产品的外边壁贴合,从而便于切除,提高了准确率,使得产品更加美观。
固定部343位于切刀34朝向刀座33一侧,固定部343呈凸出结构设置,固定部343与固定槽331适配且相扣,从而实现了切刀34的固定效果,也使得切刀34固定更加方便、易于更换。
工作时,首先,工料注塑至第一进胶腔21内,并通过进胶口211注塑至第一型腔22内,当注塑完成进入保压过程中时,此时,切刀组件3通过气缸31驱动切刀底板32带动刀座33向上运动,进而使切刀34沿通槽213方向伸入至进胶口211内,并切断进胶口211与第一型腔22之间的连接处。当切断动作完成后,气缸31停止,刀座33通过弹性件334的弹性作用使切刀组件3整体退回,从而完成复位。
故采用上述结构设置,相较现有技术而言,无需人工手动切除,效率更高,更方便,且不易发生误切,使得产品整体更加美观,产品合格率更高。

Claims (10)

1.一种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动模仁以及切刀组件,动模仁上设有若干个第一型腔以及第一进胶腔,相邻第一型腔以第一进胶腔为中心呈阵列排布,第一进胶腔上设有若干个进胶口,进胶口与对应第一型腔连通;切刀组件包括刀座、气缸以及若干个切刀,相邻切刀阵列排布于刀座上,刀座位于进胶腔下方,气缸驱动刀座带动切刀穿过动模仁切入至进胶口与第一型腔的连接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具,其特征在于:第一型腔与进胶口之间的连接处上设有通槽,切刀伸入至通槽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具,其特征在于:切刀上设有斜面部以及凹槽,斜面部顶部与凹槽顶部连接,凹槽与第一腔室配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具,其特征在于:刀座上设有固定槽,切刀上设有与固定槽配合的固定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模具,其特征在于:刀座上还设有若干个容纳槽,容纳槽内设有弹性件,弹性件部分伸出至容纳槽外。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模具,其特征在于:切刀组件还包括切刀底板,切刀底板一端与刀座螺栓连接,另一端与气缸连接固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模具,其特征在于:切刀底板两侧还设有限位槽以及限位件,动模仁底部设有限位孔,限位件一端与限位槽配合,另一端部分伸入至限位孔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模具,其特征在于:动模仁底部设有固定腔,固定腔与第一进胶腔以及通槽呈连通设置,刀座伸入至固定腔内固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动模板,动模板上设有定位凹腔,定位凹腔内设有定位凹槽,动模仁位于定位凹腔内固定,切刀底板固定于定位凹槽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模具,其特征在于:定位凹腔内还设有若干个第一顶针,第一型腔上设有与第一顶针适配的第一插孔。
CN202222948421.XU 2022-11-02 2022-11-02 一种模具 Active CN2188036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48421.XU CN218803679U (zh) 2022-11-02 2022-11-02 一种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48421.XU CN218803679U (zh) 2022-11-02 2022-11-02 一种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03679U true CN218803679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248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48421.XU Active CN218803679U (zh) 2022-11-02 2022-11-02 一种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036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15735B (zh) 一种汽车柱上装饰板注塑模具的脱模结构
CN218803679U (zh) 一种模具
CN216885002U (zh) 一种软硬胶注塑模具
CN216465959U (zh) 一种塑模的抽芯机构
CN215039836U (zh) 一种用于精密注塑件生产的成型模具
CN216465971U (zh) 一种模内裁切注塑模具
CN213618023U (zh) 一种咖啡机罩壳的专用模具
CN212528542U (zh) 一种热流道模具
CN212979065U (zh) 一种应用于注塑模具的圆孔进胶顶针切断机构
CN113815193A (zh) 具有料头自动切除功能的注塑模具
CN211389852U (zh) 一种游戏摇杆双色模具
CN210679560U (zh) 一种改良高筋位脱模的注塑模具
CN112936773A (zh) 顶出机构及注塑模具
CN209832483U (zh) 模内切浇口模具
CN220095343U (zh) 一种一行位带多行位的模具结构
CN218399308U (zh) 三板模注塑模具
CN215472834U (zh) 一种模内切割的注塑模具
CN112092305A (zh) 一种热流道模具
CN220923184U (zh) 具有模内切胶口的进胶模具
CN212948979U (zh) 用于注塑模具的自动剪入胶口结构
CN220808346U (zh) 生产电池盖子用的前模、模具组件及生产设备
CN210336754U (zh) 一种二极管的注塑模具结构
CN212764599U (zh) 一种用于模具的模内切顶出装置
CN215320362U (zh) 电动三轮车叶子板模具进料水口弹块式脱模机构
CN218948342U (zh) 一种模内自动断料头的模具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