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61044U - 制动卡钳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制动卡钳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61044U
CN218761044U CN202223492718.6U CN202223492718U CN218761044U CN 218761044 U CN218761044 U CN 218761044U CN 202223492718 U CN202223492718 U CN 202223492718U CN 218761044 U CN218761044 U CN 2187610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liper
friction
brake
calliper
calipe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9271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冀
何融
邵俊
孟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Qingyan Yiwei New Energy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Qingyan Yiwei New Energy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Qingyan Yiwei New Energy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Qingyan Yiwei New Energy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9271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610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610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610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动卡钳及车辆,其制动卡钳包括:卡钳支架、摩擦部和卡钳本体;摩擦部安装在卡钳支架上,且摩擦部的内侧抱夹在制动盘上;卡钳本体与卡钳支架连接,且罩设在摩擦部上;卡钳本体包括: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第一钳体的第一端与卡钳支架连接,第一钳体的第一端沿第一方向延伸至与第二钳体的第一端连接,第二钳体的第一端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且覆盖摩擦部外侧;第一钳体与摩擦部的顶部间沿第三方向形成通风通道,其中,第三方向同时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垂直。本实用新型中卡钳本体将摩擦部完全包覆在卡钳本体内,同时在第一钳体和摩擦部间形成通风通道,利于提高卡钳本体的承载强度同时保证了良好的散热。

Description

制动卡钳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驻车制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制动卡钳及具有该制动卡钳的车辆。
背景技术
制动卡钳是制动系统核心部件之一,其广泛的运用在各种车辆中,通过制动卡钳和制动盘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制动力,制动卡钳通常固定于车辆的框架上,制动盘固定于车轮。为了确保车辆在停车的时候能够保持固定,需要额外的在制动盘上设置驻车卡钳,驻车卡钳能够在车辆停车的时候在制动盘上提供持续稳定的夹持力,确保车辆在停车的时候保持稳定。
目前制动卡钳往往采用在钳体上去除材料设置散热孔的方式提高散热,但这样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制动卡钳的结构强度,使得制动卡钳存在可靠性降低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制动卡钳的结构强度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制动卡钳及车辆。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动卡钳,包括:
卡钳支架;
摩擦部,安装在所述卡钳支架上,且所述摩擦部的内侧抱夹在制动盘上;以及
卡钳本体,与所述卡钳支架连接,且罩设在所述摩擦部上;所述卡钳本体呈L型结构;所述卡钳本体包括:第一钳体和与所述第一钳体连接的第二钳体;所述第一钳体的第一端与所述卡钳支架连接,所述第一钳体的第一端沿第一方向延伸至与所述第二钳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钳体的第一端沿第二方向延伸且覆盖所述摩擦部的外侧,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一钳体与所述摩擦部的顶部间沿第三方向形成通风通道,其中,所述第三方向同时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钳体和所述第二钳体之间的过渡圆角为R18mm~R22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钳体的厚度自所述第一钳体的第一端至所述第一钳体的第二端逐渐减小,所述第一钳体的厚度为18mm~28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钳体的厚度为15mm~19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摩擦部包括:
两个摩擦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安装在所述卡钳支架上,且抱夹在所述制动盘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摩擦组件包括:
第一摩擦层,与所述卡钳支架通过衬片连接;所述第一摩擦层的一侧与所述制动盘相对;以及
第二摩擦层,与所述卡钳支架通过所述衬片连接;所述第二摩擦层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摩擦层上相背于所述制动盘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钳体覆盖于所述第二摩擦层的相背于所述第一摩擦层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摩擦组件还包括:
定位夹件,所述定位夹件的第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二摩擦层上,所述定位夹件的第二端沿所述第一方向自所述第二摩擦层延伸至所述第一摩擦层的预设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导向销,所述导向销的轴线方向沿所述第一方向布置;所述导向销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钳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导向销的第二端与所述卡钳支架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防尘罩,套设在所述导向销上,且位于所述第一钳体和所述卡钳支架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文所述的制动卡钳。
本实用新型中卡钳本体的第二钳体沿第二方向延伸至所述摩擦部的下部,以将摩擦部完全包覆在卡钳本体内,同时在第一钳体和摩擦部间形成通风通道,利于提高卡钳本体的承载强度同时保证了良好的散热。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制动卡钳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A-A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号:
100-卡钳本体;
110-第一钳体;
120-第二钳体;
200-卡钳支架;
300-摩擦部;
310-摩擦组件;
311-第一摩擦层;
312-第二摩擦层;
313-定位夹件;
400-导向销;
500-防尘罩;
600-制动盘安装区域;
700-衬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2所示,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制动卡钳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A-A的剖视示意图。在介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动卡钳前,先对文中涉及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结合附图进行简单介绍。文中涉及的第一方向参考图1中的前后方向,文中涉及的第二方向参考图1中的上下方向,文中涉及的第三方向参考图1中的左右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一方面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制动卡钳,包括:卡钳支架200、摩擦部300和卡钳本体100。
摩擦部300安装在所述卡钳支架200上,且所述摩擦部300的内侧抱夹在制动盘上;卡钳本体100与所述卡钳支架200连接,且罩设在所述摩擦部300上;所述卡钳本体100呈L型结构;所述卡钳本体100包括:第一钳体110和与所述第一钳体110连接的第二钳体120;所述第一钳体110的第一端与所述卡钳支架200连接,所述第一钳体110的第一端沿第一方向(相当于图1中的前后方向)延伸至与所述第二钳体12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钳体120的第一端沿第二方向(相当于图1中的上下方向)延伸且覆盖所述摩擦部300的外侧,其中,所述第一方向(相当于图1中的前后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当于图1中的上下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一钳体110与所述摩擦部300的顶部间沿第三方向(相当于图1中的左右方向)形成通风通道。其中,所述第三方向(相当于图1中的左右方向)同时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当于图1中的前后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当于图1中的上下方向)相垂直。
本实施例中卡钳本体的第二钳体沿第二方向(相当于图1中的上下方向)延伸至所述摩擦部的下部,以将摩擦部完全包覆在卡钳本体内,同时在第一钳体和摩擦部间形成通风通道,利于提高卡钳本体的承载强度同时保证了良好的散热。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钳体110和所述第二钳体120之间的过渡圆角为R18mm~R22mm。
本实施例中在卡钳本体的转角处或者说在第一钳体110和第二钳体120连接的位置采用大圆角过度,既能够增大圆角处的强度,又利于有效降低在圆角处显著增大的应力,避免造成因应力集中使得卡钳本体产生疲劳裂纹的风险。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钳体110和所述第二钳体120之间的过渡圆角为R18mm。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钳体110和所述第二钳体120之间的过渡圆角为R22mm。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钳体110和所述第二钳体120之间的过渡圆角为R20mm。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钳体110的厚度自所述第一钳体110的第一端至所述第一钳体110的第二端逐渐减小,所述第一钳体110的厚度为18mm~28mm。具体的,第一钳体110的第一端的厚度为26mm~28mm,第一钳体110的第一端的厚度可选为26mm、27mm、28mm。第一钳体110的第二端的厚度为16mm~18mm,第一钳体110的第二端的厚度可选为16mm、17mm、18mm。需要说明的是,卡钳本体上部的中间位置的厚度,即第一钳体110的第一端和第一钳体110的第二端之间的中间位置的厚度为22mm~24mm,卡钳本体上部的中间位置的厚度可选为22mm、23mm、24mm。
第二钳体120的厚度为15mm~19mm。第二钳体120的厚度可选为15mm、17mm、19mm。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卡钳本体一部分的第一钳体110和第二钳体120的厚度均进行了加厚处理,有利于提高卡钳本体整体的承载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卡钳本体为平滑过渡的L型结构并且第二钳体120向下延伸至覆盖在摩擦部300的外侧,将摩擦部300包覆在卡钳本体内,卡钳本体的第二钳体120可以尽量向下延伸,以使在摩擦部300顶部和卡钳本体的第一钳体110底部之间沿第三方向(相当于图1中的左右方向)形成通风通道,以满足该区域的散热需求,无需再通过在卡钳本体上去除材料、减薄卡钳本体或者是在卡钳本体上设置通风孔等影响卡钳本体承载强度的方式提高该区域的散热量。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摩擦部300包括:两个摩擦组件310。
两个摩擦组件310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当于图1中的前后方向)相对安装在所述卡钳支架200上。两个摩擦组件310相对的面之间的区域作为制动盘安装区域600,制动盘安装区域600用于抱夹在所述制动盘两侧。
更进一步地,所述摩擦组件310包括:第一摩擦层311和第二摩擦层312。
第一摩擦层311与所述卡钳支架200通过衬片700连接;所述第一摩擦层311的一侧与所述制动盘相对,用于抱夹制动盘。第二摩擦层312与所述卡钳支架200通过所述衬片700连接;所述第二摩擦层312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摩擦层311上相背于所述制动盘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钳体120覆盖于所述第二摩擦层312的相背于所述第一摩擦层311的一侧。
可选地,在第一摩擦层311上沿第二方向(相当于图1中的上下方向)设置沟槽,便于排出在第一摩擦层311与制动盘摩擦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碎屑。关于在第一摩擦层311上设置的沟槽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多个沟槽的排列方式可以阵列型排列,也可以环绕型排列,还可以为其他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获悉分布排列方式,这里不再一一例举。而关于沟槽的形状只要方便排出在第一摩擦层311与制动盘摩擦过程中会产生的碎屑的形状即可,例如,圆形、椭圆形、方形、矩形等,以及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获悉其他形状,这里不再一一例举。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摩擦组件310还包括:定位夹件313,所述定位夹件313的第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二摩擦层312上,所述定位夹件313的第二端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当于图1中的前后方向)自所述第二摩擦层312延伸至所述第一摩擦层311的预设位置,在第一摩擦层311摩擦到预设位置时制动盘会开始摩擦到定位夹件313,避免制动盘继续摩擦第一摩擦层311。
这里预设位置可以为沿第一方向(相当于图1中的前后方向)自第一摩擦层311靠近第二摩擦层312的一侧向第一摩擦层311远离第二摩擦层312的一侧延伸2mm~4mm,保证第一摩擦层311的厚度剩余2mm~4mm。更具体的,预设位置可以为沿第一方向(相当于图1中的前后方向)自第一摩擦层311靠近第二摩擦层312的一侧向第一摩擦层311远离第二摩擦层312的一侧延伸2mm、3mm、4mm。
可选地,定位夹件313的第二端设置有报警装置,在第一摩擦层311摩擦到预设位置时制动盘会开始摩擦到定位夹件313,此时报警装置开始报警,以提醒驾驶员尽快更换第一摩擦层311,避免制动盘损伤第二摩擦层312。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导向销400。所述导向销400的轴线方向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当于图2中的左右方向)布置;所述导向销40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钳体11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导向销400的第二端与所述卡钳支架200连接。在进行制动时,向右推动远离第二钳体120一侧的摩擦组件310,靠近第二钳体120一侧的摩擦组件310受到制动盘的反作用力开始向左移动,此时两组摩擦组件310夹紧制动盘,从而产生制动力。
更进一步地,还包括:防尘罩500,套设在所述导向销400上,且位于所述第一钳体110和所述卡钳支架20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防尘罩500以保护导向销400的洁净,防止灰尘进入。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采用电控制动的车辆,包括:如上文所述的制动卡钳和电控机械制动系统(Electromechanical Brake System,EMB)。
这里涉及的电控机械制动系统一般可以包括:安装在四个车轮的独立的电控制动器、制动踏板模拟器、中心控制单元、电控制动器的控制器、速度传感器和电源系统。中心控制单元根据制动踏板模拟器传来的信号,识别驾驶员的意图,再根据车速、轮速等多种速度传感器来获得整个车辆的运行状态,综合处理各种信息后,发出相应的制动信号给安装在四个车轮的独立的电控制动器,电控制动器的控制器得到制动信号后将控制安装在四个车轮的独立的电控制动器分别对四个车轮独立进行制动。通过力矩传感器再将每个电控制动器的实际制动力矩等信息反馈给中心控制单元,形成闭环控制,以保证最佳制动效果。电控制动器的制动力和制动时间都是由中心控制单元控制的,所以只需把制动防抱死系统(antilock brake system,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raction Control System,TCS)、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ESP)等功能的程序写入中心控制单元,不必多加另外的硬件设备,便可以集中实现各种制动安全控制的功能。这正体现了线控系统模块化、集成化的优越性。
电控机械制动系统目前使用的普通盘式制动器结构类似,只不过其制动钳的促动力不是由液压产生,而是由电机经过传动装置直接驱动制动卡钳,来产生制动力。参考图2所示,在车辆进行制动时,电机通过丝杠向右推动远离第二钳体120一侧的摩擦组件310,靠近第二钳体120一侧的摩擦组件310受到制动盘的反作用力开始向左移动,此时两组摩擦组件310夹紧制动盘,从而产生制动力,使车辆停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动卡钳,将摩擦部完全包覆在卡钳本体内提高了制动卡钳整体的承载强度。在制动盘和摩擦组件310制动时,制动盘与第一摩擦层311间相互摩擦并产生热量,由卡钳本体100与所述摩擦部300之间的通风通道进行散热。
电控机械制动系统的一个比较大的优势就是制动相应快,相应就对电机的运转速度有相应的要求,比如要求电机的转速快、功耗小、输出力矩大。这就需要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制动卡钳具有较强的承载强度以保证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制动卡钳的卡钳本体进行了加厚处理,并且卡钳本体的第二钳体120部分尽量向下延伸以覆盖在摩擦部300的外侧,使制动卡钳整体的承载强度显著提高。同时本实施例中在摩擦部300顶部和卡钳本体的第一钳体110底部之间形成通风通道,可以满足该区域的散热需求,无需再通过在卡钳本体上去除材料、减薄卡钳本体或者是在卡钳本体上设置通风孔等影响卡钳本体承载强度的方式提高该区域的散热量。
本实施例中在卡钳本体的转角处或者说在第一钳体110和第二钳体120连接的位置采用大圆角过度,既能够增大圆角处的强度,又利于有效降低在圆角处显著增大的应力,避免造成因应力集中使得制动卡钳产生疲劳裂纹的风险。
由于制动卡钳在前文中已经进行了详细介绍,这里不再继续进行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制动卡钳,其特征在于,包括:
卡钳支架(200);
摩擦部(300),安装在所述卡钳支架(200)上,且所述摩擦部(300)的内侧抱夹在制动盘上;以及
卡钳本体(100),与所述卡钳支架(200)连接,且罩设在所述摩擦部(300)上;所述卡钳本体(100)呈L型结构;所述卡钳本体(100)包括:第一钳体(110)和与所述第一钳体(110)连接的第二钳体(120);所述第一钳体(110)的第一端与所述卡钳支架(200)连接,所述第一钳体(110)的第一端沿第一方向延伸至与所述第二钳体(12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钳体(120)的第一端沿第二方向延伸且覆盖所述摩擦部(300)的外侧,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一钳体(110)与所述摩擦部(300)的顶部间沿第三方向形成通风通道,其中,所述第三方向同时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卡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钳体(110)和所述第二钳体(120)之间的过渡圆角为R18mm~R22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卡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钳体(110)的厚度自所述第一钳体(110)的第一端至所述第一钳体(110)的第二端逐渐减小,所述第一钳体(110)的厚度为18mm~28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卡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钳体(120)的厚度为15mm~19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卡钳,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部(300)包括:
两个摩擦组件(310),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安装在所述卡钳支架(200)上,且抱夹在所述制动盘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动卡钳,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组件(310)包括:
第一摩擦层(311),与所述卡钳支架(200)通过衬片(700)连接;所述第一摩擦层(311)的一侧与所述制动盘相对;以及
第二摩擦层(312),与所述卡钳支架(200)通过所述衬片(700)连接;所述第二摩擦层(312)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摩擦层(311)上相背于所述制动盘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钳体(120)覆盖于所述第二摩擦层(312)的相背于所述第一摩擦层(311)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动卡钳,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组件(310)还包括:定位夹件(313),所述定位夹件(313)的第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二摩擦层(312)上,所述定位夹件(313)的第二端沿所述第一方向自所述第二摩擦层(312)延伸至所述第一摩擦层(311)的预设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动卡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向销(400),所述导向销(400)的轴线方向沿所述第一方向布置;所述导向销(40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钳体(11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导向销(400)的第二端与所述卡钳支架(200)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动卡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尘罩(500),套设在所述导向销(400)上,且位于所述第一钳体(110)和所述卡钳支架(200)之间。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动卡钳。
CN202223492718.6U 2022-12-27 2022-12-27 制动卡钳及车辆 Active CN2187610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92718.6U CN218761044U (zh) 2022-12-27 2022-12-27 制动卡钳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92718.6U CN218761044U (zh) 2022-12-27 2022-12-27 制动卡钳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61044U true CN218761044U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87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92718.6U Active CN218761044U (zh) 2022-12-27 2022-12-27 制动卡钳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610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13205B2 (ja) 電動車両の制動制御装置
JP6054463B2 (ja) 電動ブレーキシステム
EP2055589A3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regenerative braking in a vehicle
US20180170331A1 (en) Vehicle braking mode for competitive driving
CN107225978B (zh) 电动车制动方法、装置及电动车
EP1839985A3 (en) Vehicle Braking
EP1439102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electric park brake
KR20180057277A (ko) 회생제동 협조제어 시 제동 제어 방법
JP4983270B2 (ja) ブレーキ装置
CN218761044U (zh) 制动卡钳及车辆
JP5894432B2 (ja) ブレーキ装置
JP4908998B2 (ja) ブレーキ力検出装置
KR100405688B1 (ko) 파킹 브레이크 성능 시험장치
JP4070892B2 (ja) 電動式ブレーキ装置
JP2017043357A (ja) 電動ブレーキシステム
CN103104637B (zh) 用于替代外部梁的索组件和包括该索组件的承载件
KR100693507B1 (ko) 차량용 전동 캘리퍼 장치
CN219299833U (zh) 一种制动器
KR101911661B1 (ko) 주차 브레이킹 기능이 포함된 고정형 모노블록 브레이크 캘리퍼
KR200347965Y1 (ko) 자동차용 디스크 브레이크
CN117842026A (zh) 车辆驱动防滑转的控制方法、终端设备、制动控制系统及车辆
JP5217834B2 (ja) 牽引時と非牽引時とで制動助勢が異なる牽引駆動車
JP7147652B2 (ja) 車両制動制御装置
JP6539321B2 (ja) 車両の制御システム及び車両の制御方法
JP4639856B2 (ja) 車輌の摩擦制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