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92111U - 固定装置及生产线 - Google Patents

固定装置及生产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92111U
CN218592111U CN202222860090.4U CN202222860090U CN218592111U CN 218592111 U CN218592111 U CN 218592111U CN 202222860090 U CN202222860090 U CN 202222860090U CN 218592111 U CN218592111 U CN 2185921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workpiece
supporting
workbench
fix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6009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庆生
左孝
蔡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to Electronic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nto Electronic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to Electronic Ltd filed Critical Lanto Electronic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6009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921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921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92111U/zh
Priority to TW112206697U priority patent/TWM6495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igs For Machine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夹具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固定装置及生产线,该固定装置包括工作台、第一固定组件、第一承托件和第二固定组件,其中,第一固定组件设于工作台,用于固定第一工件的第一端;第一承托件设于工作台,用于承托第一工件的第二端;第二固定组件设于工作台,用于固定第二工件,第二工件和第一工件的第二端连接。该固定装置通过第一承托件对第一工件的第二端进行承托,避免了第一工件的第二端出现悬空的状态,此时,使得第一工件保持稳定的状态,在第一工件上方施加一定的压力时,不会导致第一工件发生形变,进而能保证和第二工件之间连接的精准度。上述设置节省人力,效率高、成本低且良品率得到提高。

Description

固定装置及生产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夹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固定装置及生产线。
背景技术
在3C电子行业中,经常遇到需要将产品固定的工艺,比如在产品需要贴标、镭射、组装或者扫码绑定等工艺中,具体地,在Type-C生产工艺中,接口和导线连接过程中,需要将接口和导线分别固定,然后才能进行镭射等一系列后续工艺。现有技术中时通过人工手动固定,但是人工手动固定过程,存在以下问题:
1、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且效率低、成本高。
2、增加作业人员的疲劳度,导致固定效果变差,进而影响产品的在各个工艺中的操作精度,从而使得次品率提高。
为此,亟需研究一种固定装置,以解决人工固定产品导致效率低、成本高且次品率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定装置及生产线,以解决人工固定产品导致效率低、成本高且次品率高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包括:
工作台;
第一固定组件,所述第一固定组件设于所述工作台,用于固定第一工件的第一端;
第一承托件,所述第一承托件设于所述工作台,用于承托所述第一工件的第二端;
第二固定组件,所述第二固定组件设于所述工作台,用于固定第二工件,所述第二工件和所述第一工件的第二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承托件包括安装部和支撑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工作台固接,所述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工件的第二端。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包括支撑面以及设于所述支撑面两端的第一避让部和第二避让部,所述支撑面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工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一避让部用于避让所述第一工件的连接端子,所述第二避让部用于避让所述第一工件的凸缘。
优选地,所述工作台设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包括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三限位部和所述第一固定组件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和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围设成安装位,所述安装部安装于所述安装位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底座和压载件,所述第一固定底座设于所述工作台,所述压载件沿第一方向滑动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底座,且具有远离所述第一固定底座的释放位置和靠近所述第一固定底座的压合位置,所述压载件位于所述压合位置的状态下能将所述第一工件的第一端压紧。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支撑杆,所述第一固定底座设有安装孔,所述支撑杆一端和所述压载件连接,另一端穿设于所述安装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底座设有第一承载垫,所述压载件设有第二承载垫,所述第一工件能被夹设于所述第一承载垫和所述第二承载垫之间,所述第一承载垫和所述第二承载垫的材质均为聚氨酯。
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组件包括第二固定底座和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底座上的限位件,两个所述限位件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工件被限制于两个限位件之间。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产线,包括生产线包括支撑架、动力组件和上述任一方案中的固定装置,所述工作台滑动设于所述支撑架,所述动力组件设于所述支撑架且与所述工作台传动连接,所述动力组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工作台沿所述支撑架滑动。
优选地,所述动力组件包括驱动件、主动齿形轮、从动齿形轮、齿形带和齿形块,所述齿形块设于所述工作台,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支撑架,所述主动齿形轮设于所述驱动件的输出端,所述从动齿形轮设于所述支撑架,所述齿形带绕设于所述主动齿形轮和所述从动齿形轮之间且和所述齿形块啮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固定装置及生产线,该固定装置通过在工作台上设置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分别对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进行分别固定,使得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可以相对固定,然后通过第一承托件对第一工件的第二端进行承托,避免了第一工件的第二端出现悬空的状态,此时,使得第一工件保持稳定的状态,在第一工件第二端的上方施加一定的压力时,不会导致第一工件发生形变,进而能保证和第二工件之间连接的精准度。通过固定装置对第一工件进行固定的方式,节省人力,效率高、成本低且良品率得到提高。另外,固定装置可以任意布置,不受场地限制,调试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装置的局部侧视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沿A-A方向的截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装置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Z、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第三方向;
100、第一接头;101、外壳;102、连接端子;103、凸缘;200、导线;210、电路板;300、第二接头;
400、齿形块;
1、工作台;11、固定座;111、第一限位部;112、第二限位部;113、第三限位部;
2、第一固定组件;21、第一固定底座;211、安装孔;212、第一承载垫;22、压载件;221、第二承载垫;23、支撑杆;
3、第一承托件;31、安装部;32、支撑部;321、支撑面;322、第一避让部;323、第二避让部;
4、第二固定组件;41、第二固定底座;42、限位件;
5、第二承托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包括工作台1、第一固定组件2、第一承托件3和第二固定组件4,其中,第一固定组件2设于工作台1,用于固定第一工件的第一端;第一承托件3设于工作台1,用于承托第一工件的第二端;第二固定组件4设于工作台1,用于固定第二工件,第二工件的一端和第一工件的第二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工件可以为Type-C连接线的第一接头100,第二工件可以为Type-C的导线200,导线200的一端和第一接头100连接,另一端和第二接头300连接。其中,第一接头100包括外壳101和连接端子102,连接端子102的一端位于外壳101内部,连接端子102的另一端位于外壳101的外侧,连接端子102位于第一接头100的第二端,且位于外壳101外侧的连接端子102,沿远离外壳101的方向向外倾斜。导线200的一端设有电路板210,电路板210和连接端子102电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可以为其他产品,并不以此为限。为便于表述,接下来以第一接头100作为第一工件,导线200作为第二工件展开叙述。
该固定装置通过在工作台1上设置第一固定组件2和第二固定组件4分别对第一接头100和导线200进行分别固定,使得第一接头100和导线200可以相对固定,然后通过第一承托件3对第一接头100的第二端进行承托,避免了第一接头100的第二端出现悬空的状态,此时,使得第一接头100保持稳定的状态,在从上向下对第一接头100的第二端施加一定的压力时,不会导致第一接头100发生形变,进而能保证和导线200之间连接的精准度。通过固定装置对第一接头100进行固定的方式,节省人力,效率高、成本低且良品率得到提高。另外,固定装置可以任意布置,不受场地限制,调试方便。其中,在第一接头100的上表面进行贴标或者镭射等工艺操作过程,会对第一接头100产生向下的压力。
本实施例中,第一承托件3包括安装部31和支撑部32,安装部31与工作台1固接,支撑部32用于支撑第一接头100的第二端。通过安装部31的设置,便于实现第一承托件3的安装,支撑部32的设置可以对第一接头100的第二端进行支撑。具体地,安装部31设有沉头孔,安装螺钉穿过沉头孔螺接于工作台1。
关于支撑部32的结构,本实施例中,支撑部32包括支撑面321以及设于支撑面321两端的第一避让部322和第二避让部323,支撑面321用于支撑第一接头100的第二端,第一避让部322用于避让第一接头100的连接端子102,第二避让部323用于避让第一接头100的凸缘103。其中,第一避让部322和第二避让部323分别适应连接端子102和凸缘103的外形。具体地,第一避让部322为斜面结构,沿远离外壳101的方向向外倾斜。第二避让部323为缺口结构,该缺口结构包括连接支撑面321的竖直面和连接竖直面的水平面,水平面的另一端和支撑部32的侧面连接。其中,竖直面和水平面处形成缺口状的避让结构。
为提高第一承托件3的安装效率,本实施例中,工作台1设有固定座11,固定座11包括第一限位部111、第二限位部112和第三限位部113,第一限位部111和第二限位部112沿第二方向X间隔且相对设置,第三限位部113和第一固定组件2沿第三方向Y间隔且相对设置,第一限位部111、第二限位部112、第三限位部113和第一固定组件2围设成安装位,安装部31安装于安装位上。
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组件2包括第一固定底座21和压载件22,第一固定底座21设于工作台1,压载件22沿第一方向Z滑动设于第一固定底座21,且具有远离第一固定底座21的释放位置和靠近第一固定底座21的压合位置,压载件22位于压合位置的状态下能将第一接头100的第一端压紧。借助压载件22的设置,可以实现对第一接头100的快速压紧。本实施例中,第三限位部113和第一固定底座21相对设置。
具体地,第一固定组件2包括支撑杆23,第一固定底座21设有安装孔211,支撑杆23一端和压载件22连接,另一端穿设于安装孔211。支撑杆23和安装孔211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实现压载件22的滑动连接;另一方面,支撑杆23可以作为压载件22移动至释放位置的推动部。具体地,通过顶升机构可以向上推支撑杆23,以使得压载件22上升至释放位置,然后将第一接头100放入后,顶升机构回缩,压载件22在自重作用下下落至压合位置。其中,顶升机构可以为伸缩气缸。可选地,支撑杆23设有两个,两个支撑杆23分别穿过两个安装孔211后均连接于压载件22。可选地,第一固定底座21设有限位板,限位板用于限制压载件22升起的高度,避免压载件22升起的高度过大导致支撑杆23从安装孔211中脱出。
为避免第一接头100在夹紧过程被划伤或者变形,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底座21设有第一承载垫212,压载件22设有第二承载垫221,第一接头100能被夹设于第一承载垫212和第二承载垫221之间,第一承载垫212和第二承载垫221的材质均为聚氨酯。
由于工作台1需要沿第二方向X移动,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组件4包括第二固定底座41和设于第二固定底座41上的限位件42,两个限位件42沿第二方向X间隔且相对设置,导线200的导线200被限制于两个限位件42之间。本实施例中,导线200沿第三方向Y延伸。第二方向X垂直于第三方向Y,且均为水平方向,第一方向Z为竖直方向。借助上述结构的设置,能避免工作台1在移动过程导线200偏移导致和第一接头100的相对位置出现偏差。
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二承托件5,用于承托导线200另一端的第二接头300,以及较长的导线200。为提高工作效率,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组件2设有若干个,第一承托件3设有若干个,第二固定组件4设有若干个,若干第一承托件3、若干第一固定组件2和若干第二固定组件4一一对应设置。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生产线,包括支撑架、动力组件和上述方案中的固定装置,工作台1滑动设于支撑架,动力组件设于支撑架且与工作台1传动连接,动力组件被配置为驱动工作台1沿支撑架滑动。本实施例中,工作台1能相对支撑架沿第二方向X移动。
具体地,动力组件包括驱动件、主动齿形轮、从动齿形轮、齿形带和齿形块400,齿形块400设于工作台1,驱动件设于支撑架,主动齿形轮设于驱动件的输出端,从动齿形轮设于支撑架,齿形带绕设于主动齿形轮和从动齿形轮之间且和齿形块400啮合。借助上述结构的设置,能实现对工作台1移动的距离的精准控制。其中,驱动件可以为步进电机。可选地,支撑架上设有滑轨,工作台1设有滑块,滑块能在滑轨上滑动。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工作台(1);
第一固定组件(2),所述第一固定组件(2)设于所述工作台(1),用于固定第一工件的第一端;
第一承托件(3),所述第一承托件(3)设于所述工作台(1),用于承托所述第一工件的第二端;
第二固定组件(4),所述第二固定组件(4)设于所述工作台(1),用于固定第二工件,所述第二工件和所述第一工件的第二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托件(3)包括安装部(31)和支撑部(32),所述安装部(31)与所述工作台(1)固接,所述支撑部(32)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工件的第二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32)包括支撑面(321)以及设于所述支撑面(321)两端的第一避让部(322)和第二避让部(323),所述支撑面(321)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工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一避让部(322)用于避让所述第一工件的连接端子(102),所述第二避让部(323)用于避让所述第一工件的凸缘(10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1)设有固定座(11),所述固定座(11)包括第一限位部(111)、第二限位部(112)和第三限位部(113),所述第一限位部(111)和所述第二限位部(112)相对设置,所述第三限位部(113)和所述第一固定组件(2)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部(111)、所述第二限位部(112)、所述第三限位部(113)和所述第一固定组件(2)围设成安装位,所述安装部(31)安装于所述安装位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组件(2)包括第一固定底座(21)和压载件(22),所述第一固定底座(21)设于所述工作台(1),所述压载件(22)沿第一方向(Z)滑动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底座(21),且具有远离所述第一固定底座(21)的释放位置和靠近所述第一固定底座(21)的压合位置,所述压载件(22)位于所述压合位置的状态下能将所述第一工件的第一端压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组件(2)包括支撑杆(23),所述第一固定底座(21)设有安装孔(211),所述支撑杆(23)一端和所述压载件(22)连接,另一端穿设于所述安装孔(211)。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底座(21)设有第一承载垫(212),所述压载件(22)设有第二承载垫(221),所述第一工件能被夹设于所述第一承载垫(212)和所述第二承载垫(221)之间,所述第一承载垫(212)和所述第二承载垫(221)的材质均为聚氨酯。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组件(4)包括第二固定底座(41)和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底座(41)上的限位件(42),两个所述限位件(42)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工件被限制于两个限位件(42)之间。
9.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生产线包括支撑架、动力组件和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固定装置,所述工作台(1)滑动设于所述支撑架,所述动力组件设于所述支撑架且与所述工作台(1)传动连接,所述动力组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工作台(1)沿所述支撑架滑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组件包括驱动件、主动齿形轮、从动齿形轮、齿形带和齿形块(400),所述齿形块(400)设于所述工作台(1),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支撑架,所述主动齿形轮设于所述驱动件的输出端,所述从动齿形轮设于所述支撑架,所述齿形带绕设于所述主动齿形轮和所述从动齿形轮之间且和所述齿形块(400)啮合。
CN202222860090.4U 2022-10-28 2022-10-28 固定装置及生产线 Active CN2185921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60090.4U CN218592111U (zh) 2022-10-28 2022-10-28 固定装置及生产线
TW112206697U TWM649590U (zh) 2022-10-28 2023-06-29 固定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60090.4U CN218592111U (zh) 2022-10-28 2022-10-28 固定装置及生产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92111U true CN218592111U (zh) 2023-03-10

Family

ID=85404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60090.4U Active CN218592111U (zh) 2022-10-28 2022-10-28 固定装置及生产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92111U (zh)
TW (1) TWM64959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00736A (zh) * 2023-11-22 2024-02-27 广州五所环境仪器有限公司 定位装置与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00736A (zh) * 2023-11-22 2024-02-27 广州五所环境仪器有限公司 定位装置与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49590U (zh) 2023-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592111U (zh) 固定装置及生产线
CN111250949A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缸盖单向阀压装装置
CN211614013U (zh) 一种自动化冲孔装置
CN213197355U (zh) 指夹式血氧仪工装治具
CN107900595B (zh) 发动机支架套筒焊接定位夹具
CN213186728U (zh) 一种pcb板宽度限位装置
CN210587999U (zh) 一种连接器盲堵冲压装置
CN212932240U (zh) 一种线束折弯测试装置
CN213103873U (zh) 校平设备
CN210703528U (zh) 螺丝装配设备
CN210173061U (zh) L形工件装夹加工工装
CN108718484B (zh) 一种多工位pcb板的自动定位机构
CN218350321U (zh) 老化架
CN215035091U (zh) 一种用于压装传动轮的气动固定支撑装置
CN220971284U (zh) 一种焊装夹换辅助定位装置
CN218657303U (zh) 电芯焊接用压头更换装置
CN219766569U (zh) 一种钣金件冲压模具
CN218169332U (zh) 压装工装托盘结构及装配设备
CN219465987U (zh) 一种机械设备制造的机械夹爪
CN211406487U (zh) 一种背光源pcb板焊接治具
CN214136268U (zh) 一种电路板切角机用固定治具
CN210305486U (zh) 一种元器件引脚弯折装置
CN217849798U (zh) 手动压pin机
CN216956319U (zh) 一种光收发器件用多层陶瓷管壳通断测试装置
CN220463830U (zh) 光栅端盖装配工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