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77594U - 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 - Google Patents

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77594U
CN218477594U CN202222793892.8U CN202222793892U CN218477594U CN 218477594 U CN218477594 U CN 218477594U CN 202222793892 U CN202222793892 U CN 202222793892U CN 218477594 U CN218477594 U CN 2184775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ock
frame main
front wheel
main part
absorb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9389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维斌
林建荣
江海波
王伟
赵加满
陈君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Ming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Ming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Ming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Ming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9389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775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775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775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摩托车的发动机直接与车架连接,发动机启动后,震感明显,给使用者带来不适的问题,提供一种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包括车架主体,所述车架主体下方设有用于容纳摩托车发动机的容纳空间,还包括用于将摩托车发动机安装至车架主体上的安装位点,减震组件位于车架主体与安装位点之间,所述减震组件一端固定连接在车架主体上,另一端贴合在安装位点外表面。本实用新型将摩托车发动机通过减震组件间接连接至车架主体上,可大大降低发动机传导至车架上的震感,提高使用者的舒适程度。

Description

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
背景技术
摩托车,由汽油机驱动,靠手把操纵前轮转向的两轮或三轮车,轻便灵活,行驶迅速,广泛用于巡逻、客货运输等,也用作体育运动器械。从大的方向上来说,摩托车分为街车,公路赛摩托车,越野摩托车,巡航车,旅行车等。现有技术中摩托车的发动机直接与车架连接,发动机启动后,震感明显,给使用者带来不适。
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摩托车车架[申请号:202122738642.X],该实用新型专利包括主梁管、左前支撑管、右前支撑管、左侧尾管、右侧尾管、后侧支撑管、第一连接管、三脚架加强组件、第二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支撑管、右前支撑管的前端分别与所述主梁管固定连接且所述左前支撑管、右前支撑管错位设置;所述左前支撑管、右前支撑管的下端与所述后侧支撑管连接;所述左侧尾管的前端与所述左前支撑管连接,所述右侧尾管的前端与所述右前支撑管连接,所述后侧支撑管的上端与所述左侧尾管或右侧尾管连接,所述后侧支撑管的衔接处设置有后加强组件;所述后侧支撑管、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弯折设置,所述后侧支撑管、第一连接管的衔接处设置有三脚架加强组件。
该实用新型专利具有可在车辆行驶使避免共振的产生的优势,但其仍未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降低使用时震感的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包括车架主体,所述车架主体下方设有用于容纳摩托车发动机的容纳空间,还包括用于将摩托车发动机安装至车架主体上的安装位点,减震组件位于车架主体与安装位点之间,所述减震组件一端固定连接在车架主体上,另一端贴合在安装位点外表面。
在上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中,所述减震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车架主体上的外框架,所述外框架内设有减震空腔,所述安装位点位于减震空腔内,所述减震空腔内还填充有减震介质,所述减震介质包覆在安装位点外侧。
在上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中,所述减震介质为缓冲胶。
在上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中,所述减震空腔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安装位点位于该圆形的圆心处。
在上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中,所述车架主体的一端连接有前悬挂结构,所述前悬挂结构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部支撑梁,所述底部支撑梁远离前悬挂结构的一端弯折并连接至车架主体上,所述车架主体、前悬挂结构和底部支撑梁围合形成容纳空间。
在上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中,所述底部支撑梁的弯折角度为90-120度。
在上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中,还包括至少两根后侧支撑管,所述后侧支撑管对称设置在底部支撑梁两侧,所述后侧支撑管的两端均连接在底部支撑梁上且位于底部支撑梁弯折部位的两侧。
在上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中,所述车架主体包括固定连接在前悬挂结构上的宽梁板和连接在宽梁板远离前悬挂结构一端的尾部,所述尾部远离宽梁板的一端向上倾斜翘起,所述底部支撑梁固定连接在尾部的底面上。
在上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中,所述尾部的上表面与宽梁板的上表面夹角大于150度。
在上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中,所述尾部上还固定设置有挡泥板安装部。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将摩托车发动机通过减震组件间接连接至车架主体上,可大大降低发动机传导至车架上的震感,提高使用者的舒适程度。
2、本实用新型的容纳空间由车架主体、前悬挂结构和底部支撑梁共同围合形成,且底部支撑梁的弯折角度超过90度,故容纳空间边界大致呈四边形,相比现有技术中呈三角形的设计具有更大的容纳空间,以适配不同的摩托车发动机安装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中:车架主体1、容纳空间2、安装位点3、减震组件4、前悬挂结构5、底部支撑梁6、后侧支撑管7、挡泥板安装部8、宽梁板11、尾部12、外框架41、减震空腔42、减震介质4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结合图1-2所示,一种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包括车架主体1,所述车架主体1下方设有用于容纳摩托车发动机的容纳空间2,还包括用于将摩托车发动机安装至车架主体1上的安装位点3,减震组件4位于车架主体1与安装位点3之间,所述减震组件4一端固定连接在车架主体1上,另一端贴合在安装位点3外表面。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摩托车发动机位于容纳空间2内,并通过安装位点3连接至减震组件4上,并间接连接在车架主体1上。故本实用新型将摩托车发动机通过减震组件4间接连接至车架主体1上,可大大降低摩托车发动机传导至车架上的震感,提高使用者的舒适程度。
具体的说,所述减震组件4包括固定连接在车架主体1上的外框架41,所述外框架41内设有减震空腔42,所述安装位点3位于减震空腔42内,所述减震空腔42内还填充有减震介质43,所述减震介质43包覆在安装位点3外侧。本实用新型对减震介质43的材质不做限制,但优选为缓冲胶。
优选地,所述减震空腔42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安装位点3位于该圆形的圆心处。安装位点3与摩托车发动机相连,故其为震动的发生源头。其位于圆形的圆心处可保证其到外框架41的各个内表面处的距离相等,从而保证减震介质43对各个方向震动的减缓作用均匀。
如图1所示,所述车架主体1的一端连接有前悬挂结构5,所述前悬挂结构5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部支撑梁6,所述底部支撑梁6远离前悬挂结构5的一端弯折并连接至车架主体1上,所述车架主体1、前悬挂结构5和底部支撑梁6围合形成容纳空间2。其中,所述底部支撑梁6的弯折角度为90-120度。
容纳空间2由车架主体1、前悬挂结构5和底部支撑梁6共同围合形成,且底部支撑梁6的弯折角度超过90度,故容纳空间2的边界大致呈四边形,相比现有技术中呈三角形的设计具有更大的容纳空间,以适配不同的摩托车发动机安装的需求。
如图1所示,还包括至少两根后侧支撑管7,所述后侧支撑管7对称设置在底部支撑梁6两侧,所述后侧支撑管7的两端均连接在底部支撑梁6上且位于底部支撑梁6弯折部位的两侧。对称设置的后侧支撑管7对底部支撑梁6起到强度加强的作用,保证车架整体框架的稳定性。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所述车架主体1包括固定连接在前悬挂结构5上的宽梁板11和连接在宽梁板11远离前悬挂结构5一端的尾部12,所述尾部12远离宽梁板11的一端向上倾斜翘起,所述底部支撑梁6固定连接在尾部12的底面上。所述尾部12的上表面与宽梁板11的上表面夹角大于150度。
车架主体1采用在中间位置设置一长块具有一定宽度的宽梁板11制得,相比现有技术中采用一根或者两根支撑管的技术方案具有更高的承重上限。尾部微微向上翘起,具有更高的美学观感。
如图1所示,所述尾部12上还固定设置有挡泥板安装部8。挡泥板通过挡泥板安装部8安装连接至尾部12,起到对摩托车尾部挡泥的作用。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车架主体1、容纳空间2、安装位点3、减震组件4、前悬挂结构5、底部支撑梁6、后侧支撑管7、挡泥板安装部8、宽梁板11、尾部12、外框架41、减震空腔42、减震介质43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Claims (10)

1.一种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包括车架主体(1),所述车架主体(1)下方设有用于容纳摩托车发动机的容纳空间(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将摩托车发动机安装至车架主体(1)上的安装位点(3),减震组件(4)位于车架主体(1)与安装位点(3)之间,所述减震组件(4)一端固定连接在车架主体(1)上,另一端贴合在安装位点(3)外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组件(4)包括固定连接在车架主体(1)上的外框架(41),所述外框架(41)内设有减震空腔(42),所述安装位点(3)位于减震空腔(42)内,所述减震空腔(42)内还填充有减震介质(43),所述减震介质(43)包覆在安装位点(3)外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介质(43)为缓冲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空腔(42)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安装位点(3)位于该圆形的圆心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主体(1)的一端连接有前悬挂结构(5),所述前悬挂结构(5)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部支撑梁(6),所述底部支撑梁(6)远离前悬挂结构(5)的一端弯折并连接至车架主体(1)上,所述车架主体(1)、前悬挂结构(5)和底部支撑梁(6)围合形成容纳空间(2)。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撑梁(6)的弯折角度为90-120度。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两根后侧支撑管(7),所述后侧支撑管(7)对称设置在底部支撑梁(6)两侧,所述后侧支撑管(7)的两端均连接在底部支撑梁(6)上且位于底部支撑梁(6)弯折部位的两侧。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主体(1)包括固定连接在前悬挂结构(5)上的宽梁板(11)和连接在宽梁板(11)远离前悬挂结构(5)一端的尾部(12),所述尾部(12)远离宽梁板(11)的一端向上倾斜翘起,所述底部支撑梁(6)固定连接在尾部(12)的底面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12)的上表面与宽梁板(11)的上表面夹角大于150度。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12)上还固定设置有挡泥板安装部(8)。
CN202222793892.8U 2022-10-21 2022-10-21 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 Active CN2184775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93892.8U CN218477594U (zh) 2022-10-21 2022-10-21 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93892.8U CN218477594U (zh) 2022-10-21 2022-10-21 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77594U true CN218477594U (zh) 2023-02-14

Family

ID=851691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93892.8U Active CN218477594U (zh) 2022-10-21 2022-10-21 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775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88115B2 (en) Bicycle seat tube
JP2000159177A (ja) 自動二輪車のボトムリンク式前輪懸架装置
CN2456930Y (zh) 全方位减震车轮
CN218477594U (zh) 倒三轮摩托车前轮减震结构
JPH09109974A (ja) 自転車用フレーム
JPS6239308A (ja) 車両の懸架装置
KR100472323B1 (ko) 자동 이륜차의 리어 스윙 아암
CN216034864U (zh) 摩托车车架
CN200967528Y (zh) 一种卡丁车后摇架
CN205837071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的中置斜拉减震结构
CN203581252U (zh) 摩托车椭圆管车架
CN2310720Y (zh) 避震车架
CN209351530U (zh) 一种内置的童车减震机构
CN216185730U (zh) 轻量化高强度电动车车架
CN219237267U (zh) 电动车减震结构以及电动车
CN212556634U (zh) 一种两轮电动踏板摩托车车架
CN218431577U (zh) 一种摩托车车架结构
CN208439310U (zh) 一种轻量化前副车架总成结构
CN215663800U (zh) 一种轻量化车架
CN219506178U (zh) 一种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
CN216002932U (zh) 一种两轮踏板摩托车车架
CN214241110U (zh) 一种结构稳定的自行车减震车架
CN220595104U (zh) 电动车用缓震型车架一体车把手
CN211076183U (zh) 一种倒三轮悬挂结构
CN217260491U (zh) 一种车架及电动自行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