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06178U - 一种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06178U
CN219506178U CN202320929337.5U CN202320929337U CN219506178U CN 219506178 U CN219506178 U CN 219506178U CN 202320929337 U CN202320929337 U CN 202320929337U CN 219506178 U CN219506178 U CN 2195061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eam
beam frame
frame
pipe
seat st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2933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盛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yuan Zhengda Electric Vehic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yuan Zhengda Electric Vehic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yuan Zhengda Electric Vehic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yuan Zhengda Electric Vehic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2933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061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061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061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包括:前三角主梁架;后三角主梁架,其包括旋转座;中置控制器盒,所述前三角主梁架与所述中置控制器盒固定连接,所述后三角主梁架通过所述旋转座可活动地安装在所述中置控制器盒上,且所述前三角主梁架、后三角主梁架在控制器盒上相对布置;中管,所述中管位于所述前三角主梁架、后三角主梁架之间,且一端与所述控制器盒固定连接;双避震器构件,所述双避震器构件安装在所述中管、后三角主梁架之间。本实用新型设置双避震器能够将与不平整路面冲击的能量吸收、抑制,得以提高骑行者的骑行舒适度。

Description

一种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助力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
背景技术
电动助力车,是指以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在普通小型车的基础上,安装了电机、控制器、蓄电池、转把、闸把等操纵部件和显示仪表系统的机电一体化的交通工具。
电动助力车投入使用时,在车架的三角主梁架遇到不平整路面(凹坑等)造成车架颠簸时,继而引起骑行者的不适。因此,为了提高骑行者的骑行舒适度,有必要设计一种能够吸收、抑制与不平整路面冲击能量的车架,提高骑行者骑行舒适度。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能够提高骑行舒适度的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包括:
前三角主梁架;
后三角主梁架,其包括旋转座;
中置控制器盒,所述前三角主梁架与所述中置控制器盒固定连接,所述后三角主梁架通过所述旋转座可活动地安装在所述中置控制器盒上,且所述前三角主梁架、后三角主梁架在控制器盒上相对布置;
中管,所述中管位于所述前三角主梁架、后三角主梁架之间,且一端与所述控制器盒固定连接;
双避震器构件,所述双避震器构件安装在所述中管、后三角主梁架之间。
可选地,所述前三角主梁架包括车头管、补强盒和主梁架;
所述车头管借助所述补强盒与所述主梁架固定连接,所述补强盒一端的形状与所述车头管外周适配并与之固定连接,其另一端的形状与所述主梁架适配并与之固定连接,所述主梁架倾斜安装在所述中置控制器盒上,并与所述中管呈夹角布置。
可选地,所述主梁架包括两组相对布置的侧框架,两组所述侧框架之间具有能容纳电池的距离,且两组所述侧框架的一端均与所述补强盒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中置控制器盒固定连接;以及
设于两组侧框架之间的电池前底座、补强板、电池后底座,且三者均与两组所述侧框架固定连接,并用于承托电池。
可选地,各所述侧框架均包括上管和下管;以及
设于所述上管、下管之间的侧管,且所述侧管均与所述上管、下管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后三角主梁架还包括转轴连接板、平立叉、后叉片、平叉桥管、立叉连接管、立叉桥管、平立叉加强管;
所述旋转座固定安装在所述中置控制器盒上,并位于所述中管一侧,在所述旋转座的相对侧端均活动安装有一所述转轴连接板,各所述转轴连接板沿所述中置控制器盒的后方延展,在各所述转轴连接板远离所述中置控制器盒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一所述平立叉,多组所述平立叉平行且相对布置,在各所述平立叉远离所述转轴连接板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一所述后叉片,且多组所述平立叉之间固定安装有一所述平叉桥管,所述平叉桥管更靠近于所述中置控制器盒,在各所述后叉片上固定安装有一所述立叉连接管,各所述立叉连接管朝向所述中管方向倾斜,且与所述平立叉呈夹角布置,多组所述立叉连接管之间固定安装有所述立叉桥管,所述平立叉桥管固定安装在所述平叉桥管、立叉桥管之间;
所述双避震器构件安装在所述中管、立叉桥管之间。
可选地,所述双避震器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中管、立叉桥管上的避震取付座,所述避震取付座在所述固定座、立叉桥管均布置有两组。
可选地,所述双避震器构件还包括避震器,所述避震器为两组,所述避震器的一端与所述中管上的所述避震取付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立叉桥管上的所述避震取付座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还包括前补强盒,所述前补强盒设于所述主梁架与所述中管之间的连接处,并与二者互相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还包括后补强件,所述后补强件设于所述旋转座与中管之间,并与二者互相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设置双避震器构件能够将与不平整路面冲击的能量吸收、抑制,得以提高骑行者的骑行舒适度。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另一示意图。
图中:1、前三角主梁架;1A、车头管;1B、补强盒;1C、主梁架;C1、侧框架;C11、上管;C12、下管;C13、侧管;C2、电池前底座;C3、补强板;C4、电池后底座;2、后三角主梁架;2A、旋转座;2B、转轴连接板;2C、平立叉;2D、后叉片;2E、平叉桥管;2F、立叉连接管;2G、立叉桥管;2H、平立叉加强管;3、中置控制器盒;4、中管;5、双避震器构件;5B、避震取付座;5C、避震器;6、前补强盒;7、后补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参照图1-3所示,一种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包括:
前三角主梁架1;
后三角主梁架2,其包括旋转座2A;
中置控制器盒3,所述前三角主梁架1与所述中置控制器盒3固定连接,所述后三角主梁架2通过所述旋转座2A可活动地安装在所述中置控制器盒3上,且所述前三角主梁架1、后三角主梁架2在控制器盒上相对布置;
中管4,所述中管4位于所述前三角主梁架1、后三角主梁架2之间,且一端与所述控制器盒固定连接;
双避震器构件5,所述双避震器构件5安装在所述中管4、后三角主梁架2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安装在后三角主梁架2上的后车轮(图未示出)遇到不平整的路面时,后车轮将与路面冲击所带来的能量传导给双避震器构件5吸收、抑制,以避免后车轮与不平整路面冲击所带来的能量传导给骑行者而引起的不适感。因此,设置双避震器构件5能够将与不平整路面冲击的能量吸收、抑制,得以提高骑行者的骑行舒适度,且双避震器构件5起到缓冲、平衡、增大强度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前三角主梁架1包括车头管1A、补强盒1B和主梁架1C;
所述车头管1A借助所述补强盒1B与所述主梁架1C固定连接,所述补强盒1B一端的形状与所述车头管1A外周适配并与之固定连接,其另一端的形状与所述主梁架1C适配并与之固定连接,所述主梁架1C倾斜安装在所述中置控制器盒3上,并与所述中管4呈夹角布置。
具体的,设置补强盒1B能够便于让车头管1A与主梁架1C连接,提高该车架的装配牢固性,得以增强该车架的连接强度、安全性。
进一步地,所述主梁架1C包括两组相对布置的侧框架C1,两组所述侧框架C1之间具有能容纳电池的距离,且两组所述侧框架C1的一端均与所述补强盒1B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中置控制器盒3固定连接;以及
设于两组侧框架C1之间的电池前底座C2、补强板C3、电池后底座C4,且三者均与两组所述侧框架C1固定连接,并用于承托电池。
具体的,主梁架1C由两组侧框架C1以及电池前底座C2、补强板C3、电池后底座C4互相装配构成;两组相对布置的侧框架C1之间设有距离,可以理解为该车架提供容纳电池的空间,当然,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两组相对布置侧框架C1之间的距离不设具体的数值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电池的大小尺寸进行设定。两组侧框架C1之间设有电池前底座C2、补强板C3、电池后底座C4,可以用作承托两组侧框架C1之间的电池,体现了该车架的结构设计合理化,且电池前底座C2、补强板C3、电池后底座C4均与两组侧框架C1连接,起到将两组侧框架C1连接的作用,得以加强该车架的结构强度,提高该车架的安全、牢靠性。
进一步地,各所述侧框架C1均包括上管C11和下管C12;以及
设于所述上管C11、下管C12之间的侧管C13,且所述侧管C13均与所述上管C11、下管C12固定连接。
具体的,侧框架C1由上管C11、下管C12和侧管C13构成,能够提高该车架的结构强度。上述所提到的电池前底座C2、补强板C3、电池后底座C4均与两组侧框架C1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电池前底座C2、电池后底座C4均呈L形相对布置,并均与各侧框架C1的上管C11、下管C12互相固定连接,而补强板C3均与两组侧框架C1的下管C12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后三角主梁架2还包括转轴连接板2B、平立叉2C、后叉片2D、平叉桥管2E、立叉连接管2F、立叉桥管2G、平立叉加强管2H;
所述旋转座2A固定安装在所述中置控制器盒3上,并位于所述中管4一侧,在所述旋转座2A的相对侧端均活动安装有一所述转轴连接板2B,各所述转轴连接板2B沿所述中置控制器盒3的后方延展,在各所述转轴连接板2B远离所述中置控制器盒3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一所述平立叉2C,多组所述平立叉2C平行且相对布置,在各所述平立叉2C远离所述转轴连接板2B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一所述后叉片2D,且多组所述平立叉2C之间固定安装有一所述平叉桥管2E,所述平叉桥管2E更靠近于所述中置控制器盒3,在各所述后叉片2D上固定安装有一所述立叉连接管2F,各所述立叉连接管2F朝向所述中管4方向倾斜,且与所述平立叉2C呈夹角布置,多组所述立叉连接管2F之间固定安装有所述立叉桥管2G,所述平立叉桥管2H固定安装在所述平叉桥管2E、立叉桥管2G之间;
所述双避震器构件5安装在所述中管4、立叉桥管2G之间。
具体的,后三角主梁架2由转轴连接板2B、平立叉2C、后叉片2D、平叉桥管2E、立叉连接管2F、立叉桥管2G、平立叉加强管2H、旋转座2A构成,能加强该车架的结构强度、牢固性;同时,将双避震器构件5安装在中管4、立叉桥管2G之间,让双避震器构件5起到缓冲、平衡、增大强度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双避震器构件5包括固定安装在中管4、立叉桥管2G上的避震取付座5B,所述避震取付座5B在所述立叉桥管2G上布置有两组。
具体的,设置避震取付座5B,便于安装其它的零部件。
需要说明的是,中管4上的避震取付座5B为一体制成,中管4上的避震取付座5B与立叉桥管2G上的避震取付座5B适配。
进一步地,所述双避震器构件5还包括避震器5C,所述避震器5C为两组,所述避震器5C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座5A上的所述避震取付座5B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立叉桥管2G上的所述避震取付座5B固定连接。
具体的,避震器5C能够起到缓冲、平衡、增大强度的效果,提高骑行者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所述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还包括前补强盒6,所述前补强盒6设于所述主梁架1C与所述中管4之间的链接处,并与二者互相固定连接;所述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还包括后补强件7,所述后补强件7设于所述旋转座2A与中管4之间,并与二者互相固定连接。
具体的,通过设置前补强盒6、后补强件7能够增强该车架的结构强度、连接牢固性。
以上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地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三角主梁架;
后三角主梁架,其包括旋转座;
中置控制器盒,所述前三角主梁架与所述中置控制器盒固定连接,所述后三角主梁架通过所述旋转座可活动地安装在所述中置控制器盒上,且所述前三角主梁架、后三角主梁架在控制器盒上相对布置;
中管,所述中管位于所述前三角主梁架、后三角主梁架之间,且一端与所述控制器盒固定连接;
双避震器构件,所述双避震器构件安装在所述中管、后三角主梁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三角主梁架包括车头管、补强盒和主梁架;
所述车头管借助所述补强盒与所述主梁架固定连接,所述补强盒一端的形状与所述车头管外周适配并与之固定连接,其另一端的形状与所述主梁架适配并与之固定连接,所述主梁架倾斜安装在所述中置控制器盒上,并与所述中管呈夹角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架包括两组相对布置的侧框架,两组所述侧框架之间具有能容纳电池的距离,且两组所述侧框架的一端均与所述补强盒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中置控制器盒固定连接;以及
设于两组侧框架之间的电池前底座、补强板、电池后底座,且三者均与两组所述侧框架固定连接,并用于承托电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侧框架均包括上管和下管;以及
设于所述上管、下管之间的侧管,且所述侧管均与所述上管、下管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三角主梁架还包括转轴连接板、平立叉、后叉片、平叉桥管、立叉连接管、立叉桥管、平立叉加强管;
所述旋转座固定安装在所述中置控制器盒上,并位于所述中管一侧,在所述旋转座的相对侧端均活动安装有一所述转轴连接板,各所述转轴连接板沿所述中置控制器盒的后方延展,在各所述转轴连接板远离所述中置控制器盒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一所述平立叉,多组所述平立叉平行且相对布置,在各所述平立叉远离所述转轴连接板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一所述后叉片,且多组所述平立叉之间固定安装有一所述平叉桥管,所述平叉桥管更靠近于所述中置控制器盒,在各所述后叉片上固定安装有一所述立叉连接管,各所述立叉连接管朝向所述中管方向倾斜,且与所述平立叉呈夹角布置,多组所述立叉连接管之间固定安装有所述立叉桥管,所述平立叉桥管固定安装在所述平叉桥管、立叉桥管之间;
所述双避震器构件安装在所述中管、立叉桥管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避震器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中管、立叉桥管上的避震取付座,所述避震取付座在所述立叉桥管上布置有两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避震器构件还包括避震器,所述避震器为两组,所述避震器的一端与所述中管上的所述避震取付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立叉桥管上的所述避震取付座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3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还包括前补强盒,所述前补强盒设于所述主梁架与所述中管之间的连接处,并与二者互相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还包括后补强件,所述后补强件设于所述旋转座与中管之间,并与二者互相固定连接。
CN202320929337.5U 2023-04-23 2023-04-23 一种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 Active CN2195061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29337.5U CN219506178U (zh) 2023-04-23 2023-04-23 一种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29337.5U CN219506178U (zh) 2023-04-23 2023-04-23 一种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06178U true CN219506178U (zh) 2023-08-11

Family

ID=87526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29337.5U Active CN219506178U (zh) 2023-04-23 2023-04-23 一种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061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670271U (zh) 一种承载式超微型低速纯电动汽车车身
CN102700399B (zh) 轮毂电机驱动型电动汽车
WO2013044645A1 (zh) 一种中巴车底盘
CN202320499U (zh) 一种中巴车底盘
CN219506178U (zh) 一种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
CN105539676A (zh) 一种承载能力强的电动自行车的主架体
CN104309429A (zh) 一种四轮环保电动车
CN213502764U (zh) 一种大减震行程的自行车车架
CN108819608A (zh) 一种无悬架结构行驶系统轮式车辆的设计方法
CN202966430U (zh) 一种电动代步车底盘
CN202573776U (zh) 轮毂电机驱动型电动汽车
KR101244923B1 (ko) 그린카의 프런트 서스펜션 구조
CN202115652U (zh) 前避震助力车车架
CN212473776U (zh) 一种骑乘舒适的双轮车
CN215205230U (zh) 电动自行车的后中心独立减震结构
CN220974449U (zh) 一种新型电动车前置三角和后三角连接装置
CN201258066Y (zh) 一种双向减振功能前叉
CN213442905U (zh) 电动自行车的车架
CN109808772A (zh) 一种电动汽车前副车架及前悬架装置
CN215944798U (zh) 一种电动三轮车减震组件及电动三轮车
CN1004870B (zh) 电动摩托车车架
CN214420626U (zh) 一种舒适调校的电助力自行车架
CN214296297U (zh) 一种踏板电动车及其踏板车架
CN211764762U (zh) 一种汽车下摆臂
CN211391566U (zh) 一种电动车用的避震车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