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67250U - 一种驱动桥固定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驱动桥固定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67250U
CN218367250U CN202220385941.1U CN202220385941U CN218367250U CN 218367250 U CN218367250 U CN 218367250U CN 202220385941 U CN202220385941 U CN 202220385941U CN 218367250 U CN218367250 U CN 2183672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 axle
bearing
fixing device
bearing support
transax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38594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球
曹腾文
唐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he Airpor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he Airpor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he Airpor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he Airpor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38594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672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672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672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Motor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领域,涉及到一种驱动桥固定装置,包括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与轴承外周面卡接贴合的承重支架,通过固定结构限定所述承重支架沿所述轴承轴线上的移动、以及限定绕所述绕所述轴承轴线方向上的转动,以及沿所述轴承径向方向上的移动;所述承重支架上设有减震结构,所述减震结构包括连接所述承重支架与车架的竖直减震单元和斜向减震单元。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车辆,应用了上述的驱动桥固定装置,本申请提供的驱动桥固定装置及车辆,在能增加驱动桥的承重能力的情况下,驱动桥不容易发生断裂,减震效果好,乘坐舒适度好。

Description

一种驱动桥固定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附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驱动桥固定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驱动桥是位于传动系末端能改变自变速器的转速和转矩,并将它们传递给驱动轮的机构。驱动桥需要承受作用于路面和车架或车身之间的垂直力、纵向力和横向力,以及制动力矩和反作用力。
车辆后驱动桥总成包括减速器、制动器、支承轴总成、轮边传动轴、上摆臂联结总成、下摆臂联结总成,支承轴总成为一空心轴,轮边传动轴贯穿支承轴总成的内部,并接至减速器,轮毂总成安装在支承轴总成上;车辆后驱动桥的功能为:驱动桥处于动力传动系的末端,其基本功能是增大由传动轴或变速器传来的转矩,并将动力合理的分配给左、右驱动轮。因此,通常会设置一种固定装置来增加车辆后驱动桥的承重能力。
车辆后驱动桥体积较大,承载能力较低,车辆负重后,容易出现后桥断裂,因此,现有技术中采用U型卡箍加板簧固定的方式进行减震,呈现出支撑力大,减震行程短,这种减震方式适合载重车辆,但是对于非载重的车辆来说,舒适度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桥固定装置,在能增加驱动桥的承重能力的情况下,驱动桥不容易发生断裂,减震效果好,乘坐舒适度好。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应用了上述的驱动桥固定装置,同样能达到上述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驱动桥固定装置,包括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与轴承外周面卡接贴合的承重支架;
通过固定结构限定所述承重支架沿所述轴承轴线上的移动、以及限定绕所述绕所述轴承轴线方向上的转动,以及沿所述轴承径向方向上的移动;
所述承重支架上设有减震结构,所述减震结构包括连接所述承重支架与车架的竖直减震单元和斜向减震单元。
优选地,所述固定组件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固定组件沿驱动桥的中心线相对称。
优选地,所述竖直减震单元和所述斜向减震单元位于所述承重支架上的同一端。
优选地,所述竖直减震单元为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的一端套设于所述车架底部的第一弹簧座上,所述螺旋弹簧的另一端套设于所述承重支架上的第二弹簧座上。
优选地,所述斜向减震单元为减震筒,所述减震筒一端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减震筒的另一端与所述承重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减震筒倾斜设置。
优选地,所述减震筒通过减震销与所述承重支架固定连接。
优选地,包括设于所述承重支架远离所述竖直减震单元或所述斜向减震单元一端上的固定销,通过所述固定销将所述承重支架一端固定在所述车架的安装支座上。
优选地,所述固定结构包括从下方托住所述驱动桥的U型支架,所述U型支架通过紧固件与所述承重支架连接。
优选地,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设于所述驱动桥上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一侧与所述U型支架相贴合。
优选地,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设于所述驱动桥上的凸台,所述凸台、所述限位块分别设于所述U型支架的两侧,所述凸台抵靠于所述承重支架的一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驱动桥固定装置,包括固定组件,固定组件与驱动桥固定连接,具体的,设置承重支架,将承重支架与轴承外周面卡接贴合,而固定结构的设置,为了能限定承重支架的自由度,分别限定承重支架沿驱动桥轴线方向的移动自由度,绕驱动桥轴线的转动自由度,以及沿驱动桥径向方向上的移动自由,进而实现固定承重支架,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承重支架不会从驱动桥上掉落,这样车辆驱动桥的承重能力大大增加,同时,为了保证车辆驱动桥有较大的承重能力同时具备优良的减震效果。在承重支架上设置减震结构用于减震,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承受作用于路面和车架或车身之间的垂直力、横向力,而驱动桥发生断裂的作用力,是来源于垂直力与横向力的合力,本申请中的减震结构包括竖直减震单元和斜向减震单元,竖直减震单元可以吸收垂直力,而斜向减震单元可以吸收垂直力与横向力的合力,进而驱动桥不容易发生断裂,减震效果好,乘坐舒适度度好。
本申请提供的车辆,包括车架和驱动桥,以及上述的驱动桥固定装置,驱动桥固定装置用于连接驱动桥和车架,由于采用了上述的驱动桥固定装置,因此,本申请提供的车辆,同样具备上述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桥固定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桥固定装置的侧视图。
附图中的标号说明:1、驱动桥;2、承重支架;3、固定销;4、U型支架;5、减震筒;6、螺旋弹簧;7、减震销;8、限位块;9、凸台;10、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如图1至图2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驱动桥固定装置,包括固定组件,固定组件包括与轴承10外周面卡接贴合的承重支架2,通过固定结构限定承重支架2沿轴承10轴线上的移动、以及限定绕绕所述轴承10轴线方向上的转动,以及沿轴承10径向方向上的移动,承重支架2上设有减震结构,减震结构包括连接承重支架2与车架的竖直减震单元和斜向减震单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驱动桥固定装置,包括固定组件,固定组件与驱动桥1固定连接,具体的,设置承重支架2,将承重支架2与轴承10外周面卡接贴合,而固定结构的设置,为了能限定承重支架2的自由度,分别限定承重支架2沿驱动桥1轴线方向的移动自由度,绕驱动桥1轴线的转动自由度,以及沿驱动桥1径向方向上的移动自由,进而实现固定承重支架2,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承重支架2不会从驱动桥1上掉落,这样车辆驱动桥1的承重能力大大增加,同时,为了保证车辆驱动桥1有较大的承重能力同时具备优良的减震效果。在承重支架2上设置减震结构用于减震,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承受作用于路面和车架或车身之间的垂直力、横向力,而驱动桥1发生断裂的作用力,是来源于垂直力与横向力的合力,本申请中的减震结构包括竖直减震单元和斜向减震单元,竖直减震单元可以吸收垂直力,而斜向减震单元可以吸收垂直力与横向力的合力,进而驱动桥1不容易发生断裂,减震效果好,乘坐舒适度度好。
为了能给驱动桥1两端同时减震,将固定组件设置为两个,在驱动桥1的中心线两侧分别设置,使得两个固定组件相对于驱动桥1的中心线相对称。
其中,竖直减震单元和斜向减震单元位于承重支架2上的同一端,假设将竖直减震单元和斜向减震单元分别设于承重支架2的两端,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容易在驱动桥1上产生扭力,进而使得驱动桥1容易发生断裂,因此,在为驱动桥1提供较好的承重能力的同时,还应减少减震结构在减震过程中产生的扭力,因此,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将竖直减震单元和斜向减震单元位于承重支架2上的同一端。
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竖直减震单元为螺旋弹簧6,螺旋弹簧6的一端套设于车架底部的第一弹簧座上,螺旋弹簧6的另一端套设于承重支架2上的第二弹簧座上。螺旋弹簧6相当于蓄能器,当车辆后座承载重量较大时,螺旋弹簧6压缩蓄能,储存能量,能减少承载重量从竖直方向对驱动桥1的的冲击力。尤其是车辆在道路颠簸的路上行驶时,螺旋弹簧6是缓冲元件,当路面对轮子、驱动桥1冲击,或者车辆后座载重对驱动桥1冲击,这些冲击力都会传递到螺旋弹簧6上,螺旋弹簧6产生变形,吸收轮子的动能,转化为螺旋弹簧6的势能,从而缓和这些冲击力对驱动桥1的影响,进而达到减震的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斜向减震单元为减震筒5,减震筒5一端固定在车架上,减震筒5的另一端与承重支架2固定连接,减震筒5倾斜设置。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承受作用于路面和车架或车身之间的垂直力、横向力,而驱动桥1发生断裂的作用力,是来源于垂直力与横向力的合力,而斜向减震单元可以吸收垂直力与横向力的合力,进而驱动桥1不容易发生断裂,斜向减震单元为减震筒5时,在车架与驱动桥1之间,将减震筒5倾斜放置,具体的,减震筒5的倾斜角度,根据车架与驱动桥1之间的高度差,以及车辆的最大承载重量来设定,必要时,模拟车辆行驶,进行疲劳冲击试验,再根据试验结果选取合适的倾斜角度。为了使得斜向减震单元能适应不同的路况以及承载重量范围,还可对斜向减震单元做进一步改进,例如将斜向减震单元设计成倾斜角度可调。总而言之,针对斜向减震单元的倾斜角度选取或者倾斜角度的调整,均可认定为在本实施例下做出的适应性改进,进而应当将这种适应性改进认定为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其中,减震筒5为液压减震筒5,垂直力与横向力的合力主要来源于螺旋弹簧6在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力以及与地面冲击力的合力,因此,液压减震筒5的设置,能逐步减少螺旋弹簧6震荡以及地面冲击能之间的联合冲击,驱动桥1不容易发生断裂,使得车辆后座上的人员受到的冲击减小,减震效果好,乘坐舒适度度好。当车架和驱动桥1间因震动而出现相对运动时,液压减震筒5内 活塞上下移动,减震筒5腔内的油液便反复地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内。此时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间的内摩擦对震动形成阻尼力,使车辆震动能量转化为油液热能,再由减震筒5吸收散发到大气中。
较佳地,减震筒5通过减震销7与承重支架2固定连接,使得减震筒5与承重支架2之间的连接更为可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驱动桥固定装置包括设于承重支架2远离竖直减震单元或斜向减震单元一端上的固定销3,通过固定销3将承重支架2一端固定在车架的安装支座上,进而,承重支架2一端与车架固定连接,为承重支架2提供固定支撑点,提高驱动桥固定装置的连接可靠性。
进一步地,固定结构包括从下方托住驱动桥1的U型支架4,U型支架4通过紧固件与承重支架2连接。U型支架4从底部托住驱动桥1,从驱动桥1底部为驱动桥1提供辅助支撑点,同时通过紧固件与承重支架2可拆卸连接,U型支架4、紧固件以及承重之间三者之间的连接关系,使得三者之间的姿态稳定,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承重支架2在竖直方向(即驱动桥1径向)上自由度。
在限制了的承重支架2在竖直方向上的自由度后,为了能实现限制承重支架2在驱动桥1轴线方向上横向移动自由度,以及绕驱动桥1轴线转动,本申请做出以下具体实施方式:
固定结构包括设于驱动桥1上的限位块8,限位块8的一侧与U型支架4相贴合。限位块8的设置,主要是通过限制U型支架4在驱动桥1轴线上正向或负方向上的移动(正向或负向根据限位块8安装位置而定),而U型支架4与承重支架2可拆卸连接,因此,将限位块8与U型支架4相贴合,就可达到限制承重支架2沿驱动桥1轴线方向自由度的目的。也可以看出,还可以将限位块8直接与承重支架2的侧部贴合,也同样能达到上述目的。
为了限制承重支架2沿驱动桥1轴线负向或正向上的自由度,固定结构包括设于驱动桥1上的凸台9,凸台9、限位块8分别设于U型支架4的两侧,凸台9抵靠于承重支架2的一侧。凸台9、限位块8的共同作用限制沿驱动桥1轴线方向上的自由度。
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架和驱动桥1,以及上述驱动桥固定装置,驱动桥固定装置用于连接驱动桥1和车架。由于本申请提供的车辆,应用了上述的驱动桥固定装置,同样能达到上述驱动桥固定装置所具有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采用递进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驱动桥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与轴承(10)外周面卡接贴合的承重支架(2);
通过固定结构限定所述承重支架(2)沿所述轴承(10)轴线上的移动、以及限定绕所述轴承(10)轴线方向上的转动,以及沿所述轴承(10)径向方向上的移动;
所述承重支架(2)上设有减震结构,所述减震结构包括连接所述承重支架(2)与车架的竖直减震单元和斜向减震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桥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固定组件沿驱动桥(1)的中心线相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桥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减震单元和所述斜向减震单元位于所述承重支架(2)上的同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桥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减震单元为螺旋弹簧(6),所述螺旋弹簧(6)的一端套设于所述车架底部的第一弹簧座上,所述螺旋弹簧(6)的另一端套设于所述承重支架(2)上的第二弹簧座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桥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向减震单元为减震筒(5),所述减震筒(5)一端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减震筒(5)的另一端与所述承重支架(2)固定连接,所述减震筒(5)倾斜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桥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所述承重支架(2)远离所述竖直减震单元或所述斜向减震单元一端上的固定销(3),通过所述固定销(3)将所述承重支架(2)一端固定在所述车架的安装支座上。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驱动桥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包括从下方托住所述驱动桥(1)的U型支架(4),所述U型支架(4)通过紧固件与所述承重支架(2)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桥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设于所述驱动桥(1)上的限位块(8),所述限位块(8)的一侧与所述U型支架(4)相贴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桥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设于所述驱动桥(1)上的凸台(9),所述凸台(9)、所述限位块(8)分别设于所述U型支架(4)的两侧,所述凸台(9)抵靠于所述承重支架(2)的一侧。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和驱动桥(1),以及上述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驱动桥固定装置,所述驱动桥固定装置用于连接所述驱动桥(1)和所述车架。
CN202220385941.1U 2022-02-25 2022-02-25 一种驱动桥固定装置及车辆 Active CN2183672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85941.1U CN218367250U (zh) 2022-02-25 2022-02-25 一种驱动桥固定装置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85941.1U CN218367250U (zh) 2022-02-25 2022-02-25 一种驱动桥固定装置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67250U true CN218367250U (zh) 2023-01-24

Family

ID=849509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85941.1U Active CN218367250U (zh) 2022-02-25 2022-02-25 一种驱动桥固定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672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55872B (zh) 一种单轴胶轮转向架
CN218367250U (zh) 一种驱动桥固定装置及车辆
CN110001344A (zh) 一种主动抬升扭转梁悬架结构
CN212839150U (zh) 一种扁簧用拉簧平衡器
CN203473036U (zh) 一种驾驶室后悬置装置
CN216742601U (zh) 一种车载动力单元柴油机组的减震装置
CN210128035U (zh) 一种汽车底盘传动轴减震器装置
CN210680977U (zh) 一种磁吸附式爬壁机器人
CN112026467A (zh) 一种车辆减震装置
CN106542009A (zh) 全浮式商用车驾驶室前悬置系统
CN217099589U (zh) 一种机器人车体悬挂系统
CN111483280B (zh) 一种适用于爬壁机器人的悬挂-转向联合机构
CN214189967U (zh) 一种摩托车
CN220447600U (zh) 一种带扭杆弹簧的双横臂式独立悬架及汽车
CN205059766U (zh) 全浮式商用车驾驶室前悬置系统
CN105059077B (zh) 轮式车辆悬挂装置
CN211195760U (zh) 车辆悬架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3167615U (zh) 一种前悬架上横臂总成
CN217002857U (zh) 一种具有外弹簧的前减震器
CN216332550U (zh) 一种摩托车用阻尼减震装置
CN216102600U (zh) 减震式车架结构
CN217918265U (zh) 一种减震装置及具有其的平衡车
CN111301149B (zh) 吸振电动车轮
CN208558931U (zh) 一种车轮独立悬挂避震机构
CN218453421U (zh) 一款新型的大功率越野电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