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57714U - 悬置、悬置系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悬置、悬置系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57714U
CN218257714U CN202221575766.9U CN202221575766U CN218257714U CN 218257714 U CN218257714 U CN 218257714U CN 202221575766 U CN202221575766 U CN 202221575766U CN 218257714 U CN218257714 U CN 2182577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oning
suspension
inner core
connecting portion
outer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7576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鸿敏
赵亮
伊永亮
程伟喆
贾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7576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577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577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577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悬置、悬置系统和车辆,所述悬置包括外管以及设在所述外管内的内芯和弹性体,所述外管用于连接副车架,所述内芯用于连接动力总成,所述弹性体连接在所述内芯和所述外管之间,所述内芯的一个端面具有沿邻近所述动力总成的方向伸出所述外管的定位部,本实用新型的悬置具有性能好的优点。

Description

悬置、悬置系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悬置、悬置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的动力总成通过悬置与副车架连接,悬置的悬置内芯与固定在动力总成上的悬置支架通过连接件相连,悬置内芯与悬置外管之间通过弹性体连接,悬置内芯与悬置支架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时,在螺纹连接件与螺纹连接件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下,悬置内芯跟随连接件转动,弹性体受力变形,进而导致悬置产生形变,容易影响悬置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悬置,该悬置具有性能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悬置的悬置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悬置系统的车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置包括外管以及设在所述外管内的内芯和弹性体,所述外管用于连接副车架,所述内芯用于连接动力总成,所述弹性体设置在所述内芯和所述外管之间并用于连接所述内芯和所述外管,所述内芯的一个端面具有沿邻近所述动力总成的方向伸出所述外管的定位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置的内芯可以利用定位部对内芯进行定位,避免内芯跟随连接件转动,从而避免产生形变,进而避免影响悬置的性能。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置具有性能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悬置系统,包括:
悬置,所述悬置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悬置;
动力总成,所述动力总成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内芯相连,所述连接部具有与所述定位部配合的凹槽。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悬置系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部包括沿所述外管的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之间形成定位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邻近所述第二定位部的一侧具有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定位部邻近所述第一定位部的一侧具有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形成所述定位间隙,所述第一限位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面均为平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邻近所述外管的中心的一侧具有第一导向面,所述第二定位部邻近所述外管的中心的一侧具有第二导向面,所述第一导向面和所述第二导向面之间形成漏斗状的导向通道,所述导向通道与所述定位间隙连通。
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悬置系统,包括:
悬置,所述悬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悬置;
动力总成,所述动力总成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内芯相连,所述连接部具有定位筋,所述定位筋配合在所述定位间隙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具有与所述定位部配合的凹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外管的周向间隔布置,所述定位筋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沿邻近所述悬置的方向伸出,所述连接部具有周面,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以及所述定位筋均设在所述周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沿车身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且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在车身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悬置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置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置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置和动力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动力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芯和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芯和连接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芯和连接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芯和连接部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悬置1;
内芯10;
第一端面101;第二端面102;第一连接孔103;
定位部11;第一定位部111;第一限位面1111;第一导向面1112;第二定位部112;第二限位面1121;第二导向面1122;
定位间隙12;导向通道121;
外管20;
弹性体30;
动力总成2;
连接部21;第二连接孔201;定位筋211;凹槽212;第一凹槽2121;第二凹槽2122;
副车架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悬置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置1包括外管20以及设在外管20内的内芯10和弹性体30,外管20用于连接副车架3,内芯10用于连接动力总成2,弹性体30设置在内芯10和外管20之间并用于连接内芯10和外管20,内芯10的一个端面具有沿邻近动力总成2的方向伸出外管20的定位部11。
可以理解的是,内芯10包括第一端面101和第二端面102,第一端面101邻近动力总成2,第二端面102背离动力总成2,定位部11设在第一端面101上。定位部11可以与动力总成2上对应的定位结构配合,内芯10与动力总成2通过螺纹连接件相连。螺纹连接件转动时,动力总成2的定位结构可以通过定位部11对内芯10施加反作用的力矩,从而避免内芯10转动变形。其中,动力总成2的质量大,螺纹连接件对内芯10的作用力矩无法克服动力总成2的重力力矩,因此动力总成2保持不动。
其中,动力总成2可以为发动机、电机或者其它动力件。优选地,动力总成2为电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置1的内芯10可以利用定位部11对内芯10进行定位,避免内芯10跟随连接件转动,从而避免产生形变,进而避免影响悬置1的性能。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置1具有性能好的优点。
相关技术中,悬置内芯的一个端面伸出外管,并在悬置内芯的周面设置定位凹槽,以在安装时对悬置和悬置支架进行定位,悬置内芯伸出外管的部分容易损坏、安全性差。此外,定位凹槽设在悬置内芯的周面上,在连接件的带动下,悬置内芯的定位凹槽容易脱离悬置支架上的定位结构,可靠性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置1的定位部11设在内芯10的一个端面上,悬置1的弹性体30需要产生很大的变形量,定位部11才可能脱离对应的定位结构,因此可靠性好。
此外,该悬置1的内芯10仅定位部11伸出外管20,可以利用外管20保护内芯10,安全性好。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置1具有安全性好、可靠性好的优点。
如图5-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悬置系统包括悬置1和动力总成2,悬置1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悬置1。动力总成2具有连接部21,连接部21与内芯10相连,连接部21具有与定位部11配合的凹槽212。
可以理解的是,内芯10的定位部11与连接部21的凹槽212配合,从而使动力总成2与内芯10互相定位,可以便于动力总成2的定位安装,还可以避免内芯10跟随连接件转动,从而避免产生形变,进而避免影响悬置1的性能。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置系统具有安装方便、性能好的优点。
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置系统将动力总成2和悬置1直接相连,节省了悬置支架,简化了结构。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副车架3以及上述实施例的悬置系统,外管20与副车架3相连。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悬置1。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置1包括外管20以及设在外管20内的内芯10和弹性体30。其中,弹性体30为橡胶。外管20用于连接副车架3,内芯10用于连接动力总成2,弹性体30连接在内芯10和外管20之间,内芯10的一个端面具有沿邻近动力总成2的方向伸出外管20的定位部11,定位部11包括沿外管20的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定位部111和第二定位部112,第一定位部111和第二定位部112之间形成定位间隙12。
可以理解的是,内芯10包括第一端面101和第二端面102,第一端面101邻近动力总成2,第二端面102背离动力总成2,定位部11设在第一端面101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置1的内芯10可以利用定位部11以及定位间隙12对内芯10进行定位,避免内芯10跟随连接件转动,从而避免产生形变,进而避免影响悬置1的性能。
并且,定位部11设在内芯10的一个端面上,定位间隙12形成在第一定位部111和第二定位部112之间,悬置1的弹性体30需要产生很大的变形量,对应的定位结构才可能脱离定位间隙12,因此可靠性好。
此外,该悬置1的内芯10仅定位部11伸出外管20,可以利用外管20保护内芯10,安全性好。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置1具有性能好、安全性好、可靠性好的优点。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一定位部111、第二定位部112和定位间隙12均靠近内芯10的下方设置,动力总成2安装时可直接向下放置到定位间隙12处,因此方便动力总成2与内芯10的连接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定位部111邻近第二定位部112的一侧具有第一限位面1111,第二定位部112邻近第一定位部111的一侧具有第二限位面1121,第一限位面1111和第二限位面1121之间形成定位间隙12,第一限位面1111和第二限位面1121均为平面。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限位面1111和第二限位面1121均为平面,可以增加与对应定位结构的接触面积,进而可以增加定位结构对第一定位部111以及第二定位部112的约束效果,从而可以进一步避免内芯10跟随连接件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定位部111邻近外管20的中心的一侧具有第一导向面1112,第二定位部112邻近外管20的中心的一侧具有第二导向面1121122,第一导向面1112和第二导向面1121122之间形成漏斗状的导向通道121,导向通道121与定位间隙12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限位面1111与第一导向面1112相交,第二限位面1121与第二导向面1121122相交。导向通道121可以对动力总成2的定位结构起到导向作用,从而便于动力总成2的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向面1112和第二导向面1121122均为凹弧面。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向面1112和第二导向面1121122的弧心与内芯10的弧心一致,加工第一导向面1112和第二导向面1121122时方便定位,因此有利于第一导向面1112和第二导向面1121122的加工。
如图1-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悬置系统包括悬置1和动力总成2,悬置1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悬置1,动力总成2具有连接部21,连接部21与内芯10相连,连接部21具有定位筋211,定位筋211配合在定位间隙12中。
可以理解的是,内芯10的定位间隙12与连接部21的定位筋211配合,从而使动力总成2与内芯10互相定位,可以便于动力总成2的定位安装,还可以避免内芯10跟随连接件转动,从而避免产生形变,进而避免影响悬置1的性能。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置系统具有安装方便、性能好的优点。
如图8所示,定位间隙12和连接部21的定位筋211的尺寸对应,从而便于定位筋211插入定位间隙12内。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增加定位筋211的强度,可以增加定位筋211的尺寸,定位间隙12的尺寸对应增加。
例如,图8a中定位筋211的宽度小于图8b中定位筋211的宽度,图8b中定位筋211的宽度小于图8c中定位筋211的宽度;图8a中定位间隙12的宽度小于图8b中定位间隙12的宽度,图8b中定位间隙12的宽度小于图8c中定位间隙12的宽度。对应地,图8c中定位筋211的整体尺寸大于图8b中定位筋211的整体尺寸,图8b中定位筋211的整体尺寸大于图8a中定位筋211的整体尺寸。因此,图8c中定位筋211的强度大于图8b中定位筋211的强度,图8b中定位筋211的强度大于图8a中定位筋211的强度。
相关技术中,定位部设在内芯的周面上,增加定位间隙的尺寸容易降低内芯的强度,从而影响悬置的性能。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置系统具有性能好的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7和图8所示,连接部21具有与定位部11配合的凹槽212。连接部21的凹槽212与定位部11配合,从而使动力总成2与内芯10进一步互相定位,可以增加定位结构对第一定位部111以及第二定位部112的约束效果,从而可以进一步避免内芯10跟随连接件转动。
具体地,凹槽212包括第一凹槽2121和第二凹槽2122212,第一凹槽2121和第二凹槽2122212沿外管20的周向间隔布置,定位筋211位于第一凹槽2121和第二凹槽2122212之间。
其中,第一定位部111配合在第一凹槽2121内,第二定位部112配合在第二凹槽2122212内,同时,定位筋211配合在定位间隙12内。因此,动力总成2与内芯10多重定位,定位筋211很难脱离定位间隙12,因此可靠性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连接部21沿邻近悬置1的方向伸出,连接部21具有周面,第一凹槽2121、第二凹槽2122212以及定位筋211均设在周面上。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凹槽2121、第二凹槽2122212以及定位筋211设在连接部21的下方。动力总成2安装时,动力总成2可以直接向下放置,使第一定位部111与第一凹槽2121配合、第二定位部112与第二凹槽2122212配合、定位筋211与定位间隙12配合。避免定位筋211位于连接部21与内芯10的第一端面101之间,有利于连接部21与内芯10相连。
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连接部21具有连接面,连接面与内芯10的一个端面配合。也就是说,连接部21的连接面邻近悬置1设置,连接面与第一端面101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7所示,内芯10具有贯穿其一个端面的第一连接孔103,连接部21具有贯穿连接面的第二连接孔201,第一连接孔103和第二连接孔201通过连接件相连。
也就是说,内芯10的第一连接孔103贯穿第一端面101,连接部21的第二连接孔201贯穿连接面,连接件穿过第一连接孔103和第二连接孔201,从而使第一连接孔103和第二连接孔201相连,进而使连接部21与内芯10相连。
具体地,连接件为螺栓,第一连接孔103和第二连接孔201均为螺纹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连接部21包括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1和第三连接部21,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1沿车身的宽度方向(如图5中的左右方向)间隔布置,第三连接部21位于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1之间,且第三连接部21位于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1在车身的长度方向(如图5中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
也就说,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1左右间隔布置,第三连接部21位于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1的前方,而且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1和第三连接部21中两两之间的连线构成三角形。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1和第三连接部21中两两之间的连线构成等腰三角形,即第三连接部21位于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1之间连线的中垂线上。
可以理解的是,悬置1也对应为三个,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1和第三连接部21分别与三个悬置1对应。
即,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1和第三连接部21分别设有定位筋211,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1和第三连接部21通过各自的定位筋211分别与三个悬置1的内芯10定位,且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1和第三连接部21通过螺栓分别与三个悬置1的内芯10相连。
其中,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1分别与对应的悬置1定位连接后,可以对动力总成2在左右方向上定位,第三连接部21与对应的悬置1定位连接后可以对动力总成2在前后方向限位。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置系统可以对动力总成2进行定位,节省了定位工装,便于动力总成2的安装。
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副车架3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悬置系统,外管20与副车架3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上述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例进行的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悬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以及设在所述外管内的内芯和弹性体,所述外管用于连接副车架,所述内芯用于连接动力总成,所述弹性体设置在所述内芯和所述外管之间并用于连接所述内芯和所述外管,所述内芯的一个端面具有沿邻近所述动力总成的方向伸出所述外管的定位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包括沿所述外管的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之间形成定位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邻近所述第二定位部的一侧具有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定位部邻近所述第一定位部的一侧具有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形成所述定位间隙,所述第一限位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面均为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悬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邻近所述外管的中心的一侧具有第一导向面,所述第二定位部邻近所述外管的中心的一侧具有第二导向面,所述第一导向面和所述第二导向面之间形成漏斗状的导向通道,所述导向通道与所述定位间隙连通。
5.一种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悬置,所述悬置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置;
动力总成,所述动力总成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内芯相连,所述连接部具有与所述定位部配合的凹槽。
6.一种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悬置,所述悬置包括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悬置;
动力总成,所述动力总成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内芯相连,所述连接部具有定位筋,所述定位筋配合在所述定位间隙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具有与所述定位部配合的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外管的周向间隔布置,所述定位筋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沿邻近所述悬置的方向伸出,所述连接部具有周面,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以及所述定位筋均设在所述周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沿车身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且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在车身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5所述的悬置系统。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6-10中任一项所述的悬置系统。
CN202221575766.9U 2022-06-22 2022-06-22 悬置、悬置系统和车辆 Active CN2182577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75766.9U CN218257714U (zh) 2022-06-22 2022-06-22 悬置、悬置系统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75766.9U CN218257714U (zh) 2022-06-22 2022-06-22 悬置、悬置系统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57714U true CN218257714U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58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75766.9U Active CN218257714U (zh) 2022-06-22 2022-06-22 悬置、悬置系统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577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4037081A1 (en) Battery compartment, battery compartment assembly and electric scooter
CN111697172B (zh) 电池托盘、动力电池包和车辆
CN111430630A (zh) 电池包
CN218257714U (zh) 悬置、悬置系统和车辆
CN112721602A (zh) 一种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CN215552988U (zh) 一种发动机控制模块支架及汽车
CN111697173B (zh) 电池托盘、动力电池包和车辆
CN210136913U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箱体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8790768B (zh) 安装有分体式悬置支架的汽车
KR101705148B1 (ko) 차량용 서브프레임의 구조
CN218858128U (zh) 车架与动力总成安装结构和车辆
CN210082922U (zh) 一种用于安装动力电池的纵梁中段总成结构及车辆
CN201753001U (zh) 控制臂支架
CN214492778U (zh) 车辆的线束支架以及车辆
CN214822563U (zh) 安装套筒及电池箱
CN218867870U (zh) 线束过孔密封件及汽车
CN105216600B (zh) 用于车辆的悬置组件及具有该悬置组件的车辆
CN212685222U (zh) 全地形车的发动机上悬置及具有其的全地形车
CN214928918U (zh) 车辆的电池安装支架总成以及车辆
CN213594383U (zh) 用于车辆的翼子板支架和车辆
CN213035765U (zh) 线束连接器的固定支架以及车辆
CN210309883U (zh) 动力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20549025U (zh) 保险杠安装支架、前保险杠总成及车辆
CN218632263U (zh) 电池模组和具有其的电池包
CN219257140U (zh) 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车身框架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