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41769U - 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副车架加强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副车架加强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141769U CN218141769U CN202222793188.2U CN202222793188U CN218141769U CN 218141769 U CN218141769 U CN 218141769U CN 202222793188 U CN202222793188 U CN 202222793188U CN 218141769 U CN218141769 U CN 21814176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ross beam
- fixed
- wall
- connecting rod
- front cro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副车架加强结构,包括前横梁、后横梁、纵梁和连接座,后横梁设置在前横梁的对应侧,两个纵梁对称设置在前横梁和后横梁之间,且纵梁的两端分别与前横梁和后横梁的外壁固定,前横梁、后横梁和纵梁呈一体式设置,连接座分别固定在前横梁的顶部以及纵梁的顶部,前横梁顶部的两个连接座呈对称设置;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第一加强机构增强了前横梁、后横梁的抗形变能力,同样的能够增强两个纵梁的抗形变能力,进而能够有效的提高整个副车架的强度,设置的第二加强机构能够有效的提高连接座的强度,使得连接座的抗形变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副车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副车架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副车架是车辆上一个重要的组件,用于支撑前后车桥、悬挂,根据现有专利CN109760744A公开的一种后副车架加强结构,包括后副车架主体,后副车架主体上设有后横梁和前横梁,后横梁上焊接有第一加强杆,两组第一加强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缸体,缸体的内部安装有弹簧,弹簧的端部安装有活塞,活塞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加强杆,第二加强杆的一端焊接于前横梁上,后横梁的侧壁焊接有加强板。本发明通过后横梁和前横梁之间焊接第一加强杆、第二加强杆,起到连接副车架前后横梁作用,而且后横梁中增加加强板,形成了由副车架后横梁到前横梁的完成整的传力通道,提升了副车架整体的刚度,提升了后横梁安装点的刚度;该专利虽然能够一定程度的增强副车架的强度,但是其只针对前横梁以及后横梁进行了增强,而并未对两侧的纵梁进行增强,且现有的车架上通常会焊接上连接座,用于完成副车架与车桥悬架的连接,但是现有的车架上的连接座通常强度不够。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副车架加强结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副车架加强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副车架加强结构,包括前横梁、后横梁、纵梁和连接座,后横梁设置在前横梁的对应侧,两个纵梁对称设置在前横梁和后横梁之间,且纵梁的两端分别与前横梁和后横梁的外壁固定,前横梁、后横梁和纵梁呈一体式设置,连接座分别固定在前横梁的顶部以及纵梁的顶部,前横梁顶部的两个连接座呈对称设置,且两个纵梁顶部的连接座呈对称设置,还包括第一加强机构和第二加强机构,第一加强机构设置在前横梁、后横梁以及两个纵梁所围成的空腔内侧,且第一加强机构的端部分别与前横梁、后横梁以及纵梁的外壁固定,用于对副车架进行加强,第二加强机构固定在连接座的内壁,用于支撑连接座。
优选的,第一加强机构包括第一圆柱分散件、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第一圆柱分散件设置在前横梁、后横梁以及两个纵梁所围成的空腔内侧,第一连接杆固定在第一圆柱分散件的外壁,且第一圆柱分散件的外壁靠近前横梁一侧的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前横梁的外壁固定,第一圆柱分散件的外壁靠近后横梁一侧的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后横梁的外壁固定,两个第二连接杆对称固定在第一圆柱分散件的外壁,且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一圆柱分散件的一端与纵梁的外壁固定。
优选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一圆柱分散件的一端均形成有板状凸出部,板状凸出部分别和与之位置对应的前横梁、后横梁以及纵梁的外壁固定。
优选的,第一连接杆以及第二连接杆和第一圆柱分散件连接处均开设有倒圆角。
优选的,连接座的外壁对称固定有加强块,且位于前横梁顶部的加强块的底部与前横梁的顶部固定,纵梁顶部的加强块的底部与纵梁的顶部固定。
优选的,第二加强机构包括第二圆柱分散件和三角框,第二圆柱分散件设置在连接座的内侧,三角框对称固定在第二圆柱分散件的外壁,且三角框远离第二圆柱分散件的一侧与连接座的内壁固定。
优选的,第一圆柱分散件、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板状凸出部、第二圆柱分散件以及三角框均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
优选的,第二圆柱分散件和三角框呈一体式设置。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副车架加强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第一加强机构除了增强了前横梁、后横梁的抗形变能力,同样的能够增强两个纵梁的抗形变能力,进而能够有效的提高整个副车架的强度,且第一加强机构内侧设置的第一圆柱分散件呈圆柱状设置,而同样材料的物体,圆柱状相较于其余形状而言强度更高,因而能够有效的承受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传递的前横梁、后横梁以及纵梁承受的冲击力;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第二加强机构能够有效的提高连接座的强度,使得连接座的抗形变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加强机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加强机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加强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前横梁;2、后横梁;3、纵梁;4、连接座;5、第一加强机构;51、第一圆柱分散件;52、第一连接杆;53、第二连接杆;6、第二加强机构;61、第二圆柱分散件;62、三角框;7、板状凸出部;8、加强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和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副车架加强结构,包括前横梁1、后横梁2、纵梁3和连接座4,后横梁2设置在前横梁1的对应侧,两个纵梁3对称设置在前横梁1和后横梁2之间,且纵梁3的两端分别与前横梁1和后横梁2的外壁固定,前横梁1、后横梁2和纵梁3呈一体式设置,连接座4分别固定在前横梁1的顶部以及纵梁3的顶部,前横梁1顶部的两个连接座4呈对称设置,且两个纵梁3顶部的连接座4呈对称设置,还包括第一加强机构5和第二加强机构6,第一加强机构5设置在前横梁1、后横梁2以及两个纵梁3所围成的空腔内侧,且第一加强机构5的端部分别与前横梁1、后横梁2以及纵梁3的外壁固定,用于对副车架进行加强,第二加强机构6固定在连接座4的内壁,用于支撑连接座4。
相较于对比文件中的加强结构而言,除了提高了前横梁1以及后横梁2的抗形变能力外,还能够提高两个纵梁3的抗形变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车架的强度,且设置第二加强机构6能够有效的提高连接座4的强度。
请参阅图2和图3,第一加强机构5包括第一圆柱分散件51、第一连接杆52和第二连接杆53,第一圆柱分散件51设置在前横梁1、后横梁2以及两个纵梁3所围成的空腔内侧,第一连接杆52固定在第一圆柱分散件51的外壁,且第一圆柱分散件51的外壁靠近前横梁1一侧的第一连接杆52的一端与前横梁1的外壁固定,第一圆柱分散件51的外壁靠近后横梁2一侧的第一连接杆52的一端与后横梁2的外壁固定,两个第二连接杆53对称固定在第一圆柱分散件51的外壁,且第二连接杆53远离第一圆柱分散件51的一端与纵梁3的外壁固定。
在前横梁1或者后横梁2受到冲击力时,冲击力通过第一连接杆52传递到第一圆柱分散件51的外壁,进而通过第一圆柱分散件51进行承受,从而提高了前横梁1和后横梁2的承受能力,同样的在纵梁3受到冲击时,冲击力通过第二连接杆53传递到第一圆柱分散件51进行承受。
请参阅图3,第一连接杆52和第二连接杆53远离第一圆柱分散件51的一端均形成有板状凸出部7,板状凸出部7分别和与之位置对应的前横梁1、后横梁2以及纵梁3的外壁固定,提高了第一连接杆52和前横梁1、后横梁2接触的面积,从而提高了第一连接杆52与前横梁1、后横梁2连接的强度,同样的提高了第二连接杆53和纵梁3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第二连接杆53与纵梁3连接的强度。
请参阅图3,第一连接杆52以及第二连接杆53和第一圆柱分散件51连接处均开设有倒圆角,提高了第一连接杆52以及第二连接杆53和第一圆柱分散件51连接的强度。
请参阅图1,连接座4的外壁对称固定有加强块8,且位于前横梁1顶部的加强块8的底部与前横梁1的顶部固定,纵梁3顶部的加强块8的底部与纵梁3的顶部固定,能够提高连接座4与前横梁1和纵梁3之间连接的强度。
请参阅图4,第二加强机构6包括第二圆柱分散件61和三角框62,第二圆柱分散件61设置在连接座4的内侧,三角框62对称固定在第二圆柱分散件61的外壁,且三角框62远离第二圆柱分散件61的一侧与连接座4的内壁固定。
在连接座4的两个侧壁受到冲击时,通过三角框62将冲击力传递到第二圆柱分散件61进行分散承受,从而提高了连接座4的强度。
请参阅图2、图3和图4,第一圆柱分散件51、第一连接杆52、第二连接杆53、板状凸出部7、第二圆柱分散件61以及三角框62均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在保证了第一加强机构5和第二加强机构6的加强性能的同时减轻了重量。
请参阅图4,第二圆柱分散件61和三角框62呈一体式设置,提高了第二圆柱分散件61与三角框62的整体性,使得二者连接更为牢固。
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的电路以及控制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进行过多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副车架加强结构,包括:
前横梁(1);
后横梁(2),所述后横梁(2)设置在前横梁(1)的对应侧;
纵梁(3),两个所述纵梁(3)对称设置在前横梁(1)和后横梁(2)之间,且纵梁(3)的两端分别与前横梁(1)和后横梁(2)的外壁固定,所述前横梁(1)、后横梁(2)和纵梁(3)呈一体式设置;
连接座(4),所述连接座(4)分别固定在前横梁(1)的顶部以及纵梁(3)的顶部,所述前横梁(1)顶部的两个连接座(4)呈对称设置,且两个纵梁(3)顶部的连接座(4)呈对称设置;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加强机构(5),所述第一加强机构(5)设置在前横梁(1)、后横梁(2)以及两个纵梁(3)所围成的空腔内侧,且第一加强机构(5)的端部分别与前横梁(1)、后横梁(2)以及纵梁(3)的外壁固定,用于对副车架进行加强;
第二加强机构(6),所述第二加强机构(6)固定在连接座(4)的内壁,用于支撑连接座(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副车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机构(5)包括:
第一圆柱分散件(51),所述第一圆柱分散件(51)设置在前横梁(1)、后横梁(2)以及两个纵梁(3)所围成的空腔内侧;
第一连接杆(52),所述第一连接杆(52)固定在第一圆柱分散件(51)的外壁,且第一圆柱分散件(51)的外壁靠近前横梁(1)一侧的第一连接杆(52)的一端与前横梁(1)的外壁固定,所述第一圆柱分散件(51)的外壁靠近后横梁(2)一侧的第一连接杆(52)的一端与后横梁(2)的外壁固定;
第二连接杆(53),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杆(53)对称固定在第一圆柱分散件(51)的外壁,且第二连接杆(53)远离第一圆柱分散件(51)的一端与纵梁(3)的外壁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副车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52)和第二连接杆(53)远离第一圆柱分散件(51)的一端均形成有板状凸出部(7),所述板状凸出部(7)分别和与之位置对应的前横梁(1)、后横梁(2)以及纵梁(3)的外壁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副车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52)以及第二连接杆(53)和第一圆柱分散件(51)连接处均开设有倒圆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副车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4)的外壁对称固定有加强块(8),且位于前横梁(1)顶部的加强块(8)的底部与前横梁(1)的顶部固定,所述纵梁(3)顶部的加强块(8)的底部与纵梁(3)的顶部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副车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机构(6)包括:
第二圆柱分散件(61),所述第二圆柱分散件(61)设置在连接座(4)的内侧;
三角框(62),所述三角框(62)对称固定在第二圆柱分散件(61)的外壁,且三角框(62)远离第二圆柱分散件(61)的一侧与连接座(4)的内壁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副车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柱分散件(51)、第一连接杆(52)、第二连接杆(53)、板状凸出部(7)、第二圆柱分散件(61)以及三角框(62)均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副车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圆柱分散件(61)和三角框(62)呈一体式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793188.2U CN218141769U (zh) | 2022-10-21 | 2022-10-21 | 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副车架加强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793188.2U CN218141769U (zh) | 2022-10-21 | 2022-10-21 | 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副车架加强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141769U true CN218141769U (zh) | 2022-12-27 |
Family
ID=84570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793188.2U Active CN218141769U (zh) | 2022-10-21 | 2022-10-21 | 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副车架加强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141769U (zh) |
-
2022
- 2022-10-21 CN CN202222793188.2U patent/CN21814176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8141769U (zh) | 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副车架加强结构 | |
CN210653310U (zh) | 一种副车架前束杆支架结构和一种汽车 | |
CN117622328A (zh) | 车桥及车辆 | |
CN205345044U (zh) | 一种高通过性越野车双横臂独立悬架安装结构 | |
CN208978585U (zh) | 一种汽车后扭力梁 | |
CN211167097U (zh) | 一种重载乘用车前副车架及重载乘用车 | |
CN215436633U (zh) | 一种车辆的前舱横梁结构及车辆 | |
CN209814002U (zh) | 跨座式单轨车辆牵引梁 | |
CN211076055U (zh) | 平衡悬架梁及车架 | |
CN212667488U (zh) | 一种汽车全框副车架 | |
CN208646964U (zh) | 一种双人电动车铝底盘结构 | |
CN209814099U (zh) | 一种前副车架 | |
CN216424004U (zh) | 一种重卡前桥空气悬架的下支架 | |
CN104590376A (zh) | 一种前副车架交叉加强结构 | |
CN216916026U (zh) | 一种四驱多连杆式悬架系统的铝合金副车架 | |
CN217320504U (zh) | 一种车架后段总成 | |
CN216185478U (zh) | 一种车辆 | |
CN211568092U (zh) | 一种后悬架安装横梁的加强结构 | |
CN218892407U (zh) | 一种加强型c型梁总成 | |
CN218949291U (zh) | 一种采用三维弯曲混合成型的铝合金副车架 | |
CN220682481U (zh) | 副车架组件及车辆 | |
CN217917504U (zh) | 一种多连杆后悬架结构及汽车 | |
CN212373495U (zh) | 副车架的车身支撑工装和车辆 | |
CN213768714U (zh) | 车辆的副车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20742611U (zh) | 一种前桥前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