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36245U - 一种涂改带自动组装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涂改带自动组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36245U
CN218136245U CN202222143213.2U CN202222143213U CN218136245U CN 218136245 U CN218136245 U CN 218136245U CN 202222143213 U CN202222143213 U CN 202222143213U CN 218136245 U CN218136245 U CN 2181362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device
tape
material taking
belt
feed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4321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胜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214321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362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362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362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Stacking Of Art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涂改带自动组装机,包括转盘机构以及围绕转盘机构依次设置的下壳体自转上料机构、带嘴上料机构、放带轮上料机构、带芯上料机构、收带轮上料机构、绕带机构、转带机构、上壳体自转上料机构、壳体压合机构和成品取出机构;所述转盘机构包括转盘以及驱动转盘转动的旋转驱动设备,所述转盘上均匀设置有多个放置槽,所述放置槽上设有通孔。本实用新型能实现物料的多量储备,减少人员跟机的需求。同时本组装机器生产效率更高,能实现机器不间断生产,提高生产产量。另外,本机器结构简单,无需采用较为复杂的设备辅助(如视觉取料设备),能更好地降低机器生产成本和维护成本。同时也能很好防止对壳体外表面产生磨损,降低产品次品率。

Description

一种涂改带自动组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组装机,尤其是一种涂改带自动组装机,属于涂改带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涂改带,是常见的办公学习用品,用于将手写的错误地方用白色涂层进行覆盖后,再在白色涂层上进行正确的书写。而一个完整的涂改带包括下壳体、上壳体、带嘴、放带轮、带芯、收带轮。
但由于涂改带的零件尺寸较小、数量多,且零件大多不规整、缺乏平面。尤其是下壳体、上壳体和带芯,前两者由于设有多个固定凹凸条,缺乏较为工整的平面,且下壳体、上壳体易被刮花,导致成为次品。而带芯由于为卷带,因此容易出现外围滑带现象。因而,目前的涂改带组装仍采用人工的方式,组装效率低下,品质控制无法形成较好的标准。虽然,市面上也存在有涂改带组装机,但多采用视觉上料装置,其机械生产成本高,维修成本也高,对于生产者或使用者来说,负担较大,不利于推广市场。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涂改带自动组装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涂改带自动组装机,包括转盘机构以及围绕转盘机构依次设置的下壳体自转上料机构、带嘴上料机构、放带轮上料机构、带芯上料机构、收带轮上料机构、绕带机构、转带机构、上壳体自转上料机构、壳体压合机构和成品取出机构;所述转盘机构包括转盘以及驱动转盘转动的旋转驱动设备,所述转盘上均匀设置有多个放置槽,所述放置槽上设有通孔。
优选的,所述下壳体自转上料机构包括下壳体储料结构以及处于下壳体储料结构下方的第一取料结构,所述下壳体储料结构处于放置槽上方且做自转运动,所述第一取料结构处于放置槽下方且穿过通孔做径向往复运动。
优选的,所述下壳体储料结构包括第一自转驱动设备以及与第一自转驱动设备固定连接的下壳体储料板,所述下壳体储料板上设有多个下盖储槽,下盖储槽下方设有第一隔料件,下盖储槽四周设有第一限位柱,所述下盖储槽与放置槽相对应且处于放置槽上方,所述第一取料结构包括第一纵向驱动设备以及与第一纵向驱动设备固定连接的第一取料设备,第一取料设备处于下盖储槽下方。
优选的,所述带芯上料机构包括带芯储料结构和第二取料结构,所述带芯储料结构活动穿过第二取料结构,所述带芯储料结构做自转运动,所述第二取料结构于带芯储料结构和放置槽之间做往复运动。
优选的,所述带芯储料结构包括第二自转驱动设备、带芯储料板、第二隔料件、送带驱动设备和送带板,所述第二自转驱动设备与带芯储料板固定连接,所述带芯储料板上设有多个放带槽,放带槽四周设有第二限位柱,所述第二隔料板处于带芯储料板下方,所述第二隔料件上设有输出孔,输出孔与放带槽相连通,所述送带板处于输出孔下方,送带驱动设备与送带板固定连接且驱动送带板做直线往复运动,所述送带板一端设有带芯槽口,所述带芯槽口具有两种状态:推出状态和复位状态;
所述带芯槽口处于复位状态时,带芯槽口、放带槽和输出孔三者相连通,
所述带芯槽口处于推出状态时,带芯槽口伸入第二取料结构,且送带板另一端遮挡输出孔。
优选的,所述第二取料结构包括第一直线驱动设备、第二纵向驱动设备、第二取料设备、压带件、第一升降驱动设备、自转设备和检测设备,所述第一升降驱动设备与自转设备固定连接且驱动自转设备做纵向往复运动,自转设备穿过带料槽口,所述检测设备与自转设备相邻设置;所述第一直线驱动设备与第二纵向驱动设备固定连接,第二纵向驱动设备与第二取料设备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取料设备处于自转设备的上方且于带料槽口与放置槽之间做往复运动,所述压带件与第二取料设备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壳体自转上料机构包括上壳体储料结构以及处于上壳体储料结构的输出位置的第三取料结构,所述上壳体储料结构做自转运动,所述第三取料结构于上壳体储料结构与放置槽之间做往复运动。
优选的,所述上壳体储料结构包括第三自转驱动设备以及与第三自转驱动设备固定连接的上壳体储料板,所述上壳体储料板上设有多个上盖储槽,所述上盖储槽下方设有第三隔料件,所述上盖储槽四周设有第三限位柱。
优选的,所述第三取料结构包括第二直线驱动设备、第二升降驱动设备和、第三取料设备、第四直线驱动设备、第三纵向驱动设备、第四取料设备和过渡件,所述第二直线驱动设备与第二升降驱动设备固定连接,第二升降驱动设备与第三取料设备固定连接,第三取料设备处于上盖储槽的下方,过渡件处于第三取料设备和上盖储槽之间,第四直线驱动设备与第三纵向驱动设备固定连接,第四取料设备与第三纵向驱动设备固定连接,第四取料设备处于第三取料设备的上方,且第四取料设备与放置槽与第三取料设备之间做往复运动。
优选的,所述第三取料结构包括第三升降驱动设备、推块、第四直线驱动设备、第三纵向驱动设备和第四取料设备,第三升降设备与推块固定连接,所述推块处于上盖储槽的下方且穿过上盖储槽做纵向往复运动,所述第四直线驱动设备与第三纵向驱动设备固定连接,第三取料设备与第三纵向驱动设备固定连接,第三取料设备处于上盖储槽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下壳体自转上料机构、带芯上料机构和上壳体自转上料机构,能实现物料的多量储备,减少人员跟机的需求。同时相比传统采用输送带上料的方式相比,本组装机器生产效率更高,能实现机器不间断生产,提高生产产量。另外,本机器结构简单,无需采用较为复杂的设备辅助(如视觉取料设备),能更好地降低机器生产成本和维护成本。同时也能很好防止对壳体外表面产生磨损,降低产品次品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示意图。
图2是下壳体自转上料机构与放置槽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下壳体自转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下壳体自转上料机构与放置槽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下壳体自转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二个料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送带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第二取料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10是上壳体自转上料机构的连接示意图。
图11是上壳体储料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第三取料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示意图。
图中:1-转盘机构;1100-转盘;1110-放置槽;1111-通孔;2200-旋转驱动设备;2-下壳体自转上料机构;2100-下壳体储料结构;2110-第一自转驱动设备;2120-下壳体储料板;2121-下盖储槽;2122-第一隔料件;2123-第一限位柱;2200-第一取料结构;2210-第一纵向驱动设备;2220-第一取料设备;3-带嘴上料机构;4-放带轮上料机构;5-带芯上料机构;5100-带芯储料结构;5110-第二自转驱动设备;5120-带芯储料板;5121-放带槽;5122-第二限位柱;5130-第二隔料件;5131-输出孔;5140-送带驱动设备;5150-送带板;5151-带芯槽口;5200-第二取料结构;5210-第一直线驱动设备;5220-第二纵向驱动设备;5230-第二取料设备;5240-压带件;5250-第一升降驱动设备;5260-自转设备;5270-检测设备;6-收带轮上料机构;7-绕带机构;8-转带机构;9-上壳体自转上料机构;9100-上壳体储料结构;9110-第三自转驱动设备;9120-上壳体储料板;9121-上盖储槽;9122-第三隔料件;9123-第三限位柱;9200-第三取料结构;9210-第二直线驱动设备;9211-第二升降驱动设备;9212-第三取料设备;9213-第四直线驱动设备;9214-第三纵向驱动设备;9215-第四取料设备;9216-过渡件;2917-第三升降驱动设备;9218-推块;10-壳体压合机构;11-成品取出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晰、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涂改带自动组装机,包括转盘机构1以及围绕转盘机构1依次设置的下壳体自转上料机构2、带嘴上料机构3、放带轮上料机构4、带芯上料机构5、收带轮上料机构6、绕带机构7、转带机构8、上壳体自转上料机构9、壳体压合机构10和成品取出机构11;转盘机构1包括转盘1100以及驱动转盘1100转动的旋转驱动设备2200,转盘1100上均匀设置有多个放置槽1110,放置槽111上设有通孔1111。本自动自转机器能依次实现步骤:下壳体的自动上料、带嘴与下壳体的固定、放带轮与下壳体的固定、带芯与放带轮的固定、收带轮与下壳体的固定、带芯与放带轮、收带轮的缠绕、放带轮与收带轮的绕带转动,上壳体的自动上料、上、下壳体的压合,以及最后成品的取出输出。在组装过程中,上壳体、下壳体和带芯的上料较为麻烦,而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下壳体自转上料机构2、带芯上料机构5和上壳体自转上料机构9,能实现物料的多量储备,减少人员跟机的需求。同时相比传统采用输送带上料的方式相比,本组装机器生产效率更高,能实现机器不间断生产,提高生产产量。另外,本机器结构简单,无需采用较为复杂的设备辅助(如视觉取料设备),能更好地降低机器生产成本和维护成本。同时也能很好防止对壳体外表面产生磨损,降低产品次品率。本实用新型的旋转驱动设备2200为分割器,但也可以为电机等其他驱动设备,本申请在此不加以限制。
如图2-图3所示,下壳体自转上料机构2包括下壳体储料结构2100以及处于下壳体储料结构2100下方的第一取料结构2200,下壳体储料结构2100处于放置槽1110上方且做自转运动,第一取料结构2200处于放置槽1110下方且穿过通孔1111做径向往复运动。本实用新型通过下壳体储料结构2100能实现下壳体的存料,并通过第一取料结构2200将下壳体放置在放置槽1110内,以开始涂改带的组装工作。
而下壳体储料结构2100包括第一自转驱动设备2100以及与第一自转驱动设备2100固定连接的下壳体储料板2120,下壳体储料板2120上设有多个下盖储槽2121,下盖储槽2121下方设有第一隔料件2122,下盖储槽2121四周设有第一限位柱2123,下盖储槽2121与放置槽1110相对应且处于放置槽1110上方。本下盖储槽2121通过第一隔料件2122以及第一限位柱2123的配合,能使下壳体在槽内堆叠起来。第一限位柱2123能防止其内部壳料出现位移以及起到管正的作用,而第一隔料件2122能防止下壳体掉落出槽外,且第一隔料件2122为软性材料,如软性硅胶等,在取料时也不会阻碍取料结构,实用性更好。本第一自转驱动设备2100为电机,但也可以为分割器等其他自转设备,本申请在此不加以限制。
此外,本第一取料结构2200包括第一纵向驱动设备2210以及与第一纵向驱动设备2210固定连接的第一取料设备2220,第一取料设备2220处于下盖储槽2121下方。当下盖储槽2121转动至放置槽1110的上方,第一纵向驱动设备2210驱使第一取料设备2220向上运动,穿过通孔1111,第一取料设备2220将下壳体从下盖储槽2121中取出并放置在放置槽1110内。本机器结构简单,效果好,能更好地减少壳体取料动作,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由于本机器的壳体为堆叠后的上下移动,因此不会对壳体表面产生摩擦,避免刮花壳体。本第一纵向驱动设备2210为气缸,但也可以为丝杆电机等驱动设备;第一取料设备2220为气压吸嘴,但也可以为手指气缸等夹持设备,本申请在此不加以限制。
本带嘴上料机构采用振动盘上料的方式,将带嘴输送到置料块上,再通过丝杆电机驱动双杆气缸移动至带嘴上方,气缸输出端固定有手指气缸用于夹持带嘴。双杆气缸到位后,驱动手指气缸下降,手指气缸夹持住带嘴。最后丝杆电机驱动双杆气缸移动至放置槽1110上方,放于下壳体上。而本实用新型的放带轮上料结构、收带轮上料结构与带嘴上料机构相同。
如图4所示,带芯上料机构5包括带芯储料结构5100和第二取料结构5200,带芯储料结构5100活动穿过第二取料结构5200带芯储料结构5100做自转运动,第二取料结构5200于带芯储料结构5100和放置1110槽之间做往复运动。本实用新型通过带芯上料机构5能实现对带芯的夹取上料,同时也能使带芯平整地安装在放带轮上,防止出现带不齐的情况出现,组装效果更好。
如图5-图7所示,带芯储料结构5100包括第二自转驱动设备5110、带芯储料板5120、第二隔料件5130、送带驱动设备5140和送带板5150,第二自转驱动设备5110与带芯储料板5120固定连接,带芯储料板5120上设有多个放带槽5121,放带槽5121四周设有第二限位柱5122,第二隔料板处于带芯储料板5120下方,第二隔料件5130上设有输出孔5131,输出孔5131与放带槽5121相连通,送带板5150处于输出孔5131下方,送带驱动设备5140与送带板5150固定连接且驱动送带板5150做直线往复运动,送带板5150一端设有带芯槽口5151,带芯槽口5151具有两种状态:推出状态和复位状态;带芯槽口5151处于复位状态时,带芯槽口5151、放带槽5121和输出孔5131三者相连通;带芯槽口5151处于推出状态时,带芯槽口5151穿过第二取料结构5200,且送带板5150另一端遮挡输出孔5131。本实用新型的带料同样可以采用堆叠的方式进行备料,通过带芯储料结构5100能实现更多物料的预备堆叠,并通过送带结构将带芯固定在放带槽5121内。由于第二隔料件5130仅设有一个输出孔5131,且只处于一个带芯槽口5151的下方。处于复位状态下,带芯会掉落至带芯槽口5151内,送带驱动设备5140启动将带芯槽口5151送至第二取料结构5200进行下一步取料工序,而此时该放带槽5121会被送带板5150阻挡,防止物料继续掉落。当第二取料结构5200将带芯取走后,送带驱动设备5140再次启动,将带芯槽口5151拉回至初始位置,使下一个带芯掉落并重复送料动作,以此实现带芯的逐个送料。而非送带驱动设备5140所对应的其他放带槽5121,在送带的过程中则会被第二隔料件5130阻隔,直至对应的放带槽5121上所有带芯全部掉落后,第二自转驱动设备5110会驱使带芯储料板5120转动,进行下一个放带槽5121上带芯的上料。本第二自转驱动设备5110为电机,但也可以为分割器等其他自转设备;送带驱动设备5140可以为无杆气缸、双轴气缸、丝杆电机等直线驱动装置,本申请不加以限制。
如图4、图8-图9所示,本第二取料结构5200包括第一直线驱动设备5210、第二纵向驱动设备5220、第二取料设备5230、压带件5240、第一升降驱动设备5250、自转设备5260和检测设备5270,第一升降驱动设备5250与自转设备5260固定连接且驱动自转设备5260做纵向往复运动,自转设备5260穿过带料槽,检测设备5270与自转设备5260相邻设置。当送带板5150推至设定的输出位置时,第一升降驱动设备5250驱动自转设备5260上升并穿过带芯槽口5151将带芯卡住,接着送带板5150复位进行下一个带芯的接料。然后自转设备5260开始自转,直至检测设备5270检测到带芯上预先设置好的颜色标记后才停止转动,可方便下一程序绕带机构7对带芯的夹持和缠绕带轮。本自转设备5260为电机,检测设备5270为色标检测器。
而第一直线驱动设备5210与第二纵向驱动设备5220固定连接,第二纵向驱动设备5220与第二取料设备5230固定连接,第二取料设备5230处于自转设备5260的上方,压带件5240与第二取料设备5230固定连接。当带芯旋转至指定位置后,第一直线驱动设备5210启动并驱动第二取料设备5230移动至带芯上方,然后第二纵向驱动设备5220启动并驱动第二取料设备5230下降将带芯夹取起来。接着第二纵向驱动设备5220复位,第一直接驱动设备驱动第二驱动设备移动至放置槽1110的上方。最后,第二纵向驱动设备5220启动并驱动第二取料设备5230下降将带芯放置在放置槽1110内,实现带芯的安装。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取料设备5230还固定有压带件5240,压带件5240呈“L”型且穿过第二取料设备5230,能在放置后将带芯高起部分压平,防止其出现外周滑落的情况出现,降低产品次品率,提高生产质量。本第一直线驱动设备5210为丝杆电机,但也可以为无杆气缸等其他直线驱动设备;本第二纵向驱动设备5220、第一升降驱动设备5250为气缸,但也可以为油缸等其他直线驱动设备,本申请在此不加以限制。本第二取料设备5230为手指气缸,其夹持部分形状与带芯形状相对应。
本绕带结构采用直线气缸控制十字滑台升降,十字滑台输出端设有手指气缸。当物料到达工位后,直线气缸驱动十字滑台下降至设定高度,接着手指气缸闭合,将带芯拉出。然后十字滑台启动,使带芯环绕放带轮、带嘴和收带轮一周。最后手指气缸打开,直线气缸驱动十字滑台上升,涂改带进入下一道工序。而转带结构采用直线气缸驱动自转电机,自转电机输出端设有卡位件。当物料到达工位后,直线气缸驱动自转电机下降,使卡位件卡住收带轮,接着自转电机启动,卡位件带着收带轮将带芯转动,进行收卷。最后,自转电机停止,直线气缸带动自转电机上升,涂改带进行下一道工序。
如图10所示,上壳体自转上料机构9包括上壳体储料结构9100以及处于上壳体储料结构9100输出位置的第三取料结构9200,上壳体储料结构9100做自转运动,第三取料结构9200于上壳体储料结构9100于放置槽1110之间做往复运动。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上壳体储料结构9100,可以进行上壳体的存料,并通过第三取料结构9200将上壳体取放至放置槽1110内,实现涂改带壳体的安装,进而提高生产速度,且降低机器对操作者跟机的依赖性,更加稳定。
如图11-图12所示,上壳体储料结构9100包括第三自转驱动设备9110以及与第三自转驱动设备9110固定连接的上壳体储料板9120,上壳体储料板9120上设有多个上盖储槽9121,上盖储槽9121下方设有第三隔料件9122,上盖储槽9121四周设有第三限位柱9123。本下盖储料槽通过第三隔料件9122以及第三限位柱9123的配合,能使上壳体在槽内堆叠起来。第三限位柱9123能防止其内部壳料出现位移以及起到管正的作用,而第三隔料件9122能防止上壳体掉落出槽外,且第三隔料件9122为软性材料,在取料时也不会阻碍取料结构,实用性更好。本第三自转驱动设备9110考可以为电机等自转设备,本申请在此不加以限制。
第三取料结构9200包括第二直线驱动设备9210、第二升降驱动设备9221和、第三取料设备9212、第四直线驱动设备9213、第三纵向驱动设备9214、第四取料设备9215和过渡件9216,第二直线驱动设备9210与第二升降驱动设备9221固定连接,第二升降驱动设备9221与第三取料设备9212固定连接,第三取料设备9212处于上盖储槽9121的下方,过渡件9216处于第三取料设备9212和上盖储槽9121之间。当上盖储槽9121旋转至指定位置时,第二升降驱动设备9221驱动第三取料设备9212将上壳体取下,并放置在过渡件9216上,接着第二升降驱动设备9221复位,第二直线驱动设备9210驱动将第三取料设备9212移动至指定位置。而第四直线驱动设备9213与第三纵向驱动设备9214固定连接,第四取料设备9215与第三纵向驱动设备9214固定连接,第四取料设备9215处于第三取料设备9212上方,且第四取料设备9215与放置槽1110与第三取料设备9212之间做往复运动。当第三取料设备9212到达设定位置后,第三纵向驱动设备9214驱动第四取料设备9215下降将上壳体吸取上来并复位。接着第四直线驱动设备9213驱动第四取料设备9215移动至放置槽1110上方。最后第三纵向驱动设备9214驱动第四取料设备9215下降并将上壳体放置在放置槽1110内,完成上壳体与下壳体的连接。本第三取料结构9200能更快地实现物料的上料工序,且上壳体储料结构9100也无需降低转动速度或间隔转动,生产效率更高。同时,通过设置过渡件9216,能更快地实现两个取料设备的切换取料,能防止两个取料设备同时夹持壳体的情况出现,更加稳定。本第二直线驱动设备9210、第二升降驱动设备9221、第三纵向驱动设备9214为气缸,第四直线驱动设备9213为丝杆电机,但也可以为其他直线驱动设备,本申请在此不加以限制。第三取料结构9200可以为吸嘴、手指气缸之一或多件配合。
本压合机构采用直线气缸驱动压合块,当物料到达工位后,直线气缸带动压合块将上壳体与下壳体压合在一起。成品取出结构采用丝杆电机驱动直线气缸,直线气缸的输出端设有吸嘴。当涂改带到达工位后,直线气缸启动,使吸嘴下降。接着吸嘴将涂改带吸附起来后,直线气缸驱动吸嘴将涂改带拉起。最后丝杆电机驱动直线气缸移动至机器外进行收纳,完成整个涂改带的组装。
实施例2
如图13所示,一种涂改带自动组装机,其结构与实施1相同,但送壳结构包括第三升降驱动设备9217、推块9218、第四直线驱动设备9213、第三纵向驱动设备9214和第四取料设备9215,第三升降设备与推块9218固定连接,推块9218处于上盖储槽9121的下方且穿过上盖储槽9121做纵向往复运动。第四直线驱动设备9213与第三纵向驱动设备9214固定连接,第四取料设备9215与第三纵向驱动设备9214固定连接,第四取料设备9215处于上盖储槽9121的上方。第四取料设备9215将上盖储槽9121内最上层的上壳体吸附上去,同时推块9218将上壳体向上抬升一层,使上壳体不断维持处于第四取料设备9215的行程内。而当上盖储槽9121内的壳体吸取完后,第三升降驱动设备9217驱动推块9218下移至上盖储槽9121下方,上壳体储料板9120转动工位进行下一轮的上料。本第三取料结构9200简单,生产成本较低,便于降低维修成本,且工序步骤少,生产效率更高。
实施例3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可以为左右对称设置两套,并共用一台输出装置,如输送带,能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且不会相互干扰。

Claims (10)

1.一种涂改带自动组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转盘机构以及围绕转盘机构依次设置的下壳体自转上料机构、带嘴上料机构、放带轮上料机构、带芯上料机构、收带轮上料机构、绕带机构、转带机构、上壳体自转上料机构、壳体压合机构和成品取出机构;所述转盘机构包括转盘以及驱动转盘转动的旋转驱动设备,所述转盘上均匀设置有多个放置槽,所述放置槽上设有通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涂改带自动组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自转上料机构包括下壳体储料结构以及处于下壳体储料结构下方的第一取料结构,所述下壳体储料结构处于放置槽上方且做自转运动,所述第一取料结构处于放置槽下方且穿过通孔做径向往复运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涂改带自动组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储料结构包括第一自转驱动设备以及与第一自转驱动设备固定连接的下壳体储料板,所述下壳体储料板上设有多个下盖储槽,下盖储槽下方设有第一隔料件,下盖储槽四周设有第一限位柱,所述下盖储槽与放置槽相对应且处于放置槽上方,所述第一取料结构包括第一纵向驱动设备以及与第一纵向驱动设备固定连接的第一取料设备,第一取料设备处于下盖储槽下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涂改带自动组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带芯上料机构包括带芯储料结构和第二取料结构,所述带芯储料结构活动穿过第二取料结构,所述带芯储料结构做自转运动,所述第二取料结构于带芯储料结构和放置槽之间做往复运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涂改带自动组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带芯储料结构包括第二自转驱动设备、带芯储料板、第二隔料件、送带驱动设备和送带板,所述第二自转驱动设备与带芯储料板固定连接,所述带芯储料板上设有多个放带槽,放带槽四周设有第二限位柱,所述第二隔料板处于带芯储料板下方,所述第二隔料件上设有输出孔,输出孔与放带槽相连通,所述送带板处于输出孔下方,送带驱动设备与送带板固定连接且驱动送带板做直线往复运动,所述送带板一端设有带芯槽口,所述带芯槽口具有两种状态:推出状态和复位状态;
所述带芯槽口处于复位状态时,带芯槽口、放带槽和输出孔三者相连通,
所述带芯槽口处于推出状态时,带芯槽口伸入第二取料结构,且送带板另一端遮挡输出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涂改带自动组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取料结构包括第一直线驱动设备、第二纵向驱动设备、第二取料设备、压带件、第一升降驱动设备、自转设备和检测设备,所述第一升降驱动设备与自转设备固定连接且驱动自转设备做纵向往复运动,自转设备穿过带料槽口,所述检测设备与自转设备相邻设置;所述第一直线驱动设备与第二纵向驱动设备固定连接,第二纵向驱动设备与第二取料设备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取料设备处于自转设备的上方且于带料槽口与放置槽之间做往复运动,所述压带件与第二取料设备固定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涂改带自动组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自转上料机构包括上壳体储料结构以及处于上壳体储料结构的输出位置的第三取料结构,所述上壳体储料结构做自转运动,所述第三取料结构于上壳体储料结构与放置槽之间做往复运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涂改带自动组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储料结构包括第三自转驱动设备以及与第三自转驱动设备固定连接的上壳体储料板,所述上壳体储料板上设有多个上盖储槽,所述上盖储槽下方设有第三隔料件,所述上盖储槽四周设有第三限位柱。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涂改带自动组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取料结构包括第二直线驱动设备、第二升降驱动设备和、第三取料设备、第四直线驱动设备、第三纵向驱动设备、第四取料设备和过渡件,所述第二直线驱动设备与第二升降驱动设备固定连接,第二升降驱动设备与第三取料设备固定连接,第三取料设备处于上盖储槽的下方,过渡件处于第三取料设备和上盖储槽之间,第四直线驱动设备与第三纵向驱动设备固定连接,第四取料设备与第三纵向驱动设备固定连接,第四取料设备处于第三取料设备的上方,且第四取料设备与放置槽与第三取料设备之间做往复运动。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涂改带自动组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取料结构包括第三升降驱动设备、推块、第四直线驱动设备、第三纵向驱动设备和第四取料设备,第三升降设备与推块固定连接,所述推块处于上盖储槽的下方且穿过上盖储槽做纵向往复运动,所述第四直线驱动设备与第三纵向驱动设备固定连接,第三取料设备与第三纵向驱动设备固定连接,第三取料设备处于上盖储槽的上方。
CN202222143213.2U 2022-08-13 2022-08-13 一种涂改带自动组装机 Active CN2181362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43213.2U CN218136245U (zh) 2022-08-13 2022-08-13 一种涂改带自动组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43213.2U CN218136245U (zh) 2022-08-13 2022-08-13 一种涂改带自动组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36245U true CN218136245U (zh) 2022-12-27

Family

ID=845509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43213.2U Active CN218136245U (zh) 2022-08-13 2022-08-13 一种涂改带自动组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362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34448B (zh) 手机电池自动组装机
CN107770715A (zh) 一种挂式耳机底壳部件的全自动组装机
CN107487629B (zh) 一种全自动网纱贴合机
CN108515664B (zh) 注塑自动系统
CN109443116A (zh) 电子雷管生产线
CN209416183U (zh) 电子雷管生产线
CN105321735A (zh) 电容插壳机
CN111495696B (zh) 一种电感点胶机
CN211181944U (zh) 一种自动贴导片机
CN108500585A (zh) 带有电机自动配送装置的变速箱全自动智能组装线
CN108453503A (zh) 带有齿轮自动装配机构的变速箱全自动智能组装线
CN218136245U (zh) 一种涂改带自动组装机
CN207459095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自动包胶装置
CN211306122U (zh) 电池装帽装置
CN111822966B (zh) 一种瓶盖内外盖自动组装系统
CN108747348A (zh) 一种led灯自动装配机
CN218538026U (zh) 一种电机装配用转子轴上料装置
CN210191962U (zh) 电动牙刷头包装生产线
CN208601820U (zh) 注塑自动系统
CN216029109U (zh) 一种油杯组件快速组装机
CN215846816U (zh) 一种小型电机装配设备
CN215466219U (zh) 一种注射器输送装置
CN213503234U (zh) 一种组装于包装盒的手机托上料装置
CN212449436U (zh) 一种pcb板自动码垛设备
CN209647417U (zh) 全自动电机支架铆合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