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09990U - 定位治具 - Google Patents

定位治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09990U
CN218109990U CN202221904515.0U CN202221904515U CN218109990U CN 218109990 U CN218109990 U CN 218109990U CN 202221904515 U CN202221904515 U CN 202221904515U CN 218109990 U CN218109990 U CN 2181099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ce
abutting
workpiece
side wall
inner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90451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兴智
易照耀
王本朋
肖芊
袁增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lian Yuzhan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lian Yuzhan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lian Yuzhan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lian Yuzhan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90451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099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099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099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igs For Machine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定位治具,包括:承载件;第一抵持件,可移动地设于承载件的一侧;第一内撑件,位于承载件,第一内撑件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一抵持件,第一内撑件的另一端具有内撑面;第一弹性件,套设于部分第一内撑件并抵接于第一抵持件;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一抵持件朝向工件移动,以使第一抵持件抵接于工件的第一外侧壁,且内撑面抵接于工件的第一内侧壁;及第二抵持件,可移动地设于承载件的另一侧以抵持工件的第二外侧壁。上述定位治具通过第一抵持件和第二抵持件分别抵持工件的相对两侧,并通过第一抵持件带动第一内撑件抵接于工件的第一内侧壁,能够同时装夹工件的内外侧壁,以实现快速装夹工件至承载件上,提高了装夹效率。

Description

定位治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装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定位治具。
背景技术
如今工件在进行机械加工时,需将工件装夹定位至加工位,以使加工设备精准加工工件,从而提高工件的产品质量。
在装夹工件时,作业人员将工件装夹在装夹机上,以完成工件的装夹定位。然而,通过人工装夹工件的工作强度大,降低了装夹效率。且装夹机需根据工件结构的不同而改变结构,普适性不强。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定位治具,以解决上述的人工装夹效率低以及普适性不强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定位治具,包括:承载件,用于承载工件;第一抵持件,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承载件的一侧;第一内撑件,位于所述承载件,所述第一内撑件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抵持件,所述第一内撑件的另一端具有内撑面;第一弹性件,套设于部分所述第一内撑件并抵接于所述第一抵持件;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抵持件朝向所述工件移动,以使所述第一抵持件抵接于所述工件的第一外侧壁,且所述内撑面抵接于所述工件的第一内侧壁;及第二抵持件,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承载件的另一侧以抵持所述工件的第二外侧壁,所述第二外侧壁相对于所述第一外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撑件包括:第一活动部,活动穿设于所述第一抵持件,所述第一活动部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抵持件,且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活动部;第一内撑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活动部的另一端并具有所述内撑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治具还包括:第二驱动件,连接于所述第二抵持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抵持件朝向所述工件移动,以使所述第二抵持件抵接于所述第二外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治具还包括:第二内撑件,位于所述承载件,所述第二内撑件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抵持件,所述第二内撑件的另一端用于抵接所述工件的第二内侧壁,所述第二内侧壁相对于所述第一内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治具还包括:第二弹性件,套设于部分所述第二内撑件并抵接于所述第二抵持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持件朝向所述第一驱动件的一端设有第一抵推斜面;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抵推斜面的相对位置设有第二抵推斜面,所述第二抵推斜面用于在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驱动下沿第一方向移动并抵推所述第一抵推斜面,以使所述第一抵持件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持件包括第一抵推板,所述第一抵推板具有与所述第一外侧壁平行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用于抵推所述第一外侧壁,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抵持件的抵推方向,所述第一抵推板具有一预设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治具包括:压紧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活动穿设于所述承载件并与所述第二内撑件间隔设置,以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压紧所述工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治具包括:第一夹持件,沿第三方向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承载件上;第二夹持件,与所述第一夹持件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并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承载件上,所述第二夹持件和所述第一夹持件相对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夹持件抵推所述工件的第三外侧壁,第二夹持件抵推所述工件的第四外侧壁,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治具还包括:第三抵持件,与所述第一抵持件位于工件的同一侧,用于抵持所述工件的第一外侧壁。
上述定位治具定位工件时,首先作业人员或机械手爪将工件放置于承载件上,接着第一驱动件驱动第一抵持件朝向内撑面移动,以使第一抵持件抵接于工件的第一外侧壁,同时第二抵持件朝向工件移动,以使第二抵持件抵接于工件的第二外侧壁,使得第一抵持件和第二抵持件分别抵持工件的相对两侧,且第一弹性件提供弹力以抵推第一内撑件的一端朝向第一抵持件移动,使得第一内撑件的一端抵持于第一抵持件,然后第一内撑件在第一抵持件的带动下朝向工件移动,以使内撑面抵接于工件的第一内侧壁,且第一弹性件在内撑面抵接于第一内侧壁时,第一弹性件被第一内撑件压缩至第一抵持件上,以缓冲第一内撑件抵接第一内侧壁时的冲击力,避免刮伤第一内侧壁。如此,通过第一抵持件和第二抵持件分别抵持工件的相对两侧,以实现快速装夹工件至承载件上,并通过第一驱动件驱动第一抵持件抵接于工件的第一外侧壁时,第一抵持件还带动第一内撑件抵接于工件的第一内侧壁,能够同时装夹工件的内外侧壁,以实现快速装夹工件至承载件上,提高了装夹效率。
此外,上述定位治具由于通过内撑以及外侧壁抵接的形式装夹工件,无需额外配置装夹机,可适用于多种结构的工件的定位。
附图说明
图1为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治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定位治具处于装夹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定位治具沿Ⅳ-Ⅳ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2所示的定位治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定位治具 100
承载件 10
贯穿孔 11
第一抵持件 20
第一抵推斜面 21
第一抵推板 22
第一表面 221
第一滑动部 23
第一凸出部 24
第一内撑件 30
内撑面 31
第一活动部 32
第一卡持体 321
第一内撑部 33
第一弹性件 40
第一驱动件 50
第二抵推斜面 51
抵推斜块 52
抵推驱动部 53
第二抵持件 60
第二驱动件 70
第二内撑件 80
第二活动部 81
第二卡持体 811
第二内撑部 82
第二弹性件 90
基板 91
连接孔 911
限位孔 912
滑动槽 913
第三弹性件 914
压紧件 92
压紧部 921
压紧驱动部 922
第三抵持件 93
第三驱动件 94
第四抵持件 95
第四驱动件 96
限位件 97
限位槽 971
第一夹持件 98
第一夹持部 981
第一夹持驱动部 982
第二夹持件 99
第二夹持部 991
第二夹持驱动部 992
工件 200
第一外侧壁 201
第二外侧壁 202
第一内侧壁 203
第二内侧壁 204
第三外侧壁 205
第四外侧壁 20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所述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实用新型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定位治具,应用于装夹定位工件,工件可以为手机中框、手机壳等,提高了装夹效率。具体地,定位治具包括:承载件,用于承载工件;第一抵持件,可移动地设于承载件的一侧;第一内撑件,位于承载件,第一内撑件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一抵持件,第一内撑件的另一端具有内撑面;第一弹性件,套设于部分第一内撑件并抵接于第一抵持件;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一抵持件朝向工件移动,以使第一抵持件抵接于工件的第一外侧壁,且内撑面抵接于工件的第一内侧壁;及第二抵持件,可移动地设于承载件的另一侧以抵持工件的第二外侧壁,第二外侧壁相对于第一外侧壁。
上述定位治具定位工件时,首先作业人员或机械手爪将工件放置于承载件上,接着第一驱动件驱动第一抵持件朝向内撑面移动,以使第一抵持件抵接于工件的第一外侧壁,同时第二抵持件朝向工件移动,以使第二抵持件抵接于工件的第二外侧壁,使得第一抵持件和第二抵持件分别抵持工件的相对两侧,且第一弹性件提供弹力以抵推第一内撑件的一端朝向第一抵持件移动,使得第一内撑件的一端抵持于第一抵持件,然后第一内撑件在第一抵持件的带动下朝向工件移动,以使内撑面抵接于工件的第一内侧壁,且第一弹性件在内撑面抵接于第一内侧壁时,第一弹性件被第一内撑件压缩至第一抵持件上,以缓冲第一内撑件抵接第一内侧壁时的冲击力,避免刮伤第一内侧壁。
如此,通过第一抵持件和第二抵持件分别抵持工件的相对两侧,以实现快速装夹工件至承载件上,并通过第一驱动件驱动第一抵持件抵接于工件的第一外侧壁时,第一抵持件还带动第一内撑件抵接于工件的第一内侧壁,能够同时装夹工件的内外侧壁,以实现快速装夹工件至承载件上,提高了装夹效率。此外,上述定位治具由于通过内撑以及外侧壁抵接的形式装夹工件,无需额外配置装夹机,可适用于多种结构的工件的定位。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图1为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工件200可以为手机中框,且工件200为中空结构,工件200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外侧壁201和第二外侧壁202、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壁203和第二内侧壁204以及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外侧壁205和第四外侧壁206。
为便于说明,在图1中建立了一三维坐标系,X轴方向为第一方向,即第一外侧壁201指向第二外侧壁202的方向,Y轴方向为第三方向,即第四外侧壁206指向第三外侧壁205的方向,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三方向。
请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治具100包括承载件10、第一抵持件20、第一内撑件30、第一弹性件40、第一驱动件50和第二抵持件60。承载件10用于承载工件200,第一抵持件20可移动地设于承载件10的一侧,第一内撑件30位于承载件10,第一内撑件30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一抵持件20,第一内撑件30的另一端具有内撑面31。第一弹性件40套设于部分第一内撑件30并抵接于第一抵持件20。第一驱动件50连接于第一抵持件20,第一驱动件50用于驱动第一抵持件20朝向工件200移动,以使第一抵持件20抵接于工件200的第一外侧壁201,且内撑面31抵接于工件200的第一内侧壁203。第二抵持件60可移动地设于承载件10的另一侧,以抵持工件200的第二外侧壁20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40可以为弹簧。
请参阅图3,上述定位治具100定位工件200时,即定位治具100处于装夹状态,首先,通过作业人员或机械手爪将工件200放置于承载件10上;接着,第一驱动件50驱动第一抵持件20朝向工件200移动,以使第一抵持件20抵接于工件200的第一外侧壁201,同时第二抵持件60朝向工件200移动并抵接于工件200的第二外侧壁202,使得第一抵持件20和第二抵持件60分别抵接工件200的相对两侧,且第一弹性件40提供弹力,以抵推第一内撑件30的一端朝向第一抵持件20移动,使得第一内撑件30的一端抵持于第一抵持件20;然后,第一内撑件30在第一抵持件20的带动下朝向工件200移动,以使内撑面31抵接于工件200的第一内侧壁203,且第一弹性件40在内撑面31抵接于第一内侧壁203时,第一弹性件40被第一内撑件30压缩至第一抵持件20上,以缓冲第一内撑件30抵接第一内侧壁203时的冲击力,避免刮伤第一内侧壁203。
如此,通过第一抵持件20和第二抵持件60分别抵持于工件200的相对两侧,以同时装夹工件200的两外侧壁,并通过第一弹性件40提供弹力,以使第一内撑件30的一端抵持于第一抵持件20,能够使第一驱动件50驱动第一抵持件20抵接于工件200的第一外侧壁201时,同步带动第一内撑件30抵接于工件200的第一内侧壁203,能够实现同时装夹工件200的内外侧壁,以完成快速装夹工件200至承载件10上,提高了装夹效率。
请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撑件30包括第一活动部32和第一内撑部33。第一活动部32活动穿设于第一抵持件20,且第一活动部32的一端抵接于第一抵持件20,第一活动部32还设有第一卡持体321,第一弹性件40套设于第一活动部32,第一弹性件40的两端分别弹性抵接于第一卡持体321和第一抵持件20。第一内撑部33连接于第一活动部32的另一端并具有内撑面31。
如此,通过第一活动部32设置第一卡持体321,限定第一弹性件40的两端分别弹性抵持于第一抵持件20和第一卡持体321,能够使第一弹性件40提供弹力,抵推第一活动部32的一端朝向内撑面31移动,使得第一活动部32的一端抵持于第一抵持件20,以使第一抵持件20稳定带动第一活动部32朝向工件200移动,提高了装夹稳定性;通过设置第一活动部32活动穿设于第一抵持件20,当内撑面31抵接于第一内侧壁203时,第一内撑部33带动第一活动部32背离工件200移动,使得第一卡持体321压缩第一弹性件40至第一抵持件20,以缓冲第一内撑部33抵接第一内侧壁203时的冲击力,防止第一内撑部33刮伤第一内侧壁203,提高了装夹精度。
请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治具100还包括第二驱动件70。第二驱动件70连接于第二抵持件60,用于驱动第二抵持件60朝向工件200移动,以使第二抵持件60抵接于第二外侧壁202。
如此,通过设置第二驱动件70与第二抵持件60连接,能够使第二抵持件60在第二驱动件70的驱动下朝向工件200移动,第二抵持件60抵接于第二外侧壁202,使得第二抵持件60和第一抵持件20分别抵接于第二外侧壁202和第一外侧壁201,以使第二抵持件60和第一抵持件20稳定装夹工件200至承载件10上,提高了装夹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治具100还包括第二内撑件80,位于承载件10,第二内撑件80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二抵持件60,第二内撑件80的另一端用于抵接工件200的第二内侧壁204,第二内侧壁204相对于第一内侧壁203。
如此,第二内撑件80在第二抵持件60的带动下朝向工件200移动,使得第二内撑件80抵接于第二内侧壁204,以使第二内撑件80和第一内撑件30分别抵接于工件200的相对两内侧壁,能够实现稳定装夹工件200至承载件10上,进一步地提高了装夹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治具100还包括第二弹性件90,第二内撑件80包括第二活动部81和第二内撑部82,第二活动部81活动穿设于第二抵持件60,且第二活动部81的一端抵接于第二抵持件60,第二活动部81还设有第二卡持体811,第二弹性件90套设于第二活动部81,第二弹性件90的两端分别弹性抵接于第二卡持体811和第二抵持件60,第二内撑部82连接于第二活动部81的另一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90可以为弹簧。
如此,通过第二弹性件90的两端分别弹性抵持于第二卡持体811和第二抵持件60,能够使第二弹性件90提供弹力,并抵推第二活动部81的一端朝向工件200移动,使得第二活动部81的一端抵持于第二抵持件60,以使第二抵持件60稳定带动第二活动部81朝向工件200移动,提高了装夹稳定性;在第二内撑件80抵接于第二内侧壁204时,第二弹性件90被第二卡持体811压缩至第二抵持件60,能够实现缓冲第二内撑件80抵接第二内侧壁204时的冲击力,防止第二内撑件80刮伤第二内侧壁204,提高了装夹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抵持件20和第二抵持件60的结构相同,第一驱动件50和第二驱动件70的结构相同,则下面以第一抵持件20和第一驱动件50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4,具体地,第一抵持件20朝向第一驱动件50的一端设有第一抵推斜面21,第一驱动件50与第一抵推斜面21的相对位置设有第二抵推斜面51,第二抵推斜面51抵接于第一抵推斜面21,第二抵推斜面51用于在第一驱动件50的驱动下沿第二方向移动以抵推第一抵推斜面21,使得第一抵持件20沿第一方向移动。可以理解地,第二方向为图2所示的Z轴方向,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
如此,通过设置第一抵推斜面21抵接于第二抵推斜面51,当第一驱动件50沿第二方向移动时,第二抵推斜面51抵推第一抵推斜面21,使得第一抵持件20在第一驱动件50的抵推下沿第二抵推斜面51移动,以使第一抵持件20沿第一方向稳定移动,能够实现第一抵持件20快速抵接于工件200的第一外侧壁201,提高了装夹效率。
请继续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抵持件20包括第一抵推板22,第一抵推板22具有与第一外侧壁201平行的第一表面221,第一表面221用于抵推第一外侧壁201,沿垂直于第一抵持件20的抵推方向,第一抵推板22具有一预设宽度。
如此,通过设置第一抵推板22的预设宽度,能够增大第一抵推板22与第一外侧壁201的接触面积,以减小第一抵持件20抵推第一外侧壁201时的压力,防止第一抵持件20刮伤工件200的第一外侧壁201,进一步地提高了装夹精度。
请再次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治具100还包括基板91,基板91上设有连接孔911和限位孔912,承载件10收容于连接孔911内并卡接于基板91,限位孔912与连接孔911间隔设置。第一驱动件50包括抵推斜块52和抵推驱动部53,抵推斜块52设有第二抵推斜面51并活动穿设于限位孔912内,抵推驱动部53连接于抵推斜块52远离第二抵推斜面51的一端,抵推驱动部53用于驱动抵推斜块52沿第二方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抵推驱动部53可以为气缸。
如此,通过设置连接孔911收容承载件10,能够使得基板91稳定支撑承载件10,避免工件200在被装夹至承载件10上时发生晃动,提高了装夹稳定性;通过抵推斜块52活动穿设于限位孔912内,限位孔912限定抵推斜块52的移动方向,使得抵推斜块52在抵推驱动部53的驱动下始终沿第二方向移动,能够实现稳定抵推第一抵持件20沿第一方向移动,进一步地提高了装夹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板91还设有滑动槽913和第三弹性件914,滑动槽913沿第一抵持件20的移动方向延伸,且滑动槽913与限位孔912间隔设置于基板91上。第一抵持件20还包括第一滑动部23和第一凸出部24,第一滑动部23滑动设置于基板91上,第一滑动部23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抵推板22,第一滑动部23的另一端设有第一抵推斜面21。第一凸出部24连接于第一滑动部23朝向基板91的一侧并伸至滑动槽913内,第三弹性件914设于滑动槽913内且两端分别弹性抵持于滑动槽913的槽壁和第一凸出部24。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弹性件914可以为弹簧。
当定位治具100装夹工件200时,第一驱动件50抵推第一滑动部23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一凸出部24在第一滑动部23的带动下压缩第三弹性件914至滑动槽913的槽壁;
当定位治具100装夹结束时,第一驱动件50取消抵推第一滑动部23,第三弹性件914提供弹力并推动第一凸出部24,以使第一凸出部24带动第一滑动部23复位至初始位置。
如此,通过第三弹性件914的两端分别弹性抵持于滑动槽913的槽壁和第一凸出部24,能够使第一抵持件20在定位治具100装夹结束后复位至初始位置,以便定位治具100重复装夹工件200,提高了装夹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治具100包括压紧件92,压紧件92包括相连接的压紧部921和压紧驱动部922,承载件10上设有贯穿孔11,压紧部921沿第二方向活动穿设于贯穿孔11并与第二内撑件80间隔设置,压紧部921在压紧驱动部922的驱动下在第二方向上压紧工件200。在本实施例中,压紧驱动部922可以为旋转伸缩气缸。
如此,通过设置相连接的压紧部921和压紧驱动部922,能够实现在第二方向上压紧工件200至承载件10上,以进一步地稳定固定工件200至承载件10上,提高了装夹稳定性。
可以理解地,压紧件9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等,且多个压紧件92与第二内撑件80间隔设置。如此,通过设置多个压紧件92,能够在第二方向上压紧工件200的不同位置,以稳定压紧工件200至承载件10上,进一步地提高了装夹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治具100包括第一夹持件98和第二夹持件99。第一夹持件98包括第一夹持部981和第一夹持驱动部982,第一夹持部981沿第三方向可移动地设于承载件10上,第一夹持驱动部982设于基板91上并连接于第一夹持部981,第一夹持驱动部982用于驱动第一夹持部981朝向工件200移动,以使第一夹持部981抵持第三外侧壁205。第二夹持件99包括第二夹持部991和第二夹持驱动部992,第二夹持部991与第一夹持部981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并可移动地设于承载件10上,第二夹持驱动部992设于基板91上并连接于第二夹持部991,第二夹持驱动部992用于驱动第二夹持部991朝向工件200移动,以使第二夹持部991抵持第四外侧壁206。
如此,通过设置第一夹持件98和第二夹持件99,以分别抵持于第三外侧壁205和第四外侧壁206,能够实现稳定夹持于工件200的相对两外侧壁,使得工件200被稳定装夹至承载件10上,提高了装夹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治具100还包括相连接的第三抵持件93和第三驱动件94及相连接的第四抵持件95和第四驱动件96,第三抵持件93与第一抵持件20位于工件200的同一侧,第四抵持件95和第二抵持件60位于工件200的同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抵持件93和第四抵持件95与第一抵持件20的结构相同,第三驱动件94和第四驱动件96与第一驱动件50的结构相同。
如此,通过设置第三抵持件93和第一抵持件20位于工件200的同一侧,第四抵持件95和第二抵持件60位于工件200的同一侧,能够使第三抵持件93在第三驱动件94的驱动下抵持于第一外侧壁201,第四抵持件95在第四驱动件96的驱动下抵持于第二外侧壁202,使得第三抵持件93和第四抵持件95分别稳定抵持于工件200的相对两外侧壁,能够实现工件200被稳定装夹至承载件10上,进一步地提高了装夹稳定性。
请参阅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治具100还包括四个限位件97,四个限位件97间隔设置于基板91上,且每个限位件97均设有限位槽971,第一抵持件20、第二抵持件60、第三抵持件93和第四抵持件95均收容于对应的限位槽971内。
如此,通过设置限位槽971,能够限定第一抵持件20、第二抵持件60、第三抵持件93和第四抵持件95的移动方向,以使第一抵持件20和第三抵持件93始终沿第一方向抵持于第一外侧壁201,第二抵持件60和第四抵持件95始终沿第一方向抵持于第二外侧壁202,提高了装夹精度。
上述定位治具100装夹工件200的作业过程为:
首先,作业人员或机械手爪将工件200放置于承载件10上,第一弹性件40提供弹力,以使第一内撑件30的一端抵持于第一抵持件20,第二弹性件90提供弹力,以使第二内撑件80的一端抵持于第二抵持件60;
接着,第一驱动件50沿第二方向移动时,第二抵推斜面51抵推第一抵推斜面21,使得第一抵持件20在第一驱动件50的驱动下沿第一方向朝向工件200移动,第一抵持件20抵持于第一外侧壁201,同时第一内撑件30在第一抵持件20的带动下抵持于第一内侧壁203;
然后,第二驱动件70驱动第二抵持件60沿第一方向朝向工件200移动,以使第二抵持件60抵持于第二外侧壁202,同时第二内撑件80在第二抵持件60的带动下抵持于第二内侧壁204;
最后,第一夹持件98和第二夹持件99相对移动,第一夹持件98抵持于第三外侧壁205,第二夹持件99抵持于第四外侧壁206,压紧件92沿第二方向压紧工件200至承载件10上。
上述定位治具100通过第一抵持件20和第二抵持件60分别抵持于工件200的相对两外侧壁,第一内撑件30和第二内撑件80分别抵持于工件200的相对两内侧壁,能够同时装夹工件200的内外侧壁,以实现快速装夹工件200至承载件10上,提高了装夹效率。此外,上述定位治具100由于通过内撑以及外侧壁抵接的形式装夹工件,无需额外配置装夹机,可适用于多种结构的工件的定位。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定位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承载件,用于承载工件;
第一抵持件,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承载件的一侧;
第一内撑件,位于所述承载件,所述第一内撑件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抵持件,所述第一内撑件的另一端具有内撑面;
第一弹性件,套设于部分所述第一内撑件并抵接于所述第一抵持件;
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抵持件朝向所述工件移动,以使所述第一抵持件抵接于所述工件的第一外侧壁,且所述内撑面抵接于所述工件的第一内侧壁;及
第二抵持件,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承载件的另一侧以抵持所述工件的第二外侧壁,所述第二外侧壁相对于所述第一外侧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撑件包括:
第一活动部,活动穿设于所述第一抵持件,所述第一活动部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抵持件,且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活动部;
第一内撑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活动部的另一端并具有所述内撑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治具还包括:
第二驱动件,连接于所述第二抵持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抵持件朝向所述工件移动,以使所述第二抵持件抵接于所述第二外侧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位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治具还包括:
第二内撑件,位于所述承载件,所述第二内撑件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抵持件,所述第二内撑件的另一端用于抵接所述工件的第二内侧壁,所述第二内侧壁相对于所述第一内侧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位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治具还包括:
第二弹性件,套设于部分所述第二内撑件并抵接于所述第二抵持件。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位治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抵持件朝向所述第一驱动件的一端设有第一抵推斜面;
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抵推斜面的相对位置设有第二抵推斜面,所述第二抵推斜面用于在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驱动下沿第一方向移动并抵推所述第一抵推斜面,以使所述第一抵持件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治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抵持件包括第一抵推板,所述第一抵推板具有与所述第一外侧壁平行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用于抵推所述第一外侧壁,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抵持件的抵推方向,所述第一抵推板具有一预设宽度。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位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治具包括:
压紧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活动穿设于所述承载件并与所述第二内撑件间隔设置,以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压紧所述工件。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位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治具包括:
第一夹持件,沿第三方向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承载件上;
第二夹持件,与所述第一夹持件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并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承载件上,所述第二夹持件和所述第一夹持件相对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夹持件抵推所述工件的第三外侧壁,第二夹持件抵推所述工件的第四外侧壁,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治具还包括:
第三抵持件,与所述第一抵持件位于工件的同一侧,用于抵持所述工件的第一外侧壁。
CN202221904515.0U 2022-07-22 2022-07-22 定位治具 Active CN2181099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04515.0U CN218109990U (zh) 2022-07-22 2022-07-22 定位治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04515.0U CN218109990U (zh) 2022-07-22 2022-07-22 定位治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09990U true CN218109990U (zh) 2022-12-23

Family

ID=84519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904515.0U Active CN218109990U (zh) 2022-07-22 2022-07-22 定位治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099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726581U (zh) 双向联动夹紧装置及其夹具
CN211728492U (zh) 一种夹持定位工装
CN201186389Y (zh) 一种对心夹具
CN218109990U (zh) 定位治具
CN211805995U (zh) 翻转定位装置
CN116493853A (zh) 定位夹紧治具以及定位夹紧装置
CN218051454U (zh) 一种龙门铣床用夹具
CN217860842U (zh) 治具
CN213053867U (zh) 一种运动同步夹紧定位工装
CN212192208U (zh) 自定位精密空油压夹治具
CN208557236U (zh) 一种夹持装置
CN218534205U (zh) 吸取定位装置
CN209740138U (zh) 一种汽车工件的直轨式生产线
CN212553463U (zh) 一种易变形工件用工装夹具
CN219901821U (zh) 夹持治具
CN113500434B (zh) 自定位精密空油压夹治具
CN217667917U (zh) 一种任意角度加工夹持装置
CN218312939U (zh) 一种喷砂夹具
CN220740806U (zh) 一种平均受压工装结构
CN218081516U (zh) 装夹治具及加工装置
CN218260684U (zh) 上下料装置
CN217860022U (zh) 夹持装置
CN219131691U (zh) 承载装置及加工设备
CN220029825U (zh) 固定治具及打磨装置
CN217452983U (zh) 夹具及加工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