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01821U - 夹持治具 - Google Patents

夹持治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01821U
CN219901821U CN202320662576.9U CN202320662576U CN219901821U CN 219901821 U CN219901821 U CN 219901821U CN 202320662576 U CN202320662576 U CN 202320662576U CN 219901821 U CN219901821 U CN 2199018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shing
base
piece
pressing
guide incli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6257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永飞
吴海生
陈东
李娜
赵新超
孟令明
蔡振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lian Precision Electronics Zhe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lian Precision Electronics Zhe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lian Precision Electronics Zhe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lian Precision Electronics Zhe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6257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018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018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018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Jigs For Machine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夹持治具,包括底座、两组抵推组件及第二压持件。底座设置有第一夹持工位及两个第二夹持工位。两组抵推组件分别设于两个第二夹持工位,每组抵推组件包括:一对第一抵推件,沿第一方向间隔且活动设于底座,第一抵推件设有第一导向斜面;一对第二抵推件,活动设于底座且分别设于一对第一抵推件相背离的两侧,第二抵推件设有第二导向斜面;第一压持件,设于一对第一抵推件之间且可沿第二方向运动,第一压持件的两侧分别设有与第一导向斜面相适配的第三导向斜面。第二压持件设于第一夹持工位并可沿第二方向运动,第二压持件设有与第二导向斜面相适配的第四导向斜面。该夹持治具作业简单且可同时固定多个工件,提高了固定效率。

Description

夹持治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夹持治具。
背景技术
加工异形结构工件时,为提高工件的稳定性,一般至少需要在两个方向上固定工件。然而,现有的固定方式多采用分次作业的方式进行,即先采用一个压板在一个方向上固定工件,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另外一个压板在另一个方向上固定工件,作业繁琐,劳动强度大,导致固定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夹持治具,以提高固定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夹持治具,包括:
底座,设置有第一夹持工位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夹持工位两侧的两个第二夹持工位;
两组抵推组件,分别设于两个所述第二夹持工位,每组所述抵推组件包括:
一对第一抵推件,沿第一方向间隔且活动设于所述底座,一对所述第一抵推件相对的一侧分别设有第一导向斜面;
一对第二抵推件,活动设于所述底座且分别设于一对所述第一抵推件相背离的两侧,所述底座、所述第一抵推件及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抵推件之间形成用于放置工件的容纳空间,所述第二抵推件背离所述容纳空间的一侧设有第二导向斜面;
第一压持件,设于一对所述第一抵推件之间且可沿第二方向运动,所述第一压持件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斜面相适配的第三导向斜面,所述第三导向斜面用于抵持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导向斜面,以推动相应的所述第一抵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二抵推件,从而使所述第一抵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抵压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所述工件;
第二压持件,设于所述第一夹持工位并可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所述第二压持件的四角处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二导向斜面相适配的第四导向斜面,所述第四导向斜面用于抵持相应的所述第二导向斜面,以推动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抵推件沿第三方向远离所述第二压持件,从而使所述第二抵推件沿所述第三方向抵压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所述工件;其中,
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上述夹持治具中,第一压持件的第三导向斜面能够沿第二方向向下滑动抵推第一抵推件上的第一导向斜面,以推动相对应的第一抵推件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二抵推件,从而使第一抵推件沿第一方向抵压位于容纳空间内的工件,第二压持件的第四导向斜面能够沿第二方向向下滑动抵推第二抵推件上的第二导向斜面,以推动相对应的第二抵推件沿第三方向远离第二压持件,从而使第二抵推件沿第三方向抵压位于容纳空间内的工件。
故此,上述夹持治具通过同时带动第一压持件及第二压持件沿第二方向向下移动,即可使得第一抵推件和第二抵推件分别在两个方向上抵压工件,实现在两个方向上对工件的固定,作业简单。此外,该夹持治具可同时固定多个工件,从而提高了工件的固定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持件包括:
第一主体,开设有活动槽;
活动体,活动设于所述活动槽,且所述活动体凸出所述活动槽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三导向斜面;
销钉,穿设于所述第一主体及所述活动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上端面的四角凸设有连接部,每个所述连接部嵌设有压持体,所述压持体设有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抵压所述工件的压持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推件接触所述工件时,所述压持面与所述工件间隙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持件还包括:
第一弹性体,设于所述活动槽,且所述第一弹性体的两端分别抵持所述第一主体及所述活动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组所述抵推组件还包括:
一对第二弹性体,设于所述第一抵推件和所述底座之间,且所述第二弹性体的两端分别用于抵持相应的所述第一抵推件及所述底座,以弹性推动相应的所述第一抵推件复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向斜面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以及所述第二导向斜面与所述第三方向的夹角均为α,α满足关系式:45°≤α≤6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压持件包括:
第二主体,所述第二主体的四角处分别设有所述第四导向斜面;
第三弹性体,设于所述第二主体和所述底座之间,且所述第三弹性体的两端分别抵持所述第二主体及所述底座。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组所述抵推组件还包括:
一对第四弹性体,设于所述第二抵推件和所述底座之间,且所述第四弹性体的两端分别用于抵持相应的所述第二抵推件及所述底座,以弹性推动相应的所述第二抵推件复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的四角处均设有第一限位面、第二限位面及第三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朝向所述第一抵推件设置并形成所述容纳空间的一侧壁,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抵持所述工件,所述第二限位面设于所述底座的顶端面,并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外侧,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抵持所述工件,所述第三限位面朝向所述第二抵推件设置并形成所述容纳空间的另一侧壁,用于沿所述第三方向抵持所述工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夹持治具及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夹持治具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夹持治具及工件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第一抵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夹持治具沿C-C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图2中第二抵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中第一压持件的分解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夹持治具 10
底座 11
第一夹持工位 11a
第二夹持工位 11b
容纳空间 11c
第一限位面 11d
第二限位面 11e
第三限位面 11f
抵推组件 12
第一抵推件 121
第一导向斜面 121a
第二抵推件 122
第二导向斜面 122a
第一压持件 123
第三导向斜面 123a
第一主体 1231
活动槽 1231a
连接部 1231b
活动体 1232
销钉 1233
压持体 1234
压持面 1234a
第一弹性体 1235
第二弹性体 124
第四弹性体 125
第一紧固件 126
第二压持件 13
第四导向斜面 13a
第二主体 131
第三弹性体 132
第二紧固件 14
工件 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夹持治具10,包括底座11、两组抵推组件12及第二压持件13,用于固定工件20。其中,工件20可以为异形结构小件,通过夹持治具10实现对异形结构小件的至少两个方向的固定。
为便于理解,在图1和图2中均增加了一三维坐标系,具体地,X轴所在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即第一抵推件121的移动方向,Z轴所在的方向为第二方向,即第一压持件123的移动方向,Y轴所在的方向为第三方向,即第二抵推件122的移动方向。其中,X轴、Y轴、Z轴两两垂直。
请参见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1设置有第一夹持工位11a以及位于第一夹持工位11a两侧的两个第二夹持工位11b。两组抵推组件12分别设于两个第二夹持工位11b,每组抵推组件12包括一对第一抵推件121、一对第二抵推件122及第一压持件123。
一对第一抵推件121沿第一方向间隔且活动设于底座11,一对第一抵推件121相对的一侧分别设有第一导向斜面121a。
一对第二抵推件122活动设于底座11且分别设于一对第一抵推件121相背离的两侧,底座11、第一抵推件121及相对应的第二抵推件122之间形成用于放置工件20的容纳空间11c,第二抵推件122背离容纳空间11c的一侧设有第二导向斜面122a。
第一压持件123设于一对第一抵推件121之间且可沿第二方向运动,第一压持件123的两侧分别设有与第一导向斜面121a相适配的第三导向斜面123a,第三导向斜面123a用于抵持相对应的第一导向斜面121a,以推动相应的第一抵推件121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二抵推件122,从而使第一抵推件121沿第一方向抵压位于容纳空间11c内的工件20。
第二压持件13设于第一夹持工位11a并可沿第二方向运动,第二压持件13的四角处分别设有与第二导向斜面122a相适配的第四导向斜面13a,第四导向斜面13a用于抵持相应的第二导向斜面122a,以推动相对应的第二抵推件122沿第三方向远离第二压持件13,从而使第二抵推件122沿第三方向抵压位于容纳空间11c内的工件20。
上述夹持治具中,第一压持件123的第三导向斜面123a能够沿第二方向向下滑动抵推第一抵推件121上的第一导向斜面121a,以推动相对应的第一抵推件121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二抵推件122,从而使第一抵推件121沿第一方向抵压位于容纳空间11c内的工件20,第二压持件13的第四导向斜面13a能够沿第二方向向下滑动抵推第二抵推件122上的第二导向斜面122a,以推动相对应的第二抵推件122沿第三方向远离第二压持件13,从而使第二抵推件122沿第三方向抵压位于容纳空间11c内的工件20。
故此,上述夹持治具10通过同时带动第一压持件123及第二压持件13沿第二方向向下移动,即可使得第一抵推件121和第二抵推件122分别在两个方向上抵压工件20,实现在两个方向上对工件20的固定,作业简单。此外,上述夹持治具10可同时固定多个工件20,从而提高了工件20的固定效率。
请参见图3和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压持件123包括第一主体1231、活动体1232及销钉1233。第一主体1231开设有活动槽1231a,活动体1232活动设于活动槽1231a,且活动体1232凸出活动槽1231a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三导向斜面123a,销钉1233穿设于第一主体1231及活动体1232。故此,活动体1232通过销钉1233与第一主体1231形成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便于第一压持件123的拆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体1231上端面的四角凸设有连接部1231b,每个连接部1231b嵌设有压持体1234,压持体1234设有用于沿第二方向抵压工件20的压持面1234a。
故此,压持体1234通过嵌设的方式与第一主体1231形成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便于第一压持件123的拆装。此外,压持体1234上的压持面1234a沿第二方向抵压工件20,能够在配合第一抵推件121和第二抵推件122在三个方向上固定工件。
请参见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抵推件121接触工件20时,压持面1234a与工件20间隙配合。故此,通过合理配置第一压持件123和第一抵推件121作业时相对工件20的配合关系,能够确保工件20在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上先后受到抵压,防止因工件因单个方向上过压产生变形。
请参见图3和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压持件123还包括第一弹性体1235。第一弹性体1235设于活动槽1231a,且第一弹性体1235的两端分别抵持第一主体1231及活动体1232。故此,通过第一弹性体1235使得第一主体1231与活动体1232之间形成柔性联动,可将施加于第一主体1231上的力柔性传递至活动体1232,从而降低第一压持件123对第一抵推件121产生的损坏。示例性地,第一弹性体1235可以为弹簧。
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体1235为多个,且多个第一弹性体1235呈阵列排布。
请参见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每组抵推组件12还包括一对第二弹性体124。第二弹性体124设于第一抵推件121和底座11之间,且第二弹性体124的两端分别用于抵持相应的第一抵推件121及底座11,以弹性推动相应的第一抵推件121复位。
第一压持件123在受到向下的作用力时,能够带动第一抵推件121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二抵推件122运动以抵压工件20,并使得第一抵推件121压缩第二弹性体124。当施力于第一压持件123的作用力被撤销后,第二弹性体124被压缩的弹力释放,进而弹性推动第一抵推件121远离第二抵推件122运动,以此实现第一抵推件121及第一压持件123的复位。
故此,第二弹性体124一方面能够缓冲第一抵推件121所受到的第一压持件123的推动力,避免第一抵推件121因受力过大导致对工件20的损坏,另一方面,第二弹性体124还能在撤销对第一压持件123的作用力后,弹性抵推第一抵推件121实现复位,便于工件20的移取或二次装载,提高抵推组件12的固定效率。
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体124为弹簧,且第二弹性体124沿其径向的一部分嵌设于底座11,第二弹性体124沿其径向的另一部分嵌设于第一抵推件121,能够降低第二弹性体124在其径向的摆动,以提高第二弹性体124传递弹力的稳定性。
请参见图4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斜面121a与第一方向的夹角以及第二导向斜面122a与第三方向的夹角均为α,α满足关系式:45°≤α≤60°,例如:45°、50°、55°、60°。
故此,通过合理配置α的范围,能够在满足对工件20抵压的基础上,减小夹持治具10的占用空间。具体地,若α大于60°,则第一抵推件121在底座11上移动同等距离的基础上,需要增大第一压持件123沿第二方向的运动距离,若α小于45°,则第一抵推件121在底座11上移动同等距离的基础上,需要增大第一压持件123沿第一方向的运动距离。
请参见图2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压持件13包括第二主体131及第三弹性体132。第二主体131的四角处分别设有第四导向斜面13a,第三弹性体132设于第二主体131和底座11之间,且第三弹性体132的两端分别抵持第二主体131及底座11。
故此,通过第三弹性体132能够使得第二压持件13与第二抵推件122形成柔性推动,以将施加于第二压持件13上的作用力柔性传递至第二抵推件122,避免因施加第二压持件13上的作用力过大导致第二抵推件122对工件20的损坏。
本实施例中,第三弹性体132为弹簧,且第三弹性体132的两端分别嵌设至第二主体131及底座11,能够降低第三弹性体132在其径向的摆动,以提高第三弹性体132传递弹力的稳定性。
请参见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每组抵推组件12还包括第四弹性体125。第四弹性体125设于相应的第二抵推件122和底座11之间,且第四弹性体125的两端分别用于抵持相应的第二抵推件122及底座11,以弹性推动相应的第二抵推件122复位。
第二压持件13在受到向下的作用力时,能够带动第二抵推件122沿第三方向远离第二压持件13运动以抵压工件20,并使得第二抵推件122压缩第四弹性体125。当施力于第二压持件13的作用力被撤销后,第四弹性体125被压缩的弹力释放,进而弹性推动第二抵推件122靠近第二压持件13运动,以此实现第二抵推件122及第二压持件13的复位。
故此,第四弹性体125一方面能够缓冲第二抵推件122所受到的第二压持件13的推动力,避免第二抵推件122因受力过大导致对工件20的损坏,另一方面,第四弹性体125还能在撤销对第二压持件13的作用力后,弹性抵推第二抵推件122实现复位,便于工件20的移取或二次装载,提高抵推组件12的固定效率。
本实施例中,第四弹性体125为弹簧,且第四弹性体125的一端嵌设于第二抵推件122,能够降低第四弹性体125在其径向的摆动,以提高第四弹性体125传递弹力的稳定性。
请参见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1的四角处均设有第一限位面11d、第二限位面11e及第三限位面11f,第一限位面11d朝向第一抵推件121设置并形成容纳空间11c的一侧壁,用于沿第一方向抵持工件20,第二限位面11e设于底座11的顶端面,并位于容纳空间11c外侧,用于沿第二方向抵持工件20,第三限位面11f朝向第二抵推件122设置并形成容纳空间11c的另一侧壁,用于沿第三方向抵持工件20。故此,通过第一限位面11d、第二限位面11e及第三限位面11f能够提高对工件20的支撑稳定性。
请参见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每组抵推组件12还包括第一紧固件126,第一紧固件126的一端穿过第一主体1231并螺纹连接至底座11,第一紧固件126的另一端用于抵持第一主体1231。示例性地,第一紧固件126可以为螺栓。
故此,通过第一紧固件126能够固定第一主体1231至底座11,提高夹持治具10整体的移载便捷性。此外,第一紧固件126与第一主体1231的穿设结构,使得第一紧固件126能够导引第一主体1231沿第二方向运动,提高第一主体1231沿第二方向运动的稳定性。
请参见图2,在一些实施中,夹持治具10还包括第二紧固件14。第二紧固件14的一端穿过第二主体131并螺纹连接至底座11,第二紧固件14的另一端用于抵持第二主体131。示例性地,第二紧固件14可以为螺栓。
故此,通过第二紧固件14能够固定第二主体131至底座11,提高夹持治具10整体的移载便捷性。此外,第二紧固件14与第二主体131的穿设结构,使得第二紧固件能够导引第二主体131沿第二方向运动,提高第二主体131沿第二方向运动的稳定性。
以单个工件20的固定为例,上述夹持治具10的工作过程大致如下:
首先,放置工件20至底座11的容纳空间11c内,并使得底座11的第一限位面11d、第二限位面11e及第三限位面11f均抵接至工件20;
然后,沿第二方向向下施加作用力于第一压持件123的第一主体1231,第一主体1231沿第二方向向下压缩第一弹性体1235,并通过销钉1233带动活动体1232沿第二方向向下移动,使活动体1232的第三导向斜面123a抵推第一抵推件121上的第一导向斜面121a,以推动相对应的第一抵推件121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二抵推件122,从而使第一抵推件121沿第一方向抵压位于容纳空间11c内的工件20,并压缩第二弹性体124;
最后,沿第二方向向下施加作用力于第二压持件13的第二主体131,第二主体131沿第二方向向下压缩第三弹性体132,使第二主体131的第四导向斜面13a抵推第二抵推件122上的第二导向斜面122a,以推动相对应的第二抵推件122沿第三方向远离第二压持件13,从而使第二抵推件122沿第三方向抵压位于容纳空间11c内的工件20,并压缩第四弹性体125,以此实现对工件20的固定。
撤销施加于第一压持件123的第一主体1231以及第二压持件13的第二主体131的作用力后,第一弹性体1235、第二弹性体124、第三弹性体132及第四弹性体125被压缩的弹力释放,继而分别弹性推动第一主体1231、第一抵推件121、第二主体131及第二抵推件122复位。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实用新型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夹持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设置有第一夹持工位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夹持工位两侧的两个第二夹持工位;
两组抵推组件,分别设于两个所述第二夹持工位,每组所述抵推组件包括:
一对第一抵推件,沿第一方向间隔且活动设于所述底座,一对所述第一抵推件相对的一侧分别设有第一导向斜面;
一对第二抵推件,活动设于所述底座且分别设于一对所述第一抵推件相背离的两侧,所述底座、所述第一抵推件及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抵推件之间形成用于放置工件的容纳空间,所述第二抵推件背离所述容纳空间的一侧设有第二导向斜面;
第一压持件,设于一对所述第一抵推件之间且可沿第二方向运动,所述第一压持件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斜面相适配的第三导向斜面,所述第三导向斜面用于抵持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导向斜面,以推动相应的所述第一抵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二抵推件,从而使所述第一抵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抵压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所述工件;
第二压持件,设于所述第一夹持工位并可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所述第二压持件的四角处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二导向斜面相适配的第四导向斜面,所述第四导向斜面用于抵持相应的所述第二导向斜面,以推动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抵推件沿第三方向远离所述第二压持件,从而使所述第二抵推件沿所述第三方向抵压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所述工件;其中,
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持件包括:
第一主体,开设有活动槽;
活动体,活动设于所述活动槽,且所述活动体凸出所述活动槽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三导向斜面;
销钉,穿设于所述第一主体及所述活动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治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主体上端面的四角凸设有连接部,每个所述连接部嵌设有压持体,所述压持体设有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抵压所述工件的压持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持治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抵推件接触所述工件时,所述压持面与所述工件间隙配合。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持件还包括:
第一弹性体,设于所述活动槽,且所述第一弹性体的两端分别抵持所述第一主体及所述活动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治具,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抵推组件还包括:
一对第二弹性体,设于所述第一抵推件和所述底座之间,且所述第二弹性体的两端分别用于抵持所述底座及相应的所述第一抵推件,以弹性推动相对应的所述第一抵推件复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治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向斜面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以及所述第二导向斜面与所述第三方向的夹角均为α,α满足关系式:45°≤α≤6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持件包括:
第二主体,所述第二主体的四角处分别设有所述第四导向斜面;
第三弹性体,设于所述第二主体和所述底座之间,且所述第三弹性体的两端分别抵持所述第二主体及所述底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治具,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抵推组件还包括:
一对第四弹性体,设于所述第二抵推件和所述底座之间,且所述第四弹性体的两端分别用于抵持相应的所述第二抵推件及所述底座,以弹性推动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抵推件复位。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治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的四角处均设有第一限位面、第二限位面及第三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朝向所述第一抵推件设置并形成所述容纳空间的一侧壁,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抵持所述工件,所述第二限位面设于所述底座的顶端面,并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外侧,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抵持所述工件,所述第三限位面朝向所述第二抵推件设置并形成所述容纳空间的另一侧壁,用于沿所述第三方向抵持所述工件。
CN202320662576.9U 2023-03-29 2023-03-29 夹持治具 Active CN2199018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62576.9U CN219901821U (zh) 2023-03-29 2023-03-29 夹持治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62576.9U CN219901821U (zh) 2023-03-29 2023-03-29 夹持治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01821U true CN219901821U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652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62576.9U Active CN219901821U (zh) 2023-03-29 2023-03-29 夹持治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018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43497A (zh) 夹持装置
CN219901821U (zh) 夹持治具
CN218697642U (zh) 夹持治具
CN116493853A (zh) 定位夹紧治具以及定位夹紧装置
CN218136359U (zh) 一种三方向柔性夹具
CN107639562B (zh) 一种用于易碎片状体的治具
CN219094868U (zh) 夹持装置
CN217860842U (zh) 治具
CN109702411B (zh) 夹具装置
CN216803105U (zh) 固定装置
CN217620096U (zh) 载盘定位装置及产线加工设备
CN218109990U (zh) 定位治具
CN219484708U (zh) 定位装置
CN219987330U (zh) 工件夹具
CN219987309U (zh) 装夹治具
CN219634347U (zh) 固定载具及注塑模具
CN214393862U (zh) 定位装置
CN216265514U (zh) 一种条形工件的载具结构
CN220029825U (zh) 固定治具及打磨装置
CN220592427U (zh) 压料手爪
CN216478281U (zh) 保压装置
CN220077810U (zh) 一种光伏边框送料装置
CN217071514U (zh) 加工设备及其定位装置
CN218534205U (zh) 吸取定位装置
CN218255201U (zh) 夹持手爪及夹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