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93272U - 一种进气歧管及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进气歧管及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93272U
CN218093272U CN202222733261.7U CN202222733261U CN218093272U CN 218093272 U CN218093272 U CN 218093272U CN 202222733261 U CN202222733261 U CN 202222733261U CN 218093272 U CN218093272 U CN 2180932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intake manifold
air inlet
engine
exhaust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3326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俊
梁霞
夏晓亮
冯开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re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re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re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re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3326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932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932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932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进气歧管及发动机,进气歧管包括本体和覆盖件,本体设置有进气道,进气道的壁厚为H1,本体还设置有凹槽,凹槽与进气道的进口连通,凹槽的侧壁设置有进气口,覆盖件盖设于凹槽的开口处,且与凹槽的侧壁连接,覆盖件与凹槽围成容纳腔室,覆盖件的厚度为H2,其中,2.5mm≤H1≤2.7mm,3.5mm≤H2≤4mm。该种发动机包括以上所述的进气歧管。该种发动机及进气歧管,进气歧管的进气道的壁厚更大,覆盖件的厚度更大,即增强了进气道的刚度和强度,增强了覆盖件的刚度和强度,进而使得进气歧管整体的刚度和强度得以增加,能够降低进气歧管的表面辐射噪声。

Description

一种进气歧管及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进气歧管及发动机。
背景技术
进气歧管指的是化油器或节气门体之后到气缸盖进气道之前的进气管路,它的功用是将空气、燃油混合气从化油器或节气门体分配到发动机的各缸进气道。在气体经过进气歧管的过程中,会使进气歧管产生辐射噪声;而且进气歧管安装于发动机的缸体上,气体在进入缸体内进行做功时,会使缸体产生振动,进而带动进气歧管振动,同样会使进气歧管产生辐射噪声。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所用进气歧管存在表面辐射噪声较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进气歧管及发动机,能够增加进气歧管整体的刚度和强度,降低进气歧管的表面辐射噪声。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进气歧管,包括:
本体,设置有进气道,所述进气道的壁厚为H1,所述本体还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进气道的进口连通,所述凹槽的侧壁设置有进气口;
覆盖件,盖设于所述凹槽的开口处,且与所述凹槽的侧壁连接,所述覆盖件与所述凹槽围成容纳腔室,所述覆盖件的厚度为H2;
其中,2.5mm≤H1≤2.7mm,3.5mm≤H2≤4mm。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分隔部,以将所述凹槽分隔为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进气道的进口连通,所述进气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所述凹槽内还设置有与所述分隔部连接的导通部,所述第一凹槽通过所述导通部与所述第二凹槽连通;
所述覆盖件同时盖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处,且与所述第一凹槽围成稳压腔,与所述第二凹槽围成谐振腔。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进气歧管还包括第一连接支架,所述第一连接支架设置有连接板和设置于所述连接板的第一连接凸台和第二连接凸台,所述第一连接凸台与所述稳压腔的壁体外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凸台用于和发动机的缸体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连接凸台与所述第二连接凸台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筋。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本体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包括连接部和安装框架,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安装框架均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其中,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壳体围成所述进气道,所述安装框架形成所述凹槽的侧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安装框架均与所述第一壳体焊接连接,所述覆盖件与所述安装框架焊接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本体的外表面与所述覆盖件的外表面均设置有第二加强筋。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进气歧管还包括废气循环部件,所述废气循环部件包括安装法兰和导气部,所述安装法兰固定安装于所述进气口,所述导气部朝向所述容纳腔室的内部延伸,且与所述容纳腔室连通,所述导气部的周向设置有废气导流孔,所述凹槽的侧壁还设置有废气道,所述废气道与所述废气导流孔连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导气部中部直径小于两端直径并形成喉口状。
本申请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
以上所述的进气歧管;
缸体,所述进气歧管与所述缸体连接。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提供的进气歧管及发动机,进气歧管进气道的壁厚H1,2.5mm≤H1≤2.7mm,用于和凹槽围成容纳腔室的覆盖件的厚度H2,3.5mm≤H2≤4mm,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中的进气道的壁厚更大,覆盖件的厚度更大,即增强了进气道的刚度和强度,增强了覆盖件的刚度和强度,进而使得进气歧管整体的刚度和强度得以增加,能够降低进气歧管的表面辐射噪声,有利于改善安装有该种进气歧管的车辆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进气歧管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俯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进气歧管在去除覆盖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沿A-A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进气歧管的侧视图;
图5为图4中第一连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进气歧管的主视图;
图7为图6沿B-B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本体;
11-进气道;
12-凹槽;
121-分隔部;
122-导通部;
123-第一凹槽;
124-第二凹槽;
13-进气口;
14-第一壳体;
15-第二壳体;
151-连接部;
152-安装框架;
16-第二加强筋;
17-废气道;
2-覆盖件;
3-容纳腔室;
31-稳压腔;
32-谐振腔;
4-第一连接支架;
41-连接板;
42-第一连接凸台;
43-第二连接凸台;
44-第一加强筋;
5-第二连接支架;
6-废气循环部件;
61-安装法兰;
62-导气部;
621-废气导流孔。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进气歧管,进气歧管是发动机的一个组成部件,进气歧管与发动机的缸体连接,其能够将空气、燃油混合气从化油器或节气门体分配到发动机的各缸进气道11。
如图1-3所示,该种进气歧管包括本体1和覆盖件2,本体1设置有进气道11,进气道11的壁厚为H1,本体1还设置有凹槽12,凹槽12与进气道11的进口连通,凹槽12的侧壁设置有进气口13,覆盖件2盖设于凹槽12的开口处,且与凹槽12的侧壁连接,覆盖件2与凹槽12围成容纳腔室3,覆盖件2的厚度为H2,其中,2.5mm≤H1≤2.7mm,3.5mm≤H2≤4mm。
进气歧管的本体1上设置的进气口13可以与发动机的节气门连通,进气道11的出口可以与发动机的气缸连通。节气门是控制空气进入发动机的一道可控阀门,空气从节气门进入后,再从进气口13进入进气歧管;气体首先进入进气歧管的容纳腔室3,容纳腔室3可以对进入的气体起到稳压和缓冲的作用;由于进气道11的进气口13与容纳腔室3连通,容纳腔室3的气体再进入进气道11,气体经过进气道11进入发动机的气缸内;其中进气道11的个数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覆盖件2具体可以为盖板,盖板具体可以由注塑等工艺制作而成,本实施例中覆盖件2的厚度即可以理解为盖板的厚度。
本实施例中,进气歧管进气道11的壁厚H1,2.5mm≤H1≤2.7mm,用于和凹槽12围成容纳腔室3的覆盖件2的厚度H2,3.5mm≤H2≤4mm,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中的进气道11的壁厚更大,覆盖件2的厚度更大,即增强了进气道11的刚度和强度,增强了覆盖件2的刚度和强度,进而使得进气歧管整体的刚度和强度得以增加,能够降低进气歧管的表面辐射噪声,有利于改善安装有该种进气歧管的车辆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
其中,优选进气道11的壁厚为2.5mm,覆盖件2的厚度为3.5mm,如此设置,能够在提高进气歧管整体刚度和强度的同时,不至于使进气歧管重量过大。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凹槽12内设置有分隔部121,以将凹槽12分隔为第一凹槽123和第二凹槽124,凹槽12内还设置有与分隔部121连接的导通部122,第一凹槽123通过导通部122与第二凹槽124连通,第一凹槽123与进气道11的进口连通,进气口13设置于第一凹槽123的侧壁;覆盖件2同时盖设于第一凹槽123和第二凹槽124的开口处,且与第一凹槽123围成稳压腔31,与第二凹槽124围成谐振腔32。
气体从进气口13进入稳压腔31,稳压腔31在气体进入后起到稳压的作用;然后一部分气体进入进气道11,另一部分气体进入谐振腔32,谐振腔32用于吸收缓冲进气产生的能量。尤其是在发动机怠速时,谐振腔32内的气体可以进入稳压腔31,进而进入进气道11,起到补气的作用,增加进气道11的进气量,提高怠速。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并结合图2-3,本体1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壳体14和第二壳体15,第二壳体15包括连接部151和安装框架152,连接部151和安装框架152均与第一壳体14连接,其中,连接部151与第一壳体14围成进气道11,安装框架152形成凹槽12的侧壁。
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4和第二壳体15分体设置,便于制造;且覆盖件2也是单独制造后,再与安装框架152连接。
具体地,连接部151和安装框架152均可以与第一壳体14焊接连接,覆盖件2与安装框架152焊接连接。
更具体地,第一壳体14和第二壳体15均为板状结构。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本体1和覆盖件2均由尼龙与玻璃纤维的混合物制成,其中,玻璃纤维占混合物整体的25%-35%,能够使得本体1和覆盖件2组成的进气歧管实现结构轻量化设计,有效地保证进气歧管具有较高的一阶固有模态频率,降低了进气歧管与发动机的缸体共振的风险,进而有利于降低进气歧管的表面辐射噪声。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5所示,进气歧管还包括第一连接支架4,第一连接支架4设置有连接板41和设置于连接板41的第一连接凸台42和第二连接凸台43,第一连接凸台42与稳压腔31的壁体外侧连接,第二连接凸台43用于和发动机的缸体连接。
此外,如图1所示,进气歧管还包括第二连接支架5,第二连接支架5设置于本体1的四周,第二连接支架5用于和发动机的缸体连接。
本实施例中,在现有技术中通过第二连接支架5连接进气歧管与发动机缸体的基础上,增设了第一连接支架4,且第一连接支架4由连接板41和设置于连接板41的第一连接凸台42与第二连接凸台43组成,该种第一连接支架4自身的强度与刚度较大,在通过增设的第一连接支架4连接进气歧管与发动机的缸体后,能够进一步强化进气歧管的安装刚度,降低进气歧管与发动机的缸体共振的风险,有利于降低进气歧管的表面辐射噪声。
具体地,第一连接凸台42与第二连接凸台43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筋44,保证第一连接支架4具有较好的刚度。
更具体地,第一连接支架4可以为铝合金材质。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体1的外表面与覆盖件2的外表面均设置有第二加强筋16,能够保证进气歧管整体具有较好的刚度。
其中第二加强筋16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7所示,并参照图1,进气歧管还包括废气循环部件6,废气循环部件6即为EGR分配器,废气循环部件6包括安装法兰61和导气部62,安装法兰61固定安装于进气口13,导气部62朝向容纳腔室3的内部延伸,且与容纳腔室3连通,导气部62的周向设置有废气导流孔621,凹槽12的侧壁还设置有废气道17,废气道17与废气导流孔621连通。
本实施例中的进气歧管,在进气口13处集成EGR分配器,废气可以从废气道17进入,然后经过废气导流孔621,此时,废气与从进气口13进入的新鲜空气混合,最后进入进气道11。通过在进气口13处集成EGR分配器,可以是EGR废气与新鲜空气混合更加均匀,有利于降低进气歧管的进气噪声。
具体地,导气部62中部直径小于两端直径并形成喉口状,如此设置,可以加速喉口处气流,减小喉口处气流与内芯壁之间的压强,即减小EGR废气出口的压强,从而增大EGR管路的压差,提高EGR流量。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缸体和以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进气歧管。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歧管包括:
本体(1),设置有进气道(11),所述进气道(11)的壁厚为H1,所述本体(1)还设置有凹槽(12),所述凹槽(12)与所述进气道(11)的进口连通,所述凹槽(12)的侧壁设置有进气口(13);
覆盖件(2),盖设于所述凹槽(12)的开口处,且与所述凹槽(12)的侧壁连接,所述覆盖件(2)与所述凹槽(12)围成容纳腔室(3),所述覆盖件(2)的厚度为H2;
其中,2.5mm≤H1≤2.7mm,3.5mm≤H2≤4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2)内设置有分隔部(121),以将所述凹槽(12)分隔为第一凹槽(123)和第二凹槽(124),所述第一凹槽(123)与所述进气道(11)的进口连通,所述进气口(13)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123)的侧壁,所述凹槽(12)内还设置有与所述分隔部(121)连接的导通部(122),所述第一凹槽(123)通过所述导通部(122)与所述第二凹槽(124)连通;
所述覆盖件(2)同时盖设于所述第一凹槽(123)和所述第二凹槽(124)的开口处,且与所述第一凹槽(123)围成稳压腔(31),与所述第二凹槽(124)围成谐振腔(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歧管还包括第一连接支架(4),所述第一连接支架(4)设置有连接板(41)和设置于所述连接板(41)的第一连接凸台(42)和第二连接凸台(43),所述第一连接凸台(42)与所述稳压腔(31)的壁体外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凸台(43)用于和发动机的缸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凸台(42)与所述第二连接凸台(43)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筋(4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壳体(14)和第二壳体(15),所述第二壳体(15)包括连接部(151)和安装框架(152),所述连接部(151)和所述安装框架(152)均与所述第一壳体(14)连接,其中,所述连接部(151)与所述第一壳体(14)围成所述进气道(11),所述安装框架(152)形成所述凹槽(12)的侧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51)和所述安装框架(152)均与所述第一壳体(14)焊接连接,所述覆盖件(2)与所述安装框架(152)焊接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的外表面与所述覆盖件(2)的外表面均设置有第二加强筋(16)。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歧管还包括废气循环部件(6),所述废气循环部件(6)包括安装法兰(61)和导气部(62),所述安装法兰(61)固定安装于所述进气口(13),所述导气部(62)朝向所述容纳腔室(3)的内部延伸,且与所述容纳腔室(3)连通,所述导气部(62)的周向设置有废气导流孔(621),所述凹槽(12)的侧壁还设置有废气道(17),所述废气道(17)与所述废气导流孔(621)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部(62)中部直径小于两端直径并形成喉口状。
10.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进气歧管;
缸体,所述进气歧管与所述缸体连接。
CN202222733261.7U 2022-10-13 2022-10-13 一种进气歧管及发动机 Active CN2180932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33261.7U CN218093272U (zh) 2022-10-13 2022-10-13 一种进气歧管及发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33261.7U CN218093272U (zh) 2022-10-13 2022-10-13 一种进气歧管及发动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93272U true CN218093272U (zh) 2022-12-20

Family

ID=84456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33261.7U Active CN218093272U (zh) 2022-10-13 2022-10-13 一种进气歧管及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932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13968B2 (ja) 内燃機関のブローバイガス還流装置
CN218093272U (zh) 一种进气歧管及发动机
CN113606068B (zh) 进气歧管、进气系统和汽车
JP2003120447A (ja) 内燃機関のインテークマニホールド、及び多連独立吸気通路体
JP3702878B2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マニホールド
EP2123896B1 (en) Intake manifold for multi-cylinde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P1211399A2 (en) Suction device used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A2223184C (en) Stacked snail-type manifold
JPH048606B2 (zh)
CN206319974U (zh) 汽车及空气滤清器进气管
CN213953772U (zh) 一种集成egr进气结构的进气歧管及含其的发动机
CA2207156C (en) Labyrinth manifold
CN212296672U (zh) 发动机的进气管结构
CN211116337U (zh) 发动机进气歧管
JP3680371B2 (ja) 吸気チヤンバー
JP2002168153A (ja) 内燃機関用吸気装置
JP4099876B2 (ja) 内燃機関のegr装置
CN213205863U (zh) 一种发动机进气管路
CN210660360U (zh) 带弯管结构的进气歧管
CN210660359U (zh) 一种集成egr通道的进气管
CN112664370A (zh) 一种集成egr进气结构的进气歧管及含其的发动机
CN209430497U (zh) 一种汽车消声器
US20060090722A1 (en) Intake manifold spacer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12012856A (zh) 一种可显著提高发动机进气一致性的进气管路结构
CN219492417U (zh)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汽缸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