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30497U - 一种汽车消声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消声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30497U
CN209430497U CN201822133434.5U CN201822133434U CN209430497U CN 209430497 U CN209430497 U CN 209430497U CN 201822133434 U CN201822133434 U CN 201822133434U CN 209430497 U CN209430497 U CN 2094304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onant cavity
internal diameter
automotive muffler
annular sidewall
reson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13343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Branch of DFSK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Branch of DFSK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Branch of DFSK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Branch of DFSK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13343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304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304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304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消声器,其为套设于管体上的环形柱体结构,其包括壳体以及设于壳体内侧的环形侧壁,壳体及环形侧壁配合形成沿轴向依次设置的若干共振腔,共振腔之间独立且相邻设置,位于气流上游处的共振腔内径最大,位于气流下游处的共振腔内径最小,环形侧壁设有与共振腔对应的若干通孔,通孔均匀排布在环形侧壁圆周上,且呈环形排布,每一共振腔对应的通孔环数为1或2环。该汽车消声器结构简单、布局紧凑,且该汽车消声器传递损失带宽范围较宽,为1000~3000Hz,传递损失基本可达30dB以上,且各谷值高度一致,从而使得带内消声能力达到最大化,可明显降低气流噪声,提高驾驶舒适性。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消声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消声器。
背景技术
涡轮增压器应用在发动机上可以提升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但也会严重影响汽车的NVH性能。废气涡轮增压器以前更多应用在柴油车上,目前汽油车也较普遍使用,特别是乘用车,这使得针对涡轮增压器NVH性能的优化受到各大车企的重视。
涡轮增压器典型的工作转速范围十万到二十万转每分,压气机侧叶轮高速旋转产生的气流噪声能量主要集中在[1000-3000]Hz频段,加速工况下,叶轮高速旋转至十几万转,产生的气流噪声通过进气管口辐射出来,被驾驶员感知,随着发动机转速继续上升,才被掩盖在发动机噪声中。相对于非增压发动机,搭载有涡轮增压器的车型需要解决加速工况下[1000-3000]Hz的进气气流噪声问题。
现有技术中,消声器传递损失有效带宽在1800~3000Hz范围内,而分布在1200Hz的带宽内仅有3个共振频率,较为稀疏,导致频带内谷值较低,一般在20dB左右,带内消声能力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消声器,其结构简单,且通过该汽车消声器,可实现各活性炭卸料点的下料均匀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消声器,所述汽车消声器为套设于管体上的环形柱体结构,其包括壳体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内侧的环形侧壁,所述壳体及环形侧壁配合形成沿轴向依次设置的若干共振腔,所述共振腔之间独立且相邻设置,其中,位于气流上游处的共振腔内径最大,位于气流下游处的共振腔内径最小,所述环形侧壁设有与所述共振腔对应的若干通孔,所述通孔均匀排布在环形侧壁圆周上,且呈环形排布,每一共振腔对应的通孔环数为1或2环。
进一步地,所述汽车消声器至少包括沿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共振腔、第二共振腔、第三共振腔、第四共振腔、第五共振腔及第六共振腔,其中,所述第一共振腔内径最大,所述第六共振腔内径最小。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共振腔内径与所述第一共振腔内径相等,所述第四共振腔内径与所述第三共振腔内径相等,所述第六共振腔与所述第五共振腔内径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共振腔的内径为50~100mm,厚度为8~25mm。
进一步地,所述每一道环的通孔数量为12~18个,所述通孔直径为4±0.1mm。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管体贴紧配合的头部及尾部,所述头部沿所述第一共振腔一侧轴向延伸,所述尾部沿所述第六共振腔一侧轴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保护的一种汽车消声器,其具有结构简单、布局紧凑的特点,且该汽车消声器传递损失带宽范围较宽,为1800~3000Hz,传递损失量基本可达30dB以上,相较于传统技术中传递损失量为20dB的现状,具有很大改进,且各谷值高度一致,从而使得带内消声能力达到最大化,可明显降低气流噪声,提高驾驶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汽车消声器安装在进气管上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汽车消声器安装在进气管上时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汽车消声器在一种规格下的消声性能指标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汽车消声器,1、进气管,2、壳体,3、环形侧壁,通孔、31,4、第一共振腔,5、第二共振腔,6、第三共振腔,7、第四共振腔,8、第五共振腔,9、第六共振腔,10、头部,11、尾部,隔板、1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X轴”“Y轴”“Z轴”“垂直”“平行”“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汽车消声器。
实施例.
具有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汽车在加速的时候,涡轮转速较大,压力机侧叶轮高速旋转,气体吸入量增大,因此在涡轮进气端产生的噪音较大,一般需要在进气管上设置进气消声器,当然,在一般的汽车排气管上,也会设置排气消声器。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消声器,其消声频带宽,消声能力强,通用性较强。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汽车消声器安装在进气管上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为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消声器100,其为套设于管体上的环形柱体结构。本实施例中的管体,可以是进气管或者是排气管中的一种,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以设置在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进气管1上的消声器为例进行描述。
图2是本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汽车消声器100安装在进气管上时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该汽车消声器100包括壳体2以及设于壳体2内侧的环形侧壁3,壳体2及环形侧壁3配合形成沿轴向依次设置的六个共振腔:第一共振腔4、第二共振腔5、第三共振腔6、第四共振腔7、第五共振腔8及第六共振腔9,相邻共振腔之间通过隔板13隔离,故共振腔之间独立且相邻设置。壳体2还包括分别与进气管1贴紧配合的头部10及尾部11,头部10沿第一共振腔4一侧轴向延伸,尾部11沿第六共振腔9一侧轴向延伸,通过设置头部及尾部,实现该汽车消声器100与进气管1的固定。
该汽车消声器100整体为阶梯式排布,其中,位于气流上游处的第一共振腔4内径最大,位于气流下游处的第六共振腔9内径最小。当该汽车消声器100作为涡轮发动机进气消声器时,每一共振腔的内径及厚度具有一定的要求,一般为:共振腔的内径为50~100mm,误差范围为±0.5mm。第一共振腔4内径最大,第六共振腔9内径最小,且共振腔的厚度为8~25mm,误差范围为±0.2mm。
进一步参照图2,环形侧壁3设有与各共振腔对应的若干通孔31,通孔31用于气流噪声传入各腔体内以进行消音。通孔31均匀排布在环形侧壁3圆周上,且呈环形排布在环形侧壁3的每一横截面对应的圆周上。同样地,当该汽车消声器100作为涡轮发动机进气消声器时,对通孔31的尺寸及排布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为:每一共振腔对应的通孔31环数为1或2环,每一道环的通孔31数量为12~18个,通孔31直径为4±0.1mm。
另外,该汽车消声器100中,第二共振腔5内径与第一共振腔4内径相等,第四共振腔7内径与第三共振腔6内径相等,第六共振腔9与第五共振腔8内径相等,如此,该汽车消声器100的共振腔的数量较多,为6个,故消声传递损失有效带宽的频段较宽,为1000-3000Hz,相对于现有技术,布局合理,结构紧凑,消声频段较宽。
具体的,当汽车消声器100的各项尺寸如下表1所示时,经检测,获得的消声器传递损失带宽范围(Hz)及传递损失量(dB)如图3所示。
表1
可见,当汽车消声器的各项尺寸如表1所示时,该汽车消声器具有结构简单、布局紧凑的特点,且该汽车消声器传递损失带宽范围较宽,为1800~3000Hz,其中,在1000-2800Hz频带内,传递损失量可达30dB以上,在2800-3000Hz频带内,传递损失可达20dB以上,因此总体而言,本实施例中汽车消声器传递损失量基本可达30dB以上,相较于传统技术中传递损失量为20dBe的现状,具有很大改进,且各谷值高度一致,从而使得带内消声能力达到最大化,可明显降低气流噪声,提高驾驶舒适性。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汽车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消声器为套设于管体上的环形柱体结构,其包括壳体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内侧的环形侧壁,所述壳体及环形侧壁配合形成沿轴向依次设置的若干共振腔,所述共振腔之间独立且相邻设置,其中,位于气流上游处的共振腔内径最大,位于气流下游处的共振腔内径最小,所述环形侧壁设有与所述共振腔对应的若干通孔,所述通孔均匀排布在环形侧壁圆周上,且呈环形排布,每一共振腔对应的通孔环数为1或2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消声器至少包括沿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共振腔、第二共振腔、第三共振腔、第四共振腔、第五共振腔及第六共振腔,其中,所述第一共振腔内径最大,所述第六共振腔内径最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共振腔内径与所述第一共振腔内径相等,所述第四共振腔内径与所述第三共振腔内径相等,所述第六共振腔与所述第五共振腔内径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振腔的内径为50~100mm,厚度为8~25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侧壁圆周上任一圆周的通孔数量为12~18个,所述通孔直径为4±0.1mm。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汽车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管体贴紧配合的头部及尾部,所述头部沿所述第一共振腔一侧轴向延伸,所述尾部沿所述第六共振腔一侧轴向延伸。
CN201822133434.5U 2018-12-18 2018-12-18 一种汽车消声器 Active CN2094304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33434.5U CN209430497U (zh) 2018-12-18 2018-12-18 一种汽车消声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33434.5U CN209430497U (zh) 2018-12-18 2018-12-18 一种汽车消声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30497U true CN209430497U (zh) 2019-09-24

Family

ID=679724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133434.5U Active CN209430497U (zh) 2018-12-18 2018-12-18 一种汽车消声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3049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03410A (zh) * 2020-04-01 2020-08-07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赫姆霍兹型消声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03410A (zh) * 2020-04-01 2020-08-07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赫姆霍兹型消声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88245B (zh) 包括亥姆霍兹共振器的消声器及包括这种消声器的车辆
CN201241746Y (zh) 轻型卡车用阻抗性消声器
CN209430497U (zh) 一种汽车消声器
CN201021648Y (zh) 一种新型汽车发动机进气系统的阻抗复合式消声系统
CN207761850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消音器
CN210033567U (zh) 一种复合型大排量柴油机排气消声器
CN201173143Y (zh) 一种低噪声汽车排气消声器
CN204755039U (zh) 汽车可变回压涡流排气装置
CN103291386A (zh) 涡轮增压器消声器
CN216044631U (zh) 一种涡轮增压器进气管导流结构
CN204877594U (zh) 一种扩张共振复合型消声器
CN210217866U (zh) 一种消声器及车辆
CN201560869U (zh) 一种串联式多模进气谐振腔
CN203335144U (zh) 涡轮增压器消声器
CN111042962A (zh) 一种发动机的进气消声器
CN201041110Y (zh) 汽车进气消声结构
CN201896687U (zh) 汽车发动机进气装置
CN216429804U (zh) 一种阻抗复合型增压后消音器
CN114109923B (zh) 一种消声器及汽车
CN218266074U (zh) 一种消声器
CN218542376U (zh) 一种卷筒结构汽车消声器总成
CN216518336U (zh) 一种降噪气道、发动机及作业机械
CN217481617U (zh) 一种涡轮增压器消声装置、发动机及车辆
CN212296553U (zh) 消声器
CN213870007U (zh) 一种内燃机的消音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